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唐诗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
2023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人物形象”题型专练(附答案解析)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西亭子言怀①张谓数丛芳草在堂阴,几处闲花映竹林。
攀树玄猿呼郡吏,傍溪白鸟应家禽。
青山看景知高下,流水闻声觉浅深。
官属②不令拘礼数,时时缓步一相寻。
[注]①本诗约作于诗人大历年间任潭州刺史时。
②官属:主要官员的属吏。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的“数丛芳草”“几处闲花"写西亭子景致之清丽,流露出诗人的恬适之情。
B.“玄猿呼郡吏”是人们到西亭子游玩时所看到的情景,这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C.诗人以看景知高下、闻声知水深,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
D.这首诗的语言朴素平淡,而平淡中又有着深远的情致,与陶渊明的诗歌语言相似。
16.尾联的意思是什么?它刻画了诗人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15.C16.①尾联的意思:不时地带着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②形象:诗人是一个平易近人、闲适自在且热爱自然的官员。
他身为刺史,却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时时缓步寻景,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突出了自己的赏景经验之丰富与观察力之敏锐”错误,诗人突出的不是自己的赏景经验与观察力,而是那种悠然自得的乐趣。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先看尾联的意思。
“官属不令拘礼数”的正常语序应为“不令官属拘礼数”,也就是说不让大小官员受礼数拘束;“时时缓步一相寻”的主语是自己和“官属”,“缓步”是寻赏美景的行为举止,可以看出心情之闲适。
合起来是说自己要不时地带着不分尊卑的属吏从容、闲适地到西亭子来寻景散心。
再看刻画的人物形象。
诗人身为刺史,没有一点官架子,没有高高在上,不让自己和属下被礼数拘束,不分尊卑、高下;一起去缓步寻景,既看出诗人的闲时,诗句中又透露出诗人对西亭子一带风景的喜爱之情。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八 诗歌鉴赏(新教材新高考)诗歌讲练测练习(解析版)
诗歌鉴赏专题测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听筝柳中庸①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注]①诗人的族侄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集团的政治改革,失败后,被贬南方。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此诗写听筝的感受,“听”是此诗的关键,所写内容都是围绕“听”字铺开。
B.首联“悲怨”二字概括了听筝的总体感受,并为全诗奠定了悲怨的情感基调。
C.颈联诗人展开想象,用“谁家”“何处”连连发问,孤独寂寞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情感非常丰富,诗人直抒胸臆,抒发了伤春之悲、怀人之愁、离别之恨。
2.古人描摹音乐颇有心得,请比较一下本诗颔联与《琵琶行》中“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两句在描摹音乐的不同之处。
【答案】1.D 2.两个诗句都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柳诗以形写声,通过描摹柳条伴着春风絮絮话别,啼鸟绕着落花声声鸣啼的场景,以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化无形为有形,形象地写出筝声中的悲怨之情;白诗则直接以声写声,以银瓶突破、水浆四溅、铁骑突出、刀枪齐鸣的声音比喻琵琶声的清越雄壮,使人感觉到琵琶声的铿锵有力。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直抒胸臆”错,颔联借景抒情,借想象的景象来表达悲怨之情,是间接抒情。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本诗颔联“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筝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娟娟啼血。
运用通感的手法,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以形写声。
诗人巧妙地把弦上发出的乐声同大自然的景物融为一体,顿时使悲怨的乐声,转化为鲜明生动的视觉形象。
那柳条摇荡、柳絮追逐、落英缤纷、杜鹃绕啼的暮春情景,仿佛呈现于读者的眼前;春风、杨柳、花、鸟,情怀毕露,更加渲染出一片伤春惜别之情。
白诗“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那“幽愁暗恨”在“声渐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迸,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
202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诗(含答案)
专题46 古代诗歌阅读——诗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庙杜甫久游巴子国,屡入武侯祠。
竹日斜虚寝,溪风满薄帷。
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
翊戴①归先主,并吞更出师。
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
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②。
[注]①翊戴:辅佐拥戴。
②“欻忆”句:欻,忽然。
据《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载,“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屡入”说明杜甫多次拜谒诸葛庙,体现诗人对诸葛亮景慕之深。
B.“君臣”两句由实入虚,由眼前之景转为追溯诸葛亮的一生功业。
C.“虫蛇”两句,描写庙内荒废破败,隐含了作者内心的伤感之情。
D.“欻忆”两句化用典故,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
2.学者陈贻掀认为杜甫有“诸葛亮情结”,请结合本诗与《蜀相》简要分析。
【答案】1.D2.(1)渴望像诸葛亮一样,辅佐圣主,一展抱负。
如“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抒发了对臣贤君圣、君臣相得的向往。
(2)对诸葛亮一生功业充满景仰。
如“并吞更出师”“两朝开济老臣心”等抒发了对诸葛亮济世扶危、鞠躬尽瘁的追慕。
(3)对武侯祠如今冷落的感慨。
如“虫蛇穿画壁,巫觋醉蛛丝”“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等,都描绘了武侯祠荒凉冷落的情景,抒发了英雄不再、无人瞻顾的伤感。
(4)诗人以诸葛亮自况,借缅怀诸葛亮抒发自己矢志报国的志向,如“欻忆吟梁父,躬耕也未迟”。
(5)借助对诸葛亮功业未成、赍志以殁的叹惋,表达诗人壮志难酬的感慨。
如“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表现诗人要学习诸葛亮超然物外的精神”错误,杜甫“吟《梁父》”和“躬耕”是意欲效仿诸葛亮,希望辅佐贤君,表现其积极入世的思想。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本诗中,“君臣当共济,贤圣亦同时”意思是:君臣当共同成就事业,贤圣也应出于同时。
吉林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上包祭酒孟郊岳岳冠盖彦①,英英文字雄。
琼音独听时,尘韵固不同。
春云生纸上,秋涛起胸中。
时吟五君咏,再举七子风。
何幸松桂侣,见知勤苦功。
愿将黄鹤翅,一借飞云空。
【注】①彦,有才学的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前四句诗人夸赞包祭酒为官刚正,文气过人,他的文章不同凡俗、世所罕见。
B.第五到八句中诗人表现自己才华出众的同时,还赞美了包祭酒崇高的人格追求。
C.第九、十两句诗人既表达了内心的仰慕之情,也借此表现自己勤奋努力的品行。
D.整首诗将多种抒情手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作者干谒之情表达得真诚而恳切。
2.同为干谒诗,本诗最后两句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在表达渴望被举荐的情感时有什么异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雨夜眠①唐·白居易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
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瓶②火,香添暖被笼。
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
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
①瓶:烤火用的烘瓶。
3.下面对诗歌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用“三秋”点明时序,意同《滕王阁序》中“时维九月,序属三秋”。
B.颔联雨声淅沥中,老翁仍能安然“睡美”,体现他心无所虑的闲适情怀。
C.取暖的燃料已化为灰烬,老翁却“香添暖被笼”,与“睡美”形成照应。
D.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直抒胸臆,突出秋霜的冷酷,表达愤懑无奈之情。
4.本诗中“老翁”的形象与诗人在《琵琶行》中塑造的“江州司马”的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具体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寄皇甫冉郑丰刘方平洛阳清夜白云归,城里长河列宿①稀。
秋后见飞千里雁,月中闻捣万家衣。
长怜西雍青门②道,久别东吴黄鹄矶。
借问客书何所寄,用心不啻两乡违。
【注】①列宿,指群星排列。
①青门,汉青门外有霸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2023届辽宁省部分地区高三4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古诗阅读(含答案)
古诗阅读2023届辽宁省锦州市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1小题,9分)4.(9分)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问题。
战城南卢照邻将军出紫塞①,冒顿在乌贪。
筋喧雁门北,阵翼龙城南。
雕弓夜宛转,铁骑晓参②。
应须驻白日,为待战方酣。
【注】①紫塞:古代人们对长城的习惯称谓。
②参:检查马匹铠甲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是严整的对句,既指出交战双方,又介绍交战的地理位置。
B.颔联听觉与视觉描写相结合,渲染出汉军与匈奴交战时的紧张局势。
C.颈联写将士严阵以待,夜不释弓,晨不离鞍,随时准备跃马逐北。
D.本诗虽描写汉与匈奴之战,却反映了诗人对唐初战争惨烈的批判。
(2)本诗的结尾句与高适的《燕歌行》的结尾句表达的情感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辽宁省鞍山市2022-2023学年度高三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朝中措①宋·朱敦儒登临何处自销忧?直北看扬州。
朱雀桥边晚市②,石头城下新秋。
昔人何在?悲凉故国,寂寞潮头。
个③是一场春梦,长江不住东流!【注】①这首词为作者南渡一段时间之后登临建康(今南京,即词中"故国"),回顾此地当年繁华,感慨今昔所作。
"扬州"是抗金前线重镇。
"朱雀桥"是昔日建康城繁华之所。
"石头城"即建康。
②晚市,傍晚的集市。
③个,这。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设问并统领全文,"自"突出登临的孤独感,"忧"奠定全词的感情基调。
B.“朱雀桥边”化用《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巧妙地暗示建康的昔盛今衰。
C.“晚市”热闹,“新秋”畅好,眼前繁盛之景给心绪复杂的词人带来短暂的安慰。
D."昔人"指昔日往来如织的游人,"寂寞潮头"把物拟人化,表达物是人非之悲。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项训练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青溪王维言①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②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磐石上,垂钓③将已矣。
【注】①言:发语词,无义。
①趣:通“趋”。
①垂钓:指严子陵隐居富春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随山将万转”,写出了青溪山水无碍流淌的气势,这样的青溪水,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B.“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运用了对偶,“声”对“色”,“喧”对“静”,“乱石中”对“深松里”,语言凝练,句式整齐,富有音乐美。
C.“漾漾”,绘水动貌;“澄澄”,状水静貌,一动一静,极为传神。
两个叠词的运用,使该句音韵和谐。
D.这首诗的风格自然、清淡、素雅,诗人写景抒情均不刻意为之,表面上看似不着力,而读来韵味隽永醇厚、平淡而有思致。
2.王维在诗中是如何表达情感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题老学庵壁陆游此生生计愈萧然,架竹苫茆只数椽。
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送流年。
太平民乐无愁叹,衰老形枯少睡眠。
唤得南村跛童子,煎茶扫地亦随缘。
【注】此诗为陆游晚年蛰居故乡山阴时所作,此时金兵已占领北方领土,宋朝统治者偏安江南一隅。
老学庵,陆游书斋名。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人一生酷爱读书,哪怕晚年生计艰难,也要盖上一间书斋,以此来打发无聊难捱的时光。
B.颔联中“古今”与“昏晓”相对,“永日”与“流年”相对,精炼准确地概括了作者终生与书为伴,以书开导人生的读书生涯。
C.诗人对生活要求不高,书斋没有书童,请一个南村的跛脚童子也无所谓,同时也说明了诗人生计艰难,照应了开头的“萧然”。
D.老学庵是陆游晚年生活的精神家园,哪怕它十分简陋,他依然写诗作记,并题写在墙壁上。
4.有人说“太平民乐无愁叹”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有相仿之意,请谈一谈你的看法。
高考复习(语文)专项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含答案及解析】
任务突破练15优化阅读步骤,准确解读诗歌一、(2021·湖北麻城高三5月冲刺)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除忠州,寄谢崔相公白居易提拔出泥知力竭,吹嘘生翅见情深。
剑锋缺折难冲斗,桐尾烧焦岂望琴。
感旧两行年老泪,酬恩一寸岁寒心。
忠州好恶何须问,鸟得辞笼不择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出泥”表明自己原是在淤泥之中,暗示了诗人被提拔之前的艰难境况。
B.“力竭”是说崔相公帮助自己用尽全力,“情深”是说他与自己情谊深厚。
C.颔联说自己的宝剑缺损,无法上阵杀敌,就像烧焦的梧桐不能制成瑶琴。
D.“岁寒心”指坚贞不屈的节操,诗人以此表达会对崔相公的帮助永怀感恩。
2.诗歌的尾联有何含意?在情感表达方面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二、(2021·河北邯郸高三月考)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3~4题。
秋暮书怀谢榛木落风高万壑哀,山川纵目一登台。
夕阳满地渔樵散,秋水连天鸿雁来。
白发无情淹岁月,黄花有意照樽罍①。
西园②公子虚陈迹,词客于今说爱才。
:酒杯。
②西园:位于河北临漳,为三国曹操所建,常召曹植、陈琳等文士在此吟诗宴游。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诗人登高望远,抓住秋天的代表景色,营造了一个萧瑟、旷远的意境,并以“哀”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从俯视和仰视两个角度进行描写,紧扣题目中的“秋暮”两字取景,借“夕阳”“鸿雁”等意象,表现了日月更替、夏秋变换的时光流逝。
C.颈联运用拟物的手法,埋怨“白发无情”,慨叹“黄花有意”,体现了诗歌创作的“无理之妙”,别具情怀,富有诗趣。
D.尾联讲述西园荒芜,曹氏父子早已不在,如今的文人词客仍然谈论着他们爱才的故事,借用典故,暗寓情怀,委婉含蓄,发人深思。
4.同是悲秋之作,此诗的后两联与杜甫《登高》的后两联在情感上有何不同?三、(2021·湖北天门一中高三5月模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2023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练专题48古代诗歌阅读真题专练
专题49 古代诗歌阅读——真题专练一、(2022·全国·高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别李白[唐代]寻阳五溪水,沿洄直入巫山里。
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
送君别有八月秋,飒飒芦花复益愁。
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根据本诗内容可知,诗人的友人即将乘船出发,沿水路驶往三峡方向。
B.诗人表示友人将去的地方景色优美,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
C.本诗最后两句的表达方式,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也曾使用。
D.诗中前后两次使用“君”,都是指即将离别的友人,含义并无不同。
2.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1.B2.①寓情于景:诗人送别友人,遇芦花飒飒作响,离愁更甚,此景烘托了诗人与友人分别的依依不舍的离情。
②以景结情:诗人以消失不见的船帆和“空自流”的长江之景作结,孤寂凄冷的意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艺术特色的能力。
B.“而友人的风采正与这美景相称”错,结合“胜境由来人共传,君到南中自称美”分析,只是说即将去的那里的风景一直为世人所传颂,友人到了一定会很喜欢,没有选项中意思。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分析写作技巧的能力。
“飒飒芦花复益愁”意思是说在这芦花被风吹动的飒飒声中我更觉忧愁,写秋天送别友人,本就依依不舍,兼之萧瑟凄凉的景象,心情愈加惆怅哀愁。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渲染悲伤的气氛,一派衰败的景象中,诗人因离别而伤感的情绪浓重,可见友情之深厚,难舍难分。
结尾“云帆望远不相见,日暮长江空自流”写远眺友人的船帆已经看不见了,只有日暮下的长江独自流淌,以景结情,委婉含蓄,诗人远望友人离去,直至船帆消逝于视线,可见遥望时间之长久,以杳无踪影的船帆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作结,景象中融入了诗人万般情结,与友人分别后的孤独寂聊凄冷的心境让读者能够以形象的画面中身临其境,更加衬托出离愁别绪的浓重,极具感染力。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专题七 诗歌鉴赏第05讲 鉴赏诗歌情感价值观 练习(原卷版)
第05讲鉴赏诗歌情感价值观(基础题和拔高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谢寺①双桧②刘禹锡双桧苍然古貌奇,含烟吐雾郁参差。
晚依禅客当金殿,初对将军映画旗。
龙象界③中成宝盖,鸳鸯瓦上出高枝。
长明灯是前朝焰,曾照青青年少时。
【注】①谢寺:即法云寺,原是东晋大都督谢安的住宅,后其姑母削发为尼,遂改住宅为寺,故世称“谢寺”。
时诗人30岁,因回忆曾在杜佑军中任职所作。
②桧:一种常绿乔木。
③龙象界:佛界。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的题目。
壬辰寒食王安石客思似杨柳,春风千万条。
更倾寒食泪,欲涨冶城①潮。
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
未知轩冕②乐,但欲老渔樵。
【注】①冶城: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安石父王益为江宁(南京)通判,死后葬于江宁牛首山。
此诗是作者寒食节为父亲扫墓时所写。
②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代指官位爵禄。
★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三:精做文本印证分析题提升练(原卷版+解析版)
2024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题二:精做写景抒情题提升练(解析版)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9分)梦李白二首①(其一)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②青,魂返关塞③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注】①乾元元年(758),李白流放夜郎,二年春遇赦。
杜甫远在北方,只闻李白流放,不知被赦,仍为其忧思。
②枫林:指李白所在地。
③关塞: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头要写梦,先言别;未言别,先说死,“死别”与“生别”对比,便如阴风骤起,吹来一片弥漫全诗的悲怆气氛。
B.诗人使用“对写法”,不说梦见故人,而说故人入梦,不直接描述,而从对方下笔,抒发了深挚的情感。
C.本诗写出了诗人半梦半醒的状态,说“梦”是诗人看到了李白,说“醒”是诗人意识到李白不可能来此地。
D.本诗通过梦境写对李白的思念,语言温柔敦厚,诗人对自己梦幻心理的刻画十分细腻逼真,感人肺腑,引发读者共鸣。
A [A项,“对比”错误,应是以死别衬生别,极写李白流放绝域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2)这首诗写得极有层次,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 ①前四句写梦前。
写诗人与李白生离的伤悲之情和李白流放远地、久无音讯在诗人心中造成的苦痛。
②中间八句写梦中。
写诗人在梦中看到李白从流放之所来诗人所居之地与诗人相会,表现了诗人乍见故人的喜悦和欣慰,又想到李白本在江南身陷罗网,不可能千里迢迢来到这里,继而生出深深的忧虑和恐惧。
③最后四句写梦后。
诗人梦醒之后,看到月满屋梁,想到梦境,迷离中见到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似乎隐约可见,表现了对李白的思念;最后写诗人对李白的惴惴不安的祈祷,体现着诗人对故人命运的隐忧。
[解析] 前四句写梦前。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开篇以死别衬生别,表现诗人内心的苦痛。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
全国各地高考古诗词鉴赏真题集1、(四川卷)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夏日游山家同夏少府骆宾王返照下层岑,物外狎招寻。
兰径薰幽碾,槐庭落暗金。
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一遣樊笼累,唯馀松桂心。
(1)请简要赏析“谷静风声彻,山空月色深”。
(3分)(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和志向?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5分)(1)【答案】请因为风声停止,山谷显得异常安静,幽深少人的山林,月色更加浓郁,运用听觉和视觉描述,描绘了一幅幽邈、静谧的月下山林图景。
【解析】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资料和手法等角度入手分析。
(2)【答案】表达了作者厌倦世俗,热爱自然,渴望归隐的情感;突出了作者对自由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高洁坚贞品格的追求。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情感,可结合诗人的理想与追求,结合诗句的具体资料来分析。
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8分)卜算子张元幹(注)风露湿行云,沙水迷归艇。
卧看明河月满空,斗挂苍山顶。
万古只青天,多事悲人境。
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
[注]张元幹,宋代爱国词人。
(1)请对上片前两句中的“湿”“迷”二字分别作简要赏析。
(4分)(2)“起舞闻鸡酒未醒,潮落秋江冷”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分析(4分)十五、14.(1)①“湿”字,描述出地面浓重的风露水汽使行云也充满湿气而显得厚重凝滞,突出了外在环境的潮湿、阴冷,表现了作者凄凉和沉重的情绪。
②“迷”字,描述水面迷蒙的雾气使归舟迷失了航向,烘托出朦胧、迷惘的氛围,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迷惘。
(2)①化用了祖逖闻鸡起舞的“典故”,表现作者胸怀大志,而报国之志难以实现内心悲愤无奈;②寓情于景,描述江潮的退落和秋江的冷寂,委婉地表达了作者应对国事衰退内心的悲凉,寄寓了浓郁的爱国情感。
3、(上海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16题。
(8分)春江晚景张九龄江林皆秀发,云日复相鲜。
征路那①逢此,春心益渺然②。
兴来只自得,佳处莫能传。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
2024年新高考古代诗歌阅读(16题)主观题的19种题型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胡无人①(节选)陆游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
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
铁衣度碛②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
三更穷虏送降款③,天明积甲如丘陵。
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
[注]①胡无人:古乐府篇名。
②碛:沙石堆积之地。
③降款:投降的文书。
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
赤壁杜庠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①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
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登金陵凤凰台①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②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③,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古都。
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
②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
一作“一水”。
③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
语出陆贾《新语·慎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
本诗为咏史怀古类作品,请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
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
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①。
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
【注】①离披:散乱的样子。
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描写山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
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瑀①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
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
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
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
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
古代诗歌阅读:咏史怀古类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桃源行王安石望夷宫①中鹿为马,秦人半死长城下。
避时不独商山翁②,亦有桃源种桃者。
此来种桃经几春,采花食实枝为薪。
儿孙生长与世隔,虽有父子无君臣。
渔郎漾舟迷远近,花间相见惊相问。
世上那知古有秦,山中岂料今为晋。
闻道长安吹战尘,春风回首一沾巾。
重华③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注】①望夷宫:秦国宫名。
②商山翁:指“商山四皓”,秦末汉初隐居于商山的四个隐士。
③重华:指传说中上古时代最英明的三大部落首领之一的舜,他姓姚,名重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化用“指鹿为马”了这一典故,此句写出了统治者的荒谬无道。
B.诗中五六两句描述了桃源中人的生活状态,表现了隐居生活的艰苦和辛酸。
C.“春风”一句表达了桃源中人听闻外界战乱不断,不胜悲慨,泪落沾巾。
D.本诗是从桃源中人的角度叙述的,而《桃花源记》是从渔人角度叙述的。
2.本诗最后两句“重华一去宁复得,天下纷纷经几秦”意蕴深远。
请结合诗中相关内容,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禹庙①杜甫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②,古屋画龙蛇③。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④,疏凿控三巴。
注:①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
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出蜀东下,途中参谒了禹庙。
②桔柚:禹治洪水后,人民安居乐业,东南岛夷之民也将丰收的桔柚包好进贡。
③龙蛇:指壁上所画大禹驱赶龙蛇治水的故事。
④四载:传说中大禹治水时用的四种交通工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期战乱使人民苦不堪言,山“空”庭“荒”是当时社会面貌的写照。
B.秋风虽劲,落日虽残,却更显禹庙的巍然独峙、庄严肃穆,令人敬慕。
C.这首咏史怀古诗,旨在歌颂禹公而忘私、严明法度、民族至上的精神。
D.本诗风景形胜、庙貌功德无所不包;语言凝练,章法严谨,气象宏丽。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分类训练:即事感怀类(含解析)
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
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
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
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
【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
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
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
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
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
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
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
④总戎:主帅。
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
1.以下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锦官城西”句写诗人在成都生计微薄,感慨世事之艰难。
B.“乌皮几”句,诗人借“乌皮几”表达了自己的思归之情。
C.“昔去”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
D.“今来”句写诗人回到成都后,看到兵戈扰攘、物是人非。
2.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律诗一般只有中间两联对仗,而此诗四联皆对,属对精切,律法谨严。
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
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
D.末句化用《离骚》典故,借芰荷衣显示杜甫不肯同流合污的高洁人格。
3.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
此诗“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一联历来为人称道。
请分析这一联有哪些内涵。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破阵子陆游看破空花尘世,放轻昨梦浮名,蜡屐登山真率饮,筇杖穿林自在行,身闲心太平。
料峭余寒犹力,廉纤细雨初晴。
苔纸闲题溪上句,菱唱遥闻烟外声。
与君同醉醒。
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人以“空花”“昨梦”喻指过往的虚无,“看破”“放轻”宣示自己告别过去。
B.词人着屐拄杖、登山穿林,一个远离尘世、悠游自在的山野隐逸形象跃然纸上。
C.细雨初晴的春日,依然会使人感觉到寒冷,但这并没有影响词人的轻松自得。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题湖上》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读理解《春题湖上》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春题湖上①白居易湖上春来是画图,乱峰围绕水平铺。
松排山面千重翠,月点波心一颗珠。
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
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
注:①白居易曾就任杭州刺史,在职期间,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甚为便民。
此诗作于作者卸杭州刺史任之前夕。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围绕“春”“湖”展开景境,前三联绘景,尾联抒情,全诗情景交融,物我划一。
B.首联对春天的西湖作了介绍:乱峰簇拥,水面平铺,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有如“画图”。
C.颔联借比喻为景物生色,山松似翠,水月似珠,巧极形容,宛然一幅玲珑精致的工笔画。
D.诗人别出心裁在山水中嵌入农事,表现了一种变格出新,流露了诗人归隐田园山水之意。
6.有人说诗歌颈联诗意地描绘农事,尽显“春来”时特有的美色,请从修辞和炼字的角度赏析此“春来”之景。
【答案】5.D6.(1)这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抓住了“早”、“新”的特点,把水稻刚长出来的短秧比作碧毯上的线头,把蒲绿刚伸展出来的嫩叶比作青罗裙上的飘带,极富“春来”之意。
(2)这两句的动词“抽”和“展”极为传神,“抽”字写出秧苗才离开母体、吃力地生长的情状,“展”字可见蒲草初长嫩叶时轻盈、洒脱的风姿,两动词传神地表现“春来”时之生机。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本诗并未流露归隐之意,而是隐含诗人对湖区百姓的关怀。
故选D。
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颈联“碧毯线头抽早稻,青罗裙带展新蒲”意思是,绿色的毛毯绒头是抽长的早稻,青色的罗裙飘带是舒展的新蒲。
从修辞看,“碧毯线头”“青罗裙带”用碧毯细短的线头比喻幼小的绿色秧苗,用青罗裙飘拂的长带比喻舒展着的绿色的蒲叶,描绘西湖春色,突出春色一个“早”字和“绿”字,妥贴入微,真切动人,表达了诗人对湖上春光的喜爱之情。
从炼字看,颈联最有表现力的两个词是“抽”和“展”。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诗歌附答案
2023届高考语文一轮备考专项练古代诗歌阅读羁旅思乡诗歌附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①刘长卿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②,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③,从今又几年?【注释】①至德三年(758)春,刘长卿因事被贬为南巴尉,身处异乡适逢第二年新年,有感而发作下此诗。
②居人下:指遭贬。
③长沙傅:指西汉贾谊曾为大臣妒嫉,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这里是作者借以自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切”“独”二字奠定了全诗孤苦悲凄的情感基调。
B.颔联中诗人将自己与春作对比,春天已经先归来了而自己还未还乡,感叹春归人前。
C.颈联描绘了天畔荒山水乡的风光,即景生情,“同”“共”二字用得巧妙,写尽了诗人孤独无告、迷惘无依的凄苦情状。
D.全诗写景多于抒情,意境深远,用词精炼,情景合一,感人至深。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冬至杜甫年年至日①长为客,忽忽穷愁泥杀人。
江上形容吾独老,天涯风俗自相亲。
杖藜②雪后临丹壑,鸣玉③朝来散紫宸④。
心折此时无一寸,路迷何处见三秦。
【注】①至日:冬至日。
②杖藜:拐杖。
③鸣玉:古时官员所骑马上要镶佩玉器作为装饰,马行走时发出碰撞之声。
④紫宸:唐大明宫中的紫宸殿。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自己漂泊无定的生活,久滞他乡,时时遭受穷困和愁苦的磨缠。
B.颔联写旅居之地远在天涯,但当地人节日中的好客热情带给诗人热闹欢乐。
C.颈联以自身孤老之处境对比出仕在朝的官员,虚实结合,极具画面感。
D.尾联中,“三秦”指长安和朝廷,“路迷”表达了诗人的迷惘和无所适从之感。
4.首联中的“长为客”是全诗的纲领,以下三联都注重与之呼应。
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舟中读元九诗①白居易(唐)把君诗卷灯前读,诗尽灯残天未明。
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声。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专题训练-王维诗歌训练
诗歌专题训练---王维诗歌训练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家王维旧谷行将尽,良苗未可希。
老年方爱粥,卒岁且无衣。
雀乳青苔井,鸡鸣白板扉。
柴车驾赢牸,草屩①牧豪豨②。
多雨红榴折,新秋绿芋肥。
饷田桑下憩,旁舍草中归。
住处名愚谷③,何烦问是非。
【注释】①屩:草鞋。
②豪豨:健壮的肥猪。
③愚谷:即愚公谷,春秋齐桓公会猎于此,遇一老翁,老翁言此山谷名为愚公谷,后用“愚公谷”指隐居或与人无争的地方,此处借指王维隐居的地方。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旧谷即将食尽,田里的庄稼还指望不上,即使是老年人也只能吃粥。
B.作者选取田园中从春到秋几个典型的生活场景,展示田家生活常态。
C.“红榴折”“绿芋肥”描写了景物的衰颓荒凉,衬托出田家生活的惨淡。
D.本诗的语言平易自然,最后两句以典作结,给诗歌增添了含蓄之美。
2.诗歌前四句流露出诗人对农民的同情,结句又说“何烦问是非”,但两者并不矛盾。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杨少府贬郴州①王维明到衡山与洞庭,若为秋月听猿声?愁看北渚三湘近,恶说南风五两轻②。
青草瘴③时过夏口,白头浪里出湓城。
长沙不久留才子,贾谊何须吊屈平!【注】①郴(chēn)州:唐州名,今位于湖南省。
②五两轻:“五两”是古时测定风力的器具,用鸡毛五两系桅杆顶上而成。
“五两轻”指风大。
③青草瘴:据《番禺杂编》记载,“岭外二三月为青草瘴”。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为一首送别诗,诗中有哀婉伤感的情绪,读完尾联之后,会感到本诗的基调并不凄怆。
B.首联写与杨少府共看洞庭山水,秋色萧索,冷月猿啼,渲染了与杨少府依依惜别的伤感之情。
C.颔联运用心理描写,通过忧愁所贬地临近三湘水,厌恶南风大,生动描绘了杨少府不愿前行的情感。
D.颈联设想在明年春天瘴气起、江水涨之时,杨少府可经夏口、湓城而归来,为尾联做铺垫。
4.赵殿成评点此诗的最后两句:“送人迁谪,用贾谊事者多矣,然俱代为悲忿之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清溪行
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秋后作者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
(1)本诗着重描写了清溪怎样的特点?寄托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答:
(2)诗的第五、六句除对偶外还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结合诗句说明其妙处。
答:
(1)清澈。
喜清厌浊(喜欢清新的大自然,厌恶混浊的帝京,或答出清寂之中又含空悲孤寂)的情怀。
(2)运用比喻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
给人以形象生动、身临其境之感。
(1)第三四句中,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
新安江源出徽州,
流入浙江,向来以水清著称。
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意思是:“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
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读者如身入其境。
(2)第二题考查的诗歌的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点明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分析为什么是此种修辞,最后说明运用修辞的效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