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 评价
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这是依据()分类标准
WORD格式可以任意编辑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这是依据()分类标准1.诊断性评价教师要想制订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技能和能力水平,了解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学科的态度和抱负水平,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
了解学生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测试。
不过,教育中的“诊断”涵义较广,它不限于查明、辨认和确定学生的不足和“病症”,它也包括对学生优点和特殊才能的识别。
学年或课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
这类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测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并注重经常进行的检查。
其目的主要是利用各种反馈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
这类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等第成绩或作证明,而是改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
形成性评价的测试次数比较频繁,主要在一个单元、课题或新观念、新技能的初步教学完成后进行。
正是这一点,才使之能及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反馈。
就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来看,最重要的是“反馈一定要伴随有各项改正程序”,以便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这些改正程序包括:给学生提供内容相同但编写形式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由几个学生互相讨论和复习有关的教材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及由家长对子女进行辅导等等。
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明。
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门课程或其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为安置学生提供依据。
教案中的适应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教案中的适应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适应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在教案中的应用在现代教育教学中,适应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被广泛应用于教案的设计与实施中。
适应性评价旨在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而诊断性评价则旨在通过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成绩,为教师提供有效的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调整。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教案中适应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的应用。
一、适应性评价的作用适应性评价在教案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适应性评价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能力等信息,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以便在教案设计和实施中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
2.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适应性评价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制订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为每个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学习机会和资源。
3.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适应性评价通过调查问卷、观察等方式,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度,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提高学习效果。
二、诊断性评价的作用诊断性评价在教案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诊断性评价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和成绩的收集和分析,为教师提供有针对性的反馈信息。
教师可以通过评价结果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进行补救措施。
2.指导教学调整:诊断性评价可以帮助教师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调整。
教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以提高教学效果。
3.提高教学效果: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和纠正教学中的问题,从而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三、适应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的结合应用在教案中,适应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的结合应用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和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
具体的应用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在教案设计中融入适应性评价:在制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建立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以便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诊断性试验是评估一种诊断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手段。
在临床实践中,正确的诊断结果对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因此,对于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准确性、可靠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方面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准确性是评价诊断性试验的重要指标之一。
准确性包括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是指在所有被试验对象中,真正患病者被诊断为患病的比例,而阴性预测值是指在所有被试验对象中,真正非患病者被诊断为非患病的比例。
准确性高意味着诊断性试验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患病者和非患病者,对于临床诊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次,可靠性是评价诊断性试验的另一个重要指标。
可靠性包括重复性和稳定性。
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同一检测者对同一被试验对象进行多次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稳定性是指在不同条件下,不同检测者对同一被试验对象进行测试,结果之间的一致性程度。
可靠性高意味着诊断性试验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能够提供可靠的诊断结果。
此外,灵敏度和特异性也是评价诊断性试验的重要指标之一。
灵敏度是指在所有真正患病者中,被试验对象被诊断为患病的比例。
特异性是指在所有真正非患病者中,被试验对象被诊断为非患病的比例。
灵敏度高意味着诊断性试验能够准确地识别出患病者,而特异性高意味着诊断性试验能够准确地识别出非患病者。
灵敏度和特异性是相互矛盾的指标,提高灵敏度可能会降低特异性,反之亦然。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权衡。
综上所述,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包括准确性、可靠性、灵敏度和特异性等方面。
在进行诊断性试验时,需要综合考虑这些指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以确保诊断性试验能够提供准确可靠的诊断结果,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诊断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
特异性越高,则假阳性率越低,假阳 性率等于误诊率。因此,特异性高的 试验,用于临床时误诊机会少。高特 异性试验,用于肯定诊断、确诊疾病。 当试验结果阳性时,临床确诊价值最 大。
用高特异性试验,阳性结果肯定诊断, 又称为SpPins。
特异性高的试验适用于:
肯定疾病的诊断;
凡假阳性结果会导致病人精神负担, 或不当防治措施会给病人带来严重危17
4. Spe=Spe1 X Spe2
5. 验后比=验前比 X LR1 X LR2
25
联合试验
2. 序列试验: 依次相继的试验,要所有的试验
阳性才能做出诊断。序列试验提高了特异度 及阳性预测值。但降低了敏感度及阴性预测 值。
3. 例如: 诊断心肌梗死的CPK、AST、LDH,没
有一种试验是很特异的,如采用序列试验, 即三项均阳性才能诊断,这样可提高诊断心 肌梗死的特异度。
进行比较。 新的诊断性试验,应该具备方法更为简便、
更为可靠或者减少危险、减少创伤、节约费 用等优点,这样的诊断性试验才具有推广意 义。
4
二、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条件
3。列出四格表
诊 断
+
性
试 验
-
标准诊断
有病
无病
a(真阳性) b(假阳性)
c(假阴性) d(真阴性)
5
必须用评价的资料列出四格表, 方法如下
12
如果扩大检查范围,将该地全体运动员都 作上述检查,结果如表2:
冠状动脉狭窄>75%
是
否
运动心电图+ 55(a) 42(b) 97
- 49(c) 478(d) 527
104
520 624
13
SEN=55/104=53%(不变) SPE=478/520=92%(不变) ACC=(55+478)/624=85%(增加20%, 14个 百分点) +PV=55/97=57%(下降38%, 32个百分点) -PV=478/527=91%(增加44%, 28个百分 点) PREV=104/624=17%(原为53%) +LR=0.53/(1-0.92)=6.6(不变) -LR=(1-0.53)/0.92=0.51(不变) 阳性率=97/624=15%(下降52%, 16个百 分点)
诊断性评价
新课标在对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得任务中明确指出:要激发与培养学生学英语得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信心,培养她们学习英语得积极态度,养成良好得英语学习习惯。“播种习惯,收获人生”。良好得习惯让人受益一生。而良好习惯不就是一蹴而就,它得形成需要一个漫长得过程,更何况由于学生年龄低幼,要保持稳定得习惯也不容易,因此更需要我们得教师整个过程中加以督促与鞭策。这就决定了我们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得评价必须贯穿与整个教学活动中。我们主要通过三个渠道即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来完成对学生学习习惯与学习态度得评价、设计一个表格档案,每周对学生进行一次评价、它包括就是否带好学习用品,上课无迟到早退;上课就是否认真听讲,注意观察、模仿;上课就是否大胆发言,声音响亮;就是否能大声、有节奏、流利地说出所学得单词及句子,语音语调基本正确;就是否能大声地唱出所学得英语歌曲,曲调准确,英语得语音基本正确;就是否高高兴兴参与小组活动,认真听同伴发言;就是否能诚恳说出同伴在英语学习中得优点与不足;能否虚心接受同伴得评价;就是否能够不懂就问,虚心好学……学生先在自评栏打分,写下简单得评语,自查存在得不足;然后同桌或班干部评价,说明同学做得好得地方,指出需要改进得地方;最后就是老师得点评、在评价学习习惯与态度时,我们注重了对学生课堂听老师讲课得习惯、课堂上听同学发言得习惯、课堂上积极思维得习惯、课后复习巩固得习惯、课后用英语得习惯、作业书写得习惯等、在同学与老师得督促下,学生得良好习惯正逐步形成。此外,评价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就是形成性评价中得重要任务。
教师对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活动做出及时评价就是非常必要得。教师得一句不经意得表扬会化为她不断进取得动力。为此,教师设置即兴评价表格,以记录课堂即兴评价案例,注意收集不同教学活动中得评价方式,如学生发言,回答问题,合作学习等。相互交流与探讨,从而找到更好得评价方法,使教学质量更优化。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不同标志,及时鼓励学生,得到奖励得学生将自己设计得标志贴到黑板上、使学生都能瞧到自己得闪光点。当学生一旦尝到了成功得喜悦,必然会激起学生学习英语得兴趣,重新找回失去得自信,从而让自己保持在最佳得学习状态中。这样做,尽管不一定会得到全班第一,但绝对能达到自我得第一。教师在平时得教学中,给予学生展示她们得英语才能,从而成为其她同学学习得榜样,鼓舞着她们不断学习,不断进步、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诊断性试验是指通过对疾病或病变进行检测和分析,以便及时准确地进行诊断的一种临床实验。
在进行诊断性试验时,评价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评估试验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就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应包括灵敏度和特异度。
灵敏度是指在疾病存在的情况下,试验能够正确识别出阳性结果的能力;特异度是指在疾病不存在的情况下,试验能够正确识别出阴性结果的能力。
灵敏度和特异度是评价诊断试验准确性的重要指标,它们直接影响了试验结果的可信度和可靠性。
其次,评价标准还应包括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是指在试验结果为阳性的情况下,被检测者真正患有该疾病的概率;阴性预测值是指在试验结果为阴性的情况下,被检测者真正不患有该疾病的概率。
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是评价试验结果对个体诊断价值的重要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试验结果所传达的信息。
此外,评价标准还应考虑到试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重复性是指在相同条件下,试验能够重复出相似的结果;稳定性是指在不同条件下,试验能够产生一致的结果。
重复性和稳定性是评价试验可靠性和稳定性的重要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试验结果是否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最后,评价标准还应考虑到试验的成本效益和实际应用情况。
成本效益是指在达到相同诊断效果的情况下,试验所需的成本与收益的比例;实际应用情况是指试验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效果和价值。
成本效益和实际应用情况是评价试验实用性和经济性的重要指标,它们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试验结果在实际应用中的价值和意义。
综上所述,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是多方面的,需要综合考虑试验的准确性、可靠性、重复性、稳定性、成本效益和实际应用情况等因素。
只有综合考量这些因素,才能够全面评价试验结果的有效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准确、更可靠的依据。
希望本文的内容能够对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引言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育领域中对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过程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估和分析的过程。
它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了解以及教学效果的反馈的重要手段。
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和学习需要,教师可以采用不同的诊断性评价方法,从而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为教学提供有力的支持和改进。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诊断性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和困难,以及他们的学习成果。
通过诊断性评价,教师可以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差距和弱势环节,并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措施,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学习效果。
同时,诊断性评价也能够为学生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帮助他们认识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性。
诊断性评价的方法和工具在进行诊断性评价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工具,根据评价的对象和目的进行选择。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诊断性评价方法和工具:1. 问卷调查问卷调查是收集学生意见和反馈的一种常用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问卷,了解学生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学习环境的看法和感受。
通过问卷调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和不满意的地方,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
2. 作业评价通过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掌握情况和问题所在。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作业表现,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反馈。
3. 组织性评价组织性评价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小组活动等形式,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
通过观察学生在集体活动中的表现,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协作能力、沟通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指导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 口头表达评价通过对学生口头表达的评价,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思维逻辑能力。
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口头表达,判断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和掌握程度,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
诊断性评价的意义和效果诊断性评价对于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效果。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
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诊断性试验是临床医学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用于评估医疗检查工具对疾病的诊断能力。
在进行诊断性试验时,我们需要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来判断检查工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本文将就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敏感性和特异性。
敏感性是指检查工具能够准确识别患病者的能力,而特异性则是指检查工具能够准确排除非患病者的能力。
一个理想的诊断工具应该具有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即能够准确地诊断出患病者,并排除非患病者,从而避免误诊和漏诊的情况发生。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
阳性预测值是指在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情况下,患者真正患病的概率;而阴性预测值则是指在检查结果为阴性的情况下,患者真正未患病的概率。
这两个指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检查工具的诊断能力,从而进行更准确的诊断和治疗。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
ROC曲线是一种用于评估诊断工具准确性的图形方法,它可以直观地展现出检查工具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之间的平衡关系。
通过分析ROC曲线,我们可以确定一个最佳的诊断阈值,从而使检查工具的诊断能力达到最优化。
最后,我们需要考虑诊断试验的重复性和稳定性。
重复性是指同一检查工具在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下进行重复测试时的一致性,而稳定性则是指检查工具在长时间内保持一致的能力。
一个优秀的诊断工具应该具有良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以确保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综上所述,诊断性试验的评价标准涉及到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ROC曲线、重复性和稳定性等多个方面。
通过综合考量这些评价标准,我们可以更准确地评估诊断工具的诊断能力,为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在进行诊断性试验时,我们需要充分重视这些评价标准,从而确保我们得到的检查结果是准确可靠的。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学
论
第九章第四讲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孔
子
夸
美
纽
斯
赫尔巴特
杜 威
泰 勒
在学校举行的形形色色的考试中,有 开学初的分班考试或摸底考试,有单元检 测,还有期末考试。你们知道它们分别属 于哪种教学评价吗?它们的作用又是否是 一样的呢?下面,让我们分别看一下。
目 录 / contents
一般次数少,一学期或一学年两三次
期
期
中
末
成绩记入成绩单,作为某种
考
考
资格认定或升、留级的依据
试
试
归纳总结
归纳总结
教学评价的分类
根据评价在教学中的作用, 教学评价主要分为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你学会了吗?
例如
单元测验
二、形成性评价 作用
改进学习
揭示学习不足, 明确学习方向。
为进一步教学制定步调
了解教学质量, 提供调整依据。
强化已有成果
强化学习结果, 产生学习动力, 明确学习重点。
二、形成性评价
二年级语文老师对 70%同学对生字词掌握不熟练 总结易错字词编成试题 在教学中有意渗
学生进行单元测验
透拼音的教学
一 诊断性评价 二 形成性评价 三 总结性评价
一、诊断性评价
一、诊断性评价
被大部分教师视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 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开始之前
一、诊断性评价
用途
教师根据 评价结果
例如
确定知识准备情况
入学分班考
确定教学起点 调整安排教学计划
二、形成性评价
3.3诊断性能评价
D-二聚体
DVT
0.25 mg/L 139
0.25 mg/L 11
合计
150
非DVT 132 220 352
合计 271 231 502
利用公式计算: 灵敏度: Sen = TP/(TP + FN)×100% = 139/150 = 93% 特异性: Spe = TN/(TN + FP)×100% =220/352 = 63%
计算公式:YI = 灵敏度 + 特异度 - 1
YI值在-1~1之间,其值越大,说明真实性越 好;YI≤0时,说明无任何临床意义
四、临床应用
案例1:已知D-二聚体可用于深部静脉血栓(DVT )的诊断。采用ELISA法检测D-二聚体, 0.25 mg/L为阳性。试验结果如下,请计算其诊断性参 数(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和Youden指数)。
计算公式: Sen = TP/(TP + FN)×100%
(2)诊断特异度( diagnostic specificity):即 真阴性率(true negative rate, TNR),指某检验 项目在所有非患者中获得真阴性结果的百分比。
计算公式: Spe = TN/(TN + FP)×100%
生物标 志物
方法学评价 诊断性能评价
检验 项目
诊断性能评价
一、什么是诊断性能评价?
诊断性能评价是评价一个检验项目在判断 受试者“有病”与“无病”的能力。 明确一个检验项目的诊断性能是临床应用 的前提。
二、评价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
流程和要点:
确
确
选
同
定
定
择
步
研
诊
研
盲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概念及特点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前评价或前置评价,一般是在某项活动开始之前,为使计划更有效的实施而进行的评价。
它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学生前一阶段学习中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学生的性格特征、学习风格、能力倾向及对本学科的态度;学生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及家庭教育情况等。
一般来说,教师对学生进行诊断性评价借助的手段主要有:以前的相关成绩记录、摸底测验、智力测验、态度和情感调查、观察、访谈等。
诊断性评价最大的优点就是教师能够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做到心中有数, 对学生的已有知识、道德情感、性格特点等都有所了解, 以便于在下一步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抓住有利的时机, 有针对性地、及时准确地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做出评价, 从而收到较为理想的教育教学效果。
诊断性评价的作用学年或课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
1.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入学准备程度的诊断一般包括对下列因素的确定:家庭背景;前一阶段教育中知识的储备和质量;注意力的稳定性和广度;语言发展水平;认知风格;对本学科的态度;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身体状况等。
教师可以通过研究学生履历,分析学业成绩表,以及实施各种诊断性测试,就上述各个方面或几个方面进行诊断。
诊断出学生在入学准备程度上的缺陷或特点后,教师就可据此确定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并采取某些补救性措施,选择差异性的教学策略或给学生以情感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同一年级的学生肯定在知识储备、能力和能力倾向、学习风格、志向抱负及性格等方面互有差别。
学生的这种多样性必然也要求教学条件和环境具有多样性。
因此,了解学生在上述方面的差别和差别程度,为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学习环境,或者说,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对学生分班分组,是教师组织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使每个学生能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
需要指出的是,根据诊断结果对学生进行安置并不能完全解决个别差异和因材施教的问题,它只是使教学适应个别差异的一个基本前提,它只能把学生安置在水平大致相当的学生群体中。
诊断性评价
诊断性评价解释诊断性评价也称“教学性评价",一般是指在某项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对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等状况进行的预测。
通过这种预测可以了解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准备状况,以判断他们是否具备实现当前教学目标所要求的条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编辑本段方法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开始前,对评价对象的学习准备程度做出鉴定,以便采取相应措施使教学计划顺利、有效实施而进行的测定性评价.诊断性评价的实施时间,一般在课程、学期、学年开始或教学过程中需要的时候。
其作用主要有二:一则,确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二则,适当安置学生。
编辑本段目的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设计出可以满足不同起点水平和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所需的教学方案,并分别将学生置于最有益的教学程序中。
结果性评价解释总结性评价又称“事后评价”,一般是在教学活动告一段落后,为了解教学活动的最终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学期末或学年末进行的各科考试、考核都属于这种评价,其目的是检验学生的学业是否最终达到了各科教学目标的要求.总结性评价重视的是结果,借以对被评价者做出全面鉴定,区分出等级,并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做出评定。
编辑本段方法总结性评价是以预先设定的教学目标为基准,对评价对象达成目标的程度即教学效果做出评价.总结性评价注重考察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中或学期末进行,次数较少。
终结性评价解释终结性评价就是对课堂教学的达成结果进行恰当的评价,指的是在教学活动结束后为判断其效果而进行的评价。
一个单元,一个模块,或一个学期的教学结束后对最终结果所进行的评价,都可以说是终结性评价。
终结性评价是对一个学段、一个学科教学的教育质量的评价,其目的是对学生阶段性学习的质量做出结论性评价,评价的目的是给学生下结论或者分等。
编辑本段方法终结性评价:是检测学生综合运用语言能力发展程度的重要途径,也是反映教学效果,学校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表之一。
如期末考试,结业考试等。
教学评价的种类
教学评价的种类教学评价是对教学效果进行的价值判断。
它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按照科学的标准,运用一切有效的技术手段,对教学过程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并给以价值判断。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教学评价可以分为以下不同的种类。
在这里,我们主要介绍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1)“诊断”在教学工作中的必要性医生要袪除患者疾病并提出使患者康复的处方,必须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诊断。
教学工作也一样,教师要想制订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技能和能力水平,了解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学科的态度和抱负水平,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
了解学生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测试。
不过,教育中的“诊断”涵义较广,它不限于查明、辨认和确定学生的不足和“病症”,它也包括对学生优点和特殊才能的识别。
教育诊断的目的不是给学生贴标签,证明其在学业上“能”与“不能”,而是根据诊断结果设计一些依赖或发挥学生长处并补救或克服其短处的活动方式,即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长善救失”,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于可能的范围内获得最大的进步。
对学生的诊断不仅可以单独设计和进行,而且还可以利用以前的总结性评价和形成性评价的结果来设计和进行。
(2)诊断性评价的作用学年或课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
①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学校和教师如果打算使每个学生都喜欢学习并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就必须通过诊断性测试和其他方式了解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
如果教师能辨别出学生在情感、认知风格、语言及技能方面的缺陷和特点,就可据此确定每个学生的教学起点并采取某些补救性措施,或给学生以情感方面的关心和支持。
入学准备程度的诊断一般包括对下列因素的确定:家庭背景;前一阶段教育中知识的储备和质量;注意的稳定性和广度;语言发展水平;认知风格;对本学科的态度;对学校学习生活的态度;以及身体状况等。
教学计划中诊断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
选择评价方法:根据评价 目标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制定评价标准:根据评价 目标和方法制定评价标准
分析评价结果:对评价结 果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所
在
确定评价目标:明确评 价的目的和意义
设计评价工具:根据评 价方法和目标设计评价
工具
实施评价:按照评价工 具和标准实施评价
反馈与改进:根据评价 结果进行反馈和改进
特点:诊断性评价具有及时性、针对性和指导性等特点,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 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与其他评价方式的区别:诊断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等评价方式不同, 它更注重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便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诊断性评价的目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找出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 诊断性评价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激发学习动力,提高学习效果。 诊断性评价的方法:可以通过测试、观察、访谈等方式进行。 诊断性评价的结果:可以为教师提供改进教学的依据,也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建议。
等。
确定评价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 和教学内容, 确定评价的具 体方面,如知 识掌握、技能 运用、情感态
度等。
制定评价指标: 根据评价内容, 制定具体的评 价指标,如考 试成绩、作业 完成情况、课 堂参与度等。
设定评价标准: 根据评价指标, 设定评价的标 准,如优秀、 良好、中等、
及格等。
制定评价方法: 根据评价标准, 制定具体的评 价方法,如笔 试、面试、观 察、问卷调查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评价过程和标准
评价者要具备专业素养和公正态度, 避免偏见和歧视
关注学生的个体 差异,制定个性 化的评价标准
关注学生的情感 需求,采用鼓励 性的评价方式
诊断性评价名词解释
诊断性评价名词解释诊断性评价是一种医学名词,指用来衡量病人症状或病变的技术,主要目的是诊断患者的疾病。
它可以帮助医生认识病人的状况,并制定出合理的治疗方案,从而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
诊断性评价的分类很多,主要包括客观性评估、主观性评估、直接评估和间接评估。
客观性评估是指通过检查症状、就诊记录、检查结果和视检行为等来评价病人状态的程序。
主观性评估是指通过诊断性问题和调查病史来评价病人状态的程序,也就是收集有关病人状况、症状和体征的资料。
直接评估是指以直接观察方式评价病人症状的技术,而间接评估是指在某一特定情况下,以不需要患者参与的方式,使用客观技术测量和评估病人症状的技术。
诊断性评价的主要步骤包括:检查和收集病史、诊断性问题、体格检查、体征测量、诊断性检查和检查结果分析。
首先,收集病史,诊断性问题旨在明确患者的病情,包括症状描述、起因及发病时间等。
接下来,进行体格检查,目的是查明病人的体格状况,如体温、血压、脉搏和呼吸频率等。
体征测量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检测病人的精神状况、肌肉骨骼结构、神经系统功能等。
接下来,进行诊断性检查,可以明确病人的疾病类型,比如X射线、CT扫描、外科手术等。
最后,进行检查结果分析,根据收集的信息,医生可以分析出病人的病情,并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
诊断性评价具有多方面的作用,它不仅可以帮助医生诊断病人,还可以有助于确定病人是否需要检查、治疗和康复。
因此,诊断性评价是医疗保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可以为患者提供及时、有效的护理。
在未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新的诊断性评价技术,比如核磁共振技术、X射线技术、医学影像学技术等。
这些技术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识别患者的疾病,它们可以有效检测病变,准确判断患者的病情,有利于更好地治疗病人。
总之,诊断性评价是一种重要的医学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更迅速地诊断病人,并制定出恰当的治疗方案,为病人提供有效的护理。
未来,这种技术将会越来越发达,并有助于提高治疗效率,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是指对于临床试验中所使用的诊断性试验进行评价的一系列标准和要求。
诊断性试验是用于确定疾病存在或不存在、确定疾病的类型或确定疾病的严重程度的试验。
在临床研究中,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诊断性试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从而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包括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
试验的灵敏度是指在疾病存在的情况下,试验能够正确识别出疾病的能力。
而特异度则是指在疾病不存在的情况下,试验能够正确排除疾病的能力。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要求试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都要尽可能高,以确保试验能够准确地识别出疾病的存在或不存在。
其次,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还包括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
试验的准确性是指试验结果与实际情况的符合程度,而可重复性则是指在不同时间或不同实验条件下,试验能够得到相似的结果。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要求试验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都要尽可能高,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另外,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还包括试验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应用性。
试验的预测价值是指试验结果与疾病预后或治疗效果的相关性,而临床应用性则是指试验结果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要求试验的预测价值和临床应用性都要得到充分的考虑,以确保试验结果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帮助。
综上所述,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帮助研究人员评估诊断性试验的准确性、可靠性和有效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在进行临床研究时,需要严格按照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标准进行设计和评价,以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诊断性试验的设计与评价
二、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条件
1。标准诊断:
疾病的诊断,必须有标准诊断(即金标准, gold standard,或参考标准,reference standard)。标准诊断是目前公认的诊断方 法,如:活检、手术、尸检、特殊检查或长 期随访的结果
3
二、评价诊断性试验的条件
2。诊断方法的对比:
评价新的诊断性试验,必须与标准诊断方法 进行比较。
急性心肌梗塞
是
否
≥80u
215
16
CPK <80u
15
114
230
130
SEN=a/(a+c)=215/230=0.93
SPE=d/(b+d)=114/130=0.88
+LR=SEN/(1-SPE)=0.93/(1-0.88) =7.75
20
➢ 再一步分析,则可计算不同水平的阳性似然比:
CPK
AMI(+)
m N1= a2P1(1-P1)/δ2 m N2= a2P2(1-P2)/δ2
显著性水平μа取0.05 μ0.05=1.96(双侧检验) 诊断性试验的允许误差δ一般定在0.05-0.10
18
五、似然比的临床应用
可用于临床计算患病的概率,便于更准确地对患者作出 诊断。
例如:对怀疑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作肌酸磷酸激酶 (CPK)测定,根据其结果可计算似然比。爱丁堡皇家 医院将怀疑心肌梗死者360例收入病房,检测CPK,由一 位不知CPK结果的医生根据心电图和尸检结果判断有心 肌梗死者230例,无心梗者130例,测定值如下:
阴性者为 c 用标准诊断方法,判断无该病的例数为 b+d 无该病的受试者中,诊断性试验阳性例数为
b,阴性例数为 d
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这是依据
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这是依据()分类标准(总1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将教学评价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这是依据()分类标准1.诊断性评价教师要想制订适合每个学生特点和需要的有效教学策略,也必须了解学生,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了解他们的技能和能力水平,了解他们对所要学习的学科的态度和抱负水平,了解引导学生学习成功(或失败)的原因等。
了解学生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测试。
不过,教育中的“诊断”涵义较广,它不限于查明、辨认和确定学生的不足和“病症”,它也包括对学生优点和特殊才能的识别。
学年或课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
2.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之中,为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
这类评价注重对学习过程的测试,注重测试结果对学生和教师的反馈并注重经常进行的检查。
其目的主要是利用各种反馈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
这类评价就是“形成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的主要目的不是给学生评定等第成绩或作证明,而是改进学生完成学习任务所必备的主客观条件。
形成性评价的测试次数比较频繁,主要在一个单元、课题或新观念、新技能的初步教学完成后进行。
正是这一点,才使之能及时为师生提供必要的反馈。
就形成性评价的设计与实施来看,最重要的是“反馈一定要伴随有各项改正程序”,以便使学生“为今后的学习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这些改正程序包括:给学生提供内容相同但编写形式不同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由几个学生互相讨论和复习有关的教材内容;教师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以及由家长对子女进行辅导等等。
3.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的首要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作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明。
教学评价的类型
教学评价的类型【知识点01】教学评价的类型教学评价根据不同的要求可以划分不同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诊断性评价是在学期开始或一个单元教学开始时,为了解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如摸底考试。
在教学活动中,诊断性评价的主要功能:(1)检查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
(2)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
(3)辨别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它包括在一节课或一个课题的教学中对学生的口头提问和书面测验。
在教学活动中,形成性评价的主要功能:(1)改进学生的学习。
(2)为学生的学习定步。
(3)强化学生的学习。
(4)给教师提供反馈。
总结性评价也称为终结性评价,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一个学期或一门课程结束时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
总结性评价注重考查学生掌握某门学科的整体程度,概括水平较高,测验内容范围较广,常在学期末进行。
在教学活动中,总结性评价的主要功能:(1)评定学生的学习成绩。
(2)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以及达到教学目标的程度。
(3)确定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的学习起点。
(4)预言学生在后继教学活动中成功的可能性。
(5)为制订新的教学目标提供依据。
(二)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差异评价相对性评价又称为常模参照性评价,是运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绝对性评价又称为目标参照性评价,是运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的评价,它主要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为目的。
个体内差异评价是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献评价范例侵袭性真菌感染日益增多,在免疫缺陷的患者中,发病率高而且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目前在临床的危重病人中曲霉菌感染已成为急需解决的严重问题,但迄今为止对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osis, IA)的诊断,国内外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特别是早期诊断尚存在较大的困难。
为了要解决临床的重要问题,寻求循证医学证据,提供临床最好的诊断性试验,经检索近10年的文献,目前有3篇论著可供参考与评价。
第一篇二步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血液恶性肿瘤患者曲霉菌感染的研究刘俊青冯立民宋华孟海涛金洁钱文斌中华内科杂志 2005,44(10):726-729【内容提要】目的目前曲霉菌感染已成为临床上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但迄今为止对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FI)的诊断,国内外尚无公认的诊断标准,特别是早期诊断尚存在较大的困难。
本文探讨二步法PCR检测曲霉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其在血液肿瘤患者侵袭性曲霉菌感染(IFI)中的诊断价值。
纳入病例的选择标准:(1)化疗后WBC减少<1.0×109/L,(2)发热>38.5℃,(3)对广谱抗生素治疗无反应和(或)胸片有非特异性浸润。
符合标准者41例,均为白血病患者。
对照组12例其中健康志愿者6例,非感染患者6例。
方法二步法PCR检测有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41例患者外周血中曲霉菌18S rRNA基因,临床结合CT检查、曲霉菌培养、患者骨髓抑制状况和抗真菌治疗效果,分析二步法PCR检测侵袭性曲霉菌的诊断价值。
结果经PCR产物测序结果与曲霉菌18S rRNA基因序列高度同源。
41例高危IFI病例中16例PCR阳性(敏感度39%),有25例阴性(假阴性率61%)。
阳性组中8例有曲霉菌感染的影像学表现,各有1例从胸腔积液、鼻分泌物培养出曲霉菌,2例血培养阳性。
而12例对照者为PCR阴性(特异度100%)。
对PCR阳性者16例拟诊IFI,予以抗真菌治疗后,化疗相关早期死亡仅1例。
作者结论二步法PCR检测对曲霉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假阳性和假阴性率均较低,结合临床资料,对IFI的早期诊断以及指导临床选择抗真菌治疗有较好的价值。
【对文献的评价】一、诊断性试验的真实性1. 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参考标准(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诊断性试验的结果与参考标准做了对比,但并非盲法。
目前国内外均系依照临床症状和体征选择疑似病例,因此还不能成为金标准。
严格来讲应有曲霉菌培养或病理组织的阳性结果,才能确诊为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患者。
本试验阳性16例中,8例肺部影像学表现并非特异性改变,只有4例曲霉菌培养阳性,才能肯定是曲霉菌感染。
按此内容列表如下:敏感度=100%,特异度=75.5%,阳性似然2. 该诊断性试验是否包括了适当的病谱?目前的纳入标准均不够严格,实际上已经包括了很多疑似的病例。
作者将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简写为IFI,实际上IFI应系侵袭性真菌感染(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的简称。
3. 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参考标准的应用?不可能,由于曲霉菌病的病原学的诊断不易获得,而且诊断性试验的结果,会有不少假阳性的病例,扩大了病例范围,反映了目前的参考标准尚待改进。
4. 如将该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是的,该文献报道PCR 所用的引物与有序列同源性,而与人类18S rRNA 基因或念珠菌的16S rRNA基因均无同源性,因此该试验用于其它组的病例,应具有同样的真实性。
可是,由于本文的确诊病例很少(4例),该结论还有待今后累积更多病例后才能确定(病例组样本量至少应在30例以上)。
二、诊断性试验的重要性5. 是否通过该项诊断性试验,能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 目前还不能通过这项试验做正确诊断,阳性病例只能认为是疑似患者。
正确诊断的依据是真菌培养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但真菌培养不易得到阳性结果,而且培养时间较长(8-30天),如果又没有病理组织诊断,这就会给正确诊断带来较大的困难。
因此,进一步研究更好的诊断性试验甚为重要。
6. 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没有。
三、诊断性试验的实用性7. 该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本试验的原理方法叙述明确,但设备要求较高,在一般医疗单位不可能开展。
8. 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病例选择标准没有特异性,因此验前概率估计的误差可能较大。
9. 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假定验前概率为20%,阳性似然比= 4.1,计算验后概率=50.1%,已超过诊断阈值,但还需要做进一步的检查,同时可对患者进行相应的治疗。
【小结】本文虽然使用了多种曲霉18S基因为引物,但很难确定阳性病例均系侵袭性曲霉菌病感染的患者,且假阳性率较高(12/16=75%),而曲霉菌培养的时间又长,要诊断曲霉菌感染患者,还有待更好的诊断学方法。
目前本试验虽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和实用性,但还不够理想。
第二篇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血液病患者侵袭性曲霉菌病的价值谢莉萍刘霆孟文彤周静中华内科杂志 2006;45(12):992–995【内容提要】目的侵袭性曲霉菌病(invasive aspergillus IA)在血液病患者发病逐年增多,且伴随很高的病死率。
本研究旨在评价血清半乳甘露聚糖(GM)抗原检测作为早期诊断和评价IA疗效的价值。
方法81例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T>38.5℃),经广谱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血液病患者被纳入研究。
每周采集患者血液标本2次,共测定标本302份。
GM检测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GM检测实验的阳性定义为连续2次不同时点检测,A 值>1.5。
对GM检测实验阳性的患者,给予两性霉素B或伊曲康唑抢先抗曲霉菌治疗。
结果81例患者中27例GM检测为阳性(阳性率33.3 % ),其中11例临床确诊IA,GM试验7例阳性(敏感性63.6% ),14患者临床排除IA,GM试验阴性者8例,疑似病例33例GM试验阳性10例。
进行GM试验的结果显示比真菌培养结果要提前3~30天确定曲霉菌的感染。
结论研究提示:血清GM抗原检测用于早期诊断IA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在高危血液病患者以GM实验阳性为起点,抢先抗曲霉治疗可降低IA病死率,监测GM值的动态变化具有评价疗效的价值。
【对文献的评价】一、诊断性试验的真实性1. 是否用盲法将诊断性试验与参考标准(金标准)作过独立的对比研究?本文未用盲法对比,但采用的金标准(曲霉菌培养)是可靠的。
2. 该诊断性试验是否包括了适当的病谱?是的,病例既包括了曲霉菌感染患者,也包括了其他霉菌感染以及疑似霉菌感染的患者,应该是比较全面的。
3. 诊断性试验的检测结果,是否会影响到参考标准的应用?不会,本文采用严格的金标准,因此不论该试验的结果如何,都不会影响到正确的诊断。
4. 如将该试验应用于另一组病例,是否也具有同样的真实性?该试验用于其他病例组,半乳甘露聚糖检测应有同样的真实性。
但是,当白血病过低(WBC< 1.0×109),中性粒细胞减少/ 缺乏时,抗原递呈功能和淋巴细胞功能受损,会使得部分血清试验,包括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等,阳性率降低,使得诊断价值受到影响。
本文确诊病例较少(仅11例),正确结论还有待扩大检查病例后再确定。
二、诊断性试验的重要性5 是否通过该项诊断性试验,能正确诊断或鉴别该患者有无特定的目标疾病?是的,本验阳性时基本可以诊断曲霉菌的感染。
实际上本试验共纳入患者81例,“无病”患者,应该包括其他霉菌感染23例,疑似病例33例和14例排除IA的患者(共计70例),四格表应重新制作(如下),计算其敏感度=63.6%,特异度=71.4%(原文为Array85.7),阳性似然比=2.2,因此,单纯依靠该试验的结果对确定曲霉菌感染的诊断尚有一定难度。
6. 是否作了分层似然比的计算?未计算分层似然比。
三、诊断性试验的实用性7. 该试验是否能在本单位开展并能进行正确的检测?本试验的原理方法叙述明确,但生化检验及霉菌培养的设备要求较高,在一般医疗单位不可能开展。
8. 我们在临床上是否能够合理估算病人的验前概率?病例选择标准并无特异性,因此估计验前概率的误差可能较大。
9. 检测后得到的验后概率是否有助于我们对病人的处理?该试验对诊断曲霉菌感染有一定价值,但阳性似然比较低,假定:验前概率估计为20%,则验后概率为35%,虽然尚未超越诊断-治疗阈值,但已超过诊断阈值(25%),因此,检测结果阳性的病例,还需要作相关的检查,并给予相应的抗霉菌治疗。
为了提高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确诊病例,如果能与前项检验做序列试验,则特异度可达93%,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确诊率。
【小结】该试验敏感度(64%)和特异度(71%)都不很高,对诊断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临床价值受到一定限制,而且中性粒细胞缺乏时,中性粒细胞抗原递呈功能和淋巴细胞功能受损,会使得血清半乳甘露聚糖检测的阳性率降低。
但该试验仍然是具有真实性和实用性的诊断性试验。
为了提高侵袭性曲霉菌感染的确诊病例,如果能与前项试验(二步法PCR)做序列试验,则特异度可达93%,敏感度=64%,阳性似然比=9.1。
验前概率仍然是20%,按以上数据计算,验后概率=70%,已超过了诊断-治疗阈值(65%),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确诊率,此时即可开始的治疗,这对临床系统治疗侵袭性曲霉菌感染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篇:Development of Novel Real-Time PCR Assays for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Eleven Medically Important Aspergillus and Candida Species in Clinical SpecimensClaudia Schabereiter-Gurtner, Brigitte Selitsch, Manfred L Rotter, Alexander M. Hirschl, Birgit Willinger。
J Clinic Microbiol 2007, 45(3): 906–914 【SUMMARY】Objective: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s(IFI)are increasingly recognized as a primary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especially the increasing incidence of aspergillosis, a life-threatening infection in immunocompromised patients, the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A) is mainly caused by Aspergillus fumigatus. In the present study, novel real-time PCR assays targeting the fungal ITS2 region were developed for the detec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of medically important Aspergillus species and Candida species using a LightCycler instrument.MethodsThe combination of a group-specific and a universal primer with five Aspergillusor six Candida species-specific bi-probes in one reaction mixture facilitated rapid screening and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by the characteristic peak melting temperatures of the bi-probes. Both assays can be performed either as single assays or simultaneously in the same Light Cycler run. To assess the clinical applicability, 26 respiratory samples, 4 tissue samples from the maxillary sinus, and 1 blood sample were retrospectively tested and real-time PCR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results from culture, histology, or a galactomannan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GM-ELISA).ResultsTwenty samples (64.5%) were both culture positive and positive by real-time PCR. Six samples (19.4%) showed no growth of fungi but were positive by real-time PCR. However, all of the tissue samples were positive by both PCR and histology. The blood sample showed no growth of Aspergillus, but aspergillosis was confirmed by positive GM-ELISA, histology, and PCR results. The remaining five samples (16.1%) were culture and PCR negative; also, no other signs indicating fungal infection were observed.ConclusionOur data suggest that the Aspergillus and Candida assays may be appropriate for use in clinical laboratories as simple and rapid screening tests for the most frequently encountered Aspergillus and Candida species and might become an important tool in the early diagnosis of fungal infections in the future.【EVALUATION】A IS THE EVIDENCE ABOUT A DIAGNOSIS TEST VALID ?1. Was there an independent, blind comparison with a reference (“gold”)standard of diagnosis?The inclusion criteria was not a reference standard and the blind comparison has not been done. The only gold standard was aspergillus culture or histology findings.2. Was the diagnostic test evaluated in an appropriate spectrum of patients?Yes, The samples were taken in an appropriate spectrum patients, all of them were suspected invasive fungal infection. Most of the samples were bronchoalveolar lavage (19/31) and bronchial secretion(5/31).3.Was the reference standard applied regardless of the diagnostic test result?Of course, the gold standard was applied regardless of the test results. Since the gold standard was the fungal cultures.4. Was the test validated in a second, independent group of patients?If the same aspergillus-specific primer was used for other group of patients, also operated by the experienced technician the results would be same. Therefore, the test was validated.B. DOSE THIS(VALID) EVIDENCE DEMONSTRATE AN IMPORTANT ABILITY OF THIS TEST TO ACCURATELY DISTINGUISH PATIENTS WHO DO OR DON’T HAVE A SPECIFIC DISORDER ?1.Were the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and likelihood ratios calculated?This article did not report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either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According to the database, total number of samples were 31, number of positive test were 26, number of negative test and negative culture were 5.As the above four-cell table shows:sensitivity = 100%, specificity = 45.5%,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 1.83. Because, the sample size of the real patients group was not quite enough, it needs further study.2. Multilevel likelihood ratios presented?Without any data of multilevel test resultsC. CAN I APPLY THIS VALID, IMPORTANT DIAGNOSTIC TEST TO A SPECIFIC PATIENTS?1. Is the diagnostic test available, affordable, accurate, and precise in our setting?The procedures of this diagnostic test was described clearly, including amino acid sequences of aspergillus-specific primers( Asp-F, IST-R ) and candida-specific primers( Cand-F, IST-R ) and so forth. This real-time PCR assay which allows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cadida and aspergillus species. The results had been quite promising, and the assay might be conducted in a research institute, because the procedures are complex and needs advanced technology.2.Can we generate a clinically sensible estimate of our patient’s pre-test probability?Not, in fact patients with invasive aspergillus sometimes are deteriorate and severe, therefore, the pre-test probability might be over estimate.3. Will the resulting post-test probability affect our management and help our patient?No, this result may not affect our management. For example: if we suppose a patient his pre-test probability is 20%, in this real-time PCR positive likelihood ratio =1.83, then, we can calculate post-test probability equals 32%. it does not over test-treatment threshold, then we still need another diagnostic test to help our patient. 【COMMENTS】This real-time PCR assay which allows the simultaneous detec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various Candida and Aspergillus species. As the results shows a highest sensitivity, but there are many mis-diagnosed patients (false-positive), specificity of this test isn’t perfect--only 45.5%. When we evaluate the clinical impactof these assays should combination with other tests, such as the detection of GM-ELASA. We still need a large sample Real-time PCR study in the near future to confirm their results.总结通过上述文献的评价,无论是二步法PCR、半乳甘露聚糖试验或是实时PCR 技术,都有较高的敏感度,但是,敏感度很高就意味着存在假阳性的可能性很大,也就是使误诊病例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