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举人在福建乡试中的表现
台湾秀才“定定来”(外二篇)
谓, “ 台湾 秀 才” 是 对于台湾 学者 的爱称 ; 『 虫 J 南方 苦 ,“ 定 定来” 是 “ 常常 求” 的 意思 。
于航 海 安 全和 不误 考期的 考最 ,
参 加 乡试 的台湾 秀 从考前到 考后 , ・
般要 在福建 省会福 州肢 其附近 地方 留 数 月。
一 / c 深 p t 度 h 望 R e 远 p o 镜 r t 深 朱 度 J 曼 研 升 究 , t
● 编 辑 /赵 国 明
外二篇 ) 台湾 秀 才 “ 定定来" (
口 汪 毅 夫 著 名 学 者 、全 国 台联 会 长
2 3年 前 ,我 任 清 代 福州 对 台 文 化 交 流 的若 干情 况 ) )( 收 拙著 中 国文 化与『 虫 J 台社 会 ,海峡 文 艺出版 社 1 9 9 7 年版 )一文里 说 : “ 台 湾在建 省 ( 1 8 8 5 ) 以 前 隶福 建 ,称 ‘ 福 建 省 台湾 府 ’ 。同 福 建其他府 一样 ,台湾 的秀 才要升格 为
举 人就得 到省 会福州 来参加 乡试 。台湾
州 来 ,这 是福州 同台湾 征 历史文化 方面 特 有的一 种联 系 ,也是 福州对 台交流 的 历史文化 优势之 一 。 ” 据 清 光绪 年 间台湾 道刘墩 的 说法 , 台湾 “ 每 届应 乡试 者约 8 0 0名 ” 。
作为 电义化 人群 ,“ 台湾秀才” 于 今 不 、十令 不再矣 。然 ,作 为称
每隔两年就有 “ 约8 0 0名 ” 台 湾 秀 才到福 州及 其附近地 方居 留数 , j ,这
是 多么热 闹的场面 !
2 0 1 7年 6月 2 0 日记 于 北 京
年就 有 一 批 台湾 文化界 的杰 出人士到 福
李贽名人励志故事
李贽名人励志故事李贽,号卓吾,又号宏甫,福建泉州南安人。
生于明嘉靖六年( 1527 年) ,死于明万历三十年( 1602年) ,七十六岁。
李贽七十岁那年在给朋友的信中说:“我性本柔顺,学贵忍辱,故欲杀则走就刀,欲打则走就拳,欲骂则走而就嘴,只知进就,不知退去……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日与世交战而不败者,正兵在我故也。
正兵法度森严,无隙可乘,谁敢邀堂堂而击正正,以取灭亡之祸欤!”这一段文字,可以看作是李贽一生与封建传统势力作坚决斗争的一个总结,不仅表明了他在封建势力面前勇敢战斗的精神,而且也反映了他对自己所进行的这场斗争的信心。
他坚信自己是“堂堂之阵,正正之旗” ,是“正兵在我” ,所以他就充满勇气去进行斗争。
我们综观李贽的一生,可以说,他的确终生都在探索,终生都在与封建压迫和封建传统思想作顽强的斗争。
李贽的远祖从事过商业活动,有的还远航海外,做过“通事官” (翻译)。
其先世信仰也极为复杂,既有伊斯兰信徒,又有佛教徒。
在其家族中,还有不少与别的民族乃至外国人通婚之举。
到李贽的父亲却以教书为业,家中生活并不宽裕,因此,李贽“自弱冠糊口四方,靡日不逐时事奔走。
” 由于特殊的家世,广泛的社会接触,使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一些问题产生了不同流俗的看法。
他在十二岁那年写的《老农老圃论》里,就对孔子反对樊迟学农产生了不满。
后来,“稍长,复愦愦,读传注不省,不能契朱夫子深心。
” 对孔子和朱熹的思想表示了反感。
他还说:“余自幼倔强难化,不信学,不信道,不信仙、释。
故见道人则恶,见僧则恶,见道学先生则尤恶。
” 说明他的“异端” 思想从青年时期已经滋生萌芽了。
嘉靖三十一年( 1552年) ,他二十六岁时,考中了福建省乡试举人。
通过这次考试,他看出了科举制度的虚伪,说:“此直戏耳!但剽窃得滥目足矣,主司岂—一能通孔圣精蕴者耶?因取时文尖新可爱玩者,日诵数篇,临场,得五百。
题旨下,但作缮写誊录生,即高中矣!”李贽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得出的这个结论,真是对神圣的科举制度的深刻揭露,也是对那些在科举路上往上爬的理学之徒的辛辣嘲讽。
九年级上册 第六单元 23 范进中举 课件(共57张ppt)
中举前
众乡邻
漠不关心: 范进去省城应试,家里饿了两 三天,没人来过问
中举后
热心帮忙: 送鸡蛋、酒、米等招待报录人, 到街上寻范进
麻木冷漠、尖酸刻薄、嫌贫攀富,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研读“范进疯了”这一部分(5-8段),思考范进发疯的 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昏厥
主要运用了细节描写、动作描写,以漫画 式的写法,讽刺了胡屠户前倨后恭、趋炎附势 的丑态。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 “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的,怎好又拿回 去?”……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这里主要通过揭示胡屠户言语和动作的矛盾: 写出其见财心喜而又假意推让的心理,讽刺意味十 足,暴露了胡屠户这个市侩嗜钱如命的本性。
胡屠户
张敬斋
乡邻
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对他的 态度发生了哪些变化?课文从 哪几个方面写出这些变化?表 现胡屠户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胡屠户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对才学的评价
能否考中 对亲家母称呼
中举前
中举后
项目 对范进的称呼 说话的态度
所带的礼品 对嫁女的解释
对相貌的评价
确实犯罪时 ,也不可受刑,拿钱赎罪即可。
举人礼遇:
一 地方称“乡绅”,出头露面受人尊敬;进出县衙,县令示座; 二 免除全家赋税、徭役; 三 享受国家发给的生活补贴; 四 有参加会试的资格; 五 可出任地方教育官职
进士三甲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状元 榜眼 探花 合称三鼎甲) 第二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趋炎附势,世故圆滑, 善于应酬,很有城府。
《范进中举》的讽刺艺术
《范进中举》是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儒林外史》中的一段故事情节。
该作品通过描写范进参加乡试中了举人一事,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刻画了他为科举考试喜极而疯的形象,用岳丈在范进中举前后的极其鲜明的肢体动作和言语表情,以及中举后邻居对他的前呼后拥和乡绅赠屋的等事例重点刻画出了一个趋炎附势热衷仕途,好官名利禄且世态炎凉的可耻的社会风气,对当时社会及其阴暗的特征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范进中举》最显著的艺术特点就是运用讽刺的锐刀来抨击丑恶的封建社会。
其主要表现在:一、对比讽刺。
文中多次运用了对比的手法,揭示了矛盾,加强了讽刺。
1.人物自身言行对比。
胡屠户是作者笔下的一个重要人物。
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言行是迥然不同的。
范进中举前,他鄙视范进,唾骂范进是“现世宝”、“尖嘴猴腮”、“癞蛤蟆”……;范进中举后,他从轻蔑变为尊敬,从漫骂变为奉承,他称范进是“贤婿老爷”、“方面大耳”、“文曲星”且“有了神灵”!作者通过胡屠户前后语言的鲜明对比,无情地讽刺了他欺贫爱畗、趋权附势的丑恶嘴脸。
张乡绅和众乡邻也是如此,范进中举前,窘困潦倒,断根断炊,无人问津。
然而一旦中举便门庭若市,刮目相看。
街坊乡亲分外“亲热”,“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张乡绅也闻风乘轿而来,亲自拜门拜访,赠房子送银子,自称与范进“世兄弟”“亲骨肉一般”。
作者通过范进中举前后张乡绅和众乡亲态度的对比,辛辣地讽刺了世态炎凉的病态社会。
2.中举前后场面对比。
范进中举前的场面是:家中无米下锅,母亲“饿得两眼看不见了”,范进丧魂落魄,东张西望,只能抱鸡上集变卖,一派冷冷清清;范进中举后的场面是:家中锣鼓喧天,报喜人马熙熙攘攘,热闹非凡。
两个不同气氛的场面可谓是“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扬”,作者通过场面对比,表明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之深,影响之广。
3.范进态度前后对比。
范进在中举前怯懦、老实、气馁;中举后装腔作势,胆壮气粗。
张乡坤来了,胡屠户躲起来,他却敢于与之平磕了头分宾主坐下,接受财物时虚伪客套。
清代台湾拔贡生的考选、任用及其主要活动
2021年第1期 闽台文化研究N aL2021 (总第 65 期)FUJIAN-TAIWAN CULTURAL RESEARCH General Serial.No.65清代台湾拔贡生的考选、任用及其主要活动李晓頓(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北京100007)摘要:清代国子监的学生被统称为“六贡四监”,其中拔贡生考选难度最高,每十二年考 选一次,先由地方学政选拔,再贡入京师朝考。
康熙三十六年起,台湾开始考选拔贡,举行考试17次,出拔贡数十人。
这批拔贡生虽官职不高,但积极参与台湾地区的各项事务,他们开垦土地、剿匪御敌,大兴教化,是清代台湾士绅阶层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拔贡;士绅;台湾;国子监拔贡是清代国子监生的一种,是学习最好的一类学生。
拔贡生的考选难度最大,社会地 位高,所以被视为“五贡”之首。
“拔”即从地方生员中选拔优秀人才,“贡”原指从地方贡入王 廷之意,后对于清代拔贡而言,则指入监读书或进京参加朝考授官。
康熙二十三年,清政府 收复台湾,设立台湾府。
故按清制,台湾开始建立官学教育体系,实行学生考选制度,考选拔 贡便是其中一项重要考试。
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文化背景,台湾士子一直被视为是 一批“于今不在,于今不再”的人群,台湾拔贡生也是亦然,他们广泛参与台湾地区的文化教 育和社会建设,在当地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当前学界还未对台湾拔贡生群体开展过专题性 研宂,仅在台湾各地方志中载有拔贡生名录,其中以《重修台湾省通志》111所载资料最为详尽,本文中重要的资料和线索来源;而关于台湾拔贡生社会活动史实的考证不多,资料散落于各 档案文献中。
鉴于此,本文整理台湾拔贡生考选、任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史料,重点揭示贡 生群体在地方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台湾拔贡生的考选清代拔贡考选始于顺治,定制于乾隆,随清朝灭亡而废止。
于台湾一地来看,康熙三十六 年起台湾开始考选拔贡,并在光绪二十年“乙未割台”后,结束此制。
在《重修台湾省通志》中曾 简要记述台湾拔贡考选各事,但并不详尽,现结合史料再次梳理。
台湾士子与闽台会馆
2003 年,汪毅夫《(漳郡会馆录〉发微》一文对与漳郡会馆相关的多 个问题做了深入探究。⑤他指出,多位祖籍漳州的台湾进士、举人曾寓于 漳郡会馆。据《漳郡会馆录》的“文甲第捐金姓氏”,曾经人住的台湾进 士有陈梦球、郭望安、杨士芳、陈望曾、汪春源等仁书局, 2014 ,第 307 “ 323 页。
236
台湾士子与闽台会馆
馆志》撰序称.“京师之有会馆,肇自有明。其始专为便于公车而设,为 士子会试之用,故称会馆。自清季科举停罢,遂专为乡人旅京者杂居之 地,其制已稍异于前矣。”①当代会馆史学者王日根指出:“会馆是明清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变迁的特定产物,它不仅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 展的必然,亦与明清科举制度、人口流动相伴随。”随着科举制度的兴盛, “人们为谋求本地人官数的增加,不惜由官捐、商捐来建立会馆,为本籍 应试子弟提供尽量周全的服务”。@由此可知,北京的会馆首先系各地为赴 京城会试的本地举人和来京官员提供栖居之地。“文献记载,清乾隆、嘉
漳州会馆(即漳郡会馆,包括东馆、西馆)是京城的福建府馆之一, 始建于明隆庆、万历年间,清顺治年间迁至正阳门外冰窑胡同。目前传世
的光绪宣统重梓本《漳郡会馆录》分“文甲第”“文科名”“明经”“国 学”“文特用”“武甲第”“武科名”“武特用”“世爵”“恩荫”“荐辟” “三考官”“文甲升选”“文科升选”“明经升选”“国学升选”“文特升 选”“武甲升选”“武科升选”“武特升选”等,录有按官阶、科名根据规
庆年间( 1736 -1820 )是各省州府郡县兴建会馆发展最快的时期......到光
绪年间,在京兴建的各省会馆达五百多个…… 1949 年 11 月 15 日,《北京 市人民政府民政局会馆调查工作报告》称:‘本市会馆多分布于外二、外 四两区,据统计全市共有会馆三九一处’。”@
清代福建乡试与台湾举人
福,kl I贡院 的号 舍不会 少于顺 天贡 院的号舍 ,否 则无法 30名 ,小 省加送 20名 。 ¨而 台湾初录送 200名 ,嘉庆
应付上万名 应试者 ,可见 清代福建 乡试 的规模是相 当 十二年 (1807年)改为 录送 300名 。由此可见 ,乡试 的
之 大。省城福州地盘并不算大 ,人 口亦不多 ,然每逢子 、 竞争 是 十分激烈 的 ,与会试 相 比可谓是有 过之 而无不
关键词 :清代 ;福建 乡试 ;台湾举人 ;台湾试馆
Hale Waihona Puke 一 、 清 代 福 建 乡试
乡试规 模不 断扩大 ,福 州贡 院也屡加扩 治 。康熙 十九
明清科举 制度在 继承宋元 的基础 上 ,发展到 更加 年(1680年 )、三 十八 年 (1699年 )、四十 四年 (17o5年 )、
完备 的阶段 。明清科举 取士实行 三级考 试制度 ,即乡 四十 七 年 (1708年 )、五 十 六 年(1717年 )、乾 隆 十八 年
流者 。但 他们都 要经过 学政 “科 考”录科 、录遣后 ,才
由于清 代福 建文 教发 达 ,人 文 日盛 ,闽人参 加科
准予应试 ,即获得参 加乡试 的资格 。
举活动 的热情持续高涨 ,参加 乡试 的考生逐科增 多 ,因
福 州 贡 院 自明洪 武 十 七 年(1384年 )兴 建 后 ,经 而原来 的贡院显得狭小 ,考生 的号舍也不够用 ,需要拓
· 37 ·
戴 显 群 :清 代 福 建 乡 试 与 台 湾 举 人
生人住一 问 ,乡试 的三场考试期间 ,考生 的考试答 卷与 嘉 庆十二年 (1807年 ),又增 加 台湾 府至字 号举人 中额
衣食 起居均 在号 内。因此 ,号 舍是贡 院建筑最 重要 的 一 名 。
探寻沈瑜庆的乡试、会试经历
· 61 ·文化视点【摘 要】本文通过叙述沈瑜庆在京参加乡试、会试的经历,力图还原当时士人参加科考的场景,了解时人的科考状态和社会交往情况。
【关键词】沈瑜庆 乡试 会试 经历探寻沈瑜庆的乡试、会试经历韩 阳沈瑜庆(1858-1918)字爱苍,号涛园,福建侯官(今福州)人。
父沈葆桢为晚清重臣,官至两江总督。
自幼出身仕宦,熟读儒家经典,兼习章奏古近体诗,儒学教养深厚。
1879年沈葆桢卒于江督任上,家道蹉跌,生计茫然,一门之命,悬于十指。
沈瑜庆料理完家事,远游以谋食计,科考入仕为途。
乡试,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之一。
清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城(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与监生、荫生、官生、贡生,经科考、岁科录遗合格者,均可应试,考期在八月份,各省主考官由皇帝钦派,中举之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资格,可参加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1885年5月,沈瑜庆“携眷入都,寓米市胡同”①应京兆乡试。
此次乡试,正考官潘祖荫,副考官翁同龢、奎润、童华。
房考孔少霑、监临沈秉成、乌拉布。
据张謇②日记载“八月八日申刻入场,九日丑刻得题‘实能容之’三句;十一日未刻入场,十二日子刻得题‘六二鸣谦贞吉’,‘先知婚檣之艰难乃逸’,‘潜有多鱼’三句。
‘复五月辛酉公会齐候盟于艾’(隐六年),‘祊之为言倞也’三句,成四艺用选体。
十四日,未刻入场,第一问经论语,第二问史杂史,第三问小学郑注,第四问贡举,第五问农政”。
九月十二日放榜,沈中第四十九名。
洪琴西先生曾夸赞沈氏此次闱墨“读至有大臣乃有人才,有人才乃有国祚二语,为之毂节,文肃继起有人,公闻之当亦欣然也”。
乡试后沈瑜庆留在京中,准备明年春季会试,即各省取得举人身份的士子到京城参加进士考试。
会试一般在各省乡试举行后的次年春在京城举行。
遇特殊年份,(如举行皇家大典)会有例外。
清代规定,凡首次参加会试的举人在正式考试前应先进行复试,沈瑜庆和张謇等人均是首次中举,要先进行复试,通过后才有资格参加会试。
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
举人是现在的什么官
举人不是官职,相当于现在学士学位。
在明清的科举制度里面,举人可以是候补官员,哪里有实缺按朝廷调
派上任,一般都是8,9品的小官。
举人不仅能够享受国家的津贴,还能免
除地税一二百亩,十几户人家不用服徭役,如果进入仕途,能力还可以的话,最后能混个知府,不入仕途的话也是个大财主。
当举人的途径
乡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因其在秋季故又叫秋闱。
乡试由进士出身的各
部官员或翰林主考,由各省行政长官担任监考官。
参加乡试的考生必须是
秀才,地点在各省的贡院。
乡试分三场,内容是八股文、试帖诗、表、判、论、策等等。
试卷要由专人誊写后才交给考官,以防作弊。
确定了及格的名单后张
榜于巡抚衙门前,此时正值桂花飘香,所以此榜也叫做桂榜。
中了举人也
意味着一只脚已经踏入仕途,日后即使会试不中也有作学官、当知县的机会。
论述贵州开设科举考试乡试考场的艰难
论述贵州开设科举考试乡试考场的艰难在明朝中期以前,贵州文教在全国处于靠末。
仅举书院一例,在赵宋时期贵州才有一所书院,元代也只有几所官学。
到明清时期,贵州则人才大爆发,呈现了600进士7000举人的蔚然大观。
很明显的能看出,贵州文教的凋盛之界是明代中期,而将贵州文教由凋至盛的关键人物则是思南县人XX。
明代中期以前贵州未设乡试科场在明代中期以前的全国13个行省中,唯有贵州没设乡试考场,黔地士子考举人,只得跋山涉水,步行上千里到邻省参加科场考试。
交通的不便,埋没了不少黔地人才。
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贵州始建行省,但科举现象依旧原地踏步,未曾改变。
明弘治七年(1494年),贵州巡抚邓廷瓒经营贵州,便力主教育,向朝廷递请奏折,拟在黔地开科取士,以促进黔地发展。
但明朝廷则回答:“贵州人才未盛,旧制未可轻改”。
这一“圣言”让后来主牢贵州的巡抚们,再未上书朝廷议黔地教育改革一事,让贵州设科举考场的梦想痛苦地“窒息”了120多年。
为什么明朝廷不在贵州开科取士呢?专家XXX在《历史的理性思维——大视角看贵州十八题》一书中分析透辟:“这(指贵州未乡试考场一事)反映,明王朝重教化贵州少数民族以求安边,但并不指望贵州人才辈出并参加到国家统治层分享一份政治资源”。
“(明朝)中央看不起贵州这个边远落后的地区,是强势中心主流圈对弱势边区的一种歧视思想。
”对于建省不久的贵州,当时的明朝廷主要趋于军事统治,不重视教化治民,这使贵州教育在当时无奈地处在一个尴尬地位。
思南人XX的两本奏疏开启贵州乡试科场怎样才能让贵州走出文教历史的冷宫,改变尴尬处境;怎样才能让贵州拥有自己的科考园地,使黔地才俊走出大山。
在这关键时刻,历史让思南人XX上场。
XX,字汝力,号西麓,明弘治七年(1494年)出生于贵州思南府水德江司(今德江县)。
正德五年(1510年),XX考中举人。
四年后XX赴京,参加礼部会试,赐甲戌科(1514年)同进士出身,时年二十岁。
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发展表现
科举制度在明朝的发展表现科举发展至明朝,体系进一步完善,其中最显著的一点便是功名体系的建设,并对以后产生了深刻影响。
明代的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进行。
一、乡试乡试又称“大比”,定在子、卯、午、酉年秋八月进行,故称“秋闱”。
参加乡试的人员有两种:一是在校学生,即国子监监生和府、州、县官学就读的生员。
但生员必须是在按察司提学副使主持的科考中获得一、二等的“科举生员”。
二是“充场儒士”。
在明代,未入府各级学校的读书人称“童生”,他们中的一些人经特别考试,可获准参加乡试。
乡试参试名额与中举名额大致为三十比一。
根据“科举成式”的规定,“官未入流者”也可参加乡试,学校教官、罢闲官吏、倡优之家以及居父母丧者,不许参加乡试。
乡试试场设在各省省城,即布政司衙门所在地,南北直隶的试场分别设在应天、顺天二府,即今北京、南京。
考试之前,各布政司及二京府均聘请主考官二人、同考官四人。
主考官的职责是出题、审卷、决定录取名单并上报礼部,同考官则协助出题、审卷。
南北两京乡试的主考官规定用翰林官,各省有布政司和按察司会同巡按御史在本省教官中推举50岁以下、30岁以上,“平日精通文学、持身谦谨者”充任。
但考官既由布、按二司与巡按御史推举,对上司的嘱咐也就不能不有所关照,于是不断有人建议差京官往各省主考乡试,以杜绝请托。
直到万历十一年(1853)才定制: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四个读书人较多的省由翰林编修、检讨主考。
同时,考官必须是进士出身的官府推荐、知县担任。
由此可以看出明政府对乡试的重视,也可见杜绝科举中请托之风的困难。
除主考、同考,还要组织一个工作班子,由提调官一人、监试官二人、供给官一人、收掌试卷官二人、弥封官一人、誊录官一人、对读官四人、受卷官二人、巡绰搜检官四人组成,另有办事人员及号军若干。
乡试时间是八月初九。
主考、同考官及有关人员提前两天进入考场,实行“锁院。
考试分三场进行。
第一场八月初九,内容是《四书》义三道,每道答案规定在200字以上;《五经》义四道,每道300字以上。
试论清代福建乡试对台湾士子的向心力作用
试论清代福建乡试对台湾士子的向心力作用[摘要]清政府为安抚孤悬海外的台湾士子,在福建乡试的中举名额中特为台湾士子设立了保障名额,并给予赴福建参加乡试的台湾士子以“官送”的待遇,而且在福州设立台湾试馆、会馆安置士子。
福建乡试的对台优待办法促进了台湾士子更加热衷于渡海到福建参加乡试,增强了台湾士子对科举考试的向心力,从而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凝聚力的加强。
[关键词]清代福建乡试;台湾士子;向心力作用一、清代福建乡试对台湾士子的优待政策流变清政府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平定台湾后,台湾成为福建的一个府,这种局面一直维持到清末,因此,清代地图集《广舆记》里台湾的全部版图清楚地刻印在《福建全图》里。
在这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台湾的科举考试完全按照福建省的规定执行,台湾岛内只举行童试及岁、科两试,至于乡试则要到福建贡院应考。
随着台湾生员数量的增加以及台湾绅商为平定太平天国捐输备饷而给予中额奖励,清代台湾乡试举额经过数次的增加,从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的取中一名发展到咸丰九年(1859年)戊午科开始的保障名额八名。
福建乡试设立台湾士子保障名额有力地推动了台湾地区文风的繁盛和社会的进步。
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议定台湾一府三县设学校及学额,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福建提督张云翼上疏建议台湾生员在福建乡试“于闽场另编字号,额中一、二名”,得到了礼部批准,另编字号,额外取中举人一名。
设立保障名额有力地推动了台湾科举考试的发展,这一年台湾府风山县人苏峨中举,成为台湾府的第一位举人据《清会典·台湾事例》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的记载:“乡试为抡才大典,出题理宜详慎。
……今览各省所进题名录中,其题目多有未当,如福建三场策问台湾事宜一道,于地方情形事势,毫未通晓,乃茫昧命题,殊为悖谬。
”从以上两点我们可以看出,对台湾士子“另编字号”与策问“台湾事宜”体现了福建乡试对台湾士子的照顾与关爱,尽管策问“台湾事宜”不够详慎。
[转载]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童生、秀才、举人、进士、童生、庠生、廪生、增生、贡
[转载]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童⽣、秀才、举⼈、进⼠、童⽣、庠⽣、廪⽣、增⽣、贡原⽂地址: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与童⽣、秀才、举⼈、进⼠、童⽣、庠⽣、廪⽣、增⽣、贡⽣作者:沂州⽼梅童试、乡试、会试、殿试童⽣、庠⽣、廪⽣、增⽣、贡⽣与童⽣、秀才、举⼈、进⼠、童⽣、庠⽣、廪⽣、增⽣、贡⽣与童⽣、秀才、举⼈、进⼠、童试,古代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先要参加童试,参加童试的⼈称为儒⽣或童⽣。
也就是现在的初中⽣,⾄少⼩学毕业⽣才算童试是童⽣。
童⽣参加县或者府⼀级考试通过的,录取“⼊学”后称为⽣员(也叫庠⽣),俗称秀才(清代有府学、州学和县学,统称为儒学)。
儒学和孔庙在⼀起,称为学宫。
⽣员“⼊学”后即受教官(教授、学正、教谕、训导)的管教。
⽣员分为三种:成绩最好的是廪⽣,有⼀定名额,由公家发给粮⾷;其次是增⽣,也有⼀定名额;新“⼊学”的称为附⽣。
每年由学政考试,按成绩等第依次升降。
这是“功名”的起点。
现在初中毕业⼀般会有⼀次全县或市联考(也就是中考),考⼊⾼中。
所以⾼中⽣、⾄少初中毕业⽣才可以算秀才。
乡试,秀才参加省⼀级(或者其他⾏政单位名称,各个朝代不⼀样)考试通过的,是举⼈,这场考试叫做“乡试”;乡试通常每三年在各省省乡试城举⾏⼀次,⼜称为⼤⽐。
由于是在秋季举⾏,所以⼜称为秋闱。
参加乡试的是秀才(⽣员),但是秀才在参加乡试之前先要通过本省学政巡回举⾏的科考,成绩优良的才能选送参加乡试。
乡试考中后称为举⼈,第⼀名称为解元。
现在⾼中⽣参加全省⾼中会考,全部通过、取得⾼中毕业资格、有资格去⾼考的,就是举⼈了。
⼀般⾼中毕业会考在⾼中三年学业完成之前,就已经完成了,所以⾼中⾼年级的学⽣,不要再管他们叫“秀才”了,应该称他们为“举⼈⽼爷”,免得叫低了晦⽓,考不进⼤学。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年春天在礼部举⾏,所以会试称为礼闱,⼜称为春闱。
举⼈参加的这场考试叫做“会试”,参加会试的是举⼈,取中后会试称为贡⼠,第⼀名称为“会元”,也叫“省元”。
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
清朝管理台湾的措施一、政治管理:1.举行举人考试:清朝在台湾实行举人科举制度,以选拔人才,从而确立政府官员的权力和地位。
2.设置台湾府:清朝在台湾设立台湾府,设知府、布政使等官员来管理台湾事务,担任地方行政和司法等职能。
3.实行辅臣政策:清朝对台湾实行辅臣政策,选拔来自福建和广东等地的官员到台湾担任地方官吏,以维持清朝统治和地方秩序。
4.推行宗族组织:清朝在台湾鼓励宗族组织的发展,通过宗族组织来管理和监管人们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统治稳定。
二、军事管理:1.设置台湾巡抚和军队驻防:清朝设置台湾巡抚,负责管理台湾的军事和行政事务。
同时,通过在台湾驻扎军队,维持社会秩序,抵御外来入侵,保证清朝的统治。
2.组织保甲制度:清朝在台湾实行保甲制度,将军事和行政管理权力下放到地方。
每个保庄都有自己的领袖和军队,保卫本地区的安全和秩序。
三、经济管理:1.实行专卖制度:清朝在台湾实行专卖制度,对一些重要商品如盐和烟草进行垄断经营,通过专卖权益获取经济利益和控制力。
2.发展农业和渔业:清朝在台湾鼓励农业和渔业的发展,引进新的农作物和养殖技术,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3.税收管理:清朝对台湾实行严格的税收管理,通过收取各种税收来获取财政收入,为官府提供经济支持。
四、文化管理:1.推行乡试制度:清朝在台湾推行乡试制度,选拔人才,培养人才,以提高地方的文化和教育水平。
2.发展文化教育:清朝在台湾鼓励文化教育的发展,兴办学堂、书院,并从中国大陆引进先进的文化和科学知识。
3.禁止异教传播:清朝在台湾限制异教的传播,强调对传统文化和宗教的维护和传承。
以上是清朝管理台湾的一些措施。
这些措施不仅对台湾的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体现了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和管理思路。
乡试及举人简介
乡试及举人简介举人,乡试中试者,俗称举人老爷,文称大会状、大春元。
雅称为孝廉。
考取举人非常不易,没有头悬梁、锥刺股的劲头,经过几年乃至十几年的艰苦学习难以遂愿。
要参加科举考试,考取功名,所有学子必须先以蒙生身份入最基层的州学、县学和府学学习,学习几年后,再参加州县官或知府主持的考试,州试、县试和府试考试合格后即获得童生身份,童生虽然还不算功名,但已属难得,在古时乡间,已算是识字解文的读书之人,如果只满足于普普通通的写写算算,用于生计讨生活,童生掌握的知识已完全够用了。
获取童生后,再经过院学深造、院试考试,成绩优异者即算获得秀才功名,官称叫生员。
这里补充说一下,凡生员都称秀才,但生员分等级,一二级优秀生称科举生员,三四级一般生谓之生员,没有科举前缀的生员,也称秀才,但不能参加乡试考取举人,科举生员才有此资格。
秀才虽大多生于寒门,发于未末,根苗还比较稚嫩,但一旦考取了功名,身份瞬间就得以改变,自此以后,不仅可以经常咏唱起“翻身农奴把歌唱”的赞歌,挺胸腆肚徜徉街市,而且凭其身份地位还可以获取一些不菲的实际利益,过上虽令人羡慕的富裕或小康生活。
而那些经过乡试考试的并考取举人的更非得了,称呼由小秀才变成了大老爷,见官有立换成了坐,可见其非同一般。
考取举人很难,乡试考试也复杂繁纷,要先经过科考、录科、录遗即补考、补录和核查等多个环节才能允许考生进入贡院考试。
贡院按传统一般建在省城的东南方向上,如清朝顺天府贡院在今北京建国门内北大街,大门前还设有“开天文远”的牌坊。
东南踞“巽”位,属“木”,取“紫气东来”之意,现保存比较完好的贡院有南京的江南贡院、四川的阆中贡院和河北的定州贡院等,但附属建筑及号棚、号舍已不复存在,甚为可惜。
乡试规定每三年一考,逢地支子、午、卯、酉年为正科,如遇朝廷庆典可能另外加科,称恩科。
考试日期基本固定在八月份举行,故又称乡试为“秋试”、“秋闱”,乡试的主考和副主考按成例在朝廷翰林院学士或和两榜进士出身的部院大臣中选任,我们比较熟悉的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都担任过乡试的主考或副主考,有的还多次膺任。
清代台湾粤籍举人的由来
清代台湾粤籍举人的由来
孔未名
【期刊名称】《历史档案》
【年(卷),期】2004()2
【总页数】1页(P126-126)
【关键词】清代;科举考试;举人;台湾粤籍
【作者】孔未名
【作者单位】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529.49
【相关文献】
1.清代福建乡试与台湾举人 [J], 戴显群
2.清代粤越两地汉籍交流与诗歌唱和 [J], 李杰玲
3.试析清代台湾士绅阶层兴起与民变的关系——兼议台湾大规模起义参与者多为漳籍人的原因 [J], 甘丽红;
4.清代台湾科举中的\"粤籍\"与\"粤籍举人\"述论 [J], 蔡正道
5.试论清代台湾举人之诗歌 [J], 杨齐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明清科举小知识》:乡试录
《明清科举小知识》:乡试录乡试录是乡试结束之后编印的科名录,是乡试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其史料价值自不待言。
此外,由于它保留了中式举人的题名,在修复地方举人信息上的价值也是无可替代的。
明清乡试录现存的总量均比较少,格式基本一致,一般包括前后序、考官题名、试题、中式举人题名、程文。
并且由于分省考试的差异,乡试录在具体内容上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同。
一、前后序乡试录的前序多数为主考官所作,后序则多数多数为副考官所作。
前序在试录开头,后序则在试录末尾。
这类序文也有请人代作的。
前序中多数保留有当科考生人数及录取人数,间或也涉及其他一些考试细节,都是很有价值的资料。
万历中期以后,各省主考亦用京官,一般循例而得,所以乡试录序也常常预撰,这类序文往往不载考生人数。
还有一类卖弄才学的,刻意改变文风,也往往忽略这种人数记载,不知这种卖弄,反而大大降低了序文的价值。
清代乡试录序中,还有自叙官职履历的(如蔡新《乾隆十六年江西乡试录序》),则可以用来观察考官本身的学仕经历。
如嘉靖三十一年江西乡试,主考官福建福州府长乐县教渝李应科所作的前序中,就保留了乡试各经的考生人数和录取人数,为我们判断乡试分经录取的比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信息:不过试录序中这类资料非常少见。
笔者对明代乡试录曾进行过比较系统的搜集,目前共收罗到314科试录序。
合并其中的考生人数,共得750053人次,录取举人29264人,约26人次取1人。
由于有些考生多次参加乡试,所以实际的考生人数要比这个数据低,但平均26人次录取1人,却和官方规定的25人(嘉靖后期)或30人(万历以后)取1人的录取比例相符,则应是所使用的试录序有限,不能准确反映重复乡试者的人数有关。
乡试录后序多为议论之语,多无新意,偶尔也会涉及考生人数等。
如成化十六年顺天乡试录后序,就直接说明当科的录取比例是'三十取一'(这也是一个大致的说法,该科平均中式率为27取1。
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乡试分经录取时,各经的录取比例有不同):二、考官题名乡试录的第二部分是考官题名,一般包含提调官、考试官、同考试官、监试官、收掌试卷、印卷官、受卷官、弥封官、誊录官、对读官、巡绰官、搜检官、供给官等。
乡试选拔的对象是哪些人?
乡试选拔的对象是哪些人?一、科举制度简介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乡试作为科举制度的第一关,是选拔士人的重要环节之一。
那么,乡试选拔的对象是哪些人呢?二、贡生乡试选拔的主要对象是贡生。
贡生是指经过举人贡举、学习成绩优秀的士人。
他们通过乡试的选拔,有机会晋升为举人,进而参加殿试,最终有可能成为官僚。
贡生选拔的主要标准是文化水平和学识。
在乡试中,考察的主要内容包括经义、五经、诗词、文章等。
贡生需要通过严格的考试,展现出自己扎实的知识基础和优秀的文化素养。
三、举人世族除了贡生,乡试也会选拔一些出身举人世族的士人。
举人世族是指祖辈曾经取得举人称号的家族。
这些举人世族的子弟,由于家族背景的熏陶,在教育和学习上往往有一定的优势。
对于举人世族的士人,乡试选拔主要考察他们的家族背景和家族传统。
他们需要通过对家族历史和家族文化的了解,展现出家族的价值观和道德风貌。
四、兵员门第在乡试选拔的对象中,还包括一些来自兵员门第的士人。
兵员门第即军人家庭出身的家族。
这些士人往往有着优秀的军事素养和战斗能力。
兵员门第的士人在乡试中主要考察他们的家族战功和军事才能。
他们需要通过对军事策略、战争经验等方面的掌握,展现出出众的军事素养和指挥能力。
五、诸子百家除了以上几类主要对象,乡试还有一个重要的考察对象是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是指古代的各类学派和思想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对于诸子百家的士人,乡试选拔主要考察他们对于学问和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他们需要通过对各学派的研究和思想的发展,展现出对于知识的广博和思维的开阔。
六、总结乡试选拔的对象之多样性,反映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的全面要求。
乡试通过考察不同方面的知识和素养,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士人,为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无论是贡生、举人世族,还是兵员门第、诸子百家,乡试选拔的对象都具备了一定的优势和特点。
他们在乡试中展现出的才华和潜力,为他们今后的人生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 举考 试具 有提 升文化 教 育水准 、 维护朝 廷 向心 力 、 促 进社 会 阶层 和 区域 流动 的功能 。为了扶 植 边远省 区人文 教育 水准 的提 高 , 明清两代对 诸 如云南 、 贵州 的 乡试 举 额增 加 , 采 取 了较 为优 待 的 措施 。对福 建 乡试也 有格外 的照顾 , 其 中最 突 出的一 点是 对 台湾 举 子设 立 保 障名 额 。关 于设 立台
通志 . 选举志》 所载咸丰元年 ( 1 8 5 1 ) 以后的福建举人名录 , 也较为严谨可信 , 比《 台湾省通志》 等资 料的准确度更高。根据陈寿祺 《 福建通志》 卷1 6 2至 1 6 4中的《 选举 ‘ 国朝举人》 和陈衍《 福建通
湾考生保障名额对台湾士子的向心力作用 , 以往学术界 已经作过 的不少研究 , 如台湾学 者尹章义 《 台湾一 福建一 京师——“ 科举群体” 对于台湾开发 以及台湾与大陆关系之影响》 一文 , …较早 对此问题作 了细致探讨。林 文龙《 台湾的书院与科举》 一书 , 对 台湾的乡试和举 人中额也有所涉 及。 笔者于 1 9 9 6年出版的《 福建教育史》 一书中专列清代福建“ 举人分布与 台湾举额” 一个标题 加 以论述 。 【 3 近年 来 , 又有 多位 学者发 表专文研 究此 问题 。 由 于问题 重 要且 具有 特 别 的研究 价值 , 因此很有 必要 进一 步深入 探讨 。本 文将采 用一些 稀 见史 料 , 论 述 清代 台湾 举人 在 福 建乡 试 中的具 体 表现 , 尤 其是 通过 对清 代福建 武 乡试 中台湾举 子的 表现加 以比较 , 考察 科举 考试 对 台湾举 子 的优 待 政策 , 从 中可 以看 出福 建乡试 成 为清代 闽台交 融的重 要纽带 。
2 0 1 3年 第 6 期 ( 总第 2 2 0期 )
厦门大学学报 ( 哲 学社会科学版 ) J O U R N A L O F X I A ME N U N I V E R S I T Y( A r t s&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
① 杨齐福 : 《 清代 台湾科 举考试中台湾移民问题 刍议 》 , 《 台湾研 究) 2 0 0 6 年第 2期 ; 刘一彬 : 《 清代福建 乡试对 台应试保障制度及其历史影响》 , 《 台湾研究) 2 0 1 0 年第 6 期; 刘一彬 : 《 试论清代 福建 乡试对 台湾士子 的向心力 作 用》 , 《 学术论坛) 2 0 1 1 年第 1 期; 李 祖基 : 《 冒籍 : 清代台湾 的科 举移 民》 , 《 厦门大学 学报》 ( 哲 学社会科 学版 ) 2 0 1 1 年第 1 期。刘希伟对 福建 地区士子 冒籍 台湾应试问题也作过有专 门的研究 , 见刘 希伟《 清代科举 冒籍研究 》 , 武汉 : 华 中师范大学 出版社 , 2 0 1 2年 , 第1 0— 2 1 2 7页。
N o . 6 2 0 1 3
G e n e r a l S e r i a l No . 2 2 0
台湾举人在福建 乡试 中的表现
刘 海峰
( r  ̄f - ] 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 中心 , 福建 厦门 3 6 1 0 0 5 )
摘 要: 对 台湾府县 的举 子另 编字号 实行 定额 录取 , 是清代 科举 实行 保 障名额 的典 型之一 。 设立保障名额的优待办法使 台湾的士 子更加热衷 于渡海来大 陆参加乡 、 会考 试 , 有 利于闽 台文 化
的交融与 民族凝聚力 的加强 。台湾举 人在福建 乡试 中的表现平平 , 而 台湾武生 在福建武 闱中举 人
数众多 , 且名次表现 突出 , 因此不像文科 乡试需要设立保障名额 。通过科 举考试 的鼓励和促进 , 台 湾 的文教事业发生 了根本性变化。科举是 清代 闽台交流的重要纽带 , 是融合两 地文化教育 的关键 制度。
一、Biblioteka 清代福 建举人 分布与 台湾举额
清代共开科 1 1 2科 , 而 由于战 乱, 福建在 顺治 二年 ( 1 6 4 5 ) 、 顺 治三 年 ( 1 6 4 6 ) 、 康熙 十四年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 1 0 一 o 4
基金项 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 究基地重大项 目“中国科举通 史” ( 1 3 J J D 8 8 0 0 1 0 ) 作者简介 : 刘海峰 , 男, 福 建泉州人 , 厦 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 究 中心教授 、 博士生导师 , 历史学博 士。
表1清代福建举人分区统计表府名顺治7科康熙22科雍正6科乾隆27科嘉庆11科道光15科咸丰4科同治5科光绪13科合计110科名次福州府145346166869456639324504115846071泉州府126408171447115146619215817422漳州府742208926065922418569223汀州府241034222275912923646734兴化府661424411627432627735645建宁府2460259349672721444106延平府2870201002546126133207台湾府0865329593044763058邵武府10332093325188112669福宁府5191148284311134121910龙岩州00136433623162918411永春州0006939214141516212满州八旗00006170002313平海卫镇海卫11100000001214合计513141059524169891351585791174110391表1中台湾举人数为305人
太平 天 国而停 科 。
关于清代福建举人 的相关资料 , 以陈寿祺《 福建通志》 和陈衍《 福建通志 ・ 选举志》 记载福建各 府州的举人最为详尽。清同治年间陈寿祺 总纂修《 福建通志》 对明代举人部分 与当时的乡试录进 行过对 比 , 清代举 人部 分 也是依 据 各科福 建 乡试 录 , 因此考 据翔 实 。民 国年 间陈衍 总纂修 的《 福 建
・
6 8・
第 6期
刘海峰 : 台湾举 人在福建 乡试 中的表现
( 1 6 7 5 ) 、 康 熙 十七年 ( 1 6 7 8 ) 、 咸 丰八 年 ( 1 8 5 8 ) 、 咸 丰 十一 年 ( 1 8 6 1 ) , 共 有 6科 停 开 乡试 , 因此 福建
乡试 只开 1 0 6科 。清代 福建 作 为东南 沿海 省份 , 有其 特殊性 。顺 治二 年南 明隆 武皇帝 在福州 称 帝 , 建元 隆武 , 次年 隆武 政权 在福京 举 行 了丙戌 乡试 。 但此 科 乡试 录取 人 数 不 多 , 一 般 也 不计 入清 代 福 建举人 总数 之 中。康 熙十 四年 、 十七 年 , 因为耿精 忠 的“ 闽变 ” 而停 科 。咸 丰 八 年 、 十一 年则 因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