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合集下载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感染引起的小麦病害,是普遍分布于全球范围内的一种小麦病害,致使大量的小麦产量损失。

白粉菌在潜伏期内潜伏在小麦植株的表皮和内部,最终形成菌丝,在菌丝上形成白色的霉层,对小麦的生长发育造成影响,导致小麦减产和甚至死亡。

以下是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一、病因分析1.环境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环境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白粉菌在潜伏期需要充足的温度和湿度,一般在20℃至22℃之间,相对湿度在50%至70%之间,是白粉菌的适宜生长条件。

2.小麦品种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有较大的影响。

通常,抗病品种能够减缓病菌的生长速度,降低发病率和减轻病害损失。

3.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影响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关键环节之一。

良好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灌溉、施肥、翻地等措施,能够保持小麦生长健康状态,提高其自身抵抗力,降低白粉病发生的风险。

4.连作障碍连续种植小麦容易导致土壤病菌和虫卵的积累,从而导致白粉病的发生频率增加。

二、综合防治对策1.物理措施及时清理病残体和垃圾,减少白粉菌的繁殖和扩散。

适当的田间管理,如适时灌溉、合理施肥等,能够提高小麦的抵抗力,减轻白粉病的损失。

2.农药防治化学农药能够有效地控制白粉病,但会影响环境和人体健康。

因此应该注重化学农药的选择和使用方法,尽量避免对环境造成污染。

3.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新型的防治方法,具有环保、无污染、高效等优点,应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

例如,利用大麦黄单胞菌和链格孢微生物菌剂等有效地防治白粉病。

4.遗传育种通过选育耐病品种和转基因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和耐病性,从而减轻病害损失。

总之,小麦白粉病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的病害,综合防治措施则需要从病因入手,采用物理、化学、生物和遗传育种等手段综合防治,减轻小麦产量损失,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引起。

该病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对于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普遍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大,通常在高温高湿的环境下更易发生。

长时间的湿度和高温有利于白粉菌的生长和繁殖,因此这样的气候条件是小麦白粉病发生的必备条件。

2. 缺少养分:在缺少养分的情况下,作物抵抗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菌的侵害。

小麦生长季节中如果土壤中的养分不充足,植株生长发育较弱,容易感染白粉病。

3. 病原菌侵染:小麦白粉病主要由白粉菌引起,病原菌可以通过种子、气溶子、土壤和残体等途径传播,一旦侵染,会迅速传播并导致病害扩大。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种植结构:选择对病害抵抗能力较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合理搭配作物种植结构,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2. 预防措施:选择健康、结实的种子进行播种,预防病害的从源头入手,减少病原菌的侵染。

3. 土壤管理:合理施肥、水肥平衡,保持土壤肥力的平衡和充足,提高小麦的养分供给,增强作物的抗病能力。

4. 化学防治:定期使用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及时发现并控制病情扩散,减轻病害对小麦的伤害。

5. 生物防治:利用天敌和天敌的天敌控制病原菌的繁殖和传播,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6. 轮作休耕:采取合理的轮作休耕措施,避免连作连种,保持土壤的健康和肥力,减少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7. 科学田间管理:及时清除病害植株,保持作物的通风透光,减少白粉菌的适生环境,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预防。

8. 合理灌溉:合理的灌溉水源、强化排水系统,避免过度或不足的灌溉,减少病害的发生。

9.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控制小麦的种植密度,保持植株的通风透光,并避免植株过于密集引起的病害加重。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包括气候条件、养分供给和病原菌的侵染等多个方面。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的真菌性病害,严重危害小麦的生长和
产量。

为了有效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防治措施,包括病害监测、病害防治和病害治理等方面。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一、病害监测。

1. 及时巡田观测,发现病害早期症状。

小麦白粉病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
粉末状斑点,应及时进行观测,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2. 定期检查病情发展情况。

定期检查小麦田地的病情发展情况,及时了解病害
的发展趋势,为后续的防治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二、病害防治。

1. 合理施肥,增强植株抗病能力。

通过合理施肥,提高小麦植株的抗病能力,
减轻病害对植株的危害。

2. 保持田间通风透光,减少病害发生。

保持小麦田地的通风透光,减少病原菌
的滋生环境,有利于减少病害的发生。

3. 种植抗病品种,降低病害发生风险。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可
以有效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减少病害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三、病害治理。

1. 及时清除病害部位,减少病原菌传播。

发现病害部位,应及时清除,减少病
原菌的传播,避免病害的扩散。

2. 使用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在小麦白粉病大面积发生时,可以使用化学药
剂进行喷洒防治,有效控制病害的发展。

以上就是关于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的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实际防治工作中,我们需要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病害发展情况,合理选择防治措施,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和丰收。

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小麦发生白粉病的原因:小麦白粉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通常以闭囊壳越大,以菌丝体在冬麦苗上越冬。

近年来,由于品种、栽培制度、肥料、水、气候条件的影响,白粉病大量发生,导致小麦叶片早枯、成穗率减少、千粒重下降,严重影响了小麦的品质与产量。

小麦白粉病对温度、湿度较为敏感。

黄淮麦区冬前气温偏低,病害不易发生。

次年初春,温度回升至12度时,病苗即发生分生孢子,进行初次侵染。

当环境温度适宜,湿度70%以上时,极易造成病害流行。

危害症状:小麦白粉病主要危害叶片,最初在叶面形成分散的白色丝状霉斑,逐渐扩大联合呈椭圆形霉珏,严重时可覆盖叶面大部或全部,霉层厚度1毫米左右,初为白粉状,后变为灰色,至褐灰色。

受害叶面早期变黄、发枯,病株矮小,重者不能成穗。

该病可侵害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但以叶片和叶鞘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mm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

这些粉状物就是该菌的菌丝体和分生孢子。

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至浅褐色,病斑上散生有针头大小的小黑粒点,即病原菌的闭囊壳。

防治措施:选用抗病品种,适期播种,合理密植,配方施肥,防止偏施氮肥造成植株徒长,群体透光通风下良,抗
病力下降。

及时排灌,做到不渍不旱,植株生长健壮。

用干种子重量0.03%的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

孕穗至抽穗期,亩用70%的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或16%粉锈宁可湿性粉剂等农药喷雾,一般要喷2次间隔10天,防治效果达90%左右。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大麦、燕麦等禾本科作物中的一种常见病害,主要由白粉菌(Erysiphe graminis f. sp. tritici)引起。

该病菌能在温度18℃~28℃、相对湿度70%~90%的条件下繁殖,特别是温度20℃~22℃、相对湿度80%左右,是白粉菌最适生长繁殖的环境。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主要与温度湿度、气候变化、麦田栽培管理等因素有关。

一、气候因素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在高温、干燥的环境下,白粉菌难以繁殖,而在温度适宜、相对湿度高的情况下,病害易于发生。

此外,夏季降雨量过多、露水多,也会促进白粉病菌的繁殖和扩散,增加病害发生的风险。

二、天气预报及病害预警天气预报和病害预警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了解当地的气候情况,及时掌握病害发展的趋势,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三、种子选择选用抗病强健的优良小麦种子,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选择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能大幅降低病害的发生率,提高小麦建群率和产量。

同时,合理选用药剂,减少病菌在种子表面的负载,提高种子的萌发率和生长率。

四、土壤管理正确的土壤管理和深耕翻压,有助于排放麦田内的病原菌,减少病害传播的机会。

同时,在施肥时,应配合科学合理的施肥方法,减少氮磷钾的施用量,以避免过度施肥造成的病菌滋生。

五、间作栽培在小麦的轮作间,适当选用一些适合于防治白粉病的防病作物,如绿肥、豆科、玉米等。

这样不仅能减少麦田内的病原菌,还能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六、喷施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如发现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情况,应及时采取药剂喷施措施。

在喷药时,应根据小麦的生长阶段、病害的类型和分布情况等,选择合适的药剂和喷施方法,以达到最佳的防治效果。

七、科学管理科学合理的麦田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环节之一。

及时进行深耕、清除杂草、施肥、浇水等栽培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机会和程度。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造成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白粉病的防治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一环,而要做好防治工作,首先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白粉菌是一种寄生性真菌,主要寄生在小麦的叶片和穗部。

白粉病主要通过孢子传播,当气候湿润、潮湿时,白粉菌孢子易于发芽生长,感染小麦植株,从而引发白粉病的发生。

白粉病的发生主要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1. 气候条件:白粉病主要在潮湿、高湿度的气候条件下易发生,如春季多雨、露水多、温度适宜时易发生白粉病。

2. 病原菌源:病原菌源主要包括已感染的种子、秸秆、残株和土壤中的病原菌。

3. 田间管理:如连作、密植、高肥等不良农业措施会增加白粉病的发生。

以上因素导致白粉病引起小麦减产和质量下降,给小麦种植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对白粉病进行及早预防和综合防治显得十分重要。

二、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关键措施之一。

适度施用氮肥、磷肥和钾肥,保持小麦植株生长平衡,增强植株的抗病能力,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在施肥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氮肥的用量,避免氮肥过量引发白粉病。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好的小麦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有效途径之一。

目前,育有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已经推广应用,这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选择这些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3. 种子处理在播种前,可以对小麦种子进行热水处理或药剂处理,杀死种子表面的病原菌,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这是一种简单易行的预防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4.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植株之间的通风透光得到改善,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过于密植的小麦易形成潮湿环境,增加病害发生的几率,适当的稀植可以有效降低白粉病的发生。

5. 喷施药剂在小麦生长期间,可以采用喷施药剂的方法进行防治。

针对白粉菌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杀菌剂进行喷施,可以有效控制白粉病的发生,保障小麦产量和品质。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病害,常常会导致小麦的减产和粗粮的质量下降。

该病害除了会给小麦生长带来较大的危害外,还会严重地影响农户的经济收益。

为了更好地防治小麦白粉病,在此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如何进行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的主要发病原因是由于气候季节温度和湿度等因素较为适宜,此种环境下较容易滋生白粉菌,导致病害的形成和发展。

在气候季节温度和湿度较高的时期,白粉菌的生长繁殖速度将会特别快,此时大量的白粉菌会长满在小麦的叶面,严重干扰小麦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导致小麦的生长发育变得异常缓慢,同时,白粉菌的菌丝网会造成小麦的叶面积而重重叠叠,阻碍叶面的通风和光照,这将进一步引发细胞壁变薄、细胞间隙扩大等生长不良的病害。

1、强化农田管理对于发病的田块进行清查和清理,对不良的株型和不健康的地块进行清理。

积极针对问题,及时清除垃圾和杂草,加强水分管理和土壤改良,防止农作物枯萎和缺水,这将有助于减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2、合理施肥要注意小麦的缺肥问题,合理施肥,避免过度施肥。

增加土壤硅酸盐的含量,有助于加强小麦的免疫系统,从而更有效地抵御病害的发生。

3、喷洒农药在发病阶段及时喷洒药剂,具体选择药剂和浓度的时候,要根据小麦的发育周期和生长环境进行选择,以达到有效遏制白粉菌的生长繁殖,抑制病害发生的目的。

4、选择防病品种选择抗病性强、适应环境的品种进行种植,这样可以有效地抑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可以选择一些在公共报名中有一定表现的优质灰色小麦品种,具有明显抗霜性、抗性靠前。

结论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病害,它能严重地干扰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导致农户经济收益的下降。

为了更有效地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应加大综合防治工作,选择适合的品种和种植方式,增加施肥、加强农田管理等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及防治措施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

本文介绍了白粉病的发病规律、危害症状、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以期为小麦的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发病规律防治措施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生长中后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严重时还可侵染茎杆、叶鞘和穗部等。

尤其是多雨潮湿的天气,更会加重白粉病的发病率和发病程度。

【1】因此,小麦白粉病已经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对白粉病的防治工作。

1白粉病的发病症状小麦白粉病作为一种小麦的常见病,不同时期的小麦均可发病。

病菌主要侵染小麦的叶片,病情严重时可侵害茎杆、叶鞘及麦穗。

发病初期出现白色霉斑,病斑呈椭圆形,随后不断加重,直到变成白粉状霉层,到了后期逐渐变成白色或褐色。

在小麦生长后期,病斑上再出现许多小黑点,这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这些闭囊壳的子囊孢子就是主要的侵染源。

【2】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侵染较频繁的病害,当发生重度流行年过后,一般会呈两三年轻度流行。

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应,湿度越大,其萌发率越高。

分生孢子在30℃以内均可萌发,特别是当温度在15~18℃时最易发生,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在夏季很快就会死亡。

光线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因此植株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易发病。

3发病原因2.1品种抗性低在预防白粉病的时候,首先要注意的是品种本身的抗性。

只有优良品种,能够抵抗白粉病的品种,才适合高密度种植。

而且,小麦白粉病存在复杂的变异性,生理变化速度非常快【3】,当某一个小麦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但随着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些小麦品种的抗病性也就逐渐下降。

2.2种植因素小麦在病菌越夏地区进行秋播时,早播的地块比晚播的地块发病较重些,种植密度过大的较种植密度小的地块发病严重些。

许多农民为了提高产量,盲目增加种植密度,殊不知这样却加重了白粉病的发生,反而会造成减产。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小麦白粉病症状及防治
1.小麦白粉病症状
本病在小麦整个生育期皆可发生,地上部各部位均可受害,但以叶片、叶鞘为重。

患部表面初现白色霉点(此为病菌菌丝体及无性态的分孢梗和分生孢子),后霉点转呈灰色至粉红色的霉斑,霉层中还可见许多针尖大的黑粒(此为病菌有性态的闭囊壳)。

严重时霉斑连合成片,患部组织褪绿变黄以至干枯。

早发病的植株矮缩不能抽穗,迟发病的可致穗粒颖枯和籽粒不饱。

2.小麦白粉病防治方法
应采取以选育抗病品种,加强栽培管理为主,药剂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具体应抓好下述环节:
(1)选用抗病品种红芒22,晋麦2148,粤6,贵农19、20、21、22,川麦25等表现较好,可因地制宜选用。

(2)加强栽培管理适时早播,合理密植,配方施肥,清沟排渍降湿,促根系生长,防止植株早衰和倒伏。

(3)药剂防治播前用种子重量0.2%的15%粉锈宁可湿粉拌种;
发病初期(病叶率≤10%)选喷20%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40%福星乳油8000倍液或20%三唑酮硫磺悬浮剂1000倍液1~2次,隔7~10天一次,喷匀喷足。

【本人总结】上文本人为您介绍了小麦白粉病的症状及防治,希望本文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我们网站的关注与支持。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

小麦白粉病症状和防治措施介绍对于小麦种植户朋友来说,小麦白粉病是一种非常让人感到头疼的病害,由于小麦白粉病不仅危害严重而且爆发快,如果没有及时做到正确防治,就会严重影响产量。

下面一起学习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

一、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1.品种原因一样来说,不同品种品种在抗病能力上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在相同的生育条件下,使用抗病能力差品种种植的小麦,白粉病发病率会更高。

虽然说现在很多小麦品种都对白粉病有一定的抗性,但大部分的品种在抗白粉病性的实际能力并不太高,这是导致导致小麦白粉病产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2.温度原因小麦白粉病在0-30度的环境中都可以发病,但是最合适的发病温度范畴尾15-20度,当温度高于35度或者低于10度时,发病率会减少,病情发展会受抑,病害程度会减轻。

一样来说,小麦白粉病大多产生在天气暖和、湿度较大的季节,春季的3-5月温度较高、降水较多,是小麦白粉病的高发期。

特别在春季回暖比较快、湿度比较大的地区,早春时很容易爆发小麦白粉病。

3.湿度原因在湿度方面来说,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70%,小麦极有可能产生白粉病,但当田间相对湿度超过80-85%以上时,就会导致小麦白粉病大范畴的爆发流行。

这一点在正常年份降雨少、但当年春季多雨的小麦种植区,白粉病危害较为严重。

另外,在春季小麦返青拔节时,如果播种期过早、种植密度过大、郁闭不透风、氮肥使用过量的麦地,在遇到连续阴雨天气、光照不足的天气,都有可能造成白粉病的爆发流行,特别在遇到大风时容易产生倒伏,会进一步的加重病情危害。

这一点大家一定要注意。

4.施肥不当的原因很多地方的农户仍旧存在偏施氮肥、磷钾肥使用不足的不良施肥习惯。

在墒情肥力较好的情形下,氮肥使用过量,会造成苗株体内营养比例失衡,小麦因过旺生长、贪青旺长、茎秆细长瘦弱、易倒伏,从而着落自身的生理抗病抗逆性,在白粉病高峰期更容易染病受害。

二、小麦白粉病症状表现小麦在感染白粉病早期时,先会在叶片上方显现1-1.5毫米大小的白色小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这些病斑会逐渐发展和扩大为长椭圆性或近圆形且长有白色霉粉的白色霉斑(白色霉粉是白粉病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发病后期时,这些病斑会连合成片、变成灰白色或浅褐色,并显现很多针头大小的散生黑色小点粒(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病情十分严重时会导致小麦植株看起来从上到下整体覆盖着一层灰白色到淡褐色的霉层。

小麦地白粉病发生的真相及其防止手段.doc

小麦地白粉病发生的真相及其防止手段.doc

小麦地白粉病发生的真相及其防止手段
一发生原因: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的主要病害之一。

白粉病菌属专性寄生菌,必须寄生活的组织上才能生长发育。

其分生孢子寄生到小麦叶片叶鞘上,形成白色絮状斑点,与小麦争夺养分和水分,使小麦的抗性降低,并影响光合作用,一般可减产10%左右,重者20-30%。

发病条件:该病发生适温15—20℃,低于10℃发病缓慢。

相对湿度大于70%有可能造成病害流行。

少雨地区当年雨多则病重,多雨地区如果雨日、雨量过多,病害反而减缓,因连续降雨冲刷掉表面分生孢子。

施氮过多,造成植株贪青、发病重。

管理不当、水肥不足、土地干旱、植株生长衰弱、抗病力低、也易发生该病。

二防治方法:
1、15%的三唑酮每亩10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2、12.5%禾果利每亩30-4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什么是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
白粉病是小麦最为常见的病害之一,必须高度重视它的防治工作。

本文介绍一下究竟什么是小麦白粉病,以及小麦白粉病如何防治,供农民朋友们参考。

一、什么是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小麦植株地上部各器官均可受到侵染,但以叶片和叶鞘受害为主,发病重时颖壳和芒也可受害。

初发病时,叶面出现1-2毫米的白色霉点,后逐渐扩大为近圆形至椭圆形白色霉斑。

霉斑表面有一层白粉,遇有外力或振动立即飞散,后期病部霉层变为灰白色全浅褐色。

二、小麦白粉病的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目前较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有京冬八号、中优9507、京9428等。

2、农业防治方法
适当增施磷钾肥,并根据品种特性和地力合理密植。

3、化学药剂防治
用种子重量0.03%(有效成分)的2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拌种,或每亩用15%的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0-25克拌种,防治白粉病,兼治黑穗病、条锈病、根腐病等。

当小麦白粉病病情指数达到1或病叶率达10%以上时,喷洒20%的三唑酮乳油1000倍液或40%的福星乳油8000倍液,可根据田间情况采用杀虫杀菌剂混配,做到关键期一次用药,兼治小麦白粉病、锈病等主要病虫害。

三、小麦其他病害的防治
小麦生长中后期,条锈病、白粉病、穗蚜混发时,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条锈病、白粉病、吸浆虫、黏虫混发区或田块,每亩用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赤霉病、白粉病、穗蚜混发区,每亩用多菌灵有效成分40克,加粉锈宁有效成分7克,加抗蚜威有效成分3克,加磷酸二氢钾150克。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小麦上一种十分常见的病害,也是造成小麦减产、降质的主要原因之一。

该病的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气候条件、土壤状况和病原菌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在实际生产中,要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治对策,以有效地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并保证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就从发病原因和综合防治对策两个方面,对小麦白粉病做一个详细的介绍。

一、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1. 气候条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一般来说,空气中的湿度超过85%,气温在15-22℃之间时,这种气候条件最为适宜小麦白粉病病菌的生长繁殖。

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小麦叶片上的气孔开放,易被病菌利用,从而促进了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传播。

2. 土壤状况土壤的肥力状况也是影响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之一。

过肥的土壤容易使小麦生长过于茂盛,而促进白粉病的发生。

土壤中的氮、磷、钾等元素的含量过高或不平衡也容易造成小麦对病原菌的抵抗力下降,从而使小麦对白粉病易感性增强。

3. 病原菌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小麦白粉病菌。

这种病原菌生活在植物体内,一旦条件适宜,就能在植物体上迅速繁殖,形成白色粉末状的菌丝,对小麦的叶片、茎秆、穗部等进行侵染,从而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小麦白粉病的综合防治对策1. 合理调控气候条件要防治小麦白粉病,首先要合理调控气候条件。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对小麦生长环境进行调控,保持合理的湿度和温度。

比如在气温较高的时候要及时通风通气,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湿气过重;在气温偏低时,要注意及时限制浇水,避免小麦叶片上的水汽过大,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2. 合理施肥在小麦种植过程中,要合理施肥,尽量避免过度施肥。

适量施肥,尤其是尽量避免使用氮肥过量,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于茂盛,从而增加白粉病发病几率。

还要注意合理施用磷、钾等肥料,以增强小麦的抗病能力。

3. 种植抗病品种在小麦种植过程中,选择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是非常重要的。

目前市场上已经存在多种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这些品种在遭受白粉病侵染时,能够产生一定的抗体,从而减少白粉病的发生。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预防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和预防
特点
白粉病在小麦生长过程中可随时 发生,但春秋两季更容易流行, 导致叶片枯黄、穗部畸形,严重 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发生区域与危害
发生区域
小麦白粉病在全球范围内均有发生, 主要发生在气候湿润、多雨的地区。
危害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会导致叶片早枯、 分蘖减少、植株矮小、籽粒不饱满, 严重时甚至全株死亡,造成巨大的经 济损失。
总结词
通过加强抗病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可以有效 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提高小麦产量和 品质。
详细描述
选育抗病品种是小麦白粉病防治的重要手段 之一。未来应加大投入,加强抗病品种的选 育工作,同时推广已经取得抗病性成果的品 种,以降低小麦白粉病的危害。
深入研究发病机制与防治方法
总结词
深入研究小麦白粉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有助于发现更有效的防治手段,减少化学 农药的使用,保护生态环境。
繁殖和传播。
品种抗性
不同小麦品种对白粉病的抗性存 在差异,抗病性强的品种能够减
轻病害的发生和危害程度。
栽培管理
栽培管理措施不当也可能导致小 麦白粉病的发生,如种植密度过 高、施肥不当、灌溉过多等,降
低植株的抗病能力。
发病机制
病原菌侵染
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是一种真菌,通过空气传播,从叶片表面的气孔侵入植株 体内。在适宜的条件下,病菌迅速繁殖并产生大量分生孢子,引起病害的流行 。
生理代谢异常
受到白粉病菌侵染的小麦植株,其生理代谢会受到影响,光合作用和蒸腾作用 降低,影响植株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03 小麦白粉病的预防措施
农业防治
种植抗病品种
选择对白粉病抗性较强的 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 最经济有效的方法。
合理轮作
避免长时间连续种植小麦 ,可以采取与其他作物的 轮作方式,降低土壤中病 原菌的积累。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

小麦种植如何防治小麦白粉病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同时也容易受到一些病虫害的威胁,其中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病害。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因此,采取一系列的预防和防治措施对于保障小麦产量的稳定和提高农民收入至关重要。

一、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小麦白粉病的特点。

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一种病害,其症状主要表现为小麦叶片和茎秆上出现白色粉状物。

这些粉状物是真菌菌丝和孢子,会降低植物的光合作用效率,导致小麦叶片变黄、叶片早衰,影响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最终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二、选择抗病品种进行种植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我们可以选择抗病力强的小麦品种进行种植。

研究表明,选用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这些抗病品种通过育种和遗传改良,具有较强的抗白粉病能力,能够在感病的环境中抵御白粉病的侵害,减少病菌数量的繁殖,从而减轻病情的严重程度。

三、加强田间管理除了选择抗病品种外,加强田间管理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注意合理的密植和适时的排水,保持田间通风良好,减少空气湿度,降低病菌的传播风险。

其次,要定期清除病叶和杂草,及时处理病残体,防止病菌在田间的传播。

此外,还可以采取轮作和间断种植等措施,避免连作对小麦白粉病的滋生和传播。

四、合理施肥和用药合理施肥和用药也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进行调节,避免过量施肥导致病菌数量的增加。

在用药方面,可以选择合适的农药进行喷洒,但要注意药剂的选择和使用方法,按照正确的剂量和频率进行施药,避免对人体和环境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五、定期监测和防治定期监测是及时掌握病情和采取防治措施的重要手段。

在小麦生长期间,定期检查小麦叶片和茎秆是否出现白粉状物,及时做好记录和分类,并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可以通过喷洒杀菌剂、增加光照和通风等方式来控制病菌的繁殖和传播,提高小麦防病能力。

防治小麦白粉病注意事项

防治小麦白粉病注意事项

防治小麦白粉病注意事项引言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严重影响了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保障小麦产量和农民的经济收益,农业生产者需要严格遵守一系列注意事项。

本文将从病害的特点、防治方法、预防措施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小麦白粉病的特点小麦白粉病是由白粉菌引起的真菌病害。

它主要在小麦生长期间发生,病害的初期表现为叶片上出现白色结粉,随后逐渐扩展并侵袭茎、穗等部位。

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天气条件、土壤状况、病原菌数量等。

在高湿、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小麦白粉病易于爆发。

防治方法1. 良好的栽培管理一个健康的小麦生长环境是预防小麦白粉病的关键。

农业生产者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调整适宜的密植度,保持植株间的通风。

- 适时清除田间杂草,减少病原菌的滋生和传播。

- 注意合理施肥,避免氮肥过量,以免促进病害的发生。

2. 种植抗病品种选择抗病性较强的小麦品种是一种重要的防治策略。

抗白粉病的小麦品种能够有效抵抗病原菌的侵染,减少病害的发生。

农业生产者应该选择经过育种改良的抗病小麦品种,并结合当地的气候条件进行种植。

3. 合理使用化学药剂当小麦白粉病发生后,农业生产者可以通过合理使用化学药剂来进行防治。

使用药剂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 根据药剂的使用说明书,按照推荐的浓度和施用时间进行喷洒。

- 注意根据病害的程度和发展情况,确定合适的药剂数量和频次。

- 注意药剂的轮换使用,以避免病原菌对药剂产生抗性。

4.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方法。

农业生产者可以利用一些天敌和拮抗菌来抑制白粉病的发生。

例如,灰蝇和瓜蝇等昆虫可以吃掉白粉菌,起到生物防治的作用。

此外,一些益生菌和拮抗菌也可以通过喷施的方式来减轻病害的发生。

预防措施除了以上防治方法外,农业生产者还应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尽量避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1. 保持田间的通风良好。

及时修剪、除去杂草和遮荫物,以减少高湿环境的形成。

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

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

小麦白粉病防治措施及注意事项
怎样防治小麦白粉病?该病是危害小麦的真菌病害,主要发生在叶片上,严重时
叶鞘、茎秆、穗上亦可发病。

叶正面的病斑比背面多,病部最初出现短绒毛状色白霉层,后扩大成圆形或椭圆形,严重的能覆盖全叶。

随着病情的发展,霉层逐渐变为灰
色至淡褐色,上面散生黑色颗粒。

严重发病的地块叶片黄枯卷曲,植株枯萎,不能抽穗。

病菌在病株残体上越冬,春天时放出大量子囊孢子侵染麦苗。

雾大多雨,水肥过
高或过低,植株过密和生长过旺易发病。

防治方法:
(1)选用抗病品种。

结合预防锈病、赤霉病等,选用抗病丰产的当地良种。

(2)拌种预防。

在经常发病的地区或播种不抗病的品种时,可用25%粉锈宁按种
子量的0.1%拌种进行预防。

(3)加强裁培管理。

要根据地力和施肥水平,确定播种量作到合理密植,防止植
株过密和生长过旺。

避免通风透光不良,要合理灌溉防止田间过湿,多雨条件下注意
围间排水,防止植株生长柔嫩和倒伏,都可减轻或防止发病。

(4)喷药:对发病地块,可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退菌特1000倍液喷酒1~2次,效果很好,并可兼治锈病和赤霉病。

喷洒0.5度的石硫合剂或胶体硫黄的200倍液,
效果也很好,而且成本低。

用25%粉锈宁1500倍液喷洒,效果更好,但成本高些。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

小麦白粉病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小麦白粉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由真菌所致,会导致小麦叶片出现白色粉状物质,并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造成不良影响。

下面将对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综合防治对策进行介绍。

一、发病原因小麦白粉病主要是由真菌所引起,通常发生于春季和秋季气温较高、湿度较大、气候潮湿的环境中。

同时,农田土壤的质量、管理和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也会影响小麦白粉病的发生。

二、综合防治对策为了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我们需要综合采用以下措施:1. 纯净的种子和饲料种子和饲料是小麦的重要来源,所以选择健康的育种材料对于防治小麦白粉病非常重要。

同时,在选用育种材料之前,还应该对其进行检验和处理,以确保其全面无菌。

2. 合理的土壤管理通常,土壤的质量和管理方式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发育和抵御病害的能力,因此,如何保持农田土壤的优质状态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重要因素。

建议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方式,加强施肥,促进土壤的内生菌群,从而提高小麦的免疫和抵御病害的能力。

3. 合理的控制害虫害虫也是引起小麦白粉病的原因之一,因此,必须采取有效的方法对害虫进行防治。

可以使用一些环保的防虫剂来控制害虫,例如使用拟除虫菊酯、微生物制剂等。

同时,定期检查并清除积水、杂草等,以减少害虫的生存空间。

4. 严格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保障农田生长环境的重要手段。

强调田间整洁、定期喷洒防治药剂、杜绝草食动物进入田间等手段,能有效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5. 遵守科学施药原则最后,防治小麦白粉病还需要遵守科学施药原则。

在选用药剂的时候,要选择有效、安全、环保的浸剂和喷雾剂,按照规定的施药量和时间进行施药。

此外,还应该定期进行农药残留检测,以确保小麦的食品安全。

综上所述,防治小麦白粉病需要综合采用多种措施,从种植管理、土壤管理、害虫控制、田间管理到科学施药,都应该有序开展。

只有在这些方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和保障,我们才能保障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健康发展。

小麦白粉病防治

小麦白粉病防治

A.选用抗病品种 B.栽培管理
C.药剂防治
D.生物防治
11.小麦锈病是典型的( A )病害。 A. 气流 B. 雨水 C.昆虫 D. 种子 12.小麦条锈病真正在病害循环种起作用的是( B ) A.冬孢子 B.夏孢子 C.担孢子 D.性孢子 13.小麦赤霉病主要以( B )越冬。 A.子囊壳 B.菌丝 C.分生孢子 D.厚垣孢子 14.小麦赤霉病主要在小麦的( C )进行侵染。 A.抽穗期 B.齐穗期 C.扬花初期 D.灌浆期
5.小麦条锈病是一种( B )病害,当均温超过(
)℃,侵染便完全停止。
A. 低温 25 B.低温 20 C.高温 28 D。高温 30
6.目前防治小麦锈病应用最多的药剂是( A )。 A.粉锈宁 B.石硫合剂 C.灭病威 D.甲基托布津
7.“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形象概括的
是( A )。
二测试练习题
1.麦锈病包括( 条锈病 )、( 叶锈病 )和
( 秆锈病 )三种病害。小麦锈病的病斑前期产生的黄 色疱状的(夏孢子堆),后期产生黑色疱状的(冬孢子堆 )。三种锈菌均属(担子菌亚门 ),( 锈菌目 )。
防治小麦锈病较好的药剂有( 三唑酮 )、(丙环唑)。
2.小麦赤霉病可引起( 苗腐 )、( 茎腐 )、 ( 秆腐 )、( 穗腐 )等症状,其中,危害最大的 是( 穗腐 )。
A.小麦锈病
B.小麦赤霉病
C.小麦白粉病
D.小麦黑穗病
8.下列小麦病害中兼具腐生和寄生特性的是( B
),病原物属于担子菌亚门的是( A )。
A. 锈病 B. 赤霉病 C.白粉病 D. 黑穗病
9.小麦白粉病病害大流行年份的菌源主要来自于(A)
A.当地越冬菌源 B.外来菌源 C.外来病种 D.种子

小麦白粉病防治意见

小麦白粉病防治意见

小麦白粉病防治意见小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害的侵袭,其中之一就是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严重影响着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下面将提出一些防治意见。

一、合理选择品种在种植小麦时,应选择抗白粉病的品种进行种植。

抗病品种能够从遗传上降低患病的可能性,提高小麦对病菌的抵抗力。

因此,在品种选取上,应优先选择具有抗白粉病特性的小麦品种,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二、合理施肥适当施肥能够提高小麦的免疫力,减轻白粉病的危害。

在施肥方面,应根据土壤肥力和小麦生长发育的需要进行科学施肥。

同时,要注重平衡施肥,避免过量的氮肥和过多的氮磷钾比例,以免造成小麦生长过旺,增加病害的发生。

三、合理密度播种密度过大会导致小麦间通风不畅,湿度增加,容易滋生白粉病菌。

因此,在播种时要控制好每亩播种量,避免小麦间距过小。

合理的密度能够使小麦植株生长健壮,降低病害的发生概率。

四、合理轮作小麦白粉病的病原菌能够通过土壤长时间存活,因此合理轮作是防治该病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在轮作时,应避免连作小麦,可适当引入其他作物,如玉米、豆类等,以降低病害发生的风险。

五、及时清除病残体白粉病菌会寄生在小麦植株的叶片、茎秆等部位,因此及时清除病残体是防治白粉病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病害发生期间,应及时割除病株,集中焚烧或深埋,以减少病菌的传播和侵染。

六、科学用药在小麦白粉病的防治中,药剂的使用是必要的。

但是,应遵循科学用药的原则,选择适宜的杀菌剂和使用方法。

药剂的选择要根据病害的发展情况和气候条件进行,避免滥用药物导致抗药性的产生。

七、加强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防治小麦白粉病的基础,包括杂草清除、病虫害监测和病害预警等。

定期巡视田间,及时发现病虫害的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保障小麦的健康生长。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小麦白粉病的发生,我们应从品种选择、施肥、播种密度、轮作、清除病残体、科学用药和田间管理等方面进行防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IANGCUN KEJI 2016年12期(下)85
小麦白粉病的发病原因及防治措施
魏转薇1周宏利2
(1.咸阳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站,陕西咸阳712000;2.咸阳市园艺站,陕西咸阳712000)
[摘要]小麦白粉病是对小麦生长危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本文详细介绍小麦白粉病的危害症状、发
病规律及发病原因,提出综合性防治对策,以期为小麦病害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白粉病;小麦;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435.121.4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7909(2016)36-85-2
小麦白粉病是小麦栽种过程中最常见的病害之一,主要发生于叶片,病情严重时也可侵害茎秆、叶鞘及麦穗,该病在小麦不同生长期均可发生。

近年来,该病在多数地区逐年加重,甚至有些地方发病率已超过35%。

因此,小麦白粉病已成为影响小麦高产的重要因素,应重视对白粉病的防治工作。

1危害症状不同生长期的小麦均可发病,病菌主要侵染小麦叶片,严重时还可侵染至叶鞘、茎秆、穗部等。

发病初期出现白色霉点,随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逐渐扩大形成白色霉斑,病斑呈椭圆形,有些严重的整株均为霉层覆盖,到了后期逐渐变为白色或褐色,在小麦生长后期,病斑上再现许多小黑点,这是白粉病菌的闭囊壳,这些闭囊壳的子囊孢子就是主要的侵染源[1]。

2传播途径及发病条件小麦白粉病是一种侵染较频繁的病害,当发生重度流行年过后,一般会呈两三年轻度流行。

小麦白粉病菌对温度和湿度较为适应,湿度越大,其萌发率越高。

分生孢子在30℃以内均可萌发,特别是当温度在15~18℃时最易发生,分生孢子不耐高温,在夏季很快就会死亡。

光线对分生孢子萌发具有一定抵制作用,因此植株密度过大、通风不良时易引起发病。

3发病原因3.1种植因素胡莎[1]报道指出,小麦在病菌越夏地区进行秋播时,早播的田间比迟播的田间发病较重些,而在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区密度过大较密度小的田块发病更严重些。

另外,不合理的施肥如高肥水特别是偏施氮肥的麦田也容易诱发白粉病。

3.2气候因素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对小麦白粉病的侵染及病源菌的积累也创造了有利条件,特别是在小麦孕穗期至抽穗期温度若高于25℃,其病菌的分生孢子均可萌发,相对湿度越高时,病菌的分生孢子的萌发率越高,白粉病的发病率就会越高。

特别是在阴雨连绵,田间湿度过大,密度过大,光照不足时,最易引起白粉病的发生。

3.3品种因素
郭小山[2]报道指出,小麦白粉病菌存在复杂的变异性,而且生理变化速度非常快,当某一个小麦抗病品种开始推广时,表现出较强的抗性。

但是,随着推广面积的不断扩大,这些小麦品种抗病性也就逐渐下降。

4综合防治对策
4.1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
选择优良的抗病品种是预防小麦白粉最经济有效
的措施,如西农系列、郑麦366、周麦系列等。

4.2减少侵染来源
由于自生麦苗上的分生孢子是小麦秋苗的主要初侵染源,因此,在发生白粉病越夏的种植地区,播种前要尽量消灭自生麦苗,以减少白粉病菌源,降低秋苗发病率,特别是在病原菌闭囊壳能够越夏的地区,播种前一定要妥善处理好带菌的麦秸秆。

4.3加强管理
加强小麦种植管理,控制好田间种植密度,在白粉
病越夏区域或秋苗发病重的地区可考虑适当晚播,从而降低秋苗发病率,但要注意过晚播种会导致冬前苗弱,春季分蘖猛增现象。

同时,要根据小麦品种特性和播种期控制好播种密度,避免造成田间群体密度过大、通风透光不良、相对湿度增加、倒伏等现象。

4.4合理施肥
应根据种植田块土壤肥力状况,控制好氮肥用量,适量增加磷钾肥,特别是磷肥的使用量,这样可有效降
低小麦白粉病的发病率。

4.5合理灌溉
北方小麦种植区应根据土壤墒情进行适当冬灌,
作者简介:魏转薇(1973-),女,本科,农艺师,研究方向:
农业技术推广。

村乡科技
XIANGCUN KEJI 86XIANGCUN KEJI 2016年12期(下)植物保护在农业生产中的发展及策略研究
骆雪山
(绥中县加碑岩乡农业技术推广站,辽宁绥中125200)
[摘要]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学技术的进步带动了农业的发展,促进了
粮食产量的提高,而植物保护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文对植物保护在我国农业生产中的发
展过程及策略进行相关的论述。

[关键词]植物保护;农业生产;策略
[中图分类号]S47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6)36-86-2
农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快速发展,粮食总产量不断提高。

但是,近年来由于化学农药的过度使用,带来了粮食安全问题。

制定合理的植物保护方案,使农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1植物保护的发展植物保护是综合应用多领域知识,利用多种手段,经济、科学的保护目标植物免受有害生物的危害,保证植物的产量和品质,维护人类利益的实用科学。

古往今来,人类对于植物保护的认识不断发展、不断进步,逐渐形成比较完善的植物保护体系。

在古代,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和思想还比较落后,常认为有害生物的为害是天灾,尽管有一些对有害生物防治的技术和措施,并通过前人的经验和总结开发出了新技术,但还没有形成系统的防治体系,总体上对灾害的大发生显得手足无措,形成了以“修德减灾”和朴素综合防治共存的防治策略。

在近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发现通过自身的努力可以对有害生物的为害采取一些抵抗措施。

并且在发现化学农药使用方便、见效
迅速的巨大效果后,更是提出了“全面防治,土洋结合,全面消灭,重点肃清”的植保方针,形成了以农药为主的化学防治策略。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逐渐发现过分依赖化学农药,破坏了生态环境,给人类的健康造成威胁,并且出现了越来越严重的“3R ”等问题,越来越不被人们所接
受,所以提出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综合防治策略。

所谓综合防治,就是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角度出发,对有害生物进行科学管理,协调应用各种有效的措施,将有害生物控制在经济为害允许水平以下。

减少春灌次数,从而降低发病高峰期麦田的相对湿度。

发生干旱时,应及时进行灌溉,以促进麦苗生长,提高抗病能力。

4.6防治措施
4.6.1播种前拌种。

在秋小麦发病较重的地区,可使用三唑酮拌种进行防治,用量为种子量的0.02%。

注意用量切忌过大,否则会影响小麦出苗。

4.6.2春季喷药。

小麦白粉病流行很强,在春季发病初期,要及时喷施药物防治,30%三唑酮、15%烯唑醇等均有一定效果。

其他药物如50%硫磺、70%甲基硫菌灵、50%退菌特等对小麦白粉病均有一定效果,但这些药物持效时间较短,因此需喷施两三次。

参考文献
[1]胡莎,魏松红,曹远银,等.小麦白粉病拮抗细菌的分离筛选[J ].河南农业科学,2010(1):77-79.
[2]郭小山,周长勇,熊战之,等.小麦白粉病的发生与防治[J ].现代农业科技,2010(12):156-
157.。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