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

合集下载

《杜甫传记》读后感9篇

《杜甫传记》读后感9篇

《杜甫传记》读后感9篇《杜甫传记》读后感1或许,他并没有诗仙李白的洒脱豪放,也没有陶渊明的悠然自得,他的眼神中似乎只有愁苦,心系祖国,他甚至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谈起杜甫,我甚至不愿提起他诗圣的称号,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同百姓,思寄祖国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主干,他的所有诗作中,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感叹和愁苦。

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面对支离破碎的大唐国土,他含泪提笔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昨日祖国繁荣,而今日却破亡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般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他因国破而忧,因国盛而乐。

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他初闻涕泪满衣裳、漫卷诗书喜欲狂。

他快乐,因收复河南、河北而快乐。

他的快乐,不仅仅是自己的,更是属于祖国的。

这种纯粹的快乐,只是真心爱国的人才配拥有。

生活亦是如此,不需要游遍山水,更不需要荣华利禄,杜甫快乐的根源,只是祖国的繁盛。

在杜甫生活的时代,是最黑暗的时期。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

各地官吏,残暴无情地压迫、剥削百姓。

在这水生火热的时候,杜甫毅然选择站出来,用慧笔揭露出一桩桩事件,将同情、理解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

《三吏》、《三别》正是他思想的表述。

《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冷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翁别。

他也曾通过仕途改变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

最终,他选择回到百姓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真挚的同情。

他亲民,他愿意与百姓同甘苦,共患难,似乎他并不是一位诗人,更不是一位本可以升官发财的诗圣。

今日,又一次翻看杜甫句句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

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腐朽的无畏和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传于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

今,人人居安思危于祖国,还恐祖国不盛乎?《杜甫传记》读后感2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

In the days of fame, there are more failures than pride.精品模板助您成功!(页眉可删)《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篇一:杜甫传读后感】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

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

《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杜甫传》优秀读后感5篇《杜甫传》优秀读后感1 记起清江南织造曹⽒四代宦海浮沉,没于曹雪芹。

他过着从“粪⼟⾦银,弃掷珍馐”到“举家吃粥酒常赊”的⽣活,于是⼗年功成《红楼梦》。

追溯到⼀千多年前,唐代杜甫⼀⽣跨开元盛世和中唐乱世,于是在“万⽅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名。

曹雪芹和杜甫,⼆者同样以⽂学作品填充了命运的落差,创作出⾄今仍领风骚的⽂学作品。

杜甫的⼀⽣,有两个主要的⽭盾推动着他⽂学与⽣活的进程,⼀是他早年⼊仕和归隐之间的⽭盾,⼆是他中年应顺应本性爱民还是帮助统治者削民之间的⽭盾。

在作者冯⾄笔下的唐长安城是整饬、庄严的,然⽽家家户户红墙映着的已是⼣阳。

被国家富强之景翳眼的⽞宗不知桑门害政,将社稷国运交托于佞⾂,便与贵妃纵情声⾊,讽谏受阻,忠者见谪,信者被害,⽽当时蒙在“盛唐”政治上的便是阴霾。

在后来驱使着杜甫诗载民间疾苦的⼀腔爱国热情、忧国思情在这时只被买买官职前为官之⼀次⼜⼀次的名不副实的选官考试和越来越窘迫的⽣活打击着,这说明唐朝在没有破落得要买卖官职前谋官之路就如⽼⿏洞――见则堵之,也使得他与李⽩相处时亲睹的其豪放⽣活与现时⼊仕⽆门之间产⽣了巨⼤的⽭盾,他⼀边想念着李⽩,⼜⼀边不断予权贵以求官之诗,贫困与事业⼼注定杜甫⽆法潇洒。

⽽此时杜甫的诗正如原⽂所说,“不外乎个⼈的遭遇和⾃然界的美丽与雄壮”。

杜甫诗风的变化与他⼈⽣⽭盾乃⾄唐朝国运的转折在时间上是有重叠的,但是最前者⾸先起了变化。

孔语“四⼗⽽不惑”,从杜甫的诗歌之路的选择上看来的确如此。

40岁写下的兵车⾏⼀诗开始,他诗的国⼟扩⼤了,他的现实主义诗歌由受苦受难的百姓填充⽽越来越⼊⽊三分,导致这个变化的是“他由于进仕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腐败,由于⾃⾝的饥饿接触到⼈民的痛苦”。

因为“君⼦不仕⽆义”⽽在⼊世与出世间拣出前者,⼜因为这个选择⽽悟得上述道理进⽽发⽣后来⽂学创作上的改变,看来杜甫本⼈虽然佛缘不深但他⼀⽣的经历总是规规矩矩的循了因果论。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doc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doc

杜甫传读后感 _杜甫传读书心得五篇作者通过描写唐玄宗统治后期黑暗腐败的政治以及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将国家的不幸与杜甫个人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写出了一个处于世运变换时期的伟大诗人沉沦穷困的命运,尤其写出了乱世中百姓的苦难。

关于《杜甫传》读后感怎么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来参阅。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

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

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

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

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

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

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

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观杜甫。

叹抉择。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

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成人,成人不自在”。

《杜甫传》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Word最新版)

《杜甫传》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Word最新版)

《杜甫传》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通过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相关文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观看!《杜甫传》读后感心得体会五篇杜甫传读后感一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安史之乱的开始,也标志着杜甫流亡生活的开始。

这几年的流亡生活,也让杜甫更加贴近百姓,更加同情民间疾苦,使其是个充满忧国忧民的情怀,展现当时社会状态、政治形势,表达了人民的情绪与愿望。

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毁了杜甫又成就了杜甫:毁了他的仕途和梦想,却成就了他的诗歌和他在中国诗坛中不可磨灭的地位,犹如凤凰涅盘般重生!从官宦世家的公子到为在长安谋职而不择手段的小吏;从周游四方的游士到内心矛盾的无奈诗人;从只为个人忙碌的士人到忧国忧民的沉郁诗人,杜甫一步步走向成功,一步步进入“诗圣”,一步步迈向人民,一步步走出内心困顿转而进入民生之境。

杜甫,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爱国诗人,一位万方多难成就的诗圣! 杜甫传读后感二“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杜甫传读后感5篇精彩文章

杜甫传读后感5篇精彩文章

杜甫传读后感5篇精彩文章杜甫是在苦难中成长起来的,在苦难中他的善良、忠诚、关怀天下的心态被激发出来,他的眼界开阔起来,不再是只盯着自己的仕途,他渴望国家统一,他同情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他痛恨不管百姓死活的统治者,他用诗歌来记录当时的实情,表达自己的感情。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杜甫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

杜甫传读后感1读完这本杜甫传才知道杜甫和我通过以前学习了解的他并不完全相同,在我的认识里,杜甫似乎没有年轻过,永远都是四五十岁甚至更大,为生活发愁,为国家命运发愁,为百姓发愁。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发现他也是年轻过的,也曾满怀壮志,意气风发。

但仕途的的不得志,生活的艰难,国家的动荡使他的诗歌内容风格发生了巨大改变,成为了那个我的认识中没有年轻过的诗人。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这是杜甫《赠李白》中的诗句,此时的他和李白同样有着豪放、热烈、向上的精神。

杜甫始终希望能够出世做官,在长安时,他广泛结交名流,扩大自己的名声,奔走于权贵之门,还经常向达官显贵们投赠诗稿,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援引,为了获得一官半职他卑躬屈膝,低三下四的去讨好奉承达官贵人,此时的他丝毫看不出有成为那个忧国忧民的诗圣的潜质,如果他得到了官职会怎么样呢,也许历史上会出现一位平庸的官员和诗人。

如果他在向皇帝敬献三大赋后得皇帝赏识而平步青云,成为宠臣,住在华丽的'庭院,衣食无忧,也许他的诗作就只有《天狗赋》《雕赋》这些阿谀奉承,粉饰太平的诗了吧!而反映人民疾苦的诗也就不会出现了。

那个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人民担忧的人就会消失,也许正是他的不得志,穷困潦倒成就了他。

接近晚年的杜甫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总是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16篇)

杜甫传读后感(精选16篇)

杜甫传读后感杜甫传读后感(精选16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传读后感篇1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他与诗仙李白齐名李杜。

可他却和李白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世人的印象中,他的诗词主调大多是哀愁,他仿佛也从未年轻过。

他在那个时代也许只是个诗人,在现在回望,他却是个圣人。

他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却成功蜕变,从爱家到爱国,从爱己到爱民,从小爱到大爱。

可他并不是一出生就这样的,他出生在鼎盛的唐朝,见证了这个时代的衰落,他是名仕之后,他也曾年少轻狂过。

是那个时代迫使他成长,迫使他蜕变。

他少时爱好剑舞,九岁便惯于书写大字。

他也曾写下“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他也曾觉得自己不可一世,将屈原,贾谊,曹植等古人都不放在眼里。

青年时代的杜甫就像当代的年轻人一样,有裘有马,能用放荡与轻狂来鄙视人间的庸俗,只因未受过人间疾苦,有理有据却只得纸上谈兵,空有一腔大志,却无真才实学。

往往高估自己,认为天下不过如此。

那时的杜甫还配不上“诗圣”的名号。

杜甫始终是一个出生于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的人,受到家庭的熏陶,与大多数人一样,执着于功名利禄,也有着自己的政治诉求。

但杜甫可能并没有什么官运,在最纵横的年,遇上了一个从精明到糊涂的帝王——唐玄宗。

在长安的十年里,他用尽全身力气,却也做不出任何改变,只得孤寂寥落,离开长安。

他看见宫室里的华美,不禁想起长安街头的饿殍只得叹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终于开始蜕变,经历过安史之乱,国家破败不堪,再不能享受朱门里的生活,杜甫的生活,落魄了。

再失去了李白,那个他一生向往崇拜的男人,他身心俱疲。

他从此颠沛流离,于天下游走,见识世间疾苦。

应他家族的观念,他无可厚非的追逐着功名利禄,而他只剩偏偏与官无缘。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7篇)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7篇)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7篇)《杜甫传》读后感(通用17篇)当细细地品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不能光会读哦,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杜甫传》读后感篇1“你的贫穷在闪烁发光,像一件旧衣裳,就是一丝一缕在人间,也有无穷的神的力量。

”这是冯志眼中的杜甫。

人们都说杜甫的坚守,少年时不爱,爱时已非年少。

而我刚过碧玉年华,仅仅初尝到杜甫的光芒。

杜甫是我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伟大的诗人里的一个,由于他对祖国与对人民的热爱,写出许多反映现实与批判现实的、不朽的诗篇。

在过去,无论在多么黑暗的统治下,这些诗都不曾停止放射他的光芒。

他的诗篇与他的人生经历有斩不断的联系。

他经历过无数艰苦的过程与矛盾,超越了他阶级的局限,体验到被统治、被剥削的人民的灾难,从而使唐朝的诗歌得到巨大的发展。

一直以来我对杜甫的印象仅限于课本上的《登高》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他的悲情呐喊让我觉得杜甫一直都是一个郁郁不得志,忧国忧民,一生穷困潦倒的愁苦“诗圣”。

然而,杜甫的一生并没有如此刻板。

他也曾是“庭前八月梨枣树,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天真孩童;他也有“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豪壮;他经历过“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丰实”的盛世确幸;他暮年在草堂定居时,也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闲情雅致。

读这本书时,“诗圣”杜甫跌宕起伏的一生随着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轨迹,以及他对人生信念的坚守,鲜活的映入我的眼帘。

杜甫出生在一个封建社会统治阶级的家庭里,虽然他的家庭正在逐渐没落,但杜甫的童年不可谓是不幸运的。

杜甫是晋代名将杜预的后人。

杜预曾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他的子孙后代都以他为荣,杜甫也不例外。

他曾多次在诗中对自己的这位祖先推崇备至。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创作的诗歌和宋之问、沈佺期齐名,同为五言律诗形式的奠基者。

这样的家学渊源也让杜甫十分热爱诗歌。

李白曾说:“大丈夫必有四方之志,乃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杜甫传》读后感7篇

《杜甫传》读后感7篇

《杜甫传》读后感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后感了。

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传》读后感1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准备开课时偶然寻得。

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犹豫、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

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

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别,《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欣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

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

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互相挤压。

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矛盾的,既羡慕自由,又渴望官职。

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开始关注民生。

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

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满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实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欢这样的生活。

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

从此,他开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

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不断的兵役而痛苦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矛盾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5篇)杜甫传读后感1去成都时特意去了杜甫草堂,可惜我们选的时间不太好,当天大雨倾盆。

本想着,也许雨天游人会少一些,其实不然。

走到草堂遗址处时,游人密密地挤在草屋之中,我有些惊讶于人们的热情,同时也忧虑扰了“诗圣”的清修,只好略带遗憾地远离了草屋。

759年,48岁的杜甫到达成都,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

冯至先生在《杜甫传》中写杜甫初到成都时的情形:“杜甫在庙里没住多久,便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在一棵相传二百年的高大的柟树下建起一座并不十分坚固的茅屋。

”顺带说一句,浣花溪这个名字个人非常喜欢,离开了草屋之后,顺着小溪走了好长一段路。

几乎每一位国人都是从小就开始接触杜甫诗作的,从《春夜喜雨》中的“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到《江南逢李龟年》中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都时常被后人吟诵。

李龟年是大唐开元时期的著名歌唱家。

杜甫初遇李龟年,是在724(开元十二年),这时的杜甫是十几岁的少年郎。

几十年后,晚年的杜甫在潭州(长沙)再次偶遇李龟年时,写下了这首《江南逢李龟年》。

平日里,我们对诗圣杜甫的了解多是因为一首诗作,或者是因为一个传说,非常的片面。

读《杜甫传》,可以让我们对杜甫的生平有更加立体的了解。

20xx年,冯远征导演并领衔主演的话剧《杜甫》在首都剧场首演,得知消息之后,人提前一个月就在网上预定了演出票。

整部话剧从李白、高适、杜甫三人把酒言欢开始,到三个人各奔东西,再到杜甫流亡途中写下“三吏三别”。

最后,话剧落幕在杜甫高声吟诵《春望》,童声背景音让观众们听得潸然泪下。

《杜甫传》中写,游侠与求仙,在李白的一生里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对杜甫来说,这两种生活于他非常遥远。

然而,当744年(天宝三年)李白,因酒后傲慢得罪了高力士和杨贵妃离开长安来到洛阳之时,杜甫因倾慕李白,被李白的文采吸引,欣然与李白一同渡黄河来到王屋山道家圣地。

冯至先生说,这在杜甫的一生里是一段插曲。

《杜甫传》读书心得(3篇)

《杜甫传》读书心得(3篇)

《杜甫传》读书心得(精选3篇)《杜甫传》读书心得(精选3篇)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书心得吧。

下面是为大家带来的《杜甫传》读书心得(精选3篇),一起来看看吧!“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

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

公元789,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杜甫传读后感3篇doc]杜甫传的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3篇doc]杜甫传的读后感

[杜甫传读后感3篇doc]杜甫传的读后感文档介绍:杜甫传读后感3篇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以下是的杜甫传读后感范文3篇,欢迎阅读.杜甫传读后感范文1 观杜甫.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叹抉择.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人的一生最难战胜的就是自己,一颗心,两个方向,双方的拉扯令自己痛苦,然而自己无奈.转看自身,心中那份藏匿许久的童稚想有一片游玩的天地,然而“前程”二字却牵着握笔的双手遨游在书海,无奈,惟独在桌角深刻“自在不***,***不自在”.叹仕途.上帝以胃口为诱饵将一颗颗飘荡的心领入曲折坎坷的生活路.在矛盾中杜甫踏上仕途,跌跌荡荡,起起浮浮,忠的呈现似乎注定要以奸来陪衬,阴谋笼罩的朝廷怎容得下杜甫这种的儒生,一次次的希望,一次次的打击,杜甫一生仕途坎坷.愤!愤奸臣,这不是一个人人格上的悲哀,而是当时社会的悲哀,甚至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叹诗才.“诗圣”杜甫用其一生造就“诗史”,他写“绝”了唐诗,也写“完”了唐诗.他之后的诗韵格律,最终都以他的诗篇为金科玉律,“三吏”、“三别”、《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他的律诗千秋无匹.当杜甫二字成为教科书上的常客,当稚嫩的童音将杜甫的诗读入空际,心中的那份赞叹无法压抑.叹人格.一首首坚硬的诗源于一个伟大的人格,一双脚触摸这片曾经流血的土地,一双眼看尽战乱的残酷,人生的悲凉,一对耳听尽人间的哀哭,这一切筑成的是杜甫的人格,他将这份内心的震撼扬于诗中,摇动了封建这座堡垒,将民愤、 __、民饥、民寒诉说.读杜甫.独坐孤石,心立坚竹,俯瞰尘世,写尽悲苦,满心愁绪的诗人.杜甫传读后感范文2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江汉》中这两句诗是对于杜甫一生最好的写照:独立于茫茫宇宙之间,诗人深深地悲哀自己的孤独和无力,但我们却能从中看出诗圣杜甫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世事不能如愿的惋惜.杜甫,这样一个现实主义诗人,让我们铭记于心的缘由何在?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依旧有一股暖流涌动……杜甫传读后感范文3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给我留下深刻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看来杜甫是懂医的.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服务.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不仅指诗的功能,其对创痛的抚摸,对生命孤独的体贴,对受难灵魂的安妥,这大约都是诗的“药效”吧.而且,你打开诗经一直读到唐宋元明清,你不仅嗅到了几千年诗的苦香,也会同时嗅到几千年药的苦香,诗里面所写的那些数不清的植物,有多少本来就是药草啊.诗经里的车前子、淘豆网内容仅供参考。

杜甫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

杜甫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

杜甫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杜甫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要怎么写好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传的读后感(通用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杜甫传的读后感1这篇传记展现的杜甫生命中的一个片段,如同一首苦难而又壮美的歌。

这篇传记是诗人写诗人,作者冯至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

这本书创作追求忠于史实,所有描写都有史实作为根据。

但又不作烦琐考据。

作品所展现的杜甫形象生动,性格心理发掘很深入,作品达到了艺术性与文学性的完美结合,是一部传记文学的佳作。

长安十年杜甫35岁时(746)也到了长安,但他的眼光并没有局限在这些耀人眼目的事物上;他在这些事物外看到统治集团腐朽和人民的疾苦。

在长安一住十年,他得到的并不是显耀的官职,而是对现实的认识,由此他给唐代的诗歌开辟了一片新的国土。

他的眼光是那样的特殊。

他对国家和人民倍加关心,统治集团的腐化是锝不到官职的一个重要原因,人民的疾苦是杜甫作诗的思想源头之一。

最后达到忧国忧民的上一层次。

李隆基将政权交给里李林甫,使得贤才,有能力的人,几乎没有一不遭受他的暗算与迫害,除李林甫外,政府里的人不是像杨国忠那样的贪,就是像陈希烈那样的庸懦。

杜甫的心情已大为改变,不得不放弃那种豪放的生活,等到752年李林甫死后,他放胆的述说出他几年来心中的悲愤,对于自己的生活的描写更体现其受迫害之深。

他生活贫苦,曾做过别人的宾客,但目的还是为了谋取一个官职。

他被贫穷所压迫,一方面被事业心驱使,达到为了得到一个官职不择手段的地步,另一方面他又是那样的抑郁,无奈。

“丽人行”是描绘了杨氏姊妹丑恶的行为,在这政风糜烂,边疆失利,民生渐趋凋敝的时代,玄宗奢侈的生活却有加无减。

这是杜甫在长安的真实收获?他步履从贫乏的街巷到贵族的园林,从重楼名阁,到互竟豪奢的曲江再到征人出发毕经的咸阳桥,他由于进士要求的失败,认识了这个政治集团的糜烂,由于自身的饥寒触到了人民的疾苦。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五篇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五篇

《杜甫传》读后感通用五篇《杜甫传》读后感800字 1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兴趣。

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出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开始,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原因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心痛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难堪回首的岁月。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开始,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肯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折磨。

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朋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才逃到凤翔。

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朋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普通人的忠厚善良,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抱负。

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甫最为著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考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道出了多少人的希冀,更能令人震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幸福,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所有的苦难。

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而利国利民的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尊重,不值得我们学*么?杜甫并不完全是严肃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

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

更难的可贵的是,杜甫善于发现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杜甫传读后感11篇

杜甫传读后感11篇

杜甫传读后感11篇杜甫传读后感1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

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加强,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关于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

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

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

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

到封建秩序开始加强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杜甫传读后感2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赤诚,但更敬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我曾想过,倘若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若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凄凉吧。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精彩5篇】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精彩5篇】

《杜甫传》读后感_《杜甫传》读书心得【精彩5篇】杜甫传读后感篇一在泱泱中华光辉灿烂的文化晴空中,杜甫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光芒四射,你不得发出赞叹;在泱泱中华根深叶茂的文化沃土中,杜甫是一株高大的绿树,高耸入云,你不得不需要仰视;在古往今来异彩纷呈的文化史节中,杜甫是一部精深的诗集,感人至深,你不得不虔诚拜读!带一份崇敬,怀一丝心酸,品读杜甫,就如品读一部诗集,一部写满悲愤,同时也蓬勃着英雄豪情的诗集。

举世不第,壮志难酬的杜甫,也效仿了李白,云似地飘来飘去,将自身融入高山,融入大川,融入人民。

高山的巍峨,赋予了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斜的豪情;大川的壮阔,赋予了杜甫“白鸥没浩荡,千里谁能训”的气魄;人民的疾苦,赋予了杜甫“朱门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愤!杜甫虽有“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醇”的远大抱负,但大唐的土地上却没有留给杜甫施展抱负的那一片空间。

于是,杜甫就成了那一片漂泊不定的云,一片写满了诗的云。

仰视这片云,它偶尔也能与别的云相遇,使他暂时丢掉了孤独寂寞,但这短暂相遇之后呢?当然几片志同道合的云消散了,永远离他而去之后呢?此时,充斥着杜甫的内心,映入了我的眼帘的却又是“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的孤独和悲凉。

你想做一只鸟,却没有高天任你来飞;你想做一条鱼,却没有阔海凭你来跃。

你只能做一片云,飘在满是忧愁,满是痛苦的天空中,默默地看着战火纷飞的大唐土地,看着浮华衰败的大唐朝廷,看着痛苦不堪的大唐百姓。

然后默默地掉着眼泪,慢慢地消散。

可是你的灵魂却化成了一部诗集,记录了你的所见、所闻、所感。

这部诗集落在了人间,被无数人看到,又被无数人传播;让无数人落泪,又让无数人崇敬。

我也有幸拜读了它。

杜甫传读后感篇二闲坐岩石,穿倚翠竹,仰望晴空,身绕清风,一个逍遥的诗人。

观杜甫。

叹抉择。

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身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杜甫传读后感4篇

杜甫传读后感4篇

杜甫传读后感4篇杜甫传读后感4篇杜甫传读后感1杜甫字子美,与李白同为唐代诗坛上的两个巨人。

唐代是中华农业文明发展的顶峰,而盛唐又是唐代的尖顶。

安史之乱是唐代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因而也是中华农业文明由盛转衰的分界线。

这条分界线,把这两个巨人分隔在山顶的两侧:李白站在往上走的一侧,头是仰着的,看到的是无穷尽的蓝天,悠悠的白云和翱翔的雄鹰,因而心胸开阔,歌声豪放;杜甫站在往下走的一侧,头是低着的,看到的是小径的崎岖,深沟得阴暗,因而忧心忡忡,割声凄苦。

李白是盛唐气象的标志,盛唐过去以后,他就凝固成一座无法攀登的危峰,使后人感到可望而不可及;杜甫是由盛唐转入中唐的代表,他从忠君爱国的立场出发,痛斥祸乱,关心人民,因而随着封建秩序的日益强化,他成了后代诗人学习的楷模,成了我国古代影响最大的诗人。

由于影响大,保存下来的有关他的古迹也就特别多。

他出生在河南巩县,在这里度过青少年时期,于是这里有杜甫的故里纪念馆。

三十五岁左右他到过长安谋求官职,曾“朝叩富儿门,幕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出潜杯心”(《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而一无所获非常卑微地呆了十几年,陕西长安县于是有纪念他的杜工祠,安史之乱中,他逃往四川避难,路过甘肃成县时,曾停留一段时间,于是这里也有一座纪念他的杜甫草堂,他在成都住了将进四年,这里纪念他的杜甫草堂是很具规模的,也是人所熟知的,五十七岁时他离开四川,经湖北转入湖南,两年后死在这里,于是湖南平江县这里有纪念他的杜甫墓。

杜甫在唐代诗名并不大,跟无法和李白相比。

五代时韦编选的《才调集》,选唐诗一千首,里面连杜甫的名字都没有。

可见在当时,杜甫还谈不上什么知名度。

到封建秩序开始强化的宋代他才变的诗名赫赫,到明、清时期,他才被尊为是圣。

杜甫传读后感2杜甫一生都十分矛盾,一方面羡慕自由的“江海人士”,一方面又想在长安谋得一个官职,他怀念李白,羡慕李白还继续着那种豪放的生活,而他自己却不得不跟这种生活告别。

杜甫传读后感3篇

杜甫传读后感3篇

杜甫传读后感3篇杜甫传读后感3篇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记录下来很重要哦,一起来写一篇读后感吧。

那么读后感到底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传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杜甫传读后感1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巅峰。

这些伟大的作品背后,是一颗伟大的心灵,一种博大的情怀。

忧国忧民是杜甫诗作的一大特征。

这种风格不仅是乱世的产物,更是诗人伟大人格的体现——自觉不自觉地站在国家与人民的立场,心忧国家,心系民众,同情百姓的苦难遭遇,一颗挽救社会的心在剧烈跳动,一种帮助人民摆脱沉重枷锁的激情在涌动。

长安十年,历尽坎坷,杜甫仍旧不愿彻底放下自己的雄心,那颗渴望救黎民于水火的诚心。

这些因忧国忧民而兴起的满腔热忱,形成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力量源泉,这种从政的热情,在屡遭冰霜之后,代作“诗史”创作的雏形。

把诗人从政的愿望转化为批判揭露黑暗现实正是当时的腐朽社会。

这种沉闷的黑暗,催生了一位政客从政救国救民的理想,但同时,它一次又一次戏弄着一位诗人。

如果腐朽的力量只是作用于黎民,那它将催生一代救世名臣,可悲的是它竟摧毁了一位救世之臣,那么,它将催生了它所摧毁不了的一代诗人。

长安十年,个人的凄凉际遇,与黎民的苦难交际交融,孕育出了现实主义的巅峰之作,这份情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创作的灵感源泉。

杜甫传读后感2杜甫,应该是我们最为熟悉的唐代诗人。

他的诗歌把社会现实与作者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也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所以杜甫的诗歌被当代称为“史诗”《杜甫传》的作者冯至自幼热爱杜甫,无论在什么时期,他都没有停止对杜甫人生的思考。

就是他在思考中的节选。

初到长安,杜甫漫游时代时的豪迈之情还未消逝,但与社会现实的接触渐多,豪迈之情也被一种心理矛盾渐渐替代。

由于政治正显露出日趋腐化征象,杜甫这种矛盾心理也更加浓烈,心中的无奈也愈甚。

经过这十年的磨砺,使他的诗风形成沉郁顿挫的风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人到圣人
—读《杜甫》传有感卫俊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
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
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
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
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
那些势利的权贵们。

对于汝阳王李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
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
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
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
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
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这时杜
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
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
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
的诗圣杜甫!
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
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
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
坷和磨难。

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

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
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
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仅仅靠此就能造就我们的一代诗圣?
试问,难道像杜甫这样仕途不顺的人很少? 难道像杜甫这样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目睹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人很少?但是,诗圣又有几个?不也仅仅只有杜甫一个。

经历固然会对杜甫的转变起
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自身,
而是一颗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内心的种子,一颗叫做“同情百姓”的
种子!
假如杜甫没有在内心埋下这颗“关心百姓”的种子,那么无论他
经历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对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对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

但是从刚来到
长安开始,杜甫除了与别人一样惊叹长安耀眼的事物外,还比别人多
一样东西,那便是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颗种子。

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终带着这颗同情百姓的种子,尽管有时虚伪,尽管有时趋炎附势,尽管有时自身难保,但那颗
种子却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发芽、生长。

而杜甫的自身
经历,无论是因被统治者搁置而壮志难酬,还是因四处流亡而目睹百
姓的种种痛苦,全都成为那颗种子的养料。

最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而杜甫,也成为了为百姓的灾难而忧,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诗圣!
从平凡甚至虚伪的人到最后让人敬仰的圣,看似天大的转变,或许,从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颗种子起,便已成为一个必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