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原理世界1
课件: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6版数字教材版)'第一章
1.历史背景和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前 民族性是哲学的要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 学是世界无产 阶级共同的哲 学。
19世纪中叶的西 欧,资本主义比 较发达。
2.历史背景
哲学把无产阶级 当作自己的物质 武器,同样,无 产阶级也把哲学 当作自己的精神
武器。
3.阶级斗争
法里昂工人起义、 英国宪章运动、德 国西里西亚纺织工 人起义表明工人阶 级已经开始作为独 立政治力量登上历 史舞台。
哲学与具体科学
辩证关系: 通过两者的比较,更清楚的理解为什么说哲学是世界观
(1)哲学与具体科学都以世界为对象,不同的是,任何自然科学或社会 科学都是以世界(自然和社会)的某一方面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是具体 的,限于特定的领域。哲学以人与世界的总体为对象,所研究的问题和 得出的结论具有普遍性,并不限于个别领域。 (2)其次,具体科学只研究对象本身,而不研究作为研究主体的人与对 象的关系。哲学作为一种世界观,不是站在世界之外“观”世界,而是 研究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主体与客体的关系、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最后,具体科学表现为关于某一领域的某种具体知识,哲学则表现 为一种智慧。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又极为密切。哲学不能脱离科学。
3.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 科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 现代西方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觉 地根植于实践中。
科学对哲学发展的本质 关系是促进的。
科学比技术具有较 大稳定性,哲学则更 具有更大稳定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始终 重视总结、概括和反 思自然科学的新成就。
两个 命题
科学主义
人本主义
力求在现代科学和 哲学成就的基础上, 使二者达到完美的
两个成因
第一个成因是取决于人类活动的特点 和哲学的本性。人与世界的关系不同于动 物与世界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中思维 和存在的关系最为普遍。哲学基本问题的 产生就是源自于人类的实践活动。第二个 成因是取决于它在全部哲学中的不可超越 性。只要是哲学,只要以哲学的方 式思考, 那么,就都要面对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都会以不同方式 直接或间接、鲜明或隐 蔽地表明自己在这一问题上所奉行的路线。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
哲学课常识重要原理小结1. 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之一,强调一切事物都是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世界的发展是由矛盾和对立面的斗争推动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以及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 唯心主义原理:唯心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和基础,世界是由意识或思维构成的。
唯心主义强调精神的独立性和优先性,而物质只是意识的产物。
唯心主义在哲学史上有不同的流派,如柏拉图的理念观、笛卡尔的主体观等。
3. 唯物主义原理:唯物主义是一种哲学观点,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根源,意识和精神是物质的产物。
唯物主义强调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和意识的次级地位,认为物质存在的先于和独立于意识的存在。
唯物主义在哲学史上也有不同的流派,如唯物辩证法等。
4. 意识与物质的辩证关系原理:这一原理强调意识和物质之间存在着辩证关系。
意识是物质发展的产物,但又能主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推动物质的发展。
意识和物质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
这一原理是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之一。
5. 客观真理原理:客观真理原理认为真理存在于客观世界中,不依赖于主观主义的意识。
真理是通过对客观事物的实践认识和经验总结得到的,是能够被验证和证明的。
这一原理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
6. 主观相对性原理:主观相对性原理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相对的。
人的认识受到个体的主观感受、思维方式和历史背景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每个人可能有不同的主观认识。
这一原理在哲学和文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要求对不同主观观点进行尊重和理解。
7. 价值相对性原理:价值相对性原理认为价值是相对于人的主体而言的,不同人有不同的价值观念。
价值观念与个体的文化、环境和教育背景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每个人的价值观念可能不同。
这一原理指导我们在价值判断和价值冲突中保持开放和多元化的态度。
8. 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原理:这一原理认为社会是处于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有着一定的规律性。
马克思哲学原理
马克思哲学原理马克思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形成是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分析和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它认为世界是一个无始无终、永恒不变的统一整体,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对事物的全面、具体、历史的认识,揭示了事物的发展规律和矛盾运动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辩证唯物主义是认识世界的根本方法,是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
其次,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它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性,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
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历史的必然性,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为人们认识和改造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再次,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人的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人的主体地位和实践的决定作用,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实现人的自我解放和全面发展。
最后,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是由低级向高级、由不完善向完善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了社会的历史发展是具有客观规律性的,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是由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的。
总之,马克思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马克思哲学原理强调了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人的实践活动的决定作用,社会的历史发展是不断前进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总结一、唯物论(辩证唯物论)1.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世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
(2)方法论:这要求我们看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从主观出发,反对“上帝创世说”。
2.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1)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它的产生、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
(2)方法论:①人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应当尊重、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②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我们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1)原理:①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一旦违背客观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是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无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2)方法论:①人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人还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4.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②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2)方法论:①我们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②充分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5.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原理(1)原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违抗的;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③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
专题 把握世界的规律(一)(课件)2023年高考政治二轮复习(统编版)
不能只重视那些直接的、 表面的和眼前的联系, 而忽视那些间接的、本 质的和长远的联系,忽 视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 中间环节。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总结
原理 原理内容(世界观)
启示(方法论)
联系的 普遍性
联系具有普遍性,世 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 于普遍联系中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反对孤立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 客观性
普遍性
事物之间、事物内部、整个世界 (注意联系的条件性)
①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
客观性 意识为转移,②自在事物之间、
人为事物之间的联系也是客观的
直接间接、本质与现象、眼前与
多样性 长远、内部与外部等,但都是有
条件的
整体与 部分的 辩证关
系
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 到部分
部分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 整体功能。
暂停 加强
延期 提升
事物的联系是多种多样的
3、联系是多种多样性的——联系条件
(1)联系多样性含义: 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性质、形式、地位和作用的多种多样。
(2)原因:
世界上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
(3)表现:
直接联系 & 间接联系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火水鱼”
内部联系 & 外部联系
胜
系统
着眼整体性 遵循有序性
注重内部结构优化趋向
掌握系统优化的原理以及方法论(重点)
【原理内容】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 素的关系。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 整体,具有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的特征。 【方法论】(和“整体部分”通用)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 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要立足整 体,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考察,优化组合,选择最 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 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 推动整体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高中哲学原理:发展观(原理+方法论)
.
;. 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和实质(原理)
原理内容:
1)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认识是发展的)。
2)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
原理内容:
1)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新陈代谢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2)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
3)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方法论:
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支持和保护新事物的成长壮大;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困难,接收挫折与考验。
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
1)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要结果。
2)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3)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方法论:
1)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2)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3)抓住机遇。
哲学常识-第一课-第一节
第一节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一)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含义:自然界不是神创的,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2.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1)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①宇宙间天体形成变化是客观的——天体起源②生物的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结果——生物起源③人类的产生也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人类起源2)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①人们利用自然物②人们改造自然物(二)自然界客观性原理、方法论1.原理:自然界先于人和人的意识而存在;在人类产生之后,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也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所以说,所以说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2.方法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前提。
我们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务必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否则就会的带自然的惩罚。
二、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一)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含义:社会不是神创的,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二)马克思注意哲学认为社会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1.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客观世界发展的不然结果2.从存在基础看,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是客观的(以物质资料生产方式为基础)人——劳动者(自然界长期进化而来)生产力客观的动物——生产工具或对象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客观的客观的影响生产关系的三个因素人的地位关系2)会存在和发展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①它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首要条件②它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③它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发展变化④物质资料身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从支配社会规律上看,支配社会发展规律是客观的: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三)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的原理和方法论:1.原理:社会的产生、社会存在与发展的技术、社会发展的规律都是客观的,所以,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是客观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1)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的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改造世界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凡主张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
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统一性的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
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统一性的,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是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的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它的第一方面,即是思维与存在之间何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的问题。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哲学原理方法论
哲学原理方法论哲学原理方法论是研究哲学原理及其应用方法的学科,旨在探究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规律,推导出一套科学有效的思维方式和分析方法。
本文将从哲学原理的概念、方法论的作用以及哲学原理方法论的具体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哲学原理的概念哲学原理是指揭示人类思维和认知的基本规律的准则和法则。
它作为人类思维的基础,是其他学科研究的理论基础。
哲学原理的核心内容包括辩证法、唯物论、唯心论等。
辩证法是研究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唯物论是研究物质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基本性质和规律,唯心论是研究意识和精神世界的基本性质和规律。
二、方法论的作用方法论是研究人类思维与认识的科学方法和规律。
它通过科学的方法来开展研究,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解决,从而推动学科的发展。
方法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指导实践:方法论通过为实践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解决问题。
2. 促进学科发展:方法论为学科研究提供了科学和系统的研究方法,推动学科的深入发展。
3. 提高思维能力:方法论培养人们科学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人们能够更准确地认识事物。
三、哲学原理方法论的具体应用1. 科学研究:哲学原理方法论在科学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科学家通过运用辩证法的思维方式,结合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推动科学的发展,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科研成果。
2. 社会实践:哲学原理方法论在社会实践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例如,社会科学研究中常常运用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方法论来解决社会问题。
此外,在工程管理、法律实践等领域也可以通过哲学原理方法论来指导实践活动。
3. 教育教学:哲学原理方法论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教师可以通过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辩证思维等能力,引导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思考和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结语哲学原理方法论是研究哲学原理及其应用方法的学科,对于推动科学发展、指导实践活动以及培养人们的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一、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哲学上的二元论和多元论根本否认世界的统一性。
它们认为,世界有着互相平行,各自独立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本原。
哲学上的一元论则坚持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万事万物有着共同的本原。
在一元论中,又存在着唯心主义一元论和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对立。
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唯物主义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的物质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第二,这一定义坚持了彻底的可知论和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第三,这一定义坚持了辩证的、历史的物质观,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特别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一,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从哲学上讲,静止就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它有二种基本情形:一是指没有发生相对位置的移动。
二是指没有发生质变。
静止和运动的关系:①、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②、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
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第二,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第三,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能认识和利用事物。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
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或伸张性,是指物体的位置、规模和体积。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第一节哲学及其基本问题一、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1.哲学与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世界观是人们对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与方法论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是方法论。
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理论。
哲学是最高层次的方法论。
3.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一致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或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作为哲学的基本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意识和物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这是哲学基本问题的最重要方面,哲学史上称之为本体论问题;二是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哲学史上称之为认识论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依据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基本问题是由于:其一,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其二,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其三,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其四,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与总结,19世纪上半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
3.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思想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哲原理第一章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形态
个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
部分
物主义物质观
物质=原子 共性
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质=客观
物主义物质观
实在性
共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坚持
了坚持了 唯物主义 一元论原 则。
坚持 了可知论, 有力地批 判了不可 知论。
对物
质世界的 多样性作 了最高的 哲学概 括.。
科学是如何 对物质进行分类的?
(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
一元论
界
本
原
是
什
二元论
么
?
唯物论 唯心论
物质 精神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的表现:
1.宇宙万物具有共同起源。
宇宙大爆炸假说认为:宇宙起源于150亿 年前原始原子的大爆炸,即宇宙体系不断膨 胀过程,后经历一系列物理和化学变化,随 着温度下降,宇宙的气体逐渐凝聚成气云, 进一步收题
题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可知论 不可知论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
古古代代 德德谟谟克克利利特特
近代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最早提出原子学说:世界 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万物都是由看不见又不可分割 的微小粒子构成,原子有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无性质 不同。原子不变化但可运动。他说,我们见到的一切 (岩石和植物,动物和人类,海洋和云彩,月亮和群星) 都是由这些细微和不可分割的粒子构成。原子结合形 成万物,原子分离则万物灭亡。简而言之:原子构成 了整个茫茫宇宙及万物。
唯心主义的视角——“逻辑先在性”
所陈述的并不是物质和意识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 而是二者之间在“逻辑”上的“优先地位”。唯心 主义认为:思维活动是意识对物质的判断,这种判 断取决于意识,因而意识比物质更优先存在。例如: 一个人没有相应的医学知识,X光片对他来说只不过 是一张黑白相间的图片,而不具有任何诊断价值。同 样,如你要欣赏音乐,你就要有能够欣赏音乐的素养。
马克思哲学原理归纳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马克思哲学原理归纳一(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核心概念: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一、世界的物质性原理(或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
3、〖反对〗: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的错误。
在生活中坚持唯物主义无神论,反对唯心主义有神论。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1、〖原理内容〗:意识能动性的表现:(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意识的能动性的特点: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反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三、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二、三的综合】(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汇总唯物论:一、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形势、国情、实际、学习情况;意识:规划、方案、法律条文、目的、规律、科学)【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树立正确的意识。
世界的物质性:【原理】世界是物质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表现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行。
世界上只有上尉认识植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
【方法论】它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意识,反对错误意识。
二、运动和物质的关系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③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和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主义。
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②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运动和静止结合起来看。
四、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物质世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人有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尊重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方法论】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普遍的、客观的。
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哲学原理总结1
哲学原理总结(57个)(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1)物质观:①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第一,凡是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否认这一观点将导致形而上学的绝对静止观。
第二,凡是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否认这一观点会导致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人的感觉或观念,客观唯心主义把运动的主体归结为“绝对精神”“天理”等客观精神。
②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这就是说事物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处于运动之中。
第二、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第三、运动和静止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③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运动着的物质不能离开时间和空间。
第二、时间和空间也不能离开运动着的物质。
第三、时间和空间二者之间也是不可分割的,世界上既不存在着只有空间而没有时间的事物,也不存在着只有时间而没有空间的事物。
④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时间、空间的绝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它是客观的。
时间、空间在客观上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
(否认时空的绝对性和客观性必然导致唯心主义)第二、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受到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的制约,时间空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
(否认时空的相对性是形而上学的观点)⑤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第一、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发展的总过程是无始无终的,它既没有开端,也没有终结;时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发展的过程是有始有终的,事物的存在具有暂时性。
第二、时空的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的存在范围无边无际;空间的有限性是指具体事物的存在范围是有边际的。
第三、然而,无限世界是由无数有限的具体事物构成的,这就是说,无限存在于有限之中,有限包含着无限。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题库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一、单项选择题10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是: BA.革命性和批判性B.实践性阶级性C.科学性和历史性D.辩证性和彻底性2、火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是属于: DA.唯心主义的观点B.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C.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自发的或朴素的唯物主义的观点3、“万物皆备于我”是DA.形而上学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辩证法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4、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要得出这一结论 AA.必须通过人的意识B.根本不要通过人的意识C.完全依赖于人的意识D.纯粹依赖于自然物的存在5、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A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B.个别与一般的关系界定的C.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界定的6、.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于CA.存在B.精神C.物质D.原子7、“运动应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他的量度”,因为静止是BA.运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B.过去运动的结果和未来运动的出发点C.运动的原因和根据D.运动的基础和承担者8、心情愉快,则感到“光阴似箭”;心情抑郁,则感到“度日如年”。
则表明 DA.时间是人的主观感觉 B.时间随着人的感觉的变化而变化C.时间的具体特性是可变的 D.人的时间观念具有相对性9、实践最本质的特征是 AA.直接现实性B.客观物质性C.主观能动性D.社会历史性10、“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这句话是C A.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1、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这是 BA.庸俗唯物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12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以 AA事物的区别为前提的B.事物的共同性为前提的C事物之间相互转化为前提的D.事物的发展为前提1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的焦点是D.A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B.发展的观点和不变的观点的对立C.全面的观点和片面的观点的对立D.是否承认矛盾和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的动力观点的对立14发展的本质是CA事物的量的变化B.一切变化和过程C.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D.事物范围的扩大二、多项选择题 5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包括BCDA、意识和精神的关系B、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C、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D、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问题E、存在与物质同一性的问题2、辩证唯物主义把运动理解为BDEA.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B.物质的存在方式C.思维领域以外的一切变化D.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E物质的根本属性3、哲学的物质范畴和自然科学的物质范畴的联系表现BCA.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B.后者是前者的基础,前者是后者的理论成就的概括C.前者为后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D.前者是后者的根据,后者是前者的条件E.后者为前者的研究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4、人脑和意识的关系ABDA.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B.意识是人脑的机能C.意识人脑自生的D.人脑是意识的物质承担者E.人脑的生理活动就是意识活动5、唯物辩证法就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因为它A B D.A.认为凡是现存的都是应当灭亡的B.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从其暂时性方面去理解和对待C.认为事物变化发展只有间断性,没有连续性D.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E.认为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6、下列论断是对矛盾概念的理解和表述的有 ABCDEA.“独中又自有对”B.“反者道之动”C万物“皆各有耦”、“耦之中又有耦”D.无独必有对E.“有一必有二,二本于一。
马克思主义原理概论——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38
(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唯心主义运动观 有无物质的运动
既非旗动,亦非风动,仁者心动。
旗动!
风动!
慧能
39
(三)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物质的存在方式和 固有属性
——物质运动的相对稳 定状态和特殊状态。
第一、相对一定参照物没有发 生空间位置移动; 第二、事物处于量变过程中, 没有发生质变。
40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静止是标志物
世
决定
方
界
法
观
体现
论
4
具体科学 部分世界 特殊规律
哲学 整个世界 一般规律
5
(3)哲学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的统治思想,是
为统治阶级提供理论武器,进行辩护和宣传 的工具。哲学为社会的统治阶级提供一定的 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意识 形态。
6
2、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37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没 有的。
运动形式 机械运动 物理运动 化学运动 生物运动 社会运动 思维运动
运动主体 宏观物体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原子、离子、原子团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及人 人的大脑
32
一
唯物主义 一元论
元
世
论
唯心主义 一元论
界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物质
世界只有一个 本原:精神
的 统
二 世界有两个互相平行、笛
元 论
各自独立的本原: 物质和精神。
卡 尔
一
性
多 元 论
世界有两个以上的本 原: 物理世界 、 知 识世界和心理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哲学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归纳
(唯物论)
一.世界物质性原理
(一)原理内容: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但能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是客观的具有物质性;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二)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常考术语: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
想问题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
二.意识能动作用原理
(一)原理内容:意识具有能动作用,一方面,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动选择性和创造性,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
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意识能有效指导人们开展实践,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意识对人体的生理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能鼓舞斗志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二)方法论: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常考术语: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正确意识能有效指导人们开展实践,促进客观事物发展,错误意识则会把实践引入歧途,阻碍客观事物发展。
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
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达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四.规律的客观性原理
(一)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事物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都是有规律的。
规律具有客观性,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否则会遭到惩罚。
(二)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常考术语: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想问题办事情,要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原理
(一)原理内容:规律具客观性,要认识和利用规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条件和规律为前提。
(二)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常考术语: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主观能动性,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六.物质与运动的关系原理
(一)原理内容:物质离不开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运动离不开物质,物质是运动载体和承担者。
(二)方法论:既要反对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又有反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论思想。
七.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原理
(一)原理内容:运动与静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表现在:运动时绝对的、永恒的和无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暂时的和有条件的。
联系表现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有机统一。
(二)方法论:既要反对只承认运动否认静止的诡辩论和不可知论,又有反对只承认静止否认运动的形而上学思想。
哲学原理世界观、方法论归纳
(认识论)
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一)原理内容:①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最终目的、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活动有巨大的指导作用,错误的认识、谬误对实践活动有阻碍作用。
(二)方法论:立足实践,勇于实践,获得正确认识,不断追求真理,又要在真理指导下积极实践,改造世界。
二.真理的相对性原理
(一)原理内容:真理具有相对性,任何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二)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要随过程的推移,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常考术语:真理具有相对性,人们认识世界,要随过程的推移,随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不断的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
三.真理的客观性原理
(一)原理内容: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
真理只有一个。
(二)方法论: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四.真理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一)原理内容: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真理认识受到各种条件和实践水平的限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过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反复多次才能完成;真理认识具有无限性,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二)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地迁移认识,扩展认识,深化认识。
常考术语: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不断地迁移认识,扩展认识,深化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