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孟子》选读 2 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A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2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孟子选读2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背景助读
知识梳理
4 .辨活用 (1)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得利益 . (2)苟为后 义而先 利 后、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 . (3)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 罢:使动用法,使……罢 . (4)轲也请无问其详 . 详: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详细的情况 (5)为人臣者怀利以事 其君 事:名词活用为动词,服侍、侍奉 . (6)孳孳为善 者 善: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善事 . 5 .明句式 (1)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判断句 (2)说之将何如 宾语前置句 (3)孟子遇于石丘 介宾短语后置句 6 .积名句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2)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利”呢?请你简要分析孟子的义 利观内涵并做出评价。 提示:首先 ,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 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 识到人活着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 足。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其次 ,孟子认为,物利和道德是相关相联、相生相长的。孟子指出,在尽 量使物质享受达到一定水平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的同时,务必加强教育, 加强人伦道德观念的培养。 我们简略地将孟子的义利观概括为三句话 :义利并重、 以义为先的政治 观 ,合乎礼义、以义待利的生活观,崇义尚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句段点评
多维探究
文脉图解
技法鉴赏
正反对比显意旨 孟子说理善用正反对比,其主张王道,就和霸道对比;主张义在利先,就 和利在义先对比;主张与民同乐,就和不与民同乐对比。宋国著名学者宋 想劝说秦、楚停战,打的名号是“言其不利”,孟子反对他用这样的名号劝战, 他认为,不管做什么都应把“义”放在首位,何必说利,或何必先说利。且看他 对宋 的一番话: 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 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 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 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 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 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 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课件 (38张PPT)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二单元《王何必曰利》课件 (38张PPT)

细的情况,希望听听您做这件 事的大致意向,先生将怎样去 游说他们?”宋牼说:“我将 向他们说明两国交兵是不利
___________________
译文:孟子说:“先生的动
原文:曰:先生之志则 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 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法却不行。先 生用利去劝说 先秦、生楚以之利王说悦秦于、利楚,之以王,秦利动王而;楚高军队王兴的,,官秦于兵王 是也楚 停因王 止为因军有为事利有行 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 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 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 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 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
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系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 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 是去然而君仁义不臣,亡、者父怀利,子以、未兄相之接弟有,终也。就兄心这弟怀会样之利使不间害君使都关臣国完系之家全 来间灭互、背亡相父离的对子仁,待间义是,、,没
有的。
原文:先生以仁义说秦、 楚之王,秦、楚之王悦 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 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 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 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 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 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 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何必曰利?”
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
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也把义 和利看作是矛盾的,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而后利者荣,
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
孟子是否要人们完全不考虑“利”,放弃 “利”呢?
首先,孟子积极肯定了人皆有物 利需求,认为这种物利需求从根本 上说是必然的,合理的。对于生存 着和需要生存着的人来说,有些需 求是不可或缺的,他认识到人活着 就有需求,人的需求是开放的,而 且一些需求必须不断地得到满足。 因而当政者要顺着民众的需求,使 他们丰衣足食、安居乐业。

2王何必曰利课件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王何必曰利课件2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2 《王何必曰利》 课件 2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 读》)
孟子的义利观
孟子名言
孟子曰:“鱼,我所欲 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 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 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 取义者也。
名言
•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 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西汉董仲舒概括 孔孟的义利观, 提出“正其 谊 (义)不 谋 其利,明其道不 计 其 功 ”(《 汉书 · 董仲舒传 》)的论点, 强调道义和 功 利不 能 并存。 孟子义利问题上的 思想学 说,深 刻 地 影响 了中国 古代思想 文 化 的 发展 ,也大 致 地 奠定 了中国儒家人文 精神 的 基本内容 。 成 为了 中 华民族 不可 磨失 的文 化传统 和人文 精神 。
义利并 重 、以义为先的 政治 观 合乎礼 义、以义 待 利的生 活 观 崇 义 尚 道、舍生取义的人生观 纵 观《孟子》 全书 ,我 们 可以看 到它 洋溢着 孟子 崇高 的 精神境界 和不 渝 的 救 世 情 怀: 以 民 为 本 ,以利为 本 , 崇古尚贤 , 崇 义 尚 道,自 承 先 圣 , 身任天 下。正因为 那个变革性 、过 渡性 时代 的 礼 乐 崩 坏、诸 侯恣 行、 政由 强国、 社会动 荡 、 民 不 聊 生,孟子以 天 下 苍 生 黎民 为 念 , 高 举 仁义的 思想 大 旗四 处 游 说, 奔走 呼 号 。表 达 了 渴 望丰衣足食 , 渴望安居 乐 业 , 渴望 和 平 、 统一 、 稳定 的 心声 。
孔子最早提出义和利的对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论语 · 里仁》) 孟子答梁惠王说:“王何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 · 梁惠王》)也把义和利看作是矛盾的 ,强调要贵义贱利。 荀子主张先义后利,“先义 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 (《荀子 · 荣辱》)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二节王何必曰利讲义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王何必曰利[基础·夯实]一、识记字音1.弑.其君者(shì) 2.不夺不餍.(yàn)3.孳.孳为善者(zī) 4.蹠.之徒也(zhí)二、通假字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三、古今异义1.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古义:这样却今义:表转折连词2.利与善之间..也古义:……的差别今义:中间四、一词多义1.接①怀利以相接.交往②兵刃既接.交接③汉关,接.秦之弊承接④出则接.遇宾客接待2.去①兄弟去.利抛弃②逝将去.女离开③去.门十里以为界距离3.遗①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yí,抛弃②留待作遗.施wèi,送给4.说①先王以利说.秦、楚之王劝说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通“悦”,高兴5.于①孟子遇于.石丘介词,在②秦、楚之王悦于.利介词,对,对于6.之①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代词,战争②说之.将何如代词,秦、楚国君③先生之.志则大矣结构助词,的④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代词,这⑤先生将何之.动词,到五、词类活用(一)名词活用1.名词作动词(1)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事:侍奉(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王:称王2.名词使动用法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利: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3.名词意动用法(1)苟为后.义而先利后:意动用法,以……为后(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后:意动用法,以……为后(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不远.千里而来远:意动用法,以……为远六、文言句式(一)判断句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者,……也”表判断)(二)状语后置句1.孟子遇于石丘(“于石丘”作状语,后置)2.秦、楚之王悦于利(“于利”作状语,后置)(三)宾语前置句1.先生将何之(疑问代词“何”做“之”的宾语,前置)2.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代词“之”做“有”的宾语,前置)3.何以利吾国(疑问代词“何”做“以”的宾语,前置)[课文·译注](1)孟子见梁惠王。

王曰:“叟,不远孟子拜见梁惠王。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2.2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4、再次强调论点,首尾呼应,突出自己鲜明 的立场:义先于利。
正 反 对 比 论 证
反面:人与人之间沦为利益关系, 破坏社会和谐,丧失对仁义价值 的关怀。 结论: 何必曰利 正面:用仁义来大动人
作者在第3则内容中,强调了什么?
作者通过对比,表现了“为利”与“为善”的差别,强调我们应 该多多行善。
三、指明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特殊用法。 1、苟为后义而先利______________ 2、未有义而后其君者______________
(提示:1、2均为意将何之? 2、未之有也。
(提示:1、疑问句中的宾语前置 2、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在文中是如何论证自己的观点的?用了 哪些论证方法?
1、面对梁惠王关于利的问题,首先亮出自己 的观点。 2、通过反面分析“利” 的坏处 国危矣 举例论证:不 夺不魇 3、通过正面阐述“义”的 好处:推行仁义才是大利 所在。
王 何 必 曰 利
正反 对比 论证
举例论证
kēng 一、为下列加红词语注音。 1、宋牼将之楚______________ wàng 2、然而不王者______________ zī 3、孳孳为善者______________ 4、蹠之徒也______________ zhí 5、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二、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含义。 相互 如果 1、上下交征利 交战 2、苟为后义而先利 3、吾闻秦、楚构兵 停止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意向 5、愿闻其指 这样而 6、然而不亡者 7、孳孳为善者 勤勉、努力不懈的样子 8、舜之徒也 类 9、利与善之间也 10、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 差别 背离
•此ppt下载后可自行编辑
高中语文课件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课件

• 这首诗通过怀念友人,表达了作者为未能为老百姓解除疾苦而自愧和痛 苦的心情,流露出思归田里不愿为官的思想。在封建时代,像韦应物这 样表露忧虑民生疾苦的诗作不少,但像他这样真诚地表示居官自愧的诗 却不多见,无怪乎范仲淹读了“邑有流亡愧俸钱”,叹为“仁人之言”。
高考导航
• (2015年高考浙江卷)
• (三)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5分)
• 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 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 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 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 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
夫的田地,包括耕种土地的劳动者。“士”是介于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 个阶层。
• “庶人”是指没有官爵的平民百姓。孟子认为,假如王只嚷嚷着说: “用什么使我的国家获利呢?”大夫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的采地 食邑获利呢?”士和平民百姓只嚷嚷着说:“用什么使我自己获利呢?” 这样从上到下互相之间只想着从对方那里谋取财利,国家就危险了!这 只是一个笼统的表达,具体说来有什么危险呢?孟子举了个例子:“万 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古 人喜欢用兵车的数量,来衡量诸侯或卿大夫的强弱。
• 这是孟子对“利”字对国家的危害的阐述。孟子认为,如果给卿大夫太 多的财利,就会使他们产生无尽的贪欲,有了贪欲就会不满足于自己已 有的财利,所以,虽然拥有了国君的十分之一的财利,也会试图杀害国 君,并全部夺取国君的财利。
• 2.孟子的“义”“利”观是怎样的?
• 选文第1则:“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 利吾国乎?’孟子之所以进见梁惠王,自然是为了宣扬他的仁政王道学 说。可是梁惠王开口就问:老人家(“叟”是对老年男子的尊称),您不 辞跋涉千里的辛劳到我这里来,将有使我的国家得利的手段吧?这是梁 惠王对孟子的期待,也是当时一般诸侯对孟子的期待。可是儒家学者自 孔子开始就极少谈论利(《论语·子罕》所谓“子罕言利”)。面对梁惠 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二 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高中语文 第2单元《孟子》选读二 王何必曰利课件 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整体·感知] 本课所选的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利”的看法。孟子对“利” 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在利与义上,孟 子极力主张“先义而后利”“重义轻利”,孟子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 价值观,最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 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答案】 孟子对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他并不是 要梁惠王绝对不考虑利,而是启发他把仁义放在私利之上。其实按孟子的看法, 推行仁义才是大利所在。“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君臣、 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这些话就是讲用 仁义治国安身的莫大好处。孟子数落宋 ,并不是反对他去制止楚秦两国之间的 战争,而是反对他从“利”的角度去劝说两国国君。这些内涵值得我们细心体 会。
(3)孟子曰利与善之间
[文本·层析] 1.孟子对“仁义”持什么观点?你受到什么启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脉·梳理] 王何必曰利(1)梁孟惠子王见王孟提提子倡出反仁驳义“利提正说得”出反理出的观对结话点比论题首呼尾应舍生取义
王(2)宋 何将之楚 必
曰 利
谈话的起因
提号出则不“可先生”之的
看法
阐明观点正反对比说理为为为人人人臣子弟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2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高中语文第2单元孟子蚜2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蚜

2.知识链接 民本思想 孟子根据战国时期的社会实际,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规律,提出了 一个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 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重要意义。孟 子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民心向背是关乎得 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在第一位,国家其 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保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的 权利。
1.生字音
叟.( sǒu ) 说.而罢之( shuì) 利与善之间.也( jiàn) 蹠.之徒也( zhí) 2.通假字
弑.( shì) 然而不王.者(wànɡ) 孳.孳为善( zī )
愿闻其指.( “指〞通“旨〞,意旨、意向 )
3.古今异义
(1)以罢三军之师. 古义:_军__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_老__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词类活用
(1)不远.千里而来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
(2)苟为后.义而先.利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后;以……为先)
(3)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获利
)
(4)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止
)
(5)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名词作动词,有仁德
)
(6)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名词作动词,称王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 ( 动词,遗弃
)
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 名词,丧失的东西 )
留待作遗施
( 动词,赠给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孟子》选读二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远 使动用法,使……停止 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意动用法,以……为后 名词作动词,侍奉 形容词作名词,善事
判断句 判断句 判断句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
介宾短语后置句
没有一个有仁心却遗弃父母的人,没有一个讲道义却把君王摆在 次要位置上的人。 (如果)楚王不高兴,我将去拜见见秦王,劝说他使他停止战争。 楚王、秦王两人当中,我将有投合的。 做臣下的存有追逐私利的念头来侍奉国君。
本课共选取了三篇短文。第一篇选自《孟子· 梁惠王上》,是孟子劝说梁惠王要“后利
而先义”;第二篇选自《孟子· 告子下》,讲的是宋国学者宋 到楚国去调解楚国和秦国的纷争,途遇孟子,孟子向他阐述“利”与“义”的关系; 第三篇选自《孟子· 尽心上》,阐述“利”与“义”的区别。
明主旨 本课所选三则文章,均是孟子阐述自己对 “ 利 ” 的看法的。孟子对 “ 利 ” 是极端厌恶的,他将因逐利而产生的危害阐述得具体而深刻。 在利与义上,孟子极力主张 “ 先义而后利 ” , “ 重义轻利 ” ,孟子的 这种把仁义张扬在私利之上的价值观,背后虽然摆脱不了君臣父子的 传统观念,但可以启发我们审查唯利是图这种价值观以及人生追求的 社会弊害,有很深的现实意义。
代词,指代“古之人”,他们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气助词,表反问语气,难道 其孰能讥之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动词,到 先生将何之:_________
代词,他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 代词,这些 ②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___________
语言积累

意旨、意向

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第2单元《孟子》选读第2课王何必曰利课件新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

(二)通读文本,疏通字词
1.读准字音 庶 ( shù)人 . 宋 ( kēng ) 孳孳 ( zī ) . 千乘 ( shè nɡ ) . 说 ( shuì )而罢之 . 蹠 ( zhí ) .
2.一词多义 卿大夫的采地食邑 . ①何以利吾家 ②少小离家 老大回 家庭 . (1)家 学派 ③诸子百家 . 焉 名词作动词用,安家 ④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 .
面对梁惠王的期待,孟子将如何应对呢?且看他的回答:“王何必曰利?亦有
仁义而已矣。”“亦”在这里可以理解为只是。这句话意思是说,王为什么开
口就谈利呢?只要讲仁义就行了。梁惠王“有以利吾国乎”的话刚一出口,孟 子便劈头拦截他。接下来孟子先从反面申明自己的观点:“王曰:‘何以利吾
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
利 抛弃,丢弃 ①兄弟去 . 女,适彼乐土 离开 (6)去②逝将去 . ③去门十里以为界 距离 .
3.词类活用 (1)不远 千里而来( 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远 ) . (2)我将见楚王说而罢 之( 使动用法,使……停止 ) . (2)亦将有以利 吾国乎( 使动用法,使……得到利益 ) . (4)臣者怀利以事 其君( 名词作动词,侍奉 ) . (5)然而不王 者( 名词作动词,成王业,做王 ) . (6)苟为后 义而先 利( 后、先都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 . .
3.孟子是如何运用对比和照应来增强说服力的?
孟子对梁惠王,开头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结尾回到同样 的意思( 只是具体说法有所变化 ),既形成了呼应,又突出了立场。中间先说一 通“利”字当头的坏处,接着说一通推行仁义的好处,正反对比,使主旨更加 鲜明。孟子对宋,开头说“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结尾归结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