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礼赞》预习提纲第二课时2017.11
白杨礼赞复习提纲
《白杨礼赞》复习提纲一、作者及作品:1.填空:《白杨礼赞》选自《矛盾全集,体裁是散文,作者是茅盾,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
他的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是《子夜》,短篇小说的代表有《春蚕》和《林家铺子》本文以白杨树为线索。
2.白杨树是不平凡的树。
”文中反复出现这句话,白杨树的“不平凡”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生长环境的不平凡外部形象的不平凡内在气质的不平凡阅读第2、3两段,完成下列问题3. 作者笔下的壮美的黄土高原有怎样的特点?作者感受又如何?特点:“黄绿错综”;“无边无垠”;坦荡如砥”。
作者感受:雄壮、伟大;单调4. 作者为什么不直接写白杨树而是从从黄土高原写起?答:展现了白杨树不寻常的生长环境,衬托出它傲然挺立的形象。
暗写陕甘宁边区抗日根据地,揭示了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为全文作铺垫。
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5. 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力争上游”6.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外部形象干:笔直、绝无旁枝(正直)枝:笔直、紧紧靠拢(团结)叶:片片向上(进取)皮:光滑淡青色(质朴)7 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倔强挺立”“不折不挠“8. 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借赞美白杨树来表达对北方抗日军民的崇敬和赞美。
9. 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10.文章结尾写“直挺秀颀”的楠木有何作用一是以树喻人,把楠木与白杨树对比,即将顽固倒退的国民党反动派与北方的抗日农民相对比,突出白杨树的普通而不平凡的特点。
二是引出赞美楠木的国民党蒋介石们,划清自己与顽固派的界限,表明自己对党所领导的北方抗日军民的热爱。
11.文章反复强调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语文版九上现代文复习提纲
语文版九上现代文复习提纲第一单元第1课《白杨礼赞》二、字词三、中心思想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采用象征手法,通过对白杨树不平凡形象的赞美,歌颂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军民保卫祖国的英雄形象,歌颂了质朴、坚强、团结向上的精神和意志。
四、写作特点1、象征手法的巧妙运用。
2、有扬有抑、波澜起伏、跌宕生姿。
五、重点问题1、文章借物咏人,作者是怎样逐层深入地来表现白杨树的“不平凡”的?作者先写白杨树的生长环境不平凡,它生活在辽阔坦荡的黄土高原之上。
再写白杨树的外部形态不平凡,笔直的干、枝,叶子片片向上,皮朴实无华。
最后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不平凡,正直,不折不挠。
2、文章赞美白杨树“不平凡”,却又多次说它“极普通”,说法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不矛盾。
说白杨树普通,是因为它生长在西北高原,生长环境和外形都是极普通的。
但它的内在气质正直、倔强、不折不挠、力争上游的精神不平凡,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以形、景的普通,突出其神的不平凡。
3、作者是如何抓住白杨树的某些特征,来赞扬北方农民和我们民族精神的?作者由白杨树的干“笔直,绝无旁枝”联想到北方农民的“正直”,由白杨树的枝“笔直”“枝丫一律向上,紧紧靠拢”联想到北方农民的“团结”,由白杨树的叶“片片向上”联想到北方农民的“上进”由白杨树的皮“光滑淡青色”联想到北方农民的“质朴”。
作者就是由对白杨树的品格的赞美,通过联想过渡到对人的礼赞上。
这里,白杨树就是人格化的树,是民族精神的象征。
4、第一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开篇点题,直接抒发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定下全文的情感基调。
5、作者赞美白杨树,为什么却从描写西北高原的景色开始?这样写有两个作用:(1)交代白杨树生长的环境,“雄壮”“伟大”的背景,正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2)写高原单调,令人“恹恹欲睡”,反面衬托白杨树的不平凡。
6、作者为抒写白杨树的内在气质,突出白杨树内在精神的不平凡,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先说白杨树算不上“好女子”,再说它是树中的“伟丈夫”,这是一种“欲扬先抑”的手法。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礼赞预习资料
小学语文课文白杨礼赞预习资料对于小学生来说,在小学语文课文白杨礼赞开讲之前一定要掌握好相应的复习资料,这样有利于小学生提高课堂听课效率。
下面是由店铺整理的课文白杨礼赞预习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课文白杨礼赞预习资料第一部分● 重点生字戈:gē古代的一种兵器,横刃,用青铜或铁制成,装有长柄:干(g乶)戈。
倒(d僶)戈。
枕戈待旦。
姓。
笔画数:4;部首:戈;造句:他从小就向往戈壁滩的风光。
晰:xī明白,清楚:清晰。
明晰。
笔画数:12;部首:日;造句:她依然清晰得记得事情的经过。
介:jiè在两者中间:介于两者之间。
介词(用在名词、代词之前,合起来表示地点、时间、方向、方式等关系的词,如“从”、“向”、“在”、“以”、“对于”等)。
介入。
这样,这么:像煞有介事(好像真有这么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像有什么了不起)。
放在心里:介意。
介怀。
耿直:耿介。
甲:介胄。
介壳。
个(用于人):一介书生。
大:介圭(大玉)。
传统戏曲脚本里表示情态动作的词:笑介。
饮酒介。
助:介寿。
姓。
古同“芥”,芥菜。
笔画数:4;部首:人;造句:事情过去这么久,他早就不介意了。
疆:jiāng地域,领域,边界:疆土。
疆宇(国土)。
疆界。
疆场(战场)。
疆陲(边境)。
边疆。
海疆。
极限:万寿无疆。
划分界限:“楚子疆之”。
疆qiáng 古同“彊(强)”,强大。
笔画数:19;部首:田;造句:祖国的疆土幅员辽阔。
课文白杨礼赞预习资料第二部分● 重点词语浑黄一体:全是黄色,分不清界限。
指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清晰:联系课文理解词义,是指在大戈壁天和地的界限不分明。
● 学习目标1、理解生字新词。
2、能读通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习“爸爸”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崇高品质。
4、学会自主学习的一些方法,养成自于学习的习惯。
● 课文重点《白杨》这篇课文运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先写白杨高大挺秀,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的特点,借以表达爸爸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宏伟志向。
白杨礼赞预习笔记
白杨礼赞预习笔记最近,我读了茅盾的一篇《白杨礼赞》的文章,描写的是白杨树,一种极其普通的树,然而却是一种绝不平凡的树。
因为作者眼中的白杨树是生长在西北黄土高原上,有着笔直的干和枝,虽然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仍保持着倔强挺立的姿态,哪怕只有碗口粗细的树,还是力争上游,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雪。
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白杨树的精神,写出了广大西北农民坚强不屈、团结抗战的精神和意志。
文章里使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它不但寓意了北方的农民,尤其寓意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容失的朴质、勇敢、力求上进的精神。
通过这句话,使那些瞧不起北方农民的民众,从心底里深感羞愧。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都要有像白杨树这种坚强不屈、积极向上的精神。
作为学生,在学习上无论碰到多大困难,都要努力克服,从小要有坚忍不拔的精神,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茅盾做为我国著名作家,在他手下的美文不计其数,就像是《白杨礼赞》、《风景谈论》等,使我获得了很大的鼓舞,《白杨礼赞》这篇文章更是使我受益匪浅。
白杨树,在西北最常见的树,他很普通,但绝不平凡。
这是力争上游的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紧紧靠拢成一束。
这是伟岸的树,它坚强不屈与挺拔,更别提它的正直、朴质与严肃,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在平坦的路上见到一排白杨树,它象征着北方朴素的农民,象征着北方严肃的战士,保护着这片土地。
在我的心智中,树枝就是一棵,但对于矛盾来说,这白杨树虽然就是棵普通的树,但它绝不理想。
它高傲,力争上游;干活、枝紧紧看齐成一束直直向上生长,一直孵出参天大树,对付着猛烈的西北风。
它可能没有婆娑的姿态,不算树中的好女子,但它伟岸、正直,也不缺乏温和,更别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白杨树象征着北方朴实无华的农民,也象征着北方严肃勇敢的战士,更象征着今天华北地区用血写下中国历史的精神与意志,茅盾的《白杨礼赞》使我重新认识了白杨树,使我对白杨树肃然起敬。
《白杨礼赞》写于年,抗日战争正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我们能生在一个安居乐业的世界里又是何等的幸运呢?古人用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使后人铭记着和平安稳的难能可贵,中国人民如同白杨树般默默地把守这得来不易的和平,中国人攒足了一口气,用无数前辈的汗水甚至生命拚命迎头赶上,他们Roybon在戈壁上静静把守的白杨树!不论是战乱还是和平,由古到今,一些品质被人们赞扬着,也总有一些人在默默地坚持着。
第2课《白杨礼赞》学习要点(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
第2课《白杨礼赞》学习要点(苏教版初二下)doc初中语文●课文讲明课文描写了〝西北极一般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坚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颂扬之情。
全文的思路是:先写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引出作者观看的〝单调〞感;再写白杨树的形貌,突出它的高大、挺拔和丫枝聚拢的特点;接着写白杨树的〝精神品行〞,点明它的象征意义;最后将白杨树与〝贵族化的楠木〞对比,〝高声颂扬白杨树〞。
第一段破题,直抒胸臆。
〝礼赞〞,崇敬而颂扬;〝不平凡〞,是礼赞的缘故。
起始峭拔有力,颂扬之情破空而来。
第二段描写高原景象,述讲白杨树的生长环境。
粗线条勾画,着眼于色彩,〝黄绿错综的一条大毡子〞,概述高原特色,宽敞平坦,色彩鲜艳,为全文开拓了宽敞天地,也为白杨树画出了背景。
〝扑〞与〝奔腾〞相呼应,写出了迎面而来的情形,准确而形象;〝绿波〞〝麦浪〞〝黄与绿主宰着〞,与〝黄绿错综〞相呼应;〝无边无垠,坦荡如砥〞与〝大毡子〞相呼应,〝宛假设并肩的远山的连峰〞与高原相照管。
在写景的同时又注意写感受,先突出〝雄壮〞〝伟大〞这两种感受,而后写〝另一种的味儿〞──〝单调〞。
在那个地点,情与景融合在一起,表达抒情散文的特点。
其间感受有转折,即由亢奋转向倦怠、冷漠、低沉、单调,造成了文章的波澜。
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为白杨树的显现铺垫、蓄势。
这一段写高原的目的是:1.交代白杨树生长环境,衬托它坚强不屈的品行和傲然挺立的形象。
2.暗写华北抗日战场,为后文揭示象征意义、表达主题思想作铺垫。
第三段写作者初见白杨树的感受。
〝傲然地高耸,像哨兵似的树木〞的外在景观,给作者惊醒的感受,〝刹那间〞〝猛抬眼〞〝惊奇地叫了一声〞等语表达了这种惊醒的感受。
这一段异峰突起,由低潮转入高潮,突出〝我〞的情绪转变,为下文白杨树显现起渲染作用。
用咨询答句提醒读者注意。
第四段是过渡段,既是对上文〝惊奇地叫了一声〞的补叙,又是下文颂扬白杨树的前奏。
白杨礼赞预习案
《白杨礼赞》预习案一、预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本文的写作背景2、初步疏通课文,理清课文思路二、预习提示(课文内容、要点提示)课文是托物言志的写作范例,描写了“西北极普通的”白杨树的形貌和“精神气质”,揭示了白杨树所象征的当时抗日军民的顽强意志和斗争精神,抒发了对白杨树的由衷赞美之情。
三、预习作业1.写作背景《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借白杨树这一形象热烈的歌颂他们。
2. 作者介绍茅盾:中国现代杰出作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子夜》《腐蚀》;中篇小说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短篇小说有《林家铺子》。
3.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主宰.( ) 倦怠.()地壳.()恹恹.()晕.圈()婆 suō() qiú()枝秀qí()4.根据词义写出相应的词语。
(1)平坦得像磨刀石一样。
(2)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得到的。
(3)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4)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5.何为礼赞?为什么白杨树值得崇敬和赞美?6、文章一开始就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接下来并不说明道理,而在第2自然段写景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自然环境。
第4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和,突出了它的不平凡。
第7自然段把白杨树象征为,点明了主题。
最后,第9自然段以斥责,赞美白杨树收尾。
按照这条思路,本文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白杨礼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具体分析,掌握象征手法的基本特点。
2、理解象征、欲扬先抑、对比等写作技巧表达效果。
3、尝试运用象征手法进行写作。
教学过程一、复习与导入:1、全文都在礼赞白杨,其真正意图是什么? (生答)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
2、作者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呢?(生答师补)《白杨礼赞》写于1941年3月。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是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多次粉碎了敌伪的疯狂“扫荡” ,作者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的散文,热烈的歌颂他们和他们的精神、意志。
由于当时作者生活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不能直抒胸臆,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热情歌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北方抗日军民和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二、象征手法及其作用1、(讲授)象征:“以物征事”的简称。
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精神、品德等的写作手法。
分为整体象征和局部象征。
2、我们学过的课文中那些课文用这样的写法?(生答)《紫藤萝瀑布》,以紫藤萝繁密盛开的花穗赞美生命的顽强不息。
(师补)刘禹锡《秋词》中“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两句是局部象征,以直冲云霄的白鹤象征诗人积极向上的心态。
3、(讲授)象征体和本体之间存在着某种相似的特点,可以借助读者的想象和联想把它们联系起来。
这种联系是临时的,不同于传统的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的“托物”与“言志”间的联系是相对稳定的。
如“腊梅”象征傲霜斗雪的坚强、淡雅朴素。
“菊”象征高洁、清秀。
这种写法帮助《白杨礼赞》冲破了国民党政府的“审查” 。
三、精读精讲第5 段,具体分析白杨树形象的描写方法,初步体会象征手法的特点。
1、作者为何单单选择白杨树来象征抗日军民和民族精神意志,而不选择别的物?(1)学生从课文和写作背景中找原因。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白杨树的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 掌握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 能够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 通过对比阅读,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 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力。
- 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表现手法。
3. 学习文章的语言特色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2. 分析文章的对比手法及其在表达情感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 白杨树的相关图片和视频。
- 文章的朗读录音。
- 小组讨论的引导问题。
- 写作练习的素材和范例。
2. 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标记重点和难点。
- 准备与文章内容相关的背景知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展示白杨树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观察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提问:你们对白杨树有什么印象?为什么?3. 引出课题:《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二、回顾上节课内容1. 回顾上节课学习的白杨树的外形特点。
2. 回顾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引导学生思考文章的主题。
三、深入分析文章1. 象征意义- 小组讨论: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引导学生分析白杨树坚韧、挺拔、生命力强的特点,以及这些特点与文章主题的关系。
- 总结:白杨树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
2. 结构分析-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包括总分总、总分等。
- 讨论文章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各部分的作用。
3. 表现手法-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手法,如白杨树与周围环境的对比、白杨树与人的对比等。
- 讨论对比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深化主题中的作用。
4. 语言特色-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如朴实无华、富有诗意等。
-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四、小组讨论与分享1. 分组讨论以下问题:- 白杨树在文章中象征着什么?- 文章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来表达情感的?- 你认为文章的语言特色体现在哪些方面?2. 各小组分享讨论结果。
白杨礼赞(预习)
文体知识:散文
1、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 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 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 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 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2、散文主要分叙事性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议论 性散文。
那些树·那些人
独 木 成 林
高 大 伟 岸
攀 枝 花
永不屈服
千 年 胡 杨
大地哨兵
白杨树
白杨礼赞
茅盾
解题:
《白杨礼赞》:“礼”是敬礼、 致敬,“赞”是赞美,题目的意 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读准下面加点字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读音。
大毡子(zhān) 开垦(kěn)
主宰(zăi)
坦荡如砥(dĭ) 丫枝(yā)
.
象征的作用
一、把作者要说而不愿直说的内容 “托义于物”,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二、帮助作者把想说而不能说的话, 巧妙地传达给读者。
象征和比喻手法有什么区别?
象征是一种写作方法,是就篇章而言的;拟 人和比喻是修辞方法,是就语句来说的,只表 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四个反问句中, 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是
色,交代了白杨树生长的( 自然环境)。第4
自然段承上启下,又回到了对白杨树的
( 赞美 )。第5、6自然段描绘了白杨树的( 形象 )
和( 性格),突出了它的不平凡。第7自然段把
白杨树象征为
( 农民,哨兵,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精神和意志 ),
点明了主题。最后,第9自然段白杨树与楠木
进行( 对比 ) ,赞美白杨树收尾。
快乐探究:
1、课文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它是以什 么线索来展开描写的?又是怎样来描写 的?
白杨礼赞复习提纲
白杨礼赞复习提纲白杨(Populus alba)是我国常见的大型落叶乔木,它具有优美的形态和重要的经济价值,被人们广泛用于园林绿化和林木经营。
作为一课科普课程,我们选择了白杨作为研究对象,以了解并赞美这种珍贵的植物。
引言:1.白杨是我国常见的大型落叶乔木,分布广泛,形态优美,具有丰富的经济价值和生态功能。
2.本文将从白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重要价值三个方面对其进行综合评述和赞美。
一、形态特征1.白杨的外貌:高大挺拔、冠形整齐,树皮为灰白色,光滑而有光泽。
2.叶片特征:叶片呈长椭圆形,尖端锐尖,两侧对称,叶片背面有白色绒毛,叶面绿色。
3.花朵和果实:白杨种子为风传,成熟后从果穗内脱落,常伴有白色棉毛,可以飘扬在空中。
二、生长习性1.生长环境:白杨喜光,适应力强,既可以生长在河岸、湿地等潮湿环境中,也能够耐旱、耐寒。
2.生长速度:白杨生长迅速,每年生长能力强,适合人工栽培,并且可以快速修复土壤,预防水土流失。
3.繁殖能力:白杨可以通过种子和插枝两种方式进行繁殖,可以自由选择繁殖途径。
三、重要价值1.生态价值:白杨具有良好的固土保水功能,能够防止水土流失和治理水体污染,同时作为典型的濒危物种,也具有保护土壤和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
2.经济价值:白杨的木材坚硬耐用,纹理美观,被广泛应用于建筑、家具和造纸行业,同时还可以提取白杨素等生物活性物质,具有广阔的利用前景。
3.指导价值:白杨可作为园林绿化和城市建设中的重要树种,其快速生长和美观的外形使之成为许多工程的首选。
结语:白杨作为一种优秀的大型落叶乔木,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
其形态特征优美,生长习性适应性广泛,能够带来显著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对于我们来说,了解白杨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和重要价值,不仅可以增加我们对植物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也能够更好地发挥白杨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上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白杨这一珍贵植物资源,同时以其为鉴,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白杨礼赞》 教案(第2课时)
《白杨礼赞》教案(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导人新课。
2.解题:“礼赞”是表示崇敬和赞美之意,题目的意思是对白杨树的崇敬和赞美。
3.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进行礼赞的?请找出来,反复朗读,并加以体会。
明确: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4.作者为什么要五次反复地礼赞白杨呢?请你在文中找出表示作者礼赞白杨真正用意的句子。
明确:第8段写出了礼赞白杨的真正原因:“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争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5.师归纳:作者礼赞白杨的真正用意是礼赞“北方农民”和“民族精神”,这是运用象征手法。
我们学是要认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两者结合起来的。
二、学生迅速默读全文,讨论:如何划分本文的段落层次?学生讨论后明确:要划分段落层次,一定要注意理清文章的写作思路。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第一部分(第1段):直抒胸臆,点明题旨: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二部分(第2--4段):展示背景,突出主题:描写黄土高原的景色,从直观感受写出白杨树出现在这里的不平凡。
第三部分(第5--6段):深入主体,具体描绘:具体描绘白杨树的形象及气质,进一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第四部分(第7--8段):揭示中心,点明主题:进一步揭示白杨树的内在气质,从礼赞白杨树进而直接点明它的象征意义。
第五部分(第9段):照应开头,深化中心:斥责贱视民众的反动派,再次以高度的热情赞美白杨树。
目标检测:1.检查学生读书情况。
2.出示相关练习。
总结目标:要求学生跟随老师一起回顾课上所讲。
巩固目标:1.书面作业:课后练习五2.背诵课文。
3.继续读课文。
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预习资料
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预习资料白杨礼赞是九年级语文第一课课文,那么这篇课文主要学习什么内容呢?同学们应该怎样进行预习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预习资料,希望对您有帮助。
九年级语文第一课白杨礼赞预习资料第一部分【知识储备】1.字词积累视野:视力所及的范围。
妙手偶得:文学素养深的人偶然间所得到的。
锤炼:这里是反复推敲加以提炼的意思。
主宰z i:支配。
坦荡如砥d :平坦得像磨刀石。
潜滋暗长:暗暗地不知不觉地生长。
旁逸y 斜出:意思是(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逸,逃,逃跑。
晕y n圈:模模糊糊的圈。
参c n天:耸入高空。
伟岸:魁伟,高直。
纵横决荡:纵横驰骋,冲杀突击。
秀颀q :美而高。
恹y n恹:精神不好、困倦的样子。
2.作家作品关于作者: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桐乡人,笔名茅盾,生于1896年,1913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进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任编辑和翻译。
1921年参加上海共产主义小组,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并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
同年接编《小说月报》,该刊自第12卷第1期,内容大加改革,除发表大量的民主主义、现实主义的学术论文和文艺作品外,并经常介绍世界文学界潮流趋向,讨论中国文学革进的方法,成为中国现代第一个大型文学刊物,对中国现代新文学的建设有杰出贡献。
1923年在上海大学教授小说课,还任教于上海大学等校。
1925年8月,与陈云等领导商务印书馆职工罢工,要求承认职工会和改善生活条件,取得基本胜利。
年底被选为国民党上海市党部代表、执行委员,1926年赴福广州出席国民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中宣部秘书,3月任国民党上海市党部宣传部部长,北伐时期任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政治教官,后又兼汉口《民国日报》总主笔,四一二政变后被通缉。
1927年9月后以茅盾为笔名发表《幻灭》等小说,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上海,与鲁迅一起参加组织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白杨礼赞》之预习任务
《白杨礼赞》预习任务
一、自主预习
1、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
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之一。
著名的作品有代表作《子夜》、《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林家铺子》。
2、写作背景
1941年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国民党反动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由于当时处在国民党统治区,没有言论自由。
作者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把解放区的新鲜空气带给了国统区的广大人民,用笔表示了他对共产党、对根据地军民的衷心赞美,所以采用含蓄的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抗日军民的赞美之情。
写下了《白杨礼赞》这样热情洋溢的赞歌。
3、字词
锤炼()倦怠()恹恹()晕圈()倔强()婆娑()虬枝()秀颀()潜( )滋暗长
无边无垠(yín):没有边际。
垠,界限,边际。
坦荡如砥(dǐ):宽广平坦得像磨刀石。
砥,质地较细的磨刀石。
旁逸斜出:指(树枝)从树干的旁边斜伸出来。
恹恹欲睡:形容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的样子。
二、问题探究
1、《白杨礼赞》中“礼赞”是什么意思?
2、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自哪些方面?(作者为什么要礼赞白杨树)
3、作者仅仅是赞美白杨树吗?。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1、作者先运用比喻、对比的方法,并一连用了“伟岸”、“正直”“朴质”“严肃”等七个词语(与第5自然段呼应),有力地赞美了白杨树是树中的伟丈夫。(欲扬先抑)
2、作者以亲切谈心的语气将读者的视线引向“积雪初融”的高原,连用四个反问句,由树及人,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3、这里连用了四个反问句组成了一组排比句,写出了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意隽永,发人深思。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后面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它的象征意义第二个“难道”,由白杨树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第三个“难道”,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它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自己家乡的哨兵。第四个“难道”,由白杨树的“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品质出发,把它象征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军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意志。
(活动提示: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组内代表发言→全班交流)
活动四:仿写。
当你在茫茫的竹林(深林,雪原,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原……)走过,难道……难道……难道……难道……
活动一:概括画面。
思考:有人把散文《白杨礼赞》比作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么听读中你脑海里浮现出了哪几幅画面?
预设:
高原风景图、白杨远景图、白杨特写图、物人联想图(敌后抗战图),每一副都有诗情画意,都能给人以情感激发和思想熏陶。而作者正是怀着崇敬的感情,热情奔放地对这一副副图画的“不平凡”给予赞美,从而形成了一个整体(图美、文美、情更美)。
学生自主完成,全班展示。
课堂小结:
1.课文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使得文章的主旨含而不露,隐而不晦。
2.散文中记叙、描写是抒情、议论的基础,抒情、议论是记叙、描写的深化。
第15课 《白杨礼赞》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三、作者赞美白杨树, 为什么要描述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在描述过程中作者的感情有哪些起伏变化?
课堂总结
全文五次赞美白杨树,第1段起了统领全文 的作用,点明“白杨树不平凡”这根主线, 接着通过二赞、三赞、四赞,层层深入的 借物咏人,寓情于物。
我赞美
白杨礼赞 白杨树
不平凡
情感线索
结构文章线索
白• 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形象来暗示另一事物或某种较为普遍的 意义,这种手法叫象征。这一意义不是事物本身就具有的,而是 作者借此事物所做的联想和寄托。象征物和被象征物之间存在着 某种相似的特点。
补充写作背景,引导学生将白杨树的特征与抗战精神相 结合,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1941年,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
托物言志散文的阅读策略。
• 借助标题找托物 • 抓住外形析品质 • 物人相似明寓意 • 知人论世悟情志
物
象征 人
精神
白杨礼赞
白杨树
北方农民 守卫家乡
的哨兵
民族 抗日精神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力争上游 倔强挺立
坚贞不屈
白杨礼赞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抓反复出现的语句,理清文章脉络, 把握昂扬向上的感情。 2.理解烘托、欲扬先抑的表达效果。
一、抓反复词句,找出线索。 1.全文有哪些句子和段落是直接对“白杨” 进行“礼赞”的?
第1段:“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第4段:“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第6段:“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 决不是平凡的树。” 第8段:“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 第9段:“……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
疆工作过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当时, 抗日战争正处于相持阶段,他目睹了北方抗日 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 情形,从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 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篇热情洋溢 的散文。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白杨礼赞》第二课时
合作探究
第7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引出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简要分析这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考点
答题思路:(1)点明手法,即点明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 法;(2)分析内容,结合文章内容说清楚“抑”了什么, “扬”了什么;(3)分析效果,突出强调了……(“扬”的 内容),表现了……的特点。
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
干: 笔直,绝无旁 枝——正直
叶: 片片向上—— 进取
枝: 一律向上,紧紧 靠拢——团结
皮: 光滑,有银色的 晕圈,淡青色— —质朴
精读探究
白杨树的不平凡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长 环境
外部 形态
内在 精神
坦荡如砥,无边无垠
干、枝笔直,枝绝不旁逸斜出,叶子片片向上, 皮光滑、泛淡青色 朴质严肃,坚强不屈
难道你竟一点也不联想到,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到处有坚强不屈,就像这白 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进一步明确白杨树象征着坚强不屈、守卫家乡的抗日军民。 难道你又不更远一点想到,这样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的白杨树,宛然
象征了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指出白杨树的精神象征了敌后抗日军民的精神和意志。
第4段 过渡
第7、8段 由写白杨树过渡到对其 象征意义的揭示
合作探究
作者说白杨树是“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 种树”,既“极普通”又“不平凡”,这样表达是否矛盾?试结 合全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不矛盾。“普通”即“平凡”,“不平凡”即“伟大”,这个看似 矛盾的表述,其实包含着辩证法,即平凡当中蕴含着伟大。 普通 白杨树在西北高原极常见,也极易生长。 不平凡 独特的外形,正直、质朴、坚强不屈等品格和精神风貌。
《白杨礼赞》导学提纲
殘为明双语实验学校学生课堂导学提纲(语文 学科) 编号: 2017年11月 日 编制人:王滕笛课题:《白杨礼赞》班级: _____ 姓名: _______ 小组: _________ 评价: _______【学习目标】1、 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帳恢欲睡、虬枝、 婆、秀”等词语的音、形、义。
2、 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情感。
【重点难点】重占・1、了解作者及文章的写作背景,积累"无边无垠、坦荡如砥、恢恢欲睡、虬枝、婆、秀” 等词语的音.形、义。
2、朗读课文,理淸文章的脉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情感。
难点: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脈络,把握文章昂扬向上的情感。
【导学流程】基础感知2、补充介绍时代背景。
茅盾:1896年7月4 ET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汉族,浙江桐乡人。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 社会活动家,五四新文化运动先驱者之一,我国革命文艺奠基人之一。
这是一篇托物抒情的散文.写于1941年。
在此之前,作者茅盾在新疆 工作一个时期之后,到延安讲学。
当时,正是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他 亲眼目睹了北方军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同心同德、团结抗战的情形,从 解放区的人民身上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前途和希望,深受鼓舞,写下了这 篇热情洋溢的散文。
深入学习1、明确:“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又如“难道你只觉得它是树 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2、这四个句子意思一句比一句扩展而深化,含义隽永,发人深思。
第一个“难道”是总提:启发人们深思:不应该只觉得它是树。
后面的 三个难道,就由浅入深地写出了他们的象征意义。
第二个“难道”由白 杨树的质朴、严肃、坚强不屈的性格出发,把它象征为北方农民。
问题记录 1、无边无垠<y 1 n )坦荡如砥(di ) 恢恢(y a ny a n )欲睡 虬(qi u)枝第三个"难道”更进一层,由白杨树的''傲然挺立”的形象出发,把他象征为在敌后坚强不屈地守卫家乡的哨兵。
《白杨礼赞》第2课时
课题:
白杨礼赞
任课教师
备课时间
上课时间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把握本文的主旨。步运用象征手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文本学习,让学生自然生成象征手法的有关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北方抗日军民的顽强不屈的精神和意志。
教学重点
象征手法及象征意义的揭示;
教学难点
分析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课前、课中反思
第二课时
一、检测背诵6-8自然段
二、鉴赏文本
(一)分析本文的抒情线索。
白杨树不平凡:生长环境不平凡——外在形象不平凡——内在气质不平凡——象征意义不平凡。
(再读课文,归纳板书,理清文章抒情线索。能够通过自主探究来完成此问题。)
六、小结
1.通过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作业布置
基础训练
板书设计
环境之美
白杨树的不平凡形神之美象征了北方抗日军民
象征之美
教学反思
五、运用写作:
1.想一想: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的文章该如何写?
2.写作实践:
以梅、竹、粉笔、蜡烛、松或其它你喜爱的事物,任选一个事物,写一个小片段,以象征手法为主要表现手法。
3.指导写作:以粉笔为例,先说说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相似点。然后说说思路,最后写作。
4.学生展示。
(听、说、读、写之间有着天然的联系,读写结合相辅相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
2.赏析四个“难道”句式的妙处?
3.篇末写楠木是否多余?
《白杨礼赞》预习提纲第二课时2017.11
鞍山育英学校生动课堂------预习学案课题白杨礼赞课时2课时课型新授设计者张娜审核语文组使用时间备注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1、字词听写2、文章内容回顾阅读第5自然段,完成下列问题: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各有什么特点?外部形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并分析其句式的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3-5分钟15-17分钟学习目标课前提问自主学习交流合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 题 设计者 白杨礼赞 张娜 审 核 课 时 语文组 2 课时 使用时间 课 型 新授 备 注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中记叙描写与抒情的关系。 2.通过对白杨树形象的分析,理解白杨树的象征意义。 课前提问 1、 字词听写
2、 文成下列问题: 1、白杨树的总体形象特征是什么? 用文中的词语来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白杨树外形的? 各有什么特点? 外部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认为白杨树的性格特征是什么? 请找出课文中的句子,并分 析其句式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篇课文仅仅是在礼赞白杨树吗?请找出有关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作者写这篇课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交流合作
3-5 分钟
15-17 分钟
6、那他为什么不直接赞美北方抗日军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