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

合集下载

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方向)

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方向)

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类别代码 0540适用学位类别专业学位硕士适用年级2020级学院名称计算机学院填表日期2020年6月广东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制表2020年4月电子信息(计算机技术与软件工程方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类别代码:0540一、学科简介广东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创办于1984年,是广东省内最早设立从事计算机学科领域教学和科研工作的高校之一,目前已建立学士、硕士、博士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已为广东省计算机领域培养了上万名计算机专业人才。

计算机学院于1995年获得“计算机应用技术”二级学科硕士点,2000年获得“计算机软件与理论”二级学科硕士点,2003年获得“计算机系统结构”二级学科硕士点。

2006年获得“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硕士点,2011年获得“软件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获准自设“计算机应用工程”二级学科博士点。

2002年3月,广东工业大学在国内第一批获准设立“软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点,2002年5月获准设立“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点。

计算机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37人,其中教授24人、副教授34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63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78人。

其中有“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IEEE Fellow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广东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6人、广东省创新团队带头人1人。

学院凝练形成了模式识别与智能计算、数据工程与高性能计算、网络空间安全与可信计算、信息物理融合系统与泛在计算等四个学科重点研究方向,现有1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广东省重点实验室和8个广东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5年,获国家级项目47项,到校科研经费超过2亿元,科研规模与水平位居全省同类学科前列。

2018年,计算机科学进入ESI全球前1%,跨入国内高水平学科行列。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085211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085211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领域(085211)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第一章学位授予基本要求第一部分学科概况和主要学科专业方向一.学科概况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硕士生应成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领域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多核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网络安全、软件工程、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游戏、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互联网与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促进了如通信、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制药、航天、地学、遥感、交通、医学、经济、金融、管理等诸多学科和行业的进步,在推动原始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结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现代文明赖以生存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领域之一。

未来,计算机系统将进一步向着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人机交互更友好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将大大加速信息化进程,新计算原理、新型元器件和系统结构的发展将大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能;以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并行化、开放化为标志的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软件生产效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21世纪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开拓人类的认知空间提供更强大的手段与条件,并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二.学科专业方向本专业围绕计算机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技术问题,发挥与电子信息技术学科交叉优势,研究方向包括:1)网络空间安全2)计算机视觉3)软件工程4)计算机网络5)智能信息处理第二部分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一.获本专业学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遵纪守法,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诚实守信,恪守学术道德规范,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杜绝抄袭与剽窃、伪造与篡改等学术不端行为。

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404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404授予工程硕士学位

计算机技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代码:085404授予工程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

具体要求如下:1 .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优良,学风严谨,具有实事求是、不断追求新知、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2 .掌握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等方面坚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具有从事科学研究或独立担任专门技术工作的能力。

3 .熟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研究前沿和发展现状,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的能力及较好的外语听说和科技论文写作能力。

4 .具有专业知识获取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及沟通能力,能在电力、金融、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及应用方面的工作。

二、研究方向1 .智能信息处理及电力应用2 .电力物联网与信息安全3 .分布式计算与电力大数据挖掘4 .计算机视觉与图像理解三、学习年限与时间分配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为全脱产学习3年,包括课程学习(]年)、专业实践(0.5年)和学位论文(1.5年)等培养环节,各培养环节根据需求可交叉进行。

四、培养方式与组织管理1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采用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以工程能力培养为导向,采用导师组指导制,指导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全过程。

导师组包括来自培养单位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指导经验的教师,以及来自企业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专家。

2 .指导教师应按专业培养方案要求,在正式确定指导关系后两周内,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结合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经院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批后报研究生院备案。

3 .导师在研究生攻读学位期间,应以高度的责任心,严格要求、认真指导、全面关心学生成长,特别应注意在各个环节上培养研究生严谨、诚实的治学态度,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

计算机技术(08521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08521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085211)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专业学位)一、学科介绍近年计算机的软件硬件平台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个人设备方面,处理器从单核变成了多核多线程,在服务领域提出了能更好地整合资源的云计算的概念。

在此背景下,超级计算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计算机科学和计算数学基础知识,同时侧重高性能计算领域工程与技术方面的能力培养,将应用领域知识和高性能技术相结合,促进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

二、培养目标及学习年限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性能计算及相关应用学科的高级科学技术专门人才。

要求学生学习与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德良好;掌握扎实的高性能计算理论和技术基础,具有良好的实践技能、项目组织管理和跟踪超级计算应用发展前沿动态的自我持续发展能力,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具有从事本学科及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能力,并能独立担负专门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学制2年,学习年限为2年,未达学科要求的研究生可延期毕业。

三、研究方向超级计算机与高性能计算四、培养方式本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方式为课程学习与科研工作相结合方式。

1、课程学习老师讲授与师生研讨相结合。

2、工程实践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产业实际问题开展研究和学习,师生要定期或不定期见面讨论学习进展情况及计划、安排等。

3、学术讲座与报告要求学生积极参加与本学科相关的学术讲座与学术报告,以扩展视野、扩大交流。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必修课(18学分)(1)公共必修课(7学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00000M0A001 2学分第一外国语(英语) 00000200002 5学分(2)专业课(11学分)高性能计算导论 28000M0B001 1学分高性能计算导论实验 28000M0B002 1学分高性能科学计算理论和方法 28000M0B003 3学分高级数据库及大规模存储技术 28000M0B004 3学分分布式并行化算法设计 28000M0B005 3学分2、选修课(≥ 12 学分)要求修满12个学分,其中6学分必须在附表1课程中选择。

085211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085211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

085211 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基本要求第一部分概况计算机技术领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本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

硕士生应成为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领域涉及的相关技术包括但不限于:微处理器设计、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多核技术、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网络安全、软件工程、数据采集与处理、数据库、信息检索、信息管理系统、多媒体、计算机游戏、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互联网与物联网、机器人技术等。

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并促进了如通信、数学、物理、化学、天文、生物、制药、航天、地学、遥感、交通、医学、经济、金融、管理等诸多学科和行业的进步,在推动原始创新、促进学科交叉与融合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信息社会的主要推动力量,成为人类生活不可缺少、现代文明赖以生存的重要科学与技术领域之一。

未来,计算机系统将进一步向着更便捷、更高效、更智能、人机交互更友好的方向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通信科学与技术的融合与渗透将大大加速信息化进程,新计算原理、新型元器件和系统结构的发展将大大提高计算机系统的效能;以智能化、集成化、自动化、并行化、开放化为标志的计算机软件新技术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软件生产效率。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在21世纪必将取得更大的进步,为开拓人类的认知空间提供更强大的手段与条件,并对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武汉理工大学计算机技术专业具有计算机网络及应用、现代数据库理论与应用、并行分布式与高性能计算、计算机图形图像处理、人工智能与知识工程、计算机信息安全、嵌入式系统及应用、多媒体技术、物联网技术与应用、系统集成及计算机应用支撑技术等研究方向,相关团队承担了各类科研项目,具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经验,在解决理论与工程实际问题、科技成果转化和广泛学术合作与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关于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的通知(学位[2010]2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部委属高等院校: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精神,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结构调整,着力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加快发展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经研究,决定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

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原则2010年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以适应需求,坚持标准,保证质量,宁缺毋滥为基本原则。

开展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审核制度改革,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增强省级教育主管部门统筹力度,积极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在审核工作中,着重调整、优化硕士研究生类型结构,不断扩大硕士专业学位授权范围,完善硕士专业学位教育地区布局,推进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管理机制创新,不断提高硕士专业学位人才培养质量,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求。

自行审核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单位,须认真研究本校(院)学科发展、人才培养以及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统筹考虑学术型研究生与应用型研究生培养关系,根据不同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办学条件,以更高标准、更长远目标确立本校(院)新增硕士专业学位类别的办学要求,严谨论证,特色发展。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要紧密结合本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和不同院校的办学优势,综合考虑结构布局、地区需要等因素,加强领导,统一思想,严格程序,明确办法,确保审核工作平稳实施。

二、研究、制定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划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学位委员会和有关学位授予单位须根据本地区或本校(院)研究生教育总体发展规划,研究并制定今后6年(2010-2015年)本地区或本校(院)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规划,包括高层次人才培养的总体设想、发展思路;不同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数量、招生规模、占研究生招生总数比例;如何协调学术型研究生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关系;如何建立激励教师从事研究生专业学位教育的评价机制;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研究生专业学位办学模式和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提高培养质量等。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新增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

附件1-1: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一、学科条件具有金融学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且为2003年第九批或之前获得的硕士学位授权点;在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下,须具有3个(西部地区2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二、师资条件1. 有一支学科知识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从事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教师不少于30人(西部地区可不少于20人)。

2. 金融硕士每门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须配备2名以上具有较丰富实践教学经验的专职教师授课。

副高职称以上专职教师占任课教师总数的比例在50%以上;任课教师中博士学位获得者达到40%以上(西部地区达到30%以上)。

3. 担任金融硕士论文的指导教师,须具有较好的金融业务和管理实践经验,并承担一定的科研或金融研究课题。

4. 有一定数量的来自金融实务部门具有丰富经验的副高职称以上专家作为兼职指导教师,协作指导金融硕士论文的现场工作。

三、教学条件1. 在公共必修、专业必修和专业方向课程方面,具有符合金融硕士培养目标的完整课程体系。

2. 有一定数量和较高标准的金融硕士教育专用教室。

3. 能为金融硕士提供使用校园网、计算机的条件。

4. 50%以上的金融硕士核心课程有多媒体教学课件,并使用多媒体教学设施进行教学。

5. 有足够数量的金融及相关领域专业图书资料。

四、实践条件1. 与金融实务部门在教学、科研及人才培养等方面有较稳定的合作关系,能为培养金融硕士提供较好的社会实践与教学场所。

2. 实践基地须有丰富实践经验、较高学术水平或技术专长的专家,能够讲授专业课程,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

3. 要提供和保障所有金融硕士开展实践的条件,确保实践教学质量。

五、培养模式1. 能够与金融实务部门共同研究、制定并实施培养方案,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实习实践等。

2. 教学方式采用课程讲授、案例研讨和专业实习等多种形式。

3. 要切实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职业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提高为核心。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085211)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085211)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085211)Computer Technology, Master of Engineering (085211)一、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1、学科、专业简介学科代码:085211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学位处于同一层次,但类型不同,各有侧重。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在招收对象、培养方式和知识结构与能力等方面,与工学硕士学位有不同的特点。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侧重于工程应用,主要是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计算机技术(Computer Technology)是进行计算机硬件系统设计、制造和软件开发并使其应用的工程领域。

其工程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培养掌握计算机技术的理论基础、进行计算机软硬件系统研究、设计、开发、应用和维护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根据实际情况,我院侧重软件开发及应用技术的培养。

我院有多年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和较高的理论水平,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雄厚的师资队伍和稳定的研究方向,取得了一批具有特色的科研成果。

应用领域涵盖卫星、金融、证券、航空、公安、商务和电力等。

本学科现有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其中15人具有博士学位。

2、研究方向(1)空间数据处理技术(2)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3)高性能计算(4)项目管理和软件过程(5)分布式存储与检索技术二、培养目标本专业的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培养目标或基本要求。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是非观和价值观,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学术修养,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2.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论观察客观世界、发现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了解计算机技术领域的技术发展动向。

3.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的相关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备解决项目开发工程问题的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具有独立担负工程技术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具有较强的算法设计能力和程序设计能力,熟练掌握至少一种流行的程序开发工具,掌握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材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教材

工程硕士(计算机技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全日制)一、培养目标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是与工程领域任职资格相联系的专业性学位,培养应用型、复合式、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身心健康。

(二)掌握所从事领域的基础理论、先进技术方法和手段,在领域的某一方向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工程研究、工程开发、工程管理等能力。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二、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学习年限一般为2.5年。

三、培养方式采用课程学习、实践教学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的原则,着重突出专业实践类课程和工程实践类课程。

实践教学是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

鼓励工程硕士研究生到企业实习,可采用集中实践与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

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

学位论文选题应来源于工程实际或具有明确的工程技术背景。

四、培养方向(一)软件方法与程序语言(二)算法分析与网络计算(三)复杂信息处理与数据库(四)遥感图像分析(五)信息安全(六)生物信息技术(七)符号计算(八)计算机网络与通信(九)网络与嵌入式系统(十)普适计算与情景感知计算(十一)大数据分析与知识处理(十二)分布计算与云计算技术(十三)图像图形处理与计算机视觉(十四)计算统计与机器学习(十五)模式识别与机器智能(十六)自然语言处理(十七)地理信息系统(十八)计算机教育技术五、课程设置课程学习和实践教学实行学分制。

课程设置应包含政治理论、外语、数学和专业课。

各领域可根据全制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特点,确定各类课程的内容和学分,以达到工程硕士学位所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

课程学习总学分不少于32学分,其中公共课程5学分,学位基础课程8学分,选修课13学分,实践环节6个学分。

北京交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计算机技术)

北京交通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
(专业代码:085211授予专业硕士学位)
一、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
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一级学科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权,可以招收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3个二级学科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计算机技术专业硕士学位主要培养从事与计算机有关的技术开发、管理等高级专业人才。

主要的研究方向包括:计算机分布式处理系统,嵌入式系统,数字系统设计自动化,数据库系统及应用,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及其应用,计算机图形学及其应用,多媒体技术,网络管理与通信软件,现代铁路信息技术,信息化工程监理,信息安全,传感网技术及应用,云计算及其应用。

二课程设置
备注:公共课、基础课和专业课开课以当年开课时间为准。

●附注1:专业技术类选修课程内容根据当年教学要求确定,并提交学院备案。

其分类如下:
●附注2:学生在导师的指导和要求下,选修下列2门课程,学分记入实践类课程范畴。

(1)22002312 算法设计与分析32学时 2学分
(2)24002541计算机高级接口技术 32学时 2学分
补充说明:
本学科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要符合北京交通大学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全日制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总体要求》中的各项要求。

本专业原代码:430112,从2011年起专业新代码:085211,授予专业学位。

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研究演示课件

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研究演示课件


主要内容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计划 二、培养目标定位 三、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四、质量保障条件
五、总结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1. 人才需求
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
对接国家及电力行业需求:根据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规划,培养计算 机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信息化 智能化 …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能 源互联网的“中枢神经”
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 学位论文
用人单位需求 培养方案
16
三、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8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2. 专业招生
实施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的五项举措 I. 扩大宣传力度:媒体、网络、与企业的项目合作。
II. 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对接计划:保障本校优秀生源报考率。
III.推荐并部分资助优秀学生出国交流(依托E8平台)。 IV. 与电力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优秀毕业生推荐渠道。
近三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毕业人数 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全国本科生毕业人数 …
区位覆盖
补位发展 覆盖地区经济发达 生源和就业有保证
7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上海高校计算机技术学位点主要分布情况
产会上 业是海 的上电 专海力 业地学 学区院 位唯计 点一算 。聚机 焦技 电术 力专 能业 源将
计培 算 机 技养 术 专标 业 硕 士准
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管理等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10
二、培养目标定位
1. 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职业导向的能力培养
基于计算机技术在电力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等领域丰富的教学、研究积累和电
力行业的发展需求,未来五年重点设置和建设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08541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

08541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

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征求意见稿)一、工程领域与特色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是与电子、通信、控制、计算机、电气、软件、光电、工程技术或管理人员共同建设专业化教学团队和导师团队,参与本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教学和指导的行(企)业教师人数不少于专职人员数的1/2。

申请点的师资队伍年龄结构合理,其中年龄45岁以下人数比例不少于1/3。

专职人员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比例不少于1/2,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的骨干教师不少于15人;专职人员中获外单位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数比例不少于1/5,具有实践经验的教师(具有职业资格证书或具备相应行业工作经验或承担过工程技术类课题)的人数比例不少于1/3。

申请点的骨干教师应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和人才培养经验,应是本申请单位该工程类别相关领域的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或其他培养单位同类别的兼职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近5年内完整指导过至少1届硕士研究生毕业。

在其3少于1/5,位论文抽检评议存在问题的学位论文数占比低于1%。

申请点应提供近3年本领域毕业本科生或相近学科毕业研究生就业基本情况统计表、用人单位评价表及每年25名以上优秀毕业生的职业发展情况报告,以说明社会对本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及本专业毕业生的职业发展前景。

四、培养环境与条件1、科研水平电子信息硕士专业学位申请点应具有较好的科研基础,近5年师均年科研经费不少于10万/人年,科研经费总量年均不少于500万元(其中工程技术类课题经费不少于250万元,省部级及以上纵向科研经费所占比例不少于20%);近5年在本领域相关核心期刊人均发表学术论文3篇。

获得省部级(或一级行业协会)科技进步1域(2申请点应建有适用于电子信息领域应用研究的专业实验室或公共研究平台,保证每名研究生都能进入实验室或使用公共研究平台,有足够的专业文献资料、现代化教学设施。

申请点在电子信息及紧密相关领域有至少5家职责明确、长期稳定的合作培养基地。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中的教学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强、实践性强的学科,需要有充足的实验室设备、软件资源和网络资源来支持教学和科研工作。

这些教学资源不仅应该具备先进的技术水平和性能要求,同时还应该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专业课程和论文研究的需求。

还需要有一些行业合作和实践基地,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项目的开发和实践活动,提升他们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中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是一个快速发展的学科领域,需要有足够的学术创新能力和科研实力来支持学科点的发展和建设。

学术环境应该具备一定的国际化水平,能够给予学生广阔的视野和学术交流的平台,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学术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术机会和实践机会。

学科点应该具备多年的科研积累和一定的科研成果,在相关领域拥有一定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中的管理服务能力和社会评价也是十分重要的。

学科点应该有一定的管理服务团队和制度,能够保证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同时还需要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从而能够在学术界和产业界中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支持。

学科点还应该拥有一定的发展规划和自我评估机制,定期对学科点的建设和发展进行评估和调整,以确保学科点的长期稳定和健康发展。

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是保证学科点能够正常运转和有效发展的基础。

在开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时,必须要具备上述的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学术环境、科研能力、管理服务能力和社会评价等基本条件,才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优质的学习和科研环境,培养高水平的硕士研究生,推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和进步。

【2000字】第二篇示例: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基本条件是指申请和拥有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的学科必须满足的一系列条件。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

085211 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计算机技术领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面向计算机行业及相关工程部门, 培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

具体要求为:(一)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 热爱祖国, 遵纪守法, 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 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身心健康。

(二)掌握计算机技术领域坚实的基础理论和宽广的专业知识, 具有独立承担计算机工程技术及工程管理的能力, 了解计算机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能够运用先进方法和现代化技术手段解决计算机技术问题。

(三)掌握一门外国语, 具备良好的阅读、理解和撰写外语资料的能力和进行国际化交流的能力。

二、招生对象一般为具有国民教育序列大学本科学历(或本科同等学力)人员, 具体报考条件以学校正式颁发的招生简章为准。

三、学习方式及年限采用全日制学习方式, 学习年限一般为3年, 最长不超过5年。

优秀研究生可申请提前毕业。

四、主要研究方向图像处理技术及应用、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网络技术、农村信息化技术、中文信息技术、嵌入式技术、物联网技术、云计算。

五、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工程硕士采用课程学习、工程实践和学位论文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课程设置应体现厚基础理论、重实际应用、博前沿知识的原则, 以实际应用为导向, 以职业需求为目标, 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 并与软件工程领域任职资格认证紧密衔接。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课、基础理论课、专业技术课、选修课和工程实践等5个模块。

课程学习(含工程实践)实行学分制, 总学分不低于42学分。

(一)公共课(10学分)1.工程英语(3学分)2.自然辩证法(2学分)3.知识产权(1学分)4.信息检索(1学分)5.高等工程数学(3学分)(二)基础理论课(8学分)1.计算机体系结构(2学分)2.现代数据库技术(2学分)3.物联网概论(2学分)4.高级计算机网络(2学分)(三)专业技术课(10学分)1.模式识别(2学分)2.云计算导论(2学分)3.高级软件工程(2学分)4.分布式操作系统(2学分)5.嵌入式系统及其应用(2学分)(四)选修课(至少选6学分)1.复杂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2学分)2.计算机图形学(2学分)3.智能检测技术(2学分)4.并行并发程序设计(2学分)5.数据仓库与数据挖掘(2学分)6.分布式并行计算(2学分)7、数字图像处理(2学分)8、密码学与信息安全技术(2学分)9、人工智能原理及应用(2学分)10、物流与供应链管理(2学分)11.信息检索技术(2学分)(四)工程实践(8学分)工程实践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环节, 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性实践, 旨在培养研究生运用理论、方法和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重点在于研究生实践研究意识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并为学位论文选题、撰写提供实践研究方面的支持。

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

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

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申报一、申报与意义计算机技术是现代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之一,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是培养高水平计算机专业人才的重要途径。

为了适应社会对计算机技术硕士人才的需求,我校拟申请设立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的设立,将进一步提高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教学质量和研究水平,促进研究生的培养和学术交流。

同时,通过专业学位人才的培养,将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推动计算机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使我校在计算机领域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申报要求1.申报单位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教学和科研实力,拥有完善的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

2.申报单位所申报的授权点必须与现有的计算机专业学位授权点形成合理的衔接和优势互补。

3.申报材料必须完整、准确,并且能够体现申报单位的办学特色和发展需求。

三、申报程序1.学校根据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设立的需要,组织相关部门制定申报方案。

2.申报单位根据申报方案的要求,准备好相关材料,并报送到学校教务处。

3.学校教务处组织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和评审,提出意见和建议。

4.学校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和建议,完善申报材料,并报送给教育主管部门。

5.教育主管部门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查和审核,决定是否批准设立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6.学校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批复结果,及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授权点的建设和运作。

四、申报材料1.申报表:包括申报单位基本信息、授权点规划、师资情况、教学和科研资源情况等。

2.申报单位:介绍申报单位的办学历史、发展规模、硬件设施等。

3.授权点设置方案:包括授权点的设置原因、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

4.师资队伍情况:包括授权点现有的硕士导师、教授、副教授、讲师等师资情况。

5.教学和科研资源情况:介绍申报单位现有的教学实验室、科研平台、科研项目等。

6.申报单位近年来的学术成果和人才培养情况:列举近年来申报单位在学术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成就和突出表现。

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

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

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是一份记录学校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的表格,用于规范、统一、管理学校的学位授权点信息。

学位授权点是指具备授予硕士、博士学位资格的学科门类或专业群,是学校开展研究生教育和培养学位人才的重要依据和基础。

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的内容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学位授权点名称、学科门类或专业群、学科代码、学位授权类型、学位授予权限、授权时间、授权单位等。

下面我将逐一介绍这些内容。

首先是学位授权点名称,这是学位授权点的具体名称,例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等。

其次是学科门类或专业群,这是学位授权点所属的学科大类别,如"理学"、"工学"、"医学"等。

接着是学科代码,它是用于区分不同学科的标识代码。

在中国,学科代码通常是由教育部或相关部门统一编码规划的,用于管理和统计学科的发展情况。

然后是学位授权类型,主要包括硕士学位授权和博士学位授权。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学校可以具备授予一种或多种学位授权类型的资格。

学位授权点的授予权限指的是学校能够授予对应学位的级别,如硕士学位点可以授予硕士学位、博士学位点可以授予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

授权时间是指学位授权点获得学位授权资格的时间,一般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进行批准授权。

最后是授权单位,即批准授权的机构,通常是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

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的编制对于学校管理学位授权点资格、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它可以被用于对学校学位授权点进行全面的管理和评估,也可以提供给教育部门进行学科建设和发展规划。

此外,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的编制还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学位教育质量和提高学位人才的培养水平。

在编制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时,需要认真核对相关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要根据需要及时更新表格中的信息,确保其与实际情况一致。

总之,学位授权点基本信息表是学校管理学位授权点的重要工具和参考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7
四、质量保障条件
2. 教学条件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基于电力传感网的用电监控平台
28
四、质量保障条件2. 教学来自件 国家大学科技园 利用上海电力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与 驻园企业开展全方位产学研合作,包括联合 科技攻关、学生实习实践、研究生科技创新 创业等。
29
四、质量保障条件

主要内容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计划 二、培养目标定位 三、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四、质量保障条件
五、总结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1. 人才需求
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
对接国家及电力行业需求:根据国家“互联网+智慧能源”发展规划,培养计算 机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信息化 智能化 …
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能 源互联网的“中枢神经”
V.
提高奖学金覆盖面和支持力度:在校级奖学金基础上扩大本学位点专项
奖学金(企业奖学金覆盖本学位点60%以上学生)。
9
二、培养目标定位
1. 培养目标
结合我校“立足电力、立足应用、立足一线”的办学理念; 聚焦“电力能源”行业对计算机技术人才的需求特点; 校企联合,培养适合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层次、工程型、复合型计算机技术人才; 支撑电力能源安全、可靠、经济运行的智力保障。 具有科学严谨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 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强
26名兼职教师,均为企业高级技术或管理人才,或行业内知名学者,来 源如下: 类型 电力企业 单位
科研院所
高新企业
22
四、质量保障条件
2. 教学条件
科学合理、紧密联系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
课程体系符合职业岗位需求 有力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 涵盖电力行业相关专业背景 知识 根据研究方向设置课程,覆 盖研究背景、专业技能等 根据企业岗位能力和知识结 构需求设置内容 来源于实践, 实施在企业 培养方案
23
核心基础课程
电力领域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方向课程 专业实践课程
校企共建 案例教学 现场教学
学位论文
四、质量保障条件
2. 教学条件
完备的专业文献资料和现代化教学设施
本学科拥有中外文藏书合计240456册,中外文期刊900种,26个中外文数字资源: 中文:中国知网、维普、万方、超星、方正等
3. 实践基地
经验丰富的实践指导专家(目前拥有企业专家26人)
企业专家 单位和职务
……
……
31
四、质量保障条件
4. 学科水平
学科建设水平
• • 上海市重点学科:电力企业信息化与决策支持 上海市教委重点学科:智能电网信息技术
学科科研水平

• • •
近5年来,获国家级科研项目23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0余项,企业横向科研项 目80余项,年均科研经费达 1000 余万元。 近5年来,在包括IEEE Trans.、中国科学、计算机学报、软件学报等国际国内 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500多篇。
计培 算 机 技养 术 专标 业 硕 士准
具有独立从事工程设计、开发、管理等能力
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10
二、培养目标定位
1. 培养目标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符合职业导向的能力培养
基于计算机技术在电力企业信息化、智能化等领域丰富的教学、研究积累和电
力行业的发展需求,未来五年重点设置和建设以下四个研究方向:

外文: Ebsco 、 Springerlink 、 IEL 、 PQDT 学位论文、 URead 外文电子图
书、ScienceDirect(Elsevier)、Ei、ACS、ASME、Web of Science(SCI、
CPCI)等
电力、工程应用领域特色资源:电力自产文献数据库、中国标准文献数据库、 电力在线动态平台等 拥有多媒体教室,录播教室、计算机机房及各类教学软件、仿真软件等。
师资荣誉
•上海市教学名师 •上海市东方学者 •上海市浦江学者 •上海市晨光计划 1人 3人
实践经历
•技术经纪人:7人 •产学研经历:45人
•副教授:27人 导:49人 •博士比例:>90%
•上海市启明星学者 4人 2人 2人
•双师型教师:27人
•企业项目经历:>90%
21
四、质量保障条件
1. 师资条件
电力行业技能需求 研究方向
企业层 /集团层 研发能力 运维能力 调试能力
• 智能信息处理技术 •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 • 网络及电力通信技术 • 嵌入式系统及应用
11
二、培养目标定位
2. 培养定位
未来五年的建设发展规划
2016(筹备) 人才 培养 2017-2019(实施) 2020(完善) 毕业生跟踪调查 培养方案及培养 模式修订
近三年我校计算机相关专业本科毕业人数 近三年计算机专业全国本科生毕业人数 …
区位覆盖
补位发展 覆盖地区经济发达 生源和就业有保证
7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上海高校计算机技术学位点主要分布情况
产会上 业是海 的上电 专海力 业地学 学区院 位唯计 点一算 。聚机 焦技 电术 力专 能业 源将
4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1. 人才需求
长期稳定的市场需求
满足地区经济及社会需求,支持地方经济的转型发展(9+4)。
4 9
5
4大新领域
智能电网、物联网 大数据、云计算
、新能源汽车
9大重点高新 生物医药、 技术产业
、民用航空制造、先进重大装备
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1. 人才需求
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 授权点申报
2016年7月10日
为什么申报本学位点? 计算机技术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
(聚焦“电力能源”产业)
电力能源行业
行业年增专业技术岗位数
区域经济发展
计算机相关岗位占比
学科总体布局
“发-输-配-用”全产业链
计算机学科(具有鲜明电力特色)
师资水平高 工程能力强 校企合作紧 实践基础厚 科研项目多 成果转化好
2400万/三年
中央地方 共建项目
15
教委 学科专项
校内 财政
产学研合作 科研项目
三、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1. 培养方案的制定
依据研究方向与行业需求,与企业共同制定的培养方案
知识结构要求 行
核心基础课程
电力领域专业知识课程
研 课程 提炼 究 方 向
业 类 型
研发能力 运维能力 调试能力
能力 要求
24
四、质量保障条件
2. 教学条件
丰富扎实的教学成果 近五年教学成果: • 上海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 • 《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等6 门上海市精品课程; • 《面向对象分析与设计》等4项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建设项目; • 上海市高校本科重点教学改革项目3项; • 出版《电力企业决策支持系统原理与应用》、《电力信息技术》等23本专 著及教材。
19
三、培养方案与培养模式
2. 培养模式
专业学位硕士与学术型硕士的培养方式形成互补 学术型硕士 科研 实验室 理论研究论文 专业学位硕士 应用
互补
工程现场 工程背景论文
课程学习+专业实践+学位论文的培养方式
20
四、质量保障条件
1. 师资条件
具备实践能力和理论基础的专职教师
师资规模
•教 •硕 授:20人
实现重要技术突破6-10项,省部级及以上奖励3-4项
建设本专业“成熟”实践基地6-10个
实践内容及形式确定
二、培养目标定位
2. 培养定位
培养优势与特色
有效衔接上海市“智能电网”知识服务平台
支持电力大数据技术创新团队建设 搭建产学研沟通平台
充分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经历
学科目前在“电气工程” 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电力信息技术”、“智能电网信息与 通信工程”两个二级学科学术硕士点。
招生人数:30-40-50(人) 培养方案确定 建设 4 门学位课程 培养模式研究 建设 6 门方向核心课程 课程建设规划:4+6+4 建设 4 个专业实验室 双导师团队确定 专业教学团队确定 实践指导教师确定
师资队 伍建设
学科平 台建设 校外实 践基地
12
校内外导师比达到1:1 强化校内外产学研合作,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专硕导师量化考核机制
专业学位点优势互补,完整学科布局
与我校4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工程管理)联合,对接 电力系统“发-输-配-用”全产业链。
13
二、培养目标定位
2. 培养定位
机构、制度保障措施
校企共建 企业成员比例>40% “计算机技术” 专业硕士指导委员会 校内为主 企业参与 “计算机技术” 专业硕士办公室 聘请校内外 资深专家学者 “计算机技术”专业 培养监督委员会
8

一、专业人才需求与招生
2. 专业招生
实施吸引优秀生源、保障招生规模的五项举措 I. 扩大宣传力度:媒体、网络、与企业的项目合作。
II. 构建应用型本科-专业学位硕士对接计划:保障本校优秀生源报考率。
III.推荐并部分资助优秀学生出国交流(依托E8平台)。 IV. 与电力行业重点企业建立优秀毕业生推荐渠道。
25
四、质量保障条件
2. 教学条件
丰富的实践教学平台
校企共建实验室 教学示范中心
实 践 教 学 平 台
工程技术中心
……
专业技术实验室
……
26
四、质量保障条件
2. 教学条件
面向电力行业需求的实践教学平台 智能微电网实验中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