河南教师招聘文言文复习指导:常见复音虚词的用法

合集下载

4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用法

4文言文复习-文言虚词用法

2、【乃尔】译为“这样”。
五、【其】 (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1.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的”,“它的”。 ①秦王恐其破壁。 2.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他”“它”。
①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 也。 ②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 3.第一或第二人称代词。译为“我 的”“我”或者“你的”“你”。
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 2.以为,认为。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3.判断词,是。
(二)介词。
①吾属今为之虏矣。 ②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 或“为……所”,译为“被”。
①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
②今为宫室之美为之。
2.引入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 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②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引入涉及的对象。给,替。
4.用在句中的停顿处,不译。
①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吾尝疑乎是。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 。
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 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四、【乃】
(一)用作副词。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②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1.表示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 接,可译为“于是”“就”“才”“这才” 等。
(四)复音虚词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③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 1、【何如】【奈何】【若何】【何乃】表示疑问或 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怎能”。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作状语,根据 “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 什么”“用什么”等。 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 役。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常考文言虚词(18个)的意义和用法一、【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例: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

译时,“何”要后置。

例: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

例: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

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

例: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

如: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

(《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

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

意思是检查盘问。

)(《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

例: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

例: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

例: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

例: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二、【所】(一)名词,处所,地方。

例:某所,而母立于兹。

(《项脊轩志》)(译:这个地方,你母亲曾经站在这里。

)(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汇总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汇总

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汇总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汇总文言文常见虚词用法汇总文言虚词是高考语文中的难点,也是重点。

领会文言虚词的用法多靠多读多悟,下面介绍部分高考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希望对大家的备考有作用。

【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2.依靠,凭借。

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3.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4.通过,经由。

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鸿门宴》)5.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二)副词。

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2.原因,缘由,机缘。

①于今无会因。

(《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

①蒙故业,因遗策。

(《过秦论》)②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

【于】(一)介词。

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②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

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前一个于:从)(《劝学》)④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到)《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

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②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赤壁之战》)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师说》)5.被。

①君幸于赵王。

《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屈原列传》)6.与,跟,同。

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②燕王欲结于君。

《廉颇蔺相如列传》③莫若遣腹心自结于东,以共济世业。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常见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教学要点:一、了解《考试说明》中列出的18个常见虚词及课本中出现的其它虚词的用法。

二、了解虚实多类、一词多用以及同类异词现象。

三、区别句末虚词、关联虚词的用法。

教学内容:一. 文言词语的分类:1. 实词,具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

2. 虚词,没有实在意义的词语。

包括代词、连词、介词、助词、副词、叹词、拟声词等。

二、虚词使用的几种现象1、虚词的一词多义现象古代的虚词,除了少数而外,大都是具有多种用法的。

如“因”一般用作介词,但可以表示“因为”的意思(如“因前使绝国功,封骞博望侯”《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可以表示“根据”的意思(夫筑城郭,立仓库,因地制宜——汉·赵晔《吴越春秋·阖闾内传》),可以作“经过、通过”的意思(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还可以用作连词,相当于“于是”(如“因出己虫,纳比笼中”——蒲松龄的《促织》)。

2、虚实兼类现象:就是指一些文言词,它既可以用作实词,又可以用作虚词。

如:“之”的用法,既可以作代词(如“作《师说》以贻之”——韩愈《师说》),又可以作助词(如“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也可以作动词“往,到,去”(如“之墟所卖之”——柳宗元《童区寄传》“辍耕之陇上”——《史记·陈涉世家》“佯狂不知所之者”——张溥《五人墓碑记》)。

3、虚词的古今变化。

文言虚词和文言实词一样,随着时代的变化,在不断发生演化,古今用法已经有了很大不同,认真区别有助于对文言虚词的准确理解。

这种变化大致分为四种情况:1. 用法消失。

如“夫战,勇气也”(《左转·曹刿论战》)中的“夫”作发语词,用来引起下文或引发议论,现在不这样用。

“险以远,则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的“以”是表示并列的连词,现在已不用。

2. 沿用至今。

如“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汉·贾谊《过秦论》)中的“于是”,现在也用于表示承接。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一、文言文虚词的定义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具有独立意义但担负辅助、修饰等功能的词语。

据其功能和意义的不同,虚词可以分为副助虚词和独立助词两大类。

1. 副助虚词副助虚词常用来构造句法结构,衔接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并起到连接、依存、转折、强调等作用。

常见的副助虚词有“之”、“乎”、“其”、“焉”等。

(一)“之”“之”作为一个广泛使用的副助虚词,在句子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它可以表示所属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如:“吾父之书”。

同时,“之”也可引导宾语从句或多元谓语结构,表示目标或结果,如:“以善救民者”的“者”,历来解释为表示结果的论述动态小品字,“以治罪人者”。

(二)“乎”“乎”既可用作疑问代理语气助词,表达感情或明确提问态度,还可翻译为现代汉语中的疑问句的助词“吗”或表肯定反问“呢”,如:“何以乎寡人而千乘?”。

“乎”还可以用于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之后,起着引导问题的作用。

(三)“其”“其”是一个广泛运用的副助虚词。

它能够代指前文提到的内容,在句中衔接,表示属于、关于的意义。

例如:“皇帝使匈奴未可得而背之,背弗举兵。

”其中,“之”和“其”的结构共同形成了句法结构,并连接了两个动作。

(四)“焉”“焉”具有多种不同含义和用法,常见于表示地点或范围的语境中。

它可以表示位置、方向、场所等概念,如:“南则曰旱,北则曰寒”。

同时,“焉”也可以引申为类似现代汉语中的副词“在哪里”的意义。

2. 独立助词独立助词是一类功能相对独立、使用频率较高的虚词。

它们常出现在主谓或动宾结构中,起着衔接成分关系或标志文体特点等作用。

常见的独立助词包括“乃”、“之”、“乎”等。

(一)“乃”“乃”常用于句中作为一个非常重要的连词,起到衔接不同成分的作用。

它可连接主语与谓语、动词与宾语,表示因果关系或时间秩序,如:“春秋丧大夫则斋矣。

”其中,“则”和“矣”也是具有类似功能的虚词。

(二)“之”“之”作为一个使用频率很高的助词,在文言文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举例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举例一、虚词的定义虚词是一个范畴广泛的语法概念,指在语法功能上起辅助或限制作用,并且意义相对较为模糊、不具体的词类。

文言文中的虚词种类丰富,包括了助词、介词、副词等等。

这些虚词在文言文中起到连接句子成分、表示动作状态或修饰用途,增强了句子的表达能力和修辞效果。

二、助词的用法和举例1. 之:表示被动关系或主谓关系例如:先帝建业有道之人也。

2. 乎: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例如:何以封侯乎?3. 兮:表示感叹或祈使语气例如:时兮君子!三、介词的用法和举例1. 於:表示处所,在之前常加于名字之前例如:於予与女正色而言。

2. 以:表示手段或原因,在动宾结构中作介词例如:安恤百姓以安社稷。

3. 自:表示出发点,起始地点或原因例如:自登我舟。

四、副词的用法和举例1. 已:表示已经发生过,常与动作相联系例如:未始有诸己之私者也。

2. 復:表示再次或回到原状例如:以德报怨,何如?復何以加惠?3. 曾:表示曾经,常与否定词搭配使用例如:曾参天分?不愧於王公。

五、连词的用法和举例1. 而:连接并列成分,在句子中起承接作用例如:君子礼而不校。

2. 其中有...、亦有... 这一结构可以提升修辞效果例如:予暂与苗共反正其事者。

六、语气助词的用法和举例1. 矣:表示肯定或确认例如:圣人命易图矣。

2. 哉: 表示感叹或疑问例如: 智者哉?综上所述,文言文中的虚词在句子组织和表达方式上起到重要作用。

助词能够明确动作关系,并增强动宾结构的准确性;介词则起到连接处所、原因等概念的作用;副词则能够明确动作的状态或时间;连词则使句子之间更加紧密和通顺。

语气助词则能够增强情感表达和修辞效果。

熟悉这些虚词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是理解文言文的重要一环,也是学习文言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阅读和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积累和学习,逐渐掌握这些虚词的丰富功能,提升自己对于文言文的理解与运用水平。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之:(一)代词。

1、作第三人称代词,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代人多为第三人称,译作“他(她)(他们)”、“它(它们)”。

①公与之乘,战于长勺。

——《曹刿论战》②陈胜佐之,并杀两尉。

——《陈涉世家》③肉食者谋之。

——《曹刿论战》)2、有时也作第一人称,译为“我”。

如: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上枢密韩太尉书》(二)助词。

1、结构助词,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曹刿论战》2、结构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①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②于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爱莲说》③臣以王吏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公输》3、音节助词。

用来调整音节,无义,一般不翻译。

①公将鼓之——《曹刿论战》②久之,目似瞑,意暇甚——《狼》③怅恨久之——《陈涉世家》4、结构助词,是宾语提前的标志。

①何陋之有?——《陋室铭》②宋何罪之有?——《公输》③而城居者未知之也。

——《满井游记》5、结构助词,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岳阳楼记》②北顾黄河之奔流。

——《上枢密韩太尉书》(三)作动词,可译为“到”、“往”。

吾欲之南海,何如?——《为学》者:(一)结构助词,译作“……的”“……的人”“……的事物”“……的情况”“……的原因”等,相当于名词性短语。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②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出师表》③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④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唐雎不辱使命》(二)语气助词,用在主语之后表示停顿,谓语部分一般用“也”字结尾,起判断作用。

①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愚公移山》②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隆中对》而:主要作连词用,可以表示以下关系:l、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文言文常用复音虚词用法知识点归纳

文言文常用复音虚词用法知识点归纳
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表达反问语气,可译为“能不”
而后
副词性结为“才”“方才”等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②三月而后成。
而况
连词性结构,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常含有反问语气,可译为“何况”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可得
可得而
可得以
助词性结构,“可”与“得”同义并列,一般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可译为“可以”“可能”
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
表示假设虚拟的情形,转折关系不明显时,相当于“即使如此”“即使这样”
虽然,每至于族
然而
常用在句首表示转折,相当于“(虽然)这样,可是……”
①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②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然则
然即
用在句子开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代词“然”和连词“则”构成,相当于“(既然)这样,那么……”
①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②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若此
述宾式结构,常用于疑问或反问句中,可译为“如此”“这样”
①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然后
连词性结构,用于句首表承接,相当于 “然后”,“然后才”
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足以
助词性结构,用于动词前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去做某事,可译为“足够用来”“完全可以”“能够”
①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②好乐何如?
如…何
译为“对……怎么办”
如太行、王屋何?
奈…何
译为“把……怎么办”
三老不来还,奈之何?
若夫
述宾式结构,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相当于“至于”“像那”“要说那”
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2022年招教考试语文精选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

2022年招教考试语文精选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

2022年招教考试语文精选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2022年招教考试语文精选备考资料:文言文虚词用法之一、代词1、人称代词,译作“他”、“她”、“他们”①公与人乘,战于长勺。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

文言文虚词用法大全在文言文的学习中,虚词的理解和运用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虚词虽不像实词那样具有实在的意义,但它们在句子中却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能够影响句子的语气、结构和表达效果。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常见的文言文虚词及其用法。

一、之“之”字在文言文中用法多样。

作代词时,它可以代人、代事、代物。

比如“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之”,代指贤臣。

作动词,意思是“到……去”。

像“吾欲之南海”,就是“我想要到南海去”。

作助词时,情况较为复杂。

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可译为“的”。

比如“水陆草木之花”,“之”就是“的”的意思。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例如“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让“莲出淤泥而不染”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句子,而是作“予独爱”的宾语。

用在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的标志,不译。

像“何陋之有”,“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用在句末补足音节,无实义。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中的“之”,就是起补足音节的作用。

二、而“而”字常见的用法有: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敏”和“好学”是并列的。

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温故而知新”,“温故”之后接着“知新”。

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

“人不知而不愠”,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

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相当于“着”“地”等,可不译。

“吾恂恂而起”,“恂恂”修饰“起”的状态。

三、其“其”作代词用的情况较多。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其”代指狼。

指示代词,表示“那”“那个”“那些”“那里”等。

“其人视端容寂”,“其”指那个人。

“其”还可以作副词用。

表推测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许”。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其如土石何?”表祈使语气,相当于“一定”“可要”。

“安陵君其许寡人!”四、以“以”作介词时,有多种含义。

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等。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常见复音虚词的用法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常见复音虚词的用法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常见复音虚词的用法1.不啻:副词性结构,表示不限制在某种范围之内,但可以根据语境灵活表意,一般可译为“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等意义。

如: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2.比及(比至、逮至):介词性结构,用来表示预期的时间或已至的时间,可译为“等到了”。

如: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3.得无(得亡、得微):主要表达两种语气:揣测性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等;反问语气,可译为“能不”。

如:日食饮得无衰乎?4.而后:副词性结构,表示经过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后方能怎么样,可译为“才,方才”等。

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连词性结构,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常含有反问语气,可译为“何况”。

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6.若此:述宾式结构,常用于疑问或反问句中,可译为“如此”“这样”。

如: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7.若夫:述宾式结构,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8.然后:连词性结构,用于一句话的开头表示承接,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

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然而:连词性结构,常用在句首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如: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10.然则(然即):连词性结构,常有两种用法:用在句子开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代词“然”和连词“则”构成,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表示转折关系,即连词“则”作“而”,相当于“然而”。

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而已:助词性结构,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何其(胡其、曷其、奚其):常见用法有两种:代词性结构,可以表示询问或反问,与“何”用法一样,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也可以表示对程度的询问,兼有感叹意味时,可译为“为什么这样……,怎么这样……”;副词性结构,用于感叹句中,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文言实词与虚词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文言实词与虚词

2019教师招聘考试语文学科专业知识——文言实词与虚词古代汉语基础知识【文言实词与虚词】一、实词★★★★★在文言文中,实词是指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词语。

常见文言实词的考查范围,包括一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字、偏义复词和词的活用。

其中,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字和词的活用是重中之重,考生需要重点掌握。

(一)一词多义一词多义是文言文学习中最普遍也最重要的一项,掌握一词多义是阅读文言文的重要基础。

一般情况下,文言文的一个词往往有多个含义,这些意义一般由其本义和引申义构成。

词的本义就像树的主干,而词的引申义就是从主干上延伸的枝丫。

所以,一般而言,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着或近或远、或隐或显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分析多义词词义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根据字形结构来解释词义形声字是汉字的造字法之一,且形声字在汉字中占有极大的比例。

这样,我们就可以根据形声字的形旁来判断它的意义了。

如“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中的“鄙”,从它的形旁可以判断其本义应与地域有联系(邱、郑、邻、邯郸等),再从这个句子的语境来分析,可知它的意思应该是“边境”。

2.利用相似语言结构的对应关系解释词义文言文中经常利用互文、对偶等修辞手法,这就形成了文章前后的对应关系。

如“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中的“跬步”和“小流”相对应,如果初读此文时我们不知道“跬步”的含义,那么根据前后的对应关系,我们也可以猜测出“跬步”应该是“小步”的意思。

3.利用汉语语法解释词义对于文言文中的疑难词含义,我们有时可以根据这个词在句子中所充当的成分来推测它的含义。

且看下面三个句子:烟涛微茫信难求。

(《梦游天姥吟留别》)楚王贪而信张仪。

(《屈原列传》)信义著于四海。

(《隆中对》)根据分析,第一个“信”修饰“难求”,在句中作状语。

结合上下文不难推出,这个“信”是“确实,实在”的意思;第二个“信”在句中和“贪”是并列的,作谓语,“信张仪”是动宾结构,“信”在句中是动词,由此可知这个“信”当是“相信”的意思;第三个“信”在句中和“义”并列做主语,主语一般由名词充当,结合语境可以判断,这个“信”应该是“信用”的意思。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重点文言虚词(十三)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重点文言虚词(十三)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重点文言虚词(十三)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如: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②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④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⑤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①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常用来连接动词、形容词(包括以动词、形容词为中心的短语),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如:夫夷以近,则游者众……②表示承接关系,“以”前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

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余与四人拥火以入……③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

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

如:作《师说》以贻之。

④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

如: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⑤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

如: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3)复音虚词“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

如: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常见复音虚词

常见复音虚词

常见复音虚词一览复音虚词是指由文言虚词合并使用,长期形成固定结构的虚词。

音虚词无论在数量、使用频率,还是使用范围上都不比单音词逊色。

1.【比(bì)及】由两个同义介词并列构成的复合结构,做介词,意思是“等到……时候”。

如: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2.【不然】连词,表示否定前文所说,意思是“如果不如此”。

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不啻】①做状语,表示不限于某范围,意思是“不止”、“不仅”。

如: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治平篇》)②做谓语,意思是“不及”、“赶不上”。

如:虽连城拱璧不啻..也。

(《聊斋志异·促织》)【不亦】副词,常构成“不亦……乎”的句式,表示反问,意思是“岂不是……吗”。

如:吾射不亦精乎。

(《卖油翁》)【得无】①副词,表示委婉反问。

意思是“是不是”、莫不是。

如:得无教我猎虫所也?(《聊斋志异·促织》)②副词,表示委婉反问。

意思是“难道能没有”、“怎么能没有”。

如: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而后】连词,表示承接,意思是“如此以后”。

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后出师表》)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

(《逍遥游》)【而已】①意思是“就停止”。

如:齐人有请者曰:臣请三言而已矣,益一言臣请烹!(《战国策》)②语气词,意思是“罢了”、“就是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尔来】意思是“从那以来”。

如:尔来有二十有一年矣。

(《出师表》)【否则】否定上文内容,引出下句结果,意思是“如果不这样,就……”。

如:义则进,否则奉身而退。

(《左传·襄二十六年》)【何况】连词,以反问语气引出进一层的意思,意思是“更不要说”。

如:刘备言曰:功劳皆是咱军,无功军得赏,何况咱军?(《三国志平话》)【何其】【一何】表感叹,意思是“多么”。

如: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文言虚词备考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文言虚词备考

教师招聘语文学科知识点:文言虚词备考1.把握不同词性之间的区别2.关注易混淆的义项3.关注所谓“冷僻”义4.强化文言文阅读语感对于一些高频虚词,同学们在准备过程中,也无需各种用法都熟记,我们只需要掌握常用的一些用法即可。

下面给大家举两个个虚词常见用法的例子:“之”①动词,译为“到、往”例如:辍耕之垄上。

(《陈涉世家》)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桃花源记》)②代词,代第三人称。

译为“她、它、他、他们、它们,作宾语或兼语。

例如: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代人,作宾语)輮使之然也。

《劝学》(代物,作兼语) 之做宾语又做主语代词,表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例如: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之:我)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之:我)③指示代词,表近指,可译为“这”。

例如:之二虫又何知。

(《逍遥游》)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廉颇蔺相如列传》)④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

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

(《勾践灭吴》)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例如: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结构助词,放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可不译。

例如:若风之摇草木“因”①介词,表依据。

可译为“依照、依据、随着”等。

例如:善战者因其时而利导之(《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介词,表经由。

可译为“通过、经由”等(冷僻)。

例如: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介词,表时机。

可译为“趁着(机会)”。

例如:不如因善遇之。

《鸿门宴》②连词,表承接上文:于是,就。

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专业辅导:常见文言虚词详解二

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专业辅导:常见文言虚词详解二

2014年河南教师资格考试|专业辅导:常见文言虚词详解二1.【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1.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③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

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②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③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

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③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④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涉世家》)⑤无以,则王乎?(《齐桓晋文之事》)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②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离骚》)③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赤壁赋》)④长铗归来乎!出无车(《冯谖客孟尝君》)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

①于是乎书。

(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

)④吾尝疑乎是。

(乎:对。

)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语》)(乎:对。

)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

(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

(《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

(尔:比。

)(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

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②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赋》)2.【乃】(一)用作副词。

特岗教师招聘语文备考重点之常见文言虚词(一)

特岗教师招聘语文备考重点之常见文言虚词(一)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特岗教师待遇【而】1.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

(《捕蛇者说》)2.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3.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口技》)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以】1.用作介词。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

如:①乃入见。

问:何以战?(《曹刿论战》)②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逍遥游》)③斧斤以时入山林。

(《寡人之于国也》)(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如: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寡人之于国也》)(3)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

如:罚所及,则无以怒而滥刑。

(《谏太宗十思疏》)(4)引进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

如: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

(《登泰山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有时可译为率领带领。

如: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

(《战国策周策》)2.用作连词。

用法和而有较多的相同点,只是不能用于转折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河南教师招聘文言文复习指导:常见复音虚词的用法
1.不啻:副词性结构,表示不限制在某种范围之内,但可以根据语境灵活表意,一般可译为“不止,不亚于,无异于,至多”等意义。

如:视百年、百数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

2.比及(比至、逮至):介词性结构,用来表示预期的时间或已至的时间,可译为“等到了”。

如:毛遂比至楚,与十九人议论,十九人皆服。

3.得无(得亡、得微):主要表达两种语气:揣测性疑问语气,可译为“该不会”“莫非”“恐怕”等;反问语气,可译为“能不”。

如:日食饮得无衰乎?
4.而后:副词性结构,表示经过一定的条件或时间后方能怎么样,可译为“才,方才”等。

如: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5.而况:连词性结构,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常含有反问语气,可译为“何况”。

如: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
6.若此:述宾式结构,常用于疑问或反问句中,可译为“如此”“这样”。

如:何以自绘败状,令人丧气若此?
7.若夫:述宾式结构,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

如: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

8.然后:连词性结构,用于一句话的开头表示承接,相当于现代汉语“然后”“然后才”。

如: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然而:连词性结构,常用在句首表示转折,相当于现代汉语“(虽然)这样,可是……”。

如: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10.然则(然即):连词性结构,常有两种用法:用在句子开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即代词“然”和连词“则”构成,可译为“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表示转折关系,即连词“则”作“而”,相当于“然而”。

如: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而已:助词性结构,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相当于“罢了”。

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12.何其(胡其、曷其、奚其):常见用法有两种:代词性结构,可以表示询问或反问,与“何”用法一样,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也可以表示对程度的询问,兼有感叹意味时,可译为“为什么这样……,怎么这样……”;副词性结构,用于感叹句中,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

如:田赞衣补衣而见荆王,荆王曰:“先生之衣何其恶也?”
13.何如(若何):即“如何”,述宾式结构,用在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可译为“怎么样,什么样”。

如: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14.可得(可得而、可得以):助词性结构,“可”与“得”同义并列,一般用于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实现的可能性,可译为“可以,可能”。

如: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15.且夫:助词性结构,放在句首,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可译为“再说”。

如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6.虽然:连词性结构,由连词“虽”和代词“然”组合而成,表示明显的转折关系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虽然如此”;表示假设虚拟的情形,转折关系不明显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即使如此”。

如: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造云梯,必取宋。


17.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

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

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

如: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18.是以(以是、以故):连词性结构,用于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可译为“因此”。

如: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19.无乃:与语气词配合,用委婉的语气表示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认识,一般表示询问,可译为“恐怕”。

如:无乃尔是过与?
20.足以:助词性结构,用于动词前表示有条件、有能力去做某事,可译为“足够用来、完全可以、能够”。

如:是心足以王矣。

21.于是:用法与现代汉语的“于是”不完全相同。

①放在句子开头,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在的承接连词或因果连词相同。

现代汉语也这样用。

如: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

②放在谓语之前或谓语之后,“于是”属介宾短语作状语或补语。

可根据“于”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在这”“从这”等。

如: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

③表时间,“在这时”。

如: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④对此。

如:于是余有叹焉。

⑤从此。

如: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更多教师招聘详细信息关注:河南招教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