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文化玉器品种
13新石器之良渚
1971年出土于山东邹 县野店大汶口文化遗址,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由单环、双环、四联 环 及绿松石坠等件玉饰 组成。单环直径3-5.1厘 米,双环长6.8厘米,四 联环长4.8厘米, 绿松石 坠长3厘米。器体琢磨光 滑,形状不规整,出土 时置于人头骨上。
玉串饰
玉人头饰
龙山文化 4.5厘米 陕西神木出土 现藏陕西省博物馆
龙山文化
兽面纹玉奔
青中泛黄色,通体抛光,原断为两 截,受土浸,表面形成不同颜色。 体扁平,呈长方形,背部平直, 刃部稍宽,一面刃的坡面较宽, 另一面较窄。长17.8厘米,厚0.75 厘米,刃宽4.9厘米,
1963年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采集,
现藏山东省博物馆。
特点是旋转形双目,头顶有华丽的装 饰,两眼正视,有一种狰狞的美或古 代鬼神的脸谱。无使用痕迹。对传世 品中同类纹饰玉器的断代提供了较为 科学的实物资料。
二、辽河流域
地处华北平原和东
北地区接壤处,上游
通辽
包括西拉木伦河、老
哈,经通
峰
辽平原折向南流,进
入下辽河流域,注入
渤海。全流域包括冀
蒙辽吉四省区十余个
市县。
辽河流域受中原影响较大,古玉遗存相对较集中, 数量多,文化层次高,在我国新石器时代玉器中占 有重要地位。重要文化遗址有:
(2)玉质以辽宁岫玉为主。 (3)造型和工艺特征:
动物为抽象变体造型,风格质朴豪放,具传神特征。 玉龙、玉兽玦的头、眼大,身呈“C”形。
工艺上,有圆雕、浮雕、透雕、两面雕; 表面刻线装饰少,多用“压底隐起”手法
; 边缘极薄,有刺手感。
2、沈阳新乐文化遗址
新乐遗址位于沈阳北郊,1973年开始发掘,两次 出土数百件玉、石器制品,引人注意的有5件:墨玉 斧式雕刻器、墨玉圆凿式雕刻器、青玉双刃斧式雕 刻器、碧玉双刃凿式雕刻器和鼓形墨玉珠。
珍宝档案:玉琮
晶莹剔透
红色宝石
这件玉碗的精妙之处到底在哪儿呢?第一就是玉碗的碗壁非常薄,看上去晶莹剔透, 放在灯光下面甚至很容易就透过光来,花纹也很有特色,有着明显的异域风情;第二是玉 碗应用的错金嵌宝石工艺非常难得,金色的枝叶还有一百多颗红色宝石被嵌在本来就非常 薄的碗壁上,高超的工艺让这件玉碗更加珍贵。玉碗制成之后,乾隆皇帝特别喜欢,甚至 还在庆典活动时把它当作赐茶的用具。
这是一件仿古玉器,用心观察,你会在 樽的盖子上发现三只立体雕刻的小动物,其
实它们是狮子、老虎和辟邪。在樽的身体部 分还用了浮雕的方法,雕刻着精美的花纹。 这件玉器之所以著名,还因为这是迄今为止 在北京地区出土的唯一一件带有“子刚”款 的玉器。“子刚”又是谁呢?他名叫陆子刚, 生活在明代嘉靖和万历年间,不仅是当时苏 州琢玉的代表人物,还是整个明代琢玉行业 的代表人物。
18
扫辟一但雷邪种有帖,翅神:我膀兽国,,凶古长猛代得,寓传像意说狮祥中子瑞的,。
17
小 博 物 家 ·奇妙博物馆
和阗(tián)白玉错金 嵌宝石碗
年 代:清代 器物规格:高 4.8 厘米,口径 14.1 厘米,
足径 7 厘米 出土地点:清宫旧藏 所属博物馆:故宫博物院
的动身,凡影都是!能有见重到大我活
玉琮
扫雷帖: 器化文良。遗化渚址。文中在化,位是最于南具浙方代江著表杭名性州的的一文新带物石的便良器是渚时玉文代
玉琮局部图
这件玉琮的四边刻着一种很奇怪的图像,既像神人,又像兽面,单个图像的高度大约 3 厘米, 宽度有 4 厘米。这种神人兽面的复合图像是良渚文化很典型的纹样,它以转角的地方作为中轴 展开,显得更加立体。为什么先民会造出这样的玉器呢?有人说玉琮是那时的祭司们沟通天地 时用到的法器,也有人说它很有可能是用来祭祀日月的。对了,给你留一道小思考题吧 ! 猜猜看 , 这件玉琮中间的圆孔是从一边钻出来的,还是从两边对钻的呢?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的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轮制较普遍。 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划花纹和镂孔。 圈足器、三足器较为盛行。代表性的器形有鱼鳍形或断面呈丁字形足的鼎、 竹节形把的豆、贯耳壶、大圈足浅腹盘、宽把带流杯等。琮、璧一类玉器 数量之多和工艺之精,为同时代其他文化所未见。石器磨制精致,新出现 三角形犁形器、斜柄刀、“耘田器”、半月形刀、镰和阶形有段锛等器形。
考古人员发现整块土地其实都是 人工夯筑而成——土质为黄土,不同 于良渚一带灰黑色淤泥,明显是人工 从外面搬运而来。在黄土下面,铺着 一层石块,石块比较圆滑,应该是从 周边现成拣来的。之后的挖掘证明, 这大堆的黄土就是良渚古城的西城墙, 稻田下的沟渠是护城河。
1934年发现浙江吴兴1936年发掘了具有代表性的良渚遗址。良渚的陶器 中有引人注目的黑陶,当时被认为与山东的黑陶相类似,因此,也称作龙山 文化。1939年,有人把龙山文化分为山东沿海、豫北和杭州湾三区,并指出 杭州湾区的文化相与山东、河南的有显著区别。1957年,有人认为浙江的黑 陶干后容易褪色,没有标准的蛋壳黑陶,在陶器、石器的形制上有其自身的特 点,于1959年提出了良渚文化的命名。现经发掘的重点遗址,还有江苏吴县 草鞋山和张浦赵陵山、武进寺墩,浙江嘉兴雀幕桥、杭州水田畈,上海市上 海县马桥、青浦区福泉山、浙江余杭莫角山等。良渚文化以早期的赵陵山和 张陵山,中期的瑶山和反山,晚期的寺墩和福泉山最为典型。
良渚出土的陶器,以泥质灰胎磨光黑皮
陶最具特色,采用轮制,器形规则,圈足器 居多,用镂孔、竹节纹、弦纹装饰,也有彩 绘。玉器发现很多,有璧、琮、璜、环、珠 等,大部分出土于墓葬中。与良渚遗址同类 型的遗址,在长江下游的苏南,直至钱塘江 以北的平原地区,分布较广,考古学界统称 为“良渚文化”。据对有关遗址出土文物的 碳14测定,其年代距今约4700~5300年,先 后延续达千年之久。
浅析良渚文化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
浅析良渚文化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但凡谈及新石器时期玉器,莫不能想到良渚文化,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
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而玉琮,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礼器之一,在良渚文化中因它独特的“兽面纹”更令学者们纷纷投身其中,想要一探究竟。
一.古籍中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的分析中国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
因此玉琮向来是与玉璧焦不离孟的。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
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
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
《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
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
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
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
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辋"的说法为据。
关于玉琮的最受关注的记载当属《周礼·春官·大宗伯》了: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段内容是对国家政体、社会分层和宗教祭祀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礼仪的描述,从这三个方面的礼制较为完整的反映了国家的基本制度。
2023-2024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月考)历史试卷
2023-2024学年甘肃省镇原县三岔中学高三下学期第四次联考(月考)历史试卷1. 据林华东先生统计,良渚文化玉器的品种至少有61种之多,按其功用可分为:礼器、装饰品、组装件和杂器。
陶器,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灰胎黑皮陶为主,一般器壁较薄,器表以素面磨光的为多,少数有精细的刻画花纹和镂孔。
这可用于说明,当时()A.良渚文化呈现早期国家特征B.长江下游地区出现了最早的私有制C.原始民主政治遭到严重破坏D.良渚文明手工业技术发展水平较高2. 下面是曹操发布的三道诏令的部分内容。
这体现出曹操()C.求贤若渴,削弱士族D.秉公办事,不徇私情3. 下面是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明代天顺青花波斯文三足。
其外壁以草书书写了波斯诗人萨迪的诗集《果园》中的诗句,炉身如筒,下承三足,炉底汉文行书纪年款“天顺七年大同马”(1463年)七字。
从史料价值看,它可以()A.折射出波斯帝国陶瓷技艺的高超B.佐证伊朗高原各民族的饮茶风俗C.证实陆上丝绸之路发展十分繁荣D.印证中华文化具有一定的包容性4. 钱穆曾指出,“清儒考证之学,盛起于吴晥,而流行于全国,独湖湘之间被其风最稀”。
在维新运动中,湖湘之人更关心经济、民政、吏治等实际问题,积极修建铁路、开办学堂、创办报刊。
据此可知,湖南省维新运动的开展()A.以改善民生为核心内容B.源于维新思想最先萌发C.得益于独特的文化氛围D.促成戊戌变法条件成熟5. 1927年4月,毛泽东在国民党中央土地委员会会议上的讲话如下:革命势力,目前虽见发展,但亦到了一个危机,此后非有一支生力军必归于失败。
要增加生力军保护革命,非解决土地问题不可。
……兵士能否永久参加革命,亦即在土地问题解决。
因农民要保护他们的土地,必勇敢作战。
毛泽东此论()A.提出了发动农民保护革命的思想B.成为国共两党解决土地问题的共识C.有利于巩固和扩大革命统一战线D.适应了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需要6. 中国共产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赋予自由贸易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贸易、投融资、生产、服务网络。
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特点比较
浅析红山、良渚文化玉器特点比较摘要:新石器时期的玉器的演变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各地区文化之间存在着相互传承的关系。
中国史前玉器的至少可以分成以辽河和太湖为中心的南北两大系统。
也即以辽河为中心的红山文化圈和以太湖为中心的良渚文化圈,这两个文化圈虽然在时间关系上有继承关系,但实质上有各自鲜明特色。
本文就对这两个文化中的玉石器物的特点,比较两个文化对玉石器物的不同理解。
关键词:红山文化良渚文化玉器比较正文:一红山、良渚文化及出土玉器的基本情况1.红山文化红山文化因内蒙古赤峰市的红山而得名红山在蒙古语中为乌兰哈达,汉语译为红山 ,赤峰由此得名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的惯例,一种考古学文化名称往往来自于该文化最先发现处的地名。
主要分布于今内蒙古东南部和辽宁省西部。
以赤峰为中心 ,西起河北省的张家口,东到辽河中游,北达大兴安岭,南抵天津北京的广大地区。
从分布密集程度和文化特征的典型性看,以老哈河中上游到大凌河中上游,这两河流域之间应是红山文化分布的中心区。
红山文化的年代跨度在距今6000~ 5000年间, 当地早于它的是兴隆洼文化, 晚于它的是小河沿文化。
红山文化发现于1935年当时日本的考古学者尾随日本法西斯军人进行文化掠夺在热河东北的红山附近作了考古发掘发现了具有彩陶和细石器共存的新石器文化1938年日本人滨田耕作等发表了这次的发掘报告—《赤峰红山后》一书由于红山文化在长城以北发现,引起了学术界的重视尹达先生对此作了专门研究并于1954年正式命名为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在解放前并没有大量发现玉器,但从红山文化区域内群众的介绍和散三落在国内外博物馆的红山文化玉器看,解放前红山文化玉器曾有不少出土,只是没有引起学者的注意。
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辽宁省考古工作者对辽西红山文化遗址的调查和在东山咀、牛河梁等遗址的发掘, 是红山文化考古的重大突破, 在考古学界广为传颂的坛、庙、冢等重要遗迹都是在这次调查和随之进行的发掘中发现的。
良渚文化玉器鉴赏之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神鸟
良渚文化玉器鉴赏之良渚文化玉器中的神鸟一是镂雕的良渚文化玉鸟。
镂雕的良渚文化玉鸟比较罕见,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良渚文化镂空雕神鸟形玉饰堪称馆藏孤品,是南博的镇馆之宝之一。
上图为南京博物院收藏的良渚文化镂空雕神鸟形玉饰,采用镂空的手法,顶部雕一只神鸟,左边是一只正在攀爬向上的松鼠,右边是个人,雕刻手法十分精准、传神,是一件十分经典的良渚文化玉器,清楚地表达了良渚文化时期对鸟的崇拜。
二是圆雕的良渚文化玉鸟。
从考古发掘情况看,目前圆雕玉鸟仅见于良渚文化反山与瑶山两个最高等级墓地。
12345上图为在浙江余杭反山、瑶山的两处良渚文化遗址中出土的五件圆雕的玉鸟,这些玉鸟均为扁平器,无凶猛之感,在鸟的腹部均钻有牛鼻状隧孔。
三是线刻的良渚文化玉鸟。
刻有鸟立高台纹饰的良渚文化玉器虽然不多,但国内外博物馆都有收藏。
在良渚文化玉器中,这种纹饰一般只有玉璧、玉琮等象征较高等级的玉器上才会出现。
虽然照片拍不到十分清晰,但看到那种图案立刻就会产生一种空灵的感觉,显得十分神圣。
1234上图为良渚博物院收藏的玉璧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
刻画了一只神鸟还站在一个高台上,高台外面还刻有龟、蝎子等动物。
1234上图为上海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123上图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12上图为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12上图为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12上图为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
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这三块良渚文化玉璧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真是一件比一件精美12上图为美国弗利尔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镯形器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仿佛是变了一个角度拍摄的鸟立高台,不同的是些鸟翅膀是张开的12上图为法国吉美博物馆收藏的良渚文化玉上的线刻鸟立高台纹饰。
宝玉寻踪——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院之典藏珍品
宝玉寻踪——杭州市余杭区良渚博物院之典藏珍品玉钺为军事指挥权的象征。
最早始于崧泽文化的石钺,至良渚文化时期,玉钺与玉琮、玉璧一起构成了用玉制度的核心,是显贵者阶层特定身份地位的玉质指示物。
良渚文化玉钺一般有长方梯形玉钺和扁方梯形玉钺两种类型,其最高格式一般由钺身、冠饰、端饰三部分组成。
玉璧是良渚文化中出现的新生事物,为良渚文化玉器乃至中国玉器的典型代表之一,由扁圆形玉瑗或玉环沿着边宽变大、孔径变小的趋势演变而来。
一般呈扁圆形,孔径绝大多数不到直径的一半。
多素面,少数有鸟立柱、鸟形刻符等纹饰,是最为盛行的良渚重器,出土时一般位于墓主人胸腹以下直至脚端的部位。
玉璧一般被认为是祭天用的礼器,也有学者认为是财富的象征。
玉三叉形器。
1987年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瑶山遗址M7 出土。
高4.8、宽8.5、厚0.8厘米。
南瓜黄,左右两叉平齐,上端略向外突,中叉较低,有竖向直孔一个。
一面有精美刻纹:左右两叉刻侧面相向的神人头像,神人头戴羽冠,方形脸庞,单圈眼,嘴内用阴线刻出上下两列平齐的牙齿。
中叉上端饰五组直向羽状纹,象征正面的神人像;下端阴线刻兽面图纹。
三叉形器出土时位于墓主人头部,应属冠帽上的饰物。
其外缘轮廓一般为圆弧形,上有三个分叉,三叉上一般都有钻孔,中叉的孔均为上下贯通的竖孔,两边叉上或为竖孔,或为牛鼻状隧孔。
出土时中叉相对处往往有玉管相接,使用时应是贯穿于一起的。
根据纹饰一般有素面、一面纹饰、双面纹饰之分;依据背面特征有平面和有凸块两类;依据钻孔可分为中叉贯孔、三叉均有直孔、两叉有系孔、两侧有穿缀孔及底部有铆孔等。
玉牌饰。
1987年浙江省余杭区良渚镇安溪瑶山遗址M7 出土。
宽7、高3.9、厚0.42厘米。
器形平面如倒置三角形,底角圆钝呈弧形,器体扁薄。
全器用透雕和阴线刻技法琢出神兽图纹。
镶嵌玉器出土时一般呈组状,可与其他物件复合,其材质为透闪石软玉、蛇纹石、叶腊石、萤石、绿松石等。
早期通过平面粘贴法与其他物件复合,晚期为使复合更牢靠,采取凹窝粘嵌法。
良渚文化中玉器的特点
纹,但良渚反山出土的玉钺在刃部上角两边均有 以浅浮雕和阴线刻的神人兽面纹,下角均有鸟 纹,这些纹饰酷似玉琮上的纹饰。
良渚玉器复合件较多,主要有柱形器、冠状 器、三叉形器、半圆形额饰、锥形器、冠状器、 三叉形器、半圆形额饰、锥形器、镯、箍等。
良渚文化玉器至少在清乾隆时已陆续出土, 因非正规的考古发掘,直至 20 世纪 40 年代,曾
相关
上传相关 0
0c27f6ca 易博亚洲
心理学上说,当一个人想要减肥时就去吃高热量的巧克力,玩命的吃,等吃的不想再吃
单节玉琮受沁严重,变成粉白色居多,多凶玉琮 玉质保存好,色沁一般较少。玉琮每一节方柱四 角边沿为中心线,雕刻对称的变形兽面纹。玉琮 中心射径的挖料技艺高超,玉琮孔径大多仅有 12 厘米,孔径口沿棱角规整,孔壁光洁,说明上下 对接的误差很校良渚文化玉器中有镂空雕刻的 玉雕,玉冠饰,还采当一个人想要减肥时就去吃高热量的巧克力,玩命的吃,等吃的不想再吃
小的浮雕面上,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也有很吃力 才能看清。由此可想象当时雕琢技术之精湛。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不公是 形体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较多的玉器品种。良 渚玉琮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规格和形状。研究发现 其不仅有祭地礼器功能,同时又具有殓葬用途。 玉琮与崇拜信仰有关,是社会需要和精神信仰的 产物。玉琮的形制外方内圆,立面分为若干节。
心理学上说,当一个人想要减肥时就去吃高热量的巧克力,玩命的吃,等吃的不想再吃
被误认为是战国文物。许多流失国外的良渚玉器 在英、美等国博物馆收藏时也在断代上多有误 差。自 20 世纪 50 年代以来,随着长江下游考古 的深入逐渐弄清了良渚文化的面貌。良渚玉器一 时成为了世界古玉收藏家的搜集目标。鉴别良渚 古玉最可靠的方法是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一 般的目测,可以从良渚玉器质地入手:真正
出土良渚文化玉璜的特征
国内统一刊号CN31-1424/TB 2019/1 总第272期出土良渚文化玉璜的特征刘卫东 /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摘 要 以浙江、江苏两省馆藏出土良渚文化玉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玉料、形制、纹饰、沁及加工痕迹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详细讨论,以期对良渚玉璜的鉴定提供客观依据。
关键词 良渚文化;玉璜;特征0 引言玉璜是我国最古老的玉器品种之一,最早见于距今七千多年前的浙江萧山新石器时代跨湖桥遗址。
玉璜既是佩饰,也是礼器,是古代玉礼器的“六瑞”之一。
玉璜是良渚文化玉器的重要品类。
在江苏苏州张陵山、昆山少卿山、吴江龙南,浙江余杭反山、余杭瑶山、海盐石泉高地、海盐龙潭港、桐乡普安桥、桐乡新地里、桐乡徐家浜以及上海福泉山等地的良渚文化遗址中都有玉璜出土。
从考古发掘结果来看,良渚文化时期的玉璜均出自规模较大的墓葬,级别比较高。
良渚文化玉璜制作精美,收藏价值比较高,因此赝品层出不穷。
长期以来,古玉的鉴定主要依靠经验法进行,主观因素比较多,因此误判在所难免。
如何科学、客观地鉴定古代玉器是文物界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本文以浙江、江苏两省馆藏出土良渚文化玉璜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玉料、形制、纹饰、沁及加工工艺等方面的特征进行详细讨论,以期对良渚玉璜的鉴定提供客观依据。
1 玉料受成矿地质条件所限,不同矿区、甚至同一矿区不同部位出产的原料在颜色、结构构造及伴生矿物等方面都可能会有明显差异,因此玉料在古玉鉴定领域有重要意义。
从目前收集到的资料来看,良渚文化玉璜的原料主要为软玉,极少数为蛇纹石玉。
1.1 软玉1)颜色可呈深浅不一的黄白(图1)、绿黄(图2)、黄绿(图3~图5)、青绿色(图6),其中以黄绿、青绿为主。
此外,由于埋藏时间长,出土良渚玉璜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受沁现象,沁的颜色主要是白色,有时局部也可呈褐黄色、褐红色等(图7~图9)。
如果受沁严重,玉器可以整体变为白色或者黄白色,前者俗称为“鸡骨白”(图11~图12),后者为“南瓜黄”(图10)。
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良渚文化为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之一,分布地点在长江下游的太湖地区,其中心在浙江省良渚。
1936年发现的该文化遗址,于1959年依照考古惯例按发现地点良渚命名,是为良渚文化。
良渚文化存续之间约为距今5300年至42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另外,陶器也相当细致。
历史时期良渚文化是一支分布在太湖流域的古文化,距今5300-4000年。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新石器--良渚玉枭文化时期,农业已率先进入犁耕稻作时代;手工业趋于专业化,琢玉工业尤为发达;大型玉礼器的出现揭开了中国礼制社会的序幕;贵族大墓与平民小墓的分野显示出社会分化的加剧;刻划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认为是中国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专家们指出:中国文明的曙光是从良渚升起的。
良渚文化发展分为石器时期、玉器时期、陶器时期。
玉器是良渚先民所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精髓。
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
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文字是文明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良渚文的一些陶器、玉器上已出现了为数不少的单个或成组具有表意功能的刻划符号,学者们称之为“原始文字”。
良渚文化时期,稻作生产已相当发达,从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犁等农具看,良渚人已摆脱一铲一锹的耜耕而率先迈入了连续耕作的犁耕阶段,从而为当时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良渚文化以黑陶著称,胎质细腻、造型规整,器种变化多样,用途分明,尤其是鼎、豆、壶的组合,构成了富有良渚文化特色的器物群。
文化背景良渚,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是被誊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文化的发祥地。
良渚文化是环太湖流域分布的以黑陶和磨光玉器为代表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因1936年首先发现于良渚而命名,距今5300—4000年。
良渚古城玉琮介绍
良渚古城玉琮介绍
良渚古城遗址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座古城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
良渚文化是中华文明史上的一种重要文化,其玉器制作精美,被誉为中国古代玉器之首。
良渚古城玉琮是良渚文化玉器中的代表之一,下面我来介绍一下良渚古城玉琮的特点和历史价值。
良渚古城玉琮的特点:
1. 良渚古城玉琮的形状:良渚古城玉琮一般为圆柱体或方柱体,外表饰有精美的神人兽面纹和神兽纹图案。
2. 良渚古城玉琮的材料:良渚古城玉琮的材料一般为岫岩玉,这是一种产自辽宁岫岩县的玉石。
3. 良渚古城玉琮的制作技术:良渚古城玉琮的制作采用了雕刻、钻孔、打磨等多种技术,制作工艺精湛。
4. 良渚古城玉琮的图案:良渚古城玉琮的图案精美复杂,有神人兽面纹、神兽纹、方圆纹等图案,代表着当时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思想。
良渚古城玉琮的历史价值:
1. 良渚古城玉琮是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玉琮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代表之一,代表着中国古代文明的进步和发展。
2. 良渚古城玉琮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良渚古城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精品,反映了当时的宗教、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对
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 良渚古城玉琮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良渚古城玉琮的图案和制作工艺精美复杂,展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高超水平,是中国文化艺术的瑰宝之一。
综上所述,良渚古城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的代表之一,其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都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良渚文化玉器特征
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玉器距今约5000—4300年。
发现玉器的重要地点有江苏钱山漾、吴县草鞋山、张陵山、上海青浦福泉山、江苏武进寺墩、浙江余反山、瑶山等。
良诸文化玉器数量很多,玉雕技艺之精湛,令人赞叹不已。
良渚文化玉器解放前即已流传于世,曾被误为战国时代玉器。
良渚玉器以琮、璧、钺最多,造型宏大雄浑,风格严谨深刻,纹饰以神秘莫测的神人兽面引人入胜,阴线雕刻和浮雕完美组合,成为当时南方玉雕的最高水平代表。
与北方红山文化玉器相映生辉,共同写下新石器时代玉雕的灿烂篇章。
良渚文化玉器的玉材质地和制作工艺精粗差别悬殊。
一般玉器所用玉材为太湖地区所产各种粗玉,以透闪石、阳起石为主,少量蛇纹石,玉石颜色以绿为主,或泛青或透黄,玉质透明度和硬度都不高(4厘米左右),手感较轻,有些玉料疏松吸水。
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晶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呈现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包浆壳”,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良渚文化主要玉器有玉琮、璧、瑛、符、镯、佩、珠、管、环、等礼器及梯形器、半圆形器、三叉形冠饰等,还有蝉、鸟等动物。
良渚文化最大的特点是:除琮、璧镯等少数玉器为单件外,多数玉器为复合件,其中有组装件、穿缀件和镶嵌件。
玉琮、玉环、玉镯等玉器造型严谨而规范。
良渚文化玉器之中,最为精美的当属玉琮、玉钺以及冠型饰。
其雕琢纹饰精细,尤其是良渚文化的象征——神人兽合体的神徽,用细密的阴刻线纹琢出。
一引起极为复杂的图像浓缩到仅有指甲盖大小的浮雕面上,借助放大镜仔细观察也有很吃力才能看清。
由此可想象当时雕琢技术之精湛。
玉琮是良渚文化中最具特征的玉器,不公是形体最大的器件,也是出土较多的玉器品种。
良渚玉琮有许多大小不一的规格和形状。
研究发现其不仅有祭地礼器功能,同时又具有殓葬用途。
玉琮与崇拜信仰有关,是社会需要和精神信仰的产物。
玉琮的形制外方内圆,立面分为若干节。
玉琮大小差别很大,有的玉琮只有一节,最多的有十九节。
浅析良渚文化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
浅析良渚文化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但凡谈及新石器时期玉器,莫不能想到良渚文化,该文化遗址最大特色是所出土的玉器。
挖掘自墓葬中的玉器包含有璧、琮、钺、璜、冠形器、三叉形玉器、玉镯、玉管、玉珠、玉坠、柱形玉器、锥形玉器、玉带及环等。
良渚文化玉器,达到了中国史前文化之高峰,其数量之众多、品种之丰富、雕琢之精湛,在同时期中国乃至环太平洋拥有玉传统的部族中,独占鳌头。
而其深涵的历史文化底蕴,更给世人带来了无限的遐想。
而玉琮,这个极具神秘色彩的礼器之一,在良渚文化中因它独特的“兽面纹”更令学者们纷纷投身其中,想要一探究竟。
一.古籍中玉琮功能及象征意义的分析中国古代有玉璧祭天,玉琮祭地的礼制。
因此玉琮向来是与玉璧焦不离孟的。
玉琮,后世又称"辋头"。
其用途,一向以为就是"以黄琮礼地"的礼器。
"琮"始见于《周礼》等古籍。
其形以《周礼·考工记·玉人》所释:"大琮十有二寸,射四寸,厚寸"。
《白虎通·文质篇》曰:"圆中牙身玄外曰琮"。
郑玄补注《周礼》时说:"琮,八方象地"。
南唐徐锴释琮时讲:"状若八角而中圆"。
后因后人难辨琮状的实体,以致南宋时称为"镇圭"。
至清乾隆按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以"琮,瑞玉,大八寸,似车辋"的说法为据。
关于玉琮的最受关注的记载当属《周礼·春官·大宗伯》了:以玉作六瑞,以等邦国:王执镇圭,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子执谷璧,男执蒲璧。
以禽作六挚,以等诸臣:孤执皮帛,卿执羔,大夫执雁,士执雉,庶人执鹜,工商执鸡。
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
这段内容是对国家政体、社会分层和宗教祭祀等三个方面的基本礼仪的描述,从这三个方面的礼制较为完整的反映了国家的基本制度。
古玉鉴赏—良渚文化玉器
良渚文化玉器种类按照器形来分有球、璧、冠状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半圆形饰、琐、牌饰、串饰、新月形饰、动物形饰、带钩、钺、端饰和柄形器等。从用途来看,璧、琮、冠状器、三叉形器、镇为礼器,是史前时代人类用来崇拜神灵的玉器。这标志着中华古代部分玉器已开始脱离现实生活,逐步被蒙上神秘的面纱而走上神坛。良渚玉器气势雄伟,讲究对称均衡,给人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其表现手法以阴刻线为主辅以淡浮雕,并出现了圆雕、半圆雕、镂空等难度很大的手法,饰纹已采用立体纹、地纹、和装饰效三位一体,称为“三层花”,即第一层用阴刻线刻出云纹,直线,涡纹等为底纹,然后用浅浮雕的手法表现轮廓,最后再以阴刻线在凸面表现细部。如良渚玉器的兽面纹常以单(双)阴线刻的圆圈象征眼睛,两眼之下用淡浮雕出呈长方形界,其上增配桥状隆起,似如鼻梁,少数在其下阴刻出嘴部;或再以弧线勾勒出脸庞,嘴部有探牙者易呈圆角长方形,有眼睑和鼻梁或额,无徽牙者,易呈蒜头形,无眼睑和鼻梁或额。纹饰着重强调图像头部结构;尤其是以图纹为中心刻画出牙齿成图时多采用正视投影。为解决背面平面形象的呆板,设计者匠心独运地采用两个侧面表现立体图形的方式,将原本单调、呆板的背面形象表现得面目狰狞、变幻莫测,令人惊然不已,称其为“狰狞的美’或‘狞厉的美’,是很恰当的。
古玉鉴赏—良渚文化玉器
距今5000—4000年的良渚文化与东北红山文化并驾齐驱,使中国新石器时代玉器发展到了最高峰。良渚文化于1936年发现于浙江余姚县良迟镇,1959年正式命名,主要分布在太湖地区,南抵钱塘江,北至江苏中部(主要是长江以南)。良渚文化以夹细砂的灰黑陶和泥质黑土陶为主要特征,大量玉器出土也是其重要特征之一。
良渚文化玉器对周围地区文化的玉器有着巨大的影响,西达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6000—5000年)南到珠江流域的石块文化(5000—4000)年发现的琮、璧等玉器与良法文化玉器有着极深的渊源。而它对北方黄河流域的影响更是至深。商代玉器的种类很多都可以在良渚文化玉器中找到型制,特别是良渚文化的兽面纹和玉石镶嵌技术仅完全被商代所吸收,而且对商周青铜器制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目前学术界一般认为,良渚文化玉琮上的兽面纹就是商周青铜器镂台纹的雏形,而玉石镶嵌技术又为商代以后的铜嵌玉的出现定了基础。所以不能不说良渚玉器是中华玉器发展的一块基石。
历代玉器的特征
玉器的鉴定--历代玉器特征文章来源:玉器网『良渚文化玉器』公元前5000年-2300年,这几个新石器时代文化中的玉器均以小型的饰物、玦、环、璜、坠、管等为主。
玉器的装饰和使用情况与巫术礼仪有关,由初始的装饰物,向神异灵物演变的轨迹。
玉器作为灵物崇拜的表征在长江下游良渚文化中得到进一步发展。
良渚文化玉器以玉镯、佩、珠、管、装饰品数量最多。
并有玉璧、玉琮、璜、环、瑗、钺等礼器及梯形,半圆形,三叉形冠等。
上好的良渚古玉重器,则选用质地细密昌润的玉材,触感平滑细腻,器物表面泛宝石光泽,近乎铜镜的亮度(俗称色浆壳)与人工上蜡或机器打磨的光泽有别。
色泽多以黄绿为基调。
鉴别良渚古玉最可靠的手法是利用科学手段进行测定。
一般的目测,可以从良渚玉器质地入手;真正的优质良渚古玉,质地细密坚韧,器表泛宝石光泽,晶莹光泽。
触之手感平滑,与人工上蜡或机器找磨的光泽不同。
玉色以黄绿为基调,少量为淡赭红色。
出土的玉璧、环等器面常有白色、赭色或墨绿色的筋状条斑、颜色驳杂、质地并不纯净。
在工艺上有粗放和精致两种。
制作精致的,表面光洁、轮廓线挺拔,转折圆润,并且很少见到旋钻的痕迹;粗放型则有厚薄不匀、边缘磨损,有明显的切割,旋钻擦痕。
鉴定良渚玉器最重要的是要考察琢制工艺。
良渚文化玉器运用细密阴刻线的技法十分娴熟,在放大镜下观看,那些细如发丝的线纹,显出短线切割连缀的痕迹,跳刀贯气,极为精密严整。
此外,抛光工艺考究,也是良渚古玉的特点。
良渚古玉器表平整光洁,但仍能感受到手工打磨,长久搓磨的痕迹。
用现代机器快速切割、抛光,器面和轮廓转折则显得生硬,而且在细微处往往加工不到位。
琢磨纹饰也粗重生硬,图案结构松散,笨拙。
『红山文化玉器』新石器时代文化中另一重要玉器代表是黑龙江流域,分布在辽宁、内蒙古地区的红山文化。
红山文化目前发现的玉器,不但类型很多,反映了与当时的社会生活,特别是巫灵崇拜的联系。
具有很高的科学历史价值。
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材多为岫岩玉(蛇纹石)硬度4-6,呈油脂光泽,有黄绿或淡黄色。
良渚玉器的特征讲解
艺术品知识良渚玉器就是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玉器。
主要出土于二十世纪70年代至90年代。
这批玉器的雕刻文饰繁密细致,和谐工整。
良渚玉器的材质为透闪石,其硬度达摩氏4—6度。
良渚玉器大多采用管钻打孔,平面用磋磨,而装饰用线则使用硬物刮刻而成,阴线较细,沟底有划痕。
其特征明显。
1、有的玉器对钻留有台痕和断续旋痕,有的留下纵向搜拉痕。
2、阴线刻,其细密匀称的装饰射线,弧线,云线,横竖直线,虽然轻浅细密,其接续痕很明显。
在今天也是难制作的。
3、圆环型眼圈,是用管钻旋磨成的,凹槽深而底部圆润,除偶然错位重叠外,基本是正圆。
“砣碾阴线”大多用于大琮和肖型玉器。
4、薄片玉璧有线切割很,呈“直线,弧线”不同,有的很明显,有的经过二次修磨不易发现。
5、良渚玉器经常见到浮雕兽面,采用减地浮雕和压地浮雕,有的两种间使,是浮雕看起来有两三层之多,最后再加以阴线纹,工艺繁复,令现代人叹为观止。
6、表面打磨光滑,有些玉器出现“玻璃光”但比战汉玻璃光稍柔稍软。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4、埃及绿松石:多呈蓝绿色和黄绿色,在浅色的底子上有深蓝色的斑点,虽然质地细腻,但颜色不受欢迎。
5、阿富汗、俄罗斯、澳大利亚、秘鲁也有少量优质绿松石,大多呈暗黄色,无宝石价值。
1、中国湖北绿松石:颜色有天蓝色、淡蓝色、绿色、月白色,颜色均一,结构致密,瓷状,蜡状光泽,属优质绿松石。
2、波斯绿松石:产于伊朗,天蓝色,孔隙小,质地细腻,光泽强度高,也属优质绿松石,有的品种有较多的黑蜘蛛网状褐色花纹。
3、美国和墨西哥绿松石:颜色差别大,好品呈蓝绿色和绿蓝色,次品由苍白到淡蓝色,孔隙多,质地较疏松,一般市场销售的需人工处理。
良渚文化玉龙
良渚文化玉龙
良
渚
文
化
玉
龙
我们所看到的玉龙是1993年4月在常熟西北练塘罗墩村的一处大型良渚文化高台墓地出土。
距今为5250±300年,属良渚文化早期玉器。
1986年浙江省曾发现8件形制基本相同的良渚中期玉龙,距今约4500年。
而常熟境内出土的这件良渚文化玉龙是目前所能见到的良渚文化中最早而且是最为传神的龙的形象,因此被称之为“良渚第一龙”。
整件饰品采用了双龙合一体的对称艺术。
器物的一半为龙头相对并连接,嘴唇合用,另一半则自然合为双龙的龙体,构思异常巧妙。
现在,在我市繁华地段方塔街的东南端已树立起一座“良渚第一龙”的雕像。
良渚文化双龙环形玉佩.jpg。
良储文化——出土文物
对于良渚文化大家知道些什么 呢?而对于良渚遗址留下来的宝 贝——出土文物大家有知道些什么 呢?
大家的回答都不错! 接 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些出土 文物的图来自。仔细观看,有几 个小考验哦!
绞此 丝物 纹为 玉 镯
——
• 外径8.45厘米,镯身厚 1.2厘米
此 物 为 —— 玉 琮
• 良渚文化高7.2厘米 射径上端8.5-8.6厘米 射径下端 8.3厘米 孔径上端6.8-6.9厘米 孔径下端6.7-6.8厘米 1982年江苏省武进县寺墩遗址M4出土透闪石软玉, 呈乳白色,带翠绿褐红斑纹。器呈扁方柱体筒形,外 方内圆。孔为对钻而成,孔壁微弧,磋磨光滑。外表 四面各由竖槽分为四块凸面,中部有横槽分为上下两 节。每节以四角为轴,精琢细刻繁缛面纹,上节为带 冠人面,下节为兽面,两侧曲尺形边框表示人上肢, 兽前肢。这是微雕工艺的杰作。现藏于南京博物院。
岫玉质,局部带土沁与黑 斑。圆形,呈绞丝状,形 制规整。带土格,出土时 已然。
绞丝纹玉镯起源历史悠久,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瑶山 祭坛墓葬就曾出土一只绞 丝纹玉镯。
裁此 割物 玉为 琮
——
出自横山二号 墓 ,经过长年 的埋藏,依然 散发晶莹剔透 的光泽
此物为—— 墓玉琮
• 方柱形玉琮四面中间立 槽,槽两边基本等距, 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 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 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 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 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 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 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 完整的兽面,这样的组 合使原本呆板的兽面更 显生动且具变化。
石良渚文化时期, 稻作生产已相当发达, 从出土的大量三角形石 犁等农具看,良渚人已 摆脱一铲一锹的耜耕而 率先迈入了连续耕作的 犁耕阶段,从而为当时 社会的繁荣奠定了雄厚 的物质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良渚文化玉器品种良渚文化玉器品种丰富,用途广泛,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
按其功能大致可分为礼仪器、装饰品和其他类。
礼仪器良渚文化玉器的礼仪器主要有璧、玉踪、玉钺等。
玉璧:良渚文化的玉璧较厚,扎较小,直径在20厘米左右,较大的达30厘米。
所用材料较差,目前尚未见有透闪石类“真玉”玉璧。
由于开片技术的落后,璧的厚度不甚均匀,孔壁不很平滑,往往留有对钻璧孔时出现的错碴,一些璧的外缘有较浅的凹槽。
玉琮:玉踪是指内圆外方的立方体,两端贯以通孔的器物。
它可能代表中国的“天圆地方”观念。
玉琮的用途一般认为是祭祀天神地祗的法器。
良渚文化遗址中出现了很多玉琮,属多样式玉器,用法也应是多种多样的,但以外表分节且有“兽面纹”为主要特点。
玉踪上的“兽面纹”有简有繁,但不论繁简,一般部以琮的边棱为兽面的中轴,每个面的转角上有半个兽面,与其相邻侧面转角上的半个兽面组成一个完整的兽面。
上下两节饰兽面纹往往是简繁错落。
简单的兽面纹,常常只能看到圆眼和阔嘴;繁缛的一种,则由宽鼻、宽嘴、圆眼构成,在眼睑、嘴、鼻的四周饰以由匀称细密的云纹、弧线、横竖短条直线组成的云带。
高型琮:整体为方柱形。
一般来看,八节以上的棕呈上宽下窄的样式。
外表饰人面纹。
纹饰简练,有些作品上的纹饰不很不很明确。
每一面的中部纵向琢出线槽。
有些琮的上口处刻有阴线符号:这类琮多用似玉、似石的青绿色材料制成。
八节以下的琮种类有变化。
琮的横截面有些呈方形,有些呈圆角方形。
横截面呈圆角形的琮往往孔径较大,巳纹饰多以神人纹及兽面纹交错出现,组成神人兽面纹的图案组合E二节琮。
多为较矮的立方体,四甬i宽度大致相等,上下宽度一致。
中部有一个白上而下通孔。
一些作品的孔径较细:琮的上下两端称之为“射”,一般为凸起的环形,有些圆而似璧。
琮形器:一些器物的形状与琮类似,但用法不同于上两类玉琮。
常见的有两类:一为小玉琮或称琮形器,形状同大琮。
中部孔径略大,整体的尺寸很小,这类小琮有多种用法。
另一类似琮,又似环镯,是把琮玉的装饰方法施用于薄擘型筒状器。
玉钺与玉斧:良渚文化玉器中的工具类有斧和钺,斧和钺之问,并无严格的区分。
斧是统称,一般指工具,也可以用作武器;钺是斧的一种,一般专指武器,也有作为礼仪用具的。
装饰品:良渚文化玉器的装饰品主要有玉璜、玉串饰、玉带钩、玉镯和各种动物旧饰等玉璜良渚文化出现的玉璜很多,样式也有多种,常见的有下列样式:第一,双弧式玉璜。
外侧为大的弧形,底弦中部有一个小的弧形的缺;第二,桥式玉璜。
形状似桥,两端下弯,上部略呈直线形,下部凹缺的中段也呈直线形;第三,半璧式玉璜的形状为半个圆周或大于半个圆周;第四,玉璜下部无凹缺,下弦呈一条直线;第五,镂雕玉璜。
外形似璜,其上多处镂雕图案。
良渚玉璜中有较多的饰纹璜。
饰纹多为兽面纹或神人兽面纹,有阴刻图案、浮雕图案及镂雕图案等。
玉带钩:玉带钩体形厚重,平面呈长方形,正面略作圆孤状凸起,背面与两侧挺直平齐,断面方正,―端为一透穿的圆孔,用以系挂,另一端为宽厚粗壮的钩体。
带钩的出土部位,常在墓室中部,大约相当于人体的下肢部位,和后世用于服饰的同名器可能有不同的功能。
玉带钩的出现,为传统玉带钩的造型及其用法开了先河。
玉镯:良渚文化玉镯出土的数量较多,形态也有一定的变化。
一般将圆筒横截成整体如环者都叫镯,但也有一种分体缀合的镯。
玉镯一般都光素无纹,但也有纹饰的玉镯。
如瑶山出土的一件外缘琢成斜向凸棱纹的玉镯,以及雕琢有四个动物头像的玉镯。
玉串饰:玉串饰是以管、珠为主体贯穿而成的饰物。
玉管是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常见的传统玉器。
良渚文化串饰中管的数量很多,通常以十佘件或数十件贯联成串。
每件玉管的截面大致呈圆形,其制作过程:先将玉料切割成棒长条,并磋磨成近圆形柱体,然后用线切割法分割,最后逐段对钻成孔。
同串中相邻的玉管往往能够并合对接。
珠的数量较少,可分为直孔和燧孔两类。
前者有的外径和长度相近,实际上是一种短管。
有的两端磨成圆形,是良渚文化玉器中新见的品种。
后者剖面浑圆,器表光洁度甚高。
有的通体作球形,有的一侧平齐,可能是单件的悬挂饰件或缝缀饰件。
坠的形状近似锥形器,惟较短矮,剖面亦较浑圆,每墓常有一件或一对。
另外还有一种曾称作方嘞的琮式管,其形状、纹饰、构图均与琮相同,而且每每一式两件,分别混杂在散落的管、珠之间。
其用途待考。
动物形饰: 玉鸟、玉龟和玉蝉背面均有燧孔,玉鱼虽无燧孔,穿孔部位推测,可能亦是系缀件。
我们不能将这些动物形象简单地视作自然物体的模拟描绘,也不能将它们全部当做崇拜神的偶像。
在中国东北―些流行萨满教的民族地区,他们的法器或服装上,时常贴饰一些动物图形。
这些动物形象可能是与原始崇拜的某种祥瑞功能有关的灵物。
这些玉件,雕琢手法娴熟,形象逼真,是一些生动真切的写实作品。
其表现手法与采用繁密线条描绘的神人兽面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后者属于装饰图案,那么将这些动物形的玉件称之为立雕艺术是当之无愧的。
其他类:良渚文化玉器除了礼仪器和装饰品外,还有一些用途不明,或是目前仍竹争议,有待继续深入研究的器物,如冠状器、三叉形器和锥形器等。
冠状器: 冠状器是发现较早的一种良渚文化玉器。
因其外形很像神人兽面像上插羽披茅的冠而命名。
从反山、瑶山出土的冠状器,往往位于死者头部一侧,附近常有串饰或与玉管贯连的玉璜。
但是这些串饰的圈径明显小于正常人的头径,因此不可能是死者的实用器。
有的墓葬还在冠状器和这些串饰的四周散落着不少半辨状的玉粒,这些玉粒应是某种已朽实体的镶嵌物。
因而冠状器很可能就是这种已朽实体的冠冕。
常见的冠状器以素面居多,有的上面装饰以神人兽面像为主题的花纹,而且画面的构图及表现手法丰富多变。
三叉形器: 因器物上端有三个并列的枝杈而得名。
目前只在反山和瑶山发掘有三叉形器,大部位于死者的头部,其中叉中均有孔,可以上下贯通,常和一枚长玉管相接,而且往往与成组的锥形器相邻或叠压。
有的三叉形器背面有三个钻有竖孔的方突,或在两侧叉上各钻横穿。
因此可推测其可能是用于穿插组装的某种头饰。
锥形器: 锥形器是良渚文化最常见而又富有特征的玉器,往往一墓多器。
体形分为方锥形和圆锥形两种,部分断面方正如琮,并饰有简练的神人兽面像。
锥形器大部分都集中发现于头部,有的尖端全部顺同头向,也有的双双并列,尖端相互交错。
也有小部分散布在墓室两侧。
由此看来,这类器物不止一种用途。
良渚文化玉器:良渚文化距今大约5200年-4000年,是中国东部新石器时代晚期一支最具代表性的文化遗址。
其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长江下游的太湖流域,因其最早发现于浙江省佘杭县良渚镇而得名。
目前已发现的良渚文化遗址有浙江省的余杭县反山、瑶山,江苏昊县的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上海市青浦县的福泉山,以及常熟市的罗敦等处。
良渚文化出土的玉器数量众多、品种丰富、工艺精湛,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相对红山文化玉器的粗犷、原始而言,良渚文化玉器更为细腻、繁缛、抽象,雕琢更为精细,达到了精美绝伦的程度。
玉材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材较多,其主要可分为三种:一种为透闪石类矿物,与新疆和田玉类似,以青色、青绿色为多,同和田玉料相比,较和田玉色艳,色匀,透明度高,目前在浙江已发现此类玉矿。
另―种属角闪石类矿族,硬度不如前一种高,几乎没有透明感,有些带有云母状亮斑,以青色、赭色玉为主c此外,还有一种属蛇纹石类的玉材c虽然良渚文化玉器大多是就地取材,很少外来材料,但是有个别玉器使用的玉料可能是外来玉材。
【玉色】良渚文化玉器的玉色约有七种:青色、墨绿色、浅黄色、橘黄色、赤褐色、乳白色及鸡骨白等:同红山文化玉器相比,良渚文化玉器上的沁色更为复杂:常见的有两种,一为白色,一为棕色:白色沁色或如薄雾,藏家称为水沁;或如石灰结板,藏家称为石灰沁,作品表面已变软,似有很厚的一层板结。
有学者猜测,这类情况可能是在玉器制造时为降低玉材表面硬度而进行的特殊处理造型良渚文化玉器的造型有几何形和人物、动物形。
几何形分圆曲形器,有璧、璜和镯等;直方形器有斧、铲等;圆方复合形器有琮、弧刃钺等。
【纹饰】良渚文化玉器的装饰纹样以人面纹、兽面纹和鸟纹最为常见,还有一些锦地纹及二方连续花纹。
人面纹分为正面人而纹与侧而人而纹两种。
正面人面纹为完整的神像,头部有明显的阔冠,一些学者称之为“介”形冠,冠上有嵌羽毛装饰,人的眼部为环形:这类图案往往出现于非实用的,与巫术或权力有关的器物上;侧面人像图案有繁有简,一些图案如同正面图案的一半,有明显的羽冠。
一些则很简单,尤其是柱形琮琮角上的人面图案,往往仅有头部的横向额线,鼻部的回纹及环形眼,无其他的面部装饰。
数个不等的穿孔。
其孔有一部分是两孔斜穿相工艺良渚文化玉器造型规整、厚薄均匀、周边转角端正,轮廓分明,说明在玉料的最初成型加工中,已经比较普遍地应用拉丝、管钻、锯切等多种以砂为介质的开料手段,并逐步地形成了独特的琢玉工艺。
良渚文化玉器的“开料”采用了以片状硬性物件的直线运动为特征的锯切割和筋、弦等柔性物体作弧形运动为特征的线切割两种方法。
良渚文化玉器多数为有孔玉器,一般的小孔是用实心钻钻通的,可能使用的是石质钻头或木质钻头:端部有磨损,钻出的孔直径变化较大:有的较大的孔也是用实心钻钻出的;还有一些孔采用空心管钻,孔形规矩,孔口沿齐整,孔壁平直,有的留有螺旋形钻痕。
良渚玉器上较多地出现了凸起的纹饰,主要是兽面纹及人面纹,有时仅见于眼鼻嘴等局部。
另外,一些玉器上饰有凸起的鸟纹,一些龙首环是的兽面也用起凸装饰。
这些起凸装饰呈片状,很浅,如薄纸,有的有两层,起凸之上叉有起凸,装饰部位的边线或很规整或很粗糙。
出榫的加工同起凸类似,都是琢去多余部分,留出所需部分。
良渚玉器上最精彩的出榫见于三叉形器,工叉皆呈榫状、方柱形,相互平行,边棱准确。
另外还见有嵌榫及榫柄两种。
嵌榫见于冠状器下部与木柄相接处。
有相并的双榫,方而薄,其上有孔,玉嵌于木中,孔内可插人销子固定。
榫柄别见于锥形器的端部,似榫似柄,其上有孔,可穿绳系挂。
良渚文化玉器制造中采用了抛光技术:一些作品表面有较强的亮光。
良渚玉器中的图案以阴线图案为主。
其阴线有三种:一种为砣具琢出的阴线,一种为手工刻出的阴线,一种为刃状器磨出的阴线。
砣具琢出的阴线一般宽而浅,出现得很少,在玉蛙等作品上能见到:另外,良渚文化遗址中也很少能见到那种用来琢出细线的薄环。
手工刻线主要用于加I玉器上的细线装饰纹。
良渚玉器上有一些直线纹装饰阴线,线条平直,槽底光滑,具有用刃状器磨制的特征。
另外,一些玉器卜常见到宽而浅的弧状凹槽,也是用砣具砣出。
良渚玉器上装饰的人兽纹饰,眼部往往用阴线环表示。
这类环形阴线一般都是用管形钻头旋转琢出,线槽浅而光,所用管类工具质地如何,日前尚难确定。
良渚文化玉器品质丰富,用途广泛具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