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学生获得感,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

合集下载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论思考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论思考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论思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课程,思政课一直被寄予厚望,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并不强,甚至存在着对思政课程学习的抵触情绪。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成为了当前思政课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思考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使思政课能够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价值。

以下将就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论进行一些思考。

一、培养师生关系在提升学生对思政课获得感的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处理尤为重要。

高校思政课的教师需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在平日里,教师要多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及时解决学生们在学习上遇到的问题。

要耐心倾听学生们的心声,给予他们及时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温馨。

通过这种方式,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二、突出实效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结合实际,注重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学生们需要了解和掌握更多的现实知识,来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

思政课的内容应当立足当下,注重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

通过生动的案例、鲜活的教材、有趣的活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获得感。

三、开展多元活动为了提升思政课的实效性,高校可以开展一系列多元化的思政活动。

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主题班会、举办思政知识竞赛等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深入思考、积极参与,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可以在思政课中邀请社会精英、行业专家等人士来讲授课程,使学生接触到更广泛的知识和思想,从而提高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增加互动性思政课的教学方式应当增加互动性,让学生参与使思政课程更富生活化和趣味性。

教师可以采用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原则

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原则

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6期159㊀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高职院校党建研究会2018年研究会科研项目«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结题论文(2018B 47).作者简介:张红星(1983-),女,河南禹州人,硕士,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原则张红星(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浙江杭州310023)摘㊀要:中央16号文件印发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把实践教学作为思政课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掀起了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热潮,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涌现出了一批学生实践教学优秀作品.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 八个相统一 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新时代深化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要以 八个相统一 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㊁全流程管理㊁规范化建设和增强获得感四个原则.关键词: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原则中图分类号:G 4㊀㊀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㊀㊀㊀d o i :10.19311/j .c n k i .1672G3198.2020.06.077㊀㊀中共中央㊁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以下简称 中央16号文件)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把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在注重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注重引导大学生深入了解社会, 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改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改善教学手段 ,将社会实践对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和地位予以明确.此后,实践教学作为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 思政课)与社会实践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引起了学界的高度重视.高校思政课教师根据大学生特点和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结合本地区实践教学资源,探索出了多种多样的实践教学形式,形成了一些具有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出现了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院校特点的学生实践教学优秀作品.但是,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 八个相统一 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要以 八个相统一 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㊁全流程管理㊁规范化建设和增强获得感四个原则,不断提高实践教学的思想性㊁理论性和亲和力㊁针对性.1㊀中央16号文件印发以来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研现状和实践特点中央16号文件颁布以来,思政课教师对实践教学投入了极大的热情,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 N K I )将检索时间限定在2006-2018年,以 思想政治理论课 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然后再以 实践教学 作为主题词再进行二次检索,共检索出6310篇相关文献,约占同时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科研文献的12.43%,实践教学 成为思政课教学研究中的 恒星关键词 .在读秀上检索到2006-2018年间书名含有 思想政治理论课 或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的图书分别是654和103种,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著作约占思政课研究著作的15.75%.借此不难看出,中央16号文件印发后,学术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这一主题给予了极大关注.这些研究既有对理论问题的探讨,也有实践探索的经验总结,其视角主要集中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㊁教学模式,资源利用㊁基地建设,组织实施㊁考核评价㊁存在的问题㊁困境与对策等方面.从实践上来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形式从课堂辩论㊁演讲㊁阅读马列经典著作等传统方式逐渐向社会调查㊁情景剧表演㊁拍摄微电影㊁制作艺术作品㊁虚拟仿真体验等形式演进,实践教学的范围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从校园内扩大到校园外,从现实世界渗透到网络虚拟世界,实践教学的介体和环体呈现出因地制宜㊁因时而化的特点.由于本科和高职高专课程设置不同㊁学生特点也不一样,同一层次的高校不同专业学生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不同层次㊁不同类型高校的不同专业学生采取了不同的实践教学形式,实践教学的客体呈现出因材施教的特点.同时,在三全育人的大背景下,思政课实践教学逐渐与学生日常思想政治工作㊁校园文化活动㊁志愿服务㊁社会公益㊁勤工助学㊁假期社会实践等相结合.与此相适应,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组织者也由思政课教师的 独角戏 发展为班主任㊁辅导员㊁专业课教师㊁团委㊁学生会组织等同台献艺,教学主体也呈现出因势而同的特点.2㊀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尚存在的不足及原因从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科研现状和实践特点来看,中央16号文件印发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构㊁资源开发㊁组织实施㊁评价考核等方面都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如果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的 八个相统一 要求来检视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与 八个相统一 的要求尚存在一定的差距.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在项目设计上比较侧重于 政治性 和 价值性 , 学理性 和 知识性 不明显;实践教学的形式主要是教师 主导 ㊁ 统一 安排,多采用 建设性 的实践教学形式,缺乏 多样性 和 批判性 ,学生 主体 作用发挥不够;在实践教教育与培训现代商贸工业2020年第6期160㊀㊀学的实施过程中, 批判性 和 理论性 欠缺;在实践教学方法上, 灌输性 和 显性教育 的方法相对较少.需要说明的是,这些不足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首先,从性质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政治性和价值性突出,学理性和知识性体现不明显.从表面上看,实践教学本身就是突出实践性,学理性和知识性不明显在情理之中.但是笔者认为,实践性突出并不是说不需要学理和知识的支撑.相反,没有学理和知识的支撑的只能称为实践活动而不是实践教学.目前,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学界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涵认识不一.有学者认为,高校组织的一切学生实践活动都是思政课实践教学.不可否认,高校组织的所有学生实践活动都具有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但是,作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践,一定是基于一定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的㊁具有明显学理性支撑的实践活动.其次,从形式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一般由教师主导统一安排,多采用 建设性 的教学形式,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形式的尚不普遍,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获得感不强.笔者认为造成这一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教师配备严重不足,思政课长期以来实行大班上课,教师很难做到深度 因材施教;二是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学;主要以正面宣传为主,思政课实践教学也沿袭了正面宣传的方式,唱响主旋律,弘扬真善美,传递正能量, 而不再搞以往的那种急风暴雨式的大批判斗争 ;三是受教学经费限制,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创新的实践教学形式难以落到实处.再次,从实施过程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 实践性 有余, 批判性 和 理论性 不足.从学生实践过程来看,受办学体制㊁教学经费和师资等因素影响,理论指导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过程中缺位,大部分处于 放羊式 管理阶段,学生对实践教学的认识尚处于 自在 阶段,难以通过批判的方式进行实践教学.另外,从对实践教学的管理过程来看,教学管理部门主要从思政课有无实践教学㊁实践教学是否落实学分㊁有无覆盖全体学生等宏观方面进行监管,至于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如何,目前尚缺乏监控和督导.最后,从教学方法来看,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多采用启发性和隐性教育方法,灌输性和显性教育的方法比较少,这与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有很多大关系.但是,由于疏于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指导,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往往是启而未发㊁隐而未彰,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3㊀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原则深化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要以八个相统一 为指导,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㊁全流程管理㊁规范化建设和增强获得感四个原则,不断提高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思想性㊁理论性和亲和力㊁针对性.首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前提.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涉及实践教学项目时,要聚焦思政课教学的重㊁难点,明确实践教学的政治导向,突出实践教学的价值引领功能,提高实践教学的针对性.在实践教学组织实施环节,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认识规律,强化实践教学的学理性支撑,做到活动前有理论知识铺垫㊁活动后有理论总结提升,使实践教学最后回归到思政课教学内容,促进实践教学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其次,坚持全流程管理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基础.2015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仅就 实践教学纳入教学计划,统筹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的实践教学㊁落实学分(本科2学分,专科1学分)㊁教学内容㊁指导教师和专项经费.实践教学覆盖全体学生,建立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等作出规定,并没有涉及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问题.但是,在2018年4月教育部印发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中明确提出,管理要贯穿到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前㊁课中㊁课后各环节 ,通过管理,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因此,作为思政课教学重要环节的实践教学也需要加强管理.加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需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一是加强实践教学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围绕课堂教学内容设计实践教学,使实践教学贯穿课堂教学前㊁中㊁后三个环节;二是强化教师在实践教学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理论指导,在实践教学前有必要的理论知识铺垫㊁实践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表现及时给予点评和指导㊁实践教学结束后进行必要的理论总结和升华;三是强化督导和外部管理,对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进行监控.再次,坚持规范化建设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保证.一方面要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目的㊁要求㊁内容和过程,在此基础上制定实践教学日历和进度表;另一方面,还要制定实践教学督导制度,对实践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控㊁检查和评价,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最后,坚持增强学生获得感是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落脚点和归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经历了从无到有㊁从课堂内扩展到课堂外㊁从单一到多样化的过程.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开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是在实践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尤其是实践教学的形式创新方面,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主体性作用发挥不够㊁获得感不强.因此,新时代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一定要以增强学生的获得感为落脚点和归宿,使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有虚有实㊁有棱有角㊁有情有义㊁有滋有味.参考文献[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 B /O L ].h t t ps ://b a i k e .s o .c o m /d o c /6725544-6939720.h t m l .[2]习近平.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19G3G19.[3]刘新玲,陈晓红,时海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研究进展与趋势 2006 2015年相关重要文献的可视化分析[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11).[4]刘建军.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 八个统一 [J ].教学与研究,2019,(7).[5]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教社科[2015]3号[Z ].2015G09G16.[6]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Z ].2018G04G13.。

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思考

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思考

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全面推进全人教育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作为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课(简称思政课)在全人教育理念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思政课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途径。

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成为当前教育工作者和学生共同面临的问题。

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指的是学生对思政课程学习的满意度和认可度,同时也包括学生对思政教育效果的感知和评价。

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不仅仅是对思政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要求,更是对教师队伍建设、课程设计和评估机制的全面考量。

仅有优质的思政课程才能引领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家、社会、人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对当前大学生思政课存在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探讨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引言结束】1.2 研究目的作为当代大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全人教育理念下的地位和作用备受重视。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和获得感并不高,存在着需要加以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具体研究目的包括:分析全人教育理念对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性;探讨当前大学生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对策;探讨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思考,包括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优化思政课内容设计等措施;总结全面推进全人教育理念的意义,并提出加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评估机制的建议;展望未来全人教育和大学生思政课的发展方向,为提升教育质量和学生综合素质做出贡献。

【研究目的内容到此结束】。

2. 正文2.1 全人教育理念下大学生思政课的重要性全人教育理念要求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而大学生思政课正是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学生可以接触到各种思想流派和价值观念,拓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路径探析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路径探析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路径探析①闫妍(内蒙古科技大学矿业与煤炭学院,内蒙古包头014010)[摘要]新时代面对影响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因素即思政课受教者、教育者、教育内容及教育环境,应着力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动力、提升教师亲和力、加强教学内容吸引力与提高协同育人合力。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21)15-0010-02一、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质量与水平,切实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2018年,教育部印发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将“获得感”纳入思政课教学改革中。

获得感由获得与感组成,是指在获得、取得的基础上所有的主观心理感受,两者有因果递进关系。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思政课堂中和课堂外所获得的知识、方法、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以及行为表现等产生其包括对思政课的受益感、满足感、参与感、充实感、认同感等的积极、正向的心理体验。

大学生获得感既是思政课的内在要求,又是对教学效果评价的重要指标,对大学生成长成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新时代,增强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已经成为高校推动开展思政课教学改革各种工作的重要落脚点。

二、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一)思政课的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思政课的直接参与者,是思政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受教育者的需求意识和本身的知识水平,为思政课获得感的形成发展提供了内在动力。

一方面,马克思指出:“在现实世界中,个人有许多需要……需要即他们的本性。

”[1]思政课的获得感是受教育者所渴求下产生的,进而通过这种产生的获得感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

大学生对思政课是否有所需要、是否有所期望,是思政课获得感生成的首要起点。

强烈的需求意识,会让其有期望,并推动着个体行为。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论思考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论思考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论思考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所承担的社会使命日益重要,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承担着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的重要任务。

有些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不够强烈,甚至存在抵触情绪。

这种现象背后可能存在多种原因,包括课程内容单一、教学方法陈旧、学生需求不被充分关注等。

为了更好推进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工作,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需要不断探索创新、总结经验,为此,迫切需要进行方法论思考。

只有深入分析问题的背景、原因和特点,才能找准解决问题的路径和方法。

本文将围绕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论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提供有益的启示和参考。

【背景介绍】部分将着重分析当前高校思政课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为后续方法探究提供必要的背景引导。

1.2 问题意义在当今社会,高校思政课一直是备受争议的焦点之一。

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不高,是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这种情况的出现,部分原因在于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不太相符,另一方面也与教学方法和手段有关。

如何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可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的理解和认同,培养学生的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探究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不仅有助于优化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形式,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00字】2. 正文2.1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获得感的必要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直接关系到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提升学生对高校思政课的获得感有利于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认同感和参与度。

只有当学生认识到思政课对他们的成长和发展有积极影响时,才能更主动地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随着大学生思想观念的多元化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思政课的教学任务也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但是,目前一些大学生在学习中面临的痛点也不容忽视,如目标不清晰、内容感受不深、形式枯燥等问题,使得一些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

针对这些问题,怎样抓住思政课中的痛点,提升学生的获得感成为了教师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找准学生的“痛点”在提升思政课获得感方面,首先要找准学生的“痛点”,即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最需要解决、最期盼改善的问题。

一些常见的痛点包括:思想缺乏独立性,思辨能力不足;思政课内容过于抽象、难以理解;课堂形式单调、缺少生动性和趣味性等。

除此之外,学生学习思政课也容易感到“焦虑”,因为思政课直接关系到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和未来发展,所以情感上的关注也非常重要。

教师们应该通过多种方法,如开展问卷调查、听取意见建议等,了解学生的痛点,并根据学生的需求来改进教学。

二、提升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痛点,要提升思政课的教学效果。

首先要注重思政课的深度和广度。

思政课应该在学生大学生活、个人成长、未来职业规划、全球视野等方面进行全面的论述和深度剖析,注重思政课内容的实际性和导向性。

同时,也要注重课程形式的多样化和生动性。

例如,可以运用案例分析、创意活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和互动性,使学生在参与中,更好地体会思政课的内涵和精髓。

三、关注情感教育除了思想教育,激发学生情感投入也是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途径。

思政课是关于理想信念和人生境界的课程,它决定着学生的精神世界和人生态度,因此,感性体验在思政课中也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们要通过设计有情感温度的话题和案例,让学生能够在乐观心态和积极情感中,理解和接受思政课的内容。

通过这种方式,使学生在情感上与思政课产生共鸣,感受到思政课的价值和意义,更好地从中获得内在的获得感和成就感。

综上所述,在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需求和痛点,合理设计课程内容、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情感上与思政课产生共鸣,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实现教学目标。

对思政教学实践提出建议(3篇)

对思政教学实践提出建议(3篇)

第1篇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思政教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更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长远发展。

为了更好地开展思政教学实践,提高教育质量,以下提出几点建议:一、深化课程内容改革1. 优化课程体系:结合新时代特点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思政课程体系进行优化。

在原有基础上,增加贴近学生实际、具有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四个自信等。

2. 丰富课程形式: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兴趣。

3. 融入专业知识:将思政教育与其他学科知识相结合,实现跨学科教学。

例如,在历史课程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在文学课程中融入道德教育等。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1. 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提升其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师德修养。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研讨会、访问学者等交流活动,拓宽视野,提升自身素质。

2. 优化教师结构: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较高学术水平的人才,优化教师队伍结构。

同时,加强对年轻教师的培养,为其提供成长平台。

3. 建立激励机制:对在思政教育工作中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表彰和奖励,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三、创新教学手段和方法1.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

例如,利用微课、翻转课堂等形式,提高教学效果。

2. 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暑期社会实践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主题班会、文艺演出、知识竞赛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

四、注重学生主体地位1. 尊重学生个性: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尊重学生的观点,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三个着力点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三个着力点

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三个着力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已经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一环,思想政治理论课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观念和政治意识。

目前一些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并不高,甚至出现了一些不太积极的情况。

为了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着力点进行改进和提升。

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真实性和针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应该具有很高的真实性和针对性。

课程内容要贴近现实生活,不能脱离学生的实际需求。

要在教学中充分吸收当下的社会热点、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事、民生问题,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参与意识。

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要结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兴趣爱好,从多个角度解读思政理论,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

在理工科专业可以引入一些科技创新的思政理论课程,让学生在学到知识的同时还能感受到思政课对专业发展的指引作用。

要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还需要关注课程的趣味性和参与性。

在教学内容方面,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方式增加课堂趣味性,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通过互动式教学、学生主体的课程设计等方式提高参与性,让学生在参与中感受到思政课的魅力。

还可以加强课外活动和实践教学的安排,让学生通过社会调研、参观实践等方式更直观地感受到思政理论的应用和意义,从而提高课程的参与性和实用性。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队伍是影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提升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就需要加强对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要加强思政课教师的理论修养和业务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和教育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引领学生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方向。

要注重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培养教师的教书育人意识,使他们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引导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现代智慧教育论文:以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现代智慧教育论文:以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研究

现代智慧教育论文:以大数据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创新研究[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坚持“内容为王”,大数据从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可信性、新颖性、直观性等方面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质量。

教学实践中,应从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的大数据功能,通过“热搜”发掘教学热点,善用专业数据库提升教学内容的理论广度与深度,依托文本分析技术创新教学内容的叙述结构等方面不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创新。

[关键词]大数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指出:“用好大数据,增强利用数据推进各项工作的本领,不断提高对大数据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使大数据在各项工作中发挥更大作用。

”[1]大数据具有多重含义。

从微观层面来看,大数据表现为规模巨大、种类繁多、内在关联性强的数据集合;从中观层面来看,大数据是数字经济时代的基本生产要素,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改变的基础性力量;从宏观层面来看,大数据推动了认识论、方法论的变革,由此带来的是大量的对象从不可知转变为可知,从不确定性转变为精确预测,从小样本近似到全样本把握,这是对认知世界和改造世界能力的升华。

[2]2大数据赋能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是大势所趋。

实现大数据和思政课的深度融合,对于思政课教学创新,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

其中,大数据对于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创新有着特殊的作用,本文就此进行一些探讨。

一、大数据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的新理念、新方法大数据日益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大数据也给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带来了新理念、新方法。

(一)大数据为思政课教学内容创新带来了文本量化分析的新理念、新方法文本量化分析简单地说就是指在文本数据化之后,通过分析文本中词语和句子之间的意义关系和重要模式来发现和挖掘知识的方法和技术。

文本量化分析主要体现在大数据方法所特有的文本统计和文本挖掘上。

文本统计是对文本数据进行计数和统计分析,从而获取文本数据中的数量信息和分布信息,最常见的词频统计就是文本统计的一种应用。

《2024年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范文

《2024年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范文

《基于扎根理论的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提升路径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篇一一、引言在高等教育中,思政课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环节。

特别是在新时代,提高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议题。

因此,本研究基于扎根理论,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探索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路径,为高校的思政课程改进与教学策略的调整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二、研究背景及意义当前,高校思政课程正面临着新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其中,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成为迫切需求。

本研究的背景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旨在以北京林业大学为样本,探讨如何提高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其研究意义在于丰富和完善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同时也为实际教学工作提供具体的、可操作的建议和指导。

三、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收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反馈与体验数据。

通过开放编码、主轴编码和选择编码三个步骤进行数据的深入分析,提炼出影响大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和影响路径。

四、基于扎根理论的分析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思政课程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了以下几个影响大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因素:课程内容的贴合度、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教师的影响力、课堂互动的充分性以及课后实践的丰富性。

这些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

五、提升路径的探索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以下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路径:1. 优化课程内容:紧密结合时代背景和社会需求,更新课程内容,使之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学习需求。

2. 创新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教学、讨论式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 提升教师素质:加强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影响力,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和尊重。

4. 加强课堂互动: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5. 丰富课后实践:通过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化对思政课程的理解和认识。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思考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思考

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思考导语: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新时代,思政课更加需要注重提升获得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本文将对增强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性进行思考,并探讨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

一、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性思政课是高校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它不仅是培养学生二次元素,也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

而思政课获得感的重要性在于,只有学生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启迪和激励,才能更好地将思政课所学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也是对思政课质量的一种检验。

一个好的思政课应该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快乐与满足,感受到对祖国的热爱和对人民的责任,感受到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只有在学生身上获得了这些感受,才能说明思政课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最重要的是,思政课获得感的提升对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思政课,学生应该能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明确自己的价值追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观念观。

二、提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方法1. 创新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方式往往是以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而现代大学生更喜欢活泼、生动、富有趣味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可以通过创新教学方式,采用多媒体教学、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使学生们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进来。

2. 关联实际,使思政课内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思政课的内容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贴近社会发展的前沿,关注当下热点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去参与社会实践,使思政课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

可以通过一些案例,引导学生思考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来增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

3. 培养学生的判断能力和批判意识思政课应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批判意识,不仅要传播正能量,更要引导学生去思考、去质疑,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思政课教研活动策划书(3篇)

思政课教研活动策划书(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课”)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为了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本策划书旨在组织一次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思政课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提升教师对思政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深化教师对思政课教学方法的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推动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思政课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三、活动主题“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四、活动时间2023年10月15日至10月17日五、活动地点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会议室六、活动对象全市思政课教师、教研员、教育行政部门相关人员七、活动内容(一)开幕式1. 领导致辞:市教育行政部门领导发表讲话,强调思政课的重要性和开展教研活动的必要性。

2. 专家讲座:邀请知名思政课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分享思政课教学经验和方法。

(二)分组研讨1. 研讨主题:围绕“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升育人实效”这一主题,分组进行研讨。

2. 研讨形式:各小组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就以下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思政课教学?- 如何创新思政课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获得感?- 如何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如何构建“大思政课”格局,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良好局面?(三)教学观摩1. 观摩内容:组织优秀思政课教师进行公开课展示,展示其教学风采和教学成果。

2. 观摩形式:全体参会教师分组观摩,课后进行评课和交流。

(四)总结表彰1. 总结发言: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对本次活动进行总结,对优秀教研成果进行表彰。

2. 优秀教研成果展示:展示本次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教研成果,包括教学设计、教学案例、论文等。

八、活动组织(一)组织机构1. 主办单位:市教育科学研究院2. 承办单位:全市各思政课教研组3. 协办单位:市教育行政部门、各中小学(二)活动筹备1. 宣传动员:通过学校、教研组等多渠道进行宣传,动员广大思政课教师积极参与。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传统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设置存在一定局限性,导致学生们在上课过程中产生了一定的疲态和抵触情绪,这就需要教师们抓住“痛点”,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一、痛点分析:为什么学生对思政课产生抵触情绪?1.教学内容单一、枯燥乏味。

传统的思政课程主要围绕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内容展开,由于内容相对单一,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和学习疲惫。

2.教学方式呆板、枯燥无味。

传统的思政课程教学方式单一,常常是老师长时间的讲课,学生 passively接受,缺乏互动与活跃氛围。

3.与学生需求脱节。

当前大学生群体生活在一个信息高速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环境中,他们对于思政课程的需求也有了新的变化,但是传统思政课程未能及时调整与迭代,导致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现脱节。

以上痛点的存在,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程在学生中产生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也使得思政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们亟需找出合适的对策,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

二、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1.丰富多元的教学内容。

教师们应该在课程内容选择上更加注重多元化和丰富性,可以通过融入一些时事热点、校园新闻、国际政治等新颖内容,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和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活跃多样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讲授模式的确是思政课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单一的教学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案例分析、政治演讲等多种形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参与度更高,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关注学生需求,贴近学生生活。

教师们在设计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时,应该尽量贴近学生的实际需求和生活,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点,使得思政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以上方法只是一些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但是要想真正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需要教师们不断创新、实践,更需要教师们在思政课程教学中拿出更多的耐心和真心,去关心学生,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摘要:1.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定义与意义2.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与目标3.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方法与策略4.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正文:一、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定义与意义通识教育思政课程,全称为通识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是我国高校教育体系中的一种课程类型。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旨在通过系统的教学,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四个自信”,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种课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较高的政治站位,对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其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与目标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科学社会主义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国革命和建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

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增强“四个自信”,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使其能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2.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使其坚定信仰信念,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

4.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使其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三、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实施方法与策略为了实现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目标,需要采取一定的实施方法和策略,包括:1.优化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全面、系统、科学。

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如采用案例教学、讨论教学、情景教学等。

3.强化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

4.完善评价机制,建立多元化、全过程的课程评价体系,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四、通识教育思政课程的挑战与未来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通识教育思政课程面临着一些挑战,如课程内容与实际需求脱节、教学方法陈旧、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

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近年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中国高校教育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思政课不再是简单灌输知识,而是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和人文素养。

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缺乏获得感,这也成为了思政课改革的一个“痛点”。

本文将从把握“痛点”提升思政课获得感的角度入手,探讨如何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认同思政课的重要性,从而为他们的思想品德成长奠定基础。

一、“痛点”分析1.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许多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不高,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思政课的内容比较枯燥,只是传授一些道理和知识,缺乏实际意义。

在他们看来,思政课与自己的专业课程相比显得略显无趣,难以引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

2.学生缺乏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成果和收获缺乏感知,缺乏对思政课的获得感。

他们觉得思政课程中的知识理论与自己的成长发展缺乏联系,无法产生共鸣,难以产生内在的动力和动力。

以上两点是目前思政课程中存在的痛点,也是思政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如何才能抓住这些“痛点”,提升思政课程的获得感,成为当前思政课程改革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提升思政课的获得感1.注重思政课内容的生动性和实践性要想提升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兴趣和获得感,首先需要注意思政课内容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传统的思政课程内容大多是一些抽象的理论和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很难产生共鸣和实际应用。

需要结合当下的社会现实,丰富思政课程的内容,增加实践性的案例分析和教材阅读,引导学生将知识与生活相结合,提高思政课内容的生动性和实践性。

2.强化思政课的互动性和参与性在思政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互动性和参与性的培养。

传统的思政课教学模式往往是老师讲,学生听,缺乏交流和互动。

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重视学生参与的重要性,通过讨论、辩论、小组合作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生参与课程的欲望,提高思政课的获得感。

3.开展思政课外拓展活动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思政课外拓展活动,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思政教育。

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如何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作者:宿竞元来源:《祖国》2020年第01期摘要:高校的思想政治课教育关系到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思想觉悟和价值导向。

本文通过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以及现阶段大学内思政课教学中获得感较低的原因,对优化大学思政课教学内容,提高思政课获得感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大学 ; 思政课 ; 获得感新社会大环境下,不同的思想碰撞对大学生的思想立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思想政治课如果希望在此情况下坚持对大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就需要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进一步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的获得感。

一、思政课获得感的内涵“获得感”有两方面内涵。

一方面基于吸收到的外界信息的“获得”,一方面是基于“获得”之后的自身主观体验的“感”。

大学生的思政课获得感指的是大学生在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的过程中和过程后所获得的思想教育和精神教育,以及过程结束后所感受到的正向主观体验和思考。

也就是说,思政课的获得感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和满足感,感受到思想政治课程的教育意义并利用于实际生活中。

从本质上来说,思政课的获得感有三层含义。

第一,授业者与受业者的良好互动的结果。

思政课如果想要真正实现教育意义,就需要思想政治教师根据学生的实体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悟,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建立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感,在课堂上形成教师与学生的良好互动,通过互动产生思想共通。

第二是授业过程和受业结果的相互作用。

大学生的思政课的获得感是一个运动的过程,最终的获得感是由学习过程中每个环节的体验感悟的积累形成的最终结果。

学生往往在对整个过程的追溯中获取到新的思考。

获得感就是学习的过程和学习的结果不断相互作用产生的新感悟。

最后获得感就是实际获得的精神教育意义符合心理预期,相互贯通。

大学生的思想政治课实际是一种实际的精神教育,包括知识素养、情感体验和思想教育价值三个方面。

要培养大学生对自身获得的精神教育的认知能力,以此来树立合理的心理预期,以此来达到预期与获得相符合的转台,增强思想政治课的获得感[1]。

思政课主题教研活动总结(3篇)

思政课主题教研活动总结(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我校于近期开展了以“思政课改革创新”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中研讨、经验交流、教学观摩等形式,促进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推动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活动目标1. 提高教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认识,明确改革方向和目标。

2. 深入探讨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

3. 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良好的教研氛围。

4. 提升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三、活动内容1. 集中研讨:组织教师围绕“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主题,进行深入研讨,交流心得体会。

2. 经验交流:邀请优秀思政课教师分享教学经验,推广先进的教学方法。

3.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观摩优秀思政课教学案例,学习借鉴优秀教师的经验。

4. 教学研讨:针对思政课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解决方案。

四、活动总结1. 活动成效本次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提高了教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认识,明确了改革方向和目标。

(2)推广了先进的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间的相互学习,提高了教学质量。

(3)形成了良好的教研氛围,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4)提升了思政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为学校思政课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奠定了基础。

2. 活动亮点(1)主题鲜明,针对性强。

本次活动紧扣“思政课改革创新”这一主题,紧密结合当前思政课教学实际,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2)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活动内容涵盖了集中研讨、经验交流、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等多个方面,形式多样,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3)注重实效,注重成果转化。

活动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参与,认真研讨,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为思政课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支持。

3. 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1)部分教师对思政课改革创新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进一步加强学习。

(2)教学资源不足,制约了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深入推进。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
随着时间和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已经成为一项永恒的任务。

在新时代,如何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中的获得感,是每一名教师和学校都应积极思考和努力实践的问题。

首先,要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

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充分发挥学生自主认知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是单纯的传授知识。

通过允许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以及自主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

其次,要多样化思政课的内容和形式。

思政课内容的设置应该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经验,多角度、多层次地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文化。

同时,教师也应该采用多种形式,例如讲座、小组讨论、演讲比赛等,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感。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

通过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让学生对思政课的学习达到一定的规范性和目的性,让学生在学习中更加认真并且积极主动。

最后,要全面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教师应该不断提升自身的思政素养和能力,掌握更多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育资源,更好地引导和影响学生。

在实践中,我们应该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充分尊重学生的价值选择和权利利益,推行高质量、适应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持续增强学生在思政课中的获得感和自我提升能力。

教育部门2023年度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教育部门2023年度思政课教学改革工作总结
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
思政课教师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具有丰富教学经验和学术水平的教师。
对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建议和展
05

及时更新教学内容
总结词:与时俱进
详细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也应随之更新,以 反映最新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教学内容的更新有助于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 实效性,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感和获得感。
鼓励教师开展科研活动
支持思政课教师开展科研项目和学术研究,促进教师学术水平的提 高。
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组织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合作,分享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促进教 师共同进步。
思政课教学改革取得的成果
03
学生思想观念的变化
增强了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学生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国家的历史、文化和核心价值观,从而更 加热爱祖国、关心社会。
实践教学得到进一步强化
1.D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志
愿服务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 会责任感。
对未来的展望
01
02
03
04
继续深化教学改革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 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不断提
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继续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
教师素质得到提升
思政课教学改革优化了教学内容,引 入了更多具有时代特征、贴近学生实 际的素材,使课程更加生动有趣。
思政课教学改革推动了教师队伍的建 设与发展,教师们通过参加培训、交 流研讨等活动,提升了教学水平和专 业素养。
教学方法更加科学有效
思政课教学改革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 与创新,采用了案例分析、小组讨论 、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提高了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思考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也在不断地进行改革和革新。

新时代赋予了这门课程更多的使命和责任,要求大学生不仅要学习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深刻体会到了这门课程所带来的获得感,下面我就对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进行一些思考。

现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在于知识的更新和深化。

新时代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不再是单一的灌输和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索和思考。

课程内容不再滞后于时代,而是与时俱进,紧跟国家政策、社会热点和时事动向。

我们在课堂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不再是死板的陈词滥调,而是充满活力和生气的新知识。

通过学习思政理论课,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时代的脉搏,更好地理解国家的政策和发展方向。

思政理论课给予大学生的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的机会。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仅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更是要积极地反思和探索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在课堂上,我们常常会进行思想碰撞和观点交流,这不仅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还可以让我们更清晰地认识自己的定位和责任。

思政理论课不再是一种教条,而是一个启迪,它引导着我们去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通过这门课程,我们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使命和责任,更加自觉地走向成熟和完善。

思政理论课也为大学生提供了探索实践和社会实践的平台。

在这门课程中,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理论知识,还能够通过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去应用和检验所学的知识。

比如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社团活动等,这些都是思政理论课所提供的实践平台。

通过这些实践活动,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现实,认识社会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并且,实践活动也可以锻炼我们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应变能力,这些对于我们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新时代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还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引导和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增强学生获得感,改革创新思政课教学内容作者:王自芳来源:《文教资料》2020年第11期摘; ; 要: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

目前,学生对思政课的兴趣度、参与度、点头率、点赞率,还有提高空间。

要围绕增强学生获得感,持续推进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关键词:思政课; ; 获得感; ; 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不断满足学生的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

研究高校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可以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提供新的价值目标导向。

一、关于“思政课获得感”“获得感”一词于2015年获年度“十大流行语”第一名,入选2016年度“十大新词”。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和2018年、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强调要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所谓“获得感”,就是人们在得到某种利益后产生的一种直观满足感,大多是由物质化的获得产生精神层面的愉悦感、满足感、幸福感。

强调的是实实在在的“得到”,有真真切切的满足感、幸福感。

“获得”是基础、是前提,“感”是“获得”后的体验状态、情感表达,既有内在的反映形式又有外在的表现方式。

思政课获得感的基本内涵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理解和阐释,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互为依存、相互贯通,共同体现思政课获得感的总体内涵。

一是理论知识性获得,体现了学生对思政课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等有关知识点的记忆、理解、运用等,能够初步完成一些识记、理解性考试考核和交流互动。

二是个人情感性获得,就是让学生对思政课本身、思政课所讲授的思想观念情感要求等产生共鸣,产生情感愉悦、情感满足,比如:更加爱上思政课,学生课堂的抬头率、点赞率明显提高。

三是观念价值性获得,是学生对所学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原则标准等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鸣。

四是技能能力性获得,通过现象看本质的洞察能力、分辨能力、反思能力,能够更容易适应大学生活、处理人际关系、融入大学和社会生活、维护健康心理等。

五是行为遵从性获得,是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后,将其外化为自己的思想素质、生活习惯、行为自觉,更主动追求更高层次的人生价值等。

二、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现状分析本研究选取了部分高校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综合反映当前学生对思政课的态度、看法和期望等。

总体上看,思政课与学生的期望之间仍有差距,存在提升空间。

(一)学生兴趣度、参与度还有较大激发空间。

一些学生,认为教学内容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一些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一些学生,认为是自身不够自觉,自律性不够,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对课堂的管理。

(二)学生知识性获得与自身预期有差距。

由于思政课从初中、高中一直延续到大学,部分学生认为,思政课内容在中学似曾见过,与自己的心理预期有差距,只要能应付考试过关就行。

(三)学生精神性获得与实际情况有冲突。

思政课教学内化不够,学生仅仅学到一些浅表性知识。

一些思政理论教学,与现实存在暂时性脱节。

(四)思政课教师是增强学生获得感的最重要因素。

通过本次问卷调查和走访,进一步感受到广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高度期望、充满期待。

93.7%的学生希望老师风趣幽默,68.8%的学生更喜欢思政课老师能平易近人,64.4%的学生期望自己的思政课老师知识渊博。

当问到思政课最吸引学生的地方时,高达83.7%的学生选择了“有个人魅力的教师”“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可见教学内容和教师魅力对学生学习思政课有至关重要的吸引力。

三、围绕增强思政课获得感探索优化教学内容思政课教学内容完善、大纲明确、目标确定,看似没有需要改革创新的。

但在具体教育教学内容安排和课堂转化上还有很大创新改革空间。

要从学生获得感的需求侧出发,通过教学内容的理论升华、解读、转化等,增强学生的亲近感、理解力。

(一)教学内容要坚持政治性。

思政课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政治性,具有深邃的思想性,注重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课程。

一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

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引导思想。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基本内容,让学生通过思政课学习真正知道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系列理论和现实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

二是既要有深度更要有温度。

深入研究阐释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形成过程、现实价值等,把深邃的理论来龙去脉讲透彻,同时用积极的情感引导学生、感化学生,使学生在理解深邃理论真谛后产生感情共鸣,真真切切感知到理论的力量。

三是既重视发挥经典著作作用更要“接地气”。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意不失时机地插入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论述、观点、内容等,讲解伟大领袖人物的相关内容,讲清楚来龙去脉,让学生明白思政课是有鲜活的灵魂、人物支撑的,绝不是空泛的教条,有历史、有内容、有人物、有背景,帮助学生及时走出思想认识误区,让学生领略思政课对学生本人、对周边的人、对社会发展等诸多方面影响之深、之广、之强大魅力,拉近与学生的语言距离、情感距离、生活距离。

(二)教学内容要体现时代性。

思政课教学内容要因时而异、因势而宜,做到适时跟进。

一要体现中央新精神新论断。

思政课教师要紧紧围绕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及时深入学习党代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和地方政府工作报告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吃透吃准精神实质,及时纳入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及时了解日常生活中的重大事件、重要讲话、重要政治活动,拉近思政课与现实的距离。

二要坚持正向导向敢于直面问题。

在课程内容设计上,既要有说教式显性正导向,更要有思维、思想、情感等方面的隐性正导向。

在支撑素材上,既要选择典型模范先进人物、感人事迹等,又要选择发生在大学生身边的人和事,增强说服力、感染力特别是给予学生亲近感。

在内容呈现上,借鉴心理学的内容呈现模式,从思想和心理引导达到精神和心灵共鸣。

对一些社会问题、负面新闻,甚至被曲解事实的事件、学生观点存在偏差的问题等,及时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方法辩证客观分析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明辨能力。

三要适当突破教材章节限制。

思政课教师要结合社会发展实际、学校和学生实际,有针对性地优化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呈现顺序、呈现方式等。

比如:可适当突破教材原有章节限制,以专题形式集成化呈现,将专题涉及的所有章节相关内容关联到一起,形成一個相对完整的专题框架体系,更有利于学生理解、思考、体悟,让学生从全新的思维角度看待教材内容及内部关联性。

(三)教学内容要注重科学性。

思政课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理论灌输、政策宣讲、口号宣传,而是通过精妙科学的教学内容设计,力求避免与学生脱节、与现实脱节、供给双方错配失衡等问题,确保师生“同频共振”、目标一致。

一要把握学生特征。

大学生思维敏捷、乐于接受新事物,但鉴别能力弱,同时面临学业、交往、就业、考研等多方面的现实压力。

思政课教师要充分把握所教授班级学生的总体特征、精神期待,做到知教材、知学生,以学生为本,进行思政课教学内容设计。

二要尊重学生合理的获得预期。

要了解学生的发展预期特别是对思政课的获取预期,避免自说自话,挫伤学生积极性。

特别要注意引导学生避免运用获取物质利益的思维看待思政课获得,引导学生看主流、看方向,注重体会思政课传递的思想观念、价值理念等精神层面的供给内容。

三要满足学生内在和现实需要。

精准把握学生的心理需求、精神需求、现实需求、发展需求,及时把学生普遍关注关心的重大理论问题、实践问题、社会问题等纳入教学内容,科学设置问题提问,调动学生自我满足的积极性、主动性。

同时通过谈话交流、微信关注、网络平台等方式途径,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时为学生指点迷津,赢得学生信任,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和信心。

(四)教学内容要融入实践性。

思政課教学内容必须与具体的教学方式手段相结合,才能充分展示强大魅力,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参与度、获得感。

一是教学内容要与网络媒体平台相结合。

打破线上线下时空界限,实现课堂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的紧密融合,符合新时代学生的思维和生活习惯方式,更有效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比如:可以建设思政课专属网页,与学校网站形成链接和互补,加强与学校思政工作系统、学工系统、党团建设系统的对接、资源共享,把思政课教学内容融入其中。

还可以通过多媒体、小视频等媒体平台,传播思政课理论知识、大信息量输送,帮助学生理清思路、突破重点难点。

二是教学内容要与案例教学相适应。

思政课教师要在熟知教材内容的基础上,精心选取适合课堂主题的教学案例,如社会影响比较大的社会事件,增强案例的关联性、现实性。

三是教学内容要与实践教学相融合。

利用思政课堂搭建课内实践教学平台,让学生参与其中。

比如,课前主题演讲、新闻播报,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参与思政课教学、思考社会问题的积极性;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置课堂主题辩论、角色扮演、典型案例分析等教学环节,调动学生参与讨论、展示主动性,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对现实的理解阐释能力,通过师生对话、学生对话,加深对新理论、新观点、社会现实及问题现象的理解把握,让学生进一步领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伟大性、真理性和科学性。

总之,要从学生获得感的角度探索构建科学、客观、全面的思政课教学内容改革创新,积极探索用新思想、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教育时代新人,进一步满足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增强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增强吸引力、感染力,推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实现自我超越。

参考文献:[1]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中新网,http:///shipin/2019/03-18/news807951.shtml.[2]石文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8):97-101.项目基金:本研究为2019年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思想政治教育,项目编号2019SJGLX571)、郑州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编号:2019-SZK-03)、郑州西亚斯学院2019年度教改基金资助项目(项目编号:2019JGYB58)成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