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

合集下载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做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规范”是指A. 分封制度B. 世袭制度C. 中央集权制度D. 宗法制度【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联系史实可知,秦始皇建立的制度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之后历朝历代都沿用此制,并进行一定的完善。

A分封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B世袭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D宗法制度为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故不能选。

故此题应选C项。

考点: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秦汉政治·中央集权制度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措施没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 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B. 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 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D. 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根据题干信息“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可知,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君权与相权之间的关系。

A项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任用亲信组成中朝,压制宰相为首的外朝;B项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对皇帝负责,把宰相权力一分为三;C项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官职分割宰相的权力,加强皇权,所以A、B、C都体现了题干的观点,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作为全国最高的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一度反弹,不能体现材料的观点。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君主专制的演进3.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即将到来。

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

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A. 分封制B. 宗法制C. 九品中正制D. 三省六部制【答案】B【解析】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极为重视家族、宗族的血缘关系,形成了中华民族“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的民俗,与题干中的“供奉祖先牌位”珍惜亲情,尊宗敬祖密切相关,故B正确;分封制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前朝遗民分封领地和相当的权力,与题干中的传统节日无直接关系,故A错误;九品中正制是魏晋时期的选官制度,与题干中“供奉祖先牌位”无关,故C错误;三省六部制是唐朝时期实行的削弱相权的政治制度,与题干中“供奉祖先牌位”无关,故D错误。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一、选择题。

(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商鞅一人多姓,据《姓纂》载秦有卫鞅,受封于商,子孙氏焉。

”其中与“商”姓来源有关的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B.分封制C.宗法制D.郡县制2. 昆曲在明朝万历年间被视为“官腔”,到清代被誉为“雅乐”“盛世元音”,宫廷重要活动常有昆曲演出,江南地区“郡邑大夫宴款不敢不用”,甚至“演戏必请昆班,以示府城中庙会之高雅”。

这些史实表明,昆曲在明清时期的流行是因为( )A.陆王心学广泛传播B.吸收了京剧的戏曲元素C.社会等级观念弱化D.符合士大夫的文化品味3. 我国第一部药学专书《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汉代,《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代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代李时珍撰成药物学集大成之作《本草纲目》,由朝廷颁行。

这些史实说明,我国古代药学的发展( )A.源于大一统的政治体制B.得益于国家力量的支持C.是商品经济繁荣的结果D.受到了宋明理学的推动4.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中指出:“海滨民众,生理无路,兼以饥馑荐臻(荐臻:接连到来),穷民往往入海从盗,啸集亡命”。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A.“海禁”政策的实施 B.社会矛盾尖锐消息C.倭寇为患 D.土地兼并严重5. 时评作家梁立俊发表文章说:“我们纪念小平南巡讲话20年,也深深期待中国能够如小平同志的20年前一样,再来一次启动中国今后20年大发展的“破”和“立”。

对邓小平南巡讲话的“破”和“立”的理解正确的是:A.破除斯大林模式束缚,建立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B.破除公有制束缚,建立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新体制C.破除计划经济体制束缚,建立中国的市场经济体系D.破除个人崇拜思想束缚,建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6. 英国科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与伦理学及其他》认为不能将自然的进化论与人类社会的伦理学混为一谈。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W

2017-2018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公元前21世纪,禹之子启夺得王位,政治权力从传贤变成传子。

这反映了()A.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B.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C. 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D. 专制制度取代民主制度【答案】A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王位世袭制2. 中国人以祖先的封地、封国为姓氏的,在姓氏中占有很大比重。

这与下列哪一政治制度密切相关()A. 禅让制B. 分封制C. 郡县制D. 行省制【答案】B3. 下列有关周王朝政治制度及其关系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 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B. 宗法制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C. 通过分封制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D. 整套制度维系奴隶主正常统治,保证了社会性质的平稳转型【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本题考查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

依据图示及所学知识可以判定A、B、C三项的表述均是正确的。

宗法制和分封制的实行,有利于维护奴隶制度,只有在分封制逐步瓦解的前提下,通过改革才能实现社会性质的转型,故D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度【名师点睛】分封制理解4.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始皇称帝是“一场革命”,“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

“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A.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B. 皇权至高无上C. 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D. 书同文,人同伦【答案】B【解析】A选项所述情况是指奴隶制时期周朝的情况,故排除;B项官员直接由皇帝任免是C项皇权至高无上的典型表现,D项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的有力的文化措施,是为保障皇权服务的,B、C、D三项比较,B项是最根本最突出的特点,因此本题答案选择C选项。

5. 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是秦朝中央的三个官职。

下列评述正确的是()①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②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③太尉负责全国军事事务,是秦始皇统治时期的常设官职④三个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牵制A. ①③④B. ①②④C. ②③④D. ①②③【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四个选项都包含三个小项,做这种题目的窍门是一看选项,就知道只需要从4个小项中找出其中的一个错误项。

甘肃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甘肃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带答案解析

甘肃高三高中历史月考试卷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说文解字》解释说:“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以什么为纽带?A.财产B.地域C.信仰D.血缘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

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A.中央集权制建立B.儒家学说成为统治思想C.宗法式家族制度形成D.王位世袭制确立3.隋唐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完善,其“完善”的含义是①皇帝享有至高无上的地位②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员③地方官吏由中央统一任命④实行三省六部制,中央各部门相互制约A.①③B.②③C.②④D.①④4.周代青铜器上的铭文与商代相比,字数越来越多,语句也愈加格式化。

这些铭文大都记述个人业绩,追颂祖先功德,希冀子孙保用。

这表明西周时A.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文字体系B.形成了重视历史传承的风尚C.未能充分发挥文书功能D.青铜器的功用发生重大历史改变5.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的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当时雅典人A.宗教意识淡薄B.反对神灵崇拜C.注重物质生活D.强调人的价值6.唐代五代,中央集权大为削弱,扭转这一局面,宋初采取的重要措施之一是A.文官任知州B.设三司使C.设枢密院D.施行将兵法7.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经历了由郡县两级制到州郡县三级制再到省道府县四级制的演变,这体现了A.中枢权力体系日趋完备B.中央对地方控制的加强C.各地经济联系日益密切D.经济发展区域化程度提高8.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十八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十八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甘肃省武威十八中高二(下)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共60.0分)1.中国姓氏产生的方式有很多,有以时令为姓的,有以出生地、居住地为姓的,有以古分封的国名为姓的,有以封邑为姓的,有以神话中的传说为姓的,有以赏赐的爵号为姓的,有以避讳或某种原因改姓的,有以谥号为姓的……就产生方式而言,下列四个姓氏中区别于其他三个姓氏的是()A. 齐B. 鲁C. 卫D. 司马2.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A. 郡国并行制度B. 君主专制制度C. 中央集权制度D. 郡县制3.黑格尔说:“中国人除了皇帝一人外,都不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古希腊人有一部分人知道自己是自由的。

”在古希腊知道自己自由的“这部分人”是指()A. 妇女B. 外邦人C. 奴隶D. 成年男性公民4.《民法大全》中记载:“拷问不得施加于14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下列对此规定理解不准确的是()A. 此规定注意规范审讯制度B. 此规定注意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C. 此规定包含的原则影响深远D. 此规定注重保护奴隶5.有学者把17世纪东西方两位末代君主(英国查理-世和明朝崇祯皇帝)的暴亡,视为两个民族历史的一个楔子--世界的天平开始失衡,西方的崛起与东方的没落明显加快。

此说法的着眼点在于()A. 社会形态转变B. 政权发生更替C. 国力对比变化D. 生产力对比变化6.西方国家的“三权分立”并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它和中国儿童游戏中的“锤子、剪刀、布”同一原理,即一物降一物。

对此种说法你认为()A. 正确,讲出了三权分立的实质B. 贴切,道出了三种权利之间的关系C. 不妥,三种权利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单向制约D. 不妥,三权关系应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7.某中学组织历史知识竞赛,主持人问:“下列哪些成员是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的?”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应该是()①英国下院议员②美国众议院议员③英国内阁成员④德国联邦议会议长。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

(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D. 指的是郡县制【答案】B【解析】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的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权力尚未集中,所以不是中央集权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指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法六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式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

由此可见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B. 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C. 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D. 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答案】C【解析】“二五”计划指1958年到1963年。

由材料来看,“二五”计划初期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盛行。

材料中将中央则成的计划当做地方的第一本账,“在地方式必成的”,而地方“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这容易导致地方经济建设层层加码,故选C。

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A。

鉴于大跃进运动的危害,中共在“二五”计划后期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D。

3.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 相权不断削弱B.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 皇权不断加强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三公九卿、内外朝特别是内阁、军机处等均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说这些机构的设立在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材料不是强调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以及中枢机构完善等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秦朝在政府组织上,嬴政大帝给中国历代王朝奠定了权威性的规范,使得以后几百个帝王只能在他所想到的圈子里作小小的修正,而无力作巨大改变。

”材料中这一“规范”是指( )A.分封制度 B.世袭制度C.中央集权制度 D.宗法制度2.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

”下列措施不能体现这一观点的是()A.汉武帝推行内外朝制 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宋朝增设参知政事等 D.元朝时设置了中书省3.在传统的民俗中,除夕夜要“迎家堂”,家中供奉祖先牌位或家谱。

与这一民俗有关的制度是()A.分封制 B.宗法制 C.九品中正制 D.三省六部制4.秦朝廷尉李斯在一次议政时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为解决这一问题,秦始皇实施了()A.分封制 B.三公九卿制 C.郡国并行制 D.郡县制5.秦统一六国后,赢政自称“始皇帝”,他还规定,自己死后传位给子孙,“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约定:“非刘氏而王,大下共击之。

”这表明()A.帝王借宗法血缘维护统治 B.宗法制决定帝王治国思想C.分封制的基础依然存在 D.君主专制得以不断强化6.“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

”这种情况产生的影响是()A.强化了皇权 B.限制了皇权C.被历代沿用 D.提高了行政效率7.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指出,“古来帝王,由秦始皇至清代宣统,正统偏安者共二百余人,真正懂得国家政体并善以此治国者, 不过秦皇、汉武、宋太祖、清圣祖(康熙)四人而已”。

其中的“国家政体”是指()A.王位世袭制 B.中央集权制 C.文官体制 D.监察体制8.史载:(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委派官员到各地署事,行使中书省职权……在距离省治较偏远的地区分道设宣慰司,边陲民族地区的宣慰司及其所辖机构,参用当地的士官任职。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历史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

(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D. 指的是郡县制【答案】B【解析】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的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权力尚未集中,所以不是中央集权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指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法六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式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

由此可见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B. 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C. 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D. 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答案】C【解析】“二五”计划指1958年到1963年。

由材料来看,“二五”计划初期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盛行。

材料中将中央则成的计划当做地方的第一本账,“在地方式必成的”,而地方“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这容易导致地方经济建设层层加码,故选C。

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A。

鉴于大跃进运动的危害,中共在“二五”计划后期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D。

3.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 相权不断削弱B.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 皇权不断加强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三公九卿、内外朝特别是内阁、军机处等均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说这些机构的设立在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材料不是强调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以及中枢机构完善等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甘肃省武威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甘肃省武威十八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试卷高一历史时间:50分钟总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小明喜欢看历史剧《烽火戏诸侯》。

这个历史典故讲述了西周时期诸侯国因信守义务,蜂拥而至勤王的故事。

这个典故所反映的政治制度是()A.分封制B.宗法制C.郡县制D.礼乐制度2.秦朝御史大夫的职责是()A.助理皇帝政事B.管理军事C.主管教育D.兼理国家监察事务3.《三字经》写到:“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周朝最长久的制度保障是:()①禅让制②分封制③宗法制④中央集权制度A. 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4.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A.宗法制B.郡县制C.君主专制D.中央集权制5.史书记载,结束了汉末以来三国分裂局面的西晋武帝司马炎共有儿子26个,但太子司马衷却天生痴愚。

晋武帝想要废太子另择继承人,皇后劝说:“立嫡以长不以贤,岂可动乎!”于是晋武帝没有更换太子的人选。

由此可见晋武帝选太子的根据源于()A、世袭制的父死子继原则B、宗法制的嫡长子继承原则C、君主制的集权独裁原则D、禅让制的尚贤原则6.“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乃今皇帝,一家天下。

”这则纪功石刻说的是()A.周天子分封天下B.秦始皇统一六国C.汉武帝开拓疆土D.忽必烈一定乾元7.“皇帝”成为我国最高封建统治者的称谓,首创于()A、秦王嬴政B、汉高祖刘邦C、唐太宗李世民D、宋太祖朱元璋8.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的等级序列是()A.周王——卿大夫——诸侯——士B.周王——诸侯——卿大夫——士C.周王——卿大夫——士——诸侯D.周王——诸侯——士——卿大夫9. 宗法制度的核心是()A.嫡长子继承制度B.礼乐制度C.分封制度D.血缘关系10. 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关系是()A、互为表里B、完全割裂的C、前者决定后者D、后者决定前者11、宋太祖在各州所设立的通判的主要职责是()A、征收地方赋税B、处理地方案件C、征发国家徭役D、负责监督地方长官12、丞相制度被永远废弃始于()A、明太祖B、明成祖C、清康熙帝D、清雍正帝13、我国当前实行的省制开端于()A、秦朝的郡县制B、西汉的州郡县制C、唐朝的军镇制D、元朝的行省制14、清朝军机大臣的基本职责是()A、决定清朝的军国大事B、协助皇帝监察百官C、掌管国家军事D、笔录、传达皇帝的旨意15、汉武帝为削弱相权采取的最为重要的措施是()A、频繁任免宰相以防大权旁落B、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C、废除秦朝的中央官制D、开始探索三省体制16.唐太宗时,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照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B.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17.山东一带自古以来被称为齐鲁之地,这一称谓源自()A.分封制B.宗法制C.王位世袭制D.郡县制18.宋代行使宰相权力的“中书门下”主要行使的是()A.决策权B.行政权C.军政权D.财政权19、确立起雅典民主政治的是()A、梭伦改革B、克利斯提尼改革C、伯利克里改革D、亚历山大改革20.公元前8—前6世纪,希腊出现200多个城邦,这些城邦的基本特点是()A.地域辽阔,农业发达B.法制健全,等级森严。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解析】甘肃省武威市第十八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019-2020学年高三第一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24题,共48分)1.西周的继承制度有排他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继承了祭祀权就获得了相应的政治身份和财产。

到了战国秦汉时期,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

这表明A. 封建小农经济的逐渐确立B.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严重挑战C. 宗法制、分封制逐渐瓦解D.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逐渐确立【答案】C【详解】根据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继承制度的排他性和等级性受到削弱,”可知,战国时期与西周相比,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嫡长子继承制逐渐瓦解,“获得祭祀权并不能理所当然地获得相应的政治地位”说明等级森严的分封制逐渐瓦解。

故选C。

材料主要是政治制度方面的,没有涉及经济领域,故A与材料无关,排除A。

材料“政治渐渐摆脱血缘关系的羁绊”中用“渐渐摆脱”来形容宗法制的逐渐瓦解,而选项用“受到严重挑战”,没有能准确理解题意,故排除B。

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与材料无关,故排除D。

2.《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这反映了A. 社会矛盾日趋尖锐B. 天下和合的天下观C. 世界意识逐渐明晰D. 华夷观念受到冲击【答案】B【详解】据材料《礼记》中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荀子说:“四海之内若一家,莫不趋使而安乐之。

”王阳明则说“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

”等信息判断,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体现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B 正确;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社会矛盾日趋尖锐,A错误;据上分析可知,材料体现的是儒家思想,是天下一家、天下和谐的思想观念,没有反映世界意识,C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华夷观念,D错误。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2018年—2019年第一学期高二历史第一次月考时间:90分钟一、选择题:(共24题,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西方学者认为,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诸民族的文化走向,在当时的中国最具典型意义的现象是A. 诸子并立、百家争鸣B. 以法为教、焚书坑儒C.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 崇儒尚佛,兼收并蓄【答案】A【解析】本题材料“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人类首次觉醒,理性思维所创造的精神文化决定着其后民族的文化走向”反映了中国处于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的文化领域最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百家争鸣,因此选A。

B是秦朝时期;C是西汉时期;D是唐朝时期。

2.针对当时“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社会现状,孔子主张。

A. 克己复礼B. 为政以德C. 仁者爱人D. 有教无类【答案】A【解析】解题注意材料中的信息,当时是“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指的是礼崩乐坏,所以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正确的是A项,BCD不符合题意。

3. 梁启超曾说,如果让孔子当国民政府的教育总长,他一定会像法国那样,把教育部改为教育美术部,把国立剧场和国立学校看得一样重,并且还会改良戏曲,到处开音乐会,忙个不停。

这说明儒家()A. 主张用仁爱之心调节和协调社会关系B. 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发展私立教育C. 注重美育对道德修养的辅助作用D. 注意借鉴不同文明,进行教育改革【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首先阅读题干,题中强调的是美术剧场等文学艺术对教育的作用,故本题实质上是考察这些对教育的辅助作用,也就是答案中的C选项。

故本题选择C。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孔子的思想内容4.先秦某思想家主张:“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使天下于治,合于善也。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_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命题人: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48分)1.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有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④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③④【答案】A【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宪法规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这些制度确保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故①②③正确,选A。

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是新时期政治改革的内容,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④,排除BCD。

2.下面是1954年北京西单区笫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

它突出反映了A. 第一届人大代表来源高度集中B. 文化落后的农民阶级无法担任代表C. 国家政权中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D. 人大代表选举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表格材料的能力。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第一届人大代表包括各个阶级阶层的人物,排除A ;农民是我国公民也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也能成为人大代表,排除B ;各方面代表中,工人代表所占比例最大,C 正确;D 项不符合材料的意思。

故答案选C 。

点睛:本题以数字表格变化为信息载体,通过一定的数量关系来反映事物的特征、变化规律及内在联系。

解决这类材料题的关键是通过图表材料所呈现出的数字变化,根据表格中“笫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统计表”,联系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结论。

3.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表决通过决定,授权澳门特别行政区对设在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辖,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与横琴岛其他区域实行隔离式管理。

这意味着横琴岛的一部分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

这表明 A. “一国两制”保证了澳门的繁荣稳定 B. “一国两制”的实践日益丰富C. “一国两制”适合中国任何地区D. “一国两制”是解决台湾问题的唯一途径 【答案】B 【解析】【详解】澳门特别行政区被授权对珠海市南部横琴岛的澳门大学新校区实施管理,横琴岛的一部分成为实行“一国两制”的新区域,这表明了“一国两制”不断被运用于实践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武威第十八中学2019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考试范围:高考范围。

2、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填空题和解答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6、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

(共30小题。

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关于第一个“制”的说法正确的是A. 其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B. 其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C. 指的是中央集权制度D. 指的是郡县制【答案】B【解析】第一个“制”指的是分封制,而分封制的内涵是封邦建国,以藩屏周,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分封制权力尚未集中,所以不是中央集权制度,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指的是分封制而非郡县制,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二五”计划初期,毛泽东提出的《工作方法六条》:要求计划做三本帐,中央做两本账,一本是必成的计划,对外公布,第二本则是则成的计划,不对外公布;地方也有两本账,地方的第一本账就是中央的第二本帐,这在地方式必成的,地方的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

由此可见A.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严重B. 中央部分纠正左倾错误C. 经济非正常发展态势明显D. 调整八字方针初见成效【答案】C【解析】“二五”计划指1958年到1963年。

由材料来看,“二五”计划初期正在开展大跃进运动,高指标盛行。

材料中将中央则成的计划当做地方的第一本账,“在地方式必成的”,而地方“第二本账也是期成的”,这容易导致地方经济建设层层加码,故选C。

材料没有体现计划经济的弊端,排除A。

鉴于大跃进运动的危害,中共在“二五”计划后期着手调整国民经济,排除BD。

3.秦朝三公九卿、西汉内外朝、唐朝三省六部、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等机构的设立,本质上反映了A. 相权不断削弱B. 中央权力不断加强C. 皇权不断加强D. 中枢机构不断完善【答案】C【解析】三公九卿、内外朝特别是内阁、军机处等均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说这些机构的设立在本质上反映了皇权不断加强,材料不是强调相权削弱、中央权力加强以及中枢机构完善等问题,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4.明英宗时,流民几乎遍及全国。

这些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

大量流民的出现在客观上A. 引发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B. 利于新经济因素的成长C. 加速了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D. 导致白银成为通用货币【答案】B【解析】依据“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可知,流民沦为雇佣工人,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故B项正确;依据“流民或泛舟出海,到南洋和日本交易”可知,大量流民的出现不能说明政府对外实行海禁政策,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农业是以小农经营为主,材料没有体现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故C项错误;D项与题意无关,应排除。

点睛: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需要掌握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抓住关键信息“或注入城市,打工度日,沦为乞丐;或进入深山,垦荒种田,采矿淘金”分析即可。

5.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其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D.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答案】C【解析】根据题干“协田”“千耦其転”可知是集体耕作的方式;“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知是男耕女织的个体农耕;故体现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C项正确。

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而不是耕作方式,排除A。

精耕细作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排除B。

没有和世界进行比较,无法知道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

6.北宋宰相赵普认为,“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宋初统治者制定的“治之”之财的措施是A. 委任中央文官“权知军州事”B. 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C. 增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D. 中央设置二府三司【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的是设置转运使收缴地方财权以削弱地方的财政权,但需要注意的是材料不涉及委任中央文官、参知政事以及二府三司,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7.欧共体委员会主席德洛尔说:“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因而它肯定不会随着冷战的结束而消亡。

”由此判断,欧洲走向联合的出发点是A. 密切欧洲各国的联系,促进自身发展B. 摆脱美国控制,提高欧洲的国际地位C. 与美国、苏联抗衡,保障自身的安全D. 制止发生战争,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答案】A【解析】A、材料涉及的是“欧共体不单单是冷战的产物”,可知欧共体是密切欧洲各国联系的需要,促进自己发展的需要,正确;B、材料指出欧共体不是冷战的产物,排除;C、材料涉及的是不是冷战的产物,因此不是与美国、苏联抗衡的需要,排除;D、材料指出欧共体的成立主要是欧洲联合强大自身的需要,排除;故选A.8.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指出:“五四运动的杰出的历史意义,在于它带着为辛亥革命还不曾有的姿态,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

”其主旨是指五四运动A. 开启了近代中国一场思想启蒙运动B. 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C. 成为中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折点D. 对传统伦理观念给予了最致命打击【答案】B【解析】【详解】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从材料中的“这就是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国主义和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封建主义”来看,说明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

故答案为B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是从民主革命进程来看待五四运动的意义,排除;材料不是从中国社会转型来评价五四运动的意义,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对中国传统伦理的影响,排除D项。

【点睛】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发挥领导作用,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由无产阶级领导、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新时代,从而同原来的带有妥协色彩的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存在许多不同。

9.元朝人陈高有《中华诗》云:炎方有撞树(棉花),衣被代蚕桑。

”清朝人亦认为“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

这些说法表明元明清时期A. 棉纺织业已基本取代丝织业B. 民众生活与市场联系日趋密切C. 种植棉花能获取较高经济利益D. 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的“利视丝盖百倍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均表明种植棉花能获得较高的经济利益。

故答案为C项。

A项说法绝对,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排除;材料没有反映民众生活与市场的关系,排除B项;元明清时期中国自然经济占主体,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0.元代王祯所著《农书》载:“水激轮转,众筒兜水,次第倾于岸上所横木槽,谓之天池,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似人力。

”材料中描述的是A.B.C.D.【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以灌田稻,日夜不息,绝似人力”可知是灌溉工具,根据材料“众筒兜水”可知是筒车;结合图示可知,A项为水排,B项为翻车,C项为耧车,D项为筒车,故ABC错误,D项正确。

11.英国人大卫•兰德斯曾说:“工厂是一种新的监狱,而时钟则成为新的狱卒。

”对作者观点理解最准确的是A. 工厂成为了犯罪频发的地方B. 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C. 批判垄断组织对个人的剥削D. 工厂模仿监狱的管理手段【答案】B【解析】【详解】将工厂比喻为“监狱”,时钟比喻为“狱卒”,是因为工厂制加重了工人负担,工人劳动强度空前提高,说明作者认为机器生产异化了工人生活。

故答案为B项。

“监狱”只是作者对工厂的比喻,排除A、D项;材料没有涉及垄断的影响,排除C项。

12.汉代董仲舒、王莽等人对商鞅“废井田,开阡陌”的土地变革极为不满;宋代王安石、朱熹等人主张“复古井田制,田尽归官”;近代孙中山曾多次给予井田制高度的评价。

这些主张的共同目的是A. 保护田庄经济B. 发展商品经济C. 维护封建统治D. 限制土地兼并【答案】D【解析】在井田制之下每家农民必须先耕种公田,然后才可以耕种自家私田。

由于每家拥有同等数量的私田,所以过着没有贫富分化的生活,也可以限制土地兼并,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田庄经济是封建土地度的产物而和井田制无关,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对田地的重视是发展农业经济而非商品经济,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孙中山是反对封建统治的,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名师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明白限制土地兼并问题是一老的历史问题,而井田制则可以很好的解决土地兼并问题。

13.明万历年间,仅苏州丝织业中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是官局的两三倍。

清初在苏州复置官局,设机800张,织工2330名。

至康熙六年(1667年)缺机170张,机匠补充困难,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信息是A. 标志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B. 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落后C. 政府摒弃了抑商政策D. 民营手工业迅速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受雇于私营机房的织工就有数千人”“而同一时期苏州民机不少于3400张”来看,明清时期的民营手工业发展迅速。

故答案为D项。

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信息是通过民营与官营手工业的对比来反映民营手工业的发展状况,排除;材料信息没有涉及官营手工业的管理方式,排除B项;C项不符合史实,材料信息也不能反映,排除。

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按规定,“诸行自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四十行”,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A. 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B. 坊市制度已经瓦解C. 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D. 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材料中没有涉及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所以仅依据材料是无法得出“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这一结论的,故可排除A;依据材料的意思可知,唐代长安对商铺的管理是很严格的,而到宋代,商业店铺散布于城内各处,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到了宋代坊市制度已经瓦解的情况,故选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农业问题,而且在中国古代,农业一直占居主导地位,故可排除C;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在明中叶以后,而且在材料中也没有体现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故可排除D。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