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研究——以某省会城市为例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是每个孩子都要经历的一个阶段,也是家长们最为关注的一个阶段。
在这个阶段,家长们往往会考虑是否进行择校,以期望能够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进行分析。
一、家长择校的动因1. 教育观念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家长们的教育观念越来越重视孩子的综合素质发展。
他们往往会通过择校来选择更好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期望提高孩子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
2. 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的考虑在国内,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差距较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相对较好,家长们往往会优先考虑让孩子进入更好的学校。
另外,家长们也会考虑学校的教师素质、师资配备、设施条件等因素。
3. 因应激增加的择校行为由于人口的激增,学校招生的竞争程度越来越激烈。
许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够进入好的学校,往往会通过择校来获取相应的学位或者优先入学的机会。
二、家长择校的影响1. 学业成绩的影响尽管择校意味着更高的进入门槛和更严格的竞争,但研究表明,择校并不一定能提高孩子的成绩。
高评分的学校并不意味着每一个孩子都能够成功,而且竞争也会导致一些孩子失去信心。
因此,家长们应该理性看待择校,不要将家长期望压到孩子的身上。
2. 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择校带来的高压、高度竞争可能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一方面,过度的择校行为可能导致一些家庭出现富有竞争意识的氛围,让孩子感受到孤立和孤独;另一方面,一些孩子可能会因为失去信心而感到自卑和无助。
三、如何理性选择择校1. 了解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了解学校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可以通过拨打学校招生电话、查阅学校的官网、参观学校、与当地教育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交流等方式来获取。
2. 学校的文化氛围了解学校的文化氛围,包括学校师生关系、学生宿舍的文化环境以及学校的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信息。
这些方面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都有一定的影响。
3. 学校的教学方式同时,应该了解学校的教学方式、课程设置、教师水平等方面的情况。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义务教育阶段是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择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信息交流的便利,家长和学生对学校择校的要求也有了更高的期望。
研究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择校的标准不明确。
不同家长对于选择学校的标准有不同的观点,有的家长认为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等是最重要的,而有的家长则更加关注学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
建立明确的择校标准对于解决该问题至关重要。
择校问题容易引起学校之间的竞争。
面对学生择校问题,一些学校可能会加大宣传力度,引进各种名师名校资源,以争取更多的生源。
这种情况容易导致一些学校形成人才集中,而其他学校则面临生源不足的问题,进而影响教育资源的分配公平性。
学生择校问题也给部分家庭带来了经济负担。
有的家长为了给孩子选择更好的学校,不惜付出高昂的择校费用。
这种现象不仅使教育资源越来越向富裕家庭倾斜,也给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建立明确的择校标准。
择校标准应该包括学校的硬件条件、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等方面。
这样一来,家长和学生在选择学校时就能够有一个明确的参考依据,避免主观盲目的选择。
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
学校之间应该加强师资力量的交流,共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特色,形成合作共赢的局面。
加强学校之间的协作,共享优质的教育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应该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
针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可以设立相关的教育基金,用于资助他们选择更好的学校。
这样一来,可以有效缓解学生择校问题对家庭经济的压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来解决。
只有建立明确的择校标准,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时加大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资助力度,才能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
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对策
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对策赵彬(襄樊市三十六中,湖北襄樊441021)摘要:目前。
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从普九转向享有均等的教育质量上来。
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地体现在城区不同学校之问。
本文认为。
造成我国择校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地采用“堵”的方式是将教育均衡发展错误地理解为绝对的平等。
本文在对美国择校制度概述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合理的择校制度的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择校制度绪论上世纪中叶以来.世界各国都纷纷对义务教育进行改革,以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
一般认为.教育均衡发展就是指“通过法律法规确保公民或未来的公民以同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通过政策制定与资源配制而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和科学有效的方法.实现教育效果和成功机会的相对均衡”。
…它包含了不同区域间的均衡、区域内不同学校间的均衡和群体间均衡三个层面。
目前.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着眼点从普几转向享有均等的教育质量上来。
农村中小学存在着教学质量上的差异.但这种差异更加显著地体现在城区不同学校之间。
于是,择校之风盛行。
尽管教育主管部门推行就近入学和电脑派位的政策.但是掸校热并没有降温。
造成我国择校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简单地采用“堵”的方式是将教育均衡发展错误的理解为绝对的平等。
本文就此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对策。
一、我国择校现象的成因分析可以说,择校是教育均衡发展在当前的具体表现.合理地解决择校问题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
我国的择校现象是指“一些家长对学校之间差别的自发反映.是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找关系等为子女寻求更好的教育的行为,它违反了现行就近入学政策,表现为:以分数择校、以权力择校、以金钱择校等不正常现象.政府对其是限制的”。
【2】在官方视野下,简单地认为择校是对教育均衡发展的破坏,是少数人享有稀缺优质教育资源的行为,因而期望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在短时间内扼杀。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在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行为是家长所关注的重要问题。
择校行为一般指家长为了获得更好教育资源而在不同学校间进行选择的行为。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民众教育水平的普及,择校现象在义务教育阶段变得越来越普遍。
1. 择校需求的形成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择校行为的需求形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1 教育质量的不均衡性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教育质量成为家长最关心的问题。
但是,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质量存在差异。
一些学校可能因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齐全等优势,而有较高的教育质量;而另外一些学校由于各种原因,教育质量相对较低。
因此,家长为了让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会选择择校。
1.2 学校文化氛围的不同每个学校都有一个独特的文化氛围,这种氛围对孩子的成长有重要影响。
一些学校所倡导的是积极向上、勇于创新、互相帮助等正能量的文化氛围,而另外一些学校则可能存在着消极怠工、拜金主义等负能量的文化氛围。
因此,学校文化氛围的不同也会成为家长择校的考虑因素。
1.3 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不同不同学校之间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也存在差异。
一些学校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而另外一些学校可能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
因此,学校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不同,也会成为家长选择学校的考虑因素。
1.4 学校位置的因素因为学校位置的原因,对于家长和学生们也会造成择校的压力,例如学校到家里要经过长时间的交通、学校周边环境是否安全、是否方便等等。
因为这些问题往往也是影响择校的一个重要因素。
1.5 其他因素除了教育质量、学校文化氛围、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的差异之外,还有其他因素会影响家长的择校行为,例如学校的历史、办学规模和师资力量等。
而这些因素又相对难以衡量,因此需要家长更多样的考虑。
2. 择校行为的影响学生择校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学校教育质量、学生成绩和学校文化氛围的形成。
学生在学习成绩、团体活动、考试成绩、参赛成绩等多方面均表现出色,也会对所在学校的教育质量、形象的塑造产生积极的助推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义务教育是每个孩子必须接受的教育阶段,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选择适合孩子的学校是十分重要的决定。
择校行为既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果,也与孩子的全面发展息息相关。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对孩子的影响。
一、择校行为的原因1.教学资源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往往会关注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质量、教学设施等教学资源。
这是因为好的教学资源能够促进孩子的学习成果,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家长普遍认为,选择一所师资力量强、教学设施好的学校,能够让孩子在学习上受益更多。
2.学校环境学校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等多个方面。
家长普遍认为好的学校环境可以培养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和交往平台。
比如,学校设施完善、校园安全、师生关系融洽等,都是家长择校时关注的重点。
3.考试成绩在择校行为中,考试成绩往往是家长的重要参考指标。
因为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和学习氛围往往与学校的整体考试成绩相关。
因此,一些家长会选择优秀的学校,以追求更好的学习成绩。
二、择校行为对孩子的影响1.学术成就选择优质的学校,为孩子提供了更好的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
这将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就。
在优质学校中,孩子能够接受到更系统的知识教育,得到更好的学习指导,提高学术水平,为将来的升学和就业奠定良好基础。
2.人际关系选择一个好的学校,能够让孩子接触到更多的优秀同学,建立更广泛的人际关系。
这对孩子的成长十分重要,他们能够互相学习和切磋,共同进步。
而优质学校往往能够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为孩子打造一个学习氛围浓厚、竞争激烈的环境。
3.教育观念选择不同的学校,家长对教育的理念与价值观可能有所不同。
有的学校注重学科成绩,追求升学率;有的学校注重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这对孩子的成长轨迹和人生观价值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因此,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应明确自己的教育价值观,并选择与之相符合的学校。
三、合理选择学校的策略1.多方面考虑家长在选择学校时应综合考虑教学资源、学校环境、学术成就等因素,而不仅仅追求考试成绩。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资源的不断优化配置,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家长和社会的关注。
选择适合自己孩子发展的学校,是每位家长都要面对的问题。
而对学生来说,选择一个合适的学校对他们的未来发展也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择校的意义、影响因素和解决策略。
一、择校的意义1.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选择一个教育资源更加丰富的学校,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发展空间,提高学习效果和学业成绩。
2.提高升学机会随着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也各有千秋。
选择一个办学水平高、声誉好的学校,可以为学生的升学、就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优势,增加竞争力。
3.提升综合素质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文化、学生群体等都会对学生的综合素质有所影响。
选择一个积极向上、阳光向善的学校,可以为学生的性格养成、价值观塑造等方面带来积极的影响,提升综合素质。
二、影响因素1.家庭条件家庭经济状况、家长的教育观念等都是影响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
经济条件好的家庭可能更愿意选择名校,而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可能更多考虑就近入学。
2.学生自身因素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等也都会影响他们在选择学校时的态度和偏好。
有些学生可能对某一类学校更感兴趣,而有些学生可能更侧重于学习成绩。
3.地域因素学校的地理位置、所在地的教育资源等也是影响学生择校的重要因素。
一些学生可能更愿意选择在自己家附近的学校,方便家长照顾和监督,而一些学生可能更偏爱其他城市或地区的学校。
4.社会因素社会的教育观念、办学理念、学校声誉等也会对学生的择校意愿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学生可能更倾向于选择社会认可度高的学校,而一些学生可能更注重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教育质量。
三、解决策略1.提高学校教育质量教育部门和学校应不断提升学校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大教师队伍建设,优化课程设置,改善教学条件,提升学校的整体品牌形象,为学生和家长提供更好的选择。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及其对弱势群体的影响引言:在我国的城市中,义务教育是每个孩子的权利和责任。
然而,在这个阶段,择校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
择校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尤其是对弱势群体的影响。
在本文中,将探讨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以及它对弱势群体所造成的影响。
一、我国城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现象1. 背景和动机由于城市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择校现象在我国城市逐渐出现。
作为家长,他们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希望能为他们的子女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同时,城市中的名校和重点学校也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环境,吸引了许多家长和学生。
2. 择校方式择校的方式多样化,包括购房学区规划、家庭搬迁、交费保证、关系介绍等。
这些方式使得择校变得更加复杂和不公平。
3. 效果评估择校的目的是为了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然而对于教育资源的评估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在评估择校效果时,往往将高分率、升学率等作为评价指标,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择校对弱势群体的影响1. 教育不公平择校现象导致了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占据优质学校的学生往往来自更具备经济实力和文化背景的家庭,而弱势群体的学生则面临着获得高质量教育资源的难题。
2. 人为升学压力择校现象引发了人为的升学压力,特别是对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
在竞争激烈的学校中,孩子们承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和社会压力,这可能导致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
3. 多元化教育理念缺失择校现象促使学校追求对应试教育教育内容的过度强调,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养的培养。
这对于弱势群体的学生来说,将限制他们的综合发展机会和入学机会。
三、解决办法与展望1. 教育资金公平分配政府应加大对教育的投入,确保每个学校都能提供高质量的教育资源。
同时,教育经费要公平分配,保障学校的基本开支。
2. 提升农村教育质量大力改善农村教育条件,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质量,减少城乡教育差距,为农村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机会。
浅析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
浅析义务教育阶段择校问题研究论文关键词:义务教育择校就近入学论文摘要:近几年来,义务教育的择校热在国家政策的抵制下和舆论界的批评声中丝毫没有降温,反而呈升温的趋势。
我国于年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有条文明确写出:各级地方政府应当根据当地人民需要合理设置小学和初中,使儿童、少年能够选择最近的学校就读。
这项规定是国家为了使每个适龄儿童能够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保证教育公平所采取的措施。
但事实上又存在“家长们能够主动放弃适龄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能按学校区域的划分享受免费就近入学的优惠性政策,自己主动选择另外的学校就读”的现象。
我们必须冷静、理性地思考,全面地分析问题,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追究其产生的根源,分析其现实形成的原因并明确其目的,解决因择校而产生的问题。
一、择校的内涵所谓择校就是指学生对自己就读的学校或家长对其子女就读的学校的一种主动的选择性行为。
学生选择学校的目的是为了享受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使自身的潜能得到最好的开发,使身心得到更好的发展,将来在社会中更具有竞争力。
择校在我国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按照《中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的“就近入学”的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或者先分区划片,再使用电脑进行派位,家长依据电脑派位的结果到指定的学校就读,不提倡学生及家长随意择校。
由此看出,择校概念是针对“就近入学”的规定而产生的,它是对规定之外的学校的一种选择,它突破了“就近入读”的区域限制,学生及家长自己愿意舍“近”求“远”的入学行为。
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择校是一种教育选择行为,是受教育者选择教育场所的行为,属于个人选择性的行为。
择校运动起源于美国,它的理论基础就是教育选择理论,这个理论认为,人生而自由,教育选择权是一种基本的人权,人们可以对学校的类型与特定教育计划、方式等进行选择。
严格地说,它是一种择校入学,与就近入学一样,目的都是为了学习,只是入学的方式不同而已。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分析山东省潍坊工商职业学院摘要:择校是这国目前普遍存在而且社会反响较大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必然性和自身利弊。
但现阶段自由择校制度在我国还不具备实施的条件,必须坚持就近入学的教育政策,并对择校现象作出规范和引导。
这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并加强对择校费的管理。
关键词:择校教育公平就近入学择校费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就近入学的基本教育政策,其根本目的在于方便公民子女入学。
可是,现在有越来越多的家长放弃免试就近入学的权利,想尽一切办法也要让自己的子女到其心目中的好学校就读,这种现象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
针对这种现象,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文件,禁止择校,可择校现象却呈现愈演愈烈的趋势。
这使人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择校是不可避免的吗?如果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国家还要严禁择校呢?其实,择校现象作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产物,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条件下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因素,我们不能简单地对其绝对肯定或否定,而是要认真分析这种现象,以更好的认识和处理择校问题。
一、对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合理性的分析1. 从教育公平理论的角度看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的合理性教育公平是教育必须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
它既是社会公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社会公平的一条重要途径。
柏拉图在其《理想国》中阐述过教育公平的涵义:公平的教育应该使每个人特有的能力得到发展,为了使每个人都能通过教育获得发展,必须提供相同的教育机会,这种教育机会不应该受种族、地域、家庭背景、经济状况等外在因素的影响。
卢梭在《爱弥尔》中也主张,教育不应根据等级、财产和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公民应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是民主社会的共识,这也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了下来。
教育公平包括量的公平和质的公平。
量的教育公平是指平等的就学机会;质的教育公平指基本一致的教育质量。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分析引言:在中国,义务教育阶段是每个孩子都必须经历的一段时期,这段时期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给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很多家长选择进行择校。
然而,择校行为不仅仅是选一个好学校那么简单,还涉及到家庭情况、个性特点、教育理念等多方面因素。
本文将从影响择校行为的角度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家庭情况对择校行为的影响1. 经济条件经济条件是一个家庭决定择校行为的重要因素。
家庭经济状况好的家庭更有能力选择高质量的学校,而经济状况一般的家庭可能只能选择相对较便宜的学校。
因此,家庭经济条件直接影响了择校行为的范围和选择。
2. 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包括家庭居住环境、家庭支持等方面。
居住环境好的家庭往往可以选择附近的优质学校,不需要为孩子选择一个远离家庭的学校。
此外,家庭支持也会对择校行为产生影响,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会影响家长对学校的选择。
二、个性特点对择校行为的影响1. 学习能力学习能力是每个孩子的独特特点,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上有着不同的需求。
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强,可以适应较为高要求的学校;而有些学生学习能力较弱,需要选择一所注重个性发展和针对性培养的学校。
因此,个性特点对择校行为是至关重要的考虑因素之一。
2. 兴趣爱好兴趣爱好对孩子的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孩子对某个特定的领域特别感兴趣,家长可以选择一所注重该领域发展的学校,提供更为专业和有针对性的教育。
这样不仅可以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还能促进孩子在该领域的深度学习和成长。
三、教育理念对择校行为的影响1. 教育价值观教育价值观是家长对教育和学校教育观念的理解和认同。
不同的家长对教育价值观有着不同的追求和理念,有的家长追求学术成绩,有的家长注重全面发展。
因此,家长会选择符合自己教育理念的学校,以提供更符合自己价值观的教育。
2. 教育方式教育方式也是教育理念的一部分。
不同的学校有着不同的教育方式,有些学校重视自主学习和探究式教育,有些学校注重传统的讲授式教育。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义务教育是国家基础教育的一个阶段,在中国从小学一年级至初中三年级,共九年的时间内完成。
义务教育的实行,为所有孩子提供了平等的教育机会,让他们有机会接受相同的、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走上成功之路。
但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和教育的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家长会进行择校行为,让自己的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更优秀的师资。
因此,择校问题成为家长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一、择校问题的产生择校问题的产生是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平衡性造成的,一些地区的学校能够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质量,而其他地区则存在教育资源匮乏和教育质量不佳的情况。
受到这些现实影响,许多家长开始考虑择校,以便能够为他们的孩子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资源。
择校问题主要由以下三方面因素共同构成:1.教育资源不平等。
由于历史和地理等原因,不同地区之间的教育资源分配非常不平衡。
一些地方的学校可以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
这些教育资源包括先进的教学设施、高水平的教师团队以及更为丰富的师生交流活动等。
然而,在其他地方的学校中,教育资源缺乏,教学设施没有更新,教师团队数量不足,而且更少有机会参加各种教育交流活动。
2.教育质量参差不齐。
随着教育资源的不平等,教育质量也有很大的差异。
在一些学校中,教学质量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能力较强。
然而,在其他学校中,教学质量不佳,学生的学业成绩差,甚至学科质量也存在问题。
3.家长需求的合理性。
父母们关心孩子的未来,他们通常希望给孩子最好的教育环境,以便孩子能够有更好的发展。
因此,他们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和金钱来支持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二、择校的影响择校现象既有积极影响,也有负面影响。
从积极影响方面来看:1.提高教育质量。
择校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校的竞争,推动教育改革。
在竞争中,学校会提高教学和管理水平,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服务,促进教育从“教书育人”向“培养合格公民”转变。
2.促进家庭教育。
家长投资了孩子的教育,更关心孩子的教育成果。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分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教育问题逐渐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义务教育阶段作为每个人的基础教育,其教育质量直接关系到个人未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也变得愈发重要。
择校行为指的是学生或家长为选取更为优质的教育资源,而选择某一所满足自己要求的学校,并为此付出较高的学费或面临较长的上下学路程的行为。
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主要由以下方面的因素决定。
首先,教育质量是择校行为的关键。
优质的教育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水平、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创造更优秀的学习氛围。
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使得学生在学业方面更易取得好成绩,增加进入优秀名校的机会,同时也为日后的职业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因此,思考教育质量是家长在择校时最为重视的因素之一。
其次,学校办学特色是择校行为的另一方面因素。
学校办学特色体现了学校的教育方向和教育目标,从而对孩子的成长及未来发展产生影响。
例如,某些重点学校一般注重灌输知识和考试能力的培养,而一些实验性学校通常注重素质教育和探究式学习的培养。
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性格和特长,选择与之匹配的学校,为其未来的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再次,校园安全是至关重要的。
作为学生和家长的关键投资,选择一所安全的学校必须是首要的考虑因素。
安全意味着孩子可以安全学习,轻松融入学校的大家庭,而不会被迫担负过多的安全压力。
选择安全的学校是择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步骤,因为有限的学校选择可能会通过限制不良的行为并支持安全环境为孩子创造一个更高效的学习空间并促进发展。
同时,择校行为也与家庭经济状况有关。
很多家长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和更好的学术环境而不惜一切代价。
这种情况下,经济实力将会成为择校行为的重要考虑因素。
家庭的经济状况不仅限制了可供选择的学校的数量,也会对孩子的学习和发展方式产生影响,所以需要适当平衡经济和教育。
综上所述,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是由一系列的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结果。
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工作案例
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工作案例一、背景介绍。
咱这小县城啊,以前教育资源那是分布得乱七八糟的。
好学校周围的房子那叫一个贵,为啥呢?就因为大家都想让孩子进好学校呗。
有的学校师资力量强,教学设备也好得不得了;可有些学校呢,老师少,设备还老掉牙,孩子们接受的教育质量差别老大了。
于是,上头就决定搞这个义务教育学区制治理,想要把这教育资源给它平衡平衡。
二、学区制治理措施。
1. 划片招生。
这就像是分地盘似的。
以前家长们为了孩子上学,到处托关系走后门,就想进那些所谓的“名校”。
现在好了,按照居住区域划片,每个学区都有自己的学校。
就拿我住的那片来说吧,不管是新建的高楼大厦里的孩子,还是老胡同里的孩子,都能上同一个学区里的学校。
这可把那些为孩子上学愁白了头的家长们给乐坏了,不用再绞尽脑汁想办法了。
2. 师资共享。
这可是个很牛的举措。
以前好学校的老师就在那一个学校待着,差学校的老师想学习都没个机会。
现在呢,搞了个教师轮岗制度。
就像交换生一样,好学校的老师会被派到相对薄弱的学校去教学,带去他们先进的教学方法和理念。
比如说,县一小的张老师,那可是数学教学的一把好手,被派到了离县城有点远的镇小学。
他一去,就把那些新奇的数学游戏教学法带了过去,孩子们一下子就对数学感兴趣了。
而镇小学的李老师呢,擅长语文写作教学,也来到县一小交流。
这一来二去,老师们互相学习,教育水平就都提高了。
3. 资源整合。
硬件资源也不能落下啊。
每个学区里的学校都把自己的家底儿拿出来共享。
像县三小的图书馆特别大,书也全,学区里其他学校的孩子就可以定期到三小的图书馆去借书、看书。
还有那些实验室设备,以前有的学校只有几台破显微镜,现在好了,几个学校一整合,孩子们都能做各种有趣的科学实验了。
就像上次,学区里组织了一场科学实验大赛,孩子们用共享的实验设备做出了好多让人惊叹的小发明呢。
三、实施过程中的小故事。
1. 最开始搞师资共享的时候,有个老教师不太乐意。
他在好学校待惯了,觉得去弱校教学是个苦差事。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义务教育普及率的不断提高,中学教育越来越普及。
在这个阶段,学生择校问题成为了一个不可避免的话题。
学生和家长为了追求更好的教育资源,开始追逐名校,而学校也在竞争中通过取得更好的成绩来吸引更多的学生。
有人说,中学阶段的择校会影响一个人未来的命运,那么中学生择校问题究竟应该怎么看待呢?首先,要看到择校对教育公平的影响。
我们知道,择校会使一些好学校更加受欢迎,进而得到更多资源,这会增加其他学校的负担,影响教育公正。
一旦一些学校成为“热门学校”,人们的视线就会聚焦在那儿,而其他学校可能被忽视,越来越少的学生进入,资源越来越少。
由此造成的教育公平问题不仅影响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还会影响到我们的未来。
其次,我们需要看到择校对学生自身的教育效果的影响。
选择好学校自然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更好的资源、更好的教育,但是这并不是最重要的。
学校对学生的影响很大,但家庭、环境、自己的努力同样也很重要。
相反,如果一个学生自己拥有努力的意识,有目标、有计划,那么不是在哪个学校都可以做得很好的。
学生的发展不仅取决于学校还取决于自己的选择。
因此,我们需要正确认识中学阶段学生择校问题。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能一概而论。
对学生而言,择校并不是唯一的途径,家庭和个人因素同样重要。
对学校而言,迎接任何学生,让他们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得到好的教育,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在我们思考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学校,同样,学校也需要做出改进,让所有人都被机会平等。
只有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变得更加公平,更加富有活力,我们的学生才能发现自身的潜力,进行个性化的成长,为未来的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
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研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义务教育阶段中学教育的数量和质量都在逐渐提高。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地理位置等各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区的中学教育质量存在较大差异。
因此,义务教育阶段中学生择校问题日益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学生择校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希望他们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资源。
其次,不同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有些地方的教育水平和资源相对较低。
此外,学校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有些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师资力量确实更强。
然而,中学生择校问题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资源的分配不平衡问题。
一些学校因为师资、设备、课程等方面的优势,成为了择校热的热点,而其他学校缺乏资源,面临着生源萎缩的风险。
其次,择校也存在着过度竞争的问题。
对于学生和家长而言,找到一所好学校是能够提高自己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这就导致了一些学校竞争过于激烈,存在着虚假宣传、造假等问题。
而对于那些无法进入好学校的学生,他们的未来面临着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压力。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首先是建立公平公正的教育资源分配机制,让每个学生都能够获得公正的教育机会。
其次,我们需要加强对学校的监管,加强对学校招生宣传、招生程序等方面的监管,遏制虚假宣传和造假行为。
再次,我们需要加强教育质量的监测,对于那些存在严重问题的学校及时进行整改和升级。
总之,中学生择校问题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问题,需要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制定出科学的政策措施,为每个学生提供更好的教育机会和发展平台,实现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的平等保护——以南京市择校现象为视角的开题报告
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的平等保护——以南京市择校现象为视角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及意义中国的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是指所有适龄儿童都有受到九年义务教育的权利。
然而,南京市择校现象的日益严重,导致一些学校人满为患,而另一些学校却人头攒动。
这种现象不仅产生了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而且也使得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权的平等得不到有效保障。
因此,探讨南京市择校现象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影响和原因,对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构建公平的教育生态具有意义。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南京市择校现象的调查和分析,探究择校现象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影响和原因,为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南京市择校现象的背景和特点:介绍南京市择校现象的概况,分析产生择校现象的原因。
2.南京市择校现象对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影响:分析择校现象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影响,探讨教育资源的不平等分配、学生社会阶层的分化等问题。
3.南京市择校现象的解决措施:尝试从政策制定、教育管理等方面提出解决南京市择校现象的措施,以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教育权的平等和公正。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两种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义务教育阶段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和体验,了解择校现象的真实情况。
通过案例分析,分析南京市择校现象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影响,并探讨解决择校现象的措施。
五、预期结果通过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本研究预计能够揭示南京市择校现象背后的原因,分析择校现象对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平等保护的影响,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以期为南京市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权平等保护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
探析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应对策略
探析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及应对策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阶段的适龄儿童实行就近入学政策,择校是对规定之外的学校的一种选择,它针对就近入学提出,打破了户口限制,根据学生及家长的意愿跨学区入学。
这是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所引起的现象,继而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城区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现象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 名校一座难求我国目前家庭的现状是多为独生子女,父母对孩子倾注了所有的希望,每位家长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择校正好为父母实现这一愿望提供了有效途径,社会各界的家长都在千方百计地为子女择校,希望他们能有所成就,为他们铺平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基于各方面的原因,我国的公立学校逐渐被推出各类重点学校,当地教育部门也在投入、师资、招生等方面有所倾斜,这加剧了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资源失衡现象,使得我国择校现象更加激烈,因此,择校引发了严重的名校效应,使名校一座难求。
( 二) 择校经费节节攀升在我国义务教育的相关法律中,明确规定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不得收取任何费用,由于我国教育资源不均衡,造成了众多家长及学生个人为享受更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择校,然而择校现象的产生必然会催生择校费,并使择校经费节节攀升。
我国目前的择校收费居高不下,超出了大部分家庭承受能力。
在20XX 年,几家调研机构联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西安五城市20XX 年择校费的情况做了调查,仅是公开收取的费用就与一个大学生一年的学费基本持平,是北京城区一名小学生一学年杂费的60 倍,相当于北京职工人均月工资的四倍。
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如此,一些中小城市亦是如此。
各个重点学校抓住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不断提高择校费,使得学生家长经济负担加重,苦不堪言。
( 三) 学区房见风涨价学区房见风涨价是一种购房择校的现象,购房择校是指家长通过购买重点中小学校所在地的房子,获得该地户口,使孩子拥有进入重点中小学的资格。
对于家住在重点学校范围之外的家长及学生个人想要去重点学校就读,就需要购买学区房,这一现象引起房地产商趁机哄抬房价,尤其是在每年的春夏之交,学区房的购买一直以来如火如荼地上演着。
江苏省盐城市治理中小学择校
打造一个没有择校的城市——江苏省盐城市治理中小学择校采访纪行(上)《中国教育报》2012年6月5日1、5 版江苏盐城曾经“择校”成风:老百姓花钱、找关系,挤破头也不一定能让孩子上到好学校;为“条子生”所困的领导和校长感叹“权有多大,罪就有多大”。
盐城市从清理改制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入手,一方面由政府投入,推行集团化办学,做大优质教育资源“蛋糕”;另一方面大力推进校际、城乡均衡,让老百姓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好学校。
短短3年,盐城市基本实现“零择校”目标,成为一个义务教育阶段基本没有“条子生”和“缴费择校生”的城市。
用3年时间刹住择校风2010年前的盐城,是不折不扣的择校重灾区,全市择校比例高达70%。
纵横交织的关系网把每个人都绑到择校的战车上。
孩子能不能上好学校,不仅要看成绩,还要看家长的财力和人脉关系。
拼财力、比关系、打招呼、批条子……“择校热”催生了种种不理性的心态和行为,引发了不少社会矛盾。
2010年,盐城市委、市政府狠下决心治理择校,以行政力推的方式迈出治理择校的关键一步,即清理“国有民办”改制学校,同时开始科学划分施教区,以大路大河为界,合理确定各学校的服务范围和服务人口。
当时,盐城全市共有31所改制学校,几乎囊括了大部分优质教育资源。
在“非公即民”的硬性要求下,这些改制学校一律收回公办。
“治理择校的关键在于党委和政府的重视!”盐城市教育局局长常逢生感触地说,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以身作则,多次在大会上承诺“不打招呼,不批条子”,并对各级党政机关下了死命令:不得向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递条子,权力再大、金钱再多、人脉再硬也不能干预招生。
在划分施教区过程中,盐城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都曾出面听取意见,协调各方关系,光是各级座谈会就开了40多次。
方案几经修改后向社会公布,每个施教区的界限和范围都写得清清楚楚。
家长对孩子上哪所学校心知肚明,因为学校必须无条件接纳施教区内所有符合入学条件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务人 员 ,就 义务教 育阶 段择校 行为进 行 了访谈 ,访 谈 内容包 括近年 来择校 者与就近 入学 者的 比例发 生 了怎样 的变化 ?对政府 治理控制 择校 行为 的满 意程 度如何 ?当前 择校行 为实施 的原 因 、方式 、代价 、
育 公平理念 深入人 心 ,择校 行为及 其 引发 的一 系列 社 会 问题遭 到众 多非议 :择校 以非正常 手段获 得选
( 1 . 济南职业学院 ,山东 济南 2 5 0 0 1 4 ;2 . 北京大学 ,北京 1 0 0 8 7 1 )
摘要 :义务教 育阶段择校 问题是 社会普遍 关注的热点和教 育改革与发展 中的难 点之一。近几年 来 ,我
国构建 义务教 育阶段 择校行 为多 中心治理框 架,培植政府 以外 “ 第三部 门”参 与和支持公共教 育发展 ,大 力扶持 薄弱、民办学校 ,缩 小校 际差距 ,多中心 治理推进教 育均衡发展 ,从 源头上治理择校行 为,取 得积 极的成效。 本 文采 用质性研 究的方法 , 对 某省会城 市治理 义务教 育阶段择校行为有 关的统计数字 、 档案 文献 、 政策文件等 资料进 行 了收集 、整理 ,并就择 校现 象及有 关政 策执行情 况做 了大量访谈 ,对获取 的海量资料 进行汇 总,分析 了政 府治理对 义务教 育阶段 择校行 为的影 响 ,取得 了初步 的结论 ,并据此提 出了几点政 策
建议。 关键词 :义务教育 ;择校 ;案例研 究
中图分类号 :G 5 2 2 . 3
一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 编号 :1 6 7 3 — 4 2 7 0 ( 2 0 1 5 ) 0 2 — 0 0 7 8 — 0 7
、
引 言
发 的生源 大战 ,在 一定程 度上影 响教育 宏观规 划的 实施 ,破坏 了正常 的办 学秩序 ;学校收 取高额 择校 费 ,致使大 量资金 在体制 外流动 ,成为 学校腐败 的
随着九 年义务教 育制 的普及 ,我 国初 中 、小 学
绝大部分地 区采用按 户口、 居住地就近入学的办法 。
但是越 来越 多的家 长渴望 为孩子选 择优质 学校接受 教 育 ,而优 质学校 数量 毕竟有 限 ,难 以满 足市 民对 优 质教育 资源 的需求 。因此 ,择校 的矛盾越 来越 凸 现 出来 ,并 成为教 育乱收 费的一个 重要 原 因。以某
策 源之一 ,这也成 为 中小 学高收 费 、乱 收费现象 中
最 突 出的一个社 会 问题 。某些社 会群体 要求坚决 杜 绝 择校行 为 ,合理 配置优质 义 务教 育资 源的呼 声和
政 策诉求 1 3 益强 烈。无序 择校行 为 已经 成为义 务教 育发展 过程 中政府必须加 以治理 的热 点和难点问题 ,
也成为教育体制改革 中的焦点 问题 。 二十世纪 9 0年代 以来 ,G市出台了一系列政策 措施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行为 , 特别是近十年来 , 随着基础 教育整 体水平 的提 高 、优质教 育资源 的扩
省会城市 ( 以下简称 G市 ) 为例 ,截止到 2 0 1 3 年底 , 城 区现 共有 中小学 在校 生 6 8 . 3 7 万 人 ,除 民办学 校
垫! § 生簋至 塑! 璺差! 嫂 塑! …… … , …. . …渣 商 职 墅皇 争障 学 报
A p t . 2 0 1 5 N o . 2( S e r i a I N 0 . 1 0 9
治理 义务教育 阶段择校行 为研究
— —
以 某省 会 城 市为例
菅娉娉
史宏捷
概 率 、分 布 以及 择校者 的社会 阶层 、方式 、代 价等 都发生 了一 定变化 。本 研究对 G市城 区部 分三类小 学 、初 中校长 、教 师 、学 生家长 及政府 教育 部 门公 :义 务
教育免试 、 就近入学 , 不准择校 。 按照国家这一要求 , G市严 格限 制义 务教育 阶段择校 行为 ,但 实 际情 况 却 是禁而 不止 ,出现 了大量 的择校生 。近年 来 ,教
在校 生 6 . 1 1 万 人外 ,小学招 收的择校 生 占在校生 总 数的 3 1 %,个 别好的学校 高达 5 0 % 以上 ,优质初 中 的择校生 比例约 2 1 %,中小学的择校生 2 0余万人 , 占在校 中小 学生总数 的近三分之 一 。2 0 0 6 年新 修订
大 ,治理 择校 的有关措施 显现 成效 ,择 校行 为发生
行 校际 间或集 团 内各校 区交 流 ,推动城 乡教师 对 口 支 援 、交 流的制 度化 、规 范化 ;鼓 励教师 跨校 互聘 兼课 ( 兼职 ),形成教 师 柔性流 动机制 ,推进 高水 平教 师 资源的共 享 ,进 一步规 范教师 行为 ,将 “ 名 师 工程 ” 、特 级教 师 、教 学能手 、优 质 课获得 者和 高级 教师 作为管 理重点 ,遏制有 偿家教 。三是推 进 标 准化建 设 ,合理 配置 基础 设施 。G市制 定义 务教 育 阶段 市级 规范化 学校评估 标准 和实施 细则 ,对 办
择 教育 的机 会 ,有 悖教育 机会 均等理 念 ;由择 校 引
作 者简介 :菅娉娉 ( 1 9 7 7 一 ),女 ,山东济 南人 ,济 南职业学 院档案副研究馆 员;
史宏捷 ( 1 9 7 1 一 ),男,江 苏宜兴人 ,北京 大学教育学 院博士研 究生 。
・
7 8・
学 生负担过 重 ,禁 止举办 校 内辅 导班 ,却促成 了校 外( 有些甚至就是本校教师举办的 ) 择教行为的盛行 。 据零点公 司 2 0 1 5年 3月全国 “ 两会 ”期 间公布 的调 查结 果显示 ,我 国一线城 市 “ 择教 ”费用 已经 占到 家 庭总 支 出的 3 7 . 3 %,普 遍 出现这 一现 象 的原 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