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地球形状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
一、教学内容
三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三单元第6课《地球的形状》教科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了解地球的基本形状;
2.探讨地球为什么是球形;
3.观察和分析生活中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
4.认识地球仪,了解地球仪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5.通过实验和观察,验证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现象。
-突破方法:通过地球自转引起的离心力等概念,以简化的方式解释地球形状的形成。
(2)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现象: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自转和公转对地球形状的影响。
-突破方法:运用动画、实验等手段,直观展示地球自转和公转过程中地球形状的变化。
(3)生活中地球形状现象的观察:学生可能不知道如何将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观察和解释与地球形状相关的现象。
-举例:通过地球仪、地图等教具,展示地球的形状特点。
(2)地球形状的证据:介绍地球形状的证据,如船只在海平面上逐渐消失、月食时地球影子等,帮助学生理解地球形状的发现过程。
-举例:分析月食时地球影子的形状,理解地球是圆形的依据。
2.教学难点
(1)地球不完美的椭球形:学生可能难以理解地球为什么不是一个完美的球体,而是稍微扁平的椭球形。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地球形状相关的实际问题,如地球自转对生活的影响。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模拟地球自转引起的昼夜变化。
地球的形状(正式版)
课堂小结:
•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 • 1.古代人类对地球形成的认识。 • 2.400多年前麦哲伦环绕地球一周有利的正 式大抵是个球体。
地球是一个椭球体 地球赤道周长 40091千米 地球赤道半径 6378 千米 地球表面积 510067866千米
限时作业:
• 1.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 椭球体 (并不是一个正圆 球体)。 • 2.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 由于活动范围有限,认为“天圆地方”→根据日常观察到 球体 →是 麦哲伦环球航行 事实 的现象猜测:地球是个 证明了“地球是圆的”这一真理→现代科技证实(卫星照 片):地球是个不规则的球体 • 3.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ABCD ) • A、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 到船身; • B、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 体; • C、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 • D、月食是地球的影子遮挡了月球,从月食的过程可以判 断地球是球体。
• 想一想: • 一个人日行50KM,绕地球赤道一圈要几天? • 赤道周长为40000KM,日行50KM,据 t=s÷v=40000÷50=800天。
• 试一试: • 列举能证实地球是一个球体的现象和方法。 • 1.在海边看离岸的船,先是船身隐没,然后才 是桅帆。 2.在陆地上旅行的人,如果向北走去,一些星 星就会在南方的地平线上消失 。 • 3.月食时,从地球的影子看出地球是个球体.
• 这一章内容,我们宇宙之中来观 察以地球吧!
• 让我们一起走入今天的课堂——
• 古代人认为天是园的,地是方的。 • 收集事实和证据:园区的船只船身比桅杆 先消失,走不到边的天涯海角。 • 结论:地球是个球体。
• 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 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但得 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最大周长约4 万千米,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小学科学“深度研讨”教学策略初探——以《地球的形状》一课为例
小学科学“深度研讨”教学策略初探——以《地球的形状》一课为例发布时间:2023-02-23T17:33:46.326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23年2月1期作者:朱俊燕[导读] 目前的科学课堂研讨大多仍停留在浅显的交流阶段,研讨深度不足。
究其原因,是学生在研讨习惯、研讨内容、论证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
本文中,教师从“培养研讨习惯”、“丰实研讨素材”、 “增加论证深度”等维度对课堂研讨环节进行优化。
让学生从浅层交流走向深度研讨,助于他们落实科学概念目标、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朱俊燕浙江省临海市大洋小学 317000摘要:目前的科学课堂研讨大多仍停留在浅显的交流阶段,研讨深度不足。
究其原因,是学生在研讨习惯、研讨内容、论证意识等方面存在不足。
本文中,教师从“培养研讨习惯”、“丰实研讨素材”、 “增加论证深度”等维度对课堂研讨环节进行优化。
让学生从浅层交流走向深度研讨,助于他们落实科学概念目标、提升科学思维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深度研讨;教学策略中图分类号:G65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23)2-112-0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是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
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生成自己对知识的理解。
由于学习者的经验基础不同,调动经验的方式不同,最后对所接受到的信息的解释也不同。
通过“深度研讨”,学生将探索活动收集到的数据、现象事实等证据,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不断交流、质疑、补充和梳理,将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才能最终形成科学概念,提高科学素养。
本文所指的“深度研讨”通常发生在“交流研讨”环节,是教科版小学科学教材中的第三板块,是科学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
目前大家都习惯将两个词放在一起使用,但从认识层面看,交流和研讨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交流层次浅,研讨层次深。
交流以事实描述为主,研讨以思维判断为主。
交流提供客观依据,研讨更显探究本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一、地球的形状1、古人的地球观:中国古人的盖天说、浑天说、古代巴比伦人的想象和印度人的龟背大蛇。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猜想。
(1)海边观船现象: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在海边看日出,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站在海岸上看着远去的帆船,当船身已经看不见时,仍能看见船的桅杆在水面上,这说明海洋的水面不是平面的,而是弯曲的。
(2)观察月食现象:公元前4世纪大学者亚里士多德从逻辑上论证了大地“球形说”,他注意到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亮上的影子边缘是弧形的,由此推测大地不是平的。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
3、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4、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①地球是个球体;①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思考讨论】问题: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是为什么?结合铅笔在桌面或球面的移动情况,说一说,可能是什么原因?答:由铅笔在平面和球面上的移动情况可知,铅笔在平面移动时,铅笔长度不变,故以铅笔代表船只,桌面代表水平面,则水平面不是平面的。
而铅笔在球面上移动(远去)时,笔在下部先消失不见,上端慢慢消失,最后整个铅笔不见了。
相反,其中铅笔是从相反方向靠近观察者,则会先看到笔的上端,而后慢慢地变长直到看到笔的下端(看到整支笔)。
将笔看作是船只,则可说明,地面是球面的而不是平面的。
【拓展】对地球形状认识的飞跃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月面上的地影呈圆形,第一次论证了大地是个球体。
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使人们确信大地是球面,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一,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盖天说→浑天说→球体二,证明地球是球体的证据(1)帆船的远去时船身先消失和返回时先看到桅杆(2)登高望远(3)月食时的阴影呈弧形(4)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最早证明地球是个球体)(5)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三,地球形状:地球是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四,地球的大小赤道半径:6378千米两极半径:6357千米平均半径:6371千米地球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地球的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第二节地球仪一,地球仪:就是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并按一定的比例把它缩小,制作的地球模型。
二,经纬线比较三,经度和纬度的划分方法注:(1)经度的划分是以本初子午线为00经线,向东、西各分为1800。
00经线以东(右)为东经,以西(左)为西经。
(2)纬度的划分是以赤道为00纬线,向南北各划分900。
赤道以南(下)为南纬,以北(上)为北纬。
(3)东西半球划分示意图:(4)高中低纬度度数范围:(5)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北点,它的四周都是南;南极点是地球上的最南点,它的四周都是北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一、地球的自转:1,定义:地球绕地轴不停地旋转的运动。
2.方向:自西向东。
(1)从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
(2)从南极上空俯视,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3.地球自转的周期:约1天(约24小时)。
4.地球自转产生的现象:①昼夜交替②时间的差异注:东经度,度数越大越早见到太阳西经度,度数越大越晚见到太阳二、地球的公转:1,定义:地球以太阳为中心,围绕太阳旋转的运动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一年(约365天)4,特点:公转轨道平面与地轴的夹角是66.505,产生的现象:①四季更替②昼夜长短的变化③五带的形成④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⑤正午太阳高度变化⑥正午影子长短的变化北半球四季:春(3、4、5月)夏(6、7、8月)秋(9、10、11月)冬(12、1、2月)公转示意图太阳直射点: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直射北回归线;秋分日(9月23日前后)直射赤道;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直射南回归线。
刘南威《自然地理学》(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第10章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 【圣才出品】
第10章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规律一、名词解释1.隐域性[兰州大学2013年研]答:隐域性分异是指由地势起伏而导致水平地域结构发生异化的现象,又称非地带性。
海陆分布、洋流等非地带性因素使地带性分布规律变得不很完整和不很鲜明,使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受局部地形或土壤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隐域植被,可分布在不同的植被地带内,夹杂在显域植被中间,不形成独立的植被地带;由于岩石组成、地形起伏、地质构造等所引起的大的山地、高原、平原等都是典型的非地带性自然综合体。
2.耗散结构[成都理工大学2011研]答:耗散结构是指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交换而发生非平衡相变,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转化,形成的新的有序结构。
自然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它是远离平衡状态的开放系统,是地理耗散结构。
地理耗散结构具有一定的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可吸收外界环境的一般性涨落。
其结构水平愈高,涨落回归能力即保持系统稳定性的能力愈强。
3.自然区划[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答:地表自然界受不同尺度的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的作用,分化为不同等级的自然区,以地域分异规律学说为理论依据划分自然区,并力求反映客观实际的方法,就是自然区划。
各级自然区之间都存在特征差异性,自然区内部则具有相对一致性。
自然区划的原则有①发生统一性原则②相对一致性原则③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④综合性原则和主导因素原则等。
4.土地评价[北京师范大学大学2002年研]答:土地评价又称土地分等,是指在土地类型研究基础上,根据特定生产目的对土地质量、适用性和生产潜力进行的评估。
具体来说,就是在土地资源调查、土地类型划分完成之后,以土地合理利用为目标,根据特定的目的对一定的土地用途、属性做质量鉴定,从而阐明土地的适宜性程度、生产潜力、经济效益和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确定土地的价值二、简答题1.自然区划的主要原则。
[中科院2015年研][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研]答:目前经常采用的自然区划的原则有发生统一性原则、相对一致性原则、空间连续性(区域共轭性)原则、综合性原则与主导因素原则等。
第一节 地球形状与大小
天圆的理解是一条咬着尾巴的蛇,
古埃及人认为高高的大山
组成一个环,环里是一只乌龟, 乌龟上是三只大象,大地是一个 隆起的圆盾,由三条大象扛着。
支撑着天空,而星星则从天上 垂悬着。
日全食和月全食——让人们意识到我们的地球很有可能是个球体
书P8.活动
船身 船帆
船头 船身
书P9.知识之窗
5艘船组成,共265人
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一、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 两极稍扁、、 赤道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二、地球的大小 1、表面积: 5.1亿 平方千米 2、赤道周长:约 4万 千米 3、平均半径: 6371 千米 4、赤道半径: 6378 千米 5、极半径: 6357 千米
P P 1、预习 11-12,完成书 12. 活动题,
不规则球体。 二、给地球量一量“身”
4、地球的平均半径为 6371 千米,赤道周长约为 4万 千米, 表面积为 5.1亿 平方千米。
1959年8月7日,美卫星拍摄地球的第一张照片
1959年8月7日,美国探索6号卫 星在太空拍摄了 第一张地球照片。 照片拍摄于距离地球2.7 万 米 的高 空,照片传回地面一共花费了40 分 钟 。从太空中俯瞰地球,使人类 第一次能够以一个独一无二的视 角看到这个神奇的蓝色星球。
大西洋,绕过A 南美 洲 南端进入 太平 洋,1521 年到达 菲律宾 群岛,横 渡 印度 洋,经过B 非 洲南端的 好望角 ,最终回到西班牙。此 次航行方向一直是向 西 (东/ 西),途中经过地球上最长纬线
4 赤道的次数是 次。
A
1961年4月,苏联“东方一 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宇航员 加加林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亲 眼目睹地球是个球体的人。
第一章 认识地球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天如斗笠,地如覆盘
后来人们根据太阳、月亮的形状,推 测地球也是个球体,于是就有了“地 球”的概念。
公元前五六世纪,古希腊哲 学家从球形最完美这一概念 出发,认为地球是球形的。 到了公元前350年前后,古 希腊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 通过长期的观察,得出了大 地是球形的结论。这是人类 第一次对地球形状所做的科 学论证。
地球是球体的证实
• 1519年,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率领船队,经过长达3年的十 分艰苦的海上航行,于1522年胜利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 一次环绕地球航行一周的壮举,他们用自己的亲身实践证实 了地球是球形的。
当代的太空观测
• 阿波罗17号拍摄的 地球全貌,这是人 们第一次看到地球 的真实面貌。
对地球形状的认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经线 连接南北两 极并且与纬线垂 直相交的半圆 纬线 与地轴垂直并 且环绕地球一周的 圆圈。赤道是最大 的纬线圈。
南极 地轴南段与地 球表面的交点
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第一节 地球和地球仪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地球的形状
•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探索延续了几千年
古代人由于活动范围狭 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 认识世界,看到眼前地 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 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 空看作是倒扣着的大锅。 因此有“天圆如张盖,地 方如棋局”的说法。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人们仿照地球的形状 并且按照一定的比例 把它缩小,制作了地 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和地球仪(第1课时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近代 探索
16世纪初麦哲伦环 球航行
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 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而目 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桅杆 后消失。
生活中证明地球是球体 的实例
?
1 登高望远
?
实例 2 草原马群
3 卫星照片
1、地球的形状:
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的椭 球体。 (不过地球极半径与赤道半径相差很小)。
2、地球的大小: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表面积5.1亿 平 约相当于多少个足球场(7000平方米)
方千米
的总面积?
729亿
最大周长
约相当于多少个400米跑道的总长?4万千米10万
地球表面积约相当于多少个中国的陆地面积(约
960万平方千米)?
约53倍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地球仪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个工具
第一章 地球和地球仪 第一节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C地 理 七年级上
地球形状
2
地球仪
4
1
地球大小
3
练习
古人眼中的天地形状
天 圆 地 方
太阳月亮的形状
麦哲伦环球航行
西班牙
西班牙
地 球 卫 星 照 片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漫长过程:
太阳月亮的形状
天圆地方
直觉 猜想
古代
联想 推测
后来
20世纪地球 卫星照片
纬线
南极(S)
地轴
北极(N)
经线
活动:制作简易地球仪
材料:乒乓球、铁丝、胶布、橡皮泥等(部分材料 可用替代品)。
地球
地球仪
大小
大
小
形状 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对地球形状的说法:“盖天说”和“浑天说”。
麦哲伦游行图:西班牙→麦哲伦海峡→太平洋→菲律宾群岛→印度洋→好望角→西班牙。
地球有多大: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地球仪:南极、北极、地轴。
地轴与地球平行的圆圈叫做纬线。
0度~30度为低纬度地区;30度~60度为中纬度地区;60度~90度为高纬度地区。
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为赤道。
连接南、北极并垂直于危险的弧线,叫做经线。
东西半球的划分界线为20°W和160°E。
经纬网:在地球仪上经线和纬线相互交织所构成的网格。
名称形状长度指示方向0度经线半圆(弧形)相等南北方向本初子午线纬线都是圆(极点除外)不等(南北对称两条相等)东西方向赤道§2.2 世界的海陆分布海洋与陆地:人们常用“七分(71%)海洋,三分(29%)陆地”概况地球海陆分布七大洲:面积广大的陆地叫做大陆。
面积较小的陆的叫做岛屿。
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成大洲。
世界共有七大洲,按面积大小排列为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注意看P23图2-19和图2-20) 南极洲、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洲大洋***拉丁美洲***美国以南的美洲,指墨西哥等和南美洲国家大陆面积:亚洲:4400万平方千米;非洲:3000万平方千米;北美洲:2400万平方千米;南美洲:1800万平方千米;南极洲:1400万平方千米;欧洲:1000万平方千米;大洋洲:900万平方千米大洲分界线:亚欧:乌拉尔山脉;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沟通黑海和地中海);黑海;里海;乌拉尔河。
亚非:苏伊士运河(沟通地中海和红海)。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
四大洋:1 从大到小排列: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2.3 世界的地形陆地地形:地表各种高低起伏的形态,总称为地形。
第十章_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由于地球形状和地球的运动特征引起地球上太
阳辐射分布不均而产生有规律的分异。 自然地理地带的形成是以能量差异为基础的,太 阳辐射能的空间分布规律是制约自然地理地带规律 的基本因素。 太阳高度角、黄赤交角、季节变化 地球表面的热量分带:热带、亚热带、温带、亚 寒带和寒带。
5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Ⅴ 中 国 自 然 区 划
5.地带性
6.水 文 7.土 壤 8.植 被 9.利 用
28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
自然区划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理论基础,划分地 把不同地段加以区分,把相似的部分加以叠加,组 成一个单元,确定单元界线,然后根据区域从属关
球表面自然区域的方法,它是根据地域内部差异性,
Ⅰ 概 念
系建立一个区域等级系统。
分两类:综合自然区划,其对象是自然综合体; 部门自然区划,对象是某个自然地理要素,如,气 候区划、水文区划、土壤区划、地貌区划。
第十章 自然地域系统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第二节 综合自然区划
1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一、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性
Ⅰ 自 然 地 带 性 的 实 质
地域分异: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或自然综合
体沿地表按确定方向有规律地发生分化所引起的差 异。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地域分异现象和地域有序 性就称为地域分异规律。
Ⅲ 垂 直 地 带 性 垂 直 地 带 谱 -
水热组合的综合反映。例如,喜马拉雅山南坡虽然
日照高于北坡,但有丰富的降水,所以雪线低于北 坡。
19
第一节 自然地域分异
4.顶带
Ⅲ 垂 直 地 带 性 垂 直 地 带 谱 -
顶带是某一山地垂直地带谱中最高的垂直地
带。它是垂直地带谱完整程度的标志。一个完整 的带谱,顶带应是永久冰雪带。如果山地没有足 够的高度,顶带则为与其高度及生态环境相应的 其它自然带。
第二节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牛顿旳分析
图1-130 扁球体旳形成
• 惯性离心力旳垂直分力, 对赤道重力抵消最多, 对两极没有抵消,故赤 道重力比两极降低1/289。
• 而水平分力f2指向赤道, 在f2作用下,使地球成 为赤道鼓起,两极扁平 旳扁球体
第一章
图1-132十八世纪法国科学家两次测量旳位置
第一章
地球是个扁球体
• 原因
一种封闭旳曲面。 • 近代进行旳弧度测量成果表白,世界各地
旳地面曲率大致相同,每度都在111km左 右。
• 成因:
• 地球旳正球体形状,是在自引力旳作用下 形成旳。
第一章
发觉
17世纪下半叶,发生了奇怪旳“摆钟事件” 和“青鱼悬案”
证明过程
1672年,法国天文学家里奇发觉地球赤道旳 重力比其他地方都小,提出大地是扁球形旳主 张(证明)。
第一章
地球是一种不规则旳扁球体
• 原因 • 地球内部物质分布不均造成地球形状不
规则。 • 地球形状不规则旳体现 • 纬线不是正圆,经线也不是真正旳椭圆,
地球旳南北半球并不对称,它旳几何中 心也不是在赤道平面上(图片)。
第一章
图1-134 大地水准面相对于原则椭球体旳偏离
第一章
• 地球赤道是个椭圆,长轴与短铀最大相差430m; 地球旳北极凸出10m,南极凹陷30m
2. 对地球旳形状认识旳三次奔腾
第一次奔腾
从非球形到球形 地球是个正球体
第二次奔腾
从正球体到扁球体
地球是个扁球体(旋转椭球体) 第三次奔腾
从扁球体到不规则旳扁球体 地球是个不规则旳扁球体
第一章
从非球形——球形
公元前6世纪, 古希腊旳毕达哥拉斯学派 最早提出西方“地球说”猜测。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原卷版)
一、地球的形状1、古人的地球观:中国古人的盖天说、浑天说、古代巴比伦人的想象和印度人的龟背大蛇。
2、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首先提出了大地是球形的猜想。
(1)海边观船现象:古希腊的思想家们在海边看日出,常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站在海岸上看着远去的帆船,当船身已经看不见时,仍能看见船的桅杆在水面上,这说明海洋的水面不是平面的,而是弯曲的。
(2)观察月食现象:公元前4世纪大学者亚里士多德从逻辑上论证了大地“球形说”,他注意到月食时地球投射到月亮上的影子边缘是弧形的,由此推测大地不是平的。
(3)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成功,不仅开辟了新航线,还通过他的探险船队进行的探险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地球是个圆球。
3、地球的真实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地球是一个球体,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上,地球看起来是很圆的,这主要是因为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仅相差0.33%。
)4、对地球形状的认识,从古至今的排列顺序:①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盘;①天圆如弹丸,地如卵中黄;①地球是个球体;①地球是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思考讨论】问题:在海边看到有帆船从远方驶来,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这是为什么?结合铅笔在桌面或球面的移动情况,说一说,可能是什么原因?答:由铅笔在平面和球面上的移动情况可知,铅笔在平面移动时,铅笔长度不变,故以铅笔代表船只,桌面代表水平面,则水平面不是平面的。
而铅笔在球面上移动(远去)时,笔在下部先消失不见,上端慢慢消失,最后整个铅笔不见了。
相反,其中铅笔是从相反方向靠近观察者,则会先看到笔的上端,而后慢慢地变长直到看到笔的下端(看到整支笔)。
将笔看作是船只,则可说明,地面是球面的而不是平面的。
【拓展】对地球形状认识的飞跃古希腊科学家亚里士多德,观察月食时,发现月面上的地影呈圆形,第一次论证了大地是个球体。
16世纪初,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使人们确信大地是球面,这是人类对地球形状认识的第一次飞跃。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
六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地球的形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地球的形状,知道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三、教学重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四、教学难点:1. 地球的形状: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地球的证据:地平线、卫星照片、地球仪等。
五、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2. 讨论法: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地球形状的认识和证据。
3. 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制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地球仪,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的形状。
2. 学生分享自己对地球形状的认识。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让学生了解地球是一个不完美的椭球体。
2. 学生通过地球仪、卫星照片等,了解地球的形状。
三、课堂探究(10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地球形状的证据。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观点和证据。
四、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发放地球仪制作材料,引导学生动手制作地球仪。
2. 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加深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地球形状的认识。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悟,提高对地球的保护意识。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观察地球仪、卫星照片等,学生能准确描述地球的形状。
2. 学生能理解并解释地球形状的证据。
3. 学生能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
4. 学生能动手制作地球仪,展示对地球形状的理解。
七、教学准备:1. 地球仪、卫星照片等教具。
2. 地球仪制作材料。
地球的形状和内部结构
从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 程中你收获到了什么?
18
既然我们说地球是一个球体,地面是一个球面, 那为什么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地面是平的呢?
版权所有
19
1、根据毛主席的诗词,在赤道附近可以“坐地日行八万里”, 算出赤道的长度。(1千米=2里)
4万千米
2、如果一个人日行50千米,那么,他绕地球赤道一圈要走多少 天? 40000千米÷50千米/天≡800天
2、通过此活动,我们知道海面上远去的船只船身 比桅杆先消失的原因是 地球的形状是球体的。 。
C C D
A
B
11
版权所有
月食 投影
月食时,投射到月面上的地球
月食
阴影,它的边缘是什么形状的
呢?这个能说明什么?
弧形的
说明地球很可 能是一个球体。
版权所有
版权所有
15
从人造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
陆地 海洋
白云
太空中拍 下来的地 球全身照。 此时,使 人们确信 地球是一 个球体。
版权所有
16
通过科学测量发现 地球不是正球体
a>b
17世纪以后,经 过科技测量知道, 地球是一个两极
稍扁、赤道略 鼓的不规则球体
略鼓 的不规则球体。 稍扁 地球是一个两极____ 、赤道_____ 赤道半径与两极半径相差21千米,相对于地球半 径来说非常小,仅相差0.33%。因此,地球看起 22 版权所有 来很圆!!!
自习并思考:
地球内部由哪几部分构成?
地球内部各结构的深度范围是多少?
岩石圈由哪几部分组成?
版权所有
25
做一做:
1、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 过程,下列认识过程排序正确的是( C ) ①天圆地方 ②地球是个两极两极稍扁、赤 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③地球是个球体 A、①②③ B、③②① C、①③② D、②③① 2、下列现象能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个球体的是( D) ①海面上驶来的船只,先出现桅杆 ②太阳是圆的;③日食现象; ④人越往山上爬,看到的地平圈越大。 A、①③ B、②③ 26 版权所有 C、③④ D、①④
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而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但得到这一正确认识却经过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在我国,早在二千多年前的周朝,就存在着一种“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的盖天说。
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各种知识的积累,人们终于发现,有一些客观现象是无法用早期的那种直观而质朴的观念来解释的。
实践迫使人们不得不修改原来的错误观念,于是便有人提出了拱形大地的设想。
这就产生了“浑天说”。
著名的汉朝科学家张衡在所作的《浑天仪注》中写道:“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
天表里有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
天地各乘气而立,载水而浮。
”古代印度人认为,大地被四头大象驮着,站在一只巨大的海龟身上。
古代中国认为,天像一个锅,是半圆的。
而地则像一个方形的棋盘,是平的。
我国东汉时期天文学家张横认为:浑天如鸡卵,地如卵黄,居于内。
天表有水,水包地,犹如卵壳裹黄。
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分析认为: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的边缘是圆弧型的,所以地球是球体或近似球体。
在地球物理学中是指地球整体的几何形状,即大地水准面的形状。
对地球形状的研究是大地测量学和固体地球物理学的一个共同课题,其目的是运用几何方法、重力方法和空间技术,确定地球的形状、大小、地面点的位置和重力场的精细结构。
地球的形状主要是由地球的引力和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决定的。
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很长的时间。
初期认为天圆地方,以后逐渐认识到地球是个圆球。
17世纪法国人发现地球不是正圆而是扁的,牛顿等根据力学原理,提出地球是扁球的理论,这一理论直到1739年才为南美和北欧的弧度测量所证实。
其实,在此之前中国为编绘《皇舆全图》,就曾进行了大规模的弧度测量,并发现纬度愈高,经线的弧长愈长的事实。
这同地球两极略扁,赤道隆起的理论相符。
1849年英国的斯托克斯提出利用地面重力观测确定地球形状的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0章地球形状
[许剑伟于莆田十中 2008年4月10日]
地球表面的精确形状,包括起伏的山和谷,这是无法用几何方法定义的。
因此,大地测量学中理想的形状平均海平面,并延申到各大洲形成封闭曲面。
这是大地水平面,其每一处表面都垂直与重垂线。
然而,地球内部的不均匀性及大山的引力等因素,以至大地测量学的地表不能用任何一个可定义的固体严格的描述。
一种可足够地理学及天文学使用的近似假设是:把它看作回转椭球。
--------------------------------
地心直角观察者
图中表示地球子午圈截面图。
C是地心,N是北极,S是南极,EF是赤道,HK是观测点O的地平面,OP垂直HK。
OM平行SN,它与OH的夹角是φ,φ也就是O点的地理纬度,角OPF等于φ.
半径向量OC(观测点到地心的连线),角OCF=φ',它是地心纬度。
在极点和赤道上φ=φ',在其它纬度上|φ'|<|φ|
设f是地球编率,b/a = NC/CF,极半径NC=b,赤道半径CF=a,在1976IAU 中提供以下值:
a = 6378.14km, f=1/298.257
由此得:
b = a(1-f) = 6356.755km
b/a = 1 - f = 0.99664719
地球子午圈的离心率:
e = sqrt(2
f - f*f) = 0.08181922
我们有以下关系式:
f = (a-b)/a, 1-e^2 = (1-f)^2
在海平面上一点:
tan(φ') = (b^2/a^2)*tan(φ)
如果观测者距海平面的高度是H,那么计算周日视差、日月食、星蚀所需要的量ρsin(φ')和ρcos(φ')可以用下式计算:
ρsin(φ')值在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而ρcos(φ')始终为正。
ρ表示观测者到地心的距离(图中的OC),地球的赤道半径看作1个单位。
-------------------------------
例10.a:——计算ρsin(φ')和ρcos(φ'),观测站是Palomar,位于:φ = +33°21'22", H = 1706米
我们得到:
φ = 33°.356111
u = 33°.267796
ρsin(φ') = +0.546861
ρcos(φ') = +0.836339
---------------------------------
关于地球椭球的其它公式
在椭球上给定的一点,地理纬度与地心纬度的差值为:
φ - φ' = 692".73sin(2φ) - 1".16sin(4φ)
当u=45°时,φ-φ'达到最大值。
如果φo和φo'是此时相应的地理纬度和地心纬度,我们有:
tan(φo) = a/b,tan(φo') = b/a,φo+φo'=90°
因此,对于IAU1976椭圆有:
φo = 45°.05'46".36,φo' = 44°54'13".64
φo - φo' = 11'32".73
海平面上,ρ的值可以用下式计算:
ρ = 0.9983271 + 0.0016764*cos(2φ) - 0.0000035*cos(4φ)
同纬度φ的圆的半径:
Rp = a*cos(φ)/sqrt(1-(e*sin φ)^2)
式中,e就是上面说的子午圈椭圆的半径。
因此,在同一纬度φ上,经度变化1度,相应的长度变化为:(π/180)Rp
地球旋转的角速度(相对于恒星,不是相对于春风点):
ω = 7.292115018*10^-5(弧度/秒)
严格的说,这是历元1989.5时的值。
它缓慢的变小,因为地球自转变慢(详见第9章)。
由于地球自转,在纬度φ,线速度是ω*Rp
地球子午圈的曲率半径,在纬度φ:
因此,纬度变化1度,相应的长度变化:(π/180)Rm
在赤道时,Rm达到最大值,值为a(1-e^2)=6335.44km,在极点时达到最小值,值为a/sqrt(1-e^2)=6399.60km
------------------------------
例10.b:—— Chicago的纬度是φ = +42°,我们算得:
Rp = 4747.001km
经度1° = 82.8508km
线速度= ω*Rp = 0.34616km/s
Rm = 6364.033km
纬度1° = 111.0733km
-----------------------------------
地球表面两点间的距离
如果地球表面两点的地理坐标已知,那么,从地表测量的这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就可以计算了。
设第1点的经度和纬度是分别是L1和φ1,第二点的是L2和φ2,我们假设这两点在海平面。
如果精度要求不高,可以把地球看作球形,平均半径为6371km。
使用下式可得到两点间的角距离:
cos(d) = sin(φ1)sin(φ2) + cos(φ1)cos(φ2)cos(L1-L2) ……(10.1)天球上两个星体间的角距离公式(16.1)与该式类似。
当d很小时,该式不能很好的工作,详见第16章。
那么,我们需要的最短距离是:
s = (6371*π*d)/180,单位:千米……(10.2)式中d表达为“度”单位
高精度计算可使用以下方法,归功于H.Andoyer。
这种方法的相对误差是地球扁率的二次方项。
和前面的一样,设赤道半径为a,扁率为f,然后计算:
---------------------------------
例10.c:——计算法国巴黎(Paris)观测站到美国华盛顿(Washington)的海军观测站的距离。
提供下列坐标:
Paris:
L1 = 2°20'14" 东 = -2°20'14"
φ1 = 48°50'11" 北= +48°50'11"
Washington:
L2 = 77°03'56" 西= +77°03'56"
φ2 = 38°55'17" 北= +38°55'17"
我们计算得到:
F = 43°.8788889
G = +4°.9575000
λ=-39°.7013889
S = 0.21642696
C = 0.78357304
ω= 27°.724274 = 0.48387987弧度
R = 0.8510555
D = 6172.507km
最后得到 s = 6181.63km,最大误差为50米
如果使用近似表达式(10.1)和(10.2),我们得到 cos(d) = 0.567146
d = 55°.44855
s = 6166km
---------------------------
参考资料
1、国际地球自转服务局,1989年度报告(巴黎观测站)
2、《经度年鉴》,1950(巴黎),第14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