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高考语文试卷及解析

合集下载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全国卷1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全国Ⅲ卷)语文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全国Ⅲ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含解析版)

2017 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一、现代文阅读(35 分)1.(9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 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答案解析

2017年全国一卷高考语文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及答案

2017年高考全国1卷语文及答案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在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每小题3分,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答案及解析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A项“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无中生有;B项把国际国内公平问题,粗暴地归纳为“限制排放”不当。

C项“为后代设定义务”不当,原文说的是“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不对。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与原文的“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不符。

4.【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属于综合题。

B项,“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误。

5.【答案】(1)作为线索贯穿情节始终。

全文情节围绕“渴”这一中心,从队员受困受渴,到渴望被救,最后得瓜解渴展开故事。

(2)塑造人物形象。

学科@网通过队员受困受渴这一事件,塑造出不畏艰险,认真负责,热心救人的科研工作者形象。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II卷)+Word版含解析

2017年高考真题——语文(全国II卷)+Word版含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1.【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B项“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说法错误。

C项“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当时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无中生有,原文只是说“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D项,“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2.【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B项,“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不对,原文中结尾说“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6.【答案】①人称灵活变换使用,使行文更自由流畅、思维不受阻碍,更显出“窗”对人们的无所不在的约束;②以拉家常的口吻娓娓道来,更显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易与心灵深处的交流;③使读者体会到作者的真诚态度,增加了内容的可信度。

(每点2分)【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

人称的使用非常讲究。

第一人称:叙述较为亲切自然,便于直接、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感;第二人称,便于直接对话,利于交流思想情感,增强亲切感,同时使抒情更加强烈感人;第三人称,能够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空限制,反映现实较为灵活自如。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

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2017年全国卷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完整版)★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正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原文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

B.“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原文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限制排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第二段也仅是拿“限制排放”举了个例子。

C.“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错,文中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推断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救助精神的神奇力量。

5.【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文本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思考。

既然是以“渴”为中心,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情节更紧凑。

同时,“渴”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

在主题上,突出了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

(完整版)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

2017年高考全国卷3语文真题及答案解析(文字版)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Ⅲ卷)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完整版)2017全国2卷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2 0 1 6 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 .本试卷分第I 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3 分)阅读下面的文宇,完成1?3 题.人们常说“小说是讲故事的艺术”,丹故事不等于小说,故事讲述人与小说家也不能混为一谈。

就传统而言,讲故事的讲述亲身经历或道题听途说的故事,口耳相传,吧它们转化为听众的经验;小说家则通常记录见闻传说,虚构故事,经过艺术处理,把它们变成小说交给读者。

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起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在传统较为落后的过去,作为远行者的商人和税收最适合充当故事讲述人的角色,故事的丰富程度与远行者的游历成比。

受此影响,国外古典小说也常以人物的经历为主线组织故事,《荷马史诗》《一千零一夜》都是描述某种特殊的经历和遭遇,《唐吉可德》中的故事是唐吉可德的行侠其余和所见所闻,17 世纪欧洲的流浪汉小说也体现游历见闻的连缀。

在中国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为志怪录类的小说提供了用之不竭的素材,话本等古典小说形式也显示出小说和传统故事的亲密关系。

虚构的加强使小说和传统质检的区别清晰起来。

小说中的故事可以来自想象。

不一定是作者的亲历亲闻。

小说家常闭门构思,作品大多诞生于他们的离群索居的时候,小说家可以闲坐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图书馆中,或者在巴黎一间终年不见阳光的阁楼里,杜撰他们想象中的历险故事,但是,一名水手也许礼金千辛万苦才能把在东印度群岛听到的故事带回伦敦;一个匠人瓢泼一生,积攒下无数的见闻、掌故或趣事,当他晚年作在火炉旁给孩子们讲述这一切的时候,他本人就是故事的一部分,传统故事是否值得转述,往往只取决于故事本事的趣味性和可流传性,与传统的故事方式不同,小说家一般并不单纯转述故事,他是在从事故事的制作和生产,有深思熟虑的讲述目的。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2-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A【解析】B选项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与第二段意思相反。

C选项明代应为“明初”。

D选项强加因果2.【答案】A【解析】A项“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说法错误,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证明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项“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文中没有体现这一内容。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据全文尾句中“千万别高兴起来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可知,作者认为,外出旅行未必能深入认识事物人情,故选项B中“通过……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的表述曲解文意。

5.【答案】①有形的各种窗子;②无形的窗子,指人的内心与外在世界的隔膜;③理想照进现实的窗口;④人们心中时时约束自己的框框;⑤人人渴望打开,却很难敞开的心灵之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句内涵。

需要学生筛选信息,仔细阅读原文,找出相关语段,提炼中心意思即可。

主要抓住“窗子”的本意和比喻义,如窗子既是指现实世界中的窗子,窗子又是指隔绝自己生活与他人世界的象征。

6.【答案】①转“我”为“你”,“你”成为自我观察与描写的对象,蕴含着作者冷静审视的态度;②使用“你”的同时,又使用了“我”,蕴含着作者的自嘲与反思。

【解析】作者在首段就提出问题,运用第二人称来叙述,设置了和读者面对面交流的亲切情景。

第二段主要运用第一人称第四、五两段转换为第二人称,这三段细腻描写了“我”与“你”看窗外或远或近的情形,体现了作者对“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的理性审视。

第六段中“你”和“我”两种人称交替出现,从“气闷”“受不了”“换个样子过活去”等可看出作者的自我嘲讽与反思。

7.【答案】D【解析】解答此题,应先仔细阅读各选项表述文字,然后在文本找准相应的答题区间,再认真加以比较,明辨正误。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3

(完整版)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全国卷3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卷3)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3.至于哪些乡村基因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

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品质。

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

对于乡村中的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

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种积极型的留住乡愁。

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

这需要相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1.A.B.C.D.2.A.B.C.D.3.A.B.C.D.(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每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我们的裁缝店李娟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的平展。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含答案)

2017年语文全国统一考试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word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word完整版)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卷1-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A.“提出了气候正义”无中生有,原文是“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并没有说“气候正义”是由非政府组织提出的。

B.“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错,原文是“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限制排放”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文章第二段也仅是拿“限制排放”举了个例子。

C.“要为后代设定义务”错,文中说“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错,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的是代际权利义务关系。

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的推断不符合文意,原文说“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并不能说落实目标就能保证后代需求。

4.【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错,被困队员身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地出现,这些行为都体现了救助精神的神奇力量。

5.【答案】①省去许多不必要的叙述交代,使情节更简洁;②集中描写人物在特定环境下的状态与感受,使主题更突出。

【解析】文本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分析这样处理的好处,可从小说故事情节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主题的表达、读者的阅读感受等角度来思考。

既然是以“渴”为中心,就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使情节更紧凑。

同时,“渴”作为线索,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表现了人的生命意志的顽强。

在主题上,突出了艰苦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互助精神的难能可贵。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7年高考语文全国Ⅱ卷及答案详细解析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全国Ⅱ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遇到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上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总之,气候正义既有空间的维度,也有时间的维度,既涉及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也涉及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

因此,气候正义的内涵是:所有国家、地区和个人都有平等使用、享受气候容量的权利,也应公平地分担稳定气候系统的义务和成本。

(摘编自曹明德《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立场和策略:以气候正义为视角》)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提出了气候正义。

B.与气候变化有关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实际上就是限制排放的问题。

C.气候正义中的义务问题,是指我们对后代负有义务,而且要为后代设定义务。

D.已有的科学认识和对利益分配的认识都会影响我们对气候正义内涵的理解。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两个维度审视气候正义,并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后一维度的两个方面。

B.文章以气候容量有限为立论前提,并由此指向了气候方面的社会正义问题。

C.文章在论证中以大量篇幅阐述代际公平,彰显了立足未来的气候正义立场。

D.对于气候正义,文章先交代背景,接着逐层分析,最后梳理出了它的内涵。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气候容量无限,就不必对气候变化进行伦理审视、讨论气候的正义问题。

B.如果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的长期目标能落实,那么后代需求就可以得到保证。

C.只有每个人都控制“碳足迹”,从而实现了代际共享,才能避免“生态赤字”。

D.气候容量的公平享有是很复杂的问题,气候正义只是理解该问题的一种视角。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天嚣赵长天风,像浪一样,梗着头向钢架房冲撞。

钢架房,便发疟疾般地一阵阵战栗、摇晃,像是随时都要散架。

渴!难忍难挨的渴,使人的思想退化得十分简单、十分原始。

欲望,分解成最简单的元素:水!只要有一杯水,哪怕半杯,不,一口也好哇!空气失去了气体的性质,像液体,厚重而凝滞。

粉尘,被风化成的极细极小的砂粒。

从昏天黑地的旷野钻入小屋,在人的五脏六腑间自由巡游。

它无情地和人体争夺着仅有的一点水分。

他躺着,喉头有梗阻感,他怀疑粉尘已经在食道结成硬块,会不会引起别的疾病,比如矽肺?但他懒得想下去,疾病的威胁,似乎已退得十分遥远。

他闭上眼,调整头部姿势,让左耳朵不受任何阻碍,他左耳听力比右耳强。

风声,丝毫没有减弱的趋势。

他仍然充满希望地倾听。

基地首长一定牵挂着这支小试验队,但无能为力,这隔一百公里,运水车不能出动,直升机无法起飞,在狂虐的大自然面前,人暂时还只能居于屈从的地位。

他不想再费劲去听了。

目前最明智的,也许就是进入半昏迷状态,减少消耗,最大限度地保存体力。

于是,这间屋子,便沉入无生命状态……忽然,处于混沌状态的他,像被雷电击中,浑身一震。

一种声音!他转过头,他相信左耳的听觉,没错,滤去风声、沙声、钢架呻吟声、铁皮震颤声,还有一种虽然微弱,却执着,并带节奏的敲击声。

“有人敲门!”他喊起来。

遭雷击了,都遭雷击了,一个个全从床上跳起,跌跌撞撞,竟全扑到门口。

真真切切,有人敲门。

谁?当然不可能是运水车,运水车会揿喇叭。

微弱的敲门声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大家:不是来救他们的天神,而是需要他们援救的弱者。

人的生命力,也许是最尖端的科研项目,远比上天的导弹玄秘。

如果破门而入的是一队救援大军,屋里这几个人准兴奋得瘫倒在地。

而此刻,个个都象喝足了人参汤。

“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门别开得太大!”“找根棍子撑住!”每个人都找到了合适的位置,摆好了下死力的姿势。

他朝后看看。

“开啦! ”撤掉顶门棍,他慢慢移动门闩。

门闩吱吱叫着,痛苦地撤离自己的岗位。

当门闩终于脱离了销眼,那门,便呼地弹开来,紧接着,从门外滚进灰扑扑一团什么东西和打得脸生疼的砂砾石块,屋里刹时一片混乱,像回到神话中的史前状态。

“快,关门!”他喊,却喊不出声,但不用喊,谁都调动了每个细胞的力量。

门终于关上了,一伙人,都顺门板滑到地上,瘫成一堆稀泥。

谁也不作声,谁也不想动,直到桌上亮起一盏暗淡的马灯,大家才记起滚进来的那团灰扑扑的东西。

是个人,马灯就是这人点亮的,穿着毡袍,说着谁也听不懂的蒙语,他知道别人听不懂,所以不多说,便动手解皮口袋。

西瓜!从皮口袋里滚出来,竟是大西瓜!绿生生,油津津,像是刚从藤上摘下,有一只还带着一片叶儿呢!戈壁滩有好西瓜,西瓜能一直吃到冬天,还不稀罕,稀罕的是现在,当一口水都成了奢侈品的时候,谁还敢想西瓜!蒙古族同胞利索地剖开西瓜,红红的汁水,顺着刀把滴滴嗒嗒淌,馋人极了!应该是平生吃过的最甜最美的西瓜,但谁也说不出味来,谁都不知道,那几块西瓜是怎么落进肚子里去的。

至于送西瓜人是怎么冲破风沙,奇迹般的来到这里,最终也没弄清,因为谁也听不懂蒙语,只好让它成为一个美好的谜,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有删改)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开头不仅形象地描写了风沙的狂暴,也细致地表现了人物的直觉印象与切身感受,烘托并渲染了“天嚣”的恐怖气氛。

B.被困队员深陷绝境却调动起所有能量开门救助敲门人,送瓜人在被困队员生死关头奇迹般的出现,这都说明生命奇迹无法解释。

C.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开门前试验队员一句“桌子上有资料没有?当心被风卷出去”,就体现了科研工作者高度的责任意识。

D.试验队被困队员与素不相识的送瓜人之间的故事,不仅令人感动,还揭示出一个朴素而有意味的人生道理:帮助别人,也是帮助自己。

5.小说以“渴”为中心谋篇布局,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5分)6.小说以一个没有谜底的“没好的谜”结尾,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2011年1月1日8点整,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正式开播,信号覆盖全球。

作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专业纪录片频道,也是第一个从开播之始就面向全球采用双语播出的频道,它向世人亮出了拥有人文精神的中国影像。

央视纪录频道在内容编排上进行了详细的规划,主要呈现四大主体内容,六大主题时段的播出特点,以期达到规模化的播出效应。

央视纪录频道同时采用国际纪录片频道的进行方式,淡化栏目概念,强化大时段编排,以主题化、系列化和播出季的方式,提升自身的影响力和美誉度。

(摘编自杨玉洁等《真实聚焦:2010~2011中国纪录片频道运营与纪录片产业发展记录》)材料二:注:群众构成反映的是收拾人群的构成,回答了“谁在看频道”的问题,集中度是目标群众收视率与总体群众收视率的比值,表示的是目标群众相对于总体群众的收拾集中程度,能够回答“谁更喜欢收看这个频道”的问题:集中度的比值大于100%,表示该类目标群众的收拾倾向高于平均水平。

材料三:在制播运营模式方面,央视纪录频道实行的是频道化运营模式。

央视是纪录片的主要制作基地,制作出的精品节目数量众多。

当然,频道化运营模式也有其自身的劣势,劣势在于频道可以调动的资源非常有限,其融资渠道、产品设计、人财物资源调度都会受到种种限制。

央视纪录频道目前正积极推进制播分离模式,节目制作以社会招标、联合制作、购买作为主要方式,并辅以自制精品,为建立较为健全的制作管理模式做好准备。

(摘编自张同道等《2011年中国纪录片频道发展报告(下)》)材料四:总部位于美国首都华盛顿的国家地理频道是一个全球性的付费有线电视网,目前,国家地理频道已经以34种语言转播至全球166个国家和地区逾2亿9千万用户,作为一个纯纪录片频道能够取得如此卓越的成就,除了高质量,高观赏性的节目内容之外,与其频道自身的制播运营模式是分不开的,其制播运营模式如下:有线电视系统是在地方政府的批准下由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投资建立的,有线电视系统直接面向订户收取费用,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是指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的企业实体,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提供节目,具体到国家地理频道而言,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以及其他渠道承担提供片源的任务,国家地理频道承担的是节目制作等任务,即让来自国家地理电视公司等渠道的单个的片源变成有机结合的整体,适于在电视上播放;康卡斯特电信公司作为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则承担把电视信号传送到千家万户的电视机上的技术性播出任务。

(摘编自楚慧萍《多元延伸,有机互动——美国国家地理频道运营模式初探》)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播出特点为预期目标为四大主体内容达到规模化的中央六电视台纪大主题时段录频道播出效应B .−−−−−→−−−−→节目制作方式其优势为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以央视自制为主节目品质有保障 C .−−−−→−−−−→提供节目给拥有并运营有线电视系统美国有线电视节目提供商有线电视系统运营商D .−−−−→−−−−→提供片源给节目制作后传送给美国国家地理电视公司国家地理频道电视观众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A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在内容编辑上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规划,以期将来能够呈现出主题化、系列化的节目播出方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