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
杜甫传读书笔记5篇
杜甫传读书笔记1前些时候读冯至先生写的《杜甫传》一书。
书写得平实可信,叙述诚恳而质朴,没有一般传记作品常见的毛病,比如过多的抒情和哲人式的评价,以至淹没了传主本身的生命历程和品格风貌,读者看到的只是传记作者用自己的思想和情绪对传主的阐释和渲染,正所谓“喧宾夺主”,传主本人的生平、情怀、遭际、作为,反而被叙述之外过多的虚饰之词遮蔽了。
我读《杜甫传》之前,也有一点担心,作者会不会对一位伟大诗人投注过多的赞美,而忽略了对他平生经历包括性格弱点的翔实叙述?杜甫作为诗人的伟大是人所共知的,我想了解作为普通人的杜甫的平凡实在的一面。
读罢全书,我觉得这是一本朴素诚恳可信的书,我读到了一个伟大诗人的平凡之处,也从这平凡之处更感到了他的不容易,他的伟大,在那遍地烽火、国破家亡的苦难岁月,一个人能活下去已属不易,而他一边受苦、逃亡,一边忧患天下,还要苦苦锻造诗歌,像收养孤儿一样收养和安顿每一个文字,一个强盛的王朝终于无可挽回地衰落了,而他,骨瘦如柴的他,无家可归的他,却以一行行凝着血泪的文字,打造了一个不朽的诗的王朝。
这是一颗诗心对另一颗诗心的深挚观照,这是一个诗人对另一个诗人的遥思和凭吊。
给我留下深刻记忆的是写杜甫在生活艰辛、衣食无着的逃难日子里,他曾沿途采药、替人治病,收点微薄的钱以接济贫苦的生活。
看来杜甫是懂医的。
采药、制药、看病,他一个人为患者提供的是“一条龙”服务。
伟大诗人曾经做过小小的郎中。
我又想到,在古代,文、史、哲、医并不截然分家,文人们大多数也许都是懂医道的,中医从哲学得到直接启发,阴阳、虚实、表里等既是古典哲学的范畴,也是中医的基本概念,医书大都写得文采华赡,诗味浓郁,医书,简直是用文学语言写成的哲学。
所以在古代,文人懂医道也许是基本素养,不足为奇,而确确实实亲自上山采药,亲自制药卖药,亲自行医的,并不多见。
当我读到杜甫在成都、在甘肃同谷等地卖药行医的叙述,我的确有点感动。
诗或许也是一种药,尤其是古诗,似乎都像古老的中草药。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
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教学教案、阅读试题、诗歌鉴赏、教学随笔、日记散文、语录句子、报告总结、故事大全、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eaching lesson plans, reading questions, poetry appreciation, teaching essays, diary essays, quotations sentences, report summaries, stories, essays, other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杜甫传的读书笔记(精选5篇)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是时候抽出时间写写读书笔记了。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读杜甫的《春望》,仿佛是在与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对话,他那深沉的目光中透露出无尽的忧愁与希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这一句,就让人仿佛看到了一幅破败的画面。
国家沦陷,城池残破,然而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里却是杂草丛生,无人打理。
这景象,就像是一个被遗忘的角落,充满了荒芜和凄凉。
我仿佛能看到杜甫站在那断壁残垣之间,望着眼前的一片荒芜,眉头紧锁,满心的沉痛。
他的眼神中,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也有对往昔繁华的怀念。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杜甫的情感是如此细腻而深沉。
他看到花朵绽放,却因时事的感伤而落泪;听到鸟儿啼鸣,却因离别的愁苦而心惊。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那是一个春天,我心情低落,走在公园里。
原本娇艳的花朵在我眼中失去了色彩,欢快的鸟鸣声也只是让我更加烦躁。
就如同杜甫一般,外界的美好在内心的愁苦面前,都变得黯然失色。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的烽火持续了许久,一封家书的珍贵胜过万两黄金。
在那个通信不便的时代,亲人间的联系被战火无情地切断。
我想起小时候,有一次父亲出差很久,那时候没有手机,每天就盼着能收到他的来信。
等待的日子里,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那么漫长,当终于收到那封信时,真的感觉如获至宝。
而杜甫所处的时代,这种等待和期盼更是充满了无尽的焦虑和不安。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因忧愁而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甚至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细节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他那憔悴的面容和无奈的神情。
想到自己在面临巨大压力的时候,也会忍不住抓头发,那种焦虑和无助的感觉一下子就涌上心头。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朴实的语言,深深地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杜甫用他的笔触,描绘出了那个动荡时代的苦难和人们内心的痛苦。
再读《春望》,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他不仅仅是在为自己的遭遇而悲叹,更是在为国家和百姓的命运而呼号。
在那个风雨飘摇的时代,他用诗歌表达着对和平的渴望,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望岳是杜甫写的,描写了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抒发了自己勇于攀登,傲视一切的雄心壮志,洋溢着蓬勃向上的朝气。
大家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记了什么笔记?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杜甫望岳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篇一1. 阴阳:阴指山的北面,阳指山的南面。
这里指泰山的南北。
割:分。
夸张的说法。
此句是说泰山很高,在同一时间,山南山北判若早晨和晚上。
昏晓:黄昏和早晨。
极言泰山之高,山南山北因之判若清晓与黄昏,明暗迥然不同。
2. 荡胸:心胸摇荡。
曾:同“层”,重叠。
3. 决眦(zì):眦:眼角。
眼角(几乎)要裂开。
这是由于极力张大眼睛远望归鸟入山所致。
决:裂开。
入:收入眼底,即看到。
4. 会当:终当,定要。
凌:登上。
凌绝顶,即登上最高峰。
5. 小:形容词的意动用法,意思为“以······为小,认为······小”。
6. 岱宗:泰山亦名岱山或岱岳,五岳之首,在今山东省泰安市城北。
古代以泰山为五岳之首,诸山所宗,故又称“岱宗”。
历代帝王凡举行封禅大典,皆在此山,这里指对泰山的尊称。
夫:读“fú”。
句首发语词,无实在意义,语气词,强调疑问语气。
如何:怎么样。
7. 齐、鲁:古代齐鲁两国以泰山为界,齐国在泰山北,鲁国在泰山南。
原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两个国名,在今山东境内,后用齐鲁代指山东地区。
青未了:指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浩茫浑涵,难以尽言。
青:指苍翠、翠绿的美好山色。
未了:不尽,不断。
8. 造化:大自然。
钟:聚集。
神秀:天地之灵气,神奇秀美。
杜甫望岳读书笔记篇二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春望学霸笔记
春望学霸笔记杜甫春望读书笔记篇一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是安史之乱。
在美丽的晚春三月,诗人目睹了人民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悲惨景象,深受感动。
于是作者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诗歌《春望》开始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当时山河依旧,物事人非,虽然是草木欣欣,但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
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祖国的大好山河一片凄凉的叹息。
”诗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写出了诗人在极度伤感的情况下,看到花都想流泪,听见了鸟的叫声都会心惊。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生动地描绘出了战火纷飞连绵,已经打了三个月还不停,在这时想要得到一封家书比得到万金还难,头发变白了还很稀疏,就是白发也所剩无几了,连簪子也插不上去。
这几句诗把国事和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战争给人民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和痛苦。
我生在和平年代,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如果我生在战争年代,没有好的教育和好的条件,我会变得怎样?所以我应该珍惜这个学习的机会,努力学习。
杜甫春望读书笔记篇二一首好诗,必须包含有深刻的感情,诗请越深,则诗味越浓。
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的《春望》就是一首充满忧国思家感情的好诗。
这首诗写于公元757年3月,当时正值安史之乱,诗人在景色明媚的暮春三月,目睹百姓被叛军屠杀、抢劫的种种残状,感慨万千。
山河依旧,物事人非,竟管草木欣欣,印入诗人眼中的却是满目凄凉。
因此,诗人不禁发出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感叹。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几句诗,把国事家事紧紧联系在一起,生动地写出了战争带给人民的灾难和诗人憎恶战争、关心国家安危的爱国精神。
回顾中国的历史是一幅漫长的战争画卷。
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到明清,历代统治阶级为了做至高无上的皇帝,发动了一次又一次的战争,人民饱受战争之苦。
登高读书笔记
《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一首佳作,作品以作者登上高山极目远眺的所见所感为题材,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转、人生短暂、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在这首诗中,杜甫以登高望远的视角,将自然风光与人生感慨融为一体,展现了一种深刻的人生哲理。
他通过描绘山川大河的壮丽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
同时,他也借此抒发自己对时光飞逝、人生短暂的感慨。
在诗中,杜甫写道:“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这些诗句既描绘了登高远眺的景色,也表达了作者对生命无常、时光流转的无奈。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句诗则更加直接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在《登高》这首诗中,杜甫不仅通过描绘自然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同时也运用了丰富的象征和比喻手法。
例如,“落木萧萧下”和“长江滚滚来”的对比,既展现了自然规律的不可抗拒,也象征着生命的短暂与永恒。
而“万里悲秋常作客”则以客寓之悲秋寓人生之无奈,深刻地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
总的来说,《登高》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歌,它以登高望远为引子,抒发了作者对人生短暂、时光流转、大自然永恒的感慨和无奈。
同时,这首诗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卓越的艺术造诣,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
典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杜甫传读书笔记范文
杜甫是唐代著名的诗人,被誉为“诗圣”。
他出生于贫苦的农家,但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成为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他的诗歌深刻描绘了社会的种种不平等和不公,反映了他对时代的关注和关怀。
他的《绝句》、《登高》、《春夜喜雨》等经典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颂。
我读完了《杜甫传》这本书,深深被他的事迹所感动,也对他所创作的诗歌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下面是我的读书笔记。
第一章:早年经历杜甫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但他的父母却很注重他们的教育。
从小,他就展示了天赋异禀的才华,尤其是对诗歌和文学的热爱。
他曾向唐代著名的诗人崔郊请教,又自学经学,历史,特别是注重了诗歌的创作和研究。
他曾经写过一首咏樊姬的诗,自己不敢发表,暗示了他的创作才华。
第二章:宦途历程杜甫尝试过做官,但很快又离开官场,选择了逍遥游历天下,以便得到更多的写作灵感。
他曾亲眼目睹饥荒、战争和贫民疾苦的景象,这些遭遇都深深影响了他的情感表达和创作方向。
他的诗歌强调了人性的尊严和社会的公正,同时探讨了人生的苦难和意义。
第三章:诗歌创作杜甫所创作的诗歌作品,以大气磅礴、奔放慷慨为主,表现了他对时代变迁和人性情感的深刻理解。
他的《春望》、《登高》、《月下独酌》等多篇诗作都表现了他的诗性气质和出众才华。
他以诗歌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讴歌人生的伟大,呼吁社会的改变和进步。
第四章:影响和后世评价杜甫的诗歌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维特根斯坦认为是全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诗歌风格和创作理念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他对人性的关怀和社会的反思,对今天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仍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杜甫传》这本书通过对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进行深入了解和阐述,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代诗歌的缤纷和绚丽。
通过这本书,我对中国文学和诗歌创作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我相信,杜甫的诗歌和生平经历将会一直激励后人创造更美好的未来,迎接更美好的明天。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
今天我在网上看见了我要写的作文主题,其中一个便是引用杜甫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泪水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是让我非常的感动。
以前我也知道去多杜甫的诗句,但只是背不是很了解。
但这次暑假我和妈妈去了杜甫草堂,在导游的解说下是我对杜甫的诗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其中在杜甫草堂的一个展厅—大雅堂里面就有杜甫的《春望》。
今天回想起导游对这首是诗句的解说时仍旧让我激动不已,在当时的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中,诗人眼见山河依旧在,但却是过破而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不禁触景生情,发出热爱祖国眷恋家人的美好情操而写下的诗句。
今天的我生活在美好的和平年代虽然体会不了当时,作者那样的心情,但是我却更加的感激让我们幸福。
生活的先辈们,正是因为无数先辈们用自己的血水和泪水才换得了我们今天这样的生活。
如果没有先辈们的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精
神就不会有我们每天坐在教室里听老师给我们讲生动的课程......
亲爱的同学们,我们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做一个身体健康,热爱生活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好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练就一身本领,长大以后为祖国贡献自己的所有历量,把祖国建设得更加富强,让中华民族傲然挺立于世界的东方!。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杜甫眼见山河依旧而国破家亡,春回大地却满城荒凉,在此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之际,不禁触景伤情,发出深重的忧伤和感慨,而写下春望这首诗。
读了这首诗,我们的笔记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为你整理春望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春望读书笔记篇一:古今异义浑欲不胜簪古义:简直今义:浑浊;糊涂家书抵万金古义:信今义:装订成册的著作国破山河在古义:国都今义:国家春望读书笔记篇二:重点词语理解国:国都,指长安。
破:陷落。
山河在:旧日的山河仍然存在。
城:长安城。
草木深:指人烟稀少。
感时:为国家的时局而感伤。
溅泪:流泪。
恨别:怅恨离别。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指安史之乱的战火。
三月:正月、二月、三月。
抵:值,相当。
白头:这里指白头发。
搔:用手指轻轻的抓。
浑:简直。
欲:想,要,就要。
胜:受不住,不能。
簪:一种束发的首饰。
古代男子蓄长发,成年后束发于头顶,用簪子横插住,以免散开。
春望读书笔记篇三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一开头描写了春望所见:山河依旧,可是国都已经沦陷,城池也在战火中残破不堪了,乱草丛生,林木荒芜。
诗人记忆中昔日长安的春天是何等的繁华,鸟语花香,飞絮弥漫,烟柳明媚,游人迤逦,可是那种景象今日已经荡然无存了。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又令人满目凄然。
诗人写今日景物,实为抒发人去物非的历史感,将感情寄寓于物,借助景物反托情感,为全诗创造了一片荒凉凄惨的气氛。
"国破"和"城春"两个截然相反的意象,同时存在并形成强烈的反差。
"城春"当指春天花草树木繁盛茂密,烟景明丽的季节,可是由于"国破",国家衰败,国都沦陷而失去了春天的光彩,留下的只是颓垣残壁,只是"草木深"。
"草木深"三字意味深沉,表示长安城里已不是市容整洁、井然有序,而是荒芜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生。
杜甫传读书笔记(5篇)
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关于杜甫传读书笔记〔精选5篇〕杜甫传读书笔记1羡慕和向往李白的谪仙风度、洒脱热诚,但更敬仰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
我曾想过,倘假设杜甫不是出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假设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市井之家,那么凭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
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有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假设是做个普通老百姓,恐怕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改变;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悉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涯,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
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哀啊!人生在世,无论多么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朋友的存在而变得容易坚持一些。
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朋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最害怕听到的消息恐怕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
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绕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
客人和他谈话时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
丑陋而衰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
他有时去拜访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肯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别人生最后一年半的岁月大局部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身之所。
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
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伟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
崔颢《黄鹤楼》和杜甫《登高》读书笔记赏析
崔颢《黄鹤楼》和杜甫《登高》读后感赏析:崔颢还有一首《黄鹤楼》被世人所称道,据说曾被唐朝人赞为七律第一。
那么,现在我们就先来欣赏一下崔颢的《黄鹤楼》到底有什么魅力,使人们所称赞。
现在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这样的诗句念起来不难,这样的想象力难得,黄鹤楼与仙人联系到了一起便有了情调,黄鹤仙人的坐骑,楼便可暂时忽略不计。
仙人是乘着黄鹤来的,也是乘着黄鹤走的,所以此地只有黄鹤楼了。
现在的黄鹤楼,黄鹤已经飞走没有再回来,千百年来,只有白云空悠悠的漂浮在黄鹤楼的上空。
这样的联想一下子使黄鹤楼活了起来,在诗人的眼里,汉阳树已经成了思念,鹦鹉洲已经成了忧愁,这样的思念在日落黄昏后,这样的忧愁在江上的烟波里。
诗人的问号成了句号,这样的句号走进了李白的视线,这样的句号连我们的诗仙都惊叹:“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我们再欣赏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律诗我非常喜欢,因为这首诗写得最妙,因为天高才显出风的急,猿猴的叫声才显得悲凉。
鸟的飞回才显示出河流的水清沙白。
落叶成林妙在无边两字,江水滚滚妙在不尽两字。
秋天妙在万里常作客。
百年点出了一生,多病成了孤独,满头白发道出了艰难苦恨,潦倒道破了贫穷多病,酒道出了人生悲伤。
两首诗相比较而言,各有千秋,杜甫的《登高》朗朗上口,字字珠玑,用字恰到好处,语境妙不可言。
崔颢的《黄鹤楼》妙在黄鹤飞出黄鹤楼。
《杜甫传》读后感
读《杜甫传》有感从炫耀自己的家族转到爱祖国;从抒发个人的情感转到反映人民的生活,在这中间他经历了不少艰苦的过程和矛盾。
公元712年,杜甫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
幼年时,他曾有一段时间寄养在二姑母家中。
有一回,他和姑母的儿子同时染上时疫,由姑母照料。
但姑母每次都先照顾杜甫再去照料自己的孩子,以至于杜甫的病情日益好转,姑母的儿子却一天比一天病的重,不免于死亡。
当杜甫知道这件事后,成为他心灵上一个沉重的负担,在他生活的开端给他涂上了一层悲剧的色彩。
杜甫说自己“少小多病”,不是一个健康的儿童,但他却生在一个健康的时代。
他一生的志向就是报效国家,谋得一个官职,最终却迫于朝堂的险恶和现实的压迫而放弃官职。
放弃官职后他几经辗转,流浪了很多年,到了很多地方。
而在他临死之际也没忘记国家的灾难,在“战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首诗写出不久,杜甫便在湘江上的舟中死去了,享年五十九岁。
他去世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四十三年后,他的孙子经过很大的努力将杜甫的遗体搬运到偃师,移葬在首阳山下。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是一位正直的诗人在封建社会里必然的悲剧。
杜甫的诗反映了一个复杂多变的时代的历史,描画了祖国一部分险要而壮丽的河山。
他一生各处流浪,长期生活在人民中间,所以他大量的采用、提炼了人民的语言,使他的诗有很多新奇的变化,有充足的力量来表达他所经历的一切。
杜甫的时代是从“开元全盛日”转变为“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路衢唯见哭,城市不闻歌”的时间;杜甫的一生是从“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转变为贫困交加、流离道路的一生。
而他那百折不挠的乐观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字里行间中感染着读者,使读者即使读到他沉郁悲哀、满怀悲愤的诗时,不情绪低沉。
759年,是杜甫最苦的一年,这时他写的《乾元中寓居同谷县作歌七首》将残酷的现实和丰富的想象结合在一起,他引号高歌,不管唱得多么凄凉也不放弃希望,但唱到第六首时,他竟唱出“溪壑为我回春姿”。
独上高楼读书笔记
独上高楼读书笔记
《独上高楼》是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作。
全诗如下: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
片云何意傍琴台,兼有猎龙心眼明。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闻词客有泣时,为访秦城在何处?
女今亦看新征路,与君识别易悲伤。
读书笔记:
1、背景介绍:
《独上高楼》是杜甫离开长安,赴兖州探望在任刺史的父亲杜闲时所作。
此时诗人虽因仕途失意而离开朝廷,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并未稍减,只是更恨奸佞当道、贤者隐退而造成的朝政混乱。
2、主题思想:
《独上高楼》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痛苦和无奈。
全诗既有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也有对个人前途的悲观迷茫。
这种矛盾贯穿全诗,使诗人在抒发情感的同时,更加强化了对主题思想的表达。
3、主要内容:
全诗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写诗人登高远望,怀念帝京长安;第二部分写诗人对云台仙境的向往;第三部分写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第四部分写诗人对自身处境的痛苦和无奈。
4、精彩句子:
“鸟飞犹是半年程”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帝京长安的强烈怀念之情;“片云何意傍琴台”则用比喻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朝政黑暗的不满;“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则通过描绘壮丽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闻词客有泣时,为访秦城在何处?”则用反问的方式强调了诗人对自身处境的痛苦和无奈。
5、个人观点:
《独上高楼》是一首具有深刻内涵的诗歌,它不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事的关心和对个人前途的悲观迷茫,更展现了诗人在面对困境时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
这首诗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
《杜甫诗选注 增补本》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第三期 陷安史叛军中、为官时期
0 1
月夜
0 2
悲陈陶
0 3
悲青坂
0 4
对雪
0 5
春望
0 6
哀江头
0 1
塞芦子
0 2
自京窜至凤 翔喜达行在 所三首
0 3
述怀
0 4
羌村三首
0 5
北征
0 6
彭衙行
0 1
送郑十八虔 贬台州司户, 伤其临老陷 贼之故,...
0 2
春宿左省
0 3
曲江二首
0 4
至德二载, 甫自金光门 出,间道归 凤翔。乾 元...
送孔巢父谢 病归游江东, 兼呈李白
0 5
奉赠韦左丞 丈二十二韵
0 1
投简咸华两 县诸子
0 2
兵车行
0 3
丽人行
0 4
前出塞九首
0 6
送高三十五 书记十五韵
0 5
同诸公登慈 恩寺塔
0 1
曲江三章章 五句
0 2
夏日李公见 访
0 3
秋雨叹三首
0 4
九日寄岑参
0 6
醉时歌
0 5
奉先刘少府 新画山水障 歌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杜甫诗选注 增补本》
PPT书籍导读
读书笔记模板
最
新
版
本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时期
歌
李白
书
杜诗 章
序
韵 河北
口号 马
乾元
杜甫
诗 水 遣兴
舍弟
月夜
咏怀
01 文前彩插
目录
02 诗人杜甫
03 例言
04 第一期 读书游历时期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读杜甫的《春望》,就仿佛置身于那个战火纷飞、国破家亡的时代,心中涌起无尽的感慨。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这首诗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我试着去想象当时的场景,那该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啊!曾经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却是一片荒芜。
走在街头,昔日热闹的集市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残垣断壁和杂草丛生。
春风吹过,扬起阵阵尘土,让人忍不住掩住口鼻。
曾经美丽的花园,如今花朵依然绽放,可在这战乱之中,谁还有心情去欣赏呢?花儿似乎也懂得人们的哀愁,花瓣上的露珠仿佛是它们伤心的泪水。
鸟儿在枝头鸣叫,声音不再欢快,而是充满了惊恐和不安,似乎也在为这乱世而悲叹。
想起自己生活中的一次经历,那是在一个老旧的小区里。
小区因为年代久远,有些地方已经显得破败不堪。
那天,我走在小区的小路上,路边的杂草长得很高,几乎要掩盖住了原本的小径。
墙上的涂鸦已经褪色,显得斑驳陆离。
一个破旧的秋千在风中摇晃,发出嘎吱嘎吱的声音,仿佛在诉说着曾经孩子们在这里玩耍的欢乐时光。
我看着这一切,心中不禁涌起一阵失落。
就如同杜甫诗中的长安城,曾经的美好已经被时间和岁月侵蚀,留下的只有沧桑和无奈。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诗让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内心的痛苦。
因感时恨别,花也为之落泪,鸟也为之惊心。
这种移情于物的手法,把诗人的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在这战乱的年代,人们的心灵饱受创伤,连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花都能触动他们敏感的神经。
这让我想起了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看电影,那是一部关于战争的影片。
当看到银幕上战火纷飞、人们流离失所的场景时,我的朋友忍不住哭了起来。
她说,那些画面让她感到无比的心痛,仿佛能够切身感受到战争给人们带来的苦难。
那一刻,我明白了,情感是可以跨越时空和形式传递的,就像杜甫通过诗歌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痛苦,而那部电影也让我们对战争的残酷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书笔记
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书笔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旅居四川成都草堂期间创作的一首古体诗,体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境界。
那读者读了此诗,都怎么写笔记?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书笔记,一起来看看。
古体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读书笔记篇一读了这首词,我感慨万千,仿佛穿越到了唐朝,来到了杜甫的故居前,只见天阴沉沉的,突然狂风大作,暴雨如注,成都浣花溪畔一座破旧的草屋摇摇欲坠,屋上的茅草四处飞舞……雨停了,南村的顽童又嬉笑着跑来,眼睁睁的看着他们把吹落的茅草抱入竹林玩耍。
年老无力的杜甫躺在床上,虽然大声呼喊但也无法阻止,只能默默叹息。
但他身在“床头屋漏无干处的”草堂里,心中却是忧国忧民,梦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一身不为谋求私利,却只求造福百姓,令后人对他敬佩不已。
读着读着,我不禁被他的爱国精神感染了。
脑海里突然浮现出古今中外诸多的爱国人士。
想古时,辛弃疾从小立志收复失地,长大后,亲率两千多名家乡父老兄弟揭竿抗金,二十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可他却被朝中奸臣所害,为光复神州而呕心沥血上奏的《美芹十论》和《九议》得不到采用,空有爱国之身,报国之志,忧民之虑,却无机会大展宏图,最终含恨而去。
据说他临终前还高呼:“杀贼,杀贼!”啊,那是一声声因壮志未酬而悲愤的呼喊呐!看今朝,人民公仆焦裕禄的童年倍受折磨,父亲无奈被逼死,自己也坐过黑牢,挨过毒打,做过苦工。
因此他怀着解放祖国,造福百姓之心加入了共产党,在经历艰苦作战而获得解放后,他又转向基层埋头苦干,时刻想着人民,深深爱着人民,为人民鞠躬尽瘁。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他被调到了兰考,在除涝、沙、碱“三害”的过程中,他既是组织者,又是行动者,经常亲自带领干部、郡众长途跋涉调查“三害”的具体情况,那时,他已是重病缠身,常常用手抵住肚子忍着剧烈的疼痛辛勤工作。
而他自己却节约到药舍不得吃,缝了几十次的袜子也不忍扔掉……他以身作则的行动终于换来了巨大的成果—原来风沙漫天,盐碱遍地的旧兰考,现在漫地都是茁壮成长的新苗苗。
杜甫传读书笔记
杜甫传读书笔记读《杜甫传》,仿佛跟这位千百年前的老兄弟聊了场长长的天。
说实话,一开始拿起这本书,心里还有点忐忑,生怕这位诗圣太过高大上,让我这凡夫俗子难以接近。
可读着读着,嘿,我发现自己多虑了,杜甫这位老兄,不光才情了得,性子上还挺接地气,跟咱们老百姓心心相印。
书中说他出生在唐朝一个官宦世家,按理说,生活条件应该不错。
可这家伙,偏偏不走寻常路,一门心思扑在诗歌上,那股子痴迷劲儿,简直就像咱们现在追星的小年轻,眼里心里全是诗。
要说杜甫的才华,那可是公认的,一首《望岳》写得那叫一个气势磅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每每读到这句,我都觉得一股子豪气油然而生,仿佛自己也跟着他爬上了泰山之巅,把世间万物都踩在了脚下。
不过,才华归才华,杜甫的一生却也是坎坷不断。
年轻时,他怀揣着满腔热血,想着要为国家和人民做点啥,可那时候的唐朝,政治腐败,民不聊生,他这满腔热忱,到最后也只换得一声叹息。
战乱年间,他颠沛流离,亲眼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心中那份对国家的忧虑和对人民的同情,都化作了一首首感人至深的诗篇。
像那首《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字字含泪,句句断肠,让人读了忍不住心疼这位老人家。
杜甫的诗,不只是文采飞扬,更重要的是那份情感真挚,直击人心。
他写友情,“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那份离别后的思念,让人感同身受;他写亲情,“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那幅温馨的家庭画面,又让人心生暖意。
他的诗,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也照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
更让我佩服的是,即便是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杜甫也没有放弃自己的追求。
他始终坚信,诗歌能够给人们带来力量,能够唤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他用自己的笔,记录下了一个时代的沧桑巨变,也留下了对后世无尽的启示。
读完《杜甫传》,我这心里头是五味杂陈。
一方面,我为杜甫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所折服,另一方面,我又为他一生的遭遇感到惋惜。
但转念一想,人生不就是这样嘛,有得有失,有喜有悲,重要的是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坚守自己的信念,如何在苦难中寻找那一丝丝的光明和希望。
春望读书笔记
春望读书笔记杜甫的《春望》,短短四十个字,却承载着深沉的家国之痛和忧思之情。
每次读来,都仿佛能透过那凝练的文字,看到诗人在战火纷飞中的彷徨与坚守。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开篇之句,便以强烈的对比冲击着读者的心灵。
国家沦陷,城池残破,然而山河依旧。
春天本应是生机勃勃、繁华热闹的,但如今却是杂草丛生,一片荒芜。
这“在”与“深”两个字,用得极为精妙。
山河虽在,却已不再是昔日的模样;草木深深,更添了几分凄凉。
这种反差,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战争的破坏力,以及诗人内心的沉痛。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进一步抒发了诗人的情感。
因感慨时事,看到盛开的花朵也不禁落泪;因与亲人离别,听到鸟鸣也觉得心惊。
花与鸟,本是美好的事物,但在诗人的眼中,却都染上了悲伤的色彩。
这并非是花和鸟本身的变化,而是诗人心境的映照。
他的忧思太过沉重,以至于周围的一切都能触动他内心的伤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战争已经持续了很久,久到烽火不断,连续三个月未曾停歇。
在这样的战乱时期,一封来自家人的书信,简直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
这句诗道出了人们在战乱中对亲人的牵挂和对平安的渴望。
家书的难得,反映出了战争造成的通讯阻隔和人心的焦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因忧愁而搔首,以至于头发越来越少,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
这一细节描写,将诗人的愁苦形象地展现了出来。
满头白发本已令人悲哀,而如今因忧愁而更加稀疏,更凸显了他内心的煎熬和无奈。
整首诗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通过对春天景象的描绘,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诗人没有直接去控诉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自己的所见所感,让读者自然而然地体会到那种痛苦和绝望。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他不仅仅是为自己的遭遇而悲叹,更是为整个国家和百姓的命运而忧心忡忡。
这种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千百年后的今天,依然能引起我们的共鸣。
在如今的和平年代,我们或许难以亲身感受战争的残酷,但《春望》却能让我们对历史有更深刻的认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
被后人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
乾元元年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写下不朽的史诗“三吏”和“三别”。
以下是本人为您收集整理提供到的范文,欢迎阅读参考,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从诗人到圣人-读《杜甫》传有感卫俊看完冯志先生写的《杜甫传》后,我才渐渐看到一个不一样的杜甫一个有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灵魂的的真正的杜甫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打着自己的算盘,想着自己的利益,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切切地羡慕李白的潇洒生活,但是杜甫依旧不肯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杜甫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历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无比夸赞那些势利的权贵们。
对于汝阳王李和驸马郑潜,杜甫一方面在赠给他们的诗中说他们对待自己“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难”,私下里却说自己“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看到这,我不禁觉得“虚伪”、“趋炎附势”这些词用在此时的杜甫身上也毫不为过,杜甫似乎与小人也差不了多少了。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
《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样一个后来的杜甫,接近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仍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终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肝”。
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
这时杜甫已完全融入百姓之中,他已将自己的生命与百姓紧紧相连,这一刻的杜甫,绝不再是虚伪的渴望谋求一官半职的杜甫,也不再是盲目侍奉皇帝、安于享乐的杜甫,这一刻的杜甫,才是我们一直敬仰的伟大的诗圣杜甫!从平凡甚至庸俗的普通诗人到伟大的圣人,杜甫完成了一次巨大的转变,而在这转变之后,究竟是什么导致的呢?或许有人会毫不犹豫回答说是经历,是杜甫一生遭遇的无数的坎坷和磨难。
对,这个回答自然是正确的。
十年长安的仕途之路让杜甫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官场黑暗,四处流浪的痛苦经历让杜甫深深体会到人民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仅仅靠此就能造就我们的一代诗圣?试问,难道像杜甫这样仕途不顺的人很少? 难道像杜甫这样被迫流亡的人很少?难道像杜甫这样目睹人民处于水生火热中的人很少?但是,诗圣又有几个?不也仅仅只有杜甫一个。
经历固然会对杜甫的转变起一定作用,但是我想,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他的经历,而是他自身,而是一颗他一直深深埋在自己内心的种子,一颗叫做“同情百姓”的种子!假如杜甫没有在内心埋下这颗“关心百姓”的种子,那么无论他经历多么多的人生坎坷,目睹多么多的百姓不幸,也只会变得更加麻木,对自己的人生更加麻木,对百姓的遭遇更加麻木。
但是从刚来到长安开始,杜甫除了与别人一样惊叹长安耀眼的事物外,还比别人多一样东西,那便是对百姓痛苦的同情,也就是那颗种子。
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是当官,或是流浪、逃命,杜甫始终带着这颗同情百姓的种子,尽管有时虚伪,尽管有时趋炎附势,尽管有时自身难保,但那颗种子却一直在他的心中,并悄悄地生根、发芽、生长。
而杜甫的自身经历,无论是因被统治者搁置而壮志难酬,还是因四处流亡而目睹百姓的种种痛苦,全都成为那颗种子的养料。
最终,几十年的风风雨雨让那颗种子变成了参天大树,而杜甫,也成为了为百姓的灾难而忧,为百姓的疾苦而吟的诗圣!从平凡甚至虚伪的人到最后让人敬仰的圣,看似天大的转变,或许,从杜甫在心中埋下“同情百姓”的那颗种子起,便已成为一个必然!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杜甫望岳读书笔记篇首句“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这个“夫”字,虽无实在意义,却少它不得,所谓“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
可谓匠心独具。
接下来“齐鲁青未了”一句,是经过一番揣摹后得出的答案。
它没有从海拔角度单纯形容泰山之高,也不是像谢灵运《泰山吟》那样用“崔刺云天”这类一般化的语言来形容,而是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
泰山之南为鲁,泰山之北为齐,所以这一句描写出的地理特点,在写其他山岳时不能挪用。
明代莫如忠《登东郡望岳楼》特别提出这句诗,并认为无人能继。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是上句“青未了”的注脚。
一个“钟”宇把天地万物一下写活了,整个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给了泰山。
山前向日的一面为“阳”,山后背日的一面为“阴”(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由于山高,天色的一昏一晓被割于山的阴、阳面,所以说“割昏晓”。
这本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可诗人妙笔生花,用一个“割”字,则写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种主宰的力量,这力量不是别的,泰山以其高度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割断,形成不同的景观,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这里诗人此用笔使静止的泰山顿时充满了雄浑的力量,而那种“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创作风格,也在此得到显现。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之荡漾。
“决眦”二字尤为为传神,生动地体现了诗人在这神奇缥缈的景观而前像着了迷似的,想把这一切看个够,看个明白,因而使劲地睁大眼睛张望,故感到眼眶有似决裂。
这情景使泰山迷人的景色表现得更为形象鲜明。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诗人还在望。
其中蕴藏着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赞美之情。
末句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写诗人从望岳产生了登岳的想法,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仙字精神。
此联号为绝响,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写出了雄视一切的雄姿和气势,也表现出诗人的心胸气魄。
“会当”是唐人口语,意即“一定要”。
如果把“会当”解作“应当”,便欠准确,神气索然。
众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进行对比,表现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这正是杜甫能够成为一个伟大诗人的关键所在,也是一切有所作为的人们所不可缺少的。
这就是这两句诗一直为人们所传诵的原因。
正因为泰山的崇高伟大不仅是自然的也是人文的,所以登上的极顶的想望本身,当然也具备了双重的含义。
全诗以诗题中的“望”字统摄全篇,句句写望岳,但通篇并无一个“望”字,而能给人以身临其壕之感,可见诗人的谋篇布局和艺术构思是精妙奇绝的。
这首诗寄托虽然深远,但通篇只见登览名山之兴会,丝毫不见刻意比兴之痕迹。
若论气骨峥嵘,体势雄浑,更以后出之作难以企及。
有关杜甫的读书笔记提要:杜甫是中国诗歌史上熠熠闪烁的明星,他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他的忧国忧民精神更是为后世称道。
而在大时代里他曾是小人物,甚至于,名字也不起眼。
他有报国壮志,却难以施展;他心系黎民,却遭受误解;他曾有过官职,却生活困顿。
他在拼搏事业的路上有许多无奈。
这些无奈源自于什么呢?关键词:社会大动荡统治阶级内部昏庸潜规则强烈爱国心为仕失误无奈杜甫(712-770),字子美,又称杜少陵、杜工部。
生活在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历经玄宗、肃宗、代宗三朝。
他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社会现状,被后世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称为“诗圣”。
他有“致君尧舜上”的远大抱负,却始终没得到重用,一生饱经忧患。
他的一生是一个悲剧,在拼搏事业的过程里,因为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只把诗人看成清客和帮闲,看成它的点缀,从不能容忍他充当人民的喉舌,谁的诗歌里有人民的声音,谁的生活便会受到冻馁的威胁,杜甫的悲剧也就无从避免。
他的无奈已经超越了无奈的定义,成为普通人难以体会之重。
究其事业无奈感的缘由,可能有:1、大时代的大动荡和统治阶级内部潜规则杜甫20岁后的生活可大致分为4个时期:南北壮游(玄宗开元十九年至天宝四载731--745);困居长安(天宝五载至十四载746--755);为官流亡(肃宗至德元载至乾元二年756--759);漂泊西南(肃宗上元元年至代宗大历五年760--770)。
在这4个时期里,从天宝十四载年安史之乱爆发后,整个唐朝陷入一片混乱,战争不断,政权不稳,民生凋敝。
即使8年后安史之乱被平定,唐王朝也是虚有其表,藩镇割据,外族侵犯频繁,局部地区(尤其西南)兵变实属常事。
社会的大动荡使得统治阶级已经无暇顾及治国人才的筛选,而是更看重可以迅速平定战乱的武将。
这一点可以从757年唐肃宗感动着杜甫的报国热忱,任命杜甫为左拾遗,而看似相当重要的职务却由“从八品”官员担任,看出皇帝并不是需要什么真正的谏臣,而是把他当做身边的点缀。
而当时杜甫也只是一个名气不大的诗人,生活条件的恶劣,年龄的增长使他疾病缠身,形容枯槁。
就第一印象来说,他不可能是必需的人才。
而且杜甫在这之前有很多写实诗歌是针砭时弊的,如:《兵车行》《丽人行》等,是官僚阶层难于容忍的,统治阶级不会让一个会或可能制造对他负面影响的人身居要职。
如果时代没有开始安史之乱,杜甫的前途会不会更有希望呢?答案是:也不会!唐玄宗从开元之治晚期开始沉湎女色,荒于政事,政权由奸相李林甫、杨国忠把持长达十九年之久,而李林甫最疾恨文人,怕他们任意批评朝政对自己构成威胁,于是策划了无一人及第的科考,还对玄宗谎称“野无遗贤”。
而这次考试35岁的杜甫也参加了,他把这次考试看成他唯一的出路并且以为一定能成功,不料是这样的结果。
落榜的同时,杜甫的父亲可能在奉天县令的任上不久就去世,他的家境从此无法给他带来任何物质上的支持和任何有利前途的人脉关系。
在家道没有完全衰微时,他的壮年有十年漫游,而他漫游途中所结识的朋友多是游猎玩乐的朋友,并没有什么实际上能援引他去做一番事业的人物。
即使这个时期结识的李白,李邕,高适等名人,对杜甫的前途也并没有起多大作用。
杜甫所推崇的耿介人士张九龄,严挺之都被李林甫排挤,离京不久便逝去;李白,贺知章等也上疏请度为道士,归还乡里;李邕在任上被李林甫势力暗杀;左丞相李适之贬为宜春太守后也被迫自杀;而后来与杜甫关系密切的房管也贬为宜春太守。
可见当时的唐王朝统治阶级何其腐败黑暗。
杜甫的为官经历有三次。
755年,长安,也许是上承左丞相韦见素的诗起作用,44岁的杜甫,被任为河西县尉。
但当时的县尉是为恶的官职,他已然辞却改就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任务是看守兵甲器仗,管理门禁钥匙,职位正八品下。
为此他写了诗《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但没工作多久,安禄山打到洛阳,长安沦陷,国难官不成。
757年,凤翔,46岁的他被唐肃宗任为左拾遗,职务是供奉皇帝,进谏言,举贤荐良,职位从八品上。
但仅工作三个多月,肃宗不喜欢他,被放还回家。
764年,成都,53岁的杜甫受严武的举荐任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职位从六品上,但因幕府幕僚间相互倾轧的状态使杜甫心力交瘁,次年正月便辞职卸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