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微生物实验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验
将环境工程、生物学、化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技术进行整 合,以更全面地理解微生物在环境中的作用。
模拟真实环境
未来试验将更加注重模拟真实环境,以更准确地反映微生 物在自然环境中的行为和功能。
标准化和规范化
随着微生物学试验的不断发展,将需要建立更多的标准化 和规范化操作,以保证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
数据分析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 处理和分析,得出结论。
03 试验结果与讨论
试验结果呈现
表格呈现
将试验数据整理成表格,包括试验条件、操作步 骤、结果等,方便查看和对比。
图表呈现
将试验结果绘制成图表,如柱状图、折线图等, 直观展示数据的变化趋势和差异。
文字描述
对试验结果进行详细的文字描述,包括数据、现 象、变化规律等,以便深入理解。
试验步骤与操作
试验准备
01
准备好试验所需的菌株、培养基、试剂等材料,准备好试验设行微生物培养、接种、处理等操作,记
录数据。
数据整理与分析
03
对试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结论。
数据记录与分析
数据记录
详细记录试验过程中的数据,包括菌 株生长曲线、污染物降解效率、处理 后水质等指标。
结果解释
结合微生物学、环境工程等相关 知识,对试验结果进行科学解释, 为实际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结果应用
根据试验结果,提出相应的环境 工程措施和建议,为解决实际问 题提供参考和指导。
04 微生物在环境工程中的应 用
污水处理
污水处理原理
生物膜法
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 有机物转化为稳定的无机物,实现污 水的净化。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试验
目录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实验名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一、实验目的1.了解环境中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2.掌握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3.了解微生物的形态特征。
二、实验原理微生物在自然界广泛分布,其数量和种类取决于环境条件的不同。
环境微生物学研究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情况,通过微生物培养和计数的方法获取相关数据。
常规培养法是将环境样品通过适当的培养基、培养条件进行培养,利用生物学方法检测微生物生长情况。
然后通过显微镜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结合计数结果判断微生物种类。
计数法主要有直接计数法和间接计数法。
直接计数法通过显微镜直接观察菌液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使用带标度的计数室进行计数;间接计数法是通过培养方法将微生物增殖得到可计数范围。
三、实验步骤1.取得环境样品,如泥土、水样等;2.将样品分别取适量于含有富营养物的琼脂平板上进行接种;3.在适宜的温度下,培养所接种的细菌液,一定时间后进行观察;4.观察菌落的大小、形状、颜色等形态特征,并计数样品中的细菌数量;5.将菌落分离培养,制备单菌种;6.通过显微镜观察单菌种的形态特征。
四、实验结果1.根据培养基和培养条件的不同,样品中培养的细菌数量和种类可能不同;2.样品中可能存在不同形态和颜色的菌落,通过计数结果可以初步判断主要菌属;3.单菌种观察结果可以进一步判断细菌种类。
五、实验讨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了解了环境微生物学的基本原理和实验方法。
同时也发现了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多样性。
由于实验时间较短,只观察了一部分微生物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才能确定微生物的种类。
此外,不同培养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情况也会有所差异,需要进一步优化培养条件。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我对环境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分布有了初步了解。
实验中掌握了微生物的常规培养和计数方法,并通过观察微生物的形态特征进行初步鉴定。
但由于实验时间有限,只观察到了部分菌落的形态特征,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报告引言:环境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在自然环境中的分布、功能和相互作用的学科。
微生物是地球上最古老、最广泛分布的生物群体之一,对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本实验旨在通过采集不同环境样品,分离和鉴定其中的微生物,并探究其在环境中的功能和影响。
实验材料与方法:1. 样品采集:选择不同环境中的样品,如土壤、水体、植物表面等,用无菌容器采集。
2. 样品处理:将采集到的样品分别置于无菌试管中,加入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悬浮处理。
3. 稀释与平板计数:将悬浮液进行适当稀释,取适量的样品分别均匀涂布于含有适宜培养基的琼脂平板上,进行菌落计数。
4. 菌落鉴定:根据菌落形态、颜色、质地等特征,选择不同形态的菌落进行纯化和鉴定。
5. 生理与生化特性测试:对纯化的菌株进行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如对温度、pH值的适应性、产酶能力等。
6. 分子生物学分析: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对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实验结果与讨论:1. 不同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差异显著。
例如,土壤样品中常见的细菌属有放线菌、假单胞菌等,水体中则常见蓝藻、绿藻等。
这些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适应性。
2. 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菌落计数差异较大。
土壤样品中的微生物数量通常较高,而水体样品中则较低。
这与土壤中有更多的有机质和营养物质有关,为微生物提供了更丰富的生存条件。
3. 经过菌落鉴定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我们成功鉴定了一些优势菌株。
例如,在土壤样品中,我们发现了一株具有产酶能力的放线菌,其酶活性对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
4. 微生物的生理和生化特性测试结果显示,不同菌株对环境因素的适应性差异明显。
一些菌株在较高温度和酸性条件下仍能生存和繁殖,而另一些菌株则对这些条件敏感。
这表明微生物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性和生存策略存在差异。
5. 通过系统发育分析,我们发现一些菌株与已知的环境微生物具有较高的亲缘关系,说明它们在地球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功能。
微生物生长环境优化实验报告
微生物生长环境优化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优化微生物生长环境,提高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量。
通过控制培养基成分和环境条件,实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微生物生长环境对微生物的生长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
1. 引言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生物体,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各种环境中。
它们在生物圈的物质转化中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废物降解、有机物质分解等。
因此,优化微生物的生长环境,提高其生长速率和产量是非常关键的。
2. 实验材料和方法2.1 实验菌种选择本次实验选择了革兰氏阴性菌作为实验菌株,包括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
2.2 培养基组成实验共准备了三种不同组成的培养基,分别是基础培养基、富氮培养基和富磷培养基。
2.3 培养条件各组培养基均在37摄氏度下进行培养,pH值控制在7.0左右。
培养基罐内的通气量保持恒定。
3. 实验结果3.1 不同培养基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通过对三种不同组成的培养基进行培养,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结果发现富氮培养基对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富磷培养基则阻碍了微生物的生长。
3.2 最佳培养条件确定在富氮培养基中,继续对不同温度和pH值下微生物生长状况进行观察。
实验结果表明,在37摄氏度和pH 7.0的条件下,微生物的生长速率最快,产量最高。
4. 讨论通过本次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不同组成的培养基对微生物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富氮培养基能够促进微生物的生长。
2) 温度和pH值是影响微生物生长的重要因素,适宜的温度和pH 值可促进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量。
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通过优化微生物的生长环境可以提高其产量和效率。
根据不同菌株和要求,可调整培养基的成分和环境条件,以达到最佳的微生物生长。
5. 结论通过本实验的优化,我们成功提高了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产量。
富氮培养基以及37摄氏度和pH值为7.0的条件下,革兰氏阴性菌的生长最为理想。
进一步的研究将继续探索微生物生长环境的优化,以便更好地利用微生物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报告
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探究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并观察在不同环境因素下微生物菌落的生长情况。
实验原理:微生物菌落的生长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如温度、pH值、氧气含量、营养物质等。
本实验选取了温度和营养物质两个因素作为实验因素,通过对不同温度和添加不同营养物质的培养基中微生物的菌落生长情况进行观察,以探究环境因素对微生物生长的影响。
实验步骤:1.准备培养基和微生物。
选取含有相对较多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和经过消毒处理的微生物培养物。
2.将琼脂培养基分别装入4个试管中,并分别标注为A、B、C、D。
3.在试管A和B中分别加入5ml蔗糖水,制成含糖的培养基;将试管C和D作为对照组,不添加任何物质。
4.将4个试管分别放入不同的温度环境中,分别为4℃、22℃、30℃和37℃。
5.将准备好的微生物培养物分别接种到4个试管中的琼脂培养基中。
接种后适当摇晃培养基,使微生物均匀分布。
6.观察微生物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每隔12小时记录一次,直至观察时间达到48小时。
实验结果:经过48小时的培养,观察到微生物菌落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如下:1.不同温度环境下微生物菌落生长情况:(1)在4℃条件下,微生物生长速度较慢,菌落数量较少。
(2)在22℃条件下,微生物生长速度适中,菌落数量较多。
(3)在30℃条件下,微生物生长速度较快,菌落数量较多。
(4)在37℃条件下,微生物生长速度迅速,菌落数量较多。
2.添加不同营养物质所得到的微生物菌落生长情况:(1)在添加蔗糖水的培养基中,微生物生长状况较好,菌落数量较多。
(2)在对照组中,微生物生长状况较差,菌落数量较少。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可以得到以下结论:1.温度会对微生物的生长产生明显的影响,不同温度环境下微生物生长速度不同。
2.营养物质对微生物生长也有重要的影响,营养物质充足的环境下微生物生长状况较好。
3.不同微生物对环境因素的敏感度不同,不同微生物在相同环境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生长现象。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课件
谢谢观看
03
实验步骤
样品采集
采集环境中的水样、 土壤样、空气样等, 确保采集的样品具有 代表性。
记录采集时间、地点、 环境条件等信息,以 便后续分析。
使用无菌容器或薄膜 采集样品,避免交叉 污染。
样品处理
将采集的样品进行稀释,使微生物分 散。
对样品进行富集培养,提高微生物的 数量。
对样品进行过滤或离心,使微生物与 杂质分离。
结果应用
环境监测
实验结果可以为环境监测提供依 据,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和
数量,评估环境质量。
公共卫生
实验结果可以为公共卫生领域提 供参考,了解环境中微生物的种 类和数量,评估其对人类健康的
风险。
科学研究
实验结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数 据支持,深入探究环境中微生物
的生态学和生物学特性。
05
实验总结
实验不足与改进
实验不足
在实验过程中,我发现自己在操作显微镜时还不够熟练,有 时会出现观察不准确的情况。此外,我在实验数据处理方面 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数据记录不准确、分析不全面等。
改进方法
为了提高实验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计划在课后多加练习使 用显微镜,提高自己的操作技能。同时,我也要加强学习数 据处理和分析方面的知识,掌握更多的统计方法和软件应用 技巧。
实验四、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ppt 课件
目录
• 实验目的 • 实验原理 • 实验步骤 • 结果分析 • 实验总结
01
实验目的
掌握微生物检测的基本原理
01
微生物检测是利用特定的方法和 技术对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和计数,以评估环境卫生状况和 潜在的健康风险。
02
基本原理包括微生物培养法、免 疫学方法、分子生物学方法等, 这些方法基于不同原理,能够对 不同类型的微生物进行检测。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
环境微生物实验报告目录1. 背景介绍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1.3 实验目的2. 实验方法2.1 样品采集2.2 样品处理2.3 分离纯化微生物3. 实验结果3.1 微生物种类鉴定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4. 实验讨论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5. 总结与展望背景介绍1.1 环境微生物的定义环境微生物指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微生物群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
它们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大气等环境中。
1.2 研究环境微生物的重要性研究环境微生物可以深入了解自然生态环境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对环境的作用,为环境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1.3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对环境微生物进行采集、处理和分析,探究环境微生物的多样性和分布情况。
实验方法2.1 样品采集从不同环境中采集样品,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并分别进行标本编号和记录。
2.2 样品处理将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如离心、滤液、接种培养基等,以便后续的微生物分离和鉴定。
2.3 分离纯化微生物通过在不同培养基上接种处理后的样品,观察并筛选出不同形态的微生物,并进行进一步培养和纯化。
实验结果3.1 微生物种类鉴定对分离到的微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实验,通过PCR等方法鉴定微生物的种属信息。
3.2 微生物数量及分布情况对各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探讨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分布特点。
实验讨论4.1 微生物种类对环境的影响探讨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功能及相互关系,分析其对环境中物质循环和生态平衡的影响。
4.2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讨论环境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如空气中的细菌对呼吸道健康的影响等,并提出相关的防控措施。
总结与展望通过本实验的研究,增进了对环境微生物多样性和分布情况的了解,为今后的环境微生物研究提供了基础信息。
未来可进一步深入研究不同环境中微生物的生态功能及其应用前景。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项目(精)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项目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环境中的微生物大肠杆菌的平板划线分离法微生物的染色与鉴定平板菌落计数法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项目离心泵性能测定板框过滤实验干燥实验环境化学实验项目水体中总磷、生产率和叶绿素含量的测定天然水体中氨氮的测定底泥中铬的简单状态鉴别底质对汞的吸附作用大气中氮氧化物的测定碱液吸收气体中的二氧化硫电位法测定茶叶中的微量氟食品添加剂的检测-软饮料中防腐剂和色素的检测环境监测实验项目目恃比色法测定水中色度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浊度纳试剂比色法测定氨氮酸性高锰酸钾指数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的测定化学需氧量(CODC r碘量法测定硫化物4-氨基安替比林分光光度挥发酚的测定重量法测污水中石油类大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甲醛缓冲溶液吸收-盐酸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测定大气中二氧化硫城市交通噪声测量环境仪器分析实验项目气相色谱定量分析-内标法测定邻二甲苯中杂质利用气-固色谱法分析O2,N2,CH4混合气体高效液相色谱法甲苯含量的测定离子色谱法测定废水中的阴离子火焰原子吸收法测定水中钙,镁的含量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废水中的重金属气相质谱法测定气体组分利用红外光谱法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有机化合物的吸收光谱及溶剂效应差值吸收光谱法测定废水中微量苯酚邻二氮菲分光光度法测定铁Ce4+氧化还原滴定法测定Fe2+的含量NaOH电位滴定法测定H3PO4的含量及H3PO4的各级酸离解常数自动电位滴定法测定水中Cl- I-的含量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项目粉尘密度的测定粉体粒径分布的测汽车尾气中总悬浮物、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测定环境空气中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的测定室内空气中总悬浮物及VOCs的测定旋风除尘试验袋式除尘试验吸附法去除气体中的VOCs的实验及模拟生物法净化VOCs的实验及模拟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项目自由沉淀絮凝沉淀实验气浮离子交换实验活性炭吸附实验水充氧实验废水可生化性测定厌氧污泥活性的测试污泥脱水性能测定环境工程试验教学大纲实验教学大纲代号课程名称英文名称学期安排任课教师教材或参考书0902105 环境工程微生物学实验Experiments of EnvironmentalEngineering Microbiologcy第五学期白卯娟自编实验讲义0902106 环境监测实验Professional experiments forenvironmental monitoring第六学期鲁风芹环境监测实验刘0902107 水污染控制工程实验Water Pollution ControlEngineering第六学期路明义水污染控制工程0902108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0902215 环境化学实验Experiments of EnvironmentalChemistry第五学期周贵忠自编实验讲义0902216 环境仪器分析实验Apparatus Analysis ofEnvironment第四学期孙玉焕自编实验讲义。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
微生物的观察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观察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加深对微生物的认识。
二、实验材料:1. 酸奶样品;2. 纱布;3. 洗好的试管、镊子、移液管和一些培养基;4. 显微镜。
三、实验步骤:1. 酸奶样品制备取适量酸奶放入试管中,加入上清水,摇匀后静置,离心后倒掉上清水,沉淀物为酸奶样品。
2. 观察酸奶样品取一滴酸奶样品放在玻璃片上,加入一滴蒸馏水,用镊子将纱布盖在样品上,静置1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观察。
3. 培养微生物将一部分酸奶样品加入培养基中,摇匀后装入试管中,进行悬浮液培养。
同时,从外部环境中取得样品,放入不同培养基中,进行接种培养。
4. 观察微生物在培养时间到达后,取出不同培养基中的微生物,放在玻璃片上,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
四、实验结果:经过观察,我们在酸奶样品中观察到了多种微生物,包括乳酸菌、酵母菌、链球菌、葡萄球菌等。
在环境样品中,我们还观察到了许多其他菌种,如大肠杆菌、肺炎球菌等。
五、实验结论:通过观察酸奶样品和外部环境样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变化,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广泛的生物,它们会根据环境的不同而发生着种类和数量的变化。
我们的生活环境中也存在许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不仅仅是我们身体内的必需生物,还可以用于工业、农业等多个领域中。
六、实验思考在实验中,我们对不同环境中的微生物进行了观察,提高了我们对微生物的认识。
我们也发现,不同的环境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有必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管理。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应采取科学的生活方式,保持环境的清洁卫生,从而减少微生物的滋生。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内容
实验一环境中微生物的检测
实验二微生物的斜面接种法
实验三四大类微生物菌落形态的识别
实验四细菌、放线菌和蓝细菌的个体形态观察
实验五酵母菌、霉菌、藻类、原生动物及微型后生动物个
体形态观察
实验六细菌的涂片及革兰氏染色法及大小测量
实验七细菌的荚膜染色法
实验八细菌的芽孢染色法
实验九微生物直接计数法
实验十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
实验十一微生物的液体接种法
实验十二平板划线分离法
实验十三菌种保藏法(示范)
实验十四细菌生长曲线的测定
1.侧臂试管三角瓶法;
2.小型台式自控发酵罐法
实验十五水中细菌总数的测定
实验十六水中大肠菌群的检测
实验十七应用API 20E细菌鉴定系统鉴定肠杆菌科和其它部
分革兰氏阴性杆菌
实验十八含酚废水降解细菌的分离、纯化和筛选实验十九纤维素的微生物降解
实验二十用Ames法检测环境中致突变物
实验二十一考试: 混合菌样中微生物的初步鉴定。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指南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基本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指南基本实验准备:1.设计实验方案:确定研究目的、实验方法及操作步骤等。
2.采购实验材料:包括培养基、试剂、实验用具等。
3.准备实验仪器:如恒温箱、高速离心机、显微镜等。
4.消毒处理:对实验台面、实验用具进行消毒处理,以防止污染。
5.准备培养基:按照实验设计需求,配制适当的培养基。
6.培养微生物种群:可从实验样品中提取微生物种群,并进行预培养。
实验操作指南:1.样品采集: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需要采集的样品,如土壤、水样等。
2.样品处理:对采集的样品进行处理,如过滤、稀释等,以获得适合实验的样品。
3.培养基接种:将样品接种到预先配制的培养基上,可通过涂布、倾倒、滴定等方式进行。
4.培养条件控制:根据实验需求,设定合适的培养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5.检测和观察:定期对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和观察,如形态、生长速率等。
6.实验数据记录:记录实验过程中的数据和观察结果,以备后续分析和讨论。
7.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根据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得出相应的结论并进行讨论。
8.结果呈现:将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呈现,如报告、论文、图表等形式。
在进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时,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按照实验室的操作规程进行实验操作,确保实验的安全性。
2.防止交叉污染: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不同样品或培养基之间的交叉污染。
3.样品处理的操作要迅速:尽量缩短样品处理的时间,以减少微生物数量的改变。
4.实验设备及培养基的消毒:在实验前和实验结束后,要对实验设备及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细菌和真菌。
5.包装废弃物和有害物质:实验废弃物和有害物质需经过适当的包装处理,以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综上所述,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的基本实验准备和实验操作包括实验设计、采购材料、消毒处理、培养基准备、微生物培养、样品处理、实验仪器准备等。
在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污染,并对实验设备及培养基进行消毒处理。
环境检测微生物实验注意事项
环境检测微生物实验注意事项
哎呀呀,环境检测微生物实验可不能马虎哟!要想得出准确可靠的结果,这注意事项您可得牢记在心呀!
先说实验准备阶段吧,各种实验器材那得像士兵的武器一样精良且干净呀!要是器材不干净,这不就像上战场拿了把生锈的刀嘛,能打好仗吗?肯定不行啦!
嘿,样本采集也很关键呐!可不能随随便便乱采一通,得按照标准流程来,就像走钢丝得一步一步稳稳当当的。
哇塞,实验过程中操作得规范细致哟!别毛毛躁躁的,不然数据不准确,那之前的努力不都白费啦!
还有啊,实验环境得严格控制,温度、湿度啥的都不能有偏差,这就好比给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才能发芽。
哎呀,千万别在实验中交叉污染了,这可不像把不同颜色的颜料混在一起还能好看,那是会出大问题的呀!
实验结束后,废弃物处理也不能掉以轻心哟!要按照规定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乱扔,这就像打扫战场一样,要干净彻底。
总之啊,环境检测微生物实验注意事项一定要牢记哟,别等出了差错才后悔莫及。
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环节,这样才能为环境保护提供有力的支持呀!。
环境微生物实验
3.干热灭菌时电烘箱中物品不要摆得太 拥挤,以免阻碍空气流通而影响灭菌效果;灭 菌物品不要与电烘箱内壁的铁板接触.以免包 装纸烤焦起火。
五、问题和思考 1.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
左手持 三角瓶
右手反转手掌用中指 和无名指拨出棉塞(或 不翻转手掌用小指和
手掌拨出棉塞)
左手拿平皿,以 大拇指和中指将 皿盖打开一缝
三角瓶口经火焰 烧灼迅速倾入 55~60℃的培养
基约15ml
盖好皿盖,置 于桌上轻轻
旋转平皿
冷凝后即 为平板培
养基
(六)接种水样的培养皿,倒置于37℃培养24h, 培养到长出明显菌落。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洗涤、包装、稀释水配制操作
2、学习和掌握配制培养基的原理方法和步骤
3、掌握消毒和灭菌的原理方法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器材 (1)药品和试剂:牛肉膏、蛋白陈、NaCl、10%
NaOH溶液、l0%盐酸溶液、琼脂。 (2)器材:小烧杯、小铝锅、天平、牛角匙、
1000mL刻度烧杯、玻棒、pH试纸、试管、分装 漏斗、棉花、三角烧瓶、移液管、蒸馏水、培养 皿。 (3)高压蒸汽灭菌锅、电热烘箱
菌落
菌苔
菌落与菌苔
(一)菌落计算原则
平皿菌落的计算.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检查,
防止遗漏,也可借助于菌落计数器计数。对那些看来相似, 并且长得相当接近,但并不相触的菌落,只要它们之间的 距离至少相当于最小菌落的直径,便应该—一予以计数。 对链状菌落.看来似乎是由于一团细菌在琼脂培养基和水 样的混合中被崩解所致,应把这样的一条链当做一个菌落 来计数,不可去数链上各个单—的菌链。若同—个稀释度 中一个平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 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皿计数该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若片 状菌落少于平皿的一半时,而另—半中菌落分布又均匀, 则可将其菌落数的2倍作为全皿的数目。在记下各平皿菌 落数后,应算出同一稀释度的平均菌数,供下—步计算时 用。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
四、实验报告
记录本实验配制培养基的名称、数量,并图解 说明其配制过程,指明要点。
五、问题和思考
l.配制培养基有哪几个步骤?在操作过程中应 注意些什么问题?为什么?
2.培养基配制完成后,为什么必须立即灭菌? 若不能及时灭菌应如何处理?已灭菌的培养基如 何进行无菌检查?
实验二 消毒与灭菌
一、实验教学目标与基本要求 了解消毒和灭菌的原理,掌握各种灭菌
a、培养 一划线法将假菌丝酵母接种在麦芽汁平板
上,在划线部分加盖玻片,培养2-3天。 b、制片与观察
取下盖玻片,盖在加有一0.1%美蓝的载 玻片上(即水浸片法),即可观察菌体呈树 枝壮分支。或直接将培养皿放在低倍镜下观 察。
5、子囊孢子的观察 将面包酵母接种于麦芽汁或豆芽汁液
体培养基中,28-30度培养24h,如此 连续传代3-4次,使其生长良好,然后转 到醋酸钠斜面培养基上25-28度培养3 天。用水浸片法制片或用芽孢染色,观 察子囊孢子形状,并注意每个子囊内的 子囊孢子数目。
方法的操作步骤。 二、实验内容:
1.干热灭菌法 2.高压蒸汽灭菌 3.紫外线灭菌法
三、实验步骤 (一)干热灭菌法 1、原理
利用高温使微生物细胞内的蛋白质凝固变性 而达到灭菌的目的。
所需温度(160-170℃),时间长(1-2h)。 注:干热灭菌温度不能超过180℃,否则,包器 皿的纸或棉塞就会烧焦,甚至引起燃烧。 2、步骤
霉 菌 菌 落
各种病原真菌的菌落
各种曲霉的菌落
青霉的菌落
青霉的菌落
隔膜
霉菌菌丝 A、无隔菌丝 B有隔菌丝
(二)个体形态特征的观察 1.乳酸石炭酸制片法观察 (1)制片:在干净的载玻片上加一滴乳酸 石炭酸,用接种针从菌落边缘处取小量带有 孢子的菌丝置于液体中,再小心地把菌丝放 开,然后用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环境微生物 实验步骤
1.光学显微镜的操作2.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3.空气中微生物的测定4.土壤中微生物的测定5.自来水中微生物的测定6.微生物的分离、纯化与驯化7.微生物对重金属的吸附培养基的配制与灭菌1.培养基的配制①每个小组按比例称取营养琼脂(培养细菌),配制3瓶,每瓶150ml;高氏合成一号培养基(培养放线菌)2瓶,每瓶150ml;察氏培养基(培养真菌)2瓶,每瓶150ml。
②将锅洗净,用无菌水润洗三遍,倒入相应的无菌水,待水沸腾后倒入培养基粉末,边煮边搅拌,直到粉末全部溶解,加水补足因加热而蒸发的水量。
③将培养基倒入大烧杯中,分装锥形瓶。
2.灭菌①每个小组需另外准备两个空锥形瓶,一个作空白对照;另一个加入100ml无菌水。
②将培养皿用报纸包起来,每桶大约12个培养皿。
每个小组3-4筒。
③将培养皿,培养基,锥形瓶等放入高压灭菌锅灭菌(121℃,20min)。
注意:高压灭菌锅使用前,底部小孔要用蒸馏水注满;必须等到温度降到79℃,压力指针为0后才能打开。
④将培养皿、培养基等拿出来放入操作间,冷却至50℃左右。
自来水中微生物的测定1.打开水龙头,放水5min后,用250ml锥形瓶接水100ml。
用封口膜封好,放入操作间。
2.将冷却后的培养基、培养皿、移液枪、接种环、镊子等放入操作间,先通风10分钟,然后紫外线消毒15min。
双手进入操作间,点燃酒精灯,用酒精仔细消毒,在操作间操作的过程中不能将手伸出来,一旦出来后,需要重新用酒精消毒。
然后用移液枪吸取0.2ml自来水,注入培养基中,注意手握培养基的姿势,不可将培养皿的盖子完全打开,然后倒入10ml培养基,待培养基凝固之后,将培养皿倒过来。
所有操作需在酒精灯旁进行。
(原因:①主要是减少水分散失,避免培养基的成分(盐分等)浓度变大,渗透压发生变化不利于菌株生长。
②平板倒置也可以减少操作过程中落入平皿内的灰尘细菌植入培养基,发生污染。
③倒置的平板不容易脱盖。
)2.三种培养基做三个重复,一个空白对照,共需要倒12个培养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环境微生物学实验指导目录1. 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2-32 显微镜直接计数法...................................................4-5 3.培养基的配制和灭菌................................................6-10 4.微生物接种技术......................................................11-13 5.微生物大小的测定...................................................14-15 6.水中细菌总数的检测 (16)实验一显微镜的使用及微生物形态观察一、目的1.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2.通过实验学习观察微生物形态的基本方法,了解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形态特征。
二、原理微生物都是个体微小的生物,用肉眼不能看到它们的个体,所以观察它们的形态必须在显微镜下进行,另外微生物细胞具有较高的透明性,所以有些微生物(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需经过染色后才能观察清楚,细菌个体很小,其大小以微米计,所以需要在油镜下观察。
放线菌和霉菌的个体一般呈丝状,并且明显地分为基质菌丝和气生菌丝。
成熟的个体还具有各种形态的孢子。
因此观察内容包括基质菌丝、气生菌丝和孢子的形态,并注意它们的区别。
三、材料和用品1、显微镜、载玻片、盖玻片、接种环、解剖针、刀片2、细菌和真菌玻片标本、霉菌试管培养物3、染色液:石炭酸复红染色液吕氏美兰染色液乳酸石炭酸棉兰染色液四、微生物形态观察(一) 细菌形态观察1、将细菌示范片置于镜台上,用标本夹住。
2、在低倍镜下,调节粗调节器和细调节器,使物像清楚;然后调节推进器,使观察对象处于接物镜的正下方,调节入射光强度,使明亮度适宜,认真观察标本。
最后将观察对象移至视野中心,准备在高倍镜下观察。
3、将高倍接物镜头转至正下方,转换接物镜时,需用眼睛在侧面观察,避免镜头与玻片相接损坏镜头。
调节入射光强度,使明亮度适宜,再用调节器调至物像清楚,认真观察标本。
再将观察部位移至视野中心,准备油镜观察。
4、油镜观察方法(1)用粗调节器将镜头提起约1厘米,将油镜头转至正下方。
(2)在玻片标本的镜检部位滴一滴香柏油(3)一面从侧面观察,一面用粗调节器将镜头器小心调节至几乎与标本相接触。
调节时应特别小心,注意不能使镜头接触标本片,用力过猛不仅会压碎玻片,也会损坏镜头。
(4)一边从目镜观察,一边调节光线强度,使明亮度适宜;然后用细调节器校正焦距,直至能清楚地观察到物像,再认真观察,记下观察结果。
(二) 真菌形态观察1. 玻片标本观察2. 霉菌试管培养物观察(1)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滴一滴乳酸石炭酸棉兰染色液,用解剖针从菌落的边缘处取少量带有孢子的菌丝于染液中,再细心地把菌丝挑散开,然后用盖玻片盖上,注意不要产生气泡。
(2)置显微镜下观察,先在低倍镜下观察,必要是再换高倍镜观察。
(3)记录观察结果。
五、实验报告1、绘图说明所观察的细菌和霉菌的形态特征,并比较细菌和霉菌形态上的异同。
实验二显微镜直接计数法一、目的1.明确显微镜计数的原理2.学习使用血球计数板进行微生物计数的方法二、原理利用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微生物计数方法。
将经过适当稀释的菌悬液(或孢子悬液)放在血球计数板载玻片与盖玻片之间的计数室中,在显微镜下进行计数。
计数室的容积一定(0.1mm3),可以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微生物数目来换算成单位体积内的微生物总数目。
此法计得的是活菌体和死菌体的总和。
血球计数板有两个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9个大方格,中间的大方格为计数室,微生物的计数在计数室中进行。
计数室的刻度一般有两种规格,一种为16*25型,一种为25*16型。
三、器材和用品显微镜、血球计数板、盖玻片无菌毛细管酿酒菌悬液四、操作步骤1.稀释将酿酒酵母菌悬液进行适当稀释,菌液如不浓,可不必稀释。
2.镜检记数室在加样前,先对记数板的记数室进行镜检。
若有污物,则需清洗后才能进行记数。
3.加样品将清洁干燥的血球记数板盖上盖波片,再用无菌的细口滴管将稀释的酿酒酵母菌液由盖玻片边缘滴一小滴(不宜过多),让菌液沿缝隙靠毛细渗透作用自行进行计数室,一般进行计数室均能充满菌液。
注意不可有气泡产生。
4.显微镜计数静止五分钟后,将血球计数板置于显微镜载物台上,先用低倍镜找到计数室所在位置,然后换成高倍镜进行计数。
在计数前若发现菌液太浓或太稀,需重新调节稀释度后再计数。
一般样品稀释度要求每小格内约有5-10个菌体为宜。
每个计数室选5个中格(可选4个角和中央的中格)中的菌体进行计数。
位于格线上的菌体一般只数上方和右边线上的。
如遇酵母出芽,芽体大小达到母细胞的一半时,即作两个菌体计数。
计数一个样品要从两个计数室中计得的值来计算样品的含菌量。
5.清洗血球计数板使用完毕后,将血球计数板在水龙头上用水柱冲洗,洗完后晾干。
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有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
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洗涤至干净为止。
五、实验报告和思考题1.结果将结果记于下表。
A表示中方格中的总菌数;B表示菌液稀释倍数。
2.思考题根据你实验的体会,说明用血球计数板的误差主要来自那些方面?应如何尽量减少误差,力求准确?实验三培养基的制备与灭菌一、目的学会一般培养基的制备原理、方法、掌握培养基及器皿的灭菌方法二、原理培养基是按照微生物生长繁殖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配置而成的基质。
其中除含有水份、碳水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无机盐外,有的还需要维生素。
以提供微生物新陈代谢所需要的能源、碳源、N源和其它化合物,由于不同微生物对营养物质的要求不同,因此,需提供不同种类的培养基。
一般培养基细菌常用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放线菌常用淀粉培养基,培养霉菌常用马铃薯培养基,培养酵母菌常用麦芽汁培养基。
培养基除了要满足微生物所要求的各种营养条件外,还应保证微生物所需要的其它生活条件,如适宜的酸碱度,渗透压等,因此,对不同种类的微生物,应将培养基调节到一定的pH范围,如细菌、放线菌培养基为中性;霉菌、酵母菌培养基为弱酸性。
根据研究目的的不同,可以将培养基制成固体,半固体和液体三种形式。
固体培养基的成分与液体相同仅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凝固剂作支持物。
通常加入 1.5~2.0的琼脂,半固体加入0.3~0.5的琼脂作支持物,有时也可用明胶或硅胶。
三、材料与用具(一)材料:牛肉膏、蛋白胨、琼脂、NaCl;1mol/L NaOH,,1mol/L HCL(二)用具:试管、锥形瓶、漏斗、量筒、移液管、烧杯、纱布、棉花、玻璃棒、pH试纸、漏斗架、止水夹、台秤、硫酸纸、药匙、防潮纸、线绳、标签纸、剪刀、解剖刀、镊子、白瓷盘、铁丝筐。
四、方法(一)培养基的制作方法1、称量:按照培养基的配方,准确称取各成分于烧杯中。
2、溶化:向上述烧杯中加入所需要的水量,搅动,然后加热使其溶解。
3、调节pH值:用0.1N NaOH或1N HCl调至合适的范围。
4、过滤:用滤纸或双层纱布(中间夹一层脱脂棉花)趁热过滤。
5、分装:根据不同的需要,可将制好的培养基分装入试管后三角瓶内,管(瓶)口塞上塞子。
(1)液体:分装高度以试管高度的四分之一左右为宜;(2)固体:分装试管,每管为管高的五分之一,灭菌后制成斜面,分装三角瓶的容量以不超过三角瓶的一半为宜。
(3)半固体:分装试管一般以管高的三分之一为宜。
灭菌后垂直待凝成半固体深层琼脂。
6、塞:培养基分装完毕后,在试管口或三角烧瓶口上塞上棉花,以阻止外界微生物进入培养基内而造成污染,并保证有良好的通气性能。
7、灭菌:高压蒸汽灭菌,一般培养基1.05公斤/厘米2,灭菌20~30分钟。
图3—1 培养基的分装(二)培养基配制的步骤,按下列培养基配方配制培养基。
肉膏蛋白胨培养基(培养细菌用)牛肉膏5g 琼脂20g蛋白胨10g 蒸馏水1000mlNaCl 5g pH 7.2—7.4(三)、培养基制作注意事项1、加热溶化过程中,要不断地搅拌,以免琼脂或其它固体物质粘在烧杯底上烧焦,以致烧杯破裂。
加热过程中所蒸发的水分应补足。
2、pH值须按各种不同培养基的要求而准确测定。
1、所用器皿要洁净,勿用铁制或铜制器皿。
2、分装培养基时,注意不得使培养基在瓶口或管口壁上端沾染,以免浸湿棉塞引起染菌污染;3、培养基的灭菌时间和温度,需按照各种培养基的规定进行,以保证杀菌效果和不损坏培养基的必要成分。
图3—2 棉塞图3—3 斜面的摆法(四)、灭菌1、培养基的高压蒸汽灭菌(1)需灭菌的物品、棉塞等用防潮纸包好(防止锅内水蒸汽把棉塞淋湿),放入灭菌锅内,放入锅内的材料要摆的疏松,不可太挤,否则阻碍蒸汽流通,影响杀菌效果。
(2)关闭灭菌锅盖,切勿漏气。
(3)慢慢打开蒸汽口,不要使蒸汽过猛地冲入锅内,排除一部分冷气,关闭排气开关,先使夹套升温至压力表为0.5公斤/厘米2,再使内层压力升至0.5公斤/厘米2,然后开启排气开关,使夹套及锅内冷气除尽。
(4)关闭排气开关后,整个灭菌锅成为密闭状态,而蒸汽又不断增多,这时温度和压力都上升,当温度升至121℃,压强达到1.05公斤/厘米2时,保持20—30分钟,即达到灭菌目的。
(5)灭菌完毕,关闭进汽开关,或切断电源,待压力降至“0”时,打开排气开关,注意不能打开过早,否则突然降压致使培养基沸腾,使棉塞玷污,甚至冲出容器以外。
(6)打开灭菌锅盖,取出已灭菌的器皿及培养基。
2、干热灭菌法常用于空玻璃器皿的灭菌,但凡带有胶皮的物品,液体及固体培养基等都不能用干热法灭菌,进行灭菌时,先将要灭菌器皿(培养皿、移液管的包装方法见示范)包好,放入烘箱内。
调节温度至160—170℃维持1—2小时(当温度升至80℃以上后切勿打开烘箱门,以免引起玻璃器皿破裂和火灾)。
灭菌后当温度降至30—40℃时,打开箱门,取出灭菌器皿。
五、实验报告思考题1.培养微生物的培养基应该具备哪些条件?为什么2.培养基为什么要灭菌后再用?如何检查所配好的培养基是无菌的?实验四微生物接种技术一、目的:1.掌握微生物的接种技术二、材料与用具材料:菌种,牛肉膏琼脂培养基,酒精灯,接种环,火柴等三、操作步骤1.平板的制作和培养将已灭菌的固体培养基融化后(水浴融化)冷到45-50℃(温度过高,培养皿盖上凝结水太多,菌易被冲掉或烫死;温度过低,则培养基凝固,不易倒出)。
右手拿培养基,左手把皿盖打开一逢倾入培养基15-20毫升迅速盖妥,平放桌上,轻轻旋转,使培养基与土壤稀释液充分混匀,凝固后,即成平板,将培养皿倒置于培养箱中培养,细菌即在所固定的位置长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2.接种方法I.斜面接种技术(1)试管先贴上标签,注明菌名,日期和姓名,然后将菌种斜面和欲接种斜面试管放在左手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之上,大拇指按在二管中央,菌种管口在外方,斜面稍朝上(图4-1(a))(2)先将棉塞用右手扭转松动,以利接种时拔出(3)右手拿接种环末端,使其垂直于火焰中,烧红灭菌(4)用右手小指,无名指和手掌拔下棉塞(图4-1(b))(5)以火焰烧管口,烧时应不断转动试管口,使试管口沾染的少量杂菌被烧死(图4—1(c))(6)将烧过的接种环伸入菌种管内,先将环接触没有长菌的培养基部分,使其冷却,以免烫死被接种的菌体,然后轻轻接触菌体取出少许,慢慢将接种环抽出试管图(4-1(d))(7)迅速将接种环在火旁伸进欲接种试管,在培养基上轻轻划线,划线时要由底部到顶部,由下而上,但不要把培养基划破,也不要使菌种污染管壁(4-1(e))(8)烧试管口,并在火旁将塞塞上,塞棉塞时,不要用试管去通棉塞,以免试管在运动时污染杂菌(图(4-1(f,g))(9)将接种环在火焰上再烧红灭菌,放下接种环后,再腾出手将棉塞塞紧(图(4-1(h))II.液体接种(由斜面培养基接入液体培养基内)(1)操作方法与前相同,但要使试管向上略斜,以免液体培养液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