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玉器

合集下载

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器一)复习资料

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器一)复习资料

文物拍卖专业人员考试(玉器一)复习资料1、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玉器制品是新石器时代早期,距今约7000—8000年之久的河姆渡文化遗存。

2、1)玉器的朴素期:从玉器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中期大约4000—5000年左右的时间,其主要表现为玉器从无到有,器型、纹饰简单,有了类似时期钻孔、磨制的玉器专门加工技术。

2)神秘期: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商代和西周,以及东周早期约2000年左右的时段。

3)恢宏期:包括春秋战国至秦汉大约持续1000年左右的时段,由于此期玉器的加工琢制技术大为提高,其造型纹饰丰富多彩,适用范围极为广泛,而且逐步趋于普遍使用,不论在数量上或加工技术上,都使这个时期成为中国玉器的巅峰时期。

4)精致期:隋唐至宋代是此期玉器成熟的代表时期,也是精致期的主要时代。

5)繁琐期:此期历元明清三朝,其中又以清朝为主。

3、古玉器的价值和功能1)政治功能:古玉器为等级制的物化,玉的道德、文化观念。

玉器为等级制的物化表现在:(1)从新石器时代中期起,氏族首领的墓葬中就出土了许多精制的玉器,如良渚文化。

(2)商周时代,上述现象更加普遍。

如二里头文化中的“柄形饰”只出现在大型墓葬中。

(3)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六瑞”的使用规定。

(4)秦以前,“九鼎”象征君权;秦以后,玉玺成了君权的象征;秦始皇制成一枚传国玺,以后各代帝王认为得了此玺才是真命天子。

以玉为玺的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朝。

乾隆皇帝厘定的25枚宝玺,绝大多数为玉制。

(5)汉以后各代规定,达到某一等级的人才能有资格得到什么形制的玉玺。

(6)唐代明确规定了官员用玉的制度。

玉被赋予了道德、文化观念表现在以下方面:★玉的道德文化观念从西周发展起来,源于民俗;经儒家学派宣传、推崇,被思想家理念化,更具生命力;历代统治阶级巧妙加以利用;被民众所接受。

这是玉器长盛不衰的一个重要原因。

★\君子比德于玉\是儒家的用玉观。

古代,玉象征伦理道德观念中高尚品德。

2)经济价值:古玉器作为聚敛财富的手段。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

探观古玉春秋(一)春天在即,在这里带大家看看过去一年里古天一的古玉拍卖。

古玉的春秋历经几千年,古代玉器雕琢是中国文化史的一场别具风格的大戏,历朝历代都有可圈可点的佳品涌现出来。

广泛的私人收藏是我们这个地球人类共有的喜好和特色,因此民间市场交易的蓬勃带给大家鉴赏古代玉器的良机。

我们应记住,玉器是极具历史时代风格的产物,但是这个收藏市场的货品又历来良莠不一,吞噬了无数的人生财富,慎重的态度是多在这里看,细端真伪。

西周玉鹿高4.4cm 161,000RMB黄褐色玉鹿,为西周时期的典型器,具有鲜明的西周风格。

玉鹿为扁体片状雕刻,局部有沁色,呈站立状。

树形长角粗壮,臣字形大眼,大耳,短尾,体态丰润,蹄趾明显。

体肌以两道圆弧线表现,简练明快。

玉鹿早在商代就已出现,主要有鹿头形玉饰和鹿形玉佩两种。

到了西周时期,新出现了鹿角高大的玉鹿造型,这件玉鹿即为此时期的典型作品。

此玉鹿光素无纹,仅以几条简洁的轮廓线,区分开躯体和四肢,造型气宇轩昂,姿态优美,具有蓄势待发的动感。

玉鹿嘴部有穿孔,此玉鹿时代特征明显。

西周青黄玉兽面纹璜长14cm782,000 RMB青黄玉质,作神兽纹璜,雕工有明显的“一面坡”特征,为西周琢玉风格。

此璜的雕琢特点是其纹饰先琢一垂直的细阴线,再在此阴线的外侧隔开一条阴线的宽度斜琢一宽线;宽线深的一面出垂直陡棱,它与细阴线间的空隙遂成为一条阳文线;宽线浅的一面与器表面相交处出硬棱;宽线与细阴线的沟底都磨光。

这种雕法利用平面、斜面、阳线、阴线在把玩时反光面交替变化闪动造成丰富的装饰效果,是西周中期新出现的特点。

此玉璜的厚度均匀,边棱陡直,表面及线的底部都磨得很光平,表现出很高的雕琢技术水平。

汉青白玉小翁仲高3.3cm 115,000RMB玉翁仲是汉代辟邪三宝之一,其他为:玉刚卯严卯、玉司南佩,是汉代玉文化的典型代表。

玉翁仲刀工简练,尺寸较小,体扁长,为半圆雕。

翁仲造型简单,用了了几刀就表现出了冠、头、胡须、双臂和上下身;以阴刻线饰双目和口;腰间以两道粗横弦纹,表示拱手;着长袍,直立正视。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

不同代玉器造型特点(图组)中国玉器产生于远古人类的新石器时代,至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

其丰富多彩的造型、精巧别致的图案和精湛娴熟的制作技艺,形成了优秀的艺术传统和独特的民族风格。

它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诸因素中一颗璀璨的明星,即使在世界艺术的百花丛中,也是一支独放异彩的奇葩。

新石器晚期原始社会玉器造型新石器时代玉器主要有玉琮、玉壁、玉斧、玉圭、玉璜及各种鸟兽,以有孔玉及平面玉器为多。

动物造型较简单,着重于头部刻画,身体则为与玉石形似的几何体,头部又较重视眼目的表现。

良渚文化和龙山文化玉器,就有以目纹为中心的极度夸张的人面或兽面纹。

大玉龙,曲长60cm,直径2.2-2.4cm。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其玉料为淡绿色老岫岩玉。

龙体较粗大,卷曲,呈倒“C”形,长吻微翘起,有圆鼻孔二,双目橄榄形凸起,头顶至颈背有长鬣后披,末端翘起,额及颚下有阴刻棱形网纹。

龙躯光素扁圆,背部有一钻孔,可系绳穿挂。

此玉龙因其吻前伸,前端凸且翘,因此又有人称之为玉猪龙。

这是早期氏族艺术的代表作,属红山文化。

其造型夸张、奇特,兼具写实与抽象手法,结构虽简洁,却满盈着生命力,质朴而粗犷,可能是某部族的图腾。

古代玉器穿孔,有些是造型本身带来的孔,如琮、壁等;有些是为穿绳佩带而打的孔,如璜上的小孔;还有的是为穿绳捆绑木柄而打的孔;还有马蹄形孔、对穿孔和带有螺纹的孔等。

新石器时代玉器穿孔多为两面对穿而成,孔外部直径大,越往里直径越小,孔不甚圆,两面对穿时,有些对的不准,因而孔中部的交接处,有时会出现棱台。

玉璜,高5.2cm,长10.6cm,厚0.3cm。

新石器时代崧泽文化璜玉料材质较好,黄褐色,较薄。

近似半圆形,直弦,中部下凹,两侧各有一孔,底部两角略向外伸。

璜的一面有弧形凹槽,是对玉料开片时留下的切割痕,这类切割痕在新石器时代玉器上时有出现,从痕迹上可以看出,玉器加工中采用的是线切割的剖料方法。

玉片厚度约0.3cm,表明当时玉料开片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

14706310_大洋彼岸的“玉”华天宝(上)

14706310_大洋彼岸的“玉”华天宝(上)

1908年,一艘载有数十件中国文物的货船,由英国伦敦缓缓开出,经过15天海上颠簸后,抵达加拿大的蒙特利尔市,然后转道铁路,为多伦多大学的博物馆运送了一批来自东方神秘古国的艺术珍品,其中的一件中国玉器成为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以下简称ROM)的第一批玉器收藏,并由此开启了ROM百年藏玉之旅。

玉之美,有如君子之德早在3000多年前的中国商代社会,藏玉之风已盛行乐见,商朝贵族们下葬时便佩戴着更早于他们一两千年的史前古老玉饰。

玉石之美不拘囿于材质、功能,文人名士常以玉石之德赞誉君子,纵观中国历史的文化长河,玉具有极高的鉴赏价值,是身份的象征。

2500年前,子贡曾请教老师,为何贵族们如此推崇玉石?圣哲孔子释疑曰“君子比德于玉”,意即玉蕴涵着儒家推崇的仁、智、义、礼、乐、忠、信、天、地、德之沈辰,1964年生,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馆东亚考古与艺术资深研究员和策展人,现任副馆长。

1997年获多伦多大学人类学博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为旧石器考古、文化遗产和博物馆学。

主要专著有《安阳与三星堆:中国古代文明解密》(英文2002),《主编全球考古百科全书》中《人类起源和全球迁徙》分卷(英文2014)、《石器微痕分析的实验考古学研究》(2008)及《外国考古纪实丛书》(2015~)等。

精髓。

东汉时期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也曾概括玉之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鳃理自外,可以知中,义之方也;其声舒扬,专以远闻,智之方也;不挠而折,勇之方也;锐廉而不忮,洁之方也。

” 谦谦君子,温润如玉,这一诠释将玉和君子的美德永远定格在一起。

然而西方对于中国玉器的欣赏、认知及收藏却是晚近的事情。

溯源ROM的藏玉之旅,与19世纪中叶在清宫先后执掌过与皇室礼仪密切有关的太仆寺、太常寺的吴大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曾官居高位至湖南巡抚的吴大(1835-1902)不仅极为通晓礼玉文化的涵义,在古物收藏、鉴赏、著书等方面同样建树颇丰。

通过反复考据商周时期的礼制释文及后来宋代学者的校注,吴大将收录的227件玉器编目为60纲,撰书《古玉图考》,并于1889年刊刻出版。

妇好墓玉凤的设计

妇好墓玉凤的设计

妇好墓玉凤的设计一、材质据《史记》记载,殷商始祖契的母亲简狄,是在吃了玄鸟(即凤)的蛋后,才生了契。

这就是“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

殷人也就自命为凤的后裔。

在妇好墓的大量玉器中,玉凤仅此一件。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玉凤。

玉凤质地为青玉,间有沁斑,整体呈黄褐色。

二、工艺在妇好墓所出的玉鸟形象中,甚至在整个妇好墓的玉雕中,玉凤的风格极为别致,它是用镂空透雕和凸出阳纹线刻法雕琢而成的,这与殷商时代的兽鸟刻纹大部分采用单线或双线阴刻的表现技法有显著差别。

殷墟早期双线阴刻的技法“表现在鸟的翅膀纹上,尤为明显”,即使到了殷墟晚期,“禽鸟类的刻纹多用单线阴刻。

”而这件玉凤的翅膀上,用的却是凸出阳纹线刻法。

许多学者通过对21考古学龙山文化玉器的研究后,都认为龙山文化晚期玉器的突出特征之一是镂空透雕和凸出阳纹线刻法,而妇好墓玉凤恰恰用的正是这种雕琢技法。

因此,妇好墓玉凤的归属是秉承龙山文化遗风的商代遗物。

玉凤胸前有两孔,腰间有一突起的圆钮,上有小孔,可佩带。

凤身上的小孔反映出了商代以前的人们已比较熟练地掌握了镂空、钻孔、抛光技术。

镂空有“全封闭式”和“半封闭式”两种。

钻孔的方法一为管钻,多用于璧、环和镯的中心部位;二是桯(ting)钻,多用于为佩带而设计的小穿孔。

玉器之所以有晶莹的光泽,大概是用兽皮或丝织品蘸水加细沙对玉面进行了抛光,使之光润细腻。

玉凤的纹样雕琢工艺与同时期的阴刻手法不大相同,而采用阳线来表现纹样主题,即通过将纹样以外的地面剔除,使其成为浅浮雕。

玉凤的翅翎即采用这一琢玉技法。

这种技法在新石器时期的大汶口文化、良渚文化等考古学文化以及其后的二里头文化玉器中应用较多。

三、造型商妇好墓玉凤,河南安阳殷墟出土,通高13.6厘米,厚0.7厘米,黄褐色。

玉凤亭亭玉立,作侧身回首欲飞状,喙、眼、冠似鸡,短翅长尾,翅上用阳线雕翎毛纹,身前有穿通镂孔,更使凤体丰满迷人。

妇好墓玉凤为扁平体浮雕,玉凤作侧身回首状,亭亭玉立,身躯略弯呈 C 字形,显现出优美的曲线和动势。

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

国家宝藏——龙山文化时代的黄河玉器文明(四)榆林神木石峁遗址评述南方石家河文化作品。

在陕西历史博博馆内的陈列。

以上牙璋与山东海滨出土的一样,是龙山时代的作品,它们证明了石峁与山东的密切关系,石峁人系从山东迁徙而来。

夏代初期的牙璋,这是离开山东以后的新创造。

此时,离夏禹建国不远了,或者,此时大禹已经出生。

石峁牙璋上承山东龙山文化,下启河南偃师市二里头的牙璋,这是夏王朝建立的前夜,在陕北积蓄力量的证明。

遗址内有很多这样的人头像。

牙璧:新石器时期。

直径13.5厘米。

青玉质,白、黄色沁。

扁平圆形,中穿孔,单面钻孔,一面斜坡状,另一面平整,有刃感。

肉部有明显开片时留下的痕迹,形成薄厚不均匀,最薄的地方用薄如纸来形容一点都不为过。

边缘有不规则形的齿牙。

玉质温润,沁色自然,深入肌里。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环:新石器时期。

直径8.3厘米。

青玉质,有玻璃光泽感。

扁平环形,中央单面钻孔。

此件器物体现了古人珍惜玉石的真实情况。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品。

牙壁:新石器时期。

直径12.3厘米。

青玉质,有土沁、朱砂沁。

扁平圆形,好大于肉,肉相对较厚,有裂缝一条。

边缘有三组齿牙,其中两组为六个,一组为七个。

玉质莹润,造型古朴,充满神秘感。

神木石峁出土。

胡文高先生藏。

石峁石城内的镶嵌玉器。

玉璧:新石器时期。

鸡骨白。

外径10.5、孔径6.3厘米。

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孔周经琢磨。

好大于肉,肉部由内厚外薄,缘呈刃状。

神木石峁征集。

榆林上郡博物馆藏品。

高领玉璧:新石器时期。

外径10.2厘米,内径7.5厘米,高1.4厘米。

乳黄色,有黑色斑点。

圆环形,孔周两面均有凸起的领。

肉部由内向外逐渐变薄。

整器做工精细,肉部有细裂缝一条,已粘合,神木石峁征集。

胡文高先生藏品。

玉璧:新石器时期。

直径11.2厘米。

青白色,褐色杂质,一边有沁色。

扁平圆形,中央单面钻孔,好与肉基本相等,肉薄厚均匀。

整器打磨平整,玉质光洁润泽。

胡文高先生藏品。

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考古学观察

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考古学观察

【鉴·赏】074Vol.106石家河文化是分布于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其出土玉器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

由石家河文化遗址早年公布的资料和2015年底最新的考古发掘来看,所属石家河文化的遗址出土玉雕人像总计已达23件。

其中,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5件[1],天门罗家柏岭遗址11件[2],肖家屋脊遗址5件[3],荆州枣林岗遗址1件[4],湖北钟祥六合遗址1件[5]。

关于玉雕人像的研究,杜金鹏先生将其称为“玉雕神像”,认为是用于冠冕之上的徽像,并对其使用方法、渊源和学术价值予以探讨[6]。

周光林先生对石家河文化各种材质包括玉质的雕塑进行了整体研究,总结出它们的分布范围,提出雕塑主要与原始宗教有关,属宗教用物,并分析出不同雕塑各自包含的内涵[7]。

叶舒宪先生认为石家河遗址2015年底出土的双面玉雕人像可命名为“双人首玉玦”“双人首连体蛇身玉玦”或“双人首连体蛇身并珥蛇形玉玦”,并对其包含的丰富神话意象进行了研究[8]。

张绪球[9]、刘德银[10]、郭立新[11]等先生在其对石家河文化的研究中也曾涉及到玉雕人像的内容,这里不再一一赘述。

笔者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对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形制、与周边文化关系及其功用等几个方面作进一步的探讨。

一、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形制分类根据形制差异,我们将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分为三类:第一类 正面像,头戴冠,梭形眼,蒜头鼻,一般耳下部饰环。

这类图1 一类A型 肖家屋脊遗址W6∶32玉雕像[12]图2 一类B型 肖家屋脊W6∶14玉雕像[13]刘亭亭 郭荣臻 曹凌子-文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考古学观察0752017.04玉雕像又可以分为三种造型:A型 上下獠牙外露,头部有角,带有平冠,耳下部的环内穿孔(见图1)。

根据已发布的考古资料,这种造型仅见于肖家屋脊遗址瓮棺葬W6∶32,雕像布满白色土沁,整体为三棱形,正面前凸。

嘴部上下伸出獠牙,头部饰有弯角为其最大特点,显然是人与兽的结合体。

中国古代有哪些玉石老珠子

中国古代有哪些玉石老珠子

中国古代有哪些玉石老珠子中国八千年的玉文化成就了玉石老珠子的独特地位,它们华美大气,上至帝王、下至黔首都对它们情有独钟。

它们是『礼』的代表,是『德』的象征,引领了时代的风尚,也是中外文明沟通的桥梁。

第一节玉石老珠子的缘起要说珠子在中国的历史,据考古学家研究,早在旧石器时代,距今2至1.8万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已经懂得用骨头、贝壳、石头、牙齿等材料制作成珠子来装饰自己了。

石器时代的骨针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时期时代,人们制作石器的技术提高了很多,对石头的硬度、密度、韧性等特性也有了深入的认识,更重要的是,懂得将玉(或者说美石)与普通石头区别开来对待了。

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饰品中国的玉文化至少有8000年历史,玉珠的历史也至少有8000年。

而以玉制作的珠子,毫无疑问是珠子的贵族,可不是普通人能够佩戴的,佩戴之人在氏族中的身份地位是十分尊贵的。

史前时期,什么样的人如此尊贵?是氏族或部落的首领,是能够“通天”的巫觋(接事鬼神之人,我国古代女成巫,男为觋)等。

要用玉做珠子,必须先琢磨玉料。

大部分玉石都有相当高的硬度,史前人类只能用非常原始的工具来琢磨玉料,制作玉器很不容易,玉珠非常珍贵。

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与石核不算饰品,更不是珠子,可是它们向我们揭示了新石器时代的制作工艺,是学习的极好标本。

第二节史前时期的玉石老珠子⒈内蒙古赤峰兴隆洼文化出土的玉珠(约公元前6200年至公元前5200年)兴隆洼文化遗址出土的玉玦级玉管兴隆洼文化发现了中国迄今所知年代最早的玉器,兴隆洼最具特色的玉器是玉玦。

兴隆洼出土的玉珠数量不多,造型为管状,腹部稍粗,形状不规整,对钻孔,从出土位置判断应该是用作项饰。

⒉东北红山文化出土的玉珠(约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红山文化出土的黄玉珠巴林右旗博物馆藏红山文化鼎鼎大名,地域分布很广泛,主要分布在辽宁西部、内蒙古东南部、河北北部,玉器精美又丰富,是史前时期玉文化的一个高峰。

红山文化出土了大量玉珠、不同长度的玉管以及半球形和球形珠,最常见的是腹部略凹的束腰形珠,这种形制可能是模仿骨头(两端粗中间凹)而制作的。

石家河遗址谭家岭新发现玉器鉴赏

石家河遗址谭家岭新发现玉器鉴赏

石家河遗址谭家岭新发现玉器鉴赏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是长江中游地区迄今发现分布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也是长江中游史前时期最大古城,总面积超过120多万平方米。

石家河城址与山西陶寺、陕西石峁、四川宝墩一起,被认为是同一时期的四大古城。

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并进行了一定规模的考古发掘。

2001年被列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2006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至2016年,为配合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及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展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天门市博物馆联合组成考古队,重新启动了石家河遗址核心区域的考古工作。

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的重大成果,被评为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石家河遗址新近发掘取得的一系列成果,刷新了人们对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的认识:经历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阶段,其文化影响波及长江上下游和黄河中下游,在中华文明进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石家河遗址是作为距今5000一4000年千余年间,长江中游地区社会和文化发展的最高文明代表而存在,基于它的各种新发现新探索,对于中华文明探源的意义重大。

这其中的一项重大成果,也是最为引人注目的亮点,是于2015年冬,考古工作者在石家河城中部的谭家岭遗址发现的几个瓮棺,从瓮棺中出土了器型多样、工艺精巧、造型奇特的玉器240余件。

谭家岭瓮棺发现的这批石家河文化玉器,无论是数量还是品类而言,都是前无先例的重要发现。

谭家岭玉器的发现,是石家河遗址继罗家柏岭、肖家屋脊发现玉器之后的第三次发现玉器;也是肖家屋脊发现石家河文化玉器之后,又经历了20多年沉寂以来的一次最为重大的发现。

笔者以下就对已发表的谭家岭新出玉器进行逐件分析,简略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以供玉器爱好者鉴赏者参考。

1.透雕群集凤鸟纹牌饰谭家岭新出土玉器中,有较多的扁平透雕器。

这件透雕凤纹牌饰(图1)甚是精美。

器体扁平,器缘处有好多伸展的凤首,似名为透雕群集凤鸟纹牌饰更为确切。

又发现比良渚还大的史前古城遗址:中华文明是一元还是多元?

又发现比良渚还大的史前古城遗址:中华文明是一元还是多元?

又发现比良渚还大的史前古城遗址:中华文明是一元还是多元?引子时至今日,在网上仍能看到很多类似“中华文明西来说”的舆论,其中不乏源自一些专家教授,比如说夏朝源自苏美尔(或古埃及)、三星堆源头在古埃及、商朝是白人建立的种种观点层出不穷。

古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就是一致的吗?中华文明的来源是到底一元还是多元?最近考古研究又发现了一个5000年前的大型都邑性古城遗址,说明中华文明远远不止5000年,而且有助于我们研究一下古代中华文明的精神内核和传承关系。

一、新发现的史前都邑性古城——石家河文化遗址石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境内,地处长江中游腹地,面积8余平方公里,由40处遗址点组成,是长江中游地区发现面积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遗址群,距今6500年开始有人类居住生活,距今4300年左右达到鼎盛时期。

石家河遗址的考古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

在1955年至1993年间,国家文物局组织的石家河遗址考古队已对该遗址的9个地点进行了20次规模不等的发掘,随后公布该遗址为一处120万平方米的大型城址,推断为距今约5000年的长江中游规模最大的聚落。

此后的30年间,对于石家河古城遗址的研究从未中断。

2023年2月20日上午,天门石家河城址考古队首次公布,发现了属于石家河古城组成部分的城墙外郭,城址平面略呈长方形。

城墙残高3—8米,墙底宽70—100米。

城外侧有护城河,宽60—100米,深4—6米。

古城面积由120万平方米更新为350万平方米,为长江中游同时期最大古城,比的良渚古城面积大,大约相当于5个故宫的面积(72万平方米)。

这座史前巨城面积之大超乎想象,仅现存的城垣西边的壕沟宽就有60—80米,可以想象当时的城高池深,有着良好的防御能力。

千余年后的商王朝早期都城,被称为汤都西亳的考古发掘出来的堰师商城,面积也不过才190万平方米。

在古城面积方面,凌家滩遗址100多万平方米,良渚遗址300多万平方米、南佐核心城区遗址30万平方米(遗址还在挖掘研究中)、陶寺遗址270万平方米,石峁城址超过400万平方米。

石家河文化——玉器

石家河文化——玉器

石家河文化——玉器石家河文化是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

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

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

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件而倍受关注。

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

这些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

它们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

石家河文化中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

这些玉制的人头形像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

石家河文化的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写实的形象,开创了商周时期玉蝉造型的先河。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良渚和红山,一南一北两大玉器文化闪烁的耀眼光芒,令石家河玉文化黯然失色,鲜为人提及。

但仔细研究会发现,石家河玉器如同远古的和氏壁,如果剥掉玉皮,其灿烂辉煌不亚于良渚,红山。

在已出土的石家河玉器里,有这样几种可以反映其特点。

玉面人头像。

分为獠牙和非獠牙两种。

形状特点为方脸,橄榄眼,鹰勾大鼻,耳有大耳环,阔嘴。

工艺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剔地阳纹,也叫压地或减地阳纹。

这种工艺做一条阳线,首先要刻出两条阴线作为阳线两边的轮廓,然后在分别剔除两边多余的部分将阳线凸起,最后还要平整除去部分的表面,工序相当复杂。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折叠编辑本段简介中国长江中游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群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湖北及豫西南和湘北一带。

为承袭屈家岭文化演变而来,年代距今约4600~4000年。

该文化出现如石家河遗址群那样的中心聚落,由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遗址组成。

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

在邓家湾遗址发现了铜块和炼铜原料孔雀石,标志着冶铜业的出现。

琢玉工艺崛起,特色鲜明,玉器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玦、璜形器等,都属于小型玉器。

邓家湾遗址的个别地段,集中出土了大批小型陶塑,有的一座坑中竟达数千件之多。

所塑有鸟、鸡、猪、狗、羊、虎、象、猴、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折叠编辑本段特点折叠个体大小陶塑个体均很小,有狮、象、虎、鸡、鱼、龟,还有人像。

这些小塑像集中出土于窖穴之中,有祭祀的味道。

在埋小孩的瓮棺中,往往出有不少玉器,造型丰富,有人面、飞鹰、猪龙、蝉、璜、管等,雕刻精细,工艺水平相当高。

折叠文化差异石家河文化晚期大小墓差别悬殊。

肖家屋脊一座大型土坑墓长3米多,随葬品百余件 ;另一座成人瓮棺中有小型玉器56件,居该文化已发现的玉器墓之首。

钟祥六合大多数瓮棺内随葬玉石器及玉石料。

这些表明人们以玉器为财富。

一般认为,该文化已处于原始社会瓦解阶段。

折叠编辑本段经济状况长江中游地区的经济发展,到新石器时代之末至青铜时代早期,进入了石家河文化阶段。

石家河文化是在屈家岭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相当于中原龙山文化的晚期阶段至夏代统治的前期,曾一度称为"青龙泉三期文化",因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更具这种文化的代表性,故考古界统称之为石家河文化。

主要遗址有湖北郧县青龙泉和大寺,房县七里河,天门石家河,当阳季家湖,松滋桂花树,均县乱石滩和花果园,孝感碧公台与涨水庙,枝江关庙山,江陵蔡家台和张泉山,圻春易家山等。

这种文化分布地域较广,遍布湖北全境,延续时间也较长。

碳 14 测定年代集中在公元前 2400 年前后,晚期已进入中原夏王朝统治时代。

来自远古的石家河玉器

来自远古的石家河玉器

来自远古的石家河玉器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玉面人头像成交价1449000港元青玉神祖面饰后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100-1600年成交价:10,300,000 港元估价:800,000 - 1,200,000 港元尺寸:宽 9.5 cm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录图版18号石家河文化黄玉人头(588.5万)高3厘米估价60-80万 480万落锤来源:蓝田山房旧藏,1998年购于台北石家河文化青玉鸟纹笄(250万)长9.1厘米估价20-30万 200万落锤来源:蓝田山房旧藏,1991年购于台北青玉鸟纹笄后石家河文化约公元前2100-1600年成交价:3,940,000 港元估价:150,000-250,000 港元尺寸:长10cm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版19号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台北,1995年,图录图版19号石家河文化至夏白玉神祖像(100万)高9.5厘米来源:养德堂珍藏,台北,入藏于1999年以前展览:国立故宫博物院,《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42号著录:邓淑苹,《羣玉别藏续集》,台北,1999年,图版42号,页116虎座双鹰珮出土文物神人头像出土玉器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24岁的李白从故乡江油出发,开始寻找“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实现途径。

船入楚地,风景豁然,诗仙发出“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的慨叹。

1230年后的1954年,在太白先生感慨江汉平阔不足百公里的湖北省天门市西北角,故纸所谓大洪山“陵之竟也”的地方,修渠的民工们挖出了后来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大考古发现”的中国史前文明时期最大的古城——石家河古城。

随着石家河遗址发掘和研究的深入,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倾向于改变中华文明仅来源于黄河文明的单源说,而开始认同多源的“满天星斗”论。

最新考古研究表明,石家河文化的影响以江汉平原为中心,东至大别山麓,南抵洞庭湖滨,西接巴蜀,北上河洛,势力范围近20万平方公里,仅湖北省境内就分布着天门龙嘴、天门笑城、石首走马岭、公安青河城等15处城址,其中,中心大城石家河在长达2000年的时间里,一直发挥着整合文化与资源,引领长江中游史前文明向前发展的作用。

中国古代玉器三

中国古代玉器三

龙形佩
➢ 龙、凤是石家河文化最 主要的装饰题材。
玉龙 肖家屋脊出土
龙形佩 澧县孙家岗出土
璇玑 山东滕县
璇玑 天津艺博藏
➢ 玉圭
➢ 龙山玉圭造型共 性是:长方体, 上端略宽,平刃 或无刃;下端略 窄,并且有一个 或二个小穿孔。 器表雕琢阳纹或 阴刻人面纹、兽 面纹、鸟(鹰) 纹等纹饰,也有 素面无纹的。


纹 圭
玉 圭
山 东 日 照 两 城 镇
神 木 石 茆 遗 址
玉璇玑 神木石茆遗址
➢ 珠江流域和东南沿海地区的石峡文化、卑南文化等。
一、红山文化玉器
➢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南部、辽宁西部、河北北部及渤海沿岸。 ➢ 主要遗址分布地有内蒙赤峰红山后、赤峰蜘蛛山、翁牛特旗三星他拉
村、敖汉旗下洼、阜新胡头沟、喀左东山嘴、建平牛河梁、凌源三官 甸子等十几处。辽宁建平牛河梁的坛、庙、冢等各种文化遗存,代表 了该文化的整体概貌。 ➢ 红山文化的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3000年。主要文化遗存距 今约5500年。
玉镯 瑶山出土
(三)良渚文化玉器特征
➢ 1、玉器品类齐备,数量很大。 ➢ 生产工具、装饰品及礼仪器齐全,形成完备的品种体系。 ➢ 2、某些礼仪器体积很大,达到同时期玉器体积的极限。 ➢ 3、玉器琢制精美。 ➢ 每类器物的造型和纹饰,都有严格统一的规定,表现为精
确的规范性。 ➢ 4、各种雕刻技法纯熟。 ➢ 良渚文化玉器中普遍使用片雕、浮雕、镂雕(镂空)、圆
中国古代玉器
第二章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史
➢ 第一节 孕育期 新石器时代(公元前8000-公元前 2000年)
➢ 发现玉器的新石器时代遗址有:
➢ 东北地区及辽河流域的兴隆洼文化、查海文化、新乐 文化、红山文化;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

石家河文化的玉器
张绪球
【期刊名称】《收藏家》
【年(卷),期】1992()1
【摘要】五十年代以来,在江汉地区石家河文化遗址中,陆续发现几批玉器,引起了
学术界的注意。

为了使大家对这些玉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现作一简要的综述。

【总页数】5页(P56-60)
【作者】张绪球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87
【相关文献】
1.张广文谈明代玉器(连载之一) 明代玉器的分期特点(上) 明早期玉器——以考古发现及故宫藏传世玉器为例 [J], 张广文;
2.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的考古学观察 [J], 刘亭亭;郭荣臻;曹凌子
3.出土齐家文化玉器与龙山文化玉器的对比研究——兼论齐家文化玉器源流 [J], 公保吉
4.考古学视角下石家河文化玉雕人像研究 [J], 郭杰;罗理婷
5.从商周玉器管窥"殷周之变"
——以象生玉器、人形玉器为文化读本 [J], 杨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近考古发现

最近考古发现

最近考古发现之考古地位石家河遗址出土文物大约在距今4600-4000年的时候,在长江中游湖北天门的石家河地区,生活着一个庞大的聚落群体。

这个聚落的居民,以勤劳勇敢的奋斗精神和变革图强的聪明才智,创造了非常发达的石家河文化。

石家河文化以其丰富先进的内涵,成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文化成就的重要组成部分,堪称史前文化当中一座美轮美奂的大厦。

石家河遗址及由它命名的石家河文化代表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在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56年11月,石家河遗址由湖北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6年11月,石家河遗址由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3月,天门市石家河遗址被国家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重大发现”之一。

之遗址发掘发掘历程国家文物局石家河长江中游史前文化护城河1954年冬,京山和天门县修建石龙过江水库干渠,考古工作者沿渠道进行调查,在京山屈家岭和天门石家河发现了许多古遗址。

1955年2月-8月,石龙过江水库指挥部文物工作队在石家河配合工程,发掘了罗家柏岭、杨家湾贯平堰、石板冲、三房湾四处遗址,其中罗家柏岭的发掘面积近1400平方米。

这是江汉地区相当重要的一次考古发掘,但由于种种原因,以上考古资料没有及时发表,因而其学术价值也就长期未能被认识。

石家河文化遗址考古现场一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石家河遗址群再未进行新的考古发掘。

七十年代后期,石家河遗址群的考古工作重新起步。

1978年,湖北省荆州博物馆试掘了邓家湾遗址。

1982年,湖北省博物馆试掘了谭家岭、土城遗址。

1987年春季,荆州博物馆和北京大学考古系联合发掘了邓家湾遗址。

这几次发掘虽然规模都不大,但获的资料和信息却十分丰富。

1987年6月,为了进一步研究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文化的特点,探讨石家河遗址群的内涵及其在长江中游新石器文化中的地位等问题,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考古所、荆州博物馆联合成立石家河考古队,严文明先生任队长,并从当年秋季开始,对石家河遗址群进行有计划的考古调查和发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石家河文化人首形饰用途的猜想
石家河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遗存,其主要分布地点为长江中游,中心位于江汉平原。

石家河文化最为著名的是其出土了大量的制作精美、造型新奇的玉器,其中最具特点的是人首形饰。

关于人首形饰的功能和内涵,学术界众说纷与,主要观点是这种人头形饰是先民信奉的神灵形象或某一祖先、先民英雄的象征,目的是为了辟邪。

①也有人认为,石家河文化人首形玉器可能是山东龙山文化植物,后经接触与交往,传入石家河文化。

②在石家河文化之前,这一地区的文化谱系为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石家河文化。

屈家岭文化与石家河文化在考古发掘中常共存于一个遗址,且年代紧密相连,从陶器群的异同变化看,这两种文化实际上是具有继承关系的。

③而大溪文化与屈家岭文化同样也有着一些继承和联系,因此,我们分析石家河文化人首形饰的功能和内涵时应当与之联系起来。

除此之外,还应当与石家河文化的葬俗及其它同出的玉器联系起来,共同分析。

当然,新石器时代南北文化的交流是毋庸置疑的,石家河文化是具有渊源且自成体系的独立文化之一,其玉器更是江汉平原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的高峰和代表,但石家河文化人首形饰直接来源于山东龙山文化一说,明显是不具有说服力的。

笔者认为,解读石家河文化的人首形饰功能和内涵,要从石家河文化的整体文化特点入手。

首先,石家河文化是典型的瓮棺葬文化。

瓮棺葬普遍认为在最初是埋葬夭折的婴幼儿的敛葬方式,这样的规则在早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中也可以发现,但石家河晚期出现了成人使用瓮棺葬的案例,在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遗址的瓮棺群中可以找到,且这个成人瓮棺中陪葬的玉器多达56件,占到这个遗址中玉器的一半。

这些都说明在石家河文化的整个脉络中,葬俗发生了变化,而葬俗是族群文化的直接反映,这也说明石家河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其文化因为某种原因发生过不小的变化。

事实上,石家河文化晚期出现了人口在短期内锐减,社会发展迟滞的现象④,成人因意外死亡的例子增多,人们在瓮棺葬中随葬大量玉器,是有着期盼灾难过去、农业丰收、人口增多愿望的。

瓮棺葬本身代表的是一种期
①周光林,《浅议石家河文化雕塑人像》,《江汉考古》1996年第1期
②杜金鹏,《石家河文化玉雕神像浅说》,《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③李龙章,《浅议石家河文化》,《江汉考古》1985年-10-01
④吴桂兵,《石家河文化玉器的区域功能与普遍影响》,《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望未成年的的小孩再度降生⑤,这实际上是当时人们对于生死的非自然化的表现,在其后慢慢演变成一种适用于所有人的鬼神信仰,人们对成年人也实行这种葬式,很可能是对成年劳动力的迫切渴望。

当这个成年人拥有这个聚落非同一般的身份和地位时,在瓮棺葬中陪葬大量玉器就具有不同的意味了。

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各个史前文化已经出现了阶级的分化,在墓葬中一个人拥有的财产多寡往往说明墓主人的身份。

肖家屋脊的成年瓮棺葬墓中陪葬56件玉器,一方面,这些玉器证明了墓主的地位,另一方面,也说明玉器在史前文化中可能是人们表达祈求、献给神灵的祭品。

玉器因其稀少、制作艰难和美丽的外形,获得史前人类的好感和崇敬是轻而易举的,用其制作的兽形饰和一些环、璧等器物可能是献给神的玩物和饰品。

正如封建帝王是天的代表,在史前时期,人们信仰神灵,在一个族群中总会出现一个代表神在人间行使权力的人,这个人可能是族长或者类似与宗教中的祭祀,而人首形饰则可能是这个成年人自身的代表,是其作为神职人员的象征或身份证明。

另外,在巫山大溪文化中也曾出土过一件玉人面纹饰,这件玉饰的任免雕刻简单,线条粗糙,造型抽象而不具威严感,和石家河文化晚期的人首形饰相比,无论是制作工艺还是形象刻画上都相去甚远。

石家河文化的人首形饰也并不全然都是如肖家屋脊出土w6:32(图1)人首形饰威严庄重,有些人像呆板,但可以看出这些人物已经十分写生。

从大溪文化的人面纹饰到石家河文化的人首形饰,也可看出一定的规律。

在早期,人们或许对各人代表神灵的这一套信仰方式并未完全确立,对于人面的雕刻就往往不会过于严苛。

到了石家河文化晚期,人首形玉饰的指代作用明显加强,在肖家屋脊出土w6:32人首形饰上出现了类似獠牙这种具有威吓性的不属于人类的东西,就能证明这种随信仰加深而出现的玉饰纹样的变化。

总结上文,笔者认为,石家河文化的人首形饰,其具有的主要内涵是鬼神的宗教信仰产生和发展的产物,其主要作用是代表和象征神灵在人间的代言人的身份和地位。

⑤许宏,《略论我国史前时期瓮棺葬》,《考古》1989年第4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