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一格育人才_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几点启示_何莲芳

合集下载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

传统文化进校园心得体会经过为期三天的传统文化培训,使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深度的洗礼。

无论是蔡礼旭老师、钟茂森博士的"孝"主题讲座,还是xxx老师的运用弟子规来教育感化学生,无不使我受到深深的震撼,心灵得到了净化,心境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也让我在听讲座的同时,一遍遍的反思自己的日常言行和教育理念,不禁感到深深的汗颜。

在几位名师的讲座中,使我印象最深刻的是xxx老师的《爱心伴孩子成长》专题讲座。

肖老师亲切、大方,还有那发自内心的迷人微笑一下子把我带入了她的讲述中。

肖老师体态优美,语言流畅,讲话速度比起一般语速要慢些,却显得更加稳重,脸上始终面带笑容,让听课的人心里很舒服,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我们这样面带笑容上课,学生一定也会感觉上课是种享受吧。

xxx老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率先用《弟子规》教学法,唤起了孩子们心中的快乐与关爱,使孩子们的道德素质与学习成绩存有了大幅度提高。

虽然xxx老师讲诉的就是如何用弟子规去教育小孩子的事情,但是在听到了讲座,再次读到了国学经典《弟子规》之后,引起了我做为一个女儿,一个老师的深刻的思考。

传统文化经典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

有余力,则学文。

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

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

百善孝为先。

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

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日报,怨欲忘,埋怨长,行善短。

”这些不足以使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到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使我们晓得关爱。

关爱给我们生命的人、关爱给我们科学知识的人、关爱给我们衣食的人、关爱给我们住所的人、关爱曾经抨击过我们的人。

文化传承,育人为先——初中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文化传承,育人为先——初中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

文化传承,育人为先——初中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发布时间:2023-02-06T03:35:34.950Z 来源:《教学与研究》2022年第9月17期作者:吕晓萍[导读] 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积淀,其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魅力十分独特吕晓萍楚雄技师学院,云南楚雄 675000摘要:传统文化经历了历史长河的积淀,其所呈现的文化内涵以及所具有的魅力十分独特,是彰显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产物,在新时期的社会领域,所具有的传承价值十分显著。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在初中阶段年开展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需要以文化传承为职责使命,将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到课堂当中,并对具体的育人活动进行合理优化。

本文主要探索两者整合的价值,并从立足教材、教学、生活等方面对具体的教学活动进行有效分析,从而为推进语文课实现教学深化改革提供重要的行动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程;中华传统文化;价值在我国开始强调民族文化自信有效建设的社会背景下,传统文化所具有的传承价值和社会地位逐渐提高,并被显著应用到当代的教育领域。

而语文是实现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所具有的工具性特征比较显著。

教师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需要顺应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深入发掘趣味的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有效贯彻和应用到语文课上,让学生能够在参与课程探索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文化观,让学生在针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剖析的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文化传承意识。

一、初中语文课程融合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一)顺应新课改的发展要求新课改的有效实施给初中阶段的语文课教学提出了全新的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需从文化角度出发进行深入发掘与有效整合,让学生能够在丰富文化储备的前提下形成良好的语言思维,建立起良好的文化意识,同时也能够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文化观和价值观。

因此,教师需遵循课改所提出的战略要求,将传统文化作为重要的育人素材合理的贯彻和应用到语文课堂上,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其中所具有的内在含义,让学生在端正思想认知观念的同时也能够掌握具体的应用技巧,从而让学生实现深度的学习与探究。

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

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

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思考作者:贾素花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20年第01期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对小学语文教学课本进行了整改,增加了多篇有关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课文。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阅读、背诵、等探索方式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实现弘扬和继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目标,从而促进学生文学修养和人文素养的提升。

而且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有密切的联系,教师运用巧妙的方式渗透传统文化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能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一、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重要性新课改要求小学语文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变革,加强学生人格和素养的培养。

但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教师过于重视语文课本知识讲解,忽视了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所以,教师要改变教学理念,重新定义小学语文教学,利用传统文化推动小学语文教学的发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究的能力。

其次,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大部分小学生出现了传统文化缺失的现象,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

传统文化是民族发展的基础,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认识到自身的责任,积极传播传统文化,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保证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二、小学语文传统文化教学的现状首先,学校和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存在偏差,传统文化是一个多元化的知识体系,不仅仅对德育教育有所帮助,还能促进学生文学素养的发展。

但由于教师教学方式和内容单一,将知识浅显的渗透了部分文学相关的内容,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过于表面化,无法深刻理解传统文化背后的含义,影响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其次,由于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很大,误导了部分学生,使他们很难提起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兴趣。

三、传统文化走进小学语文课堂的策略(一)在诗词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古诗词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因此,教师可以借助古诗词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组织经典诵读活动,在诵读中带领学生感受祖国的壮丽山河,体会诗词中的人间百味,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韵味。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

守正创新:让传统文化在校园扎根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教育是对人的学问、德行和信仰的培养活动。

学校教育需要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人,为其学问、德行和信仰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

”先哲一语中的,深刻阐述了教育对人的重要意义,列举了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

创办于1903年的广东省江门市荷塘镇篁湾中心小学寻求着促进教育返璞归真的有效路径。

机缘巧合,我们在追溯教育本质的基础上,立足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纱龙・龙舞”的传承教育基地,秉承“快乐篁竹,拔节成长”的办学理念,以纱龙、篁竹为主要载体,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特色教育,致力于培养“外直中通、德才双馨”的“篁者”――龙少年、竹君子,打造出一个别样的“龙腾万里,竹立千秋”的现代化特色学校。

文化入骨育英才文化,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学校、企业的发展都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

篁湾小学以“篁竹”文化为发展脉络,丰满师生智慧的羽翼,�他们能够逐梦于天空,自由翱翔……“篁”者,竹也,学校戴“篁”之名,行竹之教,宣扬竹的君子风范。

古往今来,竹以挺拔清秀、疏密有致、刚劲而富有韧性的形象,以人给艺术的享受,同时被赋予优雅、正直、虚心、奋进等品质。

学校从竹子精神中提炼出“快乐篁竹,拔节成长”的办学理念,将内涵丰富的“竹文化”“竹精神”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出有理想、有气节、有风度的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实现最好的发展。

学校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以篁竹文化为主题的教育活动,努力构建出富有内涵特色的校本德育模式。

在德育方面以竹的文雅、顽强、谦虚、正直等要求学生;在智育方面,以竹的诗词歌赋画等艺术形式培养学生;在美育方面,以竹的宁静美、生命力强等感染学生;在体育方面,以篁竹韵律操、竹高跷等运动项目强健学生身体;在劳动方面,积极利用竹资源,通过竹工艺品制作等方式锻炼学生。

特色育人处处春篁湾村拥有令人自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荷塘篁湾纱龙・龙舞”。

“荷塘纱龙”闻名四方,篁湾村委会更有一个成立很久的“龙会”。

浅谈传统文化进校园

浅谈传统文化进校园

浅谈传统文化进校园作者:衣凤华来源:《学校教育研究》2016年第09期中华民族经过几千年的延续和发展,积淀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构成了优秀的民族品质。

作为当下的小学生应该进一步弘扬民族传统,传承国学经典文化,在师生中形成以先贤为楷模,勤勉学习,奋发有为,立志成才的思想;作为基层的大队辅导员,我有义务做好桥梁纽带的作用,给学生搭建更好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素养,让这些传统美德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起到巨大的维系作用。

一、以诵读经典为导向,逐步渗透传统美德教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我校每天早上课前10分钟和放学10分钟,都会听到教室里传来学生集体诵读《弟子规》的声音。

诵读《弟子规》以来,学生们受到了中华文化经典的熏陶,较系统地学习了在家、出外、待人、接物和学习上应恪守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使学生明理知礼,懂得何为荣,何为辱;懂得何为君子,何为小人;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懂得“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等道理。

学生在学习诵读《弟子规》的过程中引经据典,学用古人教诲、名人轶事或现身说法。

读《弟子规》中“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我们就给学生讲了古代舜孝敬父母的故事和闵子骞受到后母的虐待,仍坚持尽孝的故事等等。

这样,既有理论又佐以生动,有益的传说、故事,增加了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和趣味性。

二、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内化传统美德1、“三爱三节”就是“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节水、节电、节粮”,“三爱三节”历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激励广大青少年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精神支柱,是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科学有效的教育途径。

学校少先队组织全校师生开展“三节三爱”活动,全体师生集体在印有“节粮、节水、节电,我在行动!”的红色条幅上郑重签下了自己的名字,以表明今后发扬“三节”精神的决心。

2、为认真做好“防灾减灾日”各项工作,提高小学生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

传统文化进校园---案例

传统文化润心育德——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案例一、悠久历史为背景(一)、中华民族靠文化和知识来界定如何“做人”。

1988年,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人读了《论语》、《孟子》,惊奇地发现在中国儒家文化的宝库中,还蕴涵着这么多人类的精神资源。

“儒学”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笃学之”强调了知行合一;“儒学”中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他人与自己的和谐等。

原清华大学教授扬振宁的父亲扬武之发现儿子数学和物理的天赋很高,可他不急于帮儿子攻读数学和物理,而是设计了一个富有远见卓识的人文教育计划,这个就是扬振宁在中学时代以一个暑假将《孟子》这本书背得滚瓜烂熟。

今日,八十多高龄的他还是如此儒雅、质朴、睿智,富有爱心,献身于人类幸福。

由此可见,中华民族悠久古老的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信仰和个体道德的形成过程中起着犹为重要的作用。

(二)、孩子健康成长需要中华民族文化的浸润。

进入新世纪,信息社会化和全球化更趋明显,社会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我国基础教育正处于转型期,主要体现在教育改革应致力于师生生存状态的改变,注重学校日常生活(校园生活),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和经验的增长,在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中理解教育。

青少年的思想政治观念和道德品质,不是先天就有的,也不是自然产生的,而是在社会的影响下,特别是在学校教育的影响下,在集体和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我校“建设书香校园,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实施,是顺应时代“为每个孩子创造美好未来”的学校共同价值理念,特别是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让孩子们在少年时代这一记忆的黄金期就理解、记忆、背诵这些经典作品,会经久不忘,成为自己智慧的一部分。

把这些名篇佳作牢牢的刻在记忆深处,就能为他们奠定较为厚实的文化底子,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人生阅历的增加,这种文化积淀会慢慢释放出浓郁的芬芳。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

用心弘扬传统经典,厚植文化润泽童心发布时间:2021-03-03T02:51:27.359Z 来源:《素质教育》2021年2月总第371期作者:吴月芳[导读] 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北京100195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重要场合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和重要作用,把它看作“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的文化自信的重要来源。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需要。

为了让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有序地传承并发扬光大,必须要提高全民文化意识、树立文化自信,尤其是要加强对小学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为了让精神落到实处,我在教学中本着实现健全人格的人才培养宗旨,以教育为途径、育人为根本,围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开展了多种尝试。

一、融入班级文化,强化环境育人班级文化是教育的无声语言,是班级价值取向、教育理念、育人目标等的集中展现,具有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浸润、气质养成的隐性教育功能。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班级文化建设相结合,既可以深厚文化的底蕴,又可以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润物无声的熏陶功能。

走进班级,墙壁黑板两侧挂着“故宫平面图”和“故宫文化简介”,侧面墙壁上是经典读物交流,以《童心说》《童心赋》为引领下,同学们的经典图书推荐卡吸引了大家前来阅读,经过这样的引领,同学们从中国经典阅读到世界经典,从情不自禁捧起《三字经》《弟子规》,到侃侃而谈《大学》《中庸》,经典文化浸润学生心底,悄无声息提升语文素养。

二、借助学科课程,深化文化理解1.学科课程,渗透融入。

我和班级任课老师商量好,尽量在学科课程中渗透融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我们班级的老师都积极参加海淀区学科德育的课题,在学科教学中把优秀传统文化有机渗透到自己的学科课程之中,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全面渗透民族精神等传统文化教育。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养教育的几点思考

中学语文教学渗透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莲花县下坊中学贺福鹏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

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

”学生学语文,不仅是学语言,而且学会如何做人。

但是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漠视了自己的本质,人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的教育、专业的教育被强化了。

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其为教育。

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的重要本质特征就是它的人文性。

语文是进行人文教育的主战场,人类几千年璀璨的文化在语文书中有了充分的体现。

中学生纯洁无暇,以他们为本,传授知识、开启智慧、训育身心、润泽与点化人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爱好、性格、特长,在自己的轨道上健康成长,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润物无声——以教师自身的人文素质影响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不是通过说教来实现的,也不是通过灌输来获得的,而是让人置身于情景中自我体验、相互影响而丰盈起来的。

身为语文教师我们自身的人文素质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素质教育说到底就是以素质培养素质、以灵魂塑造灵魂的一个过程,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就需要教师用自身的人文素质去滋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

相对于教材内容以及课外读物,教师自身的言行举止是学生的榜样,对学生的影响更为直接、深刻。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设计者和促进着,又是学生人生之路得引导者。

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强烈的责任感,并自觉地爱岗敬业。

教师认真负责地勤奋工作,不但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产生很大影响,而且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后也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首先,教师要热爱学生,采用赏识、激励的教学原则教育学生。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

寻道传统文化,实现育人无声——“崇文尚武”理念引领下的小学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建设文化是民族的基石、民族的灵魂。

构建传统文化校本课程体系是学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学校在实施国家课程的基础上,渗透、融合地域和地方特色,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让学生领略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增强文化自信,引领学生自觉成长,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品格。

一、“崇文尚武”引领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涵学校以“慧心雅行经世致用”为办学理念,坚持“慧雅”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帮助每一个学生成为谈吐优雅、举止文雅、爱好高雅、具有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慧雅少年,成为最好的自己。

经过6年的实践,学生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但是同时我们也发现部分学生出现“文有余、武不足”的现象。

于是,我们在坚持原有办学理念的同时,把“文武双全”作为评价学生发展的标准,提出了“崇文尚武”的教育理念。

“崇文”原指古代掌管文化的官职,《文选·王融》曰:“崇文、成均之职,导德齐礼。

”故,崇文,不仅指知识层面的学习,更强调道德修养的提升和人文素养的达成。

“尚武”原指崇尚勇武或武事,强调身体与精神上的健壮。

在继承“崇文尚武”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基础之上,学校赋予“文”和“武”新的时代内涵,即“崇文”就是指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尚武”是指培养学生崇尚运动的态度和勇敢坚毅的品格。

传统文化课程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学习内容,旨在传承优秀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传统美德,树立文化自信。

二、“崇文尚武”引领下传统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实施路径学校本着“以文化人,以武塑格”的理念,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开发了国学经典诵读、传统节日节气、先锋英雄、民俗文化、传统技艺、岳家拳等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探索出了三大实施路径:依托国家课程,融合主题学习;开办文武社团,探索传统技艺;发掘社区资源,推动研学体验。

(一)依托国家课程,融合主题学习校本课程作为我国三级课程管理模式下的课程,需要以国家课程为依托,以地方课程目标为参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究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探究作者:吴青丽刘佳来源:《法制与社会》2020年第15期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文化 00后基金项目:本文是中山大学南方学院党建思政2019立项课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中山大学南方学院为例”(2019YC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吴青丽,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助教,思想政治辅导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刘佳,中山大学南方学院艺术设计与创意产业系,助教,高校行政人员,研究方向:高校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标识码:A ; ; ; ; ; ; ; ; ; ; ; ;DOI:10.19387/ki.1009-0592.2020.05.357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谈到我们要坚持四个自信,最根本的还是要把握与践行好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性文化的自信,坚持文化自信就是要激发党和人民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自豪感,在全社会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遍共识和价值认同。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上千年的沉淀,极具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是中华民族的绚丽瑰宝。

先辈们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优秀传统文化财富,弘扬与传承好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人的责任与使命。

高校大学生作为与时代接轨的青年人,更应该学习与发扬好优秀传统文化。

高校思政教育史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有力抓手,把握好高校思政教育课堂,敢为人先,将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堂,能够有效的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内涵,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时效性[1]。

高校时期作为青年学子从学校到社会过渡阶段,起着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质是教学生如何做“人”,其根本目标是“立德树人”,在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普遍虽有投入,但产出较少的局面下,寻找到一条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具有可持续发展性的新思政教育道路,是当下许多思政教育工作者努力的目标。

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促学生可持续发展

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促学生可持续发展

EDUCATOR实践者说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 促学生可持续发展文 | 刘娜娜 邓艳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和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修养内涵。

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本质是一种“人学”,关注的核心是“人”的问题,这对于理解当今人的素养结构、提升人的素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朝阳实验小学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核心素养,促学生可持续发展。

发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没有改革就没有发展,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课堂教学和教学方法不断革新,要实现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的转变,教育科研是先导。

我校注重借力首师大资源,发掘课本中的传统文化,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学方式,落实科学减负,探索适合学生主动、有效学习的教学模式和策略,加强课堂教学评价研究。

2015年8月,教委新的课改要求出台。

身处课改大形势,我校结合课改的相关精神,在佟校长的带领下、各级专家的引导下尝试着进行了语文的教学改革。

本次改革,不仅在时间上突破了固有的时间模式,由传统的40分钟变为了60分钟。

教学内容上,更是融入了国学诵读及绘本阅读的相关课外知识。

希望以此拓宽学生的阅读领域,力求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积累国学知识,有效提升学生阅读能力、文化素养。

为了将绘本的“课中读”延续到课后,为了把“读”字落实,学校在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上坚持做到“四保证”:帮助学生确定阅读书目,从内容上保证;帮助学生制定读书计划,从时间上保证;每月引导学生记好《在阅读中快乐成长记录单》,从积累上保证;写、画阅读收获,从效果上保证。

真正做到“让每位教师、每个孩子都精彩”。

2015年我校开展“实践・成长・精彩”教改研讨活动。

教研中心杨碧君主任,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校长、数学著名专家王智秋教授及团队,语文特级教师王文娟、数学特级教师王佩霞等数十人参与了此次活动。

传统文化彰显时代育人价值

传统文化彰显时代育人价值

传统文化彰显时代育人价值作者:暂无来源:《教育家》 2017年第47期文 | 孔令锋山东曲阜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故乡,儒家文化的发源地。

曲阜以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享誉世界。

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传承,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地处东方圣城曲阜的山东省曲阜市明德学校,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的育人功能。

如何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我们的学生,积淀学生未来的人生底色?如何打造一所体现传统文化教育特色的品牌学校?在办学的思考和实践中,我们通过汲取儒家思想精髓,发挥传统文化育人功能,以全面建设一所富有传统文化底蕴的九年一贯制品牌学校为目标,紧紧围绕“ 育人为本,文化强校”的办学方略,从以下四个方面全面提升师生精神品位和人文素养,培养当代“ 谦谦君子、时代公民”。

文化育人,明德至善“明德”校名来源于儒家经典《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 明明德”,前一个“ 明”是发扬、弘扬的意思,后一个“明”作形容词,“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

“明明德”既注重引发学生良好的“ 性德”,更注重促进学生“ 修德”。

学校将“明德”作为核心办学理念,确立了“ 文化滋养,立德树人”的育人主线。

在“知礼明德,依仁弘道”的校训引领下,形成了“ 寓仁于德,以仁引善”的校风、“尚仁尚智,善启善导”的教风、“ 见贤思齐,知行合一”的学风,大力实施“ 明八德修身,做知礼少年”教育,培养学生做“ 有礼貌、知礼仪、讲礼节”的时代公民;涵养具有儒家“ 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底蕴的谦谦君子。

环境育人,于无声处养心智学校建筑风格古朴典雅,与蓼河风景相映相谐,置身其中感受到浓厚的儒家文化氛围。

至圣先师孔子塑像矗立在明德广场上,为明德学子学习优秀传统文化增添了无形的感召力。

学校积极向中国孔子基金会申请,成功申办“孔子学堂”。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践探索作者:周丽芳来源:《江苏教育》2021年第08期【摘要】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是当前学校管理探索的热点问题。

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至诚”课程建设,是对优秀传统文化如何进校园的实践探索。

“至诚”课程从童趣国学课程、童趣游艺课程、童心游学课程、佳节体验课程、儿童礼仪课程五个维度进行建构,利用校本课程和国家课程多维实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至诚儿童;课程建设【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27-0055-02【作者简介】周丽芳,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江苏苏州,215131)校长,高级教师。

如何让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下学校的课程建设有机融合,这是江苏省苏州市相城第一实验小学一直在探索的重要问题。

学校以“至诚”课程为着力点,分别从童趣国学课程、童趣游艺课程、童心游学课程、佳节体验课程、儿童礼仪课程五个模块中挖掘可以开设的课程资源,建构了“至诚”课程体系。

一、“至诚”核心概念的诠释“至”释义为做到最好的意思。

“诚”释义为诚实、真诚、忠诚、真实。

从为人、为学、为事三个维度诠释“诚”字的精神内涵。

为人——至诚高节,即诚实有信,质朴友善,人品高尚;为学——抱诚守真,即秉持真诚,崇尚科学,坚守真理;为事——诚至金开,即志存高远,勤慎肃恭,锲而不舍。

“至诚”意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对学习、对工作、对生活,坚守信念、真心诚意、积极主动、锲而不舍,做到最好。

“至诚儿童”意为儿童在至诚文化的熏陶下,追求成为更好的自己。

二、“至诚”课程的实施童趣国学课程有14个分支,包括“社团课程”和“一日三诵”课程两大门类,可以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国学,传承国学。

社团课程利用每周一下午两节课时间实施。

“一日三诵”课程利用早上、中午、放学时间段进行。

童趣游艺课程有6个项目,分别为美术、音乐、游艺、中医、科技、节日,每个项目根据年级安排具体上课内容,共有19门课程,希望学生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培养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融入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融入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融入传统文化,让小学语文课堂魅力四射江苏省宿迁市宿豫区实验小学 许兰兰【摘 要】 传统文化历经风雨洗礼,是民族的精神财富。

小学语文是基础性学科之一,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渗入传统文化教学,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开展诗词教学;引导课堂延伸,激发自主探究,强化情感体验等方式,不仅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更能够让小学语文课堂魅力四射。

【关键词】 传统文化;小学语文;魅力课堂小学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重要学科,传统文化的引用,可以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将传统文化落实到小学语文教学活动中,不仅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增强学习感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民族使命感,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内容,加深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

一、创设课堂情境,感悟诗词意境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关键,老师在语文诗词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生高效率的学习。

在学习古诗词等内容时,老师注意传统文化的融入,结合古诗词的写作背景与译文营造一个古色古风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够感悟诗中意境,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例如在部编版小学语文《鹿柴》这首诗的教学中,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进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三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比较弱,老师可以使用提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往更深层次的方面思考。

比如,“同学们,为什么前面讲的是不见人,后面又说是人语响呢?是诗人写作的时候犯迷糊了,还是有其他的含义呢?”学生们展开积极的讨论后,了解到在幽暗的环境中是看不到人影的,但是人的声音可以在幽林中传播。

为了提升教学的效果,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播放该篇文章的视频:呈现在学生眼前的先是一片寂静幽美的空山,然后出现了啾啾鸟语、唧唧虫鸣和潺潺的流水声,使学生身临其境地感悟到大自然的生命是多么丰富。

传统文化进校园:素质教育落地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进校园:素质教育落地的有效途径

传统文化进校园:素质教育落地的有效途径文/路建英>>何校长和孩子们在一起教育家肖川曾在《我的教育主张》中指出:学校教育不仅应该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的终身幸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为每一个孩子奠基幸福人生,是学校的育人之本,也是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始建于1982年的北京市通州区东方小学近年来提出了“以人为本,在自主合作创新中使学生健康成长”的办学思想,以“生命教育”为办学特色主题,着力打造国学经典教育和书法教育特色,在何永彤校长的带领下,经过数年苦心积淀,学校成为素质教育的领跑者。

走近东方小学这座“文化圣殿”,在醉人的墨香中与一群“教育追梦人”倾心交谈,文化的芬芳是如此沁人心脾,深深的感动就这样油然而生……躬耕杏坛,一位老校长的教育情怀一所好的学校必须有一个懂得思考、充满激情、热爱教育事业、有责任心的好校长。

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出“让教育家办学”。

但何为教育家?教育家办学需要秉承哪些基本原则和精神?对这些问题,也许基层的教育者最有发言权。

何永彤校长从师范学校毕业后,他放弃了条件更好的城市学校,毅然决然地回到故土于家务回族乡,开始了35年的执教生涯。

35载春秋,曾经那意气风发的帅小伙,鬓角长出了些许白发,一路走来,他将青春、理想、信念、智慧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了他所热爱的教育事业,无怨无悔!教育不是纸上谈兵,没有能力,理想再坚定也于事无补。

初调到东方小学这所通州区知名小学工作时,何校长深感压力巨大:如何才能不辜负领导和家长的重托?如何带领学校走上新的台阶、再铸新的辉煌?俗话说,有压力就有动力,这些萦绕在他心头的疑问,也成为他工作的动力。

35载从教历程、27年扎根农村的经验,造就了如今这个能力强、敢拼搏的充满魄力的何校长。

他对学校的辉煌历史始终怀着敬畏之心,为了传承东方小学的文化根基,他走访请教历任校长、退休老教师,探索东方小学发展壮大的根脉,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东方小学的精神和文化精髓,找准突破点,集思广益,制定了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继承优良传统,深化教育改革,创建平安、优质、现代、有特色”新东方的发展目标。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构建和谐新校园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构建和谐新校园

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构建和谐新校园摘要】"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而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让我们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构建和谐新校园。

【关键词】传统文化和谐中图分类号:G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5)08-008-02"和谐"是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的观念,是事物存在的最佳形态,是一切美好事物的共同特点.而创建和谐校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是老师给了我们文化知识的启迪,使我们从无知到有知,从幼稚走向成熟。

老师给了我们知识的雨露,需要的是我们全身心的接受,珍惜老师的付出,尊重老师的劳动。

师生互敬互爱,从而打造和谐的学习氛围。

构建和谐校园需建立和谐的同学关系。

关心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让他们感受到和谐校园的温馨。

保持良好的心态,宽容带待人,用一颗真诚的心去换另一颗真诚的心。

同学之间友好相处,从而打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汲取传统文化智慧,注重人文发展校园和谐最为关键的因素是人,人的和谐与否,决定了校园和谐的成败。

校园中的人,主要由领导干部、教师、学生三类人构成,而其中领导班子的和谐是关键中的关键,干群关系和师生关系的和谐是基础。

校园是否和谐,首先就看这个学校班子是否和谐,这是由领导班子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领导班子的和谐并不是领导班子没有矛盾、不允许产生矛盾,也不是班子内部只有一种声音、一种意见,而是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和谐。

这就是说,领导班子的和谐,是不同意见充分讨论甚至思想交锋但又形成一致意见和决议的和谐。

在这过程中,班子"一把手"的言谈举止和所作所为是关键与核心。

"一把手"坚持民主集中制,让大家充分说话,畅所欲言,又善于引导和集中大家的意见,形成决议和决定,这样的领导班子必然是一个心情舒畅、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领导班子,也必然是一个和谐的领导班子。

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_4

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_4

浅析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发布时间:2022-11-29T03:40:02.248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2年第8月第15期作者:胡玲园[导读]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过了几千年历史车轮的滚滚沉浮而得到沉淀、升华、传承并凝结成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胡玲园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天峨县实验小学 547300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精神的价值核心,也是中华文化的精华部分。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经历过了几千年历史车轮的滚滚沉浮而得到沉淀、升华、传承并凝结成的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中华民族特有的灿烂历史瑰宝,是继承中华民族绵延五千多年文化优秀精神的国家文化建设与治国立业之本。

中华民族传统历史文化所包括的历史内容也十分丰厚广阔,大有广博的思想、文字、语言,甚至于习俗、信仰、艺术等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逐步融入到如今我们文化生活当中的方方面面,成为一种衡量现代学生语文素养好坏的标准。

基于此,对核心素养下小学语文中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核心素养;语文学科;传统文化引言促进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注重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让学生通过实践,促进传统文化教育价值的实现,加强政策引导,是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

小学时期是学生思想观念形成的雏形阶段,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奠基作用。

在此阶段,将传统文化教育辅助于小学语文教学,可以推动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还可以继承和弘扬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

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的意义(一)传承与弘扬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小学时期因为学生年纪尚小,心智发育并不成熟,极易被外部的事物所影响,对于事物的辨别能力较为有限,伴随着中国和世界的接轨,外来文化也逐步进入到学生的生活之中,即使部分外来文化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学习有所帮助,但是因为小学语文教学之中对传统文化的忽视,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不足,学生心中的英雌很多是外国电影人物或是动画中的一些角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有待提高。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发布时间:2022-11-30T09:26:25.032Z 来源:《中国教师》2022年15期第8月作者:谢凤苹[导读]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谢凤苹肇庆市鼎湖区莲花镇初级中学,广东肇庆 526072摘要: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在当今西方文化入侵的时代,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有其特定的责任。

我国的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凝结了古人的智慧与古代的文明,习总书记提出要树立文化自信,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将传统文化与书本知识有机融合,是本文探讨的主题。

语文的学习,除学好课本知识外,还应该将传统教育渗透其中,更好的培养学生为人处事的态度以及对生活和工作的情感态度等。

关键词: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渗透;教学策略引言:随着我国文化自信理论的提出,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更加受人瞩目。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基,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文化知识,是万物之源,所以,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到语文课本教学过程中去,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得到深入推广,能够发扬光大。

本文结合当前语文教学现状,就初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给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1 传统文化的内容与价值生活中,大家处处可以感受到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独特的风俗习惯,传统的民族艺术,文化遗产等这些构成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其核心是文化,是文明演化汇聚成的一种可以反映民族特征、民族风貌、精神文化、思想道德和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各个民族之中。

其实,人们每天都在和传统文化有交点,它围绕在我们身边,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

中华传统文化主要包括以下一些方面,分别是: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诵国学经典,扬中华文化

诵国学经典,扬中华文化

诵国学经典,扬中华文化发布时间:2021-02-04T10:25:42.463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1年2月1期作者:李连芳[导读] 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了解其深刻内涵,进而更好地优化整体的文学素养。

现阶段,中小学教育需要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以此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的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进而为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李连芳广西南宁市五里亭第二小学 530003【摘要】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中小学教育中就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了解其深刻内涵,进而更好地优化整体的文学素养。

现阶段,中小学教育需要摒弃传统应试教育理念,以此运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将国学经典的内容融入到实际生活中,进而为提升整体的语文素养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中小学;国学经典;中华文化;语文素养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2021)02-132-011引言国学经典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人生智慧,因此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更加需要通过灵活的教育方式提升对国学经典的理解和认知,使得学生能够增强自身的文化底蕴,为弘扬中华文化奠定良好基础。

以下将对中小学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进行优化策略的探究,以便更好地提升中小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能力。

2诵读国学经典的意义诵读国学经典是提升中小学生文化素养的重要路径,尤其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将国学经典的内容融入课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从根本上提升其整体的语文素养。

2.1有利于增加学生的字词积累国学经典中的文言字词是现代汉语中所不常见的,因此通过诵读国学经典的方式可以让学生不断地增加字词的积累,进而更好地明确字词之间的联系,由此更好地提升后续学生用词的丰富性,为提升写作以及理解能力奠定良好基础。

例如,学生在阅读时,积累了不少的名言、成语,如“天生我才必有用”,“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自省也”,“胸有成竹”等等,这些对他们拓宽知识,提高写作都有很大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何莲芳 / 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不拘一格育人才: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几点启示
动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是落实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教育、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

自《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颁布以来,北京市编撰出版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系列教材,以地方课程的方式,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取得了一定成效。

笔者于2015年9月至2016年7月在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研究中心挂职期间,亲身参与此项工作,对北京市如何推进传统文化进校园的行动进行了深入观察与思考。

一、教学样态创新:不拘一格进课堂
当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各地基础教育领域蓬勃开展,速度快、名目多、重仪式、崇诵读,良莠并存,既受到社会关注,也不乏一些争议。

当然,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形式多样、动静搭配,结合这种属性和特点,基于不同的学习内容,建设多样态的传统文化课堂也属必然。

北京市当前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就存在以下样态。

1. 小课短课:内容简约,讲求长期坚持
如对经典的诵读、书法的描摹等,学校可以采取小课短课的方式,将教学时间设在晨间或午间,虽然教法与学法单一,但必须以学生六年一贯制或九年一贯制为单位,循序渐进,形成整体设计。

长此以往,教育功效必然显著。

2. 标准课:专题呈现,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
如在讲授诸子百家、经史子集的思想,或传统的礼乐制度、历史事件与风流人物等内容时,可以采取标准课的方式。

如开发一个文化专题,在把握住其文化特征的前提下,有机调动学科资源,在文化的统摄下开展教学,做到基于学科又超越学科,使学生从中体验到优秀传统文化的获得感。

例如:在北京市地方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文学翘楚”中,重点讲诗仙李白,教师先让学生结合已有的阅读经历,从李白的诗歌中提炼出其诗境与诗风;再结合语文汉字教学寻根“翘楚”,了解到“翘楚”一词的渊源;继而通过让学生阅读经典原文,揭示李白的人生,理解其“豪放”“自由”的人格特征。

这样由诗歌走进历史,再走进人物,就使一个才情卓绝、率性自由又寂寞孤独的天才诗人形象生动立体起来,使课堂充满了强烈的文化意味。

3. 大课长课:内容复杂,强调连贯融合
传统文化“大课”一般在60~90分钟以内,由于其内容复杂、牵涉面广,需要调动多学科参与,因此占时较长,需要连贯教学才能保证其教学质量。

如北京市朝阳区芳草地国际学校小学部的“古风雅韵话汉服”一课,用时60分钟,由两名教师担纲主持,课程融美术、历史等学科内容于一体,综合知识讲解、互动训练、朗读表演等多种表现形式,将古丝绸之路上各国的服装服饰、文化礼仪等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充满浓郁的文化味道。

传统文化课堂也可以是“长课”,如围绕一个主题,借助系列化的活动,形成一门具有鲜明特点的主题文化课程。

传统文化课程与主题教育活动相结合,需要挖掘课程与活动的结合点,既要厚植主题教育活动的文化基因,又要寻找传统文化的现实土壤,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如北京市第一六六中学开展“九九重阳节”中华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将孝老爱亲、重阳礼俗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联系在一起,由前期的九九重阳诗词撷英活动、中期的为抗战老兵捐款活动、后期的重阳礼仪表演(插茱萸、赏菊花、品尝重阳糕)以及张自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揭牌等系列活动贯串而成,历时半
53
MANAGEMENT SALON
中小学管理·2016 / 10

年,影响深远。

二、课程内容重整:继承与创新并重
由于中华传统文化存在多种样态,在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应选取那些具有生命力、与时代精神接轨的传统文化,处理好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并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如此才能取得教育实效。

结合北京市的经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需要坚持以下原则。

1. 突出融合性,发挥课程育人合力
融合,即要在保证科学性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点,通过融合达到“1+1>2”的效果。

如学校可以基于本校和学生特点,在对三级课程教材内容进行梳理的基础上,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融入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或校本课程,使传统文化真正走进课堂。

如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小学将书法教育同语文课程进行融合,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第三小学将传统文化教材《丝绸之路》与语文教材《丝绸之路》进行融合,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雾小学将校本课程“龙泉雾村名的来历”“桥梁博物馆”“童子大鼓”等与传统文化课程进行融合,形成了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综合实践课程“情系永定河”。

这些课程的有效实施,培养了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2. 注重实践性,丰富课程育人内涵
实践性突出表现在课堂内外的结合与融通,以及对学生文化思维的培养。

即传统文化课堂绝不仅仅是教授学生静止的知识,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使其产生文化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同时在立足传统、面向时代的基础上,对很多重大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和判断。

如北京市中关村第一小学在“中华老字号”课程中,让学生搜集各种老字号产品,学生们通过对“中华老字号”产品的品、嗅、观、触,了解到相关的传统文化知识,并发现这些老字号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在于商家的诚信经营(用料、做工、买卖)、具有特色等,这就深入到了对中国传统优秀商贸文化精髓的挖掘。

继而教师提出问题,如果你是“张一元剪刀”“稻香村糕点”或“同仁堂药店”的CEO,那么你该如何把事业做大?学生们纷纷提出,可以完善经销方式,如增加网络经营、建立微信公众号等;或改变产品形态,如将瑞蚨祥产品制作成各种饰品,使更多的人消费;此外还可以开拓海外市场等。

这样的课程设计将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与继承创新、民族自信联系起来,强化了传统文化课程的育人价值,也和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密切关联起来。

3. 提高规范性,完善课程评价系统
当前,各地的传统文化教育多以活动的方式进行,在课堂、课程层面的建设还十分不够,活动的随机性、主观性、个体性都可能会使传统文化教育变得肤浅散乱。

要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持之以恒,走向系统和科学,就要完善对传统文化课堂的评价。

评价可以从“教”与“学”两个层面进行。

在“教”的层面,要突出教学内容选择与生活的相关性,教学问题设计的情境性、体验性,教学资源组织的丰富性,教学问题解决的实践性;从“学”的层面,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性、体验性、实践性,以及学生文化知识的获得、文化思维的形成、文化运用的合理性等。

虽然在传统文化教学实践中,大课有大课的标准,小课有小课的方式,但对结果的评价应该有统一要求。

只有这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才能规范、系统、可持续。

三、师资团队优化:多主体共同参与
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多个教育主体共同参与的过程。

从整个社会层面来说,要形成一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生态,从顶层设计到政策配套、教材开发、人员培训等都需要有相应的支撑和保障,才可能将工作持续推动。

从学校层面来说,学校管理者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所涉猎,要有传统文化的襟怀和立场,有将传统文化作为立校维度的考量。

广大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践行者、传播者,需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学、真信、真行,才能真教、教真,真正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进孩子心田,引导学生热爱之、深信之、践行之、传承之。

比如:北京市门头沟区龙泉雾小学通过“走出去与请进来”的形式,对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系列培训以及开展相关读书活动,特别是《学记》读书活动,值得其他学校借鉴。

(编辑 王淑清)
54MANAGEMENT SALON
中小学管理·2016 / 10
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