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分析:告状是一门艺术

合集下载

教育案例分析 教师”告状“观

教育案例分析 教师”告状“观

案例:媒体谈小学生告状:很正常别过分解读宁波一小学生带巧克力到学校,有同学向老师举报,老师没收了巧克力,不久后,小学生又来找老师告状说对方骂他,老师询问了原委后,发现是告状的小学生以“告状”来索要巧克力。

反倒惩罚了这名小学生——让带巧克力的同学当着这名学生的面吃掉巧克力。

原来,这名小学生威胁同学把巧克力送给他,不然就告诉老师。

这名老师把事情经过发在微博上后,引起了点赞和热议。

老师的做法没什么不妥:学生带零食到学校不对,所以老师一开始没收了巧克力,但这名学生以告老师来威胁同学,要好处,“更可耻”。

不过,这事情在网上讨论时,却引发了误读。

不少人为老师叫好,原因是老师惩罚了“告密者”,而不是鼓励告密。

在他们看来,许多老师都会喜欢学生告密,以便及时掌握班级动态,而宁波这位老师却勇于对告密文化说“不”。

分析:“告状”常常发生在教学和班级管理情境中,“告状”可以促使教师更加了解班级动态,从而进行班级管理,但是“告状”也可能引发同学之间友谊破裂,引发学生之间的矛盾……因此,“告状”也可以算作是班级管理文化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值得我们进行一番探讨。

案例中告状的小男孩用“告状”来威胁同学,说明“告状”在学生看来是具有很大的威力的一种手段,甚至是可以用来威胁同学以达到自己目的的一种手段。

学生为何会产生这样的概念呢?一定是教师平时处理“告状”和教师自身“告状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这类教师可能只要有学生告状,便会严厉惩罚被告做错事的学生,而不是教育他。

教师把“告状”当作是一种管理手段,而不是一种可以用来教育的方式。

这样一来,学生也不会认识到,“告状”是作为班级一员而具有的监督权利,是自己行使这项权利之后可以使班级变得更加和谐,学生会单纯把“告状”当作惩罚,当作恐惧,当作一个贬义词。

在现如今的学校中,许多教师都不能正确看待“告状”,也不会科学运用“告状”这一教育方式。

在小学教师的群体中,对于告状可以基本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教师鼓励学生告状以掌握班级动态。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

小学生“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

2021年第4期作为小学班主任,我每天都会接到不少学生的“告状”,“告状”的内容也特别丰富。

可以说,处理学生的“告状”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小学生“告状”,与其本身心智不成熟密切相关,多数时候他们“告状”是对问题认识不清。

班主任处理学生“告状”,不仅要处理好事情本身,更要帮助学生心智成长。

一、案例那天,第四节是我的语文课。

第三节书法课还没下,我就来到教室,等待从书法教室归来的学生。

不一会儿,下课了,两个满脸写着委屈的女孩来到我面前很认真地说:“吴老师,你看刚才书法课,于同学把我们的校服上洒上墨了。

”我连忙低头查看:“来,快让老师看看,墨迹多不多?能不能洗掉?”两个女孩连忙揪起自己的校服,把并不大的墨迹指给我看。

看了那不大的墨迹,再看看两个女孩的表情,联想到被告状的小男孩是平时比较老实的学生,我心中对两个女孩的“告状”需求已经知道个大概。

于是,我关切地说道:“据我观察,这个墨迹不大,应该比较容易清洗掉。

是不是你们担心回家之后会受到家长批评,比较着急?”看到了两个女孩轻微地点了一下头,我马上说道:“这么小的墨迹,一看就是不小心溅上去的,你们能给我说说是怎么溅上去的吗?”两个女孩开始如实叙述了起来。

果然不出我所料:是小于写字时收笔力量过大“殃及”了邻座的两个女孩。

“原来是这样呀!吴老师今天早上在餐厅时,两位女老师把一碗豆浆洒在了我的白毛衣上,弄得我的毛衣湿了一大片,你们摸一摸,现在还有点湿呢!”两个孩子还真是摸了一下,一脸惊讶。

我继续说:“急着赶回来上课,他们给我擦了擦,我就回来了,我想上完课给校长说说这件事,你们觉得呢?”两个孩子先是一愣,然后其中一个说:“得让校长批评那两个老师。

”我把“求助”的目光转向另一个孩子。

她似乎为了更好地帮我处理好这件事,紧皱着眉头,一脸认真的样子,过了一会儿才说:“吴老师,你看你的衣服也没有很湿,不用给校长说了吧。

”“可是毕竟她们弄湿了我的衣服呀!”我依然很“困惑”地看着她俩,心里也有些担心她俩会被我“说服”去找校长,然后故意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那两个老师也帮我擦了,也给我道歉了。

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原因解析

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原因解析

幼儿的告状行为及原因解析对于幼儿而言,告状行为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之一、幼儿告状的原因通常有以下几点:第一,表达权力和控制的需求。

幼儿告状是他们想在社交关系中建立更多的权力和控制,通过告状可以获取他们想要的资源或阻止他们不喜欢的事情发生。

他们相信告状可以帮助他们掌控他们周围的人和环境。

第二,寻求成人关注和关心。

幼儿告状是他们追求成人关注和关心的一种方式。

当他们告状时,成人通常会关注他们的问题并试图解决它们,这给了他们一种被关心和重视的感觉。

第三,复制其他人的行为。

幼儿告状有时是为了模仿其他人的行为。

如果他们看到其他幼儿告状后得到了他们想要的东西或注意力,他们可能会尝试以同样的方式来获得同样的结果。

第四,解决冲突或求助。

有时,幼儿告状是他们试图解决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冲突或寻求帮助的一种方式。

通过告状来告诉成人他们受到了不公平对待或者其他幼儿对他们有侵犯行为,希望成人能够解决问题或提供协助。

第五,发泄情绪和寻求宽恕。

幼儿告状有时是他们发泄他们内心累积的情绪和不满的方式。

当他们感到委屈,被冒犯或受到伤害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告状来宣泄自己的情绪,并希望得到宽恕和安慰。

幼儿告状行为的解析有以下几点:首先,成人的反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

如果成人能够积极而合理地回应幼儿的告状,例如尽快解决问题、提供安慰或积极引导,那么幼儿可能会感到满意并逐渐减少告状的行为。

相反,如果成人对幼儿的告状不予理会或做出消极反应,则幼儿可能会感到无助和不被重视,从而增加告状的次数。

其次,了解幼儿真正的需求是减少告状行为的关键。

幼儿告状往往是一种表达需求的方式,成人应该耐心地倾听幼儿的需求背后的真实信息,并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

如果幼儿告状是为了获得权力和控制,成人可以提供更多选择和决策的机会来满足幼儿的需求。

如果幼儿告状是为了寻求关注和关心,成人可以通过定期和有意义的交流活动来满足他们的情感需求。

另外,培养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是减少告状行为的重要途径。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引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社交现象。

幼儿告状是指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或与同伴发生冲突时,向成人诉说或抱怨的行为。

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有助于加深对幼儿心理和行为发展的理解,同时为家长和教师提供引导幼儿解决告状问题的策略。

本文旨在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原因、教育意义及应对策略。

研究背景与现状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原因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环境因素、心理需求、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技能等方面。

研究表明,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下降。

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角度分析幼儿告状行为,而针对其发生原因和教育意义的研究尚不多见。

问题陈述本研究旨在明确以下问题:1、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原因是什么?2、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意义是什么?3、如何有效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和观察法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成果。

同时,对幼儿园中的幼儿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告状行为的相关信息。

研究结果1、描述性统计结果通过观察法收集了100个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

这些案例中,幼儿向教师告状的次数最多,占56%,向家长告状的次数较少,占44%。

2、因果关系结果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发现幼儿告状行为主要源于环境因素、心理需求、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技能等方面的原因。

其中,环境因素包括生活环境、教育环境和社交环境等;心理需求包括寻求、逃避惩罚和解决冲突等;语言表达能力包括口语表达、词汇量和语法等;社会技能包括人际交往、情绪管理和解决问题等。

3、假设检验结果本研究假设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原因与心理需求、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技能等因素有关。

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发现心理需求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最显著因素。

其次是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技能。

这些结果表明,幼儿的心理需求在告状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

本研究发现,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原因具有多样性。

除了环境因素外,心理需求、语言表达能力和社会技能等因素也是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重要因素。

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对策

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对策

GVANGJSIH GYAUYUZ教育锦囊·管理宝典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分析及对策□广西壮族自治区商务厅幼儿园梁宁球【摘要】本文结合教育案例论述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与动机,针对“为引起他人的注意”“为事情得到教师的公正解决”“为了心理上的平衡感”“为逃避责任或避免老师的批评”等案例,提出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对策,为幼儿健康快乐成长做出正确的指导。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分析对策【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50-9889(2019)02A-0073-02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指幼儿认为自身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是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一种表现,也是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告状行为的出现,标志着幼儿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告状行为如不能正确地进行疏导,不仅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会因为成人的处理方式不当影响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正常交往。

引发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是什么?教师应如何正确对待幼儿,才能真正了解幼儿心理并予以正确指导?笔者以观察与记录作为切入点,通过对事件的整理与分析,从教师收集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案例,分析幼儿出现告状行为的原因,以及幼儿的告状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教师如何对待幼儿告状行为的具体对策。

一、“为引起他人的注意”的案例分析及对策案例1:在绘画活动中,孩子们都在认真地勾线、涂色等。

这时,婷婷打破了这份宁静:“老师,你看,我的画美美的。

”为保持绘画的环境,老师对婷婷点头微笑,表示对她的肯定。

婷婷也低下头继续绘画。

过了一会儿,“老师,我开始涂颜色了!”婷婷举着画高喊着。

老师再次肯定后,教室里出现了更多的“老师,你看……”“老师,我的……”维护一番后,婷婷的声音又响起来了:“老师,她画了跟我一样的画……”案例2:饭后,孩子们都习惯拿起绘本开始阅读。

添添也拿了一本回到位置上,翻了翻,添添喊了起来:“老师,这本书是烂的!”然后把它放回原处,又拿了一本。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论文: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摘要: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因此,我们通过利用观察法、调查法、实例分析、访谈法等方法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教师处理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通过此研究,希望能让广大幼儿教师有所借鉴,能对幼儿教育工作有所帮助。

关键词:表现形式、心理因素、处理方法绪论:对幼儿的告状问题,以往的研究对集中在儿童身上,常以量化的方法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告状行为的特点、性别差异、类型、原因等,而很少从教师的视角来探寻他们是如何看待、如何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的。

基于此,本研究尝试把关注的视点放在教师身上,试图更深入地了解,把握教师对儿童告状的认识和看法,并力求之加以恰当的描述和解释。

在幼儿园,幼儿告状是一种常见现象,近年来不论是理论还是实际工作者都对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在幼儿园实习期间,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很普遍,引发笔者对此现象的关注,所以也了解了老师对这一现象的态度和观点,最终得出这一现象具有研究意义。

通过此研究了解大班幼儿产生各种告状行为时的行为表现形式,产生该告状行为的心理因素,根据案例和观察研究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研究分析。

了解教师面对幼儿的各种告状行为时如何对待与处理的,教师应如何正确的对待孩子的告状行为和使用合理的教育策略。

通过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得出教师不管怎样,不同的态度,不同的解决方法与措施,对幼儿今后身心发展必然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因此本次研究课题的主要内容是:一、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其心理因素。

二、教师处理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

论文主体:幼儿告状行为的表现形式和心理因素在幼儿园,"告状"是幼儿生活中经常发生的事。

告状,从人际关系心理学角度上来说,指的是人与人之间某种冲突、矛盾而不能自行化解时出现的,借助第三方力量来解决纠纷的一种特有人际行为。

幼儿的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自己认为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种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

中班案例分析《孩子喜欢告状》案例背景:在幼儿园中班,有一个名叫小明的孩子,他总是喜欢告状。

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游戏中,只要他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就会立刻去找老师或者家长投诉。

这让其他孩子和老师都感到很头疼,也让小明自己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案例分析:1. 原因分析:(1)家庭教育因素:小明的父母可能在家庭教育中过于溺爱,导致他缺乏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总是依赖大人来解决问题。

(2)性格特点:小明可能天生就有一种强烈的正义感,对于不公平的事情非常敏感,因此容易产生告状的行为。

(3)模仿行为:小明可能观察到其他孩子告状后得到了关注和满足,从而模仿这种行为。

2. 影响分析:(1)对其他孩子的影响:小明的告状行为让其他孩子感到压力,担心自己也会被告状,从而导致孩子们之间的关系紧张。

(2)对老师的影响:小明的告状行为让老师疲于应对,影响了老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效果。

(3)对小明自己的影响:长期告状会让小明养成依赖大人的习惯,影响他的独立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解决策略:(1)家庭教育调整:父母应该适当放手,让孩子学会独立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大人。

同时,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公平与不公平,学会宽容和理解。

(2)引导孩子正确表达:老师和家长要引导孩子学会用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而不是通过告状来引起关注。

(3)培养孩子的同理心:教育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减少告状行为。

(4)加强班级管理:老师要加强班级管理,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在集体中学会相互尊重和包容。

要解决小明喜欢告状的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努力,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同理心和正确的表达方式,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浅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及适宜的解决策略

浅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及适宜的解决策略

4、强化规则意识:通过日常教育和活动,强化幼儿的规则意识,让他们明白 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有助于减少幼儿因为违反规则而引发 的告状行为。
5、家园合作: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和引导幼儿的行为发展。让家 长了解幼儿在园中的表现和问题,同时也向家长传授相关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通过家园合作,共同应对幼儿告状行为。
以上两个案例中,教师采取的应对策略都是以了解事情经过为前提,引导幼儿 学会协商、分享、尊重和欣赏。这些策略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幼儿告状问题,还 有利于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技能。
三、实践建议
根据上文分析,针对幼儿告状行为,提出以下实践建议:
1、耐心倾听:当幼儿向你告状时,要耐心倾听他们的诉求和情感表达。通过 倾听,了解幼儿告状的原因和动机,为后续的应对策略提供基础。
(2)社会因素:现代社会中,孩子的生活环境日益复杂,各种媒体和社交渠 道都在影响着他们的思想和行为。一些不当的媒体信息或社交经验可能会使孩 子产生误解或不安,从而导致告状行为的发生。
(3)教育因素:幼儿园的教育方式和环境也会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影响。 如果教师缺乏对幼儿心理和情感需求的,可能会使幼儿在面对困难时选择告状 而不是寻求其他有效的解决方法。此外,幼儿园的班级管理和教育氛围也会对 幼儿的社交行为产生影响。
引言
在幼儿园教育中,告状行为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尤其在中班幼儿中表现得更为 突出。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是一种语言表达,还反映了他们的心理状态、交往 方式和情感需求。本次演示将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角度分析中班幼儿告 状行为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家长和教师提供一些有效的引 导策略。
原因分析
浅析中班幼儿告状行为案例及适宜的解 决策略
目录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

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幼儿园爱告状案例分析近年来,随着家长对于幼儿园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幼儿园内出现的各种问题也逐渐增多,其中“幼儿园爱告状”的现象是其中之一。

幼儿园爱告状现象的产生,一方面是幼儿园内存在不合理的评比机制和教育观念,另一方面也与幼儿成长过程中自我认知能力还不完善有关。

下面通过一个具体案例,分析幼儿园爱告状现象的产生原因和解决办法。

案例:某幼儿园小松班小松班是某幼儿园的一个班级,班级中有30名学生,其中男生17人,女生13人。

班级里的学生年龄在3-4岁之间。

在日常教育过程中,小松班出现了“幼儿园爱告状”的现象,班里的孩子们经常会互相告状,而且有些孩子还会编造事实,胡乱告状。

产生的原因1. 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同:幼儿在家庭中接受到的家庭教育是多样的。

有的家长将孩子教育成爱管闲事、善于揭露别人的缺点,有的家长则教育孩子压抑情绪、自己解决问题,这些不同的教育方式会对幼儿行为产生深远的影响。

2. 班级的人际关系:班级中每个孩子都处于成长发展的不同阶段,孩子们的人际关系也很复杂。

有的孩子缺乏安全感,比较胆小,容易被同伴欺负,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便会选择告状来保护自己。

3. 评比机制的影响:有的幼儿园为了给家长一个“亮眼”的成绩单,制定了种种荒唐的评比机制,让幼儿之间形成了竞争的心理,胡乱告状就成为了他们得意扬扬的手段之一。

解决办法1. 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对于家庭教育方式的差异,幼儿园应该与家长进行沟通,提升家长的教育水平。

通过正确认识孩子的动机和情感,将孩子的心理需求和家庭教育方式无缝衔接,以提高孩子在班级中的人际关系。

2. 搭建友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幼儿园应当加强班级氛围的建设,打造友好、温馨的班级氛围,增强孩子对班级的归属感。

同时,幼儿园应该教育孩子如何理性看待同伴的行为,增强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3. 约束评比机制:为了避免评比机制的负面影响,幼儿园应该制定公正、合理的评比机制。

评比机制要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不得以虚假事件和故事作为评判标准,避免为竞争而竞争,为评比而评比的消极行为。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2021年第13期108基础教育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蔡婕笔者所教授的班级也经常出现幼儿告状的情况,这似乎成为他们的一个爱好,其实每个人在幼儿时期都有此现象,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告诉老师”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对于老教师而言,他们已经执教多年,对于幼儿告状情况会存在忽视心理,还有个别教师对此感到厌倦,但对于刚毕业不久的幼儿教师而言,他们对这一现象很感兴趣,因为有助于幼儿教师掌握幼儿的心理,能够快速融入幼儿集体。

幼儿告状背后隐藏着很多问题,比如能够反馈幼儿的心理状态,能够体现幼儿之间关系是否和谐等,所以要正确处理幼儿告状情况,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寻求良策加以解决,结合幼儿告状内容而言,是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小事,但如果不解决这些所谓的小事,对幼儿身心发展会产生不利影响,还会让幼儿产生一种不被教师重视的感觉。

一、幼儿告状行为出现原因及案例(一)寻求自我保护案例—某次,笔者刚结束完教学,有两名学生产生了矛盾,甚至还有推搡的动作,他们两个人谁也不让步,争论的面红耳赤,笔者见状急忙把他们分开,还没来得及询问缘由,就听见他们互相告起状来,他们都认为自己有理,都认为是对方先动的手,这种情况是司空见惯的,在幼儿园屡见不鲜,但由于涉及到攻击行为,所以必须要严苛以待。

幼儿之所以会出现互相争执的情况,和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有关,还和他们日常所接触的动画片有关,比如某些动画片情节比较暴力,遇到事情习惯用武力解决,这就对幼儿产生了错误的引导。

幼儿毕竟年龄小,他们即使产生争执后使用武力,也并没有带着敌意,通常是因为他们内心比较委屈,想要获得老师的帮助,这时他们就会选择以告状的形式进行自我保护。

(二)跟风案例二--阳阳是班级的小班长,有很强的协助管理能力,比如小朋友上完厕所后,阳阳会监督他们是否讲卫生,是否遵守纪律等,有一次阳阳告诉教师,好几位小朋友没有及时关水龙头,浪费了很多水资源,正当教师耐心的听阳阳陈述这件事情时,又有其他的小朋友跑过来强调这件事情。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

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在幼儿园和家庭中,经常会出现幼儿之间的告状行为。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不仅会影响幼儿之间的关系,也会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产生影响。

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可能受到家庭环境、社交因素和认知发展的影响。

了解这些影响因素对幼儿告状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通过对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特征,为幼儿教育工作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本研究旨在探讨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因素和特征,为促进幼儿健康成长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分析3-4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探讨家庭环境、社交因素和认知发展对该行为的影响,揭示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特征。

通过深入研究,我们旨在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和原因,为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帮助幼儿健康成长。

同时,通过探讨幼儿告状行为与家庭环境、社交因素、认知发展的关系,促进对幼儿行为心理学领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应用。

我们希望通过这项研究,为幼儿教育和家庭教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和社会和谐发展。

2. 正文2.1 家庭环境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家庭环境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家庭是幼儿成长的第一所学校,家庭环境的稳定与和谐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和行为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庭的教养方式和家庭氛围会影响幼儿的告状行为。

如果家长缺乏有效的沟通方式和处理冲突的能力,幼儿可能会选择通过告状来解决问题。

而在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幼儿会学会尊重他人、学会互相包容和理解,更不容易借助告状来解决问题。

父母的教育水平和家庭的经济情况也会对幼儿的告状行为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家庭经济状况较好和父母受过较高教育的家庭,会更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幼儿在面对矛盾和困难时更能够独立思考和妥善处理,不容易选择告状这种被动的解决方式。

幼儿园教师优质个案分析——告状行为分析

幼儿园教师优质个案分析——告状行为分析

幼儿园教师个案分析文稿——幼儿告状行为分析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他们慢慢有了是非观念,他们开始知道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对的,有了独立判断的能力,所以在幼儿园里经常会有一些小朋友向老师告状,而我们班的幼儿就很喜欢告状,不管大事小事,都会向老师说一说,大到是班上最大的姐姐,别人不小心碰他一下,他就会告诉老师,小到今年刚进园的小妹妹,别人不符合规定的,也会主动向老师说一说,有时吃饭时会说,老师,他玩饭,工作时又会听到有小朋友说,老师,他不好好工作,特别是班上有个大姐姐,面对一些小问题也喜欢向老师告状,记得有一次是一个宝贝不小心碰了她一下,他也会说:“老师,她碰我了……”面对幼儿的告状行为,刚开始我会积极处理,并批评一下做错的幼儿,告诉他这种做法时错的,希望他来改正,可后来我发现宝贝的告状行为开始变得多了, 对于这些告状我很疑惑,因为我之前总认为爱告状的年龄是在小学,是年龄较大的幼儿身上发生的,为啥班里小的宝贝也开始有这种行为。

后来通过寻找资料和与其他老师共同探讨,分析有以下几种原因:心理学上的“正常现象”。

爱告状在幼儿期比较明显,是心理发育和人际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的正常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现象会自然减少以致消失。

幼儿时期的告状是孩子逐渐开始与人交往,开始沟通和表达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吸引注意力,得到表扬。

小孩都希望得到家长和老师的注意,通过告状这一行为,可以得到老师的关注,并向老师表现自己是好孩子。

孩子们纯真世界的体现,孩子的世界就是那样的纯净。

在他们的价值观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们不太会像成人一样去掩盖自己真实的想法。

他们告状也并不想要去伤害谁,而是想要表达出自己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从而想要去解决问题而己。

逃避责罚,幼儿害怕自己被责罚,便抢先一步说是其他幼儿的责任。

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因此,对待不同原因产生的告状行为教师也应区别对待。

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应该的时候,老师当然应该主持正义,批评被告发的孩子,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念。

华舍幼儿园教师教学论文:她不给我玩——小班“告状”行为案例分析

华舍幼儿园教师教学论文:她不给我玩——小班“告状”行为案例分析

她不给我玩——小班“告状”行为案例分析一、观察背景告状行为是幼儿比较常见的一种典型的社会行为。

在幼儿园里,告状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很多孩子因为各种各样的小事向老师告状。

有研究表明,有些孩子每天告状的次数达到5次之多。

教师面对这样的现象,都有不同的表现。

有些教师能根据不同幼儿告状行为的特点进行细心观察和客观地分析给予积极的回应。

有的教师由于精神和时间的限制,对于幼儿的告状给予消极的反馈,如对幼儿告状的事情,教师会大声地斥责和训骂。

因此,必须深入地分析幼儿的告状,弄清楚幼儿的告状行为。

这些不仅有助于我们真正地认识幼儿,还能为教师提供正确的教育措施。

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幼儿与幼儿之间的、幼儿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过程,我们只有通过自己的观察,才能看到幼儿告状行为的实际情况,才能更清楚地分析幼儿告状的愿意及幼儿告状的特点。

在一次活动中,我发现了孩子们的告状行为特点都不一样。

二、观察实录案例1:晨间锻炼时,很多小朋友们在操场上玩小皮球,大家玩得可开心了!皮皮的前面有很多的球,这时诺诺看见了,走过去和她说:“我和你一起玩,好不好?”皮皮看了她一眼没说话。

诺诺又对她说:“那你给我一个,我只有一个,你有那么多,你给我一个。

”“你自己去拿,这些都是我自己拿来的,我不给你。

”皮皮回答到。

这时诺诺跑到朱老师面前告状:“黄老师,皮皮有很多的皮球,她不给我玩,也不给其他小朋友们玩。

”说完她拉着我走到皮皮面前,我笑着对皮皮:“我知道皮皮小朋友是一个懂得分享的小朋友,她肯定会把球给大家一起玩的,对不对?”皮皮看了我一眼点点头,然后把球递给了诺诺,虽然不是很情愿。

案例2:中午吃饭午饭后,我把玩具拿到操场上分给小朋友们玩,每个小朋友都能拿到一小框的玩具。

这时,凯凯觉得自己的玩具不够多,我这里也已经没有了,趁旁边的诗诗不注意时拿了一个玩具,没料到被诗诗给看见了,这时诗诗硬要到凯凯那里将玩具拿回来,只是凯凯怎么也不肯。

诗诗哭着说:“这是我的玩具,你还给我。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

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  学前教育专业

题目: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及对策摘要在幼儿时期,幼儿告状行为频繁出现。

对于幼儿社会性发展来说,这一行为具有显著作用。

爱告状的幼儿往往不受同伴喜欢,难以融入幼儿园正常集体生活,常常会因为观察别人导致精神力不集中,难以完成幼儿园一日活动,如果不及时处理会造成班级人人爱告状的不良风气。

随着社会的变迁与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使得幼儿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不断突出,在以儿童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基础下,关注幼儿细微的小问题尤为重要。

在幼儿时期对幼儿进行积极正确的引导可以帮助幼儿形成良好性格与行为习惯,学会与同伴相处,提高幼儿社交能力。

同时,面对幼儿层出不穷的告状,教师和家长往往会采用限制性方法来解决幼儿告状问题,并没有真正解决幼儿爱告状的坏习惯。

面对幼儿告状行为教师应当做到从根源解决问题,合理处理幼儿需求,针对不同原因找出解决方法。

本篇论文涵盖内容除了幼儿告状行为相关理论外,还指明幼儿告状行为本质属于一种互动行为,在幼儿认为同伴或自己被他人行为侵犯或干扰时向教师发出。

一般来说,常见的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求罚型、求知型、求赏型、试探型、求助型;幼儿告状行为几种类型的具体表现行为;影响幼儿产生告状行为的原因通常为家庭因素,幼儿自身因素,环境因素;及针对家长与教师的指导策略。

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应对策略Study and countermeasure of children's "complaining" behaviorAbstractIn early childhood, children complain frequently. For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this behavior has a significant role. Children who love to complain are often not liked by their peers, and it is difficult to integrate into the normal collective life of the kindergarten. It is often difficult for them to complete one-day activities of the kindergarten because of observing others. If they do not deal with it in time, it will cause the bad atmosphere that everyone in the class likes to complain. With the change of society and the renewal of education concept, children's dominant position in education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rominent.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hildren based education,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pay attention to children's minor problems. Positive and correct guidance in early childhood can help children form good character and behavior habits, learn to get along with peers, and improve children's social skills. At the same time, in the face of children's endless complaints, teachers and parents often use restrictive methods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children's complaints, and do not really solve the bad habit of children's love to complain. In the face of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teachers should solve the problem from the root, reasonably deal with children's needs, and find solutions for different reasons. In addition to the related theories of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this paper also points out that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is an interactive behavior in nature, which is issued to teachers when children think that their peers or themselves have been violated or interfered by other people's behavior. Generally speaking, children's common complaint behaviors are divided into three types: punishment seeking, knowledge seeking, reward seeking, trial seeking and help seeking; The specific performance behavior of several types of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The factors that affect children's complaint behavior are usually family factors, children's own factor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And guidance strategies for parents and teachers.Key words: children complaining, coping strategies目录一.绪论 (6)(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6)1.研究背景 (6)2.研究意义 (6)(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7)1.国内外研究现状 (7)(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9)1.研究方法 (9)2. 研究内容 (9)二.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相关理论 (10)(一)告状 (10)(二)幼儿告状行为 (10)(三)幼儿告状行为类型 (10)1.试探型告状 (11)2.求赏型告状 (11)3.求知型告状 (11)4.求助型告状 (11)5.求罚型告状 (11)(四)幼儿告状行为现状分析 (12)三.幼儿告状行为产生原因 (12)(一)幼儿自身因素 (13)(二)家庭因素 (14)(三)幼儿园环境因素 (16)四.幼儿告状行为的应对策略 (19)(一)针对幼儿自身因素产生告状行为应对策略 (19)1.尊重幼儿认知差异 (19)2.鼓励幼儿相互帮助 (19)(二)针对因家庭因素产生告状行为应对策略 (20)1.减少对幼儿的控制行为 (20)2.积极与孩子沟通 (21)3.建立和谐家庭关系 (22)(三)针对因环境因素产生告状行为应对策略 (23)1.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 (23)2.提供适宜幼儿生长的社会环境: (23)结论 (24)致谢 (25)参考文献 (26)一.绪论(一)研究背景及意义1.研究背景本课题的提出,灵感来源于幼儿园参观实践活动,第一次参观幼儿园时间虽短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班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中班教学案例分析:爱告状的孩子

案例描述:区域游戏时,瑶瑶时不时地过来告状:“老师,他们建构区里的东西放得很乱很乱,我跟他们说都不听。

”“老师,他们把甜品店的东西带到外面去了。

”“老师老师,于泽瑞他抢我玩具。

”50分钟内只见她跑进跑出好多回,时不时地听到她的大嗓门,结果自己都没玩到什么。

餐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念儿歌,她又嚷起来:“老师老师,沈千景他不唱。

”这个次我没有再附和她的话去提醒没唱歌的千景,而是冷静地对瑶瑶说:“瑶瑶,你提醒别人是好的,但是你这样会影响大家念儿歌。

”饭后我把瑶瑶叫到了跟前:“瑶瑶,你是个爱协助老师的好孩子,老师也知道你想让小朋友都改掉缺点,但是你跟老师说这些事情的时候要注意时间,不然会影响小朋友们上课的。

有事你能够下课悄悄地告诉我,能够吗?”瑶瑶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分析策略:其实告状是中班这个年龄阶段孩子很常见的一种现象,在我们大人看来可能有点像多管闲事,但对孩子来说却不是这样。

他们希望受到老师、同伴的认可,为了让人注重,受人承认,所以他们会经常借由告状来寻求老师对他的关爱和认同,想要提升自己在老师心目中的地位。

所以,老师要公平地对待每个孩子,并引导幼儿准确表现自己。

另外一个原因是这个阶段是儿童道德理解进一步发展的阶段,他们对是非、善恶行为准则和社会道德规范有了理解。

特别是中班幼儿他们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范,善于观察关心周围的幼儿易向老师告状,希望老师能纠正同伴的错误行为。

瑶瑶在跟老师告状的同时还潜藏着一个目的,即借此向老师表明自己已经记住老师的话了。

所以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接纳孩子的这个行为,当“告状”是完全正当的时候,我们就应该主持正义,批评教育被“告状”的幼儿,以树立一种明确的是非观点,但是我们也应该引导幼儿共同商讨解决的方法。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幼儿的告状都是些很小的矛盾,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一味出面解决,不利于幼儿独立处理问题水平的培养。

所以我们要教给孩子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给他们解决问题的机会。

虽然不替孩子解决问题,但要保持支持及感兴趣的态度,让孩子独立思考、分析情况。

小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及分析

小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及分析

小班告状行为教育案例及分析一、案例描述案例1:午饭是孩子们爱吃的西红柿炒鸡蛋,孩子们都吃的津津有味,活动室只有吃饭的声音。

这时XX指着XXX大声说“老师,他不吃西红柿”这一声吸引所有小朋友的目光。

“是呀,西红柿可有营养了!老师说过要珍惜粮食的。

”他们你一言我一语显得很激动。

老师一看满桌的西红柿肉,一看唧唧喳喳不再吃饭的孩子,有点着急。

“好了,XXX把西红柿吃掉,都不要再说话了,快吃饭。

”孩子们把目光从XXX身上移开,闷头吃饭,不再说话。

案例2:做完早操老师让孩子们拿自己的小杯子喝水,孩子们拿了杯子一个挨一个排队接水。

XX伸手推前面的XXX,想抢到前面去。

XXX扭头看他以示抗议,但XX还是几次伸手推他。

“老师,他推我!” XXX委屈地说。

老师正在细心的指导喝完水的小朋友摆放杯子,她转过身看着XXX轻声说:“怎么了?又告状!不要一点点小事就告老师,看能不能自己先解决。

” XXX着急的说:“不是。

”没等他说完老师又去照顾别的小朋友了。

案例3:“玩玩具了!”孩子们总是对玩具情有独钟,他们玩的很开心,可不知为什么XX和XXX好象起了争执。

XXX跑到老师面前说:“老师他抢我的玩具了!”说完不等老师说话他又跑回去了,得胜似的对XX说“哼!我已经告老师了。

”二、普遍现象有研究表明“告状”是师幼互动事件中出现次数最多,也是最为复杂的行为。

“他们好像天生就会,根本用不着别人提醒,要是有人做错了,他们都会争先恐后这么做。

”的确,告状是一种“不教自会”的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极为频繁的,“问题”实际上遍布于幼儿园生活的角角落落。

这些屡屡发生的告状行为花费了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处理不好就会在无形之中影响和淡化师生、同伴之间的感情,甚至使幼儿之间产生敌对,影响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三、案例分析案例1:我们可以称之为价值冲突困境告状,当幼儿发现同伴的行为与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或是价值取向相背离的情况下发生的告状行为。

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

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

幼儿园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左倚嘉【摘要】[摘要]在幼儿园教育教学实践中,幼儿告状行为时有发生。

告状是幼儿在成长中一种非常普遍的而又令人犯难的行为。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已经证明告状行为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研究好儿童的告状行为对于促进儿童全面发展,为幼儿园的教学活动提供借鉴以及为家长进行成功的家教提供帮助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结合幼儿园发生的真实案例,尝试将各种较为常见的告状行为分为有意义告状和无意义告状,并从规则认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类型及原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期刊名称】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4)004【总页数】3【关键词】[关键词]幼儿告状行为;有意义告状;无意义告状在幼儿园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幼儿的告状行为较为常见,通过日常生活发现,告状的方式存在一定的规律性。

认清这些告状行为对于了解幼儿身心发展,指导幼儿园教学实践以及成功家教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国内近些年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行为分析方面进行了比较多的研究。

“幼儿告状行为”是指,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生活中为自己受到来自同伴某一方面的侵犯,或者发现同伴的某种行为与幼儿园的集体规则、教师的某项要求不相符合时,向教师发起的一种互动行为,这种行为的突出目的是要阻止同伴的行为。

[1]已有研究者按幼儿的告状动机报告状行为分为“求助型”、“试探性”、“表现型”、“检举型”、“关爱型”。

[2]根据对已有学者的研究成果的借鉴和新时期幼儿园教学实践的总结,依据幼儿心理发展的特点,将幼儿告状行为分为有意义告状和无意义告状两种类型,以方便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辨别告状种类,采取适宜的方法。

有意义告状即幼儿自身情感或身体受到伤害时,向成人进行的告状行为,如“寻求保护型”告状,即幼儿自己的身体或情感受到了伤害,需要成人维护其利益。

无意义告状即幼儿自身情感或身体没有受到伤害,出于为吸引成人关注或确认规则等因素所进行的告状行为,如“检举型”告状,幼儿只是为了检举他人,确认规则,本身并没有收到伤害。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告状”教育案例分析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事件中,“告状”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我们常会看到类似以下的事件:区域活动时,幼儿甲在思维区一手拿一根彩绳,另一手将组合好的套蛋玩具放在桌上,用绳抽套蛋,套蛋随着他的抽动转了起来。

幼儿乙来到这个区,不小心被甲抽了一下,乙向老师告状:“甲用绳子打我了”老师听了,批评了甲,并要求甲向乙道歉。

自选活动中,幼儿甲趁乙站起来拿玩具时,将乙的小椅子抽走。

乙不知,一屁股坐在地上,乙向老师告状。

老师严肃地批评了甲,将乙抱在怀里。

幼儿甲喝水很慢,已经有几个小朋友喝完出去玩了,他才喝了一点儿。

老师正在给鱼缸里加水,幼儿甲告状:“老师,乙没有送缸子就跑出去了”。

老师听了,瞟了一眼,不耐烦地说:“快点喝你的吧!先别管别人!”幼儿甲眼神暗淡了下来,不再讲话了。

案例四饭前,老师让幼儿甲所在的组先洗手。

第三组幼儿快洗完了,甲还在“洗手”。

幼儿乙向老师告状:“老师,甲还在玩水”。

老师听了走到洗手间,没有马上批评甲,而是排队洗手,边洗边观察。

只见甲双手大拇指和食指对放,慢慢地合拢、拉开,随着他手指的一张一合,双手间的肥皂泡也随之变大变小。

老师什么也没说,走出洗手间,拿上抹手油对幼儿乙说:“你的小手洗得又快又干净,你去给小朋友抹油,好吗?”幼儿乙高兴地答应了。

分析:一、幼儿告状的目的从上述事件发生的情境来说,“案例一”和“案例二”似乎都是幼儿一方处于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受到同伴伤害的情景下而发生的告状行为。

“案例三”和“案例四”均是幼儿认为同伴的行为与自己所认同的行为规范相背离的情景下发生的告状行为,实际也存在一个潜在的目的,既借此向老师暗示自己明确规则。

因而,就“原告”而言,幼儿的告状行为实际上有三种目的:一是自我保护;二是维护规则;三是自我表现。

二、“被告”的行为从“被告”的行为分析,幼儿由于年龄小,对于是非、好坏、善恶还缺乏道德判断能力,因而也影响道德控制力。

“告状”背后的故事——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反思

“告状”背后的故事——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反思

“告状”背后的故事——浅析幼儿告状行为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反思【摘要】幼儿告状行为是幼儿园每天都会频繁出现的一种行为,也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4-5岁幼儿一般会因为寻求帮助、检举他人和表现自己而向教师发起告状,教师则应该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告状,给幼儿加以适当的引导,从而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关键词】告状;幼儿告状行为;幼儿教师上学期,我来到了一个新的中班,这是我第一次带中班,这个中班比较特殊的是男生占了很大的比例。

在几个月的带班过程中,我发现,幼儿的告状行为是我在组织幼儿一日活动过程中处理的最多的行为之一,每天的幼儿园生活中,总是不停地有幼儿跟我们三个老师告状,幼儿一次次的告状让我感到很困惑,他们对告状为什么总是乐此不疲?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其自身的发展和教师的教育教学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种行为的背后是否又隐藏着教育价值呢?……带着实践中一系列的困惑,我了解了相关的理论研究。

据一些调查资料显示: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达5次之多。

已有的相关研究一般都认为,幼儿告状行为的发生发展受其生理心理特点、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及成人教育教养方式的共同影响。

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健康人格的形成和社会技能的提高。

为了探究幼儿告状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它所产生的影响,我在平时的带班过程中也注意观察幼儿的告状行为,试图获得自然状态下幼儿的告状行为。

通过观察积累的一些案例,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寻找幼儿告状背后所隐藏的教育价值。

案例1-1:嘟嘟踩到我脚了情境:大部分幼儿已经吃完早点,自己玩自己的,保育员张老师在扫地。

时间:9:15过程:天天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朝张老师的方向喊去:“张老师,嘟嘟踩到我脚了。

”嘟嘟立马对天天说:“对不起!”张老师听了边扫地边对天天说:“好了,他已经说对不起了。

”两人相视一下又都玩自己的。

案例1-2:阳阳说要吃我的头情境:午睡起床后,陆老师在检查小朋友的衣服,张老师在帮女孩子梳头,其他小朋友们在听故事。

教育随笔:孩子们告状

教育随笔:孩子们告状

教育随笔:孩子们告状教育随笔:孩子们告状1案例一:依依的个性较强,喜欢被关注,有时候像个小大人,会做小老师指出各种不文明、不安全的行为。

有一天,放学回家前组织系裤子,大家都排好队,一个一个到我地方来。

依依突然说“小宝插队”,后面的孩子帮着依依一起说“小宝插队”,这时候小宝一脸茫然的表情。

但是朱老师和我都没有看清事情的经过,第一、二次依依都坚持自己的看法,当我再次提出“小宝真的插队了吗”的疑问时,依依就不说话了。

分析:依依和其他孩子的行为都属于告状行为。

其他帮着依依说“小宝插队”的'行为则更可能是一种跟风型告状。

孩子们天性爱玩,他们往往觉得这样一个接一个的告状很好玩,这是一种无意的告状。

依依的告状可能属于求赏型告状,刚开始依依很坚定自己的看法,当我和朱老师对她提出质疑时,说小宝可能是往外排了点,其实他是在依依的前面时,她就不说话了。

依依有时候像一个小老师,喜欢指出其他孩子不正确的行为,“插队”就是一种不遵守规则的做法。

而她告状的目的,第一是维护幼儿表面的秩序,第二是为了让老师关注她。

案例二:班里总有几个男孩子比较好动,小成就是这样一个男孩子,他有时会自言自语,有时会管不住自己的小手,抓抓其他孩子的小手,拍拍其他人的小脚。

当他有管不住自己的手时,被打到的小朋友会立马向我告状“周老师,小成打我”。

这时候我会告诉小成不能打人,如果想要和其他小朋友交往,应该说“我能和你一起玩吗?”一次户外活动结束,一个小朋友跑来跟我告状,说小成刚刚弄乱了玩具,但这时候小成根本不在教室。

分析:我意识到,幼儿是有求罚型的告状行为的,有时候孩子会因为之前的一些过节而耿耿于怀,认为小成不乖,经常捣乱,希望老师多批评他。

因此当出现玩具被弄乱、椅子被弄倒等情况时,他们会将责任归咎于小成身上。

针对这种告状行为,老师不能对个别好动幼儿产生偏见,应该耐心地弄清事情经过,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规则意识,发展良好的人际交往。

教育随笔:孩子们告状2案例描述:刚来幼儿园工作,我听到幼儿最多的话就是告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案例分析:告状是一门艺术
案例分析:告状是一门艺术
案例背景:
在幼儿园教育中,教师必需与家长经常交流沟通,向家长反映孩子在园的表现,如果反映的是好的方面,家长自然非常高兴,怎么说都好。

如果反映的是缺点,老师就得讲究点艺术了。

案例描述:
案例1 直白式“告状”
强强又“闯祸”了。

这可不是一次两次的事了。

虽然多次教育总是不见效。

在妈妈来接他的时候,老师忍不住告起状来:“强强妈妈,强强这孩子真是淘气,一不留意他就“闯祸”。

你看,今天他又在厕所里玩水,洗手间被弄得“水漫金山”,还把小朋友洗手用的肥皂全扔进了小便池里。

我批评过他了,看来回去后你还要再好好教育他才是。

”强强妈听了,脸色顿时由晴转阴,一把拉过身旁的强强,两眼凶巴巴地瞪着他,吼道:“你咋就教不起来呢,什么时候我的耳根才清净呢!”强强低着头,一声不吭地跟着妈妈离开了教室。

案例2 委托式“告状”
自从幼儿园把小朋友洗手用的肥皂换作了洗手液,小朋友们都觉得新鲜,对洗手也有了更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特别是新新,喜欢往手心一下两下三下按上许多洗手液,然后搓出无数的泡泡,接着便玩起了吹泡泡游戏,于是洗手室就遭罪了。

老师教育了多次但效果不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