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审定新人教版课标本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十册第二组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说课稿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 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课文讲述了先烈的英勇事迹,通过描绘者在事业中的奋斗和牺牲,展现了他们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这篇课文旨在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并教育学生学习先烈的优秀品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他们对于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年龄和认知水平的限制,他们对于历史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通过文本阅读,深入理解先烈的伟大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阅读和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学生能够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学生能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先烈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的内容,掌握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先烈的伟大精神,并从中汲取力量。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问题驱动法和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小组讨论和分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同时,利用多媒体手段,如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文内容。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先烈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先烈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阅读理解: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先烈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4.分享展示: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展示对先烈的理解和感受。
新课标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册教案
1草原一、教学内容:教材P2 —P5 ;教参P2—P9二、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
3.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三、教学重难点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四、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五、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时间:六、学情分析:七、教学过程(问题聚集)1、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4、说说你觉得哪些语句写得美?5、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6、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7、自由读课文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8、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9、你怎么理解“蒙古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课前交流:你去过草原吗?谈谈你所知道的草原或你所了解的赞美草原的诗句、歌曲等。
2.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是我的家》,将学生带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3.出示课题,感情读题。
4.教师导言: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1.自由通读课文,注意把句子读通顺,不认识的字请教同学。
思考: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根据学生回答,归纳并板书:┌风光美美│└人情美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1.简介作者: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 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 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这篇课文的背景和内容。
–掌握课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能够流畅朗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含义。
–能够运用课文的内容进行自由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堂听说读写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动力。
–采用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读比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增强学生参与感和互动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培养学生珍爱和维护民族文化传统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自信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背景。
•理解课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句式结构。
•进行课文的朗读和理解。
2. 教学难点•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较为抽象的内容。
•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生词和句型难点。
三、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5分钟)•利用课前准备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联想、猜测和讨论与课文相关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核心(30分钟)(1)听读课文•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分角色朗读,加深理解。
(2)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要人物、事件或道理,分享自己的见解。
•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补充。
(3)课文理解•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教师解释课文中生词和难句。
3. 拓展延伸(15分钟)•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创作,写下自己的心得体会或结尾故事。
•学生进行小组交流,互相分享并提出建议。
4. 总结反思(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
•学生表达对本节课的感想和收获。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采用了多种形式,如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参与度。
分组讨论和课文理解环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但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抽象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理解课文的意义。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课文背景的介绍,引导学生对历史文化的深入了解,促进跨学科学习。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第10册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第10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课文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写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主旨,掌握课文的基本信息,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1. 教材《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2. 课本笔记本;3. 课本里面的课文;4. 课件;5. 题库。
教学内容及安排:第一课:《秋天的图画》1. 利用课件介绍课文的背景知识,引入课文。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信息。
4. 阅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讨论课文的细节。
5. 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笔记,将重点部分写在课本笔记本上。
6. 教师提问学生,让学生口头表达对课文的理解。
第二课:《词的家族》1. 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信息。
4. 阅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讨论课文的重点。
5. 学生完成课文的词语分类,将重点词语写在课本笔记本上。
6.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口头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三课:《漂亮小池塘》1. 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信息。
4. 阅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讨论课文的重点。
5. 学生自主完成课文的概括,将重点部分写在课本笔记本上。
6. 教师引导学生,让学生口头表达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课:《老师的啊秋》1. 利用课件展示课文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
3.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并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基本信息。
4. 阅读课文,与学生一起回答问题,讨论课文的重点。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
新统编人教五年级下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优质精品公开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课主要讲述了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能够了解到先烈们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英勇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适合五年级学生学习。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课文内容能够进行初步的理解和分析。
但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对一些历史事件和词汇的理解存在困难,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和讲解。
此外,学生对于课文中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可能缺乏深刻的体会,需要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渗透。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重点词汇和句型。
2.难点:对课文中所表达的爱国主义情感的理解和体会。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历史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换位思考,体验课文中先烈们的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原文和相关背景资料。
2.多媒体教学设备。
3.教学卡片和词汇表。
4.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课文中所描述的先烈们的英勇事迹,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朗读课文,学生跟读,感受课文的情感氛围。
然后教师逐段讲解课文内容,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模仿先烈们的语气和情感。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说课稿(申报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说课稿6分钟)
部编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说课稿(申报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人员说课时长6分钟)(后附:关于申报中小学高级教师职称人员说课(述职答辩)事宜的通知)尊敬的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五年级下册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目标、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家国情怀,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内心极度痛苦、煎熬,几经踌躇后,最终决定将毛岸英的遗骨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常人的情感和伟人的博大胸怀。
二、说学情尽管在选编课文的时候已经对故事进行了处理,使文章更加通俗化,孩子们完全读得通,读得懂,但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说,要真正透过文字走进人物的内心,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光辉形象,这似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以及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1.用上文学过的方法画出第二部分中描写毛主席的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品读关键词句,并联系上文,体会毛主席的内心,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2.展开想象,运用动作、语言、神态描写的方法说一说毛主席的“不眠之夜”。
3.结合资料,说出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难点)四、说教法学法【说教法】1、以读为主,“读--议--悟”相结合:引是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促成学生良好读书习惯的养成。
2、采用“情境教学法”,并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
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化,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和创造性思维。
【说学法】学习习惯的养成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学生语文素质培养的关键。
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不越俎代庖,放手让学生运用读一读、划一划、议一议、写一写等学习方法。
通过读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通过读、议、写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出感情来,掌握写人方法,在反复朗读中进入文中情景。
最新人教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10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教案、电子备课
3.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4.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重点难点
1.了解一代伟人毛泽东作为普通人的情感世界,感受他无产阶级革命家旷达的心胸和无私的襟怀。
2.进一步了解描写人物的方法。
(7)教师小结:让我们带着这种悲痛的心情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学生齐读课文第一部分)
诗歌引入,体会毛主席博大的胸襟。了解抗美援朝的背景,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的主要内容。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初步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意思,为深入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打下基础。
教学准备
教学PPT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彭、拟、谋”等9个生字,会写“泽、彭、拟”等15个字,正确读写“拟定、参谋、锻炼”等13个词语。
2.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
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教学PPT
教 与 学 活 动
设计意图
修 改
一、 诗歌引入,走近伟人
1.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少年时,因外出求学而写给父亲一首诗《呈父亲》。 师简介:这是毛泽东少年时所作的诗,他善于用诗词来表达自己的胸襟和情怀。
2.对于毛主席,大家有哪些了解呢?
3.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近毛泽东,感受毛主席的情感世界,来学习第11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板书并齐读课文题目。
(4)此时此刻,毛主席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学生接读)“岸英!岸英!”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语文第十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一篇描写烈士事迹的课文。
通过对烈士的英勇事迹的描述,展现了他们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和牺牲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课文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富有感染力,适合学生朗读和感受。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和感受课文中表达的情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通过深入阅读课文,了解烈士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进一步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同时,学生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理解和运用。
三. 教学目标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烈士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
3.能够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适当的运用。
4.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烈士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适当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2.关键词句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情感教学法: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
3.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卡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听课文,感受课文中的情感。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通过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学生直观地了解烈士的事迹,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
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烈士的精神品质。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并进行适当的运用。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练习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课后练习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的第10课,本课主要通过讲述先烈的英勇事迹,让学生感受到先辈的崇高品质和伟大精神。
课文以真实、感人的故事,展示了先烈为民族解放和人民幸福事业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努力。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先烈的伟大精神,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独立阅读课文并理解其中的内容。
但对于文中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情感,还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来进行深入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先烈的了解可能局限于课本知识,对于现实生活中的英雄事迹可能了解不多,因此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和案例,引导学生感受先烈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型和表达方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和理解课文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更加了解先烈的事迹和精神,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激发学生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正确读写生词,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课文中的一些重要句型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理解课文中先烈的伟大精神,感受先烈的崇高品质。
五. 教学方法本课采用情境教学法、情感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图片、视频等资料的展示,让学生仿佛置身于先烈的奋斗环境中,从而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教学法通过教师的激情讲解和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到先烈的伟大精神。
讨论教学法通过分组讨论和全班讨论,让学生在讨论中思考、交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教师需要提前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准备相关的教学资料和案例。
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语文教学计划
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语文教学计划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结构:本册教材继续以专题组织单元,共八组,分别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第二组“永远的童年”,第三组“语言的艺术”,第四组“他们让我感动”,第五组“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第六组“走进信息世界”,第七组“作家笔下的人”,第八组“异域风情”。
全册共有课文28篇,精读和略读各14篇。
每组由“导语”“课例”“口语交际•习作”“回顾•拓展”四部分组成。
各部分相互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二)教材的主要特点1、加强目标意识,全面、准确地落实语文学习目标2、教材内容在丰富人文内涵、拓宽题材体裁方面,继续作出努力;在发挥语文教科书育人功能方面,进一步加强3、专题设置更加灵活,编排形式在继承中又有发展4、导学和练习系统地设计,更好地发挥导学、导练的功能5、顺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口语交际•习作”的类型发生一定的变化。
6、在“综合性学习”中,指导学生设计和开展语文学习活动,引导探索和研究的过程,提高语文综合运用的能力二、班级情况分析本学期,我担任五年级122班和123班语文教学工作,122班55 人其中女同学25人,123班56 人其中女同学26人,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学生创新意识薄弱实践能力不足,主动学习较差。
但也有小部分优等生自学能力强,思维活跃,回答和动手能力都比较突出。
从上学期期末考成绩分析,学生基础知识能熟练掌握,阅读分析能力较强,写作能力也有一定的提高。
学生都能自觉学习,已初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目标1、认字200个,会写150个,会使用字典、词典,有一定独立识字的能力。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默读有一定的速度,并能抓住文章的大意。
4、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5、在阅读中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揣摩文章的叙述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基本的表达方法。
学习诗歌以及叙事性,说明性等不同的文章的阅读。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2
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节课主要讲述了先烈的英勇事迹。
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可以了解到先烈的崇高精神,感受到他们为了国家和人民的伟大奉献。
课文内容丰富,语言优美,具有很高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他们对于先烈的英雄事迹有一定的了解,但可能缺乏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先烈的英勇事迹,感悟他们的崇高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掌握一些重点词语的意思。
2.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先烈的崇高精神,感悟他们的伟大奉献。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到课文中,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2.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他们的思考,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加深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相关的课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悟课文内容。
2.课文音频:准备课文音频,方便学生跟读和模仿。
3.相关资料:准备一些关于先烈的资料,用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一些关于先烈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的相关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准备。
2.呈现(10分钟)播放课文音频,让学生跟随录音朗读课文。
朗读结束后,教师简要介绍课文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录音中的语音、语调和情感。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10《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时2 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山处处埋忠骨》是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先烈的英勇事迹。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先烈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课文内容丰富,情节感人,具有很强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和理解能力,对历史故事有一定的兴趣。
但学生对先烈的认识可能较为模糊,对课文中所描述的英勇事迹的理解有一定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先烈的伟大精神。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学会通过课后资料了解历史人物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情怀;学会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努力奋斗。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故事情节;学会生字词。
2.教学难点: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培养爱国情怀。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先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2.自主学习法:鼓励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引导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
3.合作探讨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4.情感教学法: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引导和培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
六. 教学准备1.课文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
2.相关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课后了解先烈的方法。
3.生字词卡片:用于教学过程中巩固生字词。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或黑板报展示课文封面,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青山处处埋忠骨》。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忠骨’是什么意思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忠骨的课文。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课标本小学语文第十册教材分析主讲人:健康路小学刘娟各位五年级的语文老师大师好,很愉快我们相聚在王家山小学,进行本学期的第一次教研活动。
王老师让我来作教材培训,我将本身教学中的一点感触感染与大师交流。
拿到书本,相信所有的老师必然都跟我有同感,那就是我们的书太棒了!无论是从内容的选材,还是单元排,都让大师耳目一新。
它为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教材特色1、人文内涵丰富教材选了一大新课文:《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祖父的园子》、《我想》、《童年的水墨画》、《桥》、《本身的花是给别人看的》、《与象共舞》、《彩色的非洲》等等,这些新选课文有的浮现祖国灿烂历史文化,有的反映我国西部扶植成就,有的充满生活情趣,有的反映共产党员忠于职守、舍已救人的高贵品质,有的展现多姿多彩异域风情。
课文排重视体现文学性,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不仅选了许多名家名篇,而且分别写了“作家笔下的人”“中国古典名著之旅”等单元。
为了在信息激增的现代社会里,教学生利用信息、筛选信息,利用信息写简单的研究敷陈的综合性学习单元。
2、拓宽题材体裁(1)文言文。
《杨氏之子》文言文是在先秦白话基础上形成的古代书面语。
课程标准在第四学段明确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本册放置文言文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第四学段的学习作一点铺垫,使学生初步感触感染文言文的语言风格,为顺利过渡到中学的文言文学习作准备。
(2)近代白话文。
在第五组和第七组,教材放置了《景阳冈》《猴王出世》《临死前的严监生》《“凤辣子”初见林黛玉》四篇近代白话文的课文,有的只节选了一个片段。
这些课文的语言风格,与现代白话文有较大的差异,一些字词的用法、意思与现在纷歧样。
如,“已后”就是“以后”,“登时”就是“顿时”,“哥子”是指小男孩。
教师该当相应地进行一些解释。
(3)剧本《半截蜡烛》。
剧本是戏剧演出的肢本。
本册教材在第三组选入了剧本《半截蜡烛》。
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一、二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学期(第十册)一、二单元教案第一单元龙龙的传人一、教材分析:这是一篇凝聚着强烈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文章,教材通过对龙的传奇、龙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以及龙的象征意义的描述,赞颂了勤劳聪慧的中国人民对自由完美的向往和追求,意在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差不多具备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和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本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以读为主、读中感、读中悟,让学生在充分阅读和摸索的基础上进行合作探究学习,在积极摸索和交流中感受成功的欢乐。
三、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得课文内容,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词。
3、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四、教学重点、难点:1、明白得龙的象征意义,体会龙所代表的追求自由完美的民族精神。
2、学习作者首尾呼应的表达方法。
五、教学预备:1、教师:录音机录音带图片课件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有关资料。
六、教学过程:(一)设疑激趣导入课题1、播放歌曲《龙的传人》,教师问:①明白这首歌曲的名字吗?②关于龙,你都明白些什么?(教师组织学生用简短的语言交流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龙的资料。
)③谁明白歌词中的“龙的传人”指的是什么人?2、过渡:中国人什么缘故要自称是龙的传人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查找答案吧!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组织学生观赏歌曲,交流课前通过读书、上网、看电视等多种方式收集到的有龙的的图文资料,如此丰富了课程资源,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将课堂延伸至深课外,使其产生好奇心、求知欲,就能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借助工具书明白得不明白的词语,边读边想课文要紧写了什么?2、教师出示含有本课生字的词语,检查认读。
3、讨论交流课文要紧写了什么?[既提出了阅读教学首要的、也是必要的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又抓住了重点设问:课文要紧写了什么?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
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册)整册教案集
人教版课标本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十册)整册教案集《第一组》教学设计改编之后的新语文教材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按照专题组织单元。
在教材整合的优势下,单元内部各部分之间联系更紧密,导语、课例、练习、资料链接、回顾、口语、习作一气呵成,为师生整体驾驭把握材料,独立学习思考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经过调查发现大部分学生因为家庭背景和成长环境的因素,普遍缺乏语文积累,阅读量小,知识面窄,严重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在课堂上常常处于人云亦云的状态,这对他们语文素养的提高非常不利。
针对学生实际情况,借助于新教材的得力编排方式,我尝试以单元合并的方法进行教学,不再一篇篇文章单独讲解,而是围绕一个大主题阅读学习,把单篇课文放在专题的大环境里领悟,以导语为依据,提高整体感知能力。
在围绕主题的阅读过程中,学会取舍,加强对重点内容的提取处理能力,给了学生对课文进行横向比较分析的机会,也因此为学生提供了更充分的独立思考作业的空间和时间。
这样的办法比常规分篇教学节省了时间,这些时间又可以还给学生进行阅读和积累,在有限时间内获取最大信息量。
具体操作一般分为四次不同层次的阅读和一次自我反思回顾,细节上可根据学情适当调整。
1、第一读(一课时):通读整个单元课文,初步认识生字,读准字音,能把课文读下来,基本读通句段,大致了解每课内容。
可以自由朗读和默读训练交错进行。
2、第二读(两课时):⑴读导语,体会导语中指出的重点,抓住核心词汇,明确单元主题。
教师根据主题确定阅读提纲。
⑵学生根据阅读提纲读课文、选读课文、资料袋等内容,提炼与主题密切相关的内容,进行整理,在笔记本上做记录。
⑶通读过程中,你还对哪些话题、内容感兴趣?简要列出,教师协助做适当删减,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
借助图书馆、校园网进行查阅,查阅以大量浏览为主,可做提要式记录。
⑷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同时融合口语交际内容。
3、第三读:完整教案请浏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组5 古诗词三首教学目标1、诵读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2、体会诗词的意境,丰富学生情感,从诗句中感受童年的快乐。
3、认识本课5个生字,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背诵和默写课文。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回顾激趣我们曾经学过不少关于描写儿童的诗,你还记得吗?试着背一背。
二、初读诗文,展现画面1、今天我们又要来学习两首描写儿童生活的诗。
请同学们朗读两首古诗。
2、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你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三、精读诗文,走近画卷1、你最喜欢哪首古诗?选一首自己研读理解。
2、自由组合小组,合作探究,选择一首诗进行研读,了解诗意,理解字词,逐句解决。
3、老师参与学生的研究。
四、品读诗文,走进画卷1、学习第一首诗。
(1)“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朗读。
释义:六七里方圆的原野铺满了青青的野草,三四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微微的晚风传来。
可以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2)“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你看到了什么?说说感受和意思,然后朗读。
释义:牧牛回来已到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无忧无虑,还没脱下蓑衣就躺在院子里,悠然自得地看那渐渐升起的明月。
可以感受到的是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3)诗句中描写了牧童归来后的场景,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从哪里看出来的?一个“弄”,一个“卧”。
(可爱、调皮、疲倦)(4)、再说说诗中描绘的画面。
把两句诗意连起来说,并加上自己的想象。
2、学习第二首诗。
(1)“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说说诗意,你好象看到了什么?释义:一只小船上坐着两个小孩子,他们把篙收了,棹停了,坐在船上。
(2)“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释义:十分奇怪为什么没有雨,他们也把伞张在那儿,原来他们是在遮雨,而是别出心裁,用伞试风。
)“张、使风”描绘出两个淘气、可爱、天真的孩子。
(3)朗读诗句,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五、再读诗文,感受意境1、比较两首诗的人物,你更喜欢哪位诗人笔下的“顽童”?为什么?2、背诵古诗。
六、拓展延伸,想象画卷1、选择其中一幅画面,进行想象,改写成一篇有趣的记叙文或者散文。
2、默写《牧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揭题,初知“美”1、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2、释题:(1)介绍作者辛弃疾。
(2)简介宋词以及词牌名:清平乐。
(3)村居,词的题目。
“居”什么意思?(居住)“村居”呢?(居住在乡村)二、初读,走近“美”1、听朗读录音,看图画。
2、请同学自由地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做到字字读准,句句通顺。
3、读得怎样?请你的同桌来评一评,你读给我听,我读给你听。
4、学生再读。
读读、看看、想想。
读懂的记下来,不懂的做记号。
5、出现了这么多疑难之处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通过你喜欢的途径进行合作探究,可以查字典,可以找资料,可以相互讨论,可以看图、可以联系上下文,也可以向老师请教。
三、品读,感受“美”1、通过刚才的学习,说说自己的收获。
(先说前面的,再说后面的,依次说。
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字意、词意、再说句意。
)(1)“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看图知道。
你感到了什么?(简朴的乡间生活,但很美。
特别是青青草让人想起了春天踏青的美好感受。
)学生朗读。
(2)“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学生自由的轻声读这句,感受到了什么:一对头发花白的老夫妇满脸通红,大概刚喝了酒,他们亲热相待,用乡音聊天说话。
)仅仅是酒让他们醉了吗?如此温馨、幸福、美好的生活,怎么不令人醉呢?(3)一对白发夫妻操着吴音正在亲密地聊天,他们为什么感到这样幸福呢?请同学们细细阅读下片。
(4)追问:作者是怎样写出孩子们的可爱的呢?(大儿子在河东豆地锄草,二儿子在编织鸡笼,最喜欢的是顽皮的小儿子,在河边伏着剥莲蓬取莲子。
)(5)读读看,从读中感受到了什么呢?(6)同学们读得真好!是的,这户人家虽然住的是——“茅檐低小”,但是周围的环境很美——“溪上青青草”,这户人家翁媪之间——“醉里吴音相媚好”,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多幸福的乡村生活啊,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2、用生动的语句将你欣赏到的这副画面描绘给大家听听。
3、你能用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他的朗读仿佛让老师和同学们亲眼目睹了那充满情趣的乡村田园生活)四、再读全词,回味“美”1、想一想,这对白发翁媪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又有勤劳可爱的儿子,心情怎么样?(要求找出词中的“醉”字进行品味。
)2、作者偶尔看到了白发翁媪的生活环境,心里又想些什么呢?(继续品味“醉”字。
)3、那对白发夫妻陶醉了。
作者辛弃疾看到此情此景,也陶醉在这样的画面之中。
4、配乐朗读或背诵。
四、课外拓展,延伸“美”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记叙文。
6 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1、歌曲《送别》2、电影《城南旧事》片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电影《城南旧事》片断,配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的片断,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四、作业1、摘录写有情趣的句子。
第二课时一、继续品读,感悟童年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到底是什么让“我”如此的想念童年和童年的生活?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朗读体会。
2、学生品读感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或者看法。
3、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童年可以有漫无边际的想法。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不是的,爸!他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我真想拿把剪刀替他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2)童年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我站在骆驼面前,看他们咀嚼的样子……”◇“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②把两句话联系起来,你心里有一种什么感觉,体会到什么?◇童年的傻事多么美好。
◇“我”的心中充满了留恋。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两个句子。
(3)童年很快就过去了,过去就不会回来了。
①找出有关的句子。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了。
”◇“我默默地想,慢慢地写,又看见冬阳下的骆驼队走过来,又听见缓缓悦耳的骆驼声。
童年又重领于我的心头。
”②细细地品读这些句子,从中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淡淡的忧伤◇暖暖的心情◇失落和怀念……③带着自己感悟有感情地朗读。
二、吟诵课文,回味童年1、轻声吟诵课文,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感情。
2、选择喜欢的段落背诵。
三、拓展延伸,珍惜童年1、作者的童年如此有趣,那么同学们的童年又有什么记忆最深的事情吗?学生们说说自己童年最有趣的事情。
2、写一段自己的童年中最有情趣的事情。
3、推荐阅读《城南旧事》。
7 祖父的园子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想象课文描写的“我”在祖父的园子里的生活情景,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
2、揣摩、品读重点句段,体会我在园子里的心情,选择课文段落能有感情地朗读。
3、认识“蚱、嗡、啃、樱”等几个生字,正确书写“蚂蚱、樱桃、蚌壳”等词语,摘录描写优美的句子。
教学过程一、出示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课题:祖父的园子,读读注释。
2、介绍作者。
萧红,现代著名作家,原名张乃莹,黑龙江呼兰人。
1933年与萧军自费出版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
1935年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开始用笔名萧红,l940年发表了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同时思考:祖父的园子给你留下的是什么印象?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读出来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理解和体验,只要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词句,言之有理的,都应该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