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春五年级语文下册第6课古诗二首品读感悟教学设计冀教版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及反思
6介绍其他的《凉州词》
7背诵《凉州词》
8分组合作理解诗句意思
9感悟诗歌丰富的想象,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0配乐感情朗读诗歌。
11介绍其他的《浪淘沙》
1王之涣的介绍以及《凉州词》的写作背景的CAI :引入本诗歌的学习。
2《凉州词》文体介绍:全面了解诗歌的写作特点
3“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图片:悟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七、作业设计:
1、背诵并体会诗的思想感情。
2、查找刘禹锡的另外几首《浪淘沙》。
八、板书设计:
凉州词浪淘沙
孤独蜿蜒曲折
荒凉流程长
同情激奋
1学生介绍“凉州词”相关知识,老师相机补充。
2学生诵读诗歌。
3学生自行说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同学间相互解答疑惑,老师点拨
4看“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图片,感悟诗歌意境与思想感情。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教学设计及反思
执教者
学科
班级
课题
古诗二首
时间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冀教版五年级第六课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冀教版五年级第六课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第一篇:冀教版五年级第六课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古诗二首备课:索文锋冯林韶教学目标:1.正确认识“寺”,掌握两个生字。
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重点)2.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构筑的画面与意境,独处诗的韵味与美感。
(重点)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观与人文观产生向往之情。
(难点)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导入新课师生问好,由祖国美景引入课文二授新课一)初读诗文、整体感受出示问题:1.通过查字典解决不理解的字,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2.体悟诗文中的韵味与美感。
3.感情诵读诗文。
4.对比这两首诗写法的不同。
二)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5.作者资料详解6.指名读诗齐读分组读7.学生分析诗句释义三)学习《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8.作者介绍 9.诗句赏析四)比较学习对比两首诗的不同之处。
三课堂小结作业训练1、写出《饮湖上初晴后雨》中描写“晴”时西湖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外积累:描写桃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句话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写荷花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风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篇: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文档资料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建议教材分析《游园不值》、《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处净慈寺送林子方》分别写了春、夏不同季节、不同地点的美丽景物,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美好风光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年级语文下册 第6课《古诗二首》(品读感悟)教学设计 冀教版
《古诗二首》教学要求: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配乐朗读。
(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一)提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1、知诗人,解诗题;2、抓字眼,明诗意;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知诗人:作者苏轼与西湖有着不解之缘,先后两次在杭州为官,“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景观均因他而得名。
苏轼创作了众多关于西湖景物的诗,西湖也因此平添了许多人文气息与奇丽的色彩。
《饮湖上初晴后雨》共两首,文中选的是第二首,是他题咏西湖的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
(出示)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可以调整一下——“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语文素养,特布置以下作业:
1.课后阅读:请同学们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进行深入阅读,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和诗歌的意境美。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积累生字、生词,提高自己的词汇量。
(四)பைடு நூலகம்堂练习
1.设计课堂练习题,检验学生对古诗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巩固所学内容。
-练习题:“请同学们运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下面这句诗的平仄、押韵和修辞手法。”
2.学生完成练习题,教师及时批改并给予反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
-反馈:“大部分同学都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点,但还有少数同学在平仄、押韵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下面我来为大家解答一下。”
3.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学会珍惜时间,勤奋学习。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善于倾听。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提高语文素养。
二、学情分析
针对小学五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本章节的学情分析如下:
-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
2.逐步引导,分层教学
-对于古诗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采用逐步引导的方式,从字词解释到句子翻译,再到整体理解,帮助学生逐步攻克学习难题。
-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提问,分层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讲授新知
1.逐句讲解古诗,分析诗句的平仄、押韵、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内涵。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5篇语文是语言和文化的综合科。
语言和文章、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简约式统称等都离不开它。
它是听、说、读、写、译、编等语言文字能力和知识,文化知识的统称。
以下是整理的内容,供您阅读,参考。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五年级下册语文课件6 古诗两首 第2课时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冀教版 (共40张PPT)
•
17、儿童是中心,教育的措施便围绕他们而组织起来。下午5时51分25秒下午5时51分17:51:2521.8.24
•
You have to believe in yourself. That'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人必须相信自己,这是成功的秘诀。
•
易读错字
jìng
毕竟
思考:首句有什么作用?
“毕竟”一词表现出诗人急切的心情。首句看 似突兀,实则大气,虽然读者还未曾从诗中领略到西 湖美景,但已经能够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这 一句是大惊大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加强化了 西湖之美。
探究:“碧”“红”二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给 人们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 佛与天宇相接,气势恢宏。既写出了莲叶无际,又 渲染了天地壮阔,具有丰富的空间造型感。
3.三品: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和对友人的眷 恋之情。
课文结构
晓
出 净
毕竟西湖六月中 议论
慈 风光不与四时同
寺 接天莲叶无穷碧
送 林
写景 映日荷花别样红
子
方
晴日西湖 景色醉人
课文主旨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写的是晴天时西湖夏日 的景色,表现了西湖接天莲叶、映日荷花的美景,表 达了诗人对西湖的赞美之情。
推荐阅读
浣溪沙
qí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监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
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
唱黄鸡。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最新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6.古诗二首【第1课时】《饮湖上初晴后雨》苏轼ppt优质公开课课件
走进作者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眉山市)人,中 国北宋文豪,“三苏”家族成员之一,“唐宋八 大家”之一。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 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公认的文学艺术造诣 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又与陆游并称苏陆;词与 辛弃疾并称苏辛;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主要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 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
我会写
zhuāng
妆
书写指导
左窄右宽。“丬”竖是 垂露竖。
多音字
kōng(天空) 空
kòng(空地) xiāng(相宜) 相 xiàng(相貌)
hǎo(好多) 好
hào(爱好)
理解词语
潋滟:形容水波流动。 造句:微风乍起,南运河上,秋水潋滟,波光粼粼。
思考:前两句诗主要写了什么?
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 正应和了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传 神地为我们再现了西湖艳阳普照时波光荡漾的美丽风 光;“山色空濛”为我们勾勒出一幅雨后山中云雾弥 漫,虚幻缥缈的水墨西湖。“晴方好”“雨亦奇”是 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与下文的“总相宜”相呼应。
6 古诗二首
第一课时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助读 字词 初读 品读 结构 资料 精讲 感知 释疑 主旨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1.学习古诗中的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并背诵古诗。(重点) 3.用心品读古诗,感受诗人眼中的西湖,体悟古诗描
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二首 2教案 冀教版
自由读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三、认识生字,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
(对于“潋滟”教师领读,之后让学生理解它的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3.师读。生评价。
4.请同学们先自己读一读,用铅笔试着画出停顿。
5.学生汇报。
6.自由读,同桌互读,齐读。
四、渗透方法,理解诗句,加深感悟
(2)“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①诗人把什么比作西施?(西湖)
②西湖和西施一样的美,让我们细细的品味读出它的美来。
③晴天还是雨天总是那么美,一个“总”字将西湖的美表现得淋漓尽致,我们要这样读——
④诗人只看到了晴天和雨中,还有没有其他的景色?
看到这样的美景,你想说什么?指名说。
⑤你能不能也试着写出你想象中西湖的美景呢?
四、专项训练
同学们假如你就是杨万里,在送别时,读给你的朋友林子方听。谁来试试。
五、质疑答疑
学到这,你们还有什么疑难的问题吗?请提出来。
六、课堂小结
谈收获,背诵古诗。
第三课时
一、情景引入
接着学习。
二、自学文本
从课题中,我们知道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这首诗的?(诗人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经过西湖,他一下就被这美景吸引住了,脱口而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那么究竟有什么不同呢?谁能把文中具体描写景色的诗句读读。
从这两句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什么?(引导:①、莲叶:不仅与远处的青山、绿水相接,而且还连接着蔚蓝色的天空。②、荷花:它与红日相映。③、莲叶与荷花:想像中的画面还是莲叶与荷花交相辉映。
三、专项训练
1.师范读,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追随着老师的声音到西湖一游。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古诗二首》教案古诗二首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进一步感悟理解古诗的方法。
(三)德育渗透点体会两位伟大诗人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四)美育渗透点让学生感受诗的韵味美、意境美。
二、学法引导(一)教师教法谈话法,朗读法。
(二)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一)重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那样欢快的原因。
2.体会这两首诗明白如话而感染力极强的特点。
(二)难点1.弄懂陆游临终前最牵挂的事和杜甫听到胜利喜讯后欢快的原因。
通过重点词语的品析及反复吟诵来体会。
2.理顺诗句,教师在指导学生理顺句子时要增补诗句中省略的内容,适当调换词语的顺序。
3.体会诗文的思想感情,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
(三)解决办法加强朗读,以读促理解,以读促感悟。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一)教师活动设计1.从题目入手,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交代时代背景,便于学生的理解。
2.启发学生交流自学成果,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问题。
3.有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问题,相机点拨学生理解诗的意境。
(二)学生活动设计1.按预习提示初读这两首诗。
3.通过小组讨论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不能解决的全班讨论解决。
五、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这首诗是宋代大诗人陆游写的。
陆游一生创作了很多诗歌,保存下来的有九千多首,诗中抒发政治抱负,表现人民的生活,表达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示儿》这首诗是他在86岁高龄,重病在床,生命垂危的时刻写给他儿子的临终嘱咐。
(二)自由读这首诗想一想,陆游逝世以前最牵挂的是什么事?(三)学习这首古诗1.结合课后的注释,试试自己能读懂什么,读懂哪句就说哪句。
说的不确切的其他同学可以补充,纠正,教师适时点拨。
2.师生交流①“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元知”“元”同“原”,是本来的意思。
“元知”是本来就知道的意思。
“万事空”什么事都没有了。
冀教版五年级下册6 古诗二首教案
6 古诗二首
(一)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寺”,掌握“妆”与“寺”两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3.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意味与美感。
4.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
(二)教学重点
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意味与美感。
(三)教学难点
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
(四)课时安排:2课时
(五)教学过程。
冀教五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教案
6古诗二首教学目标(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故事内容以及故事所描绘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美好景色,并区分异同之处。
课时划分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并掌握生字“妆”2、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意境,感受作者对西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背诵。
重点﹕理解古诗意思。
难点﹕体会古诗的意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我了解,我快乐。
1、了解作者苏轼︰2了解古诗写作背景二、初读古诗,感知大意。
1、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理解重点词语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妆﹕修饰、打扮,指女子的装饰。
三、仔细品析。
1、抓住重点词语感受“雨”之朦胧。
2、感受晴之潋滟四、作业1、背诵默写古诗。
2、搜集苏轼的诗。
五、板书设计6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晴﹕水光潋滟—好}比西子雨﹕山色空濛—奇(喜爱赞美)六、教学反思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古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2、理解古诗意思,想象诗的重点:理解古诗意思,难点:想象古诗意境,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我回顾,我感受回顾上一节内容,导入新课。
二我了解,我快乐1 了解古诗的作者杨万里2 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三我学会,我自豪1 抓住重点字词理解晓:早晨毕竟;到底的意思。
四时:本指春夏秋冬四季,这里泛指其它季节。
别样:格外,分外。
2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四我想象,我拓展联系实际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色、五比异同,我最棒读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比较两古诗的异同。
六作业背诵及默写古诗七板书设计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不与四时同映日荷花——别样红(赞叹眷恋)八教学反思:14白杨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词语意思。
冀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6.古诗二首(说课稿)
6.《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冀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第6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
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由于大多数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
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冀教版
教材河北省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单元第二单元语文五年级下册 6 古诗二首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课型讲读课时 1 授课时间2016.4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冀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 6 课《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
描绘的是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它的作者是宋朝诗人苏轼,诗人只用了28 个字,就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就让我们感受到他对西湖的喜爱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方法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认读并掌握“妆”字。
理解诗句意思,自然成诵。
2、过程与方法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语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在生活中同时也要留心美的事物,时刻保持着一颗善于发现美的心。
教学重点1、理解并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通过文字、图片理解诗意,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感悟、想象体会诗文作者要表达的情画面,体会诗文表达的情感。
感。
享受景物的自然美,领悟它的文化美。
教学策略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感官,体会诗词的情趣与意境,采用的教法是:创设情境法、朗读品味法、想象体验法学法是:采用听、说、读、品、思等多种感官互动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西湖晴好雨奇总相宜西子淡妆浓抹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活动设计活动目标媒体使用及分析一、单我们人类生活在大自然元单元主题:情越山水中,是自然带给了我们美的导间入,本课目标:熏陶,一起走进第二单元,1、正确认读并掌明明确本课细细品味每篇文字,让自己确学习目标,让学握“妆”字。
理解诗目标句意思,自然成诵。
的情感在山水间尽情跳跃。
生带着问题学习,做到有的放2、用心品读诗矢。
文,体悟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语感。
3、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赞美之情,1激趣导入,引出诗人,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揭示诗题。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
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的教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在生活、工作和学习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古诗吧,狭义的古诗,是指产生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歌体裁。
那么问题来了,到底什么样的古诗才经典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二首》的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教材分析:《题西林壁》这首古诗是苏轼在1084年,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
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登飞来峰》为王安石30岁时所作。
1050年夏,他在浙江鄞县知县任满回江西临川故里时,途经杭州,写下此诗。
这首诗是他初涉宦海之作。
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此时王安石年少气盛,抱负不凡,正好借登飞来峰抒发胸臆,寄托壮怀。
两首古诗在从全篇的立意构思看,都寓情理于诗境之中,可谓异曲同工。
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与苏轼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脉相承,表现技法极为相似,王诗就肯定方面而言,比喻掌握了正确的观点的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事物的假象迷惑。
而苏诗是就否定方面而言的,比喻人们之所以被事物的假象所迷惑,是因为没有全面、客观、正确地观察事物,认识事物。
两者都极具哲理性。
学情分析:学生在第九册刚学过了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还学习了描写王安石的文章《千锤百炼为一绿》,学生对两位诗人有一定的了解。
而且学生在学习、诵读古诗文的过程中积累了一些学习古诗的方法。
但是哲理诗在遣词造句谋篇方面具有不确定性和跳跃性,似断实续,留下了万语千言道不尽的艺术空白,这就给小学生的阅读理解带来一定困难。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古诗二首》教学设计和反思1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等1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首、采、无、树、爱、尖、角”7个生字。
2、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情感目标: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力,进行审美教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课时:1课时。
第一课时教具准备:生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谈话激趣,引入新课。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说到池塘、荷花,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古诗两首。
(板书课题:古诗两首)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齐读题目。
学生自由读古诗。
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学生简单说说《池上》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 说说《小池》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小池?(初夏)2、简介作者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
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
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杨万里是南宋诗人,最善长写山水诗,一生写诗二万多首,与大诗人陆游,范成大齐名。
3、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古诗,同时用曲线在文中标出生字词。
(2)同桌交流,再读古诗,扫除字词障碍。
(自读、小组读、分段读)三、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检查生字的自学情况(1)出示生字卡片,“首、踪、迹、浮、萍、泉、流、爱、柔、荷、露、角”指名读。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6古诗二首:饮湖上初晴后雨▎冀教版[003]
教学设计名称《饮湖上初晴后雨》基本信课执教者张寿华一课时时息所属教材目录冀教版五年级下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
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
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教材分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析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资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有学诗的经验,具备一些古诗学习的能学情分力,而且我班的学生对古诗有着强烈的喜爱,并且具有一定的预习能力和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相信这些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析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学生对于诗人苏轼有一定的了解,但由于孩子们生活范围较窄,对西湖的了解知之甚少,教师应该做简单的介绍,激发同学们对西湖的喜爱之情。
知识与能力目标掌握本诗中的生字,理解诗句意思,熟读成诵。
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等词过程与教学目方法目标语构筑的画面和意境,读出诗的韵味和美感。
标情感态感受诗人眼中西湖的美丽,对西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度与价值观目标观产生向往之情。
重点学会诵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
教学重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语言美,激发学生对祖国语言文难点难点字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策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交流汇报的学习方式略与设计说明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1、师:都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学生回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二首》
教学要求:
1、会认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理解并掌握“方好、毕竟、淡妆浓抹”等词语。
2、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用心品读诗文,体悟“水光潋滟”“山色空濛”“接天莲叶”等词语构筑的画面与意境,读出诗的韵味与美感。
3、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自然成诵。
教学难点:感受不同诗人眼中不同的西湖,对西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产生向往之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导入:西湖,是一首精致的诗,一幅天然的画,是一首悠悠的歌。
古往今来,人们无不为这天下无双的美景所倾倒。
(播放西湖图片)今天,让我们走近宋朝两位诗人苏轼和杨万里,去看一看他们眼中的西湖又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们先来看第一首苏轼的。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配乐朗读。
(播放《饮湖上初晴后雨》视频朗读)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
三、提示方法,学习古诗。
(一)提示学习古诗的方法:(出示)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3、想意境,悟诗情。
(二)课前我们已经要求同学按照提示的方法进行了自学,现在整理一下你自学的成果,准备在小组里进行交流。
(三)小组合作,交流所得。
如果有争议或者疑惑,等会儿全班交流时提出来。
(四)全班交流,共同探讨。
1、知诗人,解诗题。
解题目:“饮湖上初晴后雨”,词序可以调整一下——“初晴后雨”应该是“雨后初晴”,“饮湖上”应为“湖上饮”,题目应调整为“雨后初晴湖上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意思是雨后初晴(在)西湖上饮(酒)时(看到的景象)。
2、抓字眼,明诗意。
抓住“潋滟”、“空濛”、“奇”、“西子”引导学生理解。
前两句:“水光潋滟”“山色空濛”会是一种怎样的景色?(出示)
诗人用凝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晴一雨的西湖,正应和了题目中的哪个词?(初晴后雨)
一个“晴方好”,一个“雨亦奇”,又与下文哪个词两相呼应?(总相宜)
后两句:这是一种什么修辞?你认为用得怎么样?
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
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
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3、想意境,悟诗情。
(1)自己想象着诗中描写的景色,有感情的读一读古诗。
(播放音乐)
(2)找同学来读,其他人闭眼想象。
(3)交流感受:你看到了什么?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品读诗文,体验情感。
(一)西湖正如那仪态万方的美人西子一样,无论是淡雅或浓艳的打扮,都恰到好处,美丽动人。
想象一下,此时此刻正在西湖边上饮酒的苏轼他的心情会是怎样?
(二)带着这种心情诵读古诗。
(三)小结:西湖景致宜人,真是美不胜收。
才情横溢的诗人苏轼有感而发,挥笔写下了脍炙人口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晴雨皆宜的美景随即跃然纸上,鲜活传神。
(四)请把自己当成作者置身于西湖,再来读一读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吧!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复习导入。
(一)请同学自由地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苏轼笔下西湖美景晴雨皆宜,脍炙人口;杨万里的这首赞美西湖的诗也同样流传千古,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在不同诗人的眼中西湖又该是怎样不同的美丽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用同样的方法学习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一)教师范读。
(出示)
(二)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三)指名读一读,并注意正音。
(四)齐读古诗。
三、运用方法,再学古诗。
(一)出示方法,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出示)
(二)推选同学或自荐按学习步骤组织全班共同进行交流、探讨,读懂古诗。
1、知诗人,解诗题。
2、抓字眼,明诗意。
(1)能说说你读过之后的感受吗?(美)
(2)美在那儿?用你的话说说好吗?(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接天无穷碧)
“接天”是指荷塘与天边相接。
那“无穷碧”又是什么意思呢?(“应该是照应接天,指范围广。
”“可能是指很绿,绿得很美,绿得难以形容。
”“也许是指有很多种不同层次的绿:深绿、浅绿、淡绿、草绿、浓绿。
”)
(3)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那么此诗除赞美西湖的“无边的荷叶,一片碧绿”外还赞美了西湖的什么呢?(阳光下的荷花,格外红艳!)
从哪些词可以看出呢?(映日、别样红)
“映日”是什么时候的日?你是怎么知道的?“别样红”是什么意思呢?(特别的红,不一般的红,红的有层次,有变化。
)
这景色多美啊!用你自己的话把这两句诗的意境说出来好吗?
(4)指名说说这两句话的含义。
(5)同学们对这两句话理解得很好了,相信你们也能读好!邻桌之间相互诵读。
指名读。
(6)出示配乐荷花景图组。
(7)再读一读这两句诗好吗?(出示:莲叶、荷花、淡景为背景的古诗)
正因为西湖六月的荷叶无穷的碧、荷花别样的红,所以诗人一见到这美丽清新画面就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引读一二两句。
(8)赞西湖。
(先试一试再指名说,注意“赞叹”的情感。
)
相机理解诗中的“毕竟”、“四时”。
3、想意境,悟诗情。
(出示)
(1)同学们,如果你就是杨万里。
当你和友人畅谈一夜后,从寺中走出,一幅清秀幽雅的荷花图跃入眼帘,你会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漫步岸边、与友人依依惜别时,阵阵荷香迎面飘来、沁入心脾,你会不由自主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当你和友人荡舟湖中,从层层叠叠的荷叶中穿梭而过依依话别时,忽见阳光下的荷花竟如此晶莹剔透,你会情不自禁的吟诵……(学生朗诵古诗)
(2)同学们,这首诗题为送别,可诗中却一字未提,这是怎么回事呢?
可能受到荷花的美丽所感染,他们没有太多伤感,所以不写。
荷花是西湖六月的最大特色,诗人想让友人记住这满湖荷花,记住他今天的送别之情。
(3)让我们继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闭上眼睛,在头脑中绘制一幅西湖荷塘的水墨画。
想象着这么多美丽可爱的荷花荷叶就在你的眼前,清风徐来、荷香阵阵,同学们,你们瞧见了吗,那满塘的荷叶(挨挨挤挤、错落有致、随风摇曳)再看那星星点点的荷花(亭亭玉立,暗香浮动、娇艳动人)此时,你自己就是一朵荷花、一枚荷叶,荷塘里的一汪池水,荷花上的一只蜻蜓,用你的声音、你的表情、你的动作一起来背诵这首古诗吧!
(4)配乐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