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新人教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四篇

《我爱这土地》教案作为一名老师,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我爱这土地》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我爱这土地》教案篇1教学目标1.能正确划分诗的节奏、重音,饱含深情地朗诵诗歌。

2.识记有关艾青的文学常识,了解本诗的写作背景。

3.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

4.体会诗人对祖国真挚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1.关键诗句的理解2.理解饱含着诗人感情的具体形象3.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4.理解一、二两节诗之间的关系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2.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交流表达爱国主义感情的诗文名句,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国家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这些不朽的诗篇,都是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爱国志士发自内心的呼喊。

今天,我们来学习同一题材的现代诗歌名篇《我爱这土地》。

(板书:我爱这土地艾青)二、作者简介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著名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三、解题,背景介绍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

“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

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其时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教案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我爱这土地》的内容,并理解其中的感情表达。

2.掌握写作技巧,能够对自己所热爱的事物进行描述和表达。

3.培养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增强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表达。

2.学会使用适当的写作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2.学会运用修辞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准备:1.课文《我爱这土地》。

2.教学课件及多媒体设备。

3.写作活动的相关素材。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1.导入前,教师放映一些关于美丽中国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对祖国的注意和情感。

2.通过观察、想象和表达,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之情,引导他们谈论自己最喜欢的家乡或故乡景点。

Step 2 阅读课文1.导入课文,《我爱这土地》。

2.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3.学生交流归纳自己的理解。

Step 3 分析课文1.教师呈现课文的词句,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

2.使用多媒体设备展示课文中的关键词,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情感表达。

3.引导学生针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和讨论。

Step 4 学习写作技巧1.通过多媒体手段,给出一些写作技巧和例子,如使用比喻、夸张等手法进行描写和表达。

2.分组活动,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家乡等事物的描写。

3.鼓励学生使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进行写作实践。

Step 5 集体分享1.学生齐声朗读自己的作品。

2.学生互相欣赏和点评对方的作品。

Step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和学生共同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

包括理解课文的主题、运用修辞手法写作等。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语文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年新编)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03《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这首诗,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2.把握诗中的意象,揣摩诗人营造的氛围。

3.了解作者与作品相关文学知识。

4.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而真挚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1.把握诗中的意象,体会作者的抒发情感的方式。

2.把握诗歌感情基调,体会诗歌爱国之情。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一首动人心弦的歌曲。

我们的祖国山河壮美,我们的人民幸福安康,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

但是,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苦难,曾经的战斗。

有这样一位诗人,在八十多年,拿起他的笔,写下一首首歌颂战斗歌颂祖国的赞歌。

他就是诗人艾青。

二、预习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嘶.哑(sī) 汹涌..(xiōnɡ yǒnɡ)黎.明(lí) 腐.烂(fǔ)2.根据下列意思,写出课文中相关的词语。

(1)声音沙哑。

(嘶哑)(2)(水)猛烈地向上涌或向前翻滚。

(汹涌)(3)天快要亮或刚亮的时候。

(黎明)(4)机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破坏。

(腐烂)3.作者简介艾青(1910年3月27日~1996年5月5日),真名蒋海澄(原名蒋正涵,字养源,号海澄),出生于浙江金华,现当代文学家、诗人、画家。

1932年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

1934年5月用笔名艾青发表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5年,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国际笔会中心副会长等职。

1985年获法国文学艺术最高勋章。

艾青被认为是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

主要作品有《大堰河——我的保姆》《艾青诗选》。

4.背景链接这是一首在现代诗歌史上广为传诵的名篇。

作于1938年11月。

1938年,日本侵略军连续攻占了华北、华东、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抗日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导入同学们也许不知道,离乡背井的人们,远渡重洋的海外游子,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带些泥土在自己的身边以示对家乡和祖国的纪念。

“宁恋家乡一把土,不恋他国万两金。

”一把把看似平凡的泥土里,不知演绎着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烙印着多少眷恋的情结啊!这就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流传下来的浓浓的土地情结。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土地情结的代表作:著名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土地”这一独特的意象,凝聚着诗人艾青对生活独特的感受;凝聚着他独特的思想;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大地母亲最深沉的爱。

(2)这首歌反映的是什么时代的事?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抗日爱国不管生在哪里,我是中国人;无论是在何处,誓做中国魂。

慷慨激昂的言辞表达浓浓的爱国深情,自古以来,华夏儿女有谁不爱自己的国家,有谁不眷恋自己的土地,今天我们走进诗人艾青,聆听他的心声,感悟他对土地,对国家的挚爱深情。

二:作者介绍师:俗话说“文如其人,言由心生”,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把握这首诗歌的思想内涵,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诗人艾青。

【艾青】(1910~1996)现代著名诗人。

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

自幼由一位贫苦农妇养育到5岁回家。

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

之后赴法国勤工俭学。

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不久被捕,在狱中写了不少诗,其中的《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

诗集有:《大堰河》《黎明的通知》《归来的歌》三:背景介绍(幻灯片)每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诱因,也就是它的创作背景。

——大家打开书,看看本诗创作于哪一年?一起说吧!(本诗创作于1938年11月17日)——1938年的中国究竟处于一种怎样的情境之下呢?(那么当时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历史背景呢?让我们穿越时空隧道,一起回到那灰色的1938年。

)(画外音)1937年7月,日本侵略军开始全面侵华,同年,抗日战争正式爆发。

部编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语文九上《我爱这土地》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歌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诗歌中意象的运用及其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意象的美学价值、分析诗歌的情感表达并解决问题。
-诗歌创意表达: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所学的诗歌知识进行创作,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举例:《我爱这土地》中“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话是诗歌的核心,教师要着重讲解“眼里常含泪水”这一意象如何表达对土地的深沉爱意。
2.教学难点
-意象的深层含义:学生往往难以理解意象背后的深层含义,如“鸟”在诗中的自由与束缚的双重象征,需要教师通过具体例子和语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对诗歌的主题和内涵进行深入探讨,提升思维品质。
4.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歌朗读、分析和创作,锻炼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促进语言素养的提高。
5.塑造学生的价值观和情感态度:借助诗歌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意象的深层含义和诗歌情感的传达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对比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诗歌意象相关的主题,如“土地的象征意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创作练习。学生们尝试运用所学意象和手法,创作一首小诗表达自己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学教案一. 教材分析《我爱这土地》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的第二课。

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艾青用深沉的爱国情感,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注。

诗歌以土地、河流、风、黎明等自然景物为象征,展现了诗人对祖国的深情厚意。

这首诗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是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有助于他们理解和感悟爱国主义精神。

二. 学情分析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他们对于抒情的诗歌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对于象征手法的运用和诗歌深层次的情感表达可能还有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意义,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把握诗歌的象征手法。

2.难点: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和情感教学法。

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通过情感教学,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内涵,感悟诗人的爱国情感。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悉教材,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源和素材。

2.学生准备:预习诗歌,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到课堂讨论中。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课的内容,然后引入本课的学习。

教学内容:回顾上一课的内容,引入《我爱这土地》的学习。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诗歌,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然后教师呈现诗歌的内容,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诗歌的基本意思。

教学内容: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操练(1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诗歌的象征手法和情感内涵。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

部编版初三上册语文第2课《我爱这土地》课文原文及教案(7篇)假设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唱歌。

妈妈是护士,我也常到医院溜达。

布满生命气味的走廊,显得静谧和繁忙,科室里的响应器像是调好的隔几会儿响一下,没几分钟,护士都只是奔忙在这无终点的长廊上。

我开头在走廊上逛荡,每走过一个病房,总觉得自己的身上聚拢了一种特别的目光——我的神态非常地自若。

“护士!护士!快点快点!”一个中年女子在病房里大叫,响应器不停地响。

护士和医生像一股洪流都朝那个方向奔了过去,走廊上除了医务人员也就别无他人,这仿佛已是常事。

走廊外的雨开头下了,鸟被迫地离开了自己的巢。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的土地,这永久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顺的拂晓。

只观察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躺在病床上给推了出来,药水瓶滴答地滴着药水。

地板好像微微地震惊了,他们走地很重,病床旁的几个中年女子跟着病床跑,她们的眼泪将洁白的被子隐模糊约地沾染上了灰色。

有一个在抽泣,她始终握着老人的手,她用袖子拂去脸上的泪水,可泪水又不住地涌了出来,她干脆就把手放在了腮旁边。

还有几个,眼泪带起了嗓门的大开,伏在病床旁边,用方言喊着。

那声音在长廊上非常地响,更是传来一阵阵回声。

她们坐在急诊室门口的,也有几个年幼的孩子迷茫地坐在凳子上,她们抱着孩子就像抱着盼望一样。

雨渐渐大了起来,人们开头四处逃跑,鸟消逝地无影无踪。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里面。

好长时间过后,急诊室的灯最终灭了。

医生一出来,人都围了上去,小孩原来还想坐在凳子上,却被大人给拉到了医生面前。

声音先是从前面传来,再是后面,医生对家属说了几句,又从这些人中间挤出一条缝,深陷于这个地方。

他们立刻变成了雕塑,更有几个靠在了墙上。

眼泪就在那时停顿了,搭在小孩肩上的手也落了下来。

什么都静了。

病床推了出来。

那些人无力地抱着床上的人,已经摊在了地上。

雨停了,只不过乌云还在,鸟还没回来。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由于我对这土地爱得肤浅……一个人死了,拥有了如此多的泪水算是值得了。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初中语文部编版(2018)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课文《我爱这土地》,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2)掌握重点词汇和短语,学会运用。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中的重点词汇和修辞手法。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爱国诗歌相关的主题。
2.朗读与赏析: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诗歌朗读和赏析活动。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进一步体会诗人的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我爱这土地》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于爱国主题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这让我意识到,作为教师,我们需要更深入地挖掘课文内容,用更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来引导他们感受诗人的情感。同时,我也在教学中尝试了多种方法,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在导入新课环节,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爱国情感,这个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但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理论介绍部分,学生们对一些抽象的概念理解不够透彻,比如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实例分析,用具体诗句来解释这些概念,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
-举例:通过讨论诗人所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3)诗歌创作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教师应提供指导,鼓励学生尝试创作。
-举例:引导学生借鉴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创作一首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的诗歌。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我爱这土地》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我爱这土地》的诗歌内容和主题,掌握诗歌中的生字新词,学习诗歌的鉴赏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情感体验、小组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情感表达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诗歌学习,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培养他们对自然和人文环境的关怀。

教学重点:诗歌中对土地的深厚情感和爱国情怀的表达。

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和爱国情怀的认同。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隐喻和象征,体会诗人的情感。

引导学生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感与个人生活经验相结合,进行深入思考。

作者简介:艾青:中国现代著名诗人,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感和对土地的深情描绘著称。

教学准备:《我爱这土地》课文PPT课件,包含艾青的生平简介、作品特点和相关文学背景。

与诗歌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资料,如祖国的自然风光、历史变迁等。

学生作业本、笔、情感体验记录表、小组讨论记录表、“我与土地”创作卡片。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祖国河山的图片和视频,简要介绍中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文化。

2. 通过视觉资料,激发学生对祖国土地的热爱和对诗歌的兴趣。

课文学习(20分钟)1. 作者介绍:详细介绍艾青的生平和《我爱这土地》的创作背景,为理解诗歌内容提供背景。

2. 朗读诗歌:请几名学生轮流朗读诗歌,注意语调和情感表达。

3. 生字新词:解释诗歌中的生字新词,确保学生理解并能正确使用。

4. 内容理解:引导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讨论诗人对土地的情感表达。

深入探讨(15分钟)1. 诗歌手法:分析诗歌中的艺术手法,如使用比喻、排比等,举例说明如何增强诗歌的表现力。

2. 情感体验:讨论诗歌中的情感表达,引导学生体验和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

互动活动(20分钟)1. 情感体验分享:学生分享自己对祖国土地的情感体验,讨论如何在生活中体现对土地的爱护。

2.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歌中的爱国情感如何与个人成长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5篇

1.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二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背诵诗歌。

2、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2、教学难点: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三、教学方法: 1、欣赏诵读法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问题探究法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一)导入示标: 土地,承载着万物生灵。

谁不钟爱自己的土地,谁不爱恋大地母亲,让我们深情吟唱诗人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起去感受诗人澎湃着的心魂。

(板书:我爱这土地),点明学习目标与学习重点和难点。

检查预习:请学生谈谈所了解诗人的有关情况、写作背景等。

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艾青(1910 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现代诗人。

早期诗风格浑厚质朴,调子深沉忧郁。

抗战时期的诗作,格调昂扬。

建国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沉,富于哲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为《大堰河 我的保姆》。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在中国新诗发展,艾青是继郭沫若、闻一多等人之后又一位推动一代诗风,并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诗人,在世界上也享有声誉,1985年,法国授予艾青文学艺术勋章。

2、写作背景:《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当时是抗日战争爆发的初期,日寇横行,东北早已沦丧,华北、华东、华南也已遭日寇铁蹄的践踏,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诗人看到当时的形势,心中充满了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切齿的恨,于是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的诗。

(二)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教师指导:自由体的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字数、停顿、押韵没有严格的限制。

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2018人教版九年级上册(部编版)第一单元第2课《我爱这土地》教案
诗的题目是《我爱这土地》,旗帜鲜明地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艾青是土地的歌者,“土地”是他诗中出现最多的两个意象之一(另一个是“太阳”)。“土地”象征着生他养他而又多灾多难的祖国。对“土地”的热爱,是艾青作品咏唱不尽的旋律。
(二)那——探求背景
本诗写于1938年11月,就在1937年7月7日日本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并扬言3个月要中国政府乖乖坐在谈判桌前将土地拱手相让,当时他们所到之处血流成河,硝烟弥漫,我们的国土备受炮弹蹂躏,我们的亲人背井离乡,家破人亡,请听听沦陷区亲人的歌声吧:(歌曲《河边对口曲》)
把握基调‚把握情感变化ƒ运用想象丰富情感
(四)那情——诵中高唱爱国之情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诗歌,读准字音,并试着给诗歌划分节奏。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2、把握诗中土地、河流、风、黎明的意义。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师生
行为



15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一直对一句歌词很感兴趣,那就是:”头顶一片天,脚踏一方土,风雨中我昂起头,深情常望土”,这描写的是风雨中昂头向前的英雄形象,之所以能勇敢地昂首向前,原因在于有一片海阔天空,更因为有一方实实在在的土地。土地给了人们许许多多的感触,今天我们将要来学习的是《我爱这土地》。(板书课题:《我爱这土地》)
2.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涵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我爱这土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我爱这土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我爱这土地-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我爱这土地”课文主题,感悟热爱祖国、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学习、掌握文本中的词汇,如“荒漠化”、“黑河”、“虎豹”等。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让学生能够理解文本中的意思并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主题,表现热爱祖国、保护环境。

2.学习、掌握生词、词汇。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通过阅读理解文本中的意思。

2.进行独立思考和写作表达。

教学过程导入环节教师出示图片或短视频,让学生了解自家所在城市的特点,带动学生情感认知的过程。

学习课文(1)阅读课文全班齐读一遍课文,理解每段话中表达的意思。

(2)课文理解1.表述文本中篇章结构及其特点。

2.分段分析文章中的概念、语言和写作技法。

3.理解文中“荒漠化”、“黑河”、虎豹等词语的意思。

4.分析意象、描写、比喻等写作技巧。

(3)思考问题1.文中哪些地方是让你感到印象深刻的?为什么印象深刻?2.你对这篇文章有哪些共鸣?3.你又有什么感受?练习写作(1)写作练习1以“我爱这土地”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同时运用一些写作技巧。

(2)写作练习2根据所学课文内容,以“荒漠化”、“黑河”为切入点,写一篇作文。

要求有一定的文学性,体现语言的生动性,同时使用适当的描写和表达手段。

总结通过学习“我爱这土地”这篇课文,学生深入贯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保护环境等重要价值观念,同时提高了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走进祖国的美丽大方向。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我爱这土地》教案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我爱这土地》教案
3.诗歌主题与情感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历史文化和民族命运来表现这一主题。
4.诗歌鉴赏方法:学习如何从诗歌的形式、内容、意境等方面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5.创作背景了解:了解诗人艾青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
二、核心素养目标
4.情感素养:体会诗人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5.审美素养:感受现代诗歌的审美特点,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歌朗读与感悟:通过多种方式的朗读,让学生掌握诗歌的节奏、韵律,体会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
-例如:指导学生正确划分诗句的停顿,感受抑扬顿挫的韵律美。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体验。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现代诗歌的基本概念、情感表达方式以及如何通过诗歌传递爱国情怀。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诗歌艺术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会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我爱这土地》教案
一、教学内容
《我爱这土地》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2018部编版)第1单元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诗歌的朗读与感悟:通过朗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了解现代诗的基本特点。
2.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短语,如“激昂”、“奔腾”等,理解其在诗歌中的含义。
值得一提的是,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表现得非常踊跃,大家积极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过于依赖他人意见,缺乏独立思考。因此,我需要在讨论环节加强引导,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3课《我爱这土地》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课后反思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重视学生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情感的体悟,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同时注重初三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诗歌鉴赏方法的传授,有知识、有方法,形成系统,让学生可以以此诗为范本,进而阅读鉴赏其他现代诗歌。
诗歌教学,七分读,三分品,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为学生理解诗歌、体悟情感奠定基础,同时巩固诗歌诵读的方法。
根据课下注释及课外预习,填空并齐读、记忆。修正学案相关题目。
1、一位学生读生字词,其他学生书上做笔记,全班齐读,注意读音;
2、回答2、3的问题,根据PPT展示的节奏划分和重读,标注笔记,齐读;
3、观看视频,同时聆听名家朗诵,注意语速、语调,跟读
1、找出对应诗句,回答,诵读,解析
2、分析抒情方式
3、指出典型事物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问题的方式,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体悟诗人情感——鉴赏诗歌语言,让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思维过程中,从而达到预期的授课效果。
注重对学生的正面评价,鼓励学生多发言,打破初三课堂相较沉闷的局面,使课堂生动起来。
不足:在对于“鸟”这一意象的分析上,应大胆取舍,可以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知识方法,在课下进行赏析,这样可以节省课堂的时间,避免课堂时间前松后紧。
填空,并齐读。
(3)分析各个意象的象征含义
2、对比两段文本,分析
(1)两者有何不同?
(2)“这”“那”区别?
(3)原作包含怎样的顺序?
3、分析特别的意象——鸟
(1)找出诗歌中描写“鸟”的诗句
(2)分析“鸟”这一形象
勇者:为被压迫的土地歌唱,为愤怒反抗的河流和风歌唱,为即将到来的黎明歌唱。
刻骨铭心、至死不渝的深情:活着,倾尽全力为土地而歌唱;死去,将自己的全身投入土地的怀抱,与土地融为一体,毫无保留地把一切献给土地。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 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一.教材简析这是一着在现代诗歌史上广泛传诵的名篇。

抗战初期的1938年,日本侵略者连续攻占了东北、华北、华南的广大地区,所到之处疯狂肆虐,妄图摧毁中国人民的抵抗意志。

中国人民奋起反抗,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诗人在国土沦丧,民族危亡的关头,满怀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的切齿的恨,写下了这着慷慨激昂的诗。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1、了解诗歌中所描写的意象,并理解诗人通过意象的描写,抒发的爱国情感。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初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4、有感情地诵读诗歌,感受本诗的节奏。

(二)情感目标: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外查资料阅读来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2、通过引读艾青的其他诗歌作品进一步了解艾青。

3、通过课堂朗读训练,掌握诗歌的朗读节奏和重音,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歌的内容。

二、教学重点:1、了解艾青的生平和重要作品。

2、了解象征手法在诗歌中的运用。

3、通过诗歌所写的意象、理解诗人的爱国热情。

三、教学难点: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预习课文,完成前置作业。

1、熟读并背诵课文。

2、诗中描绘了哪些意象?圈画出来,并说说它们各象征了什么?3、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他怎样的思想感情?“假如我是一只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4、诗中哪两句直接抒发了“我”对“这土地”的热爱之情?诗歌一、二节有什么内在联系?5、请你以“假如我是……”开头,写一段话或几行诗,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展现你美好的心灵。

第二课时一、导入新课二、小组讨论三、全班交流第一题:略第二题:诗歌描绘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意象,“土地”象征繁衍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河流”“风”象征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黎明”象征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2018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2我爱这土地教案新人教版

丰富丰富纷繁2我爱这土地闲步田间地头,徜徉溪流河湖,或许就是那么一个有时的瞬时,你会忽然发现我们身旁的世界本来是这样的漂亮。

那绿浪起伏的田园,那涛声阵阵的森林,还有孩童们贞洁天真的欢声笑语,无不轻轻地撩动着我们心里深处那埋藏了好久的亲密土地、感觉故土的情怀。

故国故土故园,人之所恋;华夏祖国母亲,魂之所系。

让我们用真情所铸就的诗篇,唱响心中对祖国母亲的深情赞歌。

1.熟读并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

2.理解诗歌的意象,领悟其象征意义。

3.领会诗歌中优美的境界,感觉此中涌动着的激情。

4.体会诗歌中抒发的恋土深情,培育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一、新课导入土地是一种古老的信念,一缕浪漫的感情,一句象征的誓言,一股写实的意志。

这万物生灵的基础上,曾演绎了多少可歌可泣的英豪故事,曾烙下了多深勾魂摄魄的迷恋情怀。

有谁不热爱这生我养我的肥饶土地?有谁不迷恋这教我护我的祖国母亲?让我们和诗人艾青一起深情吟唱《我爱这土地》,一起感觉诗人心中汹涌奔腾的爱国激情。

( 板书课题 )二、自学指导( 一 ) ——预习与沟通1.小声试读,领会诗作的境界和感情,并试试区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爱这土地若是 / 我是一只鸟,..我也应当 / 用沙哑的喉咙 / 歌唱:....这被狂风雨/ 所打击着的 / 土地,....这永久汹涌着 / 我们的悲忿的 / 河流,....这无止息地 / 吹刮着的 / 激怒的/ 风,...和那来自林间的/ 非常温柔的 / 拂晓....——而后 / 我死了,.连羽毛 / 也腐化在土地里面。

....为何 / 我的眼里 / 常含泪水?.......由于 / 我对这土地 / 爱得深邃....2.作者链接艾青 (1910 — 1996) ,原名蒋正涵,浙江金华人,现代有名诗人。

初期的诗风格浑朴朴素,调子深邃郁闷。

抗战期间的诗作,风格高昂。

新中国建立后,作品思想更趋成熟,感情深邃,富于真理。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等,成名作是《大堰河——我的保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8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上册语文《我爱这土地》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熟读并背诵,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和谐节奏。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其象征意义。

3.培养学生利用联想和发散思维领悟诗歌的能力,体会作者强烈的思乡,思国的感情。

【学习重点】
1.诵读诗歌,品味语言。

2.感受意象,体悟情感,把握主旨。

【学习难点】体味诗歌抒发的恋土深情和思乡愁绪,把握诗歌主题。

【自主预习案】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嘶哑()汹涌()
腐烂()黎明()窄窄()
2.解释下列词语。

嘶哑:汹涌:
3.填空:(1)《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我国现、当代著名诗人,原名。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

最能点明主旨的诗句是“,。

”(2)《乡愁》的作者是(姓名),他是我国(省名)诗人。

这首诗最终由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为。

4.请用“\”和“•”划分,标注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和重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2)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3)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5.《我爱这土地》一诗中,诗人写到“假如我是一只鸟”,“鸟”的形象与作者要歌颂的“土地”有什么联系?
6.“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是在余光中的《乡愁》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这首诗写了哪几种形象实现这一转化的?
.把握诗歌表现的主题,体会诗歌抒发的情感;
2.学习诗歌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写法;
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才能正确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长城谣
第一课时
(一)文学常识
席慕容,著名女诗人,第一本诗集。

纪弦,原名,曾用笔名。

是台湾诗坛的三位元老之一,另两位是和。

他的诗诗风明快,善嘲讽。

主要作品集有:、、。

(二)音、义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隘口()山巅()损坏()蝉翼()蹲踞()荒莽()(三)《长城谣》整体研读
1.诗根据内容的侧重和运用表达方式的不同分为三类: 、、。

《长城谣》属于。

2.这首诗的意象是,它象征
着。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用了第人称。

这样写的好处是。

一片槐树叶
一。

合作学习
(一)《一片槐树叶》的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54年,诗人已经远离大陆故土六年了,思乡之情与日俱增。

也许是一次偶然翻捡旧书,夹在书中的一片槐树叶的
出现,触动了诗人感情中最敏感的一根弦,于是诗人借着这一片槐树叶尽情抒发了的感情。

(二)赏析《一片槐树叶》
体裁:
意象:
时间线索:现在- -
感情线索:伤感- -
双线合并:伤感这片槐树叶的神奇- -
1第一节的句子缩成简单的陈述句是,作者为什么要对这句话前面加上非常繁复的修饰性定语?作者连用了三个“一片”,起到了什么作用?
2第二节中作者一个“ ”字表达了作者的惊喜之情,槐树叶在这寄托了。

3第三节中的“槐花香的季节”是在季。

关于这个季节,你想到了什么?
一、课外拓展
今天我们学得两首诗都是借长城和槐树叶表达游子的思乡之情的,请你列举出一些表达这类感情的句子
星星变奏曲
1.了解朦胧诗的审美特征。

2.通过朗读诗歌,品味本诗的语言特点,进而体会朦胧诗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理解“星星”的象征意义。

【自主预习案】
1.给加粗字注音。

寂寞(mò)颤动(chàn )覆盖(fù)冻僵(jiāng )
2.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望
凝望:_聚精会神地看
(2)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
寂寞:__孤独冷清
(3)只有经历过心灵劫难的人,才更能体会到这种诗意人生与精神自由的弥足珍贵
弥足珍贵:_更加值得珍惜,更加宝贵。

_
(4)诗人在静谧的深夜遥望星空
静谧:安静__
3.从朗读的角度看,用“//”给下列句子划分停顿。

4
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
像星星/落满天空
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
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4.根据示例仿词。

示例:闪闪烁烁朦朦胧胧
___完完整整_ 堂堂正正红红火火
5.如果让你配乐朗诵,你将用哪一首曲子?请说说选择的理由。

钢琴曲《海边的星空》因为这首名曲委婉动听,透射出一种莫名的力量,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渴盼,给人以无穷的想像和联想,与本诗的意境相似。

樵夫,别砍那棵树
1.概括第一节诗的内容。

2.回忆中涉及的家人有。

3.第二节中诗人语气变为严厉警告的句子是。

4.这首诗表面是写对一棵树的感情,实际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简要谈谈。

5.你的童年是在哪度过的,城市还是乡村,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物,请写出来,寄托一下自己的感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