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一五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 人教新课标版
《古代诗歌四首》教案设计一.教学目的1.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2.体味诗词情景交融的特点和遣词造句的妙处。
3.朗读背诵诗歌。
二、教学设想1.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体味各首诗中作者所创造的意境,难点是作品中表达的感情和生活情趣的领会。
2.以多种形式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适当分析、点拨,加深对诗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观沧海》一. 导入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写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整体感知:解题: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
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
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现在来看诗的正文。
读两遍后,指导学生划分层次。
要先提出问题:①全诗14行,除开头结尾两行外都是写景,说说开头两行的作用。
②区分一下哪几行写实景,哪几行写想象之景——虚景。
③写实景中有动有静,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然后归纳如下: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这是继承《诗经》中直陈其事的写法,显得很质朴。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再写草木,仍然是静态,次及“洪波”,又回到动态,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实景。
第三层(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这是写诗人的主观感受,是从两个“若”字看出来的。
问:海是很难写的,可是读了这首诗,我们每个人大概都会感到海的伟大。
这首诗究竟好在哪里呢?(虚景和实景配合得好,有实景才能使人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虚景,才有新奇感,才能激发读者的想象。
) 三.总结。
古人说:“诗言志。
”这首诗虽然全是写景,但所写的景物都是由诗人的“志”来统帅的。
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消除了后患;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
七年级语文上册 3.15《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新版)新人教版
研习诗歌内容
• 4、“几处早莺”有什么含义?为什么“争暖 树”?燕子啄泥衔草、营建新巢,从中能见出什 么?
•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 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 “早”和“新”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 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 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的歌喉;因为是“新 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古代诗歌四首
观 沧 海
写作背景:
公元207年,曹 操率大军北上,追歼 袁绍残部,五月誓师 北伐,七月 出卢龙 寨,临碣石山。他跃 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 触景生情,写下了这 首壮丽的诗篇。
曹操简介
曹 操 ( 公 元 155 - 220 ) 字孟德,东汉末年的( )家、 ( )家和(诗人)。
我国古代诗歌的发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元
有不同的体式,如唐诗、宋词、元曲。《天 净沙•秋思》就是元曲中的一首佳作。元曲
是继唐诗宋词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是一
曲:种调新,另的有诗题体目,。包小括令杂的剧曲和牌散常曲是。一曲个牌,即表一示首曲
•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人在何时何 地见到的景象?你能想像出船行的图景吗?为什么 要特别提到“潮平”?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的地即北固山的 长江之中。 “潮平”一语为下句中“江春”一语作 铺垫。
பைடு நூலகம்
研习诗歌内容
• 3、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 他乡,久不得归,自然想到要借雁足给他传递家书。
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 歌辞,今存二十一篇。他的 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 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 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 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15.古代诗歌四首1.掌握诗词的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的内容,领会其中抒发的感情和表现的生活情趣。
3.启发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第一课时●重点:反复朗读,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
1.走进作者。
2.积累相关文学常识。
(1)我国古典文学当中的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毋庸置疑成为我国五千年文化光彩夺目的代表。
(2)律诗的四联分别叫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3.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jié) 竦峙.(zhì) 萧瑟.(sè)幸甚至哉.(zāi)没.马蹄(mò) 白沙堤.(dī)4.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的词。
东临.碣石: 登上。
山岛竦峙..: 高高地挺立。
星汉..灿烂: 银河。
次.北固山下: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
5.根据意思填写诗句。
(1)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 潮平两岸阔(2)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 江春入旧年(3)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归雁洛阳边问题一:《观沧海》一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象的?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
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动静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问题二:精读古诗,品析鉴赏。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中哪几个字用得好?请找出并品味其妙处。
一个“阔”字不仅突出了江面的宽广,还突出了潮水的气势。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篇一: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二、简介曹操及写作背景1、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
曾历任大将军、丞相,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卒。
子曹丕称帝,追尊为武帝。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2、背景:东汉建安年间,曹操借许攸之计,以少胜多,击退了他在北方的主要对手--大军阀袁绍。
袁绍残部逃到乌桓(当时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少数民族政权),想得到乌桓的支持,以求东山再起。
曹操乘胜追击,征讨乌桓。
东汉建安12年,即公元207年,曹操挥鞭北指,所向披靡,大败乌桓。
归途中,曹操登上碣石山(位于今河北省东亭县西南的大碣石山。
此山现已不存,相传已沉入大海),观看沧海壮丽景色。
此时,曹操踌躇满志,意气昂扬,挥笔疾书,便有了《观沧海》一诗。
三、解题:《观沧海》是曹操《步出夏门行》的首章。
《步出夏门行》是乐府旧题,又名《陇西行》。
夏门,是洛阳的一个城门。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新人教版
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
2、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3、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背诵并默写这四首诗词;2、理解大意,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二课时主要教学环节:第一课时一、出示学习目标:1、朗读、背诵并默写《钱塘湖春行》和《观沧海》。
2、理解这两首诗歌的大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课前预习检查:1、请学生试背这两首诗。
2、关于白居易和曹操的简介。
3、关于这两首诗歌的体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自号香山居士。
唐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如《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等,深得人们的喜爱和传诵。
有《白氏长庆集》72卷,集诗3000余首,数量之多,是唐代诗人中首屈一指的。
《钱塘湖春行》是穆宗长庆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所作。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省毫县)人。
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
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
成为魏王朝的实际创建者。
可是袁绍的儿子与强盛的乌桓互相勾结,于是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九月胜利会师,途经碣石山。
跃马扬鞭,登山观海。
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他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借《步出夏门行》这一旧题,写下了历代传诵的壮丽的诗篇。
乐府诗:是可以歌唱的,一般无标题,而结尾一句有时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多大的联系。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是《步出夏门行》中的一章。
《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上去的。
完成周报35期第3版相应题目。
北京市第一五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版)
15《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理解《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2、欣赏精彩文句,培养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和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学习过程:一、交流感知:1、白居易,字______,号_____,晚年自号。
代大诗人。
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形式主义。
其诗歌形象鲜明,语言通俗,内容清新。
2、马致远是代著名的杂剧家。
今存杂剧《汉宫秋》、《青衫泪》、《荐福碑》等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扩大题材领域,提高艺术意境。
声调和谐优美,语言疏宕豪爽,雅俗兼备。
3、师友合作,翻译并反复朗读《钱塘湖春和行》和《天净沙·秋思》。
二、研读共品:1、《钱塘湖春行》首联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和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
“”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
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这是总写。
中间两联是分写。
颔联写,从觉和觉角度,描写了早春生机勃勃的景象。
颈联写,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通过“”和“”来表现早春的景象。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2、《天净沙·秋思》这首________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图”。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图,渲染了的气氛;另一部分是骑着瘦马、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的剪影。
两部分相互映衬,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
尾句“”点明主旨。
三、互助释疑:师友再读课文,互相质疑,全班讨论。
四、巩固拓展:1、在这幅绝妙的晚秋思乡图中,却出现了“小桥流水人家”的幽静美景,这与“断肠人”的愁情一致吗?谈谈自己的见解。
2、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意境。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019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
2.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3.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重点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能准确背诵并默写难点能够准确背诵并默写,能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材分析与教法设想1.朗读法。
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和韵律反复朗读,带感情地朗读,在朗读中体会诗的内涵,品出诗的情味。
2.联想、想像法。
这四首诗语言优美、精练,内涵丰富,留有极大的想像空间,鼓励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像,从形神入手,领会感情。
3.讨论、点拨法。
教师艺术地设问,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板书设计实景:海水山岛树木百草洪波观沧海虚景:日月星汉导学过程学习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首脍炙人口的诗篇.二、《观沧海》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
唐诗、宋词、元曲1.解题;简介作家作品(1)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善诗歌,2)作品简介2.朗读指导与训练(1)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
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范读,要求字正腔圆,感情饱满3.整体感知课文①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补充内容:水何澹澹:何,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②难点点拨:“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
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
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课件
)多何么
( 汹)涌洪澎波湃(的波浪
)
正音解词
歌品析
诗句
内容
情感
叙事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观海地点和目的
总写大海的景象 总写山岛的景象
兴味盎然,胜券在握
动荡变化的时局需要 一个主宰沉浮的伟人
树木丛生
实 写
百草丰茂
写
秋风萧瑟
景
洪波涌起
特写山岛之景
勃勃的生机
突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乐观的情怀
虚写: 日月 星汉
诗歌赏析
小 :
• 首古府是借景抒情,全的 基是 慷慨悲壮 ,以“ 观”字展开, 采用了 动静合、 虚实合的写 法,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 汉灿烂,若出其里”写出人曹操 广博大的政治胸。
小
让我们休息一下吧!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品读欣赏
正音解词
1、读准下列加横线字的字音
碣石 ( jié)
澹澹(dàn )
竦峙( sǒng zhì) 丰茂 (mào )
2、解释下列词语
临 (到达) 澹澹 ( 荡漾 ) 行(运行)
其(它,代指大海 )若(好像是,如同
) 草萧木瑟被(秋风吹的声音
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第一课时
人民教育出版社 七年文上册
学 目
1、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热爱祖国的古代文化,提高文化品
位和审美情趣。
学习目标 作者介 品读欣赏 诗歌赏析
作者 介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 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三国时的政治家、 军事家和诗人。代表作有诗歌《蒿里行》《观 沧海》《龟虽寿》等。《观沧海》选自《乐府 诗集》中《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 ,“ 建安 骨”的代表作。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为了让学生更好的学习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一)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学习乐府诗《观沧海》。
一、导入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这诗的世界。
这节课我们要来学第一首诗《观沧海》。
二、题目解说沧海,大海。
文题交代事件“观沧海”。
此诗描写的是曹操站在碣石山上所观看到的沧海的壮丽景色。
《观沧海》是曹操乐府组诗《步出夏门行》四章中的第一章。
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配置乐曲、训练乐工和采集民歌的专门官署,汉乐府指由汉时乐府机关所采制的诗歌。
这些诗,原本在民间流传,经由乐府保存下来,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或“汉乐府”。
后世文人仿此形式所作的诗,亦称“乐府诗”。
它是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
三、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著有《孙子略解》《兵法接要》,诗歌《蒿里行》《龟虽寿》《短歌行》等。
四、写作背景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盘踞在我国东北部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
九月,在归途中经过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歌。
五、朗读诗歌1、读准字音。
碣石(jié) 澹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2、读准节奏,二二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3、个别读,听录音,齐读。
4、读懂诗意。
向东行到达碣石山,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海水水波荡漾,山岛耸立。
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木长势旺盛。
秋风飒飒,巨大的波浪不断涌起。
日月昼夜运转,好像出自大海之中。
璀璨的银河,好像也出自大海的胸间。
真是幸运极了,让我用诗歌来表达我的雄心壮志。
语文国人版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5课《古代诗歌四首》
四首诗歌通过不同的表达方式,如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将诗人的情感传达给读者,使读者能够深入理解诗人 的内心世界。
04
诗歌鉴赏
04
诗歌鉴赏
意象与情感
80%
意象
诗歌中描绘的具体形象,如山水 、草木、鸟兽等,通过意象传达 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100%
情感
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如喜怒哀乐 、离别思念、怀古伤今等,是诗 歌的灵魂和核心。
文化背景与影响的意义
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和价 值,探究诗歌在文化传承中的 作用和影响。
05
练习与拓展
05
练习与拓展
课堂练习
01
02
03
04
背诵诗歌
要求学生们在课堂上背诵《古 代诗歌四首》中的任意一首诗 歌。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默写诗句
让学生们默写《古代诗歌四首 》中的名句,以加深对诗歌的 理解和记忆。
解释词语
让学生解释《古代诗歌四首》 中出现的生词和难词,以帮助 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 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四首古代诗歌的文学常识、诗人背景和诗歌主 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提高其审美 水平。
情感目标
通过学习古代诗歌,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修辞
四首诗歌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比 喻、拟人、对偶等,增强了诗歌的艺 术表现力,使诗歌更加富有感染力。
语言与修辞
语言
四首诗歌的语言优美、精炼,运用了 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比喻,使诗歌的 表达更加形象生动。
北京市第一五四中学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3单元 15《古代诗歌四首》(第1课时)导学案(无答案)(新
15《古代诗歌四首》学习目标: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次北固山下》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3、理解《观沧海》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学习难点)学习过程:一、交流感知: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1)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3)曲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1)《观沧海》作者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次北固山下》作者,朝诗人。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é)石(sǒng zhì)(cháo)平归(yàn)水何(dàn)(xiāo)(sè)二、研读共品:1、小组合作翻译《观沧海》。
(1)竦峙:(2)水何澹澹..:(3)东.临.碣石(4)日月之行.2、写景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
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3、小组合作翻译《次北固山下》。
4、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三、互助释疑:师友再读课文,互相质疑,全班讨论。
七年级上册15.古代诗歌四首课件1
1.根据词作展开想像,描述其展现的图景,内容不 要增删,顺序可调整。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 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 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 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的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 自己却还没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长夜, 不禁悲从心中来,肝肠寸断。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 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 江山”。
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 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 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 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七年级上册
古代诗歌四首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观 沧 海
作者生平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 徽省毫县)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在 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建安元年( 196年)迎献帝都许昌,用他的名义发号施令,先 后削平吕布等割剧势力。建安五年(200年)在官 渡大败兵强地广的袁绍,此后逐渐统一了北方。建 安十二年(207年)东征乌桓,也取得了很大的胜 利。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 壁。后封魏王。曹丕称帝,追尊他为武帝。善诗歌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诸篇,用乐府旧题抒 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对汉末 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作者生平
王湾 唐代诗人。生卒年、字号均不 详。洛阳(今属河南)人。玄宗先天年间 (712~713)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开元五年(717)唐朝政府编次官府所藏图 书,9年书成,共200卷,名为《群书四部 录》。王湾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 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 授任洛阳尉。约在开元十七年,他曾作诗 赠当时宰相萧嵩和裴光庭,其后行迹不详。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十五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明诗悟理
诗歌赏析
本诗借景抒情,诗人以洗练的笔法, 神奇的想象,描绘了大海吞吐日月,包 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 胸襟,抒发了诗人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 远大抱负。
历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诗人。
他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的千古名 句。 史书这样评论他:“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公元155-220) 曹操简介
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 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好作乐府歌辞,他 的诗歌和散文气魄雄伟, 慷慨悲壮,抒发自己的政 治抱负,反映了汉末人民 的苦难生活。
2、这首诗哪些句子属于写景?哪一句直接抒情
3、诗中有一句诗揭示时序交替的生活哲 理你能找出来吗?
4、为什么作者会起思乡之情?
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 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名句赏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 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 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 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 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 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 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 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古代诗歌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一些古代诗歌常识。
2、理解《次北固山下》主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点)
3、理解《观沧海》虚实结合和动静结合的手法。
(学习难点)
学习过程:
一、交流感知:
1、了解古代诗歌常识
(1)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诗。
如本课的《》。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和《》就是律诗。
(2)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言律诗、言律诗两种。
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两联必须两两对仗,是两对对偶句。
(3)曲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
2.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1)《观沧海》作者________,_______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2)《次北固山下》作者,朝诗人。
3、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海(jiã)石(sǒng zhì)(cháo)平
归(yàn)水何(dàn)(xiāo)(sâ)
二、研读共品:
1、小组合作翻译《观沧海》。
(1)竦峙:
(2)水何澹澹
..:
(3)东.临.碣石
(4)日月之行.
2、写景句子从“”到“”共十句,其中,前六句写的是景,后四句写的是景。
作者描绘的景物有哪些?
3、小组合作翻译《次北固山下》。
4、研读《次北固山下》,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美。
(1)文中的千古名句是:
(2)“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这两句诗的意思
(3)“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写的是什么美景?
三、互助释疑:
师友再读课文,互相质疑,全班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