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人教版语文必修一 第二单元 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必修1第二单元训练卷语 文 (一)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 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
只有达到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
《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
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
”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刘知几的《史通》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
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
一个是Canon ,另一个Classic ,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
Classic 的意思是第一流的、高质量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
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已包括。
“经”和“典”都有“常道”“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法则”的意思。
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
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
2016-2017学年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解析)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失败的英雄荆轲一生只干了一件事,就是行刺当时秦国的最高统治者秦王赢政。
这件事最终以失败告终,但是,人们却一直把荆轲看作是一个英雄。
司马迁在《史记•刺客列传》里描写了五个刺客:曹沫、专诸、聂政、豫让和荆轲。
比较一下这五个人的功绩,荆轲是刺杀最没有成效的一个:刺秦完全以失败告终,不但一无所获,而且损失惨重,除了自己被杀外,还搭上秦武阳、樊於期的性命,失去了燕国督亢地区的地图,使燕遭秦的报复。
但是,荆轲却成为这五名刺客中名气最大的一个。
在《刺客列传》中,描写荆轲的文字最长,他一个人的篇幅超过了其他四个人的总和。
并且司马迁在描写荆轲时,笔墨饱含感情,整个刺秦过程慷慨悲壮、惊心动魄,从而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么,司马迁又为什么要对荆轲如此偏重呢?因为荆轲比其他四个刺客高出一筹,而那又是因为秦王比其他刺客要谋刺的对象高出一筹。
况且,这个秦王后来横扫六国,统一天下,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君王。
两千年来,人们为荆轲失败扼腕叹息,纷纷分析其失败原因。
有人认为是荆轲进咸阳宫失去了帮手;有人认为荆轲剑术不精,武功欠佳,没有刺杀到秦王;还有人认为荆轲有贪生心理,没有在“图穷匕见”的第一瞬间向秦王下手,他想抓活的,给自己生还的希望。
说荆轲有贪生心理我不敢认同,说他想生擒秦王倒可能是事实。
人们对“荆轲刺秦”一直有一个误会,以为荆轲来到咸阳宫的目的就是为了杀死秦王。
其实燕太子丹派荆轲到秦国,第一目的是想效仿曹沫挟持齐桓公的事件,荆轲最好也能挟持住秦王,逼他归还侵略燕国的土地;若不行,再刺杀秦王。
但最终两个目的都没达到。
世人对荆轲的失败耿耿于怀,是因为潜意识里希望他刺秦成功。
然而,假如荆轲真刺死了秦王——那时候赢政还只是一个诸侯国的国君而已,还没有变成后来的秦始皇,那么,荆轲的名声也就与《刺客列传》里其他的刺客一样了,而不会脱颖而出。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有答案)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第2单元-单元综合检测试卷(有答案)单元综合检测(二)(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基础知识(24分)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B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C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选D 。
A 项,“共”通“供”;B 项,“振”通“震”;C 项,“蚤”通“早”。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 .顾.计不知所出耳 顾:不过,只是 B .以乱易.整,不武 易:替代 C .比.诸侯之列 比:比较 D .素善.留侯张良 善:友善、交好 解析:选C 。
C 项,比:并,列。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臣请入,与之.同命 B.⎩⎪⎨⎪⎧ ①以.乱易整,不武②而乃以.手共搏之 C.⎩⎪⎨⎪⎧ ①若不阙秦,将焉.取之②子亦有不利焉.D.⎩⎪⎨⎪⎧①今人有大功而.击之②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 解析:选B 。
B 项,①②均为介词,用。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代词,他。
C 项,①兼词“于何”,从哪里;②句末语气助词。
D 项,①连词,表转折,却;②连词,表承接。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情况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3分)( ) A .夜.缒而出 B .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C .常以身翼.蔽沛公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解析:选B。
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名词作状语。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3分)()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B.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C.以其无礼..于晋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选C。
C项,无礼:古今义相同,不合礼节。
A项,非常:古义,意外的变故;今义,表程度的副词,很,十分。
B项,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D项,行李:古义,出使的人;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测试卷及答案
第二单元检测卷(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彘.肩(zhì)樊於.期(wū)衣冠.(guàn)不悖.(bèi)B.怃.视(wǔ)刀俎.(zǔ)美姬.(jī)揕.其胸(zhèn)C.卮.酒(zhī)樊哙.(kuài)变徵.(zhǐ)瞋.目(chēng)D.厚遗.(wèi)飨.士卒(xiǎnɡ)弭.谤(mí)目眩.(xuàn)2.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B.不然,籍何以至此C.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D.今老矣,无能为也已3.下列加点的实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BCD4.从句式的角度看,下列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晋军函陵,秦军氾南②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③夫晋,何厌之有④若属皆且为所虏⑤敢以烦执事⑥大王来何操A.①⑤/③⑥/②④B.①④/③⑥/②⑤C.①⑤/③⑥/②/④D.①④/③/⑥/②/⑤二、古诗文阅读(4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5~7题。
(9分,每小题3分)黄福,字如锡,昌邑人。
洪武中,由太学生历金吾前卫经历。
上书论国家大计。
太祖奇之,超拜工部右侍郎。
建文时,深见倚任。
成祖列奸党二十九人福与焉成祖入京师福迎附李景隆指福奸党福曰臣固应死但目为奸党则臣心未服。
帝置不问,复其官。
已,督安南军饷。
安南既平,郡县其地,命福以尚书掌布政、按察二司事。
时远方初定,军旅未息,庶务繁剧,福随事制宜,咸有条理。
上疏言:“交阝止赋税轻重不一,请酌定,务从轻省。
”又请:“循泸江北岸至钦州,设卫所,置驿站,以便往来。
开中积盐,使商贾输粟,以广军储。
官吏俸廪,仓粟不足则给以公田。
”又言:“广西民馈运,陆路艰险,宜令广东海运二十万石以给。
”皆报可。
于是编氓籍..,定赋税,兴学校,置官师。
数召父老宣谕德意,戒属吏毋苛扰。
高中语文 必修一 人教版 单元测试 第二单元1 word版 含答案
2017-2018学年人教版必修一单元测试第二单元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学重在探寻规律、探讨命运刘泽华自古以来,我国史学就强调“经世致用”。
周初提出“夏鉴”“殷鉴”,其后又有“欲知大道,必先为史”“以古为鉴,可知兴替”“史之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等。
概而言之,就是“以史明道”。
道的含义很广,要义有“道理”“道路”“知然否”等。
这些精辟之论都隐含着我们所说的规律问题,规律问题也就是命运问题。
史学的内容那么多,如何探求命运问题呢?探讨规律、命运问题,首先要敢于面对历史的真实。
历史一去不复返,考古可以显示部分本相,但多数靠历史著作的记述来传递。
由于人们立场、观念的差别,历史记述本身就有“真”“虚”“假”的问题,即“直书”“曲笔”“虚言”等差别。
后人对历史的认识,同样因立场、观念的差别,又加了一层“真”“虚”“假”。
因此,历史研究者的首要之责是求历史之“真”。
诚如钱大昕所说:“史非一家之书,实千载之书,祛其疑,乃能坚其信,指其瑕,益以见其美。
”求“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仅要有充分的才、学、识、德,还要敢于面对由于利益纠葛而出现的掩饰、扭曲历史之“真”现象,因而还要有“胆”。
只有揭示历史之“真”,才有可能求规律、说命运。
弄清历史现象之“真”是探讨规律、命运问题的第一步,进一步则是探求历史内在的本质之真。
本质不是罗列材料的直观认识所能达到的,要靠抽象。
比如历史上的租佃关系,把现象揭示出来固然要下很大功夫,但其本质是什么?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前,占主导地位的认识是地主对租佃者施“仁义”、养活了租佃者。
苏轼说:“民庶之家,臵庄田,招佃客,本望租课,非行仁义。
”从苏轼的言辞看,当时颇为流行的看法是地主家对佃户行“仁义”,而苏轼的看法具有反潮流性,非常了不起。
同时代的李元弼说的就与苏轼相反:“佃户勤强,便足衣食,全藉主家照顾。
《优化方案》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习题第2单元-4烛之武退秦师Word版含答案
(时间:45分钟 分值:45分)一、基础巩固(16分,选择题每小题2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若:假如 B .是寡人之过.也 过:过错 C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好像 D .晋军.函陵 军:驻军 解析:选C 。
C 项,犹:尚且。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C .以其无礼..于晋 D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解析:选C 。
A 项,古义:那人。
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B 项,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D 项,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B.⎩⎪⎨⎪⎧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闻有鼠作作索索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曹操之众远来疲敝. 解析:选A 。
A.辞:推辞。
B.若:如果,假如;及,比得上。
C.微:没有,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隐约。
D.敝:损害;疲劳,困乏。
4.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寡人之.过也臣之.壮也,犹不如人B.⎩⎪⎨⎪⎧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敢以.烦执事 C.⎩⎪⎨⎪⎧ 以其.无礼于晋吾其.还也 D.⎩⎪⎨⎪⎧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解析:选D 。
D.焉:句末语气词。
A.之:助词,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B.以:连词,因为;介词,拿。
C.其:代词,代指郑国;表示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
5.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夫晋,何厌之有B .以其无礼于晋C .佚之狐言于郑伯D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解析:选A 。
A 项为宾语前置句,B 、C 、D 三项为介词结构后置句。
高中语文必修1第二单元+单元测试(一)+Word版含答案.doc
2018-2019学年必修1第二单元训练卷语文(一)注意事项:1 •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 •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 •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典之所以对世世代代的人类都有重要意义,是因为它总是包含了深刻的思想。
深刻的思想,只有在文明成熟之后才会产生。
只有达到成熟心智,才会有深刻的思想。
简朴粗陋的语言,根本无法表达深刻的思想。
“经典”一词古已有之。
《汉书•孙宝传》载汉末大臣孙宝之言:“周公上圣,召公大贤。
尚犹有不相说,著于经典,两不相损。
”这里的“经典”,就是现在一般对“经典”的理解:具有永恒意义、堪为后世典范的著作。
刘知几的《史通》更直截了当地说:“自圣贤述作,是曰经典。
”不过,我们对“经典”概念本身,就像对其他许多重要概念那样,还没有深入的开掘和阐发。
西文中相当于汉语“经典”的有两个词。
一个是Canon,另一个Classic,前者原指基督教的教规,延伸为一般的规范和准则、公认的原著,尤其是经典原著。
Classic的意思是第一流的、高质量的、堪称典范的、有持久重要性的著作。
这些意思在中国的“经典”一词中已包括。
“经”和“典”都有“常道” “准则”的意思,“典”还有“制度” “法则”的意思。
如《尚书•尧典》中有“慎微五典,五典克从”,《古文尚书•五子之歌》中有“有典有则,遗厥子孙”。
现在,有些人往往就根据这些定义来论述何为经典。
有人提出,经典必须具备四个特点:一、经典应该具有内涵的丰富性;二、经典应该具有实质的创造性;三、经典应该具有时空的跨越性;四、经典应该具有无限可读性。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同步训练: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 Word版含答案
人教课标第一册第二单元综合测试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
中国画当体现时代精神陶小军不同的时代造就了不同的绘画风格,“时代”成为决定绘画特质的因素之一,体现时代精神,也成为中国画创新发展的动力。
“画学不是一件死物,而是有生命能变化的。
每一时代自有一时代之精神的特质和经验”,岭南画派领军人物高奇峰曾以此概括中国画与时代的关系。
“笔墨当随时代”,石涛的这句名言,也成为许多画家不断追索、不断自省的重要命题。
回望历史,新石器的彩陶,简单的几何图案中便表现着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充满神秘色彩。
两汉时期,朴拙之外,雄强自信的气息亦显著地体现在绘画等造型艺术之中。
在时局动荡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士大夫感受到生命无常,纷纷归隐山林,于自然之乐中寻求生命的意义,受这个时代自由又浪漫的精神影响,中国画不管是技法还是理论,都开始走向成熟。
隋唐时期,社会呈现出兼容并蓄的繁荣景象,中国画也开始了分门别类的发展。
到了宋代,中国画已经形成了山水、人物、花鸟等多个绘画门类,中国画注重营造可居可游的画境,表现出多视角的艺术风貌。
至元,郁郁不得志的汉族文人转而投身艺术,文人画精神特质初步形成。
明代,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工商业繁荣,中国画艺术在世俗化和商品化的趋势中形成新的特色。
清代,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工商业新贵的崛起,艺术呈现多元化特征,绘画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微妙,越来越多的豪商大贾开始扶植画家,收藏作品,“扬州八怪”与“海派”便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
历史规律显示,作为人们主观精神的体现,绘画集中反映了社会大众的审美观念,也折射着社会的精神面貌。
从这个角度看,能否体现时代的特征,即能否准确地传达出当时社会的精神面貌,是评价绘画优劣的重要标准之一。
曾几何时,中国画创作一度陷入对西方艺术的盲目推崇之中,许多创作者尝试在中国画中植入西方艺术元素,但大多数并未获得想象中的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家在文化认知上的迷茫,在文化耕耘上的不深入。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综合检测及答案解析
综合检测(二)(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积累(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B .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 .失其所与,不知D .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解析】 A 项,“蚤”通“早”;B 项,“卒”通“猝”;C 项,“知”通“智”。
【答案】 D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常以身翼.蔽沛公 ②群臣怪.之 ③此其志不在小. ④越国以鄙远. ⑤顷之未发,太子迟.之 ⑥素善.留侯张良 ⑦吾得兄.事之 ⑧项伯杀人,臣活.之 ⑨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 ⑩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A .①⑦/②③/④⑤⑧/⑥⑨⑩B .①③⑩/②④⑤/⑥⑦/⑧⑨C .①⑦⑩/②⑤/③④/⑥/⑧⑨D .①/②③④/⑤/⑥⑨⑩/⑦⑧【解析】 ①⑦⑩为名词作状语,②⑤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③④为形容词作名词,⑥为形容词作动词,⑧⑨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答案】 C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是寡人之.过也②行李之.往来 B.⎩⎨⎧①秦王还柱而.走②倚柱而.笑C.⎩⎨⎧ ①君为.我呼入②窃为.大王不取也 D.⎩⎨⎧①因.击沛公于坐②因.左手把秦王之袖 【解析】 B 项,均为连词,表修饰。
A 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C 项,①介词,替,给;②动词,认为。
D 项,①介词,趁机;②副词,于是。
【答案】 B4.下列句式中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B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D .此亡秦之续耳【解析】 B 项为定语后臵句,其他三项为判断句。
【答案】 B5.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1)大行不顾细谨,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何辞为?(《鸿门宴》)(2)又前而为歌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复为慷慨羽声,______________,发尽上指冠。
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一
2018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试题及答案含答案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二单元检测(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一、积累与运用(26分)(一)梳理文言知识。
1.请就以下选择题做出正确判断。
(10分)⑴下列加横线词语读音全对的一项是()A.阙秦(quē)忤视(wǔ)以飨士卒(xiǎng)以药淬之(cu ì)B.卮酒(zhī)失其所与(yù)目眦尽裂(cì)朝济而夕设版焉(zhāo)C.玉玦(jué)参乘(shèng)共其乏困(gòng)夜缒而出(zhu ì)D.刀俎(zǔ)戮力攻秦(lù)瞋目(chēn)微夫人之力不及此(fū)⑵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失其所与,不知夫晋,何厌之有B.秦伯说,与郑人盟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C.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D.今日往而不反者,竖子也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⑶下列词语中“济”字的意义和“朝济而夕设版焉”中的“济”相同的一项是()A.同舟共济B.济世安民C.赈灾济贫D.无济于事⑷下列句中加横线词语古今意义相近的一项是()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行李之往来B.为之奈何人不敢与忤视C.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若舍郑以为东道主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而伤长者之意⑸下列各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越国以鄙远”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B.焉用亡郑以陪邻C.使工以药淬之D.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⑹对下列句中“之”字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是()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②是寡人之过也③邻之厚,君之薄也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⑤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⑥微夫人之力不及此A.①③④/②⑥/⑤B.①②/③⑥/④⑤C.①④/②③⑥/⑤D.①⑤/②⑥/③④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是()A.以其无礼于晋B.太子迟之,疑其有改悔C.其意常在沛公也D.吾其还也⑻下列句子的翻译,错误的一项是()A.吾属今为之虏矣——我们很快就会被他俘虏了B.持千金之资币物——拿着价值千金的礼物C.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于是拿起他的匕首给秦王D.(沛公)脱身独去,已至军矣——沛公已经脱身离开,回到军营⑼对下列文言句式的说明,不准确的一项是()A.竖子不足与谋(省略句,即“竖子不足与之谋”)B.大王来何操(谓语后置,即“大王来操何”)C.吾属今为之虏矣(被动句,“为……”表被动)D.问征夫以前路(介宾后置,即“以前路问征夫”)⑽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司马迁。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单元综合测评2+Word版含答案
单元综合测评(二)第二单元(时间:120分钟满分:120分)一、基础巩固(13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B.愿足下更.虑之更:更加C.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见:被D.秋毫不敢有所近.近:接触、沾染B[B项,更:改变。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53】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B.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C.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D.拔剑撞而破.之B[B项为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其他三项均为动词的使动用法。
]3.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79942054】A.大王来何操B.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C.夫晋,何厌之有D.不然,籍何以至此B[B项为定语后置句,其他三项为宾语前置句。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4分)(1)《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对秦伯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鸿门宴》中,表示“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地位”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二、阅读理解(43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
(17分)【导学号:79942055】赵葵,字南仲,京湖制置使方之子。
每闻警报,葵与诸将偕出,遇敌则深入死战。
一日,方赏将士,恩不偿劳,军欲为变。
葵时十二三,觉之,亟呼曰:“此朝廷赐也,本司别有赏赉。
”军心赖一言而定,人服其机警。
方卒,嘉定十五年,起复..直秘阁、通判..庐州,进大理司直、淮西安抚参议官。
十七年,李全往青州,淮东制置使许国檄.葵议兵。
葵至曰:“君侯欲图贼,而坐贼阱中,悔已无及,惟有重帐前兵,犹足制之尔。
”国曰:“兵不能集,集不能精,奈何?”曰:“葵请视两路之兵,别其精锐,君侯留三万帐前,贼不敢动矣。
高中语文人教版精编必修一阶段训练:第2单元 单元考点链接 文言文句子翻译 Word版含答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文言文句子翻译是必考题型。
考试大纲中对翻译的要求是“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所谓“理解文中的句子”就是能够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读懂、领会某一个文言句子在文中的意思,能从思想内容、表达效果等方面对整个句子作深入的分析。
要想理解文言句子,就要留心句中的关键性词语,弄明白句中有关词语的指代义,把握分句间隐含的语意关系等。
所谓“翻译句子”就是能将文言句子译成合乎现代语法规范的白话文,做到文从字顺、规范简明、流利畅达。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考点里面包含着“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中的知识和能力要求。
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主要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主要是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状语后置)、省略句和文言固定结构。
“不同的用法”,主要是指文言词类活用现象。
1.文言文翻译“八法”(1)保留法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并序》)这里除了“予”“左迁”之外,都可保留不译。
(2)替换法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现代汉语的说法去替换古代的说法。
例: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可将“瑰”换成“珍贵”,“观”换成“景象”。
(3)加字法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难”和“易”可用加字法翻译。
此句译成: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4)删略法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
张良曰:“谨诺。
”(《鸿门宴》)句中的“谨”表谦称,可不译。
(5)补充法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中省略的成分补充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新编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一课时作业: 综合测试卷 Word版含答案
综合测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慎终追远清明永驻清明节大约起源于周代,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
最初,清明只是一个提醒农民进行春耕春种的节气。
《淮南子·天文训》记:“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则清明风至。
”《岁时百问》云:“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清明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谷雨紧相连,浸种春耕莫迟延”等农谚。
这种标志物候变化、敦促春耕的节气,是怎样变成以祭奠祖先为中心的综合节日的呢?首先,这与清明前两天的寒食节有关。
相传,寒食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晋文公、介子推这一段动人的故事。
但当代学者普遍认为,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
他们认为世界万物都和我们人一样是有生命的,也有生老病死,需要新陈代谢。
火燃久了要熄掉,重取新火。
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
熄灭旧火与重生新火所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意味着新的一年春耕生产的开始。
寒食节在清明前两日,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
唐代之前,寒食与清明是两个前后相继但主题不同的节日,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
二者有着内在的文化关联。
清明节也融合了上巳节的一些习俗。
上巳节俗称三月三,它形成于春秋末期。
时至唐代,上巳节成了一个全国性的节日,人们常在此日到水边嬉戏,去郊游踏青。
后来,上巳节的踏青饮宴的特点被整合到了清明节的习俗之中。
清明节发展最盛的时期是宋代。
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载:“寒食第三日,即清明节矣,凡新坟皆用此日拜扫,都城人出郊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囿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
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亭,抵暮而归。
”可见,宋人借祭祖扫墓的机会充分享受踏青之乐,寓嬉乐于哀痛之中。
张择端绘制的风俗画长卷《清明上河图》更是形象地呈现出宋代清明节的盛况。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语文二单元试题及答案
高一人教版必修一语文二单元试题及答案第二单元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驰援佚之狐明察秋毫急风劲草翼蔽沛公B.规矩流线形何厌之有通宵达旦与臣有郤C.催眠风萧萧寸草春辉偏袒扼腕图穷匕见D.签订护身符屈指可数语无伦次痛于骨髓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项是( )A.旁边一位中学生模样的青年诚恳地说:“叔叔,这些都是名人的字画,您就买一幅吧,挂在客厅里不仅美观大气,还可附庸风雅....。
”B.近期的一场大火使我们损失惨重,连回家的路费都没有了,恳请各位高抬贵手....,接济我们一点,以便我们渡过难关。
C.奶奶去世已经十年了,但她生前对我的疼爱之情我却一直铭记于心,耿耿于怀....,这份情和爱我任何时候都不会忘记。
D.地震异地安置区首批“农家乐”开业,灾区民房重建基本完成,学生提前搬入新校园……纷至沓来....的重建喜讯报告着灾区的重生。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中午还是阳光灿烂,但到下午5时左右,老天突然变脸,市区狂风大作,天昏地暗。
据气象部门监测,这次特强沙尘暴瞬间风力达11级,地表能见度0米。
B.曹操的性格具有双重性,他的雄才大略与奸诈凶狠对于任何一个扮演他的演员来说都具有挑战性,也是个难得的表演机会。
C.灾后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原因:一是十八个对口援建省市支援的结果,二是灾区干部群众自力更生所取得的成绩。
D.昨天上午,一位老人突然晕倒在购物中心,后经迅速赶到的120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以及商场保安、在场群众的救护下,老人得到及时抢救,最终脱离了危险。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①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②请.以剑舞B.①故.遣将距关②君安与项伯有故.C.①沛公军.霸上②度我至军.中,乃入D.①范增数目项王.②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6.下列句子中都含通假字的一组是( )①距关,毋内诸侯②沛公不胜杯杓③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④范增数目项王⑤令将军与臣有郤⑥秋毫不敢有所近⑦拔剑切而啖之⑧张良出,要项伯⑨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⑩置之坐上A.①②③④⑤⑧B.②⑤⑥⑦⑧⑨C.①②④⑥⑧⑨D.①③⑤⑧⑨⑩7.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沛公军.霸上②常以身翼.蔽沛公③范增数目.项王④左右欲刃.相如⑤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⑥项伯杀人,臣活.之⑦完.璧归赵⑧且庸人尚羞.之A.①③④/②⑤/⑥⑦/⑧B.①②⑤/③④⑧/⑥⑦C.②⑥⑦/③④⑤/①⑧D.③⑥⑧/⑤⑦/①②④8.下列句子不属同类句式的一项是( )A.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出B.籍何以至此C.得复见将军于此D.因击沛公于坐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①敢.以烦执事。
高一语文人教版必修一考案2第二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Word版含解析
考案2第二单元学习质量检测题本练案共4页,共17题,满分为100分,用时90分钟一、文言基础知识(2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正确的一组是(2分)导学号42454159(B)A.揕.(zhèn)击戮.(lù)力攻秦佚.(yì)之狐樊於.(wū)期B.淬.(cù)火和.(hè)而歌中庶.(shù)子夜缒.(zhuì)而出C.彘.(zhì)肩参乘.(shènɡ)樊哙氾.(fán)南百余骑.(jì)秦军D.目眦.(zì)人为刀俎.(zǔ)飨.(xiǎnɡ)士卒按剑而跽.(jì)【解析】“淬”应读“cuì”。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2分)导学号42454160(B)A.不如因善遇.之遇:遇到。
B.臣愿得谒.之谒:拜访,前往。
C.使使以闻.大王闻:闻名。
D.越国以鄙.远鄙:边邑。
【解析】A遇:对待。
C闻:使……听到。
D使……作为边邑。
3.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3分)导学号42454161(B)A.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B.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C.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解析】A“不”通“否”。
C“决”通“诀”,诀别。
D“共”通“供”,供给。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导学号42454162(C)A.愿大王少假借..之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C.秦王目眩..来归丹..良久D.樊将军以穷困【解析】A假借:古,宽容,原谅;今,利用某种名义、力量等来达到目的。
B细说:古,小人离间之言;今,细细说来。
D穷困:古,走投无路;今,贫穷。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导学号42454163(D)A.吾其.还也疑其.有改悔B.邻之.厚,君之薄也乃夜驰之.沛公军C.失其所与.,不知欲呼张良与.俱去D.今行而.无信今人有大功而.击之【解析】A其:副词,相当于“还是”/代词,相当于“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单元综合测试(时间:150分钟分数:150分)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中国古典绘画博大精深,经历了几千年的文化沉淀和积累,承载着独特的思维方式、哲学思想和审美趣味。
中国古代哲学浓缩和概括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必然渗透和影响着我国古典绘画的内在韵味和价值。
将每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绘画作品展出,就如同在欣赏着一幅历史长卷,体验着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
绘画体现着精神,而精神又融于画中,从我国古典绘画中尤其能够体会到“天人合一”“有无相生”“君子比德”等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
②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的古典绘画艺术影响至深至广。
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家在天和人的关系问题上的理论旨趣并不相同,却又都坚持了“天人合一”的逻辑思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及统一,以求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③儒家强调“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尊重爱护自然界中的万物。
道家提倡“道法自然”,万物平等。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庄子强调的这种物我交融的心态,是天人合一状态中最理想的境界。
这些言论和典故,为历代画家在绘画实践中加以广泛深入的运用。
天才画家创作佳品时经常进入忘我的状态。
只有排除一切烦扰处于全神贯注的状态时,才能做到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南宋罗大经的“不知我之为草虫耶?草虫之为我耶?”就是在抒发自己绘画创作活动中的“物化”合一的状态。
中国古典绘画家历来坚持师法自然,“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自然中有我在,我中也有自然。
④道家哲学提倡“有无相生”,注重“无”的作用。
在老子看来,宇宙之本为“道”,道是“有”与“无”的统一。
有无相生,不似之似,画家以此来实现对“道”的体验。
古典画家不会对物写生,看一笔画一笔,而是不役于物体的外表,在似与不似之间,方可追寻到万物“道”之本源。
因此,他们笔下所表现出来的自然万物,并不是纯粹的客体,而是一种负载着画家喜、怒、哀、乐等内心体验的自然。
如齐白石语:“作画在似与不似之间。
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
”“形”是气之粗,“神”才是气之精。
道家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还体现在绘画的创造性及审美的风格上,追求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意境深远的韵味。
此外,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禅悟”说对画家的“有”“无”绘画思想的潜移默化也很明显。
在绘画中,画家描绘客观物象不是目的,如何让画笔下的物象能更好地体现“道”的意境才是画家的着力点。
⑤中国古典画论中“逸笔草草,不求形似”“无画之处皆成妙境”“模糊反精到,虚空见充实”等众多理论的源生,正是在老庄哲学思想支配下艺术上的具体体验。
苏东坡说过,“作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
”中国传统画家不以表面的逼真和酷似作为追求的目标,而是主张“言忘意得”。
似与不似之间的“意”就成了判断作品成败得失的标准。
画面赏心悦目固可称为“美”,无限的余韵那才称“妙”,人们往往对那些远远超于物象之表、意趣出神入化的作品给予最高的评价。
(选自《中国古典绘画中的哲学精神》,2013年10月19日《光明日报》) 1.联系上下文,对第①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古典绘画如同一幅历史长卷,从中可以体验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所积累下来的艺术底蕴。
B.中国古典绘画深受中国古代哲学精神的渗透和影响,从中最能够体会到古代重要的哲学精神。
C.中国古典绘画富有内在韵味和价值,这种“韵味和价值”直接体现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
D.中国古典绘画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影响,其中以儒家“天人合一”和道家“有无相生”影响最大。
解析A项,“中国古典绘画如同一幅历史长卷”不正确,应为中国古典绘画中的“代表性的绘画作品”;C项,“直接体现中围古代文化的精神特质”不正确,应为间接体现;D项,“儒家‘天人合一”’不正确,中国古代哲学各家都坚持这一思想。
答案 B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第①段站在中国古典绘画发展历程的高度,揭示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互影响、水乳交融的密切关系,指出从古典绘画中能体会到古代哲学精神。
B.②、③两段,首先指出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精神“天人合一”对中国古典绘画影响极大,再分别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两个方面具体展示其对中国古代画家的影响。
C.④、⑤两段,论述的是道家哲学中“有无相生”思想对中国古典绘画的景物特点、创造性以及审美风格乃至创作理论、艺术追求、评价标准等方面的影响。
D.全文采用总分式结构,思路清晰:先总说中国古代哲学对于中国古典绘画存在重要影响,再分述中国古代哲学中“天人合一”及“有无相生”思想的影响。
解析A项,“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古典绘画相互影响”不正确,应是中国古代哲学对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响;B项,“再分别从儒家和道家思想两方面具体展示”不正确,文中是将两方面结合在一起展开论述的;C项,第④段还论及儒家的“中庸”含蓄和佛家的“禅悟”说对中国古代绘画的影响。
答案 D3.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A.虽然中国古代哲学各个流派对于今天、人文关系的理解不尽相同,但是都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B.在绘画实践中,如果能像罗大经所说的那样达到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境界,就能创作出佳品。
C.在中国古代画家笔下,自然万物并非纯粹的客体,而是画家内心体验的载体,是“道”的体现。
D.是否有“意”是中国传统画家判断作品高下的标准,那些虽不逼真却有意趣的作品往往能获得好品。
解析假设关系不成立。
根据原文,是否能创作出佳品还要看画家自身的素养,只有“天才画家创作佳品时经常进入忘我的状态”。
答案 B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二十五年,王寿梦卒。
寿梦有子四人,长曰诸樊,次曰余祭,次曰余眜,次曰季札。
季札贤,而寿梦欲立之,季札让不可,于是乃立长子诸樊,摄行事当国。
王诸樊元年,诸樊已除丧,让位季札。
季札谢曰:“曹宣公之卒也,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
君义嗣,谁敢干君!有国,非吾节也。
札虽不材,愿附于子臧之义。
”吴人固立季札,季札弃其室而耕,乃舍之。
十三年,王诸樊卒。
有命授弟余祭,欲传以次,必致国于季札而止,以称先王寿梦之意,且嘉季札之义,兄弟皆欲致国,令以渐至焉。
季札封于延陵,故号曰延陵季子。
四年,吴使季札聘①于鲁,请观周乐。
去鲁,遂使齐。
说晏平仲曰:“子速纳.邑与政。
无邑无政,乃免于难。
齐国之政将有所归;未得所归,难未息也。
”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
去齐,使于郑。
见子产,如旧交。
谓子产曰:“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
子为政,慎以礼。
不然,郑国将败。
”去郑,适卫。
说蘧瑗、史狗、史、公子荆、公叔发、公子朝,曰:“卫多君子,未有患也。
”自卫如晋,将舍于宿(地名),闻钟声,曰:“异哉!吾闻之,辩.而不德,必加于戮。
夫子获罪于君以在此,惧犹不足,而又可以畔乎?夫子之在此,犹燕之巢于幕也。
君在殡而可以乐乎?”遂去之。
文子闻之,终身不听琴瑟。
适晋,说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曰:“晋国其萃于三家乎!”将去,谓叔向曰:“吾子勉.之!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
吾子直,或见疑,必思自免于难。
”季札之初使,北过徐君。
徐君好季札剑,口弗敢言。
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
还至徐,徐君已死,于是乃解其宝剑,系之徐君冢树而去。
从者曰:“徐君已死,尚谁予乎?”季子曰:“不然。
始吾心已许之,岂以死背吾心哉!”十七年,王余祭卒,弟余眜立。
四年,王余眜卒,欲授弟季札。
季札让,逃去。
于是吴人曰:“先王有命,兄卒弟代立,必致季子。
季子今逃位,则王余眜后立。
今卒,其子当代。
”乃立王余眜之子僚为王。
公子光者,王诸樊之子也。
常以为吾父兄弟四人,当传至季子。
季子即不受国,光父先立。
即不传季子,光当立。
阴纳贤士,欲以袭王僚。
十三年春,吴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季札于晋,以观诸侯之变。
楚发兵绝吴兵后,吴兵不得还。
于是吴公子光曰:“此时不可失也。
”告专诸曰:“不索何获!我真王嗣,当立,吾欲求之。
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使专诸置匕首于炙鱼之中以进食。
手匕首刺王僚,遂弑王僚。
公子光竟代立为王,是为吴王阖庐。
季子至,曰:“苟先君无废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乃吾君也。
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
”复命,哭僚墓,复位而待。
太史公曰:孔子言:“太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呜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选自《史记·吴太伯传》,有删节) 注①聘:诸侯之间派使节问候。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与曹人不义..曹君,将立子臧不义:认为……不讲道义B.子速纳.邑与政纳:接纳、接受C.辩.而不德,必加于戮辩:有才干谋略D.吾子勉.之!勉:尽力,努力解析纳:交出。
答案 B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季札政治上见微知著的一组是(3分)()①子臧去之,以成曹君,君子曰“能守节矣”②季札心知之,为使上国,未献③故晏子因陈桓子以纳政与邑,是以免于栾高之难④郑之执政侈,难将至矣,政必及子⑤辩而不德,必加于戮⑥君侈而多良,大夫皆富,政将在三家A.①③④B.②③⑤C.③④⑥D.④⑤⑥解析①叙述的是子臧的事,表现的不是季札,对象错。
②表现的不是季札的政治远见,而是善察人心。
⑤是季札的听闻,不能表现季札的政治远见。
答案 C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季札是寿梦的第四个儿子,因为其贤能,寿梦曾想立他为国君,但是他没有接受。
不得已,梦寿只好让长子诸樊继位,执掌国政。
B.诸樊死时,留下遗命传位于余祭,是想按兄弟排行往下传,以实现父亲的愿望,但季札的哥哥们都想做国君,就把延陵封给了季札。
C.季札出使之初路过徐国时,心里已决定将自己的佩剑送给徐国国君;当他出使回来路过徐国时,徐国国君已经死去,季札将剑挂在了徐国国君坟墓旁边的树上。
D.公子光认为季子不肯接受王位,而自己的父亲应该第一个继位者,接下来应该轮到他自己。
所以在楚国断了吴国军队的退路,吴军陷入困境之时,公子光指使专诸杀死了吴王王僚,夺得了王位。
解析“但季札的哥哥们都想做国君”错,应为季札的哥哥们都想把国君之位让给别人。
答案 B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吾子直,或见疑,必思自免于难。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吾敢谁怨乎?哀死事生,以待天命。
(3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