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上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教学设计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学理念:创建多样化、民主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努力渗透历史学科素养,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原因。
教材分析:本课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上承春秋战国的纷争与变法,下启两汉大一统的巩固,秦结束战乱实现一统,并在很多方面开启后世封建王朝之先河。
所以秦朝的统一连同其巩固统一的举措在中国古代史中是占有重要地位的。
自秦一统天下以后,中国大一统的国家格局就已经深深烙进华夏民族的骨子里,自此以后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也有过分裂和混乱,但最终总能归于一统。
学情分析:高一阶段的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水平的高峰期,其记忆力、理解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能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内容。
同时,该阶段的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学习历史知识的基础,能够对一些历史事件有一个初步的理解与分析。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不足和阅历尚浅,特别是对来自于山区的高一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深刻意义和影响还是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教师在秦统一的原因、措施和影响中要运用生动的史料和图片来积极的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其正确的史观和时空观,加深对本课的统一乃是大势所趋,秦的统一是嬴政顺应民心的结果的认识,从而加深统一对于中华民族形成的重要性的认识。
教学目标:1.在对秦统一条件和秦的暴政的学习中,引入大量史料,尽量使学生的学习过程自然流畅,结论水到渠成,通过史料实证来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学科精神2.在导入环节和秦灭六国的教学中凸显地图的作用,加上一些有代表性的大事件希望能够逐渐强化学生的时空观念3.通过对秦统一、秦加强统一的史实以及秦亡于暴政的认知过程,培养其历史解释,即客观辩证分析历史事件能力。
4.通过对秦统一的深远意义的认知,提升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从而加深他们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怀。
部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31张)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1)实行以皇权为中心的中央集权体制。权力高度集中,皇权至高 无上;三公九卿分工严密,各司其职,中央集体对皇帝负责。 (2)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中央对地方管理日趋严密, 地方绝对服从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3)专制主义是主要特点,带有浓厚的人治色彩。 (4)充分体现出“家天下”的色彩。国与家同治,也是封建时代的 统治特点。
2.秦朝灭亡:陈胜起义失败, 项羽 、刘邦等领导的反秦势力却日益壮 大。公元前207年,刘邦的军队进入 咸阳 ,秦朝灭亡。 3.楚汉战争 (1)性质:地主阶级为争夺皇位而进行的战争。 (2)结果:刘邦击败项羽,公元前202年,建立 西汉 王朝。 知识归纳 刘邦胜项羽败的原因 (1)刘邦:“约法三章”,废秦苛法,善于用人,听取谏言,指挥得当, 关中有稳固的根据地。 (2)项羽:刚愎自用,不善用人,赏罚不明,烧杀掳掠,加之分封政策失 当,缺乏稳固的根据地。
2.经济文化 (1)统一车轨、文字、 货币 、法律和 度量衡 。 (2)编制户籍,迁徙六国 贵族豪强 到 关中 、巴蜀等地,整顿社会 风俗。 (三)统一的影响 1.秦的统一,建立起“东至海暨朝鲜,西至 临洮 、羌中,南至北 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 辽东 ”幅员辽阔的国家。 2.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3.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 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史料一 “法令出一”“别黑白而定一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 决于上”“主独制于天下而无所制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史料二 撇开道德方面的考虑,秦只维持了那么短的时期也可能 是一件好事。不寻常的是,尽管昙花一现,它却成功地把一套国家 官僚机器的制度传给了它的政治继任者。这套制度经过汉代的完善 和巩固,又继续推行了1700年,其间逐步作了修正。如果容许这项
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一历史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ppt(37张PPT)
休息。”作者认为只有统一才能结束战乱。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一 秦的统一
1.秦统一的背景
统一的必要性: (1)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2)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7)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统一的可能性: (3)秦朝地理位置优越,物质基础雄厚。 (4)秦王励精图治,广纳贤才,吏治较为清明。 (5)商鞅变法后,秦实行法治,奖励耕战,国家日益强盛。 (6)秦始皇雄才大略
君主专制: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概念。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皇位世袭制 上,其主要特征是皇帝个人的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专制是 决策方式。 中央集权:是相对于地方分权而言的,其特点是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 。中央集权是管理形式。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②三公九卿制
皇帝
大权独揽
任免官员
御史 大夫
监察
丞
太
相
尉
行政 军事(虚设)
中央官制
郎卫 太 宗 廷 治 少 典 奉中将
中尉 仆 正 尉 粟 府 客 常尉作
令
宫
宫廷 警卫
门 卫 戍
宫 廷 车 马
皇 室 事 务
司 法
内 史
工商 税务
民 族
祭京 祀畿
少 府
刑 狱
农赋 皇室 外 财政 财务 交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 秦的暴政 1.表现 2.结果 3.影响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二 秦的暴政
1.表现
(1)秦始皇穷奢 极欲, 大兴土木 (2)刑法严苛,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课件
秦始皇头上戴的叫冕,前后垂挂的玉串称旒(liú),一般为12串。 在冕冠两侧,还对穿一个孔,用来穿插玉簪,在簪的一端,系有一根丝 带。在丝带经过两耳的位置时,各垂一颗黄色的珠玉,叫“充耳”。冕 冠上的旒垂落下来,正好挡住视线,意为“视而不见”。穿的衣服称衮 服,有12种图案。腰间系有黄赤大佩,左侧戴有玉佩,“君子无故,玉 不去身”。配有长剑。
主张统一集权 广纳人才,善于用人,
善于纳谏
楚汉之争
项羽 放纵部下烧杀抢掠
主张分封割据 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赏罚不明
材料: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探讨:秦因何而亡?
独断专行
私欲膨胀 赋役严苛 焚书坑儒 刑法严峻
民不聊生 官逼民反
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1)秦朝的暴政激化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层内部矛盾 (根本原因);(2)秦朝缺乏治理统一大国的经验; (3)对东方六国旧势力缺乏有效的融合和控制; (4) 陈胜吴广起义和反秦势力的壮大(直接原因)。
【历史纵横】秦始皇是一代暴君吗?
1、追源:“暴君”说之由来? 主要来自司马迁的《史记·秦始皇本纪》,其中对秦始皇的评价又大量借鉴了贾谊的 《过秦论》。
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
没有长时间的四分五裂、漫长的战争,我 们才能文明生生不息。”
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幅员辽阔的国家。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②促进融合:空前统一的封建国家,促进 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动了统一 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③顺应潮流: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是 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需要。
宜为王,”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 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项羽本纪》 分析为什么陈胜建立的政权号称“张楚”。
高中历史必修上册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3.(2023·福建学业水平考试)秦统一全国后,秦始皇召开了一场关于地方
治理的御前会议,丞相王绾主张分封制,廷尉李斯则主张郡县制。秦始
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旨在
A.尊崇儒术
B.缓和矛盾
√C.巩固统一
D.扩展疆域
4.(2023·湖北智学联盟高一下联考)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
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
政治 制度
指 丞相 (行政)、太尉(军事)、 御史大夫 (监察),为主
要辅佐大臣;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
措施
郡县制
经济 社会 思想 法律
具体内容
维度
在地方彻底废除 分封制 ,设立郡、县两级行政机构, 政治
其主要官员由 中央 任免和考核。县以下设乡、里和亭, 制度
分别负责管理民众和_治__安___
√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
C.宗法制度的湮灭 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分裂动荡,秦统一六国,开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制度,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B项正确; 分封制度在之后的朝代中仍有实行,排除A项; 材料未涉及宗法制度的湮灭,排除C项; 秦朝并不属于早期国家形态,排除D项。
返回
提
升 综
重点突破
合
性
主题一 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史料探究
材料 秦朝的统治仅持续了短暂的14年,却开启了中国历史的新时代。 秦朝的征服者统一了一系列独立的王国,开始把不同文化地区纳入一个 较大的中国社会的宏伟规划。
——摘编自[美]本特利、齐格勒著,魏风莲译《新全球史: 文明的传承与交流》
据材料可知,项羽实行分封主要是出于军队成分驳杂、群雄并起、局势 混乱等多重原因的考虑,目的是缓和矛盾稳定秩序,故选D项; 材料主旨并非彻底推翻郡县制度,排除A项; 材料强调项羽实行分封的主要原因是要解决现实问题,稳定秩序,而不 是分封制的影响深远,排除B项; 分封诸侯以后,诸侯们会因利益不均而不停攻伐,不利于强化统治,排 除C项。
高中人教统编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教案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案课标要求通过秦朝的统一业绩和开疆拓土等举措,认识大一统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时期的社会矛盾,认识秦朝崩溃原因。
教材分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选自普通高中教育教科书《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第3课。
教材共三子目,讲述秦从统一六国到政权速亡的过程,史实较多但线索清晰。
秦的统一,结束春秋战国以来的诸侯割据纷争,建立了疆域辽阔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此后古代中国版图的基本轮廓;它所创立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后世两千年之久;二世而亡的短祚命运引起后世的深切反思。
教材引用了多则来自《史记》的史料,涉及秦朝兴衰的主要史实,为教学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教学目标1.能够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认识秦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概括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等重要史事;2.通过图文资料,能够在历史地图上描述秦朝疆域的四至,认识秦朝奠定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疆域基础;3.通过史料分析,认识秦始皇巩固统一的重要措施及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意义;4.探讨秦朝速亡的多方面原因,以史为鉴,从秦末农民起义中认识到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重要作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秦朝的统一和巩固统一的措施及作用。
教学难点: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涵和影响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政治和社会结构的大革命。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它结束了封建领主制,创立了中央集权制的帝国。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文中的“第一次大革命”指什么?(设计意图)创设问题情境,一方面引发学生思考导入新课,另一方面凸显秦朝的统一及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贡献。
教师也可使用“秦统一中国”情境视频导入,让学生了解秦统一中国的概况后再讲解新课。
【讲授新课】一、秦朝的统一1. 统一的原因出示几组材料,提出学习任务:学生概括每组材料的主题材料一“乱莫大于无天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
2023-2024学年部编版高中历史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案)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1.唯物史观:通过对秦朝统一的条件分析,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要性与偶然性。
了解古代皇帝制度的创立是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根本条件和重要特征,皇权是封建专制国家的权力中心。
掌握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郡县制建立的史实,能够比较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异同。
认识到中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长时期的特点,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要一分为二地评价。
2.家国情怀:通过认识秦朝统一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培养维护国家统一的家国情怀。
3.史料实证:通过多媒体出示秦暴政的史料与实物,如骊山陵墓的修建、阿房宫的建造、万里长城的修筑,人民遭受苛法的折磨等情境和图片,增强历史的真实感,感同身受,真切体会人民的生产生活状况,深刻体会政权的成败,不仅要有先进的体制,更要有一套符合实际且行之有效的政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4.时空观念:通过学习秦末农民起义,学生了解其过程,分析秦的速亡原因,提高学生比较概括和思考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点: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难点:秦朝实现统一的原因和条件,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和影响。
1.教师利用教科书及其他相关备课资料进行前期课前准备。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3.多媒体、粉笔、教科书。
【新课导入】【师】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
各地域经济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请同学们通过思维导图了解秦朝发展的时间线索。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感受秦朝统一的条件、为巩固统一采取的政治制度以及走向灭亡的原因。
【新课讲授】一、秦的统一【师】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政治、经济、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
通过教材学习秦朝统一的历史条件?1.条件生:(1)客观条件:政治上,长期战乱给社会带来巨大灾难,人民渴望安定统一;经济上,各地的发展,要求打破政治分裂所带来的阻碍。
统编高中历史教案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
第3课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程标准】1、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2、通过了解秦朝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的原因。
【教材分析】1、唯物史观通过对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的学习,让同学们理解战国末期经济的长足发展是秦朝能够统一六国的根本原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历史前进的根本动力。
正是由于战国末期各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区域交流的频繁、华夏民族观念的深化,进而加速了秦朝统一中国的速度,慢慢走向统一多民族的封建社会。
同时,通过对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原因的探究,培养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的能力,即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2、时空观念通过地图了解秦国具体的地理位置、秦国攻打六国的顺序、秦国的疆域,加强学生的印象,从而更为深刻地理解秦朝大一统的形势。
通过陈胜、吴广起义进军路线图、楚汉战争示意图的解读,培养学生从地图上获取信息的能力。
3、史料证实在本课的教学中,大量充分地运用了史料,让学生在史料中找到有效的信息,既有利于加深对课本知识的认识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历史阅读、提取信息的能力。
4、历史解释从图片和文字资料中提取关键的信息,在了解基本历史史实的前提之下学会归纳升华,学会对历史进行解释,总结历史发展的规律,揭示深层次的内涵。
5、家国情怀通过学习该课,学生增强对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自豪感和判断力,增强自身的民族认同感,理解国家兴衰存亡的规律。
【教材分析】本课以秦朝建立的条件、巩固大一统的措施、秦朝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为核心内容,在整个单元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在整个模块中也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部分承接和联系了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的内容;巩固大一统的措施与农民起义又与第4课《西汉与东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衔接。
这三课一起贯穿起来构成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的雏形。
部编版 高中历史必修上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三课同步课时训练1、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2、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有()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
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4、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6、春秋时,晋秦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等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
战国时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管理体系, 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
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C.郡县制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7、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A.书同文B.车同轨C.行同伦D.地同域8、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新教材】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课件-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六合之内,皇帝 之上。西涉流沙, 南尽北户。东有 东海,北过大夏。 人迹所至,无不 臣者。 ——《史记·秦始 皇本纪》
匈奴
灵
渠 五岭
西南夷
辖管西南夷 开辟五尺道
五尺道即秦常頞开通 的从蜀深入云南的道 路。它从蜀南下经僰 道(今四川宜宾)、 朱提(今云南昭通) 到滇池,是云南与蜀 的重要商道。
有何特色?
御史大夫 (副丞相)
律令图籍 监察百官 (位低权重)
太尉
军务 (虚有其位)
九卿
以皇帝为中 心
相互牵制 位高权重 内外兼管 不得世袭
皇帝
御史 丞 大夫 相
三公
太 尉 九卿
奉郎卫廷典宗治少太
常中尉尉客正粟府仆
令
内
史
在一次朝会上,丞相王绾等对秦始皇说:“现在诸侯刚 刚消灭,特别是 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 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秦始 皇要大臣议论一下,许多大臣都赞成王绾的意见,只有 李斯反对。他说:“周武王 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 诸侯。到后来,像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没法禁 止。可见 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在全国设立郡县。”
秦始皇说:“天下共 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 复立国,是树兵也,而 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废除分封制,实 行郡县制,是建 立中央集权制度 的根本性变革。 秦统一后,将全 国划分为36郡, 后扩展到40余郡。 郡下设县。县下 设乡、里。
历史法庭:秦始皇的功过
秦始皇被秦朝人民告上了 法庭。请你为被告秦始皇 写一份辩词或为原告秦朝 人民写一份诉状。
部编版高中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0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教学设计教案
第一单元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大一统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本课是人教版必修上册《中外历史纲要》第一单元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本课通过三个子目(秦朝的统一、秦朝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讲述秦朝统一到秦朝灭亡的全过程,认识秦朝时期政治、民族、经济、文化的特点,明确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的时代特征。
【唯物史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识记秦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相关史实,运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关系理解秦朝政治制度、国家统一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关系,培养学生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时空观念】
通过《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教科书和配套课件,认识秦朝所处的特定的时空环境,抓住其特定时空背景和阶段特征。
【史料实证】
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使学生了解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影响,提高学生探究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历史解释】
引导学生运用本课教材中文献资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识秦朝政治制度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有效解读材料、自主分析归纳知识的能力。
【家国情怀】
通过教学让学生认识到秦的统一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培养中华民族爱国爱家情怀。
1.重点: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特征
2.难点:多角度认识秦朝官僚政治的确立
1.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前期课前准备,提出问题请教师有目的性地准备课程资料。
2.学生课前预习,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资料。
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意义: ①奠定了此后历代疆域的基本版图; ②促进了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③促进中华文明的发展。 ④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二、秦朝的暴政Fra bibliotek1.秦朝暴政的表现
始皇初即位,穿治郦山, 大兴土木
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
皇帝制度 三公九卿制度
郡县制度
一、秦朝的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材料一:秦初并天下……丞相(王)绾等言:诸侯初破, 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音镇)之。请立 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于群臣,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 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 止……置诸候不便。
影响:钳制思想,摧残文化,使我国文化典籍遭受严重损失。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公元前210年,秦始 皇驾崩,秦二世胡 亥继位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 广起义,号为“张楚”
一、秦朝的统一
3.巩固统一的措施
(1)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①概念
皇权与相权
君主专制:主要指一种决策方式,指君主独立掌握政权。与民主制度相对,
体现在帝位终身制和世袭制。主要的特征是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
力于一身, 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
中央与地方
中央集权:相对与地方分权而言的一种国家体制,其特点是地方绝对服从 中央,中央控制地方,地方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其积极作 用主要有: 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巩固与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有利的政治环境。
商鞅
魏国人
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
统编人教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
统编人教2019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知识点总结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一、基本概念1.民族经过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
2.国族:以政治凝结成的新族群,在文化习俗的融合的情况下,国族不可以直接转化成民族概念。
典型的国族概念有巴西民族、美利坚民族、中华民族等。
3.大一统国家:与“早期国家”相比,“大一统国家”相当于中国古代国家的“升级版”。
其“升级”的表现不仅在于版图覆盖范围更大,更在于建立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官僚制统治,政权组织结构更加紧密,管理力度更为强化。
◎二.大一统国家初建:1.有利条件(1)政治方面①秦王嬴政的决策方式具有一定的民主特色。
如行间计、统一战争、权力世袭等国家重大决策要令,均通过智囊团(文臣、武将、百官、博士、客卿)来决定。
②秦善于吸纳人才,外来人才在秦统一大业的实现上,功不可没。
(2)经济方面:①在商鞅变法的基础上,秦国的经济改革进一步完善了赋税制度和土地制度。
②秦国对农业经济高度掌控,形成了一套完备的主管经济的官吏体制;设立了种种法律来调整经济关系。
③秦国所处地理位置优越,物产丰富,物质基础雄厚。
(3)思想文化方面战国中期以后,秦国以法家学说为主导,吸收和整合了“富国强兵”“君臣关系”和“政权运作”等方面的诸子学说,实现了秦国国富兵强和政权的高效运转。
(4)军事方面①正确的军事策略的采用和技术条件的进步,是秦实现统一不可或缺的条件。
②长期的战乱给社会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打破政治分裂、结束战争,成为历史大势、众望所归。
2.大一统的过程(1)统一东方六国。
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国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瓦解,相继灭掉东方六国。
(2)征服南方越族地区,加强对滇、黔一带西南夷的控制。
(3)北击匈奴,修筑长城。
3.大一统的意义(1)结束分裂,天下归一,空前统一的国家政权,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多民族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的发展。
新部编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上册 第3课 秦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教案(教学设计)
归纳总结:①车轨②文字③货币
④度量衡⑤驰直道⑥法律⑦户籍
⑧迁六国贵族⑨社会风俗
4.秦朝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秦朝的暴政。
1、政治危机:教师展示课件出示图片秦朝繁重的徭役、兵役(强调人民生活的艰难),阿房宫、兵马俑(强调统治者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出示秦长城的图处(结合孟姜女哭长城的典故,让学生体会秦长城的双面作用,一方面有利于阻止草原民族对中原的骚扰,保卫了中原文明的发展,另一方面,长城加重了人民的苦难)
教材分 析
本课为秦朝结束了战国纷争实现大统一,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的起点,在整个单元中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过程中处于重要的地位。本节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统一六国的条件,承接了第 2课的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统一后秦朝采取的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秦末的农民起义又与第 4课两汉大一统国家的巩固的内容紧密相连。其确立的政治制度为后代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3、4课内容紧密衔接,绘制了中国早期封建制度雏形。使学生认识到国家的统一、社会的进步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多少代人锐意进取不断创新的结果。同时通过秦的短暂而亡的分析,尝试理解历史上王朝兴衰存亡的一般规律。
3.巩固统一的措施:
教师提问:秦朝采取哪些手段来有效巩固国家的统一?
1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展示①皇帝制度
教师讲述皇帝名称的由来:“皇帝”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秦王嬴政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自己的专用称号。
课件展示材料,让学生理解皇权的至高无上。
②三公九卿。教师出示课件,介绍秦朝的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秦朝在中央设立三公,分别是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丞相的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国家大事,太尉掌管军政,御史大夫负责监察,传达皇帝诏令。
部编《中外历史纲要(上)》笔记 第3课 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第3课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初步建立
一、秦朝的统一
1.客观条件(人民渴望统一)、历史条件(商鞅变法
2.前230-前221年,秦灭六国。
南征南越,北征匈奴,修筑长城(西起临洮,
东至辽东)
3.巩固措施: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4.皇帝独尊、三公九卿(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县制、统一车轨、文字、
货币、度量衡
5.疆域: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
辽东
6.意义:统一中央集权国家的建立,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客观规律,促进了
民族交融。
二、秦朝的暴政
1.徭役繁重,刑法严苛,焚书坑儒,社会阶级矛盾激化。
2.前210年秦始皇去世,秦二世更加残暴
三、秦末农民起义与秦的速亡
1.前209年,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
2.前207年,刘邦进咸阳,秦王子婴投降
3.刘邦项羽楚汉之争,刘邦获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课同步课时训练1、春秋战国时,秦国地处西陲,长期与西戎为伍,但最终却取得了灭六国,一统天下的成就。
下列各项能够构成秦国开创历史新局面的原因的是( )A.经济文化比东方六国繁荣B.长期与周边民族交流,作战方式先进C.置身诸侯纷争之外专注于发展国力D.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制度变革卓有成效2、在历史学习中,图表往往隐含着大量的有效信息。
从下图中我们能够得到的信息有()①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完成统一②秦统一期间的都城为咸阳③秦统一总体采用了先近后远的攻击策略④秦统一后的疆域未达东部沿海地区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④D.①②③3、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
其首要目的是( )A.宣扬托古改制B.承袭华夏传统C.突出个人功业D.标榜君权神授4、在秦朝朝议中,有发言权的不仅是三公九卿,没有具体行政职责的博士也可进言。
据此可知朝议制度( )A.减少了君主决策的失误B.阻止了皇帝的恣意妄为C.保证中央机构的独立性D.标志秦代中央官制完善5、有学者认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更加广阔的国土上更加彻底地实施郡县制,才使得“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行同伦、统一度量衡”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得以在全国贯彻落实。
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郡县制利于国家统一B.郡县制加强了君主专制C.国家统一是郡县制实施的前提D.秦始皇是设郡、县的首倡者6、春秋时,晋秦等国已开始了县的设置,但县大夫等仍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
战国时逐渐形成了郡县两级的地方管理体系, 郡守、县令多由国君自行任免。
这说明( )A.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普遍实行郡县制B.县的设置早于郡,所以县的地位高于郡C.郡县制经历了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的演变D.秦朝最先推行郡县制7、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A.书同文B.车同轨C.行同伦D.地同域8、秦律诉讼有“公室告”和“非公室告”之分。
“贼杀伤、盗它人为公室告”,而“主擅杀、刑、髡其子、臣妾,是谓非公室告”。
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
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 )A.秦朝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B.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C.儒家伦理贯穿法治思想的必然产物D.巩固家庭与社会稳定的理性选择9、在评论秦朝的灭亡时,历史学家张岂之说:“秦始皇忘记了最主要的事:民心和民力。
”最能论证此观点的是( )A.称皇帝制《秦律》B.置三公行郡县C.焚书坑儒筑长城D.统一文字平南越10、象棋棋盘中的楚河汉界来源于楚汉战争。
象棋之争中,任何人皆可成为胜利者,而楚汉战争中,刘邦战胜了项羽。
刘邦打败项羽的最主要原因是()A.善于用人B.后方巩固C.战术正确D.得民心11、古人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最接近事实的是( )A.乃举措暴众而用刑太极故也B.所以殄灭而降辱者,(亡于)六王之后也C.维(礼又廉耻)不张,……故万民离叛D.废先王之道,燔百家之言,以愚黔首12、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统一度量衡、货币B.开创皇帝制度C.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D.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材料一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
……——(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
"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
《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四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
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
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
——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架构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
(4)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
14、秦始皇兼并六国、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天意和民意的聚散离合,贯穿着中国历史。
屈原伤怀自沉,逆天顺民。
秦始皇统一天下,顺天逆民。
秦末大乱,刘邦顺天顺民,建立汉帝国。
……以史为鉴,当权者顺天重民,调和天意和民意,可谓是须臾而不可忘记。
——摘编自李开元《秦始皇的秘密》材料二始皇既殁,胡亥极愚,郦山未毕,复作阿房,以遂前策。
云“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
诛斯、去疾,任用赵高。
痛哉言乎!人头畜鸣。
……虽居形便之国,犹不得存。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第六》材料三“使始皇有贤子,守其法而益振之,积至数十年,继宗世族,芟夷已尽,老师宿儒,闻见悉去,民之复起者,皆改心易虑,以听上之令,即有刘、项百辈,何能为哉!”——张居正《杂著》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逆天顺民”和“顺天逆民”的具体表现。
2.据材料二,指出秦“不得存”的原因。
3.据上述材料,你认可张居正的看法吗?请说出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本题考査的是秦统一六国的原因。
秦国在七国中文化较为落后,A项与史实不符。
长期与西戎为伍,有利于秦国形成强悍民俗,从而提高军队战斗力,但作战方式并不比六国先进多少,排除B项。
秦国实行“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成功化解六国力量和扩展自身势力,C项与史实不符。
秦国较少受礼乐文明影响,宗法传统势力较弱,这样内政改革阻力较小,商鞅变法的深度和广度远超六国,“富国强兵”的法家政策在秦国实现得最为彻底,最终使秦国得以开创历史新局面,故选D项。
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从图片看,秦统一后疆域已经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排除④。
3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皇帝之称是秦始皇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因此,把“三皇”与“五帝”的名称合为“皇帝”,说明他认为王的称号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权势和地位,而且他并不仅仅满足于做人间最高统治者,还要将自己的权威罩上神的光环。
A项说法错误;B、D两项可体现,但与题干要求“首要目的”不符。
4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朝议中允许更多的人来发表意见,这样能够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故选A项。
5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中表明,郡县制的实施有利于国家统一措施的推行和落实。
说明对新统一国家的巩固有利,故A符合;B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C项内容与史实不符,在秦朝统一前,诸侯国中郡县制已有存在,同样,D项中秦始皇首倡郡、县与史实不符。
故排除CD。
故选:A。
本题考查郡县制,要求了解秦始皇统一后采取巩固统一的措施,重点掌握郡县制的确立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本题重点是对题干中郡县制与统一措施的落实之间的因果关系要理解清楚,其次对郡县制的设置过程和影响要把握。
6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由“大都由卿大夫及其子弟担任”“多由国君自行任免再结合秦朝郡县制的相关知识”可得出C项正确A项中“普遍”与史实不符B项中现象一度存在,但并非常态.且不能由材料得出,D项明显错误。
7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行同伦”指统一行为和伦理,是对思想到行为的统一,体现的是“心理认同”,故C 项正确。
“书同文”指秦朝统一文字为小篆,“车同轨”指秦朝统一交通轨道,“地同域”即统一地域,均与心理认同无关,A、B、D三项错误。
8答案及解析: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属于公室告的案件,官府应予受理”“非公室告案件则不予受理”可得出秦律诉讼程序存在明显差异,是因为维护君权与国家利益的现实需要,故B项正确。
9答案及解析:答案:C解析:10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要注意设问强调的是最主要原因。
题目给出的四个选项都是楚汉战争中刘邦打敗项羽的原因,但最主要的原因是贏得民心,即“得民心者得天下”,故选D项。
11答案及解析: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要求选择最接近事实的对秦朝短期而亡原因的分析,A项意思是秦因暴政而亡,B项认为是被六王之后所灭,C、D两项都认为是因为不推行儒家思想,教化万民而导致灭亡,联系史实,秦亡的原因主要是暴政,答案为A。
考点:统一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点评:此题难度较大,需要学生仔细分析比较,要有一定的古文水平,还要客观分析秦亡主要原因,要求学生能客观地看待问题。
12答案及解析:答案:D解析:秦朝留给后世的政治遗产,一是首创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二是首次建立起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故选D。
A项并非从制度上进行分析的,而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的分析;BC项是秦朝开创的制度,但是并不是留给后世最宝贵的财富。
随着社会的发展,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都被废除了。
13答案及解析:答案:(1)秦朝地方行政机构是与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的,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
(2)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
(3)措施: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
作用:有利于公平交易,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中央集权。
(4)中央集权制度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它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
14答案及解析:答案:1.“逆天顺民”:屈原反对秦国完成统一;以身殉国表达对楚国的热爱。
“顺天逆民”:秦始皇统一天下;暴政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
2.原因:秦始皇父子大兴土木;胡亥资质平庸;诛杀能臣,任用奸佞。
3.认可。
秦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如果后继者贤良,秦未必短命而亡。
不认可。
秦统一后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六国幸存者中不乏有复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