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说课

合集下载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要求]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4.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介绍人物,导人新课1.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1879.3.14—1955.4.18) 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2.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板书:5 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二、初读指导1.自学生字词。

2.(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二会字:(一)撮踱(步) 噢(2)读准字音。

(3)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用纸、布或其他片状物)缠绕、包扎。

(4)字形分析重点:蓄(中间部分是“玄”字);裹(“衣”拆开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中间加“果”字,表音);噢(右上方里面是个“米”字)。

(5)“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2.理清文章层次。

(1)各自轻声读课文。

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第一次:第1—3自然段;第二次:第4、5自然段;第三次:第6自然段)(2)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互相帮助,成了好朋友)(3)填空练习。

第一段是( )自然段,写第二段是( )自然段,写第三段是( )自然段,写第四段是( )自然段,写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3.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1.用钢笔描红、临写。

2.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1.读拼音,写词语。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备课教案(苏教版)习作七教材分析本次习作要求学生组织一次体验活动,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并与大家交流。

教学目标通过阅读例文,了解小作者是如何描写“我”和同学“护蛋”的过程的,进一步理解“体验”的含义,即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一种体验。

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体验的事情,积极进行一次体验活动。

回味自己在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还要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能有详有略地写出体验过程中心理和行动的发展变化,并能写出自己的感受。

学情分析学生比较喜欢观察生活,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像,大胆的去看、去想。

教学构想把学生引进广阔而充满遐想的生活空间,产生情绪体验,情感共鸣,体验习作的快乐,自由表达感情。

教学准备指导学生观察生活,用心思考,看看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进行一次小小调查。

调查家里或其他人,请他们谈谈在自己周围有哪些变化,有哪些新发现。

教学时间课时课时教学内容学习习作。

学生学习过程一、导入:自读例文的要求,对此次习作有一个大致了解。

你对“体验”是怎么理解的?互相讨论、交流。

小结:一个人的亲身经历就是体验。

二、学习例文:自己读读例文,边读边想:小作者是怎样写自己“护蛋”的经历与感受的?例文是哪几个自然段描写了小作者“护蛋”的经历与感受的?小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描写的护蛋经过是扣住了文中哪一句话来写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什么?这叫做“首尾呼应”。

小作者在“护蛋”的经过中,还写了什么呢?从这篇例文中,你还学到了什么?三、讨论体验活动的具体内容,完成习作课前,老师也布置了你们去选择一项内容来体验,你们选择了亲身经历的哪一件事?你是怎么体验的呢?有什么感受?四人小组互相讨论、交流。

指名说,师生评议。

明确写作要求: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将自己经历的一件事写具体。

要写出自己做了什么,是怎样做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样克服的,结果如何,自己有哪些感受和收获。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优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下册清平乐村居说课稿第【1】篇〗《清平乐.村居》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清平乐.村居》,现在,我将从说设计理念,说编排意图,说学习过程,说作业设计,说板书设计这五大方面来实行我的说课。

一、设计理念:《古诗词三首》之一《清平乐.村居》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讲读课文。

目的是通过学习课文,理解诗词大意,体会童年生活的纯真和美好,进一不激发热爱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二、编排意图: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优美的诗词中受到感情的熏陶和感染,体会词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协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词人的表达方法。

1、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感悟、体会诗词句意境。

2、教学难点:通过想象,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三、学习过程:(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上节我们学习了第五课《古诗词三首》中的《牧童》、《舟过安仁》,这两首诗都讲童年生活,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词。

板书题目《清平乐.村居》,这也是将童年生活的,齐读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

3、学生相互交流自己搜集的资料。

(作者、生平简历词相关知识)[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利用已学知识与本课所学知识的联系,自然导入新课。

明白这首词也是将童年生活。

古人说:“学贵有疑。

”通过学生质疑,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1、学习《清平乐.村居》,初步了解词的相关知识并理解这首词的意思。

2、准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课文。

3、想象这首词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改写成一篇短文。

[设计意图:此环节的设计主要是让学生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三)初读诗词,整体感知诗词。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难字正音,引导学生读准:茅、檐、媚、翁、媪等字。

3、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

4且读且点评,读出韵律节奏。

[设计意图:熟读诗词,使学生对诗词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所描绘的田园生活的情景。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1、《走,我们植树去》说课稿《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

但要让学生凭借简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

其中目标3是重点更是难点。

课文中全诗可分三部分。

第1自然段,点题。

先表明在什么季节,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植树,然后发出“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号召,点明题旨。

第2至5自然段,写植树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植树的重要性。

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

表明植树造林的决心。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

由于学生没有植树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中植树造林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难理解和体会,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

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

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

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

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个别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音符、荒滩、沟渠”进行正音,诗歌的语言很简洁,句子很短,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课文中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docx

最新整理四年级语文教案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第七单元备课★单元名称:第七单元一、单元概述本单元3篇阅读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和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

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了不同的任务形象:《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表现了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爱因斯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物喻人,含蓄表现了宋庆龄爱满天下、一身正气的风范。

《黄河的主人》讴歌了普通劳动者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只好”“一面……一面……”等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4.了解生活中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

5.学会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6.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能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并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三、教学重点:紧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能有详有略地描写体验活动,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四、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在读中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在读中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五、分课教学思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可“爱因斯坦在小女孩的父亲和大家的心目中是伟大的人,而爱因斯坦自己却说并不伟大,小女孩也这样认为。

”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的思考,从文中的相关的课文朗读体会,从而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结,平凡、谦虚、和蔼可亲的特点。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认识梯形》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梯形的概念、性质和分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识别和判断各种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中通过丰富的图片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梯形的物体,对梯形有一定的认知。

但学生对梯形的系统认识还不够,对梯形的性质和分类理解不够深入。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自主探究梯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识别各种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并能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识别各种梯形,理解梯形的特征。

2.教学难点:学生能运用梯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理解梯形的分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探究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学具等,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梯形的特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生活中常见的梯形物体,引导学生观察梯形的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梯形的特征,并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

3.教学讲解: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梯形的特征,讲解梯形的性质和分类,并通过例题演示梯形的运用。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全部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全部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全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七单元《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内容包括三角形的认识、分类和画法,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和画法,梯形的认识和画法。

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学会分类和画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二年级和三年级的基础数学知识,对图形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和画法,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和培养。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基本概念,学会分类和画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探究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分类和画法。

2.教学难点: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空间想象和几何思维能力的培养。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具模型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引导学生对它们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2.探究: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总结分类和画法。

3.讲解:对学生的探究结果进行讲解和补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4.实践:让学生动手操作,画出不同类型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巩固所学知识。

5.总结: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篇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希望大家喜欢!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第一次抱母亲》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围绕“爱心”这一主题,编排了《永远的白衣战士》、《“番茄太阳”》、《第一次抱母亲》和《我不是最弱小的》四篇文章,分别从不同层面探讨爱的内涵。

其中,本文主要通过“我”与护士、母亲的对话以及回忆,表现了母亲为孩子和家庭的辛苦操劳和无私奉献,表达了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

语文《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为提高学生道德品质(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发挥积极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第一次抱母亲》文章内容简洁,行文明快,于平白如水的字里行间细腻生动地体现了人世间的浓浓亲情,是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学习语言的好教材。

二、语言特色这篇课文以情动人,往往读了几遍后就能被字里行间的亲情所打动。

细细品味,“我”、母亲和护士三人的语言中透露的情感朴实而又真挚。

“我”说的话:(1)我赶紧说:“妈,你别动,我来抱你。

”(2)我说:“我没想到我妈这么轻。

”(3)我说:“我以为我妈有100多斤。

”(4)我说:“如果你跟我妈生活几十年,你也会看不准的。

”(5)我说:“在我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

这样年复一年,直到我们长大。

我们长大后,可以干活了,但逢有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让她来挑。

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6)我突发奇想地说:“妈,你把我从小抱到大,我还没有好好抱过你一回呢。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7单元教案

第七单元备课★单元名称:第七单元★主备人:王红英一、单元概述本单元由3篇阅读课文《爱因斯坦和小女孩》、《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黄河的主人》和一篇习作、一个练习组成。

第七单元国魂篇,是关于歌颂领袖人物和民族精神的教育。

本单元三篇课文表现了不同的任务形象:《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表现了潜心科研、不拘生活小节的爱因斯坦。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借物喻人,含蓄表现了宋庆龄爱满天下、一身正气的风范。

《黄河的主人》讴歌了普通劳动者身上蕴含的民族精神。

二、教学目标1.学会本单元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只好”“一面……一面……”等词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4.了解生活中常用到的象棋术语,理解歌诀,借助歌诀初步掌握下象棋的规则。

5.学会倾诉烦恼,培养学生运用口语与人沟通、谈心的能力。

6.激发学生参加体验活动的兴趣,能有详有略地描写出来,并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三、教学重点:紧扣本单元课文中的重点语句,重点段落,引导学生研读,层层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思想内涵;能有详有略地描写体验活动,把自己对这次体验活动的感受写出来。

四、教学难点:在读中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平凡而又伟大的品格;在读中感受樟树的蓬蓬勃勃和香气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在读中感受黄河波涛汹涌的气势,领悟“黄河主人”的机智勇敢及勇于与大自然抗衡的不屈精神。

五、分课教学思路《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教学可由“爱因斯坦在小女孩的父亲和大家的心目中是伟大的人,而爱因斯坦自己却说并不伟大,小女孩也这样认为。

”这一矛盾激发学生的思考,从文中的相关的课文朗读体会,从而感受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结,平凡、谦虚、和蔼可亲的特点。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类的老师》说课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类的老师》说课设计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类的老师》说课设计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人类的老师》说课设计教学内容:《人类的老师》是语文S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片略读课文。

教材分析:《人类的老师》一课采用了总分总的写法,主要写人们从动物身上得到启示,发明了很多有益于人类的东西,从而说明了广大生物是人类的好老师。

激发学生从小爱科学,立志探索科学奥秘,让学生认识并借鉴本课总分总的写法。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5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质疑问难,确定目标,再自主学习,交流讨论,合作学习激发情感,拓展延伸的模式进行教学。

能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的有关事例,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以好字为线索,抓重点词句探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人类老师的好,在感悟老师的好时,以读为本,采用读、演、画多种手段相结合的方法,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探索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课前激趣1、师板书老师一词。

同学们,你们心目中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喜欢吗?来叫一句老师;敬佩吗?深情地说一句老师,您好!二、揭题质疑1、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些特殊的老师。

板书人类的老师谁来把课题读一遍。

老师问,你来读。

谁的老师?来情深一些!齐读好,很好!带着对老师的敬佩深情地读一读课题。

(生读)真是一些敬佩老师的学生啊!2、激趣质疑读了课题,你们有什么疑问?(生:人类的老师是谁?老师一词为什么要加引号?人类可以在老师那里学到什么?为什么说它们是人类的老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设计理念:引导质疑,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增强学习的目的性,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7+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7+人类的老师》教学设计说课讲解

7 人类的老师素质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自渎课文,弄懂三个主要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弄懂三个主要的例子中人类从生物身上受到什么启发,解决了什么问题,培养自己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说话:大家一定知道许多有关“珍惜时间、勤奋学习、立远大志向”的格言,谁愿意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一,揭题激趣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读题。

2,激趣读了课题,你想了解什么?(人类的老师是谁?它们为什么是人类的老师?)过渡:那就请大家带着好奇心去读一读课文吧。

二,初读课文1,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分小组朗读课文在小组内评议,正音,不熟的地方再多读几遍。

3,同学们刚才读得真热闹,谁愿意来向大家展示一下你的朗读(指名分节朗读)4,课文读到这里,大家一定知道人类的老师是谁了吧?谁愿意来告诉大家?(指名回答)自然界种种生物(板书)齐读最后一句(你是从文中的哪句话了解的?)三,精读课文师:为什么说自然界种种生物真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再读课文,边读边想,细细地体会,可以把关键的词句圈圈划划,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还可做上记号。

1.学生自读课文,体会理解。

师:怎样?有收获吗?可能也有疑问吧!请同学们把你的收获在小组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

当然,有疑问的地方提出来,在小组里提出来,讨论讨论,行吗?好,畅所欲言吧!2.学生交流讨论师:刚才同学们交流讨论的十分热烈,十分投入。

那么,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什么是人类的好老师呢?请联系课文把你读懂的体会到的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3.集体交流读懂并讲述清楚人类在飞行设计,轮船设计,建筑设计三个方面向生物是如何学习的?(1)科学家从鱼儿在水中自由升降的现象得到启示,发明了潜水艇。

(2)科学家研究鸟儿飞行的原理,发明了飞机。

从蜻蜓那找到防止机毁人亡事故的方法。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教课内容古诗两首课时2-1讲课日期教1、能正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学2、学会诗中的生字:撑、艇、浮、萍、稚、侧。

目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情境,感觉农村孩子朴素、标单纯的童心之美。

教学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悟诗中的境界,领会童真童趣。

重难点2、感觉古诗语言的精练之美。

课前小黑板准备教学过程二次改正一、简介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贫穷,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认识。

他写了好多诗,揭穿统治者的豪侈腐化,即出名的“嘲讽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下了许多描绘山川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朴素自然,平常易懂,老小能读。

白居易一世写诗 3600多首,是唐代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池上》。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

(1)读准字音:撑、艇、萍都是后鼻音。

(2)理解词语:浮萍。

(3)齐读诗歌:谈谈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一个儿童偷采白莲)3、再次自由读诗。

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教学过程二次改正联合前后句和文中插图,借助工具书,理解诗剧含义。

一、吟诗、炼字,领会心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读这两行诗,你看到了如何的荷塘,如何的白莲?生:莲叶田田的,莲蓬嫩嫩的,我也好想去摘。

(2)小娃如何偷采?生:儿童可能太想吃那嫩嫩的、甜甜的莲蓬,就不经大人赞同,撑着船偷偷去采。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俏皮的样子。

(4)你最赏识前两行中的哪个字?(偷:联合自己小时候“偷偷”做的一些调皮之事,领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配乐朗诵这两行诗。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发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2)生默读,读理解。

(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裸露了他的“偷采”之事呢)(3)抓住“不解”领会孩子的朴素、单纯。

(4)指导读出情味。

二、回归整体,拓展延长。

1、同学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朗读古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第“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下册第7单元“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三角形的特点,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并能够运用这些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包括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性质以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三角形的基本概念,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掌握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具有一定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

但是,对于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以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讨论等方法,自主探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

三. 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和思考能力,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提高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

2.教学难点: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的证明和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和手段: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法: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讲解法: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点拨,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知识。

5.练习法: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探索:让学生观察、操作、思考,自主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的性质。

3.合作学习: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成果,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四年级语文第七单元说课标说教材
重视考查学 生的参与意 识和情意态 度 评价学生 的口语交际 能力
习作评 价
体以 进学 行生 评为 价主 综合学习 评价
苏教版语文
着重考查学 生的探究精 神和创新意 识 让学生开 展自我评价 和相互评价
口语交际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可让学生向大家 推荐与本单元有 关的书籍,互相 借阅。不但提高 知识储备,而且 侧 面促进情商提 升。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
级下册第四单元教材解析
苏教版小 学语文三年级上册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语文
说课
编写 意图 本学段 课标
知识整 合
教学 建议
教 材
说 课
评价 建议
课程资源 开发利用
课 标
建议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苏教版语文
一、说课标
对本学段的要求 课程标准中提出了“全面提高 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并 从这个理念出发,对各学段提出 不同要求。从知识能力、过程方 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制 定第二学段的目标系统。
字词 教学 重朗读
感悟
语文 园地
苏教版语文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多音字、形近字、 同音字及易错字音 随时处理。平时练
习加以巩固。
给学生提供充分课 外阅读机会,使学 生在阅读中巩固识 字扩大课外识字量。
培养学生养成 独立识字的好
课前安排预习课 文同时认识生字
课上调动学生积 极性结合预习及 课外识字情况交 流识字方法,多 种形式强化巩固
把握课文朗读的 情感基调,读正 确、会停顿、语 言流畅
生字词:
能识会写26个, 认读生字26个, 文中出现成语 及日积月累成 语
习作: 发现身边具有执 着追求精神的人, 通过具体事例表 达敬佩之情 情感:了解人物 故事的同时,感 受人物心灵的美 好和高尚品质思 想受到感染熏陶。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十三》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十三》优秀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十三》优秀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七单元《练习十三》的内容主要包括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的基本运算方法,对于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计算错误,特别是在进位和退位方面。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关注学生的运算准确性,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进位和退位的处理,以及学生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准确性。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展示计算过程,帮助学生理解算理。

4.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自信心。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情境,引入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学习内容。

2.自主探究:学生独立完成计算,小组内交流讨论,分享计算方法。

3.讲解演示:教师讲解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法则,重点讲解进位和退位的处理。

4.实践练习:学生进行课堂练习,教师巡回指导,及时纠正错误。

5.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6.拓展延伸:设计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两位数乘两位数1.乘法法则(1)先乘个位数(2)再乘十位数,注意进位2.进位与退位(1)进位:上一位加1(2)退位:借一当十,向前一位减1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练习:关注学生的计算准确性,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案《爱因斯坦与小女孩》教学设计[教学要求].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一面…—面……、“只好”造句。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理解人物语言、动作和外貌描写的作用。

.结合讨论“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的人’”,体会说话作必须做到言之有据。

[教具准备]爱因斯坦画像。

[教学时间] 三课时。

课时一、介绍人物,导人新.出示爱因斯坦画像,简介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世界著名物理学家,他的相对论对世界科学史作出了巨大贡献。

他的物质粒子可以转变为巨大的能量的理论,已由原子弹、氢弹的威力得到确证,被确认为整个人类历史上的科学巨人。

.一个是世界上很有名气的科学家,一个是12岁的小姑娘,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让我们来读读《爱因斯坦与小女孩》吧。

二、初读指导.自学生字词。

.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要求掌握的:蓄裹嘛呵啥二会字:撮踱噢读准字音。

联系上下文,有哪些词语的意思你已经懂了?蓄:留着而不剃掉;裹:缠绕、包扎。

字形分析重点:蓄;裹;噢。

“嘛、呵、啥”在阅读中理解掌握。

.理清层次。

各自轻声读课文。

画出文中爱因斯坦与小女孩的三次交往的起止。

最后两个自然段写的什么?填空练习。

段是自然段,写第二段是自然段,写第三段是自然段,写第四段是自然段,写在课本上做段落划分记号。

.指名四人轮流读各段,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三、作业.用钢笔描红、临写。

.完成课后作业题。

第二课时一、复习提问.读拼音,写词语。

xǜ胡子guǒ被子péng.课文分为哪几段?说说各段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指名朗读段。

画出写爱因斯坦外貌的句子。

提问:小女孩次遇到爱因斯坦,她怎么会想到“这个人简直就是从我的童话故事书里走出来的”?学生回答后,指导朗读写爱因斯坦外貌和穿着的句子。

体会爱因斯坦在外貌、穿着上很不讲究。

什么叫“纳闷”?“这个连衣服也穿不整齐的人,怎么能是‘最伟大的人’呢?”是一个反问句。

你能把它换一个说法吗?分角色即兴表演这一段的情景。

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苏教版四下语文第七单元教案

摊,做个鬼脸)为什么?(一个60多岁的老人,竟然做这样的动作,真滑稽、幽默、有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这样的动作,分明是个老顽童)你能不能来表演一下?4. 写法指导2:你一演,大家都笑了,可见,抓住了人物最有特点的动作,就能把人写得个性鲜明。

其实,不仅是表情、动作,语言也能看出爱因斯坦的品质呢!指读。

哈哈,他居然把“衣服、鞋子”称为——玩意儿。

说明在我们看来重要的穿衣打扮,到了他那儿根本不当回事。

生活中的爱因斯坦真是——不拘小节啊!现在他居然愿意向一位小女孩请教,看来他是真心诚意想改变衣衫不整的模样了。

谁再来读读他真诚求教的语言?指读。

态度如此诚恳,你若是小女孩,愿意教他吗?来,告诉爱因斯坦一点穿戴要领。

(老师扮演爱因斯坦,感谢学生的指点)当爱因斯坦这样回答小女孩“也许能”时,我们又感受到了他什么样的品质?(谦虚、可爱、乖巧)5. 点拨:这生动、有趣的对话,把一个老顽童和一个一本正经的小大人刻画得淋漓尽致。

6. 屏显:对话。

咱们也像这一老一少一样,同桌两人有感情地、分角色读读他们的对话,注意,加上神态、动作,体会一下动作、语言背后人物的个性与品质。

若嫌坐着演不出,站着练也行。

7. 指名一组男女生对话,师生对话。

全班分男女生对话。

8. 写法指导3:这是多么富有戏剧性的场景,多么有趣的对话,多么可爱的老人啊!看来,在场景中展现人物的对话,能够凸显人物的品质,值得一学啊。

(二)精读第6~7自然段,关注第三次相遇中的场景描写。

1.过渡:爱因斯坦的这些品质在和小女孩的第三次相遇时体现得更明确了。

请自己读读第6~7自然段。

2.这一回,爱因斯坦邀请小女孩去他工作室做客。

小女孩一进门就看到了这样的情景。

(出示图)指名谈感受。

看看,书上是如何写的?屏显并指读描写工作室的句子。

3. 我听到了小女孩对爱因斯坦的批评——(出示小女孩的话,指读)你能联系这工作室的环境描写,把小女孩含蓄的批评说得再具体些吗?(默读课文后再指名说一说。

南通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全部教案(整个单元打包)

南通部编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和全部教案(整个单元打包)

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教材分析本单元课文以感悟“人物品质”为主题,组织编排了《古诗词三首》《文言文》《“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等四篇不同课文。

用丰富的视角与细腻的笔触呈现了一个个形象丰满、性格鲜明的任务形象。

目的是让学生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古诗词三首》结合注释,抓住关键语句,“诗以言志”,引导学生感受王昌龄的心怀澄澈,光明磊落;卢纶敬佩戍边将士大雪寒冬还在勇猛地驱逐外侵,保卫国家;王冕以梅自喻,盛赞高风亮节、不向世俗献媚之气。

《文言文》通过讲述车胤与李白少时求学的经历,阐明了学习要有勤学不倦、忠于职守、磨杵成针的精神。

《“诺曼底号”遇难记》学生通过文中语言和动作描写能够感受在危难关头,哈尔威船长的冷静沉着、忠于职守、舍己救人的光辉形象。

《黄继光》通过课后练习和学习提示,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感受黄继光舍生忘死的英雄气概,让人在阅读中对生命肃然起敬。

《口语交际》都是要求介。

口语交际中,要根据不同对象和目的,选择合适的内容介绍独一无二的“我”,要避免千人一面的脸谱化,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将口语交际面向生活,并服务与生活。

《语文园地》学生互相交流自己身边值得敬佩的人的事迹,做到态度自然大方,语句通顺,能够根据口语交际的要求进行表达和评议,做到内容表述清楚具体。

认识描写人的品质、心情的词语,积累描写精神意志的名言警句,阅读成语故事,大致了解其意义,提高阅读能力。

课时安排:《古诗词三首》2课时《文言文》2课时《“诺曼底号”遇难记》2课时《黄继光》1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语文园地》1课时21古诗三首教学目标:1.认识“芙、蓉”等7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单”,会写“芙、蓉”等8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3.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教学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默写《芙蓉楼送辛渐》。

2.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句表现的精神品格。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天安门广场》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天安门广场》说课稿

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天安门广场》说课稿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天安门广场》说课稿教材分析本文以形象优美的语言介绍了天安门广场建筑的壮观和辉煌景观,加深对天安门广场的了解。

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

全文可分为4段。

第一段交待了天安门广场的位置和特点,是全篇的总领。

第二段介绍了广场上雄伟壮丽的建筑物,是文章的重点。

第三段写了天安门广场特殊的政治地位。

第四段着重写了天安门广场上的两大突出景观:一是清晨的升旗仪式,二是节日的热闹景象。

教学目标1.了解天安门广场的修筑历史,掌握天安门广场的地理位置、结构和作用。

2.培养收集、整理社会信息和资料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实现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3.懂得天安门广场凝聚着中国人民的血泪和智慧,她是新中国的象征,从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培养对首都北京的热爱之情,激发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教学难点理清天安门广场各建筑物的位置。

教学方法讲解法、谈话法、讨论法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内容,借助图片与录像感知天安门广场的雄伟气魄,了解天安门广场的各个方位。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激发学生对天安门建筑的热爱和憧憬。

教学过程一、启发学生生活经验,在课件中导入课文1.出示歌曲《我爱北京天安门》,说说这首歌的名称?会唱的一起唱。

2.简介天安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3.天安门广场在我国的什么地方?(不准确就看看课文的第一段)课件帮助理解4.为什么去过北京的同学差不多都去过天安门广场呢?5.看课件:天安门广场的图片,激起学生去天安门广场参观的兴趣。

教师过渡:你们想去天安门广场参观吗?今天机会来了,我们可以随着文字免费去了。

自己先轻声读读课文,自由漫步在天安门广场中!二、初步感知课文1.看看谁,漫步后将天安门广场给你留下的印象用一个什么词来形容?2.提出读文要求:(1)轻声读课文,边读边划生字,注意读准字音.(2)读通句子,注意长句子之间的停顿3.检查自学效果(1)开火车读词语,及时纠正错误读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第七单元说课《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说课一、说教材。

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这篇课文主要写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向一个12岁的小姑娘学习穿戴和整理的事,反映了他热爱科学事业和谦逊的美德,同时也表现了小姑娘的率真、可爱。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叙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

借助对人物语言、外貌、动作等方面的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重点是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体会爱因斯坦热爱科学事业、谦虚好学的品质以及小女孩的活泼率真。

本文是第八册的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主题为“亲情依依”。

本文记叙了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与一个小女孩偶然相遇并相处的生活片断,表现了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忽略生活小节的平凡而伟大的品格,以及他关爱孩子,乐天与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按时间和事情的发展顺序,全文可分为四段,情节简单,语言朴实,抓住典型的生活细节来刻画人物。

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是本文导读的重点。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爱因斯坦潜心科学研究,不拘生活小节的品质和关爱孩子、乐于和孩子相处的一颗童心。

二、说教法五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日益增加,但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对文字内部的含义难以形成深切体会,可是在长期的训练中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

而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凭借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爱因斯坦对科学事业的执著追求,学习他谦虚好学的美德。

即“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

整堂课我始终围绕这个中心问题,变换不同的问法(如“爱因斯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此时的爱因斯坦是个怎样的人?”、“你读出了爱因斯坦怎样的品质?”)、改变学习方式(从扶到放),让学生真正领悟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三、说学法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中,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老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合作者,老师任务不仅仅是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能动的学习过程中发现学习的快乐。

因此我采用扶放结合的方法。

上课时先再一次理清文章的思路,让后精读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一次相遇过程,初步教会学生学习方法;然后再引导学生体会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二次相遇;最后彻底放手让学生自学自悟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第三次相遇。

其中“爱因斯坦是不是最伟大人”这个问题始终贯穿课文学习的全过程。

四、教学流程:一、初读感知。

从课题入手,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有关爱因斯坦的情况和对课题的理解和猜测。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做适当的补充,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初读,要提示学生读准生字字音。

在读得正确、流利的基础上,让学生说说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从偶然相撞、到相遇、相邀、相处的过程。

二、精读感悟。

精读环节要着力指导学生感悟的是人物的对话部分。

可以模拟当时当地的交际情景,抓住人物动作表情和对话的具体内容,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演示、体验,从而感受并领悟人物的内心世界和精神品质。

第一次相遇,要抓住爱因斯坦的动作、语言、外貌,体会他平易、宽容、坦荡的胸怀以及只知“思考”科学问题,不拘生活小节,不修边幅的性格。

第二次相遇,有两次对话,第一次对话,要注意体会爱因斯坦的谦逊诚恳,第二次对话要体会爱因斯坦对孩子的爱心和自己的一颗童心。

第三次相遇,读小女孩的话,要让学生明白,爱因斯坦的“变”,一是因为接受小女孩的教诲,二是因为他要请小女孩作客。

读爱因斯坦的话要体会这位大科学家的平易和童心。

课文学完了,相信现在每位同学都会认为爱因斯坦很伟大,他到底伟大在那里呢?请你快速浏览爱因斯坦和小女孩的三次相遇,写一写爱因斯坦的伟大之处。

(结尾处的写话其实是考验学生对课文的掌握程度,一方面锻炼了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贯穿全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语文课本第八册的第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第二课时。

这是一篇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抗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

文章语言简洁,表达了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

表面看,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要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

因此,教学本课的难点就在于要通过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来引领学生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二,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到朗读课文,初步背诵课文。

2、通过对课文语言文字的学习,在脑海中树立樟树蓬蓬勃勃的形象,懂得樟树的可贵。

3、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人们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他们对同一文本的反映也是千差万别的。

莎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学生和作者常常不是处于同一时代、同一环境,知识基础、生活阅历、文化心理、世间观等等,不可能与作者完全相同,因此,我在课前就安排学生搜集一些关于宋庆龄的故事,让他们对于那个时代的那个人物有整体的感知,让课内课外知识交融,使学生在朗读过程中能更快更深入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

四,说教学程序第一环:揭题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

第一课时,我跟同学们一起了解了课文大意,分享了关于宋庆龄的一些生平事迹,学生对宋庆龄这个人物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第二课时一开始就直接揭题提问,宋庆龄不肯搬家的原因是什么,学生马上可以回答,是因为她舍不得那两棵樟树。

这样,学生的目光就从宋庆龄身上转到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上,让学生明白宋庆龄跟这两棵樟树有着密切的联系,宋庆龄很喜欢这两棵樟树。

第二环:感悟樟树的“形象”,体会樟树永远蓬蓬勃勃的顽强。

学生已经了解到宋庆龄是很喜欢这两棵樟树的,那就可以很顺当地引导他们去看一看这两棵樟树到底长得如何,为何会得到宋庆龄的青睐。

于是我马上安排学生自由读课文第四小节,找出一个最能反映樟树生长特点的词语。

学生可以迅速找到“蓬蓬勃勃”这个词。

联系上下文是理解词语和句子意思的最重要的手段,找出了蓬蓬勃勃这个词,就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的含义是:生命力非常强,长得很茂盛,很繁荣,很旺盛。

哪些地方反映出樟树的蓬蓬勃勃呢?引导学生再读课文,圈画出有关语句,随机交流,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感受樟树“蓬蓬勃勃”的样子。

指导的时候,特别要学生读好“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等词语。

这里还有一个关联词“无论……总是……”要重点引导学生体会。

这个关联词说明樟树在任何条件下,它的生命力都是很顽强的。

抓住这点,我展开说话训练,要求学生想象一下,它还会在什么环境中,什么条件下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呢?同桌交流彼此的看法。

接下来再读“蓬蓬勃勃”这个词,学生的感受就强烈了,带着这种感受齐读第四小节,不仅能够让学生对樟树这种生命力顽强的特点整体感知,更为课文要求的背诵打好基础。

第三环:品味樟树的“精神”,体会樟树的可贵。

在这一环节中,要求学生默读第五小节,把樟树跟其他树木进行比较,先讲别的树木有容易招虫的缺点,并举石榴树为例予以证实。

接下来就说说樟树的特点,让他们自己发现樟树的可贵之处在于“它本身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拒虫的香气能够永久保持。

”这是第一步,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

那第二步我提问“这种拒虫的香气可以永久保持,到底久到什么程度?”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和层次,抓住“即使……仍然……”“只要……就……”这两个表示假设、条件关系的句子来理解这个香味保持得的确够久!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品质呀,怪不得宋庆龄那么不舍得它们。

带着这种理解,再次感情朗读,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在读中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

这样,学生对樟树精神的体会更加直观深入,也能更好地记住并背诵。

第四环:体会樟树与宋庆龄共同的“精神”在教学完樟树的外形特点和作用之后,学生很顺利地知道了樟树的外形特点:蓬蓬勃勃,具有顽强的生命;樟树的高贵之处在于:具有拒虫的香气,并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

这时,我引领学生回到课始,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是宋庆龄舍不得的两棵樟树,深深爱着的两棵樟树。

引导学生读文章最后一小节,读完提出问题:人们为什么要在樟树前留影呢?围绕这一问题,学生展开讨论。

如果学生只是从樟树本身的外在美和内在美来思考,我就继续引导,让他们回顾第一课时所了解到的宋庆龄生平事迹,且边回忆边想:宋庆龄和樟树和哪些相似之处?然后展开小组讨论,最后代表发言。

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表见解,意在为学生打开一个自主开放的学习空间,激活他们潜在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合作探究的精神,从而让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相似。

最后点明,这就是人们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的原因,樟树是普通的樟树,但与众不同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还是因为这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在人们的心中,这已经不是两棵普通的樟树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和宋庆龄的崇高人格融为了一体。

在人们的心目中,它们就是宋庆龄的化身,在它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宋庆龄的影子。

带着这样的理解和体悟朗读整篇文章,感情升华。

通过上述对文本、课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学生对本课的写作目的有了各自深浅不一的独到的解读。

深入学完整篇文章,最后回到文章的写法上,让学生明白这是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

作者写樟树,其实就是在写宋庆龄;作者赞美樟树,其实就是为了赞美宋庆龄,我举例让学生回顾以前接触的一些运用“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并课外拓展篇运用了“借物喻人”写法的文章《芭蕉》,让学生说一说文章用芭蕉来比喻谁?他们有什么共同的品质?跃出文本,有机拓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为以后掌握并运用这种写法打下基础。

《黄河的主人》说课一、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是一篇叙事性散文,通过描写黄河的雄伟气势,艄公撑着羊皮筏子在黄河上鼓浪前进,乘客的从容以及我的感受,赞美了艄公的勇敢、机智、镇静、机敏。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是本文最大的写作特色。

《新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的要求有:具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有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关键词句的意思,就学情来看,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初步的自学能力,在词句理解、内容探究、感悟体会等方面都有一定基础,但是他们的生活离黄河和羊皮筏子较远,对课文所描写的事物不太了解。

根据课标要求,结合本课特点和学生的学习实际,我确立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目标:学会本课8 个生字,会认 5 个,其中“漂”和“系”是多音字。

过程与方法目标:1.用理解关键字的方法了解“惊涛骇浪”和“如履平地”的意思。

2.通过品读关键词句体会艄公的特点,并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学习本文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艄公勇敢、机智、镇静和机敏,战胜自然的英雄气概,从而明白只要沉着勇敢,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