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2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教案
28.2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
28.2解直角三角形教学设计第1课时一、教学任务分析二、教学流程安排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程序及教学内容师生行为设计意图 活动一:复习引入1.在三角形中共有几个元素?2.直角三角形ABC 中,∠C=90°,a 、b 、c 、∠A 、∠B 这五个元素间有哪些等量关系呢? (1)边角之间关系a bA b aA c bA c a A ====cot ;tan ;cos ;sin b aB abB c aB c b B ====cot ;tan ;cos ;sin(2)三边之间关系a 2 +b 2 =c 2 (勾股定理)(3)锐角之间关系∠A+∠B=90°.3.通过课本中“比萨斜塔”倾斜的问题,引出结直角三角形。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锐角三角形相关知识回顾与复习。
要求学生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依据,通过复习,使学生便于应用。
活动二:探究新知通过课本中“比萨斜塔”倾斜的问题,引出结直角三角形,详见书本P85页. 进行探究1:(1)在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的5个元素之间有哪些关系?(2)知道5个元素中的几个,就可以求其余元素?思考与提问:我们已掌握Rt △ABC 的边角关系、三边关系、角角关系,利用这些关系,在知道其中的两个元素(至少有一个是边)后,就可求出其余的元素.这样的导语既可以使学生大概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同时又陷入思考,为什么两个已知元素中必有一条边呢?例题1在△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且b=2, a=6,解这个三角形. 解 ∵tanA=a b =62=3 ∴ 60B ∠=∴ 9030A B ∠=-∠=∴C=2b=22详见P86-88页,例2,例3,例4;教师提问,学生互动; (1)三边之间关系a 2 +b 2 =c 2 (勾股定理)(2)锐角之间关系∠A+∠B=90°. (3)边角之间的关系如果用α∠表示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那上述式子就可以写成.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完成后,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组织学生比较各种方法中哪些较好,选一种板演。
28.2 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5.doc
课题28.2解直角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巩固用三角函数有关知识解决问题,学会解决坡度问题.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渗透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和方法.3、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解决有关坡度的实际问题.难点:理解坡度的有关术语.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讲评作业:将作业中学生普遍出现问题之处作一讲评.2.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例同学们,如果你是修建三峡大坝的工程师,现在有这样一个问题请你解决:如图6-33 水库大坝的横断面是梯形,坝顶宽6m,坝高23m,斜坡AB的坡度i=1∶3,斜坡CD的坡度i=1∶2.5,求斜坡AB的坡面角α,坝底宽AD和斜坡AB的长(精确到0.1m).同学们因为你称他们为工程师而骄傲,满腔热情,但一见问题又手足失措,因为连题中的术语坡度、坡角等他们都不清楚.这时,教师应根据学生想学的心情,及时点拨.(二)教学互动通过前面例题的教学,学生已基本了解解实际应用题的方法,会将实际问题抽象为几何问题加以解决.但此题中提到的坡度与坡角的概念对学生来说比较生疏,同时这两个概念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又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因此本节课关键是使学生理解坡度与坡角的意义.1.坡度与坡角结合图6-34,教师讲述坡度概念,并板书:坡面的铅直高度h和水平宽度l的比叫做坡度(或叫做坡比),一般用i表示。
即i=,常写成i=1:m的形式如i=1:2.5把坡面与水平面的夹角α叫做坡角.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思考,坡度i与坡角α之间具有什么关系?答:i=hl=tanα这一关系在实际问题中经常用到,教师不妨设置练习,加以巩固.练习(1)一段坡面的坡角为60°,则坡度i=______;______,坡角α______度.为了加深对坡度与坡角的理解,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教师还可以提问:(1)坡面铅直高度一定,其坡角、坡度和坡面水平宽度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2)坡面水平宽度一定,铅直高度与坡度有何关系,举例说明.答:(1)如图,铅直高度AB 一定,水平宽度BC 增加,α将变小,坡度减小,因为 tan α=AB BC,AB 不变,tan α随BC 增大而减小 (2)与(1)相反,水平宽度BC 不变,α将随铅直高度增大而增大,tanα 也随之增大,因为tan α=BC AB不变时,tan α随AB 的增大而增大2.讲授新课引导学生回头分析引题,图中ABCD 是梯形,若BE ⊥AD ,CF ⊥AD ,梯形就被分割成Rt △ABE ,矩形BEFC 和Rt △CFD ,AD=AE+EF+FD ,AE 、DF 可在△ABE 和△CDF 中通过坡度求出,EF=BC=6m ,从而求出AD .以上分析最好在学生充分思考后由学生完成,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及良好的学习习惯.坡度问题计算过程很繁琐,因此教师一定要做好示范,并严格要求学生,选择最简练、准确的方法计算,以培养学生运算能力.解:作BE ⊥AD ,CF ⊥AD ,在Rt △ABE 和Rt △CDF 中,∴AE=3BE=3×23=69(m).FD=2.5CF=2.5×23=57.5(m).∴AD=AE+EF+FD=69+6+57.5=132.5(m).因为斜坡AB 的坡度i =tan α=13≈0.3333, α≈18°26′答:斜坡AB 的坡角α约为18°26′,坝底宽AD 为132.5米,斜坡AB 的长约为72.7米.其实这是旧人教版的一个例题,由于新版里这样的内容和题目并不少,但是对于题目里用的术语新版少提,基于学生的接受情况应插讲这一内容。
28.2.2.1解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一般应用(教案)
-举例:在计算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忽略单位换算,或者在计算过程中出现数值错误,需要通过反复练习来提高计算的准确度。
-难点四:理解并运用比例关系解决与直角三角形有关的比例问题。
-举例:当两个直角三角形的相似比例不是直观给出时,学生需要学会通过已知条件推导出比例关系,并应用于问题解决中。
-学会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测量距离、高度等。
-掌握在实际问题中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的方法,能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行求解。
-举例:在测量建筑物高度的问题中,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使用正切函数计算。
2.教学难点
-难点一:对解直角三角形函数的理解和记忆。学生需要熟练掌握正切、余切、正弦、余弦的定义,并能够灵活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切、余弦等三角函数的应用以及如何建立直角三角形模型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具体实例和图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旗杆的高度、计算物体下落的速度等。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的过程较为顺利。他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通过合作解决问题。但在成果展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在表达和沟通方面还有待提高。为了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我计划在后续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类似的展示和分享机会,鼓励他们更加自信地展示自己的成果。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尝试作为一个引导者,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生们能够积极参与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容易偏离主题,需要适时给予指导和纠正。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进一步优化讨论主题的设计,使学生们在讨论中更加聚焦。
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难点解析: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可能难以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教师应设计丰富的实例,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运用直角三角形和三角函数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4)理解直角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难点解析:学生对直角三角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可能认识不足,教师应通过举例和实践活动,让学生体会直角三角形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掌握情况,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进行讲解和强调,确保学生理解透彻。同时,通过举例和实践,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测量或计算三角形边长和角度的情况?”(如测量旗杆的高度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解直角三角形的奥秘。
4.增强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通过探索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和求解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构建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及特点,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边的关系;
举例:通过具体图形,使学生明确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了解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边长的关系,如直角三角形中,一个角是直角(90°),另外两个角的和为90°,即互补关系。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直角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勾股定理和三角函数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解直角三角形原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教案2)28.2解直角三角形
(教案2)28.2解直角三角形第一篇:(教案2)28.2解直角三角形课题28.2解直角三角形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从而会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来解决.2、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要求学生善于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难点: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三、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五个元素之间具有什么关系?请学生口答.2、在中Rt△ABC中已知a=12 ,c=13 求角B应该用哪个关系?请计算出来。
(二)实践探索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如图).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 m)(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引导学生先把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然后分析提出的问题是数学模型中的什么量在这个数学模型中可用学到的什么知识来求未知量?几分钟后,让一个完成较好的同学示范。
(三)教学互动例3 2003年10月15日“神舟”5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 km,结果精确到0.1 km)分析:从飞船上能最远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如图,⊙O表示地球,点F 是飞船的位置,FQ是⊙O的切线,切点Q是从飞船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弧PQ的长就是地面上P, Q两点间的距离.为计算弧PQ的长需先求出(即)等于多少(精确到1o)这时人是否一般要满足 1解:在上图中,FQ是⊙O的切线,是直角三角形,弧PQ的长为由此可知,当飞船在p点正上方时,从飞船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距离 P点约2 009.6 km.(四)巩固再现练习1,习题 1四、布置作业习题 2,3第二篇:28.2.1解直角三角形教案28.2.1解直角三角形西湖中学黄勇一、内容和内容解析1、内容: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直角三角形的解法。
人教初中数学九年级下册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学设计)
师:尝试写出∠A 的三角函数。
生:∠A 的正弦值:sin A=∠A 所对的边斜边= ac∠A 的余弦值:cos A= ∠A 所邻的边斜边= bc∠A 的正切值:tan A=∠A 所对的边邻边= ab师:将 30°、45°、60°角的正弦值、余弦值和正切值填入下表:生:变式1-1 在Rt △ABC 中,∠C =90°,a = 30, b = 20,根据条件解直角三角形.变式1-2 在△ABC 中,∠C =90∘, AB =6, cosA =13,则AC 等于( )A .18B .2C .12D .118变式1-3在Rt △ABC 中,斜边AB 的长为m ,∠A =35°,则直角边BC 的长是( ) A .msin35° B .mcos35° C .m sin35°D .mcos35°变式1-4 如图,在Rt △ABC 中,∠C=90°,∠B=35° ,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 变式1-5 如图,太阳光线与水平线成70°角,窗子高AB =2米, 要在窗子外面上方0.2米的点D 处安装水平遮阳板DC ,使光线不 能直接射入室内,则遮阳板DC 的长度至少是( ) A .2tan70°米 B .2sin70°米 C .2.2tan70°米 D .2.2cos70°米平线下方的叫做俯角。
指南或指北的方向线与目标方向线构成小于900的角,叫做方位角. 师:尝试说出A,B关于坐标原点O的位置?生:点A位于点O北偏东30°位置,点B位于点O南偏西45°位置[多媒体展示]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结果精确到0.1m)。
28.2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难点3:针对含有两个未知数的直角三角形问题,如已知斜边和一个锐角,求另外两个未知数。通过讲解和举例,让学生掌握解题步骤,如先求出另一个锐角,再利用三角函数求解未知边长。
其次,在新课讲授环节,我发现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掌握不够扎实。在讲解过程中,我可能过于注重理论推导,而忽略了与实际例子的结合。针对这一问题,我打算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增加。
此外,在实践活动环节,虽然学生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进行得如火如荼,但我发现部分小组在讨论过程中偏离了主题,讨论了一些与课程内容关联性不强的问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加强对学生讨论方向的引导,确保实践活动紧扣课程内容。
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解直角三角形这一章节,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地方值得反思和改进。
首先,关于导入新课环节,我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直角三角形实例,但感觉学生的反应并不如预期。可能是我提出的问题不够具体,或者是学生的生活经验有限,导致他们难以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提出更具启发性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注意到有些学生发言不够积极,可能是他们对讨论主题不感兴趣或者缺乏自信。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适时给予表扬和鼓励,让他们在讨论中找到成就感和自信心。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总结得还不够到位,没有完全覆盖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课堂总结,明确指出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将实际问题抽象成直角三角形模型,运用三角函数解决生活问题。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 解直角三角形本节是在学习锐角三角函数之后,结合已学过的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和勾股定理,研究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既能加深对锐角三角函数概念的理解,又为后续解决与其相关的实际问题打下基础.解直角三角形是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勾股定理等知识,利用锐角三角函数对直角三角形的三条边以及两锐角这五个要素进行求解,在解直角三角形时注意借助相应的直角三角形来寻找已知元素与未知元素的关系式.【情景导入】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一般要满足50°≤α≤75°(见教材第85页第10题图),现有一架长6 m 的梯子.(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1 m)?(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 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α等于多少(精确到1°)?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架梯子?【说明与建议】 说明:用来源于学生身边的问题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好奇心,体会解直角三角形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诱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求.建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本节课学习解直角三角形做好铺垫. 【归纳导入】在Rt △ABC 中,∠C =90°,∠A =20°,c =10 cm. (1)根据“直角三角形两锐角互余”得∠B =70°. (2)由sinA =ac ,得a =c ·sinA =10sin20°cm.(3)由cosA =bc,得b =c ·cosA =10cos20°cm.通过以上填空,Rt △ABC 的三条边长及三个角全部知道了,这种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说明与建议】 说明:通过解答此题说明已知直角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可以求出另一个锐角,选择恰当的边角关系,还可以求出其他的边长.建议:让学生先自主探究,然后交流解题的方法并比较从中选择最合适的方法.命题角度1 在直角三角形中解直角三角形这类题目一般已知一边一角或两边求其他元素.注意以下知识和技巧的总结及运用: 理论依据:在Rt △ABC 中,∠C =90°,∠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1)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 (2)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 =a c =cosB ,cosA =b c =sinB ,tanA =a b =1tanB .(4)面积公式:S △ABC =12ab =12ch(h 为斜边上的高).提示:当所求的元素既可用乘法又可用除法求解时,一般用乘法,不用除法;既可用已知数据又可用中间数据求解时,最好用已知数据.技巧方法:1.(宜昌中考)如图,△ABC 的顶点是正方形网格的格点,则cos ∠ABC 的值为(B) A.23B.22C.43D.2232.(巴中中考)如图,点A ,B ,C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网格格点上,下列结论错误的是(A)A .sinB =13B .sinC =255C .tanB =12D .sin 2B +sin 2C =1命题角度2 构造直角三角形再解直角三角形这类问题一般和三角形或圆的相关知识结合命题,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是直角三角形,通过条件或添加辅助线,可以证明或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答问题.3.(黑龙江中考)如图,在△ABC 中,sinB =13,tanC =2,AB =3,则AC 的长为(B)A. 2B.52C. 5D .24.如图,点A ,B 是以CD 为直径的⊙O 上的两点,分别在直径的两侧,其中点A 是CDB ︵的中点.若tan ∠ACB =2,AC =5,则BC 的长为(D)A. 5B .2 5C .1D .2命题角度3 分类讨论解不定三角形在解直角三角形问题时,如遇到直角或者某个锐角不确定时,特别是在没有给出图形的情况下,要注意分类讨论,防止漏解.5.(内江中考)已知,在△ABC 中,∠A =45°,AB =42,BC =5,则△ABC 的面积为2或14.双直角三角形所谓“双直角三角形”是指一条直角边重合,另一条直角边共线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其位置关系有两种:如图1,公共直角边为AD ,则AD =BC ·tan α·tan βtan β-tan α,我们把它叫做公式1.图1 图2 如图2,公共直角边为AD ,则AD =BC ·tan α·tan βtan β+tan α,我们把它叫做公式2.课题28.2.1 解直角三角形授课人素养目标1.了解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和条件.2.帮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直角除外)的关系,会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3.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归纳能力,感受解直角三角形的策略.教学重点解直角三角形的意义以及一般方法.教学难点选择恰当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授课类型新授课课时教学步骤师生活动设计意图回顾如图,在Rt△ABC中,∠C=90°,∠A,∠B,∠C所对的边分别是a,b,c,那么除直角∠C外的两个锐角和三条边之间有如下关系: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ac,cosA=bc,tanA=ab.回顾以前所学内容,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活动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引入】意大利比萨斜塔在落成时就已倾斜,其塔顶中心点为B,塔身中心线与垂直中心线的夹角为∠A,过点B向垂直中心线引垂线,垂足为C,如图.在Rt△ABC中,∠C=90°,BC=5.2 m,AB=54.5 m,求∠A的度数.师生活动:教师呈现问题并引导学生结合图形,观察已知条件和所求角之间的关系,分析得到通过求∠A的正弦来求∠A的度数.通过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一般化:已知直角三角形斜边和直角边,求它的锐角的度数,通过求解的过程,初步体会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引入课题.活动二:实践探究、交流新知【探究新知】1.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问题:将比萨斜塔问题推广为一般的数学问题该如何求解?师生活动:已知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和一条直角边,求它的锐角的度数,利用锐角的正弦(或余弦)的概念直接求解.问题:在活动一所述的Rt△ABC中,你还能求出其他未知的边和角吗?师生活动:学生思考并说明求解思路,教师把问题一般化,给出解直角三角形的内涵:一般地,直角三角形中,除直角外,共有五个元素,即三条边和两个锐角.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已知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问题:回想一下,刚才解直角三角形的过程中,用到了哪些知识?你能梳理一下直角三角形各个元素之间的关系吗?师生活动:如图,引导学生结合图形,梳理五个元素(直角除外)之间的关系,学生展示:(1)三边之间的关系:a2+b2=c2(勾股定理).(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B=90°.(3)边角之间的关系:sinA=ac,cosA=bc,tanA=ab,sinB=ba,cosB=ac,tanB=ba.问题:从上述问题来看,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斜边和一条直角边这两个元素,可以求出其余的三个元素.一般地,已知五个元素(直角除外)中的任意两个元素,可以求其余元素吗?教师给出结论:在直角三角形中,知道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中的两个元素(至1.有条理地梳理直角三角形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的作用,便于应用.2.在讨论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过程中,明确解直角三角形的条件,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少有一个是边),就可以求出其余三个未知元素.活动三:开放训练、体现应用【典型例题】例1(教材第73页例1)如图,在Rt△ABC中,∠C=90°,AC=2,BC=6,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AB=22,∠B=30°,∠A=60°.师生活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如何求出所有未知元素.先让学生找出所有未知元素:∠A,∠B和AB,然后让学生逐一说明求每一个未知元素的方法和依据,教师引导学生选择简便的解题途径.最后给出简洁、规范的解题步骤.例2(教材第73页例2)如图,在Rt△ABC中,∠C=90°,∠B=35°,b=2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结果保留小数点后一位).解:∠A=90°-∠B=90°-35°=55°.∵tanB=ba,∴a=btanB=20tan35°≈28.6.∵sinB=bc,∴c=bsinB=20sin35°≈34.9.师生活动:由学生代表参照例1的解题思路,分析本题的解题思路;然后由学生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最后由学生代表展示解题步骤.对于求c,如果学生采取不同方法,让他们展示不同方法;如果学生没有采取不同方法,教师注意引导他们思考其他解法.【变式训练】1.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90°,AB=3,BC=2,tanA=43,则CD的值为(D)1.通过解特殊的直角三角形,训练学生解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进一步训练解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思路和方法,并体会从计算简便的角度选用适当的关系式求解.3.变式训练拓展学生思维,同时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应用能力.A .2 B.45 C.43 D.65提示:延长AD ,BC ,两线交于点O ,得到两个直角三角形,解直角三角形即可. 2.在△ABC 中,若AB =10,AC =15,∠BAC =150°,则△ABC 的面积为(A) A .37.5 B .75 C .100 D .150提示:过点C 作CD ⊥AB ,交BA 的延长线于点D.在Rt △ADC 中利用特殊角求出高CD ,再计算三角形的面积.3.在Rt △ABC 中,∠C =90°,b =3,S △ABC =923,解这个直角三角形.解:如图:∵在Rt △ABC 中,∠C =90°,b =3,S △ABC =923,∴12ab =92 3. ∴a =3 3.∴tanA =a b =333= 3.∴∠A =60°.∴∠B =180°-∠A -∠C =180°-60°-90°=30°. ∴c =2b =6. 活动四:课堂检测【课堂检测】1.如图,在Rt △ABC 中,∠C =90°,AB =4,sinA =12,则BC 的长为(A)A .2B .3 C. 3 D .2 3通过设置课堂检测,进一步巩固所学新知,同时检测学习效果,做到“堂堂清”.2.在Rt △ABC 中,∠C =90°,∠B =40°,BC =3,则AC =(C) A .3sin40° B .3sin50° C .3tan40° D .3tan50°3.在Rt △ABC 中,∠C =90°,斜边中线是3 cm ,sinA =13,则S △ABC =(D)A. 2 cm 2B .2 2 cm 2C .3 2 cm 2D .4 2 cm 2提示:由中线长可以求出斜边,解直角三角形求出两直角边,再计算三角形面积.4.如图,在△ABC 中,BD ⊥AC 于点D ,AB =6,AC =53,∠A =30°.(1)求BD 和AD 的长. (2)求tanC 的值. 解:(1)∵BD ⊥AC , ∴∠ADB =90°.在Rt △ADB 中,AB =6,∠A =30°, ∴BD =12AB =3.∴AD =BDtanA=3BD =3 3. (2)CD =AC -AD =53-33=23, 在Rt △BCD 中,tanC =BD CD =323=32.学生进行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进行批阅、点评、讲解. 课堂小结1.课堂总结:(1)什么叫解直角三角形?(2)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要具备什么条件?为什么在直角三角形中,已知一边和一个锐角或两边就能解直角三角形呢?教学说明:教师提问并引导学生总结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以及直角三角形五元素之间的关系. 2.布置作业:教材第77页习题28.2第1题.引导学生从知识和方法两个方面总结自己的收获,理清解直角三角形的目的、条件、依据、方法,提升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人教版数学九年级下册-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1解直角三角形(第1课时)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是新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二十八章《锐角三角函数》的第二节《解直角三角形》第一课时,是在学习了勾股定理、锐角三角函数的基础上进行的。
本节课既是前面所学知识的运用,也是高中继续学习三角函数和解斜三角形的重要预备知识。
教材首先从实际生活比萨斜塔入手,创设问题情境,抽象出数学问题,从而引出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归纳解直角三角形的一般方法。
本节课的学习还蕴涵着深刻的数学思想方法:数学建模和转化化归,在本节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能力培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不仅可以巩固勾股定理和锐角三角函数等相关知识,初步获得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和经验,而且还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直角三角形中五个元素的关系,什么是解直角三角形;2.运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及锐角三角函数解直角三角形.(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探索讨论发现解直角三角形所需的最简条件,了解体会用化归的思想方法将未知问题转化为已知问题去解决,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渗透“数学建模”和“转化”思想。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认识到数与形相结合的意义和作用,体验到学好知识能应用于社会实践。
并让学生体验到学习是需要付出努力和劳动的。
三、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已经牢固掌握了勾股定理,也刚刚学习过锐角三角函数,但锐角三角函数的运用不一定熟练,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要在本节课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运用直角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解直角三角形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关系式解直角三角形五、教法与学法1、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观察,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通过归纳、概括等方法启发、诱导,帮助学生理解内容的本质,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2、学习方法:观察、归纳、概括和讨论的学习方法,使他们不仅理解和掌握本节课的内容,而且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各方面的能力,从而逐步由“学会”向“会学”迈进。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优秀教学案例
在导入新课后,我开始讲授解直角三角形的相关知识。首先,我讲解直角三角形的定义和性质,让学生理解直角三角形的特殊地位。接着,我引入勾股定理,并通过几何图形和实例讲解勾股定理的应用。最后,我讲解如何利用三角函数解决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在讲授过程中,我注重与学生的互动,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问题导向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提出一系列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例如,可以提出“如何利用勾股定理计算直角三角形的边长?”“在实际问题中,如何确定直角三角形的各个角度?”等问题。通过问题导向,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小组合作
小组合作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和合作。例如,可以设计一个小组活动,让学生共同解决一个关于直角三角形的实际问题。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案例亮点
1.贴近生活实际:本案例以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引入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方法。这种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问题导向:本案例通过提出一系列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和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在学习这一章节时,往往对直角三角形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因此,我设计了本节教学案例,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
本案例以一个实际问题为切入点,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引入解直角三角形的概念和方法。通过案例的引导和学生的积极参与,使学生能够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技巧,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本案例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使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九年级数学28.2.1 解直角三角形教案
28.2 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28. 解直角三角形01 教学目标1.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根据.2.能由条件解直角三角形.02 预习反应阅读教材P72~73,自学“探究〞、“例1〞与“例2〞,完成以下内容.(1)在直角三角形中,由直角三角形中的元素,求出其余未知元素的过程叫做解直角三角形.(2)如图,在Rt △ABC 中,∠C 为直角,∠A ,∠B ,∠C 所对的边分别为a ,b ,c ,那么除直角外的五个元素之间有如下关系:三边之间的关系a 2+b 2=c 2;两锐角之间的关系∠A +∠B =90°; 边与角之间的关系:sinA =a c ,cosA =b c ,tanA =a b.(3)在Rt △ABC 中,∠C =90°,∠A 与斜边c ,用关系式 ∠A +∠B =90° 求出∠B ,用关系式sinA =ac 求出a.03 名讲坛类型1 两边,解直角三角形例1 (教材例1变式)根据以下条件解直角三角形:(1)在Rt △ABC 中,∠C =90°,BC =3,AB =32; (2)在Rt △ABC 中,∠C =90°,BC =6,AC =2 3. 【解答】 (1)在Rt △ABC 中,∵∠C =90°,BC =3,AB =32, ∴sinA =BC AB =22.∴∠A =45°.∴∠B =90°-∠A =45°. ∴AC =BC =3.(2)在Rt △ABC 中,∵∠C =90°,BC =6,AC =23, ∴tanA =BCAC =3,AB =BC 2+AC 2=4 3.∴∠A =60°. ∴∠B =90°-∠A =30°.【点拨】【跟踪训练1】 如图,在△ABC 中,AB =AC ,AH ⊥BC ,垂足为点H ,如果AH =BC ,那么sin ∠BAC 的值是45.类型2 一边和一锐角,解直角三角形例2 (教材例2变式)在△ABC 中,∠C =90°,AB =10,∠A =45°,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答】 在Rt △ABC 中,∠C =90°,∠A =45°, ∴∠B =90°-∠A =45°. 又∵sinA =BCAB,∠A =45°,AB =10,∴BC =5 2.∴AC =BC =5 2.例3 (教材例2变式)在△ABC 中,∠C =90°,AC =10,∠A =30°,解这个直角三角形. 【解答】 ∵∠C =90°,∠A =30°, ∴∠B =90°-30°=60°. ∵cosA =AC AB ,∴AB =AC cosA =1032=2033. 又∵tanA =BCAC,∴BC =AC·tanA =10×tan30°=10×33=1033.【跟踪训练2】 如图,在△ABC 中,∠B =45°,cosC =35,AC =5a ,则△ABC 的面积用含a 的式子表示是14a 2.04 稳固训练1.如图,Rt △ABC 中,∠C =90°,AC =4,tanA =12,则BC 的长是(A)A.2B.8C.2 5D.4 52.如图,小明为了测量其所在位置A 点到河对岸B 点之间的距离,沿着与AB 垂直的方向走了m 米,到达点C ,测得∠ACB =α,那么AB 等于(B)A.m·sin α米B.m·tan α米C.m·cos α米D.mtan α米3.如图,在Rt △ABC 中,斜边BC 上的高AD =3,cos B =45,则AC =154.4.如图,在菱形ABCD 中,DE ⊥AB 于点E ,cosA =35,BE =4,则DE 的值是8.5.如图,在△ABC 中,AC =8,∠CAB =30°,∠CBA =45°,求AB 的长.解:过点C 作CD ⊥AB ,在Rt △ACD 中,CD =AC·sin ∠CAD =8×12=4,AD =AC·cos ∠CAD =8×cos 30°=8×32=4 3. 在Rt △BDC 中,DB =CD·tan ∠BCD =4×1=4, ∴AB =BD +DA =43+4.05 课堂小结本节学习的数学知识:解直角三角形.。
28.2.2应用举例教案
28.2.2应用举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AC=6,∠BAC的平分线,解这个直角三角形.参考答案自主探究【探究1】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航天飞船发射成功.当飞船完成变轨后,就在离地球表面350km的圆形轨道上运行.如图,当飞船运行到地球表面上P点的正上方时,从飞船上最远能直接看到地球上的点在什么位置?这样的最远点与P点的距离是多少?(地球半径约为6 400km,结果精确到0.1km)【探究2】热气球的探测器显示,从热气球分析:从飞船上能最远直接看到的地球上的点,应是视线与地球相切时的切点.PQ的长就是地面上P、Q两点间的距离,计算的PQ长需先求出∠POQ(即α).当飞船在P点正上方时,从飞船观测地球时的最远点距离P点约2010.9km43AD=60,30CAB B∴∠=︒∠=︒12,63AB BC∴==DABC看一栋高楼顶部的仰角为30°,看这栋高楼底部的俯角为60°,热气球与高楼的水平距离为120m,这栋高楼有多高? (结果保留一位小数)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抽象出解题的几何图形,小组讨论解题思路.教师给出仰角和俯角的几何图形概念.仰角和俯角:在进行测量时,从下向上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仰角;从上往下看,视线与水平线的夹角叫做俯角.尝试应用1:如图,甲楼AB的高度为123m,自甲楼楼顶A处,测得乙楼顶端C处的仰角为45°,测得乙楼底部D处的俯角为30°,求乙楼CD的高度(结果精确到0.1m,3取1.73).2.建筑物BC上有一旗杆AB,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答第一题通过前面的仰角、俯角的学习,借助这道题考查学生的学习情况.锻炼学生学以致用的数学知识学习基本原则.对教材知识的加固BACDα=30°β=60°120ABCD直线水平线视线仰角俯角距BC40m的D处观察旗杆顶部A的仰角为60°,观察底部B的仰角为45°,求旗杆的高度(精确到0.1m) 抽象思维,考查学生在实际无法解决问题的下,通过所学知识构造图形,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具体问题的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规律.总结补偿提高黄岩岛是我国南海上的一个岛屿,其平面图如图甲所示,小明据此构造出该岛的一个数学模型如图乙所示,其中∠A=∠D=90°,AB=BC=15千米,CD= 23千米,请据此解答如下问题:(1)求该岛的周长和面积;(结果保留整数,参考数据2≈1.414,3≈1.732,6≈2.45)(2)求∠ACD的余弦值.本题考查了学生抽象几何图形的能力,同时对利用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进行了考查.对学生可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很好的渗透德育教育.求解略教师指导性完成对内容的升华理解认识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学生独立思考,师生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及方法三、【板书设计】四、【教后反思】28.2.2应用举例(第二课时)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应用鱼群由西向东航行,在B点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60°方向上,航行12海里到达D点,这时测得小岛A在北偏东30°方向上,如果渔船不改变航线继续向东航行,有没有触礁的危险?2.如图所示,一渔船上的渔民在A处看见灯塔M在北偏东60°方向,这艘渔船以28海里/时的速度向正东航行,半小时至B处,在B处看见灯塔M在北偏东15°方向,此时灯塔M与渔船的距离是( )A. 27海里B.214海里C. 7 海里D.14 海里学生独立思考解答分派两位同学到黑板展示两道题的解题过程.分析:题目中关于方位角的应用很广泛,要求学生能很好地理解并运用前面的总结归纳解决问题.两道题目都需要做辅助线,通过解题,能更好的让学生发挥主观想象力,学会抽象图形的同时,掌握辅助线的作图规律.利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过程是:1.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2.根据条件的特点,适当选用锐角三角函数等去解直角三角形;3.得到数学问题的答案;4.得到实际问题的答案.的加固强化辅助线总结补偿(2014•湖北荆门)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如图,我国甲、乙两艘海监执法船某天在钓鱼岛附近海域巡航,某一时刻这两艘船分别位于钓鱼岛正西借助中考原题,让学生能够零距对内容的升华理解认识BAD F60°提高方向的A处和正东方向的B处,这时两船同时接到立即赶往C处海域巡查的任务,并测得C处位于A处北偏东59°方向、位于B处北偏西44°方向.若甲、乙两船分别沿AC,BC方向航行,其平均速度分别是20海里/小时,18海里/小时,试估算哪艘船先赶到C处.(参考数据:cos59°≈0.52,sin46°≈0.72)离接触中考脉搏.同时题目内容涉及钓鱼岛国土纷争,给予学生爱国主义教育,让学生了解历史,学会知耻而后勇的道理,奋发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 你还有哪些疑惑?学生独立思考,师生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及方法1.在解直角三角形及应用时经常接触到的一些概念(方位角;坡度、坡角等)2.实际问题向数学模型的转化(解直角三角形)作业必做:1.教科书习题28.2 第5、9、10题.2.做《自主学习》P164-165选做:如图,水库大坝的截面是梯形ABCD,坝顶AD=6m,坡长CD=8m.坡底BC=30m,∠ADC=1350.(1)求坡角∠A BC的大小;教师布置作业,并提出要求.学生课下独立完成,延续课堂.三、【板书设计】四、【教后反思】。
九年级数学下册28.2.2应用举例(第1课时)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28.2.2应用举例(第一课时)一、【教材分析】二、【教学流程】四、【教后反思】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一)教学重点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一课时二、教学方法: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欣赏法: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授法: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3)练习法: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三)讲授新课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8.2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教案)
在今天的课堂中,我们探讨了解直角三角形及其应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我觉得有几个方面值得反思。
首先,我发现学生在理解三角函数定义时存在一定难度。尽管我通过动画和实物模型展示了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实际意义,但部分学生在具体计算时仍然感到困惑。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耐心地引导学生,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逐步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和应用。
2.教学难点
-理解并记忆三角函数的定义,尤其是正弦、余弦和正切的概念;
-熟练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中的角度和边长计算;
-在实际问题中,识别和应用直角三角形的模型,将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进行求解。
举例:
a.难点一:对于三角函数定义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动画或实物模型,展示三角函数在直角三角形中的实际意义,帮助学生记忆;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及运用。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解直角三角形相关的实际问题,如测量树的高度等。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如使用三角板和尺子测量实际物体的高度,演示解直角三角形的基本原理。
2.能够运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数学建模和问题求解能力,增强学生的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素养;
3.在小组合作探讨解直角三角形应用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和交流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4.感悟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并掌握解直角三角形的原理,包括正弦、余弦和正切的定义及运用;
【人教版】九年级数学下册:28.2.2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教案
28.2.2 应用举例第1课时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1.通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锐角三角函数在解题过程中的作用;(重点)2.能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解直角三角形求解.(难点)一、情境导入为倡导“低碳生活”,人们常选择以自行车作为代步工具.图①所示的是一辆自行车的实物图,图②是这辆自行车的部分几何示意图,其中车架档AC与CD的长分别为45cm和60cm,且它们互相垂直,座杆CE的长为20cm.点A、C、E在同一条直线上,且∠CAB=75°.你能求出车架档AD的长吗?二、合作探究探究点: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类型一】求河的宽度根据网上消息,益阳市为了改善市区交通状况,计划在康富路的北端修建通往资江北岸的新大桥.如图,新大桥的两端位于A、B 两点,小张为了测量A、B之间的河宽,在垂直于新大桥AB的直线型道路l上测得如下数据:∠BDA=76.1°,∠BCA=68.2°,CD=82米.求AB的长(精确到0.1米).参考数据:sin76.1°≈0.97,cos76.1°≈0.24,tan76.1°≈4.0;sin68.2°≈0.93,cos68.2°≈0.37,tan68.2°≈2.5.解析:设AD =x m ,则AC =(x +82)m.在Rt △ABC 中,根据三角函数得到AB =2.5(x +82)m ,在Rt △ABD 中,根据三角函数得到AB =4x ,依此得到关于x 的方程,进一步即可求解.解:设AD =x m ,则AC =(x +82)m.在Rt △ABC 中,tan ∠BCA =AB AC,∴AB =AC ·tan ∠BCA =2.5(x +82).在Rt △ABD 中,tan ∠BDA =AB AD,∴AB =AD ·tan ∠BDA =4x ,∴2.5(x +82)=4x ,解得x =4103.∴AB =4x =4×4103≈546.7m. 答:AB 的长约为546.7m.方法总结:解题的关键在于构造出直角三角形,通过测量角的度数和测量边的长度,计算出所要求的物体的高度或长度.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堂达标训练” 第3题【类型二】 求不可到达的两点的高度如图,放置在水平桌面上的台灯的灯臂AB长为30cm,灯罩BC长为20cm,底座厚度为2cm,灯臂与底座构成的∠BAD=60°.使用发现,光线最佳时灯罩BC与水平线所成的角为30°,此时灯罩顶端C到桌面的高度CE 是多少(结果精确到0.1cm,参考数据:3≈1.732)?解析:首先过点B作BF⊥CD于点F,作BG⊥AD于点G,进而求出FC的长,再求出BG的长,即可得出答案.解:过点B 作BF ⊥CD 于点F ,作BG ⊥AD 于点G ,∴四边形BFDG 是矩形,∴BG =FD .在Rt △BCF 中,∠CBF =30°,∴CF =BC ·sin30°=20×12=10cm.在Rt △ABG 中,∵∠BAG =60°,∴BG =AB ·sin60°=30×32=153cm ,∴CE =CF +FD +DE =10+153+2=12+153≈38.0(cm).答:此时灯罩顶端C 到桌面的高度CE 约是38.0cm.方法总结: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画出平面图形,构造出直角三角形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6题【类型三】 方案设计类问题小锋家有一块四边形形状的空地(如图③,四边形ABCD ),其中AD ∥BC ,BC =1.6m ,AD =5.5m ,CD =5.2m ,∠C =90°,∠A =53°.小锋的爸爸想买一辆长4.9m ,宽1.9m 的汽车停放在这块空地上,让小锋算算是否可行.小锋设计了两种方案,如图①和图②所示.(1)请你通过计算说明小锋的两种设计方案是否合理;(2)请你利用图③再设计一种有别于小锋的可行性方案,并说明理由(参考数据:sin53°=0.8,cos53°=0.6,tan53°=43).解析:(1)方案1,如图①所示,在Rt △AGE 中,依据正切函数求得AG 的长,进而求得DG 的长,然后与汽车的宽度比较即可;方案2,如图②所示,在Rt △ALH 中,依据正切函数求得AL 的长,进而求得DL 的长,然后与汽车的长度比较即可;(2)让汽车平行于AB 停放,如图③,在Rt △AMN 中,依据正弦函数求得AM 的长,进而求得DM 的长.在Rt △PDM 中,依据余弦函数求得PM 的长,然后与汽车的长度比较即可.解:(1)如图①,在Rt △AGE 中,∵∠A =53°,∴AG =EG tan ∠A =4.943m ≈3.68m ,∴DG =AD -AG =5.5-3.68=1.82m <1.9m ,故此方案不合理;如图②,在Rt △ALH 中,∵∠A =53°,LH =1.9m ,∴AL =LH tan53°=1.943≈1.43m ,∴DL =AD -AL =5.5-1.43=4.07m <4.9m ,故此方案不合理;(2)如图③,过DA 上一点M 作MN ⊥AB 于点N ,过CD 上一点P 作PQ ⊥AB 于点Q ,连PM ,在Rt △AMN 中,∵∠A =53°,MN =1.9m ,∴AM =MN sin53°=1.90.8≈2.4,∴DM =5.5-2.4=3.1m.在Rt △PDM 中,∵∠PMD =∠A =53°,DM =3.1m ,∴PM =DM cos53°=3.10.6≈5.1m >4.9m ,故此方案合理.方法总结:本题主要是利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关键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的问题,利用三角函数解决问题.变式训练:见《学练优》本课时练习“课后巩固提升”第7题三、板书设计1.求河宽和物体的高度;2.其他应用类问题.本节课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引导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大胆地发表意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能够使学生自己构造实际问题中的直角三角形模型,并通过解直角三角形解决实际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8.2.2 应用举例
第1课时 解直角三角形的简单应用
【学习目标】
1.使学生根据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观点,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学习重点】
将某些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归结为直角三角形元素之间的关系,从而利用所学知识把实际问题解决.
【学习难点】
实际问题转化成数学模型
【导学过程】
一、课前热身:
1.解直角三角形的类型:
已知____________;已知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解直角三角形的公式:
(1)三边关系:__________________.
(2)角关系:∠A+∠B=_____,
(3)边角关系:sinA=___,sinB=____,cosA=_______.
cosB=____,tanA=_____ ,tanB=_____.
3.已知,如图,在△ABC 中,∠B = 45°,∠C = 60°,AB = 6.求BC 的长. (结果保留
根号).
二、合作交流:
要想使人安全地攀上斜靠在墙面上的梯子的顶端.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一般要满足
,(如图).现有一个长6m的梯子,问:
(1)使用这个梯子最高可以安全攀上多高的墙(精确到0. 1 m)
(2)当梯子底端距离墙面2.4 m时,梯子与地面所成的角等于多少(精确到1o) 这时人是否能够安全使用这个梯子?(可用计算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