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必修3河北省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第4课时无答案6导学案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优秀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作为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过秦论》堪称一部思想深刻的哲学著作。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过秦论》的优秀导学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导学目标1.理解《过秦论》的作者、发表时间和背景。
2.了解《过秦论》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
3.学习《过秦论》中的名言警句。
4.掌握《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
二、导学过程1.导入了解学生对《过秦论》的认识程度。
对于初次接触该作品的学生,可以向他们提问:“你们了解过秦国吗?秦朝的崛起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影响是什么?”针对不同的回答,鼓励学生谈论他们的想法和看法。
2.阅读学生可以在导师指导下,阅读《过秦论》的摘要。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每一个段落的意义,并从中找到主要思想。
可以鼓励学生读重点段落或引人入胜的部分,或者读出名的警句。
3.讨论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应该获得了一定的理解和思考。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作者的思想及其对中国古代哲学的影响②《过秦论》中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的反映了中国古代思想③与现代社会的相似之处这样的讨论可以鼓励学生深入了解《过秦论》所反映的社会背景、政治氛围和文化思潮。
4.作品分析在讨论之后,教师应该向学生介绍《过秦论》的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帮助学生分析该作品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对偶和联想等。
5.名言警句《过秦论》中有很多名言警句,可以成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的素材。
老师可以在学生理解作品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思考其中的名言警句的实际意义以及是否适用于现代社会。
三、导学总结本文提供了一份《过秦论》优秀导学案,能够帮助学生全面地掌握这部作品。
通过学生的积极学习和讨论,他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过秦论》的主题和人物,掌握文学体裁和艺术特点,并从中汲取古代智慧,指导他们成为理性思考并有追求的新时代人《过秦论》作为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名著,在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10 过秦论-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作品和写作背景。
2.整体感知,读准字音,把握大意。
3.研读1、2自然段,积累字词。
【课前学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完成下面的题目。
这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在横线上解释加点文言字词。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当..宇内,囊括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
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
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
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制其兵。
尝以十倍之地,百万..通其意,……赵奢之伦之众,叩.关而攻秦。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
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强国请服,弱国入朝。
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目标检测】翻译下列句子。
①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译文: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译文:【课堂小结】【课后巩固】完成《创新设计》分层训练相关练习。
《过秦论》导学案二【学习目标】研读3、4、5自然段,积累文言字词【课前学习】熟读3、4、5自然段【合作探究】在横线上解释加点文言字词。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及考题精练卷含答案解析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及考题精练卷【学习目标】1、能熟读并背诵课文后三段内容。
2、能辨识文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积累文言实词和句式。
3、能分析作者的论证方法,学习对比论证。
【学习重、难点】训练文言文阅读翻译能力,学习议论文对比论证的方法。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2、重视积累文言词语和句式知识,培养文言文句翻译能力;3、认真分析叙述和议论的关系,体会论点和论据内在的逻辑关系。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著名的文学家。
年十八以能诵诗书、善属文闻名于郡中。
年二十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但却因此受到守旧派的诋毁,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贬谪后,虽身居闲职,仍心系朝事,后为梁王太傅。
正如毛泽东诗中所讲,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所著政论文以《过秦论》《陈政事疏》《论积贮疏》最为有名。
2、背景简介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
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
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
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
它的暴政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
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现实:西汉初年,经历了春秋战乱到楚汉相争500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难以想象的大破坏。
土地荒芜,人民流亡,人口减少(战国4500万,秦4000万,西汉初年1500万),经济凋敝,都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文帝时期,由于秦末衰敝的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得到相对安定,社会呈现出繁荣的景象。
但是随着社会财富的增加,统治阶级中“淫侈之俗,日日以长”(贾谊《论积贮疏》),权贵豪门大量侵吞农民土地,逼使农民破产流亡,“卖田宅,鬻子孙”(晁错《论贵粟疏》),以至“易子而咬其骨”(贾谊《论积贮疏》)。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欣赏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
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3、归纳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知识导学】1、见《夺冠方略》第55页2、解题:本文是史论,“过”是________(词性),“过秦”意思是______________,“论”是一种________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
3、本文是《过秦论》上中下三篇中的上篇,着重叙述___________,揭露___________,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作者总结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意在____________,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4、“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
而当时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叫“合众”。
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基础演练】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山膏腴逡..墨翟劲弩.....首氓.隶隳.名城锋镝.鞭笞藩..篱瓮牖..巡箭镞黔孝公既没.俯首系.颈践华.为城蹑.足行.伍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二.阅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窥.周室务.耕织修守战..取西河.之外..之具于是秦人拱手2、据肴函之固.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合作探究】一、整体把握: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二)议论部分():写二、研读第一段: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过秦论》第二课时【学习目标】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基础演练】1.解释下列加点字:合从.缔交威振.四海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尊贤.重士()会盟而谋而弱.秦()约从离.衡()追亡.逐北()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北.筑长城而守藩篱()以弱.天下之民()却.匈奴七百余里()以愚.黔首()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因①蒙故业,因遗策()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③相如因执壁却立()④因利乘便()策①振长策而御宇内()②蒙故业,因遗策()制①覆至尊而制六合()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兵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通①乐毅之徒通其意()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致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延①秦人开关延敌()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北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③汉王引诸侯兵北()信①明智而忠信()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合作探究】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37年,庄襄王死于前247年,其间长达90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90年间的历史的?2、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①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②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③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④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过秦论》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基础演练】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①倔.起于阡陌之中②赢粮而景.从②百有.余年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①才能不及中人..()②将.数百之众()③赢.粮而景从()④斩木为兵.()⑤山东..豪俊()⑥同年而语.()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②天下云.集而响.应()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④并起而亡.秦族矣()⑤序八州而朝.同列()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A.为天下笑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合作探究】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3、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一、具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
《过秦论》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导学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必修3第三单元第10课《过秦论》导学案班级姓名时间教学目的: 1.学习运用历史资料提炼观点的方法。
2.了解本文的语言特色:排比对偶句的运用。
3.认识贾谊对秦代暴政的批判——“仁义不施”是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文是一篇史论,而大半篇幅用于叙述秦王朝兴亡的历史过程,实际上是以史实作论据,论证秦的迅速灭亡是由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因此,教学重点应是最后一段。
史论叙史不同于史传,它是高度概括的,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色彩;本文又是用骈体写的,这种色彩就表现得更为明显。
学法:诵读、翻译;质疑,探究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学时自学积累一、作者作品: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政论家、文学家。
洛阳人。
18岁时以能读诗书、善属文,为郡人所称誉,廷尉吴公荐于汉文帝,被任为博士。
不久,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受大臣周勃、灌婴排挤,贬为长沙王太傅。
后为梁怀王太傅。
32岁时郁郁而死。
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批评时政。
贾谊说过:“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
”史论《过秦论》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写的;论“古”是为了说“今”,通过总结秦不施仁义而亡的教训,劝谏西汉统治者实行仁政以安民。
贾谊的《过秦论》共有上、中、下三篇。
我们学的是上篇,文中概括叙述了秦王朝的兴亡过程,揭露了秦始皇的暴政,最后指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是它迅速灭亡的根本原因,这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
到了中篇,作者对这个观点作了分析,并进一步指出秦二世不顾“天下之嗷嗷”,继续实行暴政,“重之以无道”,然后从正面提出治理天下的原则:“牧民之道,务在安之而已。
”这是作者为文的本意所在。
下篇主要指责秦王朝第三个也是最后一个君主——子婴的过失。
《过秦论》鲜明地表现了贾谊的政治立场——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新人教版必修3河北省石家庄市高中语文1过秦论(第1课时)导学案
《过秦论》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学习过程】任务一1.解题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
“论”,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子婴的过失。
2.作者介绍贾谊(前200—前168),世称,洛阳人。
时期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仅活了33岁。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期,由于经过500多年的战争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贾谊认为推行“仁政”可以“安民”,他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写的。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
任务二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崤()膏腴()逡()镞()黔()首氓()隶隳()鞭笞()轸()恬()藩()瓮()牖()孝公既没()召()滑俯首系()颈践华()为城劲()弩不及中()人墨翟()蹑足行()伍朝()同列将()数百之众度()长絜大比权量()力万乘()之势一夫作难()任务三阅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1.窥.周室()务.耕织()修守战..之具()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2.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据肴函之固.()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任务四【合作探究】一、整体把握: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一)记叙部分():写第一层:():写第二层:():写(二)议论部分():写二、研读第一段:3.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4.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
新人教版必修3河北省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第课时课件144导学案
及( )至始皇,奋( )六世之余烈( ),振( )长策而御 ( )宇内,吞二周而亡( )诸侯,履( )至尊而制六合 ( ),执敲扑( )而鞭笞天下,威振( )四海。南( )取 百越之地,以为( )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 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 )匈奴七百余里;胡 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 )弓而报怨( )。于是废先王 之道( ),焚百家之言,以愚( )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 天下之兵( ),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 ) 天下之民。然后践( )华为城,因( )河为池,据亿丈之城, 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 ) 利兵而谁何( )。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 城千里,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 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 到始皇的时候,他大大地发展了前六代君主的功业,挥舞着 长鞭来驾驭全中国,吞并东周、西周,使各诸侯国灭亡,登 上最尊贵的宝座来统治天下,用种种刑具来迫害全国人民, 威风震慑四海。 ②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 之民。 接着就废除古代帝王的治世之道,焚烧诸子百家的著作, 为的是使百姓变得愚蠢;毁坏著名的城邑,杀掉英雄豪杰; 收缴天下的兵器,集中在咸阳,销毁兵器,用来铸成十二 个金人,使全天下百姓的力量削弱。 ③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 万世之业也。 天下已经安定,始皇心里自以为关中的险固地势,千里的坚固的 城池,正是子孙称帝称王的万代的基业。
1 、第 3 自然段讲了秦始皇“攻”天下的业绩和“守” 天下的措施。试指出文中哪些文字是写其“攻”的, 哪些是写其“守”的。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共3篇《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1《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一、导言《过秦论》是中国古代史书《史记》中的一篇,作者为韩非,该篇是自由主义和唯实主义思想的代表之一。
它具有很强的警示作用,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必须用正确的观念、方法去对待和解决种种问题的重要性。
从史学的角度看,它也是中国古代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所阐述的理论和思想大部分仍然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并且对现代社会的发展也有一定参考作用。
二、内容导读《过秦论》主要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为:第一部分:通论。
该部分主要论述了人性、社会和政治等方面的基本问题,有“圣人观”、“政治观”、“道德观”、“教育观”、“哲学观”等多重观点交织。
第二部分:批判秦政府的专制统治。
该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通过对秦政府种种罪恶行径的揭露和批判,揭示出专制统治所引发的社会危害和政治灾难。
它以攻击政治制度和反对特定人物为主。
第三部分:提出救亡思想。
该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拯救秦国、拯救中国的方法论和策略性“建言”。
三、教学目标1. 了解《过秦论》的历史背景和重要思想内容。
2. 理解和掌握韩非子的政治思想和人性观。
3. 掌握《过秦论》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能够分析和评价《过秦论》对中国历史的启示和对现实社会的照耀。
四、教学过程1. 导入请同学们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专制统治?它所带来的危害是什么?”“你认为中国古代最著名或有代表性的专制朝代是哪一朝?”这些问题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引导学生们逐渐进入《过秦论》的主题。
2. 阅读与解析请同学们先划分文本结构,并结合导学案提供的“内容导读”,逐段解析问题:a) 第一部分:通论1) 解释“圣人观”和“政治观”。
2) 对“万物皆备于天”的观点进行阐释。
3) 阐述韩非子的“道德观”。
4) 总结韩非子的“教育观”。
5)发掘韩非子的“哲学思想”中包含的一些思想。
新人教版必修3高中语文第1课《过秦论》导学案
《过秦论》班别: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学习本文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3、了解贾谊的政治主张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学习重点】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学习难点】学习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知识链接】1、关于作者: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
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
20 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
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33 岁。
2、关于文章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
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3、时代背景:春秋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之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
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
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
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
当然,贾谊所说的“仁政”,完全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不可能包括消灭剥削、消灭阶级压迫等内容,这是历史的局限、阶级的局限,我们不能苛求。
【自主学习】一、夯实基础(一)给下面加粗的字注音腴(y u)轸(zh 总n)镞(z u)笞(ch 1)恬(ti a n)藩(f Q n)瓮(w e ng)牖(y 6 u)召滑(sh d o)俯首系(x i)颈践华为城(hu a)劲弩(j 1 ng)墨翟(d i)蹑足行伍(h a ng)将数百之众(ji a ng)度长絜大(du o)比权量力(li a ng)万乘之势(sh e ng)朝同列(ch a o)一夫作难(n d n)一、通假字①外连衡而斗诸侯/ 约从离衡(衡,通“横” )②孝公既没(没,通“殁”,死亡)③合从缔交/ 约从离衡/ 于是从散约败(从,通“纵”,指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称为“合纵” )④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崛起)⑤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像影子一样)⑥百有余年矣(有,通“又”)二、一词多义1.因①因遗策(沿袭,动词)②因利乘便(趁着,介词)③因河为池(凭借,依据,介词)2.亡①秦无亡矢遗镞之费(丢失,损失,动词)②追亡逐北(逃亡,动词;此用作名词,指逃亡的军队)③吞二周而亡诸侯(灭亡,动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使……灭亡)3.制①吴起……赵奢之伦制其兵(统率,动词)②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制服,动词)③履至尊而制六合(统治、控制,动词)4.之①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的,结构助词)②……赵奢之伦制其兵(这,指示代词)③商君佐之(他,指秦孝公,代词)④聚之咸阳(代“天下之兵”,代词)四、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一样;包,像布包一样;囊,像口袋一样)2.名词作动词①履至尊而制六合(履,登上)②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③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牖,作窗户;枢,系户枢)④《过秦论》(过,指摘过失)3.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变小变弱)4.形容词作名词①据崤函之固(固,险要的地势。
人教版必修三《过秦论》导学案设计(学生)
- 1 - / 3词多义,七个通假字、三种古汉语特殊句式,逐步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
2.理解贾谊对秦王朝速亡原因的分析和他所提倡的仁政思想。
3.品评鉴赏本文广用排比、对偶,极力渲染夸张的特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4.了解作者借古讽今、劝谏汉文帝施仁政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意义。
【重点难点】背诵课文,理解并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学法指导】诵读法, 鉴赏法。
自主学习—台前幕后,先睹为快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世称“贾生”,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死时仅33岁。
他有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写作背景:贾谊生活在西汉初期,由于此前经过秦末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人口减少,所以他极力主张行仁政以“安民”,曾多次上疏,评论时政。
《过秦论》就是为宣传这种主张而写的,借说秦之过劝汉文帝“安民”。
3.解题:过:指出……的过失,动词。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
论,议论文文体的标志。
是论断事理,它包括论政,论史等文字。
《过秦论》有上中下三篇,这里选的是上篇。
鲁迅曾称赞本文为“西汉鸿文”。
二、自学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膏腴.( ) 陈轸.( ) 遗镞.( ) 孝公既没.( ) 鞭笞.( ) 蒙恬.( ) 藩.篱( ) 俯首系.颈( ) 召.滑( ) 墨翟.( ) 瓮.牖.( ) 度长絜.大( ) 劲.弩( ) 朝.同列( )一夫作难.( )蹑足行.伍( ) 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 (1)约从离衡 (2)合从缔交 (3)制其弊 (4)陈利兵而谁何 (5)倔起阡陌之中 (6)赢粮而景从 (7)百有余年 三、整体感知 按照表达方式分,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1.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2.第二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3.第三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4.第四段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写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5.第四段写了陈涉的哪些方面的情况?结果如何?6.第五段将陈涉与九国哪些方面进行对比?7.第五段还写了几组对比,分别是什么?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8.第五段讲了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1.选出下列加粗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 ) A.膏腴(yú) 藩篱(fān) 崤山(xiáo) 蒙恬(shé) B.逡巡(qūn) 锋镝(dí) 蹑足(niè) 墨翟(zhái) C.谪戍(zhé) 鞭笞(chī) 黔首(qián) 囊括(nánɡ) D.隳名城(huī)户牖(yǒu)棘矜(jí) 赢粮(yín)2.下列句子中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爱珍器重宝饶之地 爱:爱惜 B.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课时人教新课标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第一课时)班级:组别: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一、二段,掌握文中重要的字词:因、策、制、兵、通、致、延、北、信2.了解写作背景和文章“借古讽今”的写作目的。
【重点难点】1、把握文章思路。
2、掌握文章重要字词句。
【学习方法】疏通文意后反复诵读。
注意积累文言实词。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作者贾谊(公元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政论家、文学家,世称贾生。
18岁时即以博学能文称于郡中,22岁召为博士,曾做太中大夫。
他主张政治改革,削弱诸侯王势力,加强中央集权,重视农业生产,以巩固封建国家。
他的改革主张遭到一些贵族和大臣的打击、诬陷。
贾谊的文章气势雄伟、畅达,辞赋以《吊屈原赋》《鸟赋》为最,政论文以《过秦论》《论积贮疏》等文章脍炙人口。
后人编纂了他的政论文集《新书》10卷。
2.写作背景战国时代,各主要诸侯国竞相进行改革。
而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最卓著,使秦国富强起来。
于是开始了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兼并战争,并且最终在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了全国。
旷日持久的连年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施用严刑苛法,实行专制统治。
秦始皇的暴政使人民忍无可忍,天下纷纷反抗,很快灭掉了秦朝。
贾谊生活的西汉初年,由于战国以来战乱频繁,加之秦统一后的暴政,秦末农民起义和楚汉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坏。
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
针对这种现象,贾谊借“过秦”以“规议”,极力主张施行仁政,给百姓以喘息机会,以求发展经济,安定社会。
3.题解本文是史论。
“过秦”意思是,“过”是动词。
“论”是一种议论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过秦论”意为“指责秦的(政治)过失的一篇政论”。
这是贾谊最著名的作品,分上、中、下三篇。
本文是上篇,总论天下形势,指出秦灭亡的原因,提出中心论点,主要论述秦始皇的政治过失。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过秦论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高中语文材料10 过秦论本课话题——仁爱朗读——课文中的名段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强秦施行暴政,缺少仁爱之心,背离民意,失去民心,从而失去天下。
链接——生活中的素材仁爱,作为一种博大而深邃的情怀,是人类的最高美德。
它是一种气度,是对人对物的接纳和包容;它是一种品质,是精神的成熟,灵魂的丰盈。
对于微小的个体而言,仁爱,会带来良好的人际关系,让自己的生活变得轻松愉快;对于一个团体而言,仁爱,会营造一种和谐的气氛,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
1.杏林春暖三国时吴国的仁爱名医董奉治病不收诊费,只是让被治愈者在他住所周围种植几株杏树。
后又将杏树所得救治贫民或流亡路过者。
自此,“杏林春暖”便成为对名医的赞词。
2.仁爱治国贞观初年,唐太宗认为将妇女幽禁在深宫中是浪费百姓的人力、财力,先后将3 000多名宫女遣送回家。
贞观二年,关中干旱,百姓卖儿卖女,唐太宗又拿出皇家府库的钱财赎回那些被卖的儿女,送还他们的父母。
唐太宗仁爱治国,出现了“贞观盛世”的局面。
背诵——相关名言警句樊迟问仁。
子曰:“爱人。
”——《论语·颜渊》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孟子道德中最大的秘密就是爱。
——雪莱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命便能欣然向荣。
——梵·高真正的爱是夜的花香,是黑暗中的宝石,是医生听到的第一声心跳。
它是寻常中的奇迹,是用柔软的白云织成而撒在夜空的满天星斗。
——凯恩斯[知识·梳理]第1步读准字音——千言万语总关音崤.函( ) 囊.括( )孝公既没.( ) 昭襄.( )膏腴.( ) 合从缔..交( )( )陈轸.( ) 倪.良( )逡.巡( ) 亡矢遗镞.( )鞭笞.( ) 俯首系颈.( )蒙恬.( ) 藩.篱( )隳.名城( ) 锋镝.( )劲弩..( )( ) 瓮牖.( )氓.隶( ) 猗.顿( )蹑足行.伍( ) 雍.州( )锄櫌.( ) 棘矜.( )谪.戍( ) 度长絜.大( )万乘.之势( )【答案】xiáo nánɡmòxiānɡyúzònɡdìzhěn Níqūn zúchījǐnɡtián fān huīdíjìnɡnǔyǒu ménɡyīhánɡYōnɡyōu qín zhéxiéshènɡ第2步识记通假——奥妙无穷方块字(1)合从缔交(“从”通“纵”)(2)锄櫌棘矜(“櫌”同“耰”,碎土平田用的农具)第3步一词多义——看我七十二变(1)制⎩⎪⎨⎪⎧履至尊而制.六合(动词,控制)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动词,控制、制服)王廖、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动词,统率、统领)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名词,规模)(2)亡⎩⎪⎨⎪⎧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丢失,失去)追亡.逐北,伏尸百万(名词,逃兵、逃亡的人)河曲智叟亡.以应(通“无”,没有)吞二周而亡.诸侯(使动用法,使……灭亡)(3)固⎩⎪⎨⎪⎧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名词,牢固、坚固的地势)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动词,巩固)臣固.知王之不忍也(副词,本来)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副词,固然、诚然)(4)利⎩⎪⎨⎪⎧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名词,有利的形势)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形容词,锐利、锋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名词,便利的形势)商人重利.轻别离(名词,利润)(5)遗⎩⎪⎨⎪⎧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动词,丢失)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名词,丢失的东西)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动词,遗漏、忽略)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动词,给予) (6)势⎩⎪⎨⎪⎧攻守之势.(名词,形势)其势.则然也(名词,力、力量)天子者势.位至尊(名词,权力、势力) (7)延⎩⎪⎨⎪⎧秦人开关延.敌(动词,迎击)余人各复延.至其家(动词,邀请) 第4步词类活用——词性变异含义迥(1)序.八州而朝同列(名词用作动词)排列座次 (2)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名词用作动词)用破瓮做、用草绳系(3)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名词用作动词)当帝王 (4)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名词作状语)像席子一样、像包裹一样、像布袋一样(5)天下云.集响.应(名词作状语)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 (6)赢粮而景.从(名词作状语)古“影”字,像影子一样 (7)追亡.逐北(动词用作名词)逃兵,逃亡的人 (8)外连衡而斗.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争斗(9)吞二周而亡.诸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灭亡(10)却匈奴七百余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退却,击退(11)序八州而朝.同列(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朝见(12)约从离.衡(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离散(13)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形容词用作动词)变小、变弱(14)以弱.天下之民(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弱(15)以愚.黔首(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愚昧(16)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弯第5步古今异义——词语的昨天和今天(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义: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过秦论》导学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三)课标要求1.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
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2.体会作品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
学习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
考纲要求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2.理解 B①理解重要文言实词的含义;②理解重要虚词的意义和用法;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词类活用;④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把握文章,背诵最后三段。
2.进一步重点掌握文章中的文言实词的用法。
文言虚词的掌握,能直接翻译文言文中特殊句式,能辨认出词类活用、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并能够准确使用。
3.理解文章结构层次,探究文中“叙”与“论”的关系,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点,学习事实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重、难点】1.归纳掌握“制、亡、利、固、遗、度”等词的一词多义、通假字、特殊句式。
2. 学习作者把研究历史与指导现实相结合的可贵精神,从而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达到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目的。
第一课时【预习案】【任务一】阅读知识链接,识记重点文学常识。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贾谊(前200—前168),西汉洛阳人。
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
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
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
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死时仅33岁。
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从此长逝历史天空。
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最为有名。
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高一语文必修3《过秦论》导学案
学习难点:结合课文词句的特点,归纳文言词法句法知识,逐步掌握文言字词句运用规律。
第一课时预习案
一、教材助读
[写作背景]
秦统一天下之后,对百姓横征暴敛,滥施严刑苛法;对异族大肆兴伐,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民怨沸腾,终于在秦二世元年爆发了陈胜吴广起义。随着人民起义的风起云涌,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也是历时最短(16年)的王朝很快结束了。
(4)序八州而朝同列序:
(5)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绳:
(6)追亡逐北亡:
(7)却匈奴七百余里却:
(8)约从离衡离:
(9)外连横而斗诸侯斗:
(10)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亡:
(11)会盟而谋弱秦弱:
(12)以弱天下之民弱:
(13)以愚黔首愚:
(14)且夫天下非小弱也小弱:
三、整体感知
1、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分别写了什么?
(7)百有余年()
3、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
(1)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古:今:
(2)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古:今:
(3)流血漂橹古:今:
(4)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古:今:
(5)以为桂林、象郡古:今: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1)天下云集响应云:
(2)赢粮而景从景:
(3)内立法度,南取汉中内:南:
[作者简介]
贾谊(前200—前168),西汉人。西汉著名,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死时仅33岁。他的政论散文名篇有《过秦论》《》(也称《治安策》)《》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
2、第一段写秦国处于什么阶段?在位的秦国国君是谁?采取了什么政策?结果如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过秦论》第四课时
【学习目标】
1. 知识与技能:扎实掌握《过秦论》相关文学常识及第四、五段文言基础知识,能准确翻译文 言句子。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积极讨论,踊跃展示,总结翻译方法,完成对文意的初步理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
1. 借助导学案和书下注释充分预习文本,反复诵读,理解文中词句,把重点注释标注在相应位 置,并勾画疑难
点。
2. 用时30分钟左右,在完成自主学习部分的基础上思考合作探究题目,并形成文字答案。
3. 认真书写,独立完成,规范作答,按时上交。
【导学过程】
一、1、检查背诵情况
2、将预习中的疑难点写在下面
自主学习:认真诵读课文,完成文言知识梳理,在课文上 做好标注。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
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
陈涉之位,非尊于(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 。
然陈涉瓮J [牖绳( ) _枢之子,氓隶 之人, 而迁徙( ) 之徒也; 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 猗顿之富;蹑足 行伍之间,而倔!) 起阡陌之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 转而攻秦;斩木为兵, 竿为旗,天下云() 集响() 应,赢() 粮而景( 从。
山东 豪俊遂并起而亡( )秦族矣。
齐、
楚、燕、赵、韩、魏、 宋、卫、中山之君也;鉏棘矜,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谪戍之众,非抗(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 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
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也。
试使山
东之国与陈涉度_() 长絜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八州而朝(
)
同列,百有 ()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且夫天下非小弱(
2、翻译下列句子
① 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②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③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 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 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三、合作探究:
1、“陈涉起义,天下响应”有哪几方面的铺叙呢?选文中语句回答。
用意何在?
2、读全 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如何理解这句话?
3、结合本文思考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四、 【 学后反思 】
夫作难而七庙隳,( 之势异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 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