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大纲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计算机基础与应用课程是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基本认识和应用能力的一门学科。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将了解计算机硬件构成、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等知识,并且能够熟练应用这些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课程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发展历程;2. 熟悉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性能;3. 掌握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管理;4. 掌握常见办公软件的使用技巧;5. 具备基本的网络知识和网络安全意识;6.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内容1. 计算机基本知识1.1 计算机的定义和分类1.2 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1.3 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应用1.4 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2. 操作系统2.1 操作系统的作用和功能2.2 常见操作系统的使用和管理2.3 操作系统的配置和优化3. 办公软件应用3.1 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和排版技巧3.2 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和数据分析技巧3.3 幻灯片演示软件的制作和展示技巧3.4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和应用4. 网络基础4.1 网络的分类和拓扑结构4.2 常见网络协议和通信原理4.3 网络安全和信息保护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基础和应用知识。

2.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计算机软件的使用技巧和网络应用能力。

3. 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进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培养合作和沟通能力。

4. Case Study: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评估1. 课堂作业:布置针对每个章节的相关作业,用以检验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课堂参与度等综合评估。

3. 期末考试:对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的综合能力进行考核。

六、教材参考1. 《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教程》2. 《操作系统原理与实践》3. 《办公软件应用教程》4. 《计算机网络基础》七、学时安排本课程总学时为40学时,分为理论课和实践课两部分。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1.1 课程名称:计算机应用基础1.2 课程代码:CA1011.3 学时安排:总学时40小时,其中理论授课30小时,实践操作10小时1.4 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能力,包括计算机硬件、操作系统、网络基础、应用软件等方面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2.1 理论目标2.1.1 理解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工作方式2.1.2 掌握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2.1.3 了解不同操作系统的特点和使用方法2.1.4 熟悉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巧2.1.5 掌握常用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和技巧2.2 实践目标2.2.1 能够完成计算机硬件的组装和拆卸2.2.2 能够熟练操作不同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2.2.3 能够配置和管理计算机网络2.2.4 能够独立完成常用应用软件的基本操作三、教学内容与安排3.1 计算机硬件基础3.1.1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3.1.2 主机和外设的功能与分类3.1.3 存储设备和存储介质3.1.4 输入与输出设备3.1.5 计算机性能指标3.2 操作系统基础3.2.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功能3.2.2 常见操作系统的特点与使用方法3.2.3 操作系统的安装与配置3.2.4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和管理3.3 计算机网络基础3.3.1 网络的概念和分类3.3.2 常见网络设备和拓扑结构3.3.3 IP地质和子网划分3.3.4 网络协议和通信规则3.4 应用软件基础3.4.1 办公软件的基本操作3.4.2 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3.4.3 多媒体软件的基本操作3.4.4 网页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四、教学方法与评价4.1 教学方法4.1.1 理论课程采用讲授、讨论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4.1.2 实践操作课程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4.2 评价方式4.2.1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情况、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等4.2.2 实践操作能力:通过实际操作实验和实际应用场景的模拟进行评价4.2.3 理论知识掌握:通过闭卷考试进行评价本文档涉及附件:1、课程教材列表2、实践操作指导书3、相关课程资料和案例分析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知识产权:指人们在科学、文学、艺术、技术等领域中创造的智力成果的法律保护和享有权益。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课程概述本课程在注重系统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实用性及可操作性。

课程采用任务驱动式这种教学模式,首先,使学生了解实际工作需求并明确学习目的,然后给出完成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再将操作实施过程分为几个具体的操作环节进行学习。

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强化了计算机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的训练,内容丰富,教法灵活,深入浅出,符合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规律,极大满足了社会人才培养的要求。

授课目标本课程以微型计算机为基础,全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及其基本操作。

使学生了解并使用计算机、了解计算机新技术、学习操作系统知识、管理计算机中的资源、编辑Word 文档、排版文档、制作Excel 表格、计算和分析Excel 数据、制作幻灯片、设置并放映演示文稿、认识并使用计算机网络、制作网页等知识。

课程大纲项目一计算机基础知识1.1计算机的起源1.2计算机的发展阶段1.3计算机的特点、应用和分类1.4计算机的工作原理1.5计算机硬件组成第一章单元测试项目二计算机新技术2.1认识云计算2.2认识大数据2.3认识其他新兴技术知识扩展第二章单元测试第二章作业项目三操作系统应用基础3.1Windows 7基础3.2Windows 7基本操作及桌面管理3.3Windows 7文件夹及文件管理3.4 Windows 7系统管理第三章单元测试项目四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10 4.1 Word 基本操作4.2 文字编辑4.3 格式排版4.4 图文混排4.5插入和编辑表格4.6制作图书采购单4.7项目四实验4.8 项目四实验效果第四章单元测试项目五电子表格处理软件Excel 2010 5.1Excel2010基本操作5.2数据整理5.3Excel中常用函数5.4数据分析5.5数据图表的设计5.6项目五实验5.7项目五实验效果第五章单元测试项目六演示文稿制作软件PowerPoint2010 6.1 PowerPoint2010 基本操作6.2 制作幻灯片6.3 设置幻灯片6.4幻灯片放映6.5输出演示文稿6.6项目六实验6.7项目六实验效果第六章单元测试项目七网页制作基础7.1 网页与网站的基本知识7.2 网页制作软件7.3 项目实训第七章单元测试项目八计算机网络与互联网8.1 计算机网络概述8.2 Internet概述8.3 应用Internet8.4 计算机维护与安全第八章单元测试预备知识本课程是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基础课,不需要其他课程作为基础,但对于开设其他计算机课程(如程序设计语言)的专业,该课程是一门必修的基础课。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doc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CB课程的性质与目的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

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应用是培养新型人才的•个重要环节, 对于启发学生对先进科技的向往,激发创新意识,推动对新知识的学习,培养自学能力,锻炼动手实践的本领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这门课程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概况和计算机应用领域,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具有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具有一定的汉字输入能力,掌握中文Windows XP的操作系统的安装和使用。

掌握文字处理软件Word 2003、PowerPoint 2003> Excel 2003的使用,掌握Internet M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

01课程教学要求及内容第一部分:计算机基础知识(8学时)通过这部分知识的教学,应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分类、计算机应用及计算机发展趋势、计算机的常用术语;掌握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表示方式及相互转换,了解数据的原码、反码和补码表示,了解ASCII码,汉字的输入码、国标码、机内码及输出码的概念;掌握计算机系统及软、硬件之间的关系:计算机硬件系统功能框图。

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部件:中央处理器、主存储器、辅助存储器、输入/输出设备及总线的功能,了解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软件的分类,指令、指令系统、语言和程序的基本概念,操作系统的功能及常用操作系统介绍。

了解应用软件的概念,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的基本知识;计算机安全的概念,计算机病毒的特点及防治;多媒体的基本概念、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第二部分:中文Windows XP的操作和使用(8学时)掌握中文Windows XP的操作和使用是掌握计算机应用的一个重要的基础,这部分知识是本门课的重点。

在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应使学生了解Windows XP的安装、启动,掌握Windows XP的桌面、图标、窗口、对话框、菜单、鼠标的基本操作;文件及文件夹的概念,掌握“我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的功能,能熟练地查找、删除、度制、移动及建立文件和文件央等操作;在控制面板中设置显示属性、添加和删除程序、设置鼠标和键盘、添加新硬件,进行打印机设:置:Windows XP下的中文输入法设宜:了解Windows XPTCD播放器、媒体播放器、画图、记事本、写字板及其它常用系统工具的使用方法。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使学生能够熟练使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工作和生活。

本课程涵盖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基础和多媒体技术等方面的内容。

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基本组成和工作原理。

熟悉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和常用操作。

掌握办公软件(如 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功能和操作方法。

了解网络基础知识和常用网络服务。

熟悉多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常见多媒体软件的使用。

2、技能目标能够熟练安装和设置操作系统及常用软件。

能够运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数据分析和演示文稿制作。

能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和交流。

能够使用多媒体软件进行简单的多媒体作品创作。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增强学生的信息安全意识和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分类和应用领域。

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计算机中的数制与编码。

2、操作系统操作系统的概念、功能和分类。

Windows 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文件管理、任务管理、系统设置等)。

3、办公软件Word 文字处理软件文档的创建、编辑和排版。

表格的制作和编辑。

图片、图形和艺术字的插入与编辑。

Excel 电子表格软件工作表的创建、编辑和格式化。

数据的计算、排序、筛选和图表制作。

PowerPoint 演示文稿软件演示文稿的创建、编辑和美化。

幻灯片的布局和动画效果设置。

4、网络基础网络的概念、分类和组成。

TCP/IP 协议和 IP 地址的概念。

网络连接的设置和网络资源的共享。

常用网络服务(如电子邮件、网页浏览、文件下载等)。

5、多媒体技术多媒体技术的概念和特点。

图像、音频和视频的处理技术。

常见多媒体软件(如 Photoshop、Audition、Premiere 等)的基本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yìngyòng)基础》教学大纲(jiào xué dàɡānɡ)一、课程(kèchéng)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xué sheng)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课程旨在研究现有技术背景和社会需要下,如何培养学生应用计算机来认知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熟悉信息化社会中的各项基本应用,并适应未来的社会需要奠定良好的基础。

在当前这个信息的社会,计算机应用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成为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基本技能,因此计算机的应用水平(shuǐpíng)直接反映了一个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在整个人才培养目标各环节中也处于一个核心基础的地位,本课程也一直都是各院校的重点建设课程之一。

随着社会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该课程的定位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扩展上,更是一种观念的重塑——人们在任何需要帮助的时候,都应当将计算机作为其解决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事实上,在21世纪这个信息的时代,计算机已和语言一样,成为现代公民必备的一项基本素质。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总目标是“以应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中心”。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要使学生认识到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了解计算机及网络信息应用的主要方面,培养学生通过网络来辅助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意识,使学生了解用计算机作为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过程,初步掌握在日常生活中利用计算机的能力,并扩展到其专业应用领域,为学习其它相关课程和技能,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此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理解一些计算机的常用术语和基本概念,掌握基本的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知识;学生还能熟练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平台进行文件的管理,以及系统的设置,熟练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主要操作(能通过Word来完成对文字的处理,能通过Excel来完成对电子表格的处理,能通过Powerpoint来实现演示文稿的处理),以及各种常用软件的使用,并具备对音频、视频、动画等信息进行简单处理的能力。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课程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本)课程教学大纲第一部分大纲说明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计算机应用基础》是中央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它是为培养应用型人才掌握使用计算机的技能而开设的。

本课程是一门有关计算机知识的入门课程,主要着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技能的学习和培养,并兼顾实用软件的使用和计算机应用领域前沿知识的介绍,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有关知识打下基础。

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能够了解当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微型计算机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了解并掌握文字编辑、电子表格、电子演示文稿、网络使用、多媒体等软件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了解信息安全的知识。

三、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本课程内容的教学要求分为“掌握、理解、了解”三个层次。

实践环节是本课程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其中的“掌握”是指能够熟练运用和操作;“理解”表示能够进行操作但不够熟练;“了解”表示看过演示或体验过功能性的操作过程。

第二部分教学媒体和教学建议一、学时分配本课程为模块化结构设计,课内学时为72学时(4学分),其中必须完成的学时包括:电视课(或CAI)10学时,上机实验52学时,定期辅导10学时。

教学内容电视课(或CAI)学时实验学时定期辅导计算机基础知识 1 1微机操作系统(Windows) 2 10 1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1 8 1文字处理系统(Word) 2 12 2电子表格系统(Excel) 2 12 2电子演示文稿系统(PowerPoint) 2 10 2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 1二、教学媒体主教材:本课程主教材为文字教材。

文字教材采用合一型模块化结构,每一模块均包括教学内容、教学辅导、导学内容和上机实验指导四部分内容。

模块1 −−计算机基础知识模块2 −−微机操作系统及其应用模块3 −−计算机网络基础模块4 −−文字处理系统(Word)模块5 −−电子表格系统(Excel)模块6 −−电子演示文稿系统(PowerPoint)模块7 −−信息安全与网络道德辅助教材:本课程辅助教材包括电视录像带和CAI教学光盘(含自我测试)。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1.课程编码2.课程性质:本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3.教学目标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基本知识及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环境下管理计算机资源、正确理解与使用网络资源、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学习计算机相关后继课程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4.教学要求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

每周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与上机操作实践课的比例约为1:1。

本课程应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讨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分析,也强调应用和技能。

5.建议使用教材根据福建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本课程采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由董正雄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参考书:厦门大学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

6.考核方式本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学生必须参加全国或福建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并以此考试成绩为该课程成绩。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信息社会与计算机1.信息、信息技术及主要特性;2.信息学科、计算科学的发展和研究领域;3.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及应用;4.计算机中信息的存储表示及计量单位:⑴数制及十、二、八、十六进制数之间的对应关系;⑵位(bit)、字节(B)、KB、MB、GB和TB;⑶字、字长、字符编码、ASCII码、汉字编码、数字编码方法和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

5.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⑴PC微机系统及硬件逻辑结构;⑵微机软件系统的作用及其分类;⑶硬件、软件、用户间的关系。

6.微机的CPU、主板、内存、总线及其组成;7.微机的外存储设备:软盘驱动器和软盘、硬盘、光盘驱动器和光盘及其分类;8.微机的I/O设备:显示器和显示适配卡、键盘、鼠标、打印机、调制解调器;9.微机常用的其它可选部件:声卡、音箱、麦克风、手写笔、扫描仪、数码相机、优盘、移动硬盘、不间断电源等;10.信息数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大学生的一门通识必修课。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关于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构成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的操作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日常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课程概述《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校大学生的一门通识必修课,具有操作性、实践性强的特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增强学生关于计算机系统及其网络构成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操作应用能力,使学生掌握Word、Excel、PowerPoint 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日常工作和职业生涯发展奠定知识和能力基础。

本课程的重点是将教学内容与现实需求相结合,通过对社会实际需求的调研和分析,把企事业单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需求凝炼成若干个项目案例。

在给学生营造真实的办公工作环境的基础上,以具体项目案例为载体,形成一个循序渐进、贴近实际应用的项目群,从而构建出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

课程在设计上遵循基础性、系统性和实用性的原则要求,强调“理论够用,重在实践”,突出以应用为核心,通过一系列贴近实际应用的项目式教学案例,着重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中在教师主导的基础上,通过案例教学和项目驱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等信息素质的提高。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特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1.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法2.互联网+教材,让课堂飞二维码3.采用过程性课程考核方法授课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生,学生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能够熟练使用Word文字处理软件制作电子简报、毕业论文及利用邮件合并功能批量制作邀请函或入学通知书等;使用Excel进行表格编辑、公式使用、数据统计与分析等;利用PowerPoint 制作交互性演示文稿。

在教学中采取“案例”教学法,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达到基于工作过程的“做中学、学中做”教学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与目标计算机应用基础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中的一门基础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计算机进行日常办公、数据管理、网络使用和程序设计等基本操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获得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熟悉计算机的基本硬件组成和工作原理;2.掌握常见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技巧;3.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电子表格和演示文稿的制作;4.能够熟练运用互联网和网络工具进行信息获取和交流;5.具备基本的程序设计思维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一)教学内容1.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3.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与使用2.办公软件应用1.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2.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3.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3.互联网与网络工具应用1.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2.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4.程序设计基础1.程序设计思维和方法2.常见编程语言的介绍与初步学习(二)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课堂讲授的方式,引导学生全面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技巧。

2.实践法:通过实际操作和案例分析的方式,让学生亲身实践和应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3.讨论法:通过小组讨论和互动交流的方式,让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练习,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实际操作和应用技巧。

三、教学进度与评估方式(一)教学进度本课程共分为16周进行教学,具体的教学进度如下:第1-2周:计算机基础知识1.计算机硬件组成与工作原理2.计算机网络与通信3.计算机操作系统原理与使用第3-6周:办公软件应用1.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2.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3.演示文稿软件的使用第7-10周:互联网与网络工具应用1.互联网的发展与应用2.常用网络工具的使用第11-16周:程序设计基础1.程序设计思维和方法2.常见编程语言的介绍与初步学习(二)评估方式1.平时作业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2.课堂表现和参与度占总评成绩的20%;3.期末考试占总评成绩的50%。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学分:4总学时数:64 理论时数32先修课程:开课对象:所有专业学生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本课程主要是面向全院学生的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具备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能力。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介绍计算机以及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办公自动化软件的使用方法,并对学生进行上机操作训练,使学生具有基本的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和使用方法,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使用计算机以及后续学习计算机相关课程打好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内容的基本要求1.具有使用微型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包括计算机病毒的防治常识)。

2.了解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3.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功能和作用,掌握Windows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4.了解文字处理的基本知识,掌握Word输入方法,熟练掌握一种汉字(键盘)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5.了解电子表格软件基本知识,掌握Excel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6.了解演示文稿的基本知识,掌握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和应用。

7.了解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和因特网(Internet)的初步知识,掌握IE浏览器软件和“Outlook Express”软件的基本操作和使用。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目的和要求]本章主要介绍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为进一步学习与使用计算机打下必要的基础。

通过本张的学习应:1.了解计算机的概念、发展简史、特点、分类及其应用领域2.了解数制的基本概念,掌握二进制整数与十进制整数之间的转换。

3.了解计算机的数据、字符与编码。

掌握数据的存储单位(位、字节、字)、西文字符与ASCII码、汉字及其编码(国标码)的基本概念。

4. 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各组成部分(CPU、存储器(ROM、RAM)以及常用的输入输出设备)的功能和简单工作原理。

5.掌握计算机软件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的概念和作用。

了解程序设计语言(机器语言、汇编语言、高级语言)的概念计算机的安全操作。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初稿)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和内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基本课程,是专科、专升本科阶段各专业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的必修课程,也是为适应社会信息化发展要求,提高学生信息素质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程。

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文字录入、Windows XP的使用、常用办公软件的使用。

该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学生自觉使用计算机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使计算机成为学生获取知识,提高素质的有力工具,从而促进本专业相关学科的学习。

2课程的任务和要求该课程的设置及教学任务的选择以普及计算机技术和应用为主,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对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的兴趣,建立起计算机应用意识,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计算机及其常用办公集成软件、Internet 的基本操作与使用方法,能够正确地选择和使用典型的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同时兼顾计算机应用领域的前沿知识,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并在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诸方面均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3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我们在教学中,难免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快速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对我们上好信息技术课是非常重要的。

♦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创新的信息技术学习氛围。

一方面要以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为出发点,设计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适应的信息文化环境。

另一方面要营造好学生课堂学习的小环境,有计划的让每一个学生亲历需求分析、方案设计以及方案实施登记决问题的完整过程,鼓励学生在过程中积极思维、大胆想象、勇于创新。

♦合理选用并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

首先,可以学习、借鉴其他科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学需要恰当地采用讲解、观察、讨论、参观、实验等方法,做到兼容并蓄、取长补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说明
1.课程编码
2.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我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

3.教学目标与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实践,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软件、网络、多媒体、数据库基本知识及在Windows XP操作系统环境下管理计算机资源、正确理解与使用网络资源、在学习工作中运用办公软件与数据库管理系统。

为学习计算机相关后继课程打下较为坚实的基础。

4.教学要求
教学时间安排在第一或第二学期。

每周5~6学时,其中理论课与上机操作实践课的比例约为1:1。

本课程应采用多媒体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课堂讲授讨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课程教学强调理解与分析,也强调应用和技能。

5.建议使用教材
根据福建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意见,本课程采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6月出版的、由董正雄主编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一书,作为本课程的主教材。

参考书:厦门大学出版的《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指导》。

6.考核方式
本课程实行教考分离,学生必须参加全国或福建省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水平等级考试,并以此考试成绩为该课程成绩。

三、课程内容
第一章.信息社会与计算机
1.信息、信息技术及主要特性;
2.信息学科、计算科学的发展和研究领域;
3.计算机的发展、特点及应用;
4.计算机中信息的存储表示及计量单位:
⑴数制及十、二、八、十六进制数之间的对应关系;
⑵位(bit)、字节(B)、KB、MB、GB和TB;
⑶字、字长、字符编码、ASCII码、汉字编码、数字编码方法和数的定点与浮点表示。

5.微机系统的基本组成:
⑴PC微机系统及硬件逻辑结构;
⑵微机软件系统的作用及其分类;
⑶硬件、软件、用户间的关系。

6.微机的CPU、主板、内存、总线及其组成;
7.微机的外存储设备:软盘驱动器和软盘、硬盘、光盘驱动器和光盘及其分类;
8.微机的I/O设备:显示器和显示适配卡、键盘、鼠标、打印机、调制解调器;
9.微机常用的其它可选部件:声卡、音箱、麦克风、手写笔、扫描仪、数码相机、优盘、移动硬盘、不间断电源等;
10.信息数据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基本概念,信息安全的基本属性,计算机病毒及防治。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使用
1.操作系统的作用、功能、分类,当前常用的操作系统;
2.Windows 发展过程、Windows XP的特点、桌面组成、启动和退出方式、Windows XP帮助信息的获取,鼠标器、图标、窗口、菜单、对话框的组成和操作;
3.文件、文件夹,文件类型、文件夹/文件名命名规则,通配符? *的使用;
4.桌面的屏幕背景、屏幕保护程序、外观等显示属性的设置、网上邻居操作、任务栏的相关操作,中文输入法的选择、智能ABC输入法的使用;
5.使用“资源管理器”或“我的电脑”查看与管理计算机资源的操作方法;
6.文件/文件夹选中、查看方式、新建、移动、复制、删除、重命名、设置属性、查找、创建快捷方式,设置“工具”菜单中的“文件夹选项”的“查看”选项;
7.磁盘的查看和格式化,“回收站”、程序的运行/关闭、任务管理器的应用;
8.磁盘备份、“磁盘清理”、“磁盘碎片整理程序”等系统工具的使用,计划定期的计算机维护;
9.控制面板的“用户管理”、“添加/删除程序”、“打印机”的使用;
10.媒体播放机(Windows Media Player)、录音机、Windows Movie Make、记事本、计算器、写
字板、画图、压缩软件等“附件软件”的应用;
11.“剪贴板”的作用、信息共享与交换方式,信息的静态移动/复制、对象嵌入、对象链接的实
现;
12.Linux操作系统特点、X Windows用户界面。

第三章、办公类软件的应用
1.Office XP办公类软件的启动与退出、工作窗口的基本组成、文件的建立、打开与保存、文本编辑区通用编辑方法;
2.Word XP的各种视图、Word XP文档的编辑、查找和替换,文档格式的设置(包括字符格式、段落格式)和页面格式的设置(包括节的设置、分页、分栏和插入页眉和页脚),样式的使用;
3.Word XP表格的创建与编辑,插入图片、文本框、艺术字、绘图及图文混排的方法;
4.Excel XP工作簿、工作表、单元格、单元格区域、名称的概念与意义;
5.电子表格的建立、编辑及格式化操作,公式、函数(包括SUM、AVERAGE、If、MAX、MIN、COUNT 等常用函数)的使用与操作,名称的使用,相对引用、绝对引用和混合引用的使用方法;
6.电子表格的数据清单,掌握使用记录单向数据清单输入数据和编辑数据的方法,通过数据清单对数据进行排序、筛选(包括自动筛选、自定义筛选)及分类汇总的操作;
7.图表的类型、创建与编辑的操作方法;
8.PowerPoint XP各种视图的意义与应用,创建与编辑电子演示文稿的操作方法;
9.掌握在幻灯片中插入多媒体对象(图片、艺术字、声音、影片、表格和图表等)的操作方法;
10.幻灯片母版、设计模板的应用,选用标准配色方案、创建自定义配色方案、幻灯片背景设置;
11.超级链接的创建与编辑,幻灯片放映设置(包括设置动画、自动播放,手动播放,自定义放映);
12.Office XP集成应用(导出、导入、嵌入和链接)。

第四章、多媒体应用技术
1.多媒体、多媒体技术概念、主要特征,媒体元素、分类及其特点、常用媒体素材的文件格式;2.多媒体的关键技术、主要应用领域和发展方向;
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组成结构,声卡、视频卡的基本工作原理及其主要功能;
4.光盘系统的组成及其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指标;
5.扫描仪、数码相机、触摸屏的基本工作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安装使用;
6.音频、视频的数字化、压缩基本原理,数字音频、视频的主要技术指标,了解各种媒体素材的获取方法;
7.多媒体作品的一般制作过程;常见多媒体素材制作软件、多媒体创作软件、多媒体应用系统。

第五章、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知识
1.计算机网络的定义、组成和功能,网络的产生与发展、分类;
2.模拟通信和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调制解调器的功能;
3.多路复用和数据交换技术、传输介质的特点;
4.网络协议的定义和三个要素,网络协议的分层模型、OSI参考模型以及各层的功能,网络互连技术和网络互连设备;
5.局域网的特点和组成、拓扑结构、局域网类型、网络设备、网络操作系统;
6.Internet的发展和特点、TCP/IP协议、域名系统、统一资源定位符;
7.IP地址的格式、类型、子网掩码、Internet接入方式、局域网连接Internet的基本设置、在Windows XP中安装配置TCP/IP协议、ADSL连接Internet的基本设置;
8.WWW服务和电子邮件服务的基础原理,使用IE浏览器访问网页、使用OutLook Express收发电子邮件、使用搜索引擎检索资料。

第六章、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基础
1.数据处理、数据库、数据库管理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概念;
2.数据库的特点、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功能和数据库系统的组成,数据库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数据库技术的发展方向,数据库应用开发平台;
3.现实世界、信息世界和机器世界的关系,数据模型的两个层次,信息世界的实体、属性、联系概念,E-R模型表示方法;
4.层次模型、网状模型,关系模型的关系、元组、属性、域、关键字、主键、外键等概念,关系模型的特点及关系的三种基本运算(选择、投影、连接);
5.数据库设计(包括概念结构的设计和逻辑结构的设计)和数据库实施的基本方法;6.Access XP数据库的创建、打开和关闭,表、查询对象;
7.Access表的设计与操作:
⑴利用表向导、设计视图创建表,建立多表间关系;
⑵表记录数据的输入、修改及删除;
⑶修改表结构(包括字段名、数据类型、各种属性的设置、设置主键等);
⑷设定和修改多表之间的关系。

8.使用SQL语句对表记录进行插入、修改与删除;
9.使用SQL语句进行表(包括多个表之间)记录选择查询(简单查询、条件查询和自然连接查询)、常用数据统计(COUNT、SUM、AVG、MAX、MIN)、记录更新(UPDATE)等操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