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课程实用标准化》(2011年版)
(完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1是学校进行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触觉和其他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表达个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一)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美术课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术的潜能,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组成课程的基本内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容,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祛,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救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最新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1.课程简介1.1 美术课程的意义与作用1.2 美术课程目标1.3 美术课程内容2.平台课程设计2.1 平台原则2.2 平台组织与管理2.3 平台评价与反馈3.美术基本功3.1 造型基本功3.2 色彩基本功3.3 素描基本功3.4 绘画基本功4.美术素材与技法4.1 素材的收集与整理4.2 不同材料的运用技巧4.3 不同技法的应用与发展5.美术创造与表现5.1 创意思维的培养5.2 想象力与表现力的培养5.3 艺术作品的创作过程6.美术欣赏与评价6.1 艺术欣赏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6.2 艺术作品的文化解读6.3 艺术评价的标准与方法7.跨学科与综合实践7.1 美术与科学的交叉7.2 美术与语言艺术的结合7.3 美术与社会文化的联动8.美术教育的评价与发展8.1 学生美术作品的评价与鉴赏8.2 美术教育政策与发展方向8.3 美术教育的改革与创新附件:1.课程示意图2.美术教材推荐列表3.学生评价表格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指国家法定的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基础教育阶段,包括小学和初中。
2.美术课程标准: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内容和要求的文件。
3.平台课程设计:一种教学设计方法,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提供各种学习资源和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4.美术基本功:指美术学习中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包括造型基本功、色彩基本功、素描基本功和绘画基本功等。
5.美术创造与表现:指学生在美术学习中通过创造性思维和表现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6.美术欣赏与评价:指学生通过欣赏不同类型的艺术作品,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同时学会运用相关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
7.跨学科与综合实践:指美术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和交叉,以及通过综合实践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素养。
8.美术教育的评价与发展:指对美术教育的效果和发展方向进行评估和研究的工作。
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课程标准
总目标
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各种工具、媒材进行创作,表达情感与思想,改善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阶段目标。
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内容说明二、分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内容说明二、课程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阻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船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培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课程基本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一、内容说明二、课程内容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一、总体要求1、本课程标准是根据国家教育政策规定制定的,旨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和艺术修养。
2、标准要求学生在基础美术知识、技能和创意方面有深入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同时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
二、课程内容1、美术基础知识1.1 美术史1.1.1 中国古代绘画1.1.2 世界艺术史1.1.3 现代艺术发展历程1.2 美术理论1.2.1 色彩学1.2.2 绘画构图1.2.3 素描与速写1.2.4 艺术造型1.3 美术材料与工具1.3.1 绘画材料1.3.2 雕塑材料1.3.3 摄影与影像制作材料1.3.4 创意工具2、美术技能2.1 素描与速写技巧2.2 水彩画绘制技巧2.3 制作简单雕塑作品的技巧2.4 摄影与影像制作技巧2.5 艺术创意表达技巧3、艺术创作3.1 图像创作3.1.1 静物画创作3.1.2 风景画创作3.1.3 人物画创作3.2 空间创作3.2.1 平面设计3.2.2 立体造型设计3.3 影像创作3.3.1 摄影作品创作3.3.2 短片制作4、艺术鉴赏与欣赏4.1 分析与评价艺术作品4.2 研究艺术家及其作品4.3 理解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流派4.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欣赏能力5、艺术教育5.1 艺术创造和审美教育5.2 艺术欣赏与鉴赏教育5.3 综合艺术教育附件:1、课程教材目录2、学生作品集3、考试题库法律名词及注释:1、义务教育:指国家法律规定的国民教育阶段中,由国家出资提供的普遍义务教育。
2、美术基础知识:指学生需要掌握的关于美术史、美术理论、美术材料与工具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3、美术技能:指学生需要掌握的素描与速写技巧、水彩画绘制技巧、雕塑制作技巧等方面的技能。
4、艺术创作:指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
5、艺术鉴赏与欣赏:指学生通过分析、评价、研究艺术作品,发展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内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育]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0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00目录00第一部分前言00一、课程性质00二、课程基本理念00三、课程设计思路00第二部分课程目标00一、总目标00二、分目标00第三部分课程内容00一、内容说明00二、课程内容00第四部分实施建议00一、教学建议00二、评价建议00三、教材编写建议00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00第一部分前言00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00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00一、课程性质00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00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00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00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
《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性质: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同时,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
2. 课程基本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3. 课程目标:总目标是培养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具体目标包括认知、技能、情感以及态度等多个方面。
4. 课程内容: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特点,设置了“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内容涵盖了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美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5. 课程实施: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同时,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的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6. 课程评价:建立多元的评价体系,注重过程性评价和综合性评价相结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进步,激励学生不断自我完善和提高。
总之,《2011版美术课程标准》强调美术教育的人文性和愉悦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旨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的详细内容和指导。
这些标准旨在帮助学校和教师设计和实施优质的美术课程,促进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发展。
教育目标1. 培养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提高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表现能力,培养其艺术创作的潜力。
3. 培养学生的艺术技能,提供绘画、雕塑、摄影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基础训练。
课程内容及要求1. 绘画:包括素描、水彩画、油画等多种绘画形式。
要求学生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并培养对色彩、构图等艺术要素的敏感性。
2. 雕塑:包括黏土塑造、石膏塑像等制作技巧。
要求学生通过雕塑作品展现想象力和空间感。
3. 手工艺:包括剪纸、折纸、织布等手工艺制作。
要求学生培养动手能力和细致观察力。
4. 艺术欣赏:包括研究艺术史、欣赏艺术作品等。
要求学生了解不同艺术风格和流派,并能够分析和评价艺术作品。
教学方法1. 观摩研究:引导学生参观艺术展览、博物馆等,培养他们对艺术品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2. 模仿练:通过模仿艺术家的作品,帮助学生掌握绘画和雕塑的基本技巧。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作,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材料支持,培养其艺术表达和创新能力。
评价方式1. 作品评价:评价学生的创作作品,注重思想表达、技术运用和审美效果。
2. 实践评价:评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技能和能力发展情况。
3. 知识评价:通过考试、测验等方式评价学生对艺术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材和资源教师可根据本标准的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和资源,包括教科书、参考书、艺术作品集等。
结论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版为学校和教师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旨在促进学生的审美教育和艺术素养的发展。
教师应根据标准要求设计和实施具有特色和质量的美术课程,培养学生的艺术才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
2001 年,国家启动了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经过十年的实践探索,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构建了有中国特色、反映时代精神、体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各学科课程标准得到中小学教师的广泛认同。
同时,在课程标准执行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标准的内容、要求有待调整和完善。
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适应新时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我部组织专家对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完善。
根据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咨询委员会的咨询意见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的审议结果,经研究,决定正式印发义务教育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 2011 年版),并于 2012 年秋季开始执行。
现就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在执行中的有关要求通知如下:1.全面加强学习培训工作。
各地要把修订后的课程标准的学习培训活动作为深入推进课程改革的重要契机,认真组织开展覆盖义务教育阶段所有学校校长、教师和教研人员的全员培训,帮助他们全面理解、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修订后课程标准的精神实质和主要变化,切实把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和基本要求全面落实到课堂教学中。
2.深入推进教学改革。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主要依据。
各地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控制好课业负担,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要充分整合专业资源,建立专家咨询和指导系统,围绕课程标准实施的重点、难点问题开展深入的教学研究和实践探索,特别要加强对农村地区学校的跟踪指导和专业支持。
3.积极推进评价考试制度改革。
各地要引导学校进行教学评价改革,强化评价在教学诊断和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要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确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尤其要重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
改进评价方式和方法,注重过程性评价。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摘要:《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经历了深入调研、广泛征求意见、建立修订组等长期、复杂的工作,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
2011版标准较之十年前颁布的《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从对美术学科的深入认识上、更适合我国现有国情上,以及文本的精致化程度上都有很大幅度的提升。
关键词:《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修订;介绍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 (2012)08-0062-032001年,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实验稿),在全国开始了美术新课程的实验。
同时,课标组也在积极地做着修订完善的准备工作。
在2003年和2007年分别开展了近12万人的两次大规模调研,从2004年开始经过若干次的修订和完善,于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2011年版新课标)。
和实验稿相比,2011年版新课标在诸如学段的划分,学科的四个学习领域等方面没有变化,但是在对学科性质的认定上,对于美术和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的借鉴上,对于更适应我国各地经济、文化发展多元和不平衡的现状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
还从文本的结构和表述上做了精致化的处理。
下面就我所知和所学与大家做个交流,不妥之处望不吝指出。
一、修订工作前的调研2004年开始正式修订,在修订前和修订过程中,课标修订组先后对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国家级实验区的校长、教师、学生和家长以及11家美术教材的主编、编者、出版社编辑等近12万人进行了问卷、走访、座谈等形式的调研,深入了解美术课程标准的实验情况。
征求对美术课标修订稿的意见,得到反馈意见两万余条。
同时还向近三年对课程建设提过建议的89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
几次调研的问题和建议主要集中在:1.绝大多数教师对美术课程改革和美术新课标给予了充分肯定。
2011版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
造型·表现 第一 学段 (1~ 2年级) ▲尝试不同工具,用纸以 及身边容易找到的各种媒 材,通过看看、画画、做 做等方法大胆、自由地把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 物表现出来,体验造型活 动的乐趣。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 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 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 效果,通过看看、画画、 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 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 富的想像力与创造愿望。 ▲运用形、色、肌理和空 间等美术语言,以描绘和 立体造型的方法,选择适 合于自己的工具、材料, 记录与表现所见所闻、所 感所想的事物,发展美术 构思与创作的能力,传递 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有意图地运用形、色、 肌理、空间和明暗等美术 语言,选择恰当的工具、 材料,以绘画和雕塑等形 式,探索不同的创作方法, 发展具有个性的表现能力, 传递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四)综合·探索学习领域
1.了解美术各学习领域的联系,以及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 的联系,逐步学会以议题为中心,将美术学科与其他学科 融会贯通的方法,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 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并以各 种形式发表学习成果。 3.开阔视野,拓展想象的空间,激发探索未知领域的欲望, 体验探究的愉悦与成功感。
(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
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特征与价值以及“物 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 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发展关注身边事物、 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 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 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船力。 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 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 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
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是教育部发布的关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指导性文件,它对美术课程的设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对于推动我国美术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育的目标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它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能力,提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表现、想象和表达能力的目标。
这些目标的提出,为美术教育的实施提供了明确的指导,也为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其次,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对美术教学的内容进行了系统的规定。
它包括了美术基本功、美术表现技法、美术表现形式、美术鉴赏和美术实践等内容,这些内容的规定,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内容支持,也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全面的指导。
另外,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还对美术教学的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它提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强调了教师要注重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提倡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这些方法的规定,为美术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手段和途径,也为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总的来说,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的发布,为我国的美术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它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美术教育迈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也为我国学生的美术学习提供了更好的条件和保障。
希望全国各地的美术教师和学生,能够认真贯彻执行2011年美术课程标准,共同努力,推动我国美术教育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师们:以下是龙念南老师对2011年版《美术课程标准》的解读,个别地方我做了少许处理,应该有助于大家理解新版课标。
目的是给大家一个参考。
俺看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阳历2月2,新的课程标准“千呼万唤始出来”。
俺认真阅读了,对照2001年由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分几次把俺的“体会”晒出来供大家“踩踏”。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华人民国教育部制定(由"订"改为"定",标准的力度增加了)目录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去掉了“与价值”,这样更客观了)二、课程基本理念(加上“课程”目的更明确)三、课程设计思路(加上“课程”目的更明确)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分目标(将“阶段目标”改为“分目标”加强了对学习领域目标的整体理解)第三部分课程容一、容说明二、课程容(将“容标准”改为“课程容”,教学的自主性加强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第三和第四互换确立了教材的重要性)(没有“附录”其实提供了更广阔的自主课程空间)第一部分前言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人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丰富人类的精神和物质世界(明确了美术课程的独特性)。
美术教育具有悠久的历史,近代以来,美术课程更以其丰富的教育价值列入中小学课程体系中。
当代社会的发展对国民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的方法、形成视觉文化的意识和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
美术课程应该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国家培养具有人文精神、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和美术素养的现代公民。
(取消了自责和呼吁,基本直起腰说话了)美术课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弘扬优秀的中华文化,力求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强化了“主旋律”);以学习活动方式划分美术学习领域,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发展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审美品位和审美能力,增强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热爱及责任感,形成(用“形成”替换“发展”凸显了义务制学校教育的本质功能)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
一、课程性质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淡化了“人文性质”似乎降低了身价,其实是明确了身价)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积累视觉、触觉和其他感官的经验,发展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和交流能力。
美术课程具有实践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运用传统媒介或新媒体来创造作品,发展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课程追求人文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学会欣赏和尊重不同时代和文化的美术作品,关注生活中的美术现象,涵养人文精神。
美术课程强调愉悦性。
学生在美术学习中自由抒发情感,表达个性和创意,增强自信心,养成健康人格。
(原来的五段太虚,现在这四个自然段环环相套,基本明确了美术课程的性质。
所以这四个自然段是解读新课标的关键所在。
视觉性是美术的本质;实践性也可以理解为表现性,是艺术的本质;人文性是社会科学的本质;而愉悦性是少年儿童与艺术亲密接触所必须的,那些以丑陋、恐怖、死亡等极致手段进行的艺术必须远离少年儿童。
)二、课程基本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实施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能,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美术课程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选择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容,并通过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
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意和认知特征相适应,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
美术课程注重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发挥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提高精神和生活品质方面的作用,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三)关注文化与生活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通过美术课程,学生了解人类文化的丰富性,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并逐步形成热爱祖国优秀文化传统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观。
(四)注重创新精神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因此,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
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探究与发现,找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发展综合实践能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理念没变,表述更简练了。
此处取消“评价”一段更强化了“理念”)三、课程设计思路(一)以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学习领域,加强综合性和探究性美术课程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构建课程的思路和方法,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根据美术学习活动方式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
美术学习活动大致可分为创作和欣赏两类。
为了便于学习,将创作活动再具体分为“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两个学习领域。
“造型•表现”是美术学习的基础,其活动方式更强调自由表现,大胆创造,外化自己的情感和认识。
“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包括设计和工艺学习容,既强调形成创意,又关注活动的功能和目的。
(对这个领域的表述更明晰了,特别是明确分出了“设计”和“工艺”两部分)“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则注重通过感受、欣赏和表达等活动方式,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
综合性学习是当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特点,美术课程特别设置了“综合•探索”这一新的学习领域。
“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提供了上述美术学习领域之间、美术与其他学科、美术与社会等方面相综合的活动,旨在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探究发现能力。
上述四个学习领域的划分是相对的,每一学习领域各有侧重,又互相交融,紧密相关,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的美术课程结构。
(二)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分学段设计容标准和学习活动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美术课程将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学习分成4个学段(即第一学段:1~2年级,第二学段:3~4年级,第三学段:5~6年级,第四学段:7~9年级),并结合四个学习领域分别设计容标准与学习活动,从而形成依次递进、前后衔接的课程结构,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在美术方面的情意特征、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三)在保证基本规定性的同时,给予教师教学更大的空间美术课程努力体现义务教育的基本特征,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美术教育的权利,让全体学生参与美术学习,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为此,美术课程提出一些具体的学习活动建议,帮助教师引导学生向学习目标发展。
不同地区的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和条件,选择和采纳这些学习活动建议,也可以向学生提出其他学习活动建议,从而使教师的教学活动更灵活、更具主动性和创造性。
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美术课程总目标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定。
(提出“三个维度”,在制定教学计划、撰写教案时,更明确、更清晰)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美术活动,激发创意,了解美术语言及其表达方式和方法;运用(原来是“尝试”,这基本无法评价,因为蜻蜓点水也可以称为“尝试”,过去的大纲的要“掌握”,这又太“学科”了。
现在的“运用”比较适中)各种工具、媒材(将“材料”改为“媒材”,绝对的“与时俱进”。
因为“媒材”包含了数码等“非物质”,而“材料”基本是“纯物质”)进行创作,表达(此处去掉了“自己”,因为是教育,需要了解他人,只有纯艺术才可以只“自己”)情感与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这句加的好,美术可不仅仅是“自娱自乐”。
也不是谁的跟班)。
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这两句组合在一起明确了美术课的终极目标)二、分目标(将“阶段目标”变为“分目标”,使得容更简洁、更明确,因为后面的“课程容”还得分学段详细要求)美术课程分目标从“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设定。
(一)“造型•表现”学习领域1.观察、认识与理解线条、形状、色彩、空间、明暗、肌理等基本造型元素,运用对称、均衡、重复、节奏、对比、变化、统一等形式原理进行造型活动,增进想象力和创新意识。
(这主要是动脑能力,只要想到,在做到就很容易了。
所以提高眼界很重要,要多看,眼高了很容易带起“手高”)2.通过对各种美术媒材、技巧和制作过程的探索及实验,发展艺术感知能力和造型表现能力。
(这主要是动手能力,只有敢动手、会动手,脑袋里的感觉才能表达出来,才能表达好)3.体验造型活动的乐趣,敢于创新与表现,产生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
(这里面就包含了情感价值观,要获得“持久”这一条绝对不能绕过)(二)“设计•应用”学习领域1.了解设计与工艺的知识、意义与价值以及“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知道设计与工艺的基本程序,学会设计创意与工艺制作的基本方法,逐步形成关注(简单的“关注”二字太重要了,现在缺的就是它,满眼都是“假大空”和“好大喜功”)身边事物、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智慧。
2.感受各种材料的特性,根据意图选择媒材,合理使用工具和制作方法,进行初步的设计和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这句话基本上把美术材料放大到了“无限”,只要在生理心理上对孩子没有危害,啥都行,啥都可以尝试)3.养成勤于观察、敏于发现、严于计划、善于借鉴、精于制作的行为习惯和耐心细致、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
(这一段基本上明确了“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课程任务,其实一个设计公司亦如此)(三)“欣赏•评述”学习领域1.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关系”的应用表示千万不能就“美术”论“美术”,它可是具有“人文性”的啊!有了“人文”就有了“美”,未来有没有“术”都不重要了),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