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曲折发展sk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国现代史2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10
探索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当时面临 的主要是两大问题:一个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阶 级斗争问题(八大、文革、十一届三中全会),一 个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规模速度问题(八大、八 大二次会议、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八字方针、农村和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共十三大)。在前后约达二十 年(1956—1976年)之久的长时间中,我们党在这两 大问题上都一再发生严重失误,这两方面的失误又相 互影响,使探索过程出现歧途和曲折。
3、人民公社化运动 ⑴原因:领导人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能促进生产发展 ⑵表现: 一大二公 一平二调(无偿调拨)
①生产分配规模大
②单一公有制,提高公有化程度 ③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⑶危害: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破坏农村生产力 ⑷错误实质:生产关系超越生产力发展水平
⑸教训:调整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1、人民公社化的“一大二公”不是社会主义 优越性的表现,完全混淆了社会主义与共产主 义两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2、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⑴表现:粮食产量锐减、人民营养严重缺乏 ⑵原因:①左倾错误的泛滥(根本原因) (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运动) ②苏联的背信弃义 ③自然灾害严重
2、调整经济的措施:
⑴1960年11月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
中央《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
⑵调整国民经济的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 字方针( 19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
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 B.富有地域特色
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
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6.(2008宁夏,33)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 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暴露 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 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一、历史背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曲折的原因,首先要从历史背景入手。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发生了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随后,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在欧洲和其他地区迅速传播开来。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苏联成为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之后,社会主义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迅速传播,很多国家也相继在20世纪中期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试图通过社会主义道路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现代化。
二、社会主义制度踌躇不前的挑战然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并不一帆风顺,曲折前行的原因主要在于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局限性以及面临的挑战。
首先,社会主义制度在初期建设阶段面临着来自资本主义国家的压力和敌对势力的挑战。
在冷战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经济封锁、军事压力和文化渗透,削弱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
这使得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着内外部的困难和矛盾,导致社会主义建设面临了诸多困难和曲折。
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落差另一方面,社会主义道路曲折前行的原因还在于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落差。
社会主义理论主张以公有制为基础,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管理和公平分配,同时强调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计划。
然而在实践中,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管理和实践中出现了诸多问题,特别是在计划经济和市场体制的转换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弊端和问题。
例如,计划经济体系下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市场经济体制下又可能出现私有制加剧社会分化和不平等的问题。
这导致了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建设道路上曲折前行,难以找到一个合理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身问题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社会主义制度本身也暴露出诸多问题。
例如,在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难以有效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增长速度。
同时,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实践中出现了权力腐败、官僚主义腐败等问题,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不公平现象的滋生,使得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出现了曲折。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中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发展过程。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却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与困难。
本文将就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历程以及相应的挑战进行探讨。
1949年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大陆取得政权后,中国开始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在新中国的成立初期,国家实行了经济发展的重点是对传统农业经济进行改革和调整。
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实现了农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
然而,随着国家建设的需要和对经济发展规律的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面临了一系列的曲折与困难。
在1958年至1961年的"大跃进"运动中,由于一些错误的政策决策以及过分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实际情况,中国经济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这一时期出现了农村大规模的人工灌溉工程,导致农田退化,严重耗费了国家资源,对中国的经济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在“大跃进”之后,中国进行了严肃的思想启蒙和内部整顿,同时也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以及对经济发展策略的重新定位。
1963年,国家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国民经济发展战略,这一战略为中国经济的曲折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
然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
在文化大革命的年代,中国再次陷入了苦难与挫折。
这个时期的动荡和制度的混乱导致了经济的大规模破坏,工业生产几乎停滞,农田耕作也遭受了严重的影响。
整个国家的发展都陷入了停滞与混乱之中。
直到1978年邓小平发起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才开始走出困境。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成功地推动了国家的经济发展。
这些改革包括农村经济的改革、城市经济的发展、对外开放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等。
这些举措使中国经济得以重新焕发活力,走上了持续快速增长的道路。
然而,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还远未结束。
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挑战。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根据材料,推断接下来新中国的主要工作将是什么?
开展工业化和进行三大改造
一、1949—1956年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
会主义社会过渡时期 (二)1953--1956
1、方针: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 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 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 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 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 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背景: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内容:主要矛盾变化
主要任务变化
1956年中共八大明确指出:国内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先 进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 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 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 力。
1956年中共八大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 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发展方针。
2、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八大二次会议、多快好省) “大跃进”(中心:大炼钢铁); 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三面红旗
【概念辨析】“大跃进”
高指标 瞎指挥
“大跃进”涉及生产力方面,片面要
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
1949年10月1日 新中国成立后
面临的困境
经济上,国 民经济全面
崩溃
军事上,国 民党还有上 百万军队在 负隅顽抗
国际上,美苏 冷战对峙,帝 国主义国家对 新中国孤立、
封锁
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考点:20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探 索社会主义道路 的实践。总结其 经验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945
1949 1952 1956
二、 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1956—1966)
1、中共八大(1956)
(1)中共“八大”关于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如何论断的? 依据是什么? 主要矛盾:P84 依据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国内形势) (2)这一矛盾的实质是什么? 先进的社会制度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3)党和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高级国家资本主义)
全行业公私合营 资本主义 国家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
3)方式: 赎买政策 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是在私营企业中增加公股, 国家派驻干部(公方代表)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
(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为了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1、目的: 2、内容: 将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实质:
课堂小结: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成功的探索(成就)
① 1953年公布过渡时期总路线 ② 1953年实施“一五”计划 ③1953—1956年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④1956年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的 主要矛盾及党的主要任务。 ⑤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国民经济调 整的八字方针
D
4.(2008年高考上海卷)下图是一份地方报刊的号外, 它说明当时的社会 ( )
D
A.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急于求成,左倾浮夸
大炼钢铁——15年赶英超美
修建土高炉
1958年,全国生产钢1108万吨,只有800万吨合格
土高炉
运送铁矿石
大 跃 进 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 时 期 的 漫 画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的曲折发展摘要:从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至今,已经有了66年的历程。
这六十多年以来,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
回顾这些年的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为新中国进一步建设发展提供宝贵的经验,经过挫折与磨难的洗礼,社会主义在挫折中发展才会走的更安稳,更扎实。
因此,认真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探索曲折发展一.良好的开局1.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标志着中国进入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
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是一个相对而言新生的事物,没有前路可遵循,没有历史可借鉴,因此,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必须在实践中进行艰苦的探索。
新中国成立初期,因为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只能学习甚至照搬苏联的做法。
“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经过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践,我国初步积累了进行建设的初步经验。
开始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首先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因此,毛泽东提出: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保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
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2.早期探索的积极进展1956年,《论十大关系》的发表和中共八大的召开标志着中国积极探索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
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
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
【史料及解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史料及解析】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高一的新生学人民版历史时,一定先要让学生明确,历史不能死记,但是一定要记死,首先必须记死一定的基本知识点,否则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什么理解记忆都无从谈起。
先进行建设社会主义,然后再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是指三大改造,三大改造可谓是一帆风顺,行政命令外加强制措施,而社会主义建设却是曲折发展。
这是为什么呢?又有什么教训呢建国后,两大任务: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按阶段划分:过渡时期(1949—1956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年);文革十年(1966—1976);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一、概述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实践: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1949-1956)。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1956-1966)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3、“文革”时期(1966-1976)“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1956——1966)
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探索、失误、 原因、后果和教训 1.成功的探索 (1)1956年中共八大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 和主要任务的论断,是在正确分析国情的情况 下的一次正确的成功探索。 (2)在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1960年冬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 提高”的方针,调整国民经济比例关系,到 1962年经济形势好转,城乡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党和毛泽东在什么是和如 何建设社会主义、共产主 义的问题上,还缺乏足够 清醒和科学的认识
如何认识探索与失误? 如何认识探索与失误?
总路线、 大跃进” 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在 当时号称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 当时号称社会主义建设的“三面红旗”,它无 疑反映了党和人民要把国家早日建成社会主义 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实施中脱离国家实际状况, 的美好愿望。但是在实施中脱离国家实际状况, 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过于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违背客观发展规律,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 为标志的“ 倾错误严重泛滥, 为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国民经济比 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 例严重失调,人民生产积极性受到打击,给社 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会主义建设带来严重困难。
1962年 1962年
大跃进运动的教训: 1、必须把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放在切 实可行的基础上。 2、要使经济建设持续稳步增长,必须 搞好国民经济的综合平衡。 3、必须处理好国家建设与人民生活的 关系,以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讲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材料: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 原油方面产量对比。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 苏联的 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中国工业水平落后,基础差,底子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2)可能性: 1952年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新中国的成立
材料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力量优 先发展重工业。“因为我们过去重工业的基础极 为薄弱,经济不能独立,国防不能巩固,帝国主 义国家都来欺负我们……”“资本主义国家从发展 轻工业开始,一般是花五十年到一百年的时间才 能实现工业化,而苏联采用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 方针,从重工业开始,在十多年中就实现了国家 的工业化”。 发展生产力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1993年版
3000万吨
1070万吨
535万吨
800万吨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2年
(2) “大跃进”-----大炼钢 铁
历史再现:“可笑?可悲?”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能动 性,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大二公”
松松垮垮的田间劳动者 ——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阶段 生产关系的变革与生产力水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一、过渡时期(1949-1956) 1.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一五计划
(1)必要性: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 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 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 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 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连铁钉都 需要进口的国家。” ——
理想对照现实,总结危害教训
全民大炼钢铁
留下荒山秃岭
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发展
(三)、纠正错误:
①开始: 纠正农村中“左”倾错误 ②八字方针: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③成效: 1965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三、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济(1966-1976年)
(一)国民经济陷入混乱
①经济计划废置;②经济工作瘫痪;③交通运输阻塞; ④企业管理混乱;⑤物质供应紧张;⑥人民生活下降
(二)1973、1975年经济复苏
(3)意义
八大路线是正确的,符合国情的,成 为探索中取得的初步成果。(二)、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表现: 1958年,“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①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 (2)特点: ②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实质: “左”倾冒进错误 (4)影响:①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力极大破坏 ②导致1959—1961年严重的经济困难
•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 曲折发展的十年 • “十年动乱”中的国民经 济
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1953-1956年)
(一)背景: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底 1、土地改革 2、恢复国民经济 3、国营经济发展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义改造奠基 (二) 1.方针路线的指导(1953) 2.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
基本任务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B.完成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二、曲折发展的十年(1956-1966年) (一)成功的探索
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2、中共八大 1956年 1956年
(1)背景:改造完成,社义制度基本确立 (2)内容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先进的社会制度VS落后的社会生产力 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历程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启示
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和启示中华人民共和国从1949年10月1日诞生以来,已经走过了整整50年的旅程.新中国的50年是辉煌的,但她走过的道路却不是一帆风顺的.回顾50年历史,我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所创造的每一个奇迹以及所遭受的每一个挫折,无不与新中国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认真探索党的思想路线曲折发展的轨迹,并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于进一步振兴中华,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党的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党思想路线,是指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这四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其核心是实事求是.所以,党的思想路线通常又称为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主观和客观的关系问题.其实质在于用什么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观察和分析问题,指导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以保证实践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要求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自己思想和行为的指南,反对形形色色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反对实际工作中的主观主义,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早已证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唯一科学的思想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认识问题,制定正确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前提,也是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顺利发展的根本保证.但是,在实践活动中要真正贯彻执行实事求是是的思想路线则不是一帆风顺的.新中国成立50周年以来,在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方面就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一)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良好开端.1949年到1957年上半年,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得到了较好的坚持和贯彻执行.在这期间,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十分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是强调新中国的革命和建设必须从当前的基本国情出发.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明确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大体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生了我党一系列战略上、策略上和政策上的问题.依据其基本国情来制定新中国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二是十分重视在全党开展反对主观主义、官僚主义的整风活动.三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反对照抄照搬别国的东西.毛泽东指出,一切民族、一切国家的长处都要学,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的一切真正好的东西都要学.但是必须有分析有批判地学,不能盲目地学,不能一切照抄,机械搬运.四是大力倡导调查研究.毛泽东要求中央的同志,各省、市、自治区、各部的主要负责同志,一年总要有一段时间到工厂、合作社、商店、学校等基层单位去跑一跑,进行调查研究,以做到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适合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关系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中的各种矛盾解决,使我国顺利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而艰苦的任务,促进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1957年4月至1977年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遭到严重挫折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毛泽东由于受种种原因的影响,在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世界观、方法上发生了严重的错误,忽视或淡漠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一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陷入了片面夸大人的意志、主观能动性的唯心主义边缘,因而在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了一系列极“左”错误.一是经济建设上急躁冒进,二是经济体制建设上的急于求成,三是政治的阶级斗争扩大化,致使我国国民经济发展遭到严重的挫折和损失.(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和发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得到了恢复和发展,邓小平同志针对当时“两个凡是”违背实事求是的形而上学的口号,明确提出要用“准确的完整的毛泽东思想来指导我们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恢复与发展,使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上产生了又一次历史性飞跃.这次飞跃集中表现了两个方面:一是产生了指导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邓小平理论,从而进一步继承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二是开创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促进了我国经济社会的稳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二、思想路线的曲折发展对我们的启示建国50周年来,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曲折发展过程,伴随了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对我们现在和今后都有许多深刻的启示.(一)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根本保证.50年的历史证明,思想路线上的曲折是导致经济社会发展曲折的根源.什么时候党的思想路线端正,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能得到顺利发展;什么时候背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必然遭到严重挫折.我们要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必须创造系统的主客观条件.新中国50年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曲折现象的发生既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既有个人原因,又有社会原因.缺乏坚定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发生违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主观原因.党内政治生活制度不健全,国家法制建设滞后等,是导致背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客观原因.在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坚定不移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努力创造有利于贯彻实事求是的主客观环境.为此,一要加强教育,切实提高主体素质.要广泛深入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广大干部和群众划清唯物论和唯心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界限,真正树立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从而自觉坚持实事求是的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反对和抵制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要加强无产阶级党性教育,提高广大党员和干部的党性觉悟.要加强科学知识教育,在全社会兴起崇尚科学、反对愚昧、迷信的社会氛围,努力提高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增强人们认识客观规律并运用客观规律来改造世界的能力,从而减少和避免违背客观规律的盲目蛮干、瞎指挥现象的发生.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有利于坚持实事求是的社会机制.人的行为不仅受着自身素质的影响的制约,而且还受着一定社会历史时期的现存制度的严格约束.邓小平同志指出,“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我国从50年后期到70年中期这20年时间,严重背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其制度上的缺陷就是一个重要原因.为了切实有效地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必须着力加强制度建设.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内民主生活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度,切实有效地防止个人专断发生.要建立健全科学的决策制度,严格遵循科学的决策程序,坚持民主、公开、透明的决策原则,防止决策简单化或重大问题决策暗箱操作.要建立科学的干部政绩考核和奖惩晋升制度,严格按中央规定的干部选用程序和实绩任用干部.要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充分发挥党内监督、行政监督、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的作用.形成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不良行为的巨大约束力.三要加快我国信息网络化建设,保证信息传递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是对客观实际的正确把握,即对信息的及时准确把握.过去,由于信息传递渠道的单一性,上级机关和领导接受到的信息,不仅在时间上滞后,而且往往是经过多次筛选和修正,失去了真实性.而依据过时的、片面的、虚报的信息制定出的方针、政策和指示,必然存在着脱离实际的危险.因此,在经济、社会日益复杂化、社会化的今天,必须依靠现代科学技术,加快信息网络化建设,使信息传递及时、准确,以保证作出实事求是的科学决策.。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失误 2.影响: 1605
工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704
农 业 总 产 值: 亿 元
537 415
1957年
1960年
1957年
1960年
农业 在总产值中的 比例
增长率 1957年 1960年 43.3% 21.8% -22.8%
轻工业
31.2% 26.1% 47%
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③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重 挫伤;④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五.启示:
①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的调整要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 ②立足国情,实事求是,量力而行; ③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④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经济发展要有稳定的政治环境; ⑤坚持党的正确领导;
曲折发 展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改革开放)时期(1978.10---)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1.前提: 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 2.纲领: 1953年过渡时期(1949—1956年)总路线(“一化三改”)提出社 会主义工业化的主张 3.开端: 1953年国家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3—1957年) 4.特点: 借鉴苏联经验,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决定,并强调处理好重工业、 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 5.成就: 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 义工业化全面展开。
3.经济建设成就
1957-1966年主要建设成就 1966-1976年主要建设成就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3.经济建设成就
1956年9月8日中国试制成功 了第一批新型喷气式飞机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基础知识一、伟大的复兴之路——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年)(一)国民经济的恢复(1949~1952年)1.背景:由于帝国主义和国民政府长期的掠夺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新中国成立初期,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形势严峻。
2.表现:工农业生产下降,交通堵塞,通货膨胀,人民生活困苦。
3.措施:党和政府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着手进行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
(1)在农村:进行土地改革,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农民土地私有制,为国家的工业化创造了条件。
(2)在城市:①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控制了国家经济命脉——具有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双重性质。
②进行“五反”运动,建立工人对资本家的监督。
③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合理调整,使资本主义经济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得到恢复和发展。
(3)稳定物价,统一财经。
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粮食、食油、棉花实行统购统销,目的是保障城镇农副食产品供应。
5.意义:经过3年努力,到1952年,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二)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1953~1956年)1.新民主主义社会含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956年底,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公有制的过渡,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准备阶段。
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与桥梁,有以下特征:在社会形态上,它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属于社会主义体系的和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性质的社会;在政治上实行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政,民族资产阶级作为一个阶级还存在,并在国家政权中占有一定地位;在经济上实行国营经济领导的包括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五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在文化上实行发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概要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小结: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正确指导思想
中共“八大” 八字调整方针
1956- 1966年
社会主义总路线、 后
探索中的失误: 大跃进、 人民公社化运动
果
两
个
阶
主要成就:
段
1966- 影响: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国民经济遭
1976年
到严重破坏,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1、下列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表述,错误的是( ) A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B建立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 C暂时不发展农业和轻工业 D 有步骤地促进三大改造 2、从建国后到1956年我国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是( ) A由经济残破到国民经济的恢复 B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经济 C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D由农业国到工业国
中国工业化建设有何特点?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 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 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 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阅读与思考:
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怎样的经济形 势?因此,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什么?它 与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是什么关系?
专题18 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专题18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土地改革
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政府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将没收地主的土地和生产资料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到1952年底,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意义: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消灭了,农民获得了真正的解放,巩固了新生政权。
二、抗美援朝
背景及出兵时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但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的工作,仍面临着巨大困难和严峻挑战。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以美军为主的所谓“联合国军”,悍然出兵干涉,把战火一直烧到中朝边境鸭绿江。为了保家卫国,应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的请求,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出兵朝鲜抗击侵略者。
发生的原因: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和中共八大正确路线的确定,本来是新中国发展的良好开端。人们的建设热情很高。但由于对社会主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中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经历了很大曲折。
1958年,全国掀起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推动下,全国个体手工业也踊跃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同时,国家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逐步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完成时间:到1956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意义:这表明,中国建立起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四、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两弹一星”精神主要是指新时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如热爱祖国、不畏困难、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攀登等。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重点突破】1、关于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造”的关系充分体现了总路线将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有机统一的特色,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并举的总路线,其实质就是使社会主义公有制成为唯一的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三大改造为两翼,主体和两翼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一化”和“三改造”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前者是保证社会主义完全胜利的经济前提,也是进行三大改造的物质基础;后者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重大步骤,也是实现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大跃进涉及生产力,人民公社化设计生产关系。
大跃进的发动,反映了我党不顾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片面的扩大生产规模,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人民公社的建立反映了我党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的变革生产关系的左倾错误,违背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
现代中国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的原因和带给我们的启示原因:(1)新中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激发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
(2)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努力探索。
(3)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的影响和中国改革开放决策的实施。
(4)党和国家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国民经济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5)人类和我国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启示:(1)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坚定不移得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2)积极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和“计划”对经济发展的调节作用,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
(3)继续实行“科教兴国”战略,大力发展高新科技,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
(4)积极抓住机遇,大胆迎接挑战,与世界接轨,努力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努力。
巩固练习:1.(2010四川卷,18)图8是四川宁江机床厂的一则广告,发表在1979年6月25日的《人民日报》上。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对主要矛盾和主要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大跃进”运动
任务的分析是正确的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超越历史发展阶段; 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 系的原理
二、曲折发展时期的探索与失误
成功的探索 探索中的失误
①中共八大
①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②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 ②“大跃进”运动 (1960年冬) ③“人民公社化”运动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1949-1956) 1、国民经济的恢复
(1)背景: 建国初严峻的经济形势
材料一:1949年国民经济基本情况 : 1949年,我国有5亿多人口,人均收入才66元,人均有粮食209公斤,钢 0.29公斤。那时,工业技术低下,农业生产落后,物资紧缺,物价飞涨,人 民生活痛苦不堪。 材料二: 1949年,中、美、苏三国在钢、原煤、原油方面产量对比: 中国钢产量占美国的0.2%,苏联的0.7%;原煤产量占美国的7.3%,苏联的 13.6%;原油产量占美国的0.02%,苏联的0.36%。
2、“一五计划”
材料:“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 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 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 辆拖拉机都不能造。用外国人的话说,这是一个 连铁钉都需要进口的国家。” ——毛泽东 现代工业基础薄弱,门类残 缺不全; 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 验
阅 读 并 归 纳
(2) “大跃进”-生产力超高速发 展
(3)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急于过渡
“一大二公”
危害: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和超越了历史 发展阶段; 国民经济出现严重混乱;
1959-1961年,我国出现了建国以来最严重 的经济困难。
第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多次曲折发展。
在探索中不断前进,不断完善着自己的道路。
中国现代化的起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始于20世纪初,而在新中国成立后,经过多次战争和磨难,逐渐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目前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国家之一,并在科技、文化、教育等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与人民公社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其中最为著名的是毛泽东时代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
大跃进是中国的一项大规模的经济计划,于1958年至1961年进行。
它的目标是通过集体农业和工业生产,实现中国向现代化的迅速转变。
然而,由于错误的计划、失误和不必要的干扰,导致了一场灾难性的饥荒和人员伤亡。
人民公社是一种农村集体化运动,它是建立在大跃进基础之上的。
该运动的目标是消除农村贫困并促进经济增长,但它也导致了农业生产大幅度下降,份额分配不均和劳动分配不合理。
文化大革命1966年,毛泽东发起了文化大革命,这是一场旨在恢复革命精神和消除保守思想的政治运动。
文化大革命引发了全国性的动乱,许多文化和历史遗址被毁,人们被迫参加批斗和审查。
文化大革命也导致了许多最有批评性的智者和艺术家死亡和离开中国。
改革开放恢复革命经验和清除官僚主义的尝试都导致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停滞不前。
在这个背景下,邓小平引导了中国推进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旨在更新旧有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模式。
它允许市场在中国的经济体系中更有效地作用,也允许外资进入中国市场。
这带来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结构的变化。
改革开放也带来了知识产权的保护、私人企业的兴起和现代化产业的发展。
历经四十多年的改革和开放,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社会主义现代化——坚定不移的中国梦中国的未来建设更应坚定地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推进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注:1953-1957年为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 据图分析:“一五计划”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特点: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一五计划为什么重点发展重工业呢? 1、重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
2、近代重工业极端落后; 3、帝国主义封锁包围,加强国防需要; 4、借鉴苏联工业化的经验
【斯大林模式】优先发展重 工业;单一公有制;高度集 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把一切 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 下,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排斥市场调节机制。
情况:农副产品产量减少,人民生活水平下降。 原因:“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破坏农业生产。 努力: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实施八字 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
周总理1962年在全国财经工作会议上的即兴对联。
“先抓吃穿用,实现农轻重”,横批
“综合平衡”。 此联是对当时党中央哪一方针路线通俗易懂的注解 A “一化三改造”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D B “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C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总路线 D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1962年起,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1965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并取得重大成就。
东北1、基础好; 2、资源丰富; 3、农业发达; 4、靠近苏联。
一、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1949-1956
(一)前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底 措施:1、土地改革运动(所有制变化、意义) 2、恢复国民经济 3、国营经济发展(没收官僚资本和帝国主义在华企业) 影响: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基 (二)后四年:一化三改 1953-1956年底 1、指导方针(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
结合主要任务,对“一五计划”完成情况作一总结? (提前超额完成;标志着国家工业化建设的开始)
横批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 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
建设东北
这是一五计划期间一副对联:它反映了哪两 座城市的重工业成就 ①长春 ②鞍山 ③武汉 ④大庆 A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新中国第一个重工业基地在哪里?为什么?
2· 根据经济学常识,这一结果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变化?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 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造并举” 社会主义工业化 三大改造
集中力量发展重 工业,建立国家工业 化的初步基础 开始改变工业落 后的面貌,为国民经 济进一步发展打下良 好的基础 农业生产合作社 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奠基: 政权巩固、经济恢复:土改、没收官僚资本创建国营经济
指导 方针: 措施:
成就: 意义:
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推行“一五”计划,进行“一化三改造”
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 农业、手工业和资本 新建一批重工业企业(4工厂) 主义工商业改造完成
形成东北重工业基地,开始 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 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义 为公有制为主,社会主 工业化奠定初步基础,标志 义制度基本建立。 中国进入社义初级阶段。 国家工业化建设开始。 改造过急、过快 农、轻、重发展比例失调 形式过于简单划一
3.十年探索中的重大失误:
(1)表现:1958年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2)特点: 大跃进2个,人民公社2个(各有侧重)
①缺乏实践经验—社会主义实践刚刚起步 (3)原因: ②理论认识不成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 设社会主义还缺乏认识 ③对国情和生产力水平认识不足(违背实事求是 原则)—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社会主义社会生产 力不发达的一个阶段 ④急于求成,违背经济规律
大炼钢铁为核心, 启示二:社会主义建设必须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过分夸大人的主观 “大跃进”
失误 人民公社 化运动
实践经验缺乏、 理论水平不深、 “左”倾错误严 重
能动性,片面强调 发展的高速度 “一大二公”即扩 大公社规模提高公 有化程度,生产关 系超越生产力发展 水平
深翻土地亩产万斤粮, 土法上马日产千吨钢。
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桥梁
头遍哨子不买帐, 二遍哨子伸头望, 三遍哨子慢慢晃。
——人民公社时农村的顺 口溜
(市斤) 3000 2500 2000 1500 1000 500 0
湖南某地上报的水稻亩产量
1949 1952 1955 1958 1961 指出发生于1958的历史事件及其典型特点? (大跃进;浮夸风)
一、过渡时期(新民主主义 社会主义)1949-1956
(一)前三年:国民经济的恢复 1949-1952年底 措施:1、土地改革运动(所有制变化、意义) 上海的一个资本家说 : 2、恢复国民经济 3、国营经济发展(没收) 共产党军事上:可以打一百分( 100分) ——为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奠基 政治上:可以打八十分( 80分) 毛泽东代表共产党人作出了这样的回答: (二)后四年:一化三改 1953-1956 年底 经济上:只能是零分 ( 0分) 1、指导方针(依据):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 我们不仅善于破坏一个旧的世界,我
(一)背景 1、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1956年底 2、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1956年2月 (二)内容 1、良好开端:1956年4月,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2、良好开端(初步成果):1956年9月“中共八大” 3、错误:1958年“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 4、纠错调整:1960年“八字方针” 1965年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5、经济成就:
★ 1、良好开端:毛泽东《论十 大关系》:
一、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 二、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 四、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 五、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六、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 七、党和非党的关系 八、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 九、是非关系 十、中国和外国的关系
★ 1956年4月,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 其基本思想就是以苏联为鉴戒,总结新中国的建设经 验,根据中国情况走自己的建设之路。
专题三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三年经济恢复 1949—1952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七 年 过 渡
1949 1956
( 全曲 面折 建发 设展 十十 年年 )
1966
转折
新时期 十 年 文 革
两 年 徘 徊
1976 1978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现代化建设 新阶段 (改革开放 步入新阶段)
工业生产取得巨大成就 工业生产基础比较雄厚 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
【解析】选A,1958年“大跃进”运动开展,使浮夸风 盛行,66%的增长率是虚假的。一五期间的数据较真实
【小结】曲折发展十年的经济建设
类型 事件 背景 内容 影响 总结新中国经济 重工业与轻工业、 启示一: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正确分析国 《论十大 开辟与苏联不同的社会 建设经验和借鉴 农业关系;沿海与 关系》 主义建设道路 内主要矛盾。 苏联经验 内地工业„„ 成功 中共八大 三大改造取得决 定性胜利 分析主要矛盾、提 出主要任务 中共在探索中国建设社 会主义道路方面所取得 的初步成果
“两头好,中间差”
5、十年探索中的成就:
• • • • 1、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 2、形成多个工业设备制造和十几个基础行业 3、除西藏外各省、自治区都有了铁路 4、石油实现自给(大庆油田)
科技成就:1964 原子弹
1965 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练一练】 下列曲线图反映了我国1953—1958、1959—1964、 1970—1975、1979—1984四个时期国内生产总值 (GDP)增长率的变化。其中与1959—1964年相对应 的是( )
1992
新 中 国 成 立
社社三 义义大 初制改 级度造 阶确完 段立成
“十 南四 方大 谈 话 ”
1949—1956年: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社会主义革命
民主政治建设
新中国建立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 治协商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经济建设
国民经济恢复 社会主义改造 一五计划……
“苏联经济文化 “苏联共产党就 我们必须向他们学 习。”
——毛泽东
“我们所走过的道
路,这在我们是一点 疑问也没有的。”
——刘少奇
及其各项重要建设
的经验,将成为新 中国的榜样。”
—— 《人民日报》
是我们最好的先生, 路就是苏联走过的道
1957年“一五计划”成果数据统计 (亿元) (个) (公顷) 原计划 实际完成 基建 工矿 工业 重工 农业 投资 建设 总产 业产 总产 单位 值 值 值 427 493 694 921 648 784 274 353 604 610 耕地 面积 1.2亿 1.22亿
公 有 制 为 主 体
实现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过渡时期几种经济成分所有制的演变
官僚资本主义 封建地主经济 私营工商业 个体手工业 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没收 农民个体经济 合作社经济 国家资本主义 社义国营经济 赎买 合作社经济
【小结】过渡时期经济建设(学苏联,有创举)
(4)实质: “左”倾冒进错误 (5)影响: 大跃进4点,人民公社3点
材料一
城乡居民人均年消费量(公斤)
原粮 植物油 猪肉
1957年
1960年
203
163.5
2.4
1.85
5.1
1.55
材料一中表格数据反映了什么情况?结合所学 知识,分析上表所反映的情况出现的原因。为 扭转这种局面,党和政府进行了哪些努力?
2、良好开端:中共八大
主要矛盾 主要任务
召开背景
先进的社会制度VS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依据)
从落后 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经济建设方针:
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 合平衡中稳步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