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与古琴艺术漫谈
诗词中的古琴 诗歌鉴赏
诗词中的古琴诗歌鉴赏
-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诗中提到的《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景中有曲,曲中有情,抒发了人生孤寂、知音难觅的情感。
- 《夜琴》:白居易的这首诗没有自怜的格调,体现出“我懂自己便已足够”的格调。
在琴音中放飞思绪,畅想古今,也是一种快乐。
- 《船夜援琴》:此诗讲述了作者在船上弹琴,享受着琴声带来的快乐,表达了他内心的平静和超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 《琴诗》:这首诗蕴含了诗人对“存在”的思考,琴声的发出需要琴和手指的配合,才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 《听蜀僧浚弹琴》:这首诗描写了蜀地一位和尚的琴技高超,琴声犹如万壑松涛之声,气势磅礴,余音袅袅,融入钟声之中。
此等琴音,可以涤荡心灵,回味无穷。
唐代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探究
唐代音乐与诗词的关系探究一、引言在唐代,音乐和诗词都是非常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们相互影响、交织在一起,共同构成了唐代文化的瑰宝。
本文将探究唐代音乐与诗词之间的密切关系,并展示它们对彼此的影响和相互补充。
二、音乐与诗词的联系2.1 共同渊源音乐和诗词在中国古代历史中都有着悠久的传统。
两者都源于古人对自然、美好生活及情感表达的追求,这使得它们有着共同的渊源。
2.2 音律与韵律唐代音乐注重音律,而唐代诗歌也注重韵律。
这使得两者在结构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许多著名古琴曲就是根据著名的唐诗来作曲的。
2.3 表达情感无论是音乐还是诗歌,在表达情感方面都具有独特优势。
唐代音乐以琴、瑟等乐器表达情感,而唐诗则通过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来传递作者的情感。
三、音乐对诗词的影响3.1 曲调与节奏唐代音乐的曲调和节奏对于诗词创作有着直接影响。
许多古琴曲的旋律和节奏被诗人借用,成为了他们创作时的灵感源泉。
3.2 音乐鉴赏培养文人在唐代,文人多才艺兼备,懂得欣赏音乐是其中的一项重要素质。
这种音乐素养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创作诗歌,并使其作品更加富有艺术性。
3.3 交流催化创作音乐会上的演出为文人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
他们可以在这里相互启发、借鉴,从而激发更多的创作灵感。
四、诗词对音乐的影响4.1 启迪曲调与旋律著名诗人的优秀作品经常被转化成美妙的音乐旋律。
这些诗歌通过语言之美启发了作曲家,促使他们创作出了与诗意相契合的曲调和旋律。
4.2 灵感的源泉唐代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这对音乐家来说是一个灵感的宝库。
他们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转化为动人的音乐作品。
4.3 文字与乐器结合一些文人还尝试用文字来描绘特定乐器演奏时的声音,让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达到听觉上的体验。
这种结合为音乐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五、结论在唐代,音乐和诗词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它们相互影响、相互渗透,为那个灿烂辉煌的时代增添了更多艺术之美。
唐代音乐与诗词所展现出来的文化底蕴至今仍然被人们推崇和欣赏,并对后世文化产生深远影响。
唐代琴意象中的古琴审美——以《全唐诗》中的古琴诗为例
而在 这 些 自然环 境 的作 用下 , 弦底 的 泠泠 之
要强 调 的是 , 此 , 们 有 必 要 对 “ 琴 诗 ” 一 音也便 如 真 同 山水 相 合 了一 般 , 开 《 唐 诗 》, 在 我 古 做 翻 全
地 。但它 虽逐 渐 远 离 市 井 闹 市 , 由于 在 固有 的 却
“ 士无故不撤琴瑟”( 礼记 ・ 《 曲礼》 的这种文化 ) 据《 新唐书 ・ 音乐志》 所言 : 至唐 , “ 东夷乐有 意蕴 外又 形 成 了 这 种 与 “ ” 立 的 意 味 而 成 为 俗 对 高 丽 , 济 , 狄 有 鲜 卑 … …凡 十 四 国之 乐 , 八 文人 雅士所 更 可看 重 的器具 , 百 北 而 所谓 “ 长裾 珠 履飒 轻 国之伎 列 于 十 部 ” [( 可 见 , 着 开 放 的 外 交 尘 , 。1加’ ] 随 闲以琴书列上宾 ” 卢纶《 ( 浑赞 善东斋戏赠陈 政 策 的确立 与 和 睦 友 好 的 民 族 关 系 的 建 立 , 代 归》 。又 有说 :从 此 静 窗 闻细 韵 , 唐 ) “ 琴声 常 伴 读 书
个 概念 上 的界 定 , 《 唐诗 》 收 录 的对 古 琴进 我们 不难发 现其 中有 很 多描写 以 山水 轻快 之 音来 即 全 中 行 描写 的诗歌 以及 明确标 注 “ 曲歌 辞 ” 内容 。 赞誉 琴音 的句 子 。陆龟蒙 在游 览 四 明山时 听 着洞 琴 的 而通 过分 析 , 这些 古 琴 诗 所 包 含 的唐 人 古琴 审美
“ 看月 复 听琴 , 舟 出树 阴 。 《 中 书 李 纾 舍 人 移 ”( 陪
诗与琴的对话——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绎的新维度
关键 词 : 艺术歌 曲; 古典 诗词 ; 钢 琴伴 奏
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音乐, 艺术歌曲是将 诗歌与音乐巧妙结合 , 人声与琴声水乳交融来吟诵诗歌 , 将 歌词与旋律的美学内涵发挥到极致 , 成为表现力极强的声
乐体 裁 。这种 独具特 色 的歌 曲着眼 于描 绘 作 曲家 内心 的 情 感 世界 , 契 合诗歌 的 情 绪基 调谱 写 贴 切适 宜 的旋 律 和 钢 琴 伴奏 , 通 过 这样 的 “ 二度 创 作 ” 充分 展 示作 曲家 富 于个 性 化
情 词 意的细腻 内蕴 , 以吟 唱 的方 式将 其“ 乐化 ” , 再揉 入钢 琴这 一极 富 外在 表现 力 的西 洋器乐 中, 让其 演 绎 形 式上最终 达 到 中西古今 音乐 文化 的 融合 是摆 在 我们 面前 的新课 题。本 文 以“ 诗 ”与“ 琴” 的对 话为 切入点, 从 中国古诗 词艺 术歌 曲中 的诗 词 和钢 琴 伴 奏 二 者 共创 的音 乐 意 境 和美 学精 神 的维度 来 进 行
各地区、 各民族的文化环境和历 史背景 有着紧密的联 系。 其中 , 尤以德奥 流派的创 作与流传最为丰富 、 广 泛。享有
“ 歌曲之王 ” 美誉的舒伯特 ( 1 7 9 7—1 8 2 8 ) , 凭借着对诗歌敏
锐的感受力和内心纯净丰富的感情 , 大胆突破古典主义的
作 曲框 架 , 以抒 情性 的旋 律 、 不 拘一 格 的和 声 、 转 调手 法 的 音乐抒 发 自己的 情感 和艺 术理 想 。他 以歌 德 ( 1 7 4 9 —1 8 3 2 ) 的诗 所作 的 《 魔 王》 , 以德 国后 期浪 漫 派诗 人威 廉 ・ 缪
急 升降 声调 的 韵 律 美 。 ” 其创 作 严格 遵 从 汉 字 的 声 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格
论白居易的琴诗
唐 诗 本 身就 是 有 声 艺 术 ,能 引 发 读 者 对诗 中景 物 遐 想 ,似 乎 能看见 或听 见诗 中之 景 ;在 吟 诵时 有抑 扬顿 挫 之分 ,能 察觉 到 “ ”和 “ ”的情 感因 素 ;近 体诗 形成 了讲 求 声韵 的 固定格 律 声 音 形式 ;诗 歌语 言本 身 是声 形并 重 的文 字 ,汉字 的 音乐 品性 ,能使 古典 诗歌 显 出强烈 的节 奏感 ,而有 韵 律 、节奏 ,正是 音乐 的最 基 本要 素 。 自居 易琴 诗除 了具备 诗 歌音 乐 性特 征 外 ,还 具 有更 加 丰富 多彩 的内容 。 他 在 琴 诗 中多 次表 达 自 己爱琴 、视 琴 为三 友 之 一 , 借 此 寄 寓 自 己对 名利 、 富贵 、显 宦等 身外 之物 的看透 ,讽刺那 些 汲汲 于 名利 的势 利之徒 ,是 自居 易琴 诗 的常 见主 题 。在 北窗 下 自娱 自乐 时 , 高吟 “ 欣然 得 三 友 ,三 友 者 为 谁 ?琴 罢辄 举 酒 ,酒 罢 辄 吟 诗 ” (《 北窗 三友 》 ) 。在 晚 年 闲居游 乐 时 ,感 叹 “ 爱琴 爱酒 爱 诗 客 ,多 贱 多 穷 多苦 ” , 自足 于 “ 名 厚禄 二 千 石 ,乐 饮 闲游 荣 三 十春 。何 得无 厌 时咄 咄 、犹 言薄命 不 如人 ” (《 诗酒 琴人 ,例 多薄命 ; 予酷好 三 事 ,雅 当此 科 ,而所 得 己多 , 为幸斯 甚 。偶 成 狂 咏 ,聊 写愧怀 》 ) 。只有 在酒 与 琴 中,诗 人才 能 和他 人得 意 忘 言、入 玄体 道 ,默然 相顾 晒 ,心 适 而忘 心 。 “ 心谢 名 利 ,灭迹 甘 归丘 园。坐 卧茅 茨 中 ,但 对 琴 与尊 。身 去缰 锁 累 ,耳辞 朝市 喧 ; 唐 代 是 音 乐 的 繁盛 时代 , 胡地 乐 舞 也 大 为 流 行 ,这 些 都 给 迢遥 无 所 为, 时窥 五千 言 。无忧 乐性 场 ,寡 欲清 心源 。始知 不才 贯被 视为 大雅 正 声 的古琴 音乐 带来 了巨大 的冲 击 ,使得 古琴 音 者 , 可 以探 道 根 。 ” ( 《 拙 》 )对 具 体 琴 曲 ,如 《 思 》 、 养 秋 《 古渌 水 》、 《 幽兰 》 、 《 湘妃 怨 》等 弹奏 的叙 述 或描 绘 ,或 点 乐遭 到 了空 前 的冷落 。而受 到儒 家 思想 影响 的文 人 ,强调 音乐 和 明闲适 自足 的心 态 ,或描 绘 乐 曲的演 奏技 艺 ,或 渲染 琴 曲 中蕴含 政 治 的一致 性 ,礼崩 乐 坏则 政治 紊乱 无 章 ,故对 喧嚣 热 闹的俗 乐 的悲凉 、清 寂情 感 ,也是 自居易 琴 诗中重 要 内容 。朋 友相 过 ,则 胡 乐极 为 不满 。 自居 易音 乐 诗 中对 胡 乐 、俗 乐 多次批 评 。 《 < 答 》 为 调 弄 《 思 》 ,强调 随缘 适 分 : “ 秋 闲居静 侣 偶相 招 ,小饮 初 酣琴 桐 花 > 云 “ 君 发清 韵 ,风 来 如 叩琼 ;泠 泠 声 满耳 ,郑 卫不 足 欲调 。我 正 风前 弄 《 秋思 》 ,君 应天 上 听 《 云韶 》 。 ” (《 梦得 听。” 《 曲歌》也明言是 “ 法 美列圣正华声也”,对法曲在唐永 相过 ,援 琴 命酒 ,因 弹< 思 > 秋 ,偶咏 所怀 ,兼寄 继之 ,待 价 二相 徽年 间 、开 元 、天宝 年 间有 益于 时 ,为 典雅 正声表 示欣 赏 。对唐 府 》 )冬 日早起 ,也 思晚 坐 弹 《 秋思 》 , “ 晨起 对炉 香 ,道 经寻 玄宗 早 期虽 雅好 度 曲 ,但 未 尝使 蕃汉 杂奏 加 以肯 定 ,而 天 宝十三 两卷 。晚 坐拂 琴 尘 , 《 思 》弹 一遍 ” (《 日早起 闲咏 》 ) , 载 却 发诏 调 和 法 曲与 胡 部 新 声 的行 为 加 以否 定 。他 还 多 次 批评 秋 冬 以诵 经 、弹琴 和劝 酒 为生 活 内容 ,享 受心 灵 的闲 逸 。更有 对 《 秋 琵 琶 的盛行 导 致 了古琴 的冷 落 。 《 中吟 十首 ・ 秦 五弦 》 、 《 五弦 思 》的音 调 的直接 描摹 , “ 义 闲谈 《 思 》时 ,调 清声 直 韵疏 弹 》和 《 原磬 》等 音 乐诗 ,完 全从 有益 政 治教化 ,有 利 于 国计 信 秋 华 迟 。近 来 渐 喜 无人 听 ,琴 格 高 低 心 自知 。 ” (《 < 思> ) 民生 的角 度来 评价 音 乐 ,希望 以复古 和恢 复雅 颂之 音来 复兴 儒家 弹 秋 》 《 思 》是 自居 易诗文 中 出现 频率 最 多的 琴 曲, 调清 声直 韵疏 应 文化和 振 兴 国家 。此外 ,在崇 古 尚雅 的音 乐思 想影 响 下,在 个人 秋 该是 其直 接 原因 。对 于 《 古渌 水 》的 弹奏 效 果 , 白居 易也 有直 接 闲适 思想 的逐 渐加 深 下 ,在古 琴适 合个 人 怡情 悦志 熏 陶下 ,古琴 描绘 : “ 闻君 《 古渌 水 》 ,使 我心 和平 。欲 识 慢流 意 ,为 听疏 泛 成 为 了 自居 易生活 中不 可缺 少 的 “ 伴侣 ”, “ 琴 为老 伴 ,与月 共 声 。西窗 竹 阴下 ,竟 日有馀 清 。 ” (
论唐诗中的古琴艺术
论从 音色 、 音质 、 形制 , 是历史价值 , 还 都可 以说是历代传 世
名琴 中不可多得的艺术 品, 为众多琴人 和收藏家 梦寐 以求 ,
争相寻购 。 唐琴之中 , 以雷 公 琴 为 最 。 “ 唐琴 第 一 推 雷 公 , 中九雷 蜀 独称雄。 而“ 公 ” 威一生 所制 之琴 , 以 “ 雷 ” 高。 ” 雷 雷 又 春 为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元稹诗作中的柔之黄草峡听柔之琴二首庾及之听庾及之弹乌夜啼引姜宣姜宣弹小胡笳引歌及其妻听妻弹别鹤操等琴人和唐诗题目中的某道士河口逢江州朱道士因听琴某山人听杜山人弹胡笳某处士泾州听张处士弹琴等一些业余琴手也可以看得出琴在当时的文人生活中已经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第2 5卷 第 6期 20 09年 1 2月
华 民族的历史兴衰 , 记述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变革。 追溯到古代音乐艺术高度繁荣的唐代 , 古琴艺术更是具 有不可替代 的特殊地位。琴歌是古琴音乐最初的表现形式 , 其多以诗为主体 , 曲咏之 。在“ 按 诗言志 , 咏言 , 歌 声依 咏 , 律 和声” 的唐代 , 歌无 疑更 能 淋 漓尽致 地 表达 人 的思 想感 诗 情, 也能潜移默化地传达统治阶级的“ ” “ ” 仁 、 礼 。诗要成为
化 的相关记载 , 感受与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 、 文学创作 、 治观 政
点 及 美 学 理 念 等相 互 融 会 贯 通 的 古 琴 音乐 思 想 。
1 唐 诗 中 的琴 名
1 1 唐 诗 中的 传世 名琴 . 唐朝 作为 古 代 琴 文 化 发 展 的最 重 要 的 时 期 之 一 , 琴无 唐
古 琴 , 称七 弦琴 , 中 国最 古 老 的弹 拨 乐 器 之 一 , 今 亦 是 至 已有 三 千 多 年 的悠 久历 史 。在 中 国上 古 时 期 , 琴 名 列 “ 、 古 琴 棋、 、 ” 书 画 四大 雅 好 之 首 , 文 人 士 大夫 阶层 的必 修 课 , 是 能否 操 琴 弄 曲 , 聆 听 琴 曲 以心 解 心 , 衡 量 一 个 人 颐 情 修 养 的 或 是
唐代古琴艺术探秘
唐代古琴艺术探秘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诗歌与音乐含义诗歌与音乐是姊妹艺术,二者在塑造形象,反映现实方面,既有相接近的一面,又各有一定的特殊性。
前者为语言的艺术,主要通过语言和用以解释概念的词汇、言语来塑造形象,抒写感情;后者为声音的艺术,主要依靠樂音的高下、长短、轻重、徐急以及音色等表现手段,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中运动发展所造成的各种节奏、和声,构成旋律,形成音响结构,进行乐音造型,以表达性情、描写对象。
二者通过各自特殊的方式作用于现实世界,各有其不同的审美判断和社会功能。
中国的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千年来,从传说中的伏羲、神农、尧、舜到有史记载的皇帝、贵族、文人、雅士,以不同的方式关注着古琴音乐,使古琴音乐延绵不断继承至今。
而古琴音乐又融汇着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科学、文学、艺术,构成了古琴文化艺术。
作为文化艺术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中国古代历史高峰的唐代,诗歌和古琴音乐更是水乳交融。
就《全唐诗》48000 多首中与古琴有关者,就有1070 多首。
可以说,研究唐代古琴离不开唐诗,而研究唐诗,也不可避免要接触许多古琴问题。
二、唐诗与古琴音乐相通先从唐诗本身的特点来看。
唐诗本身具有格律化、音乐性,以及从字词自身的特点就足以表明唐代诗歌与音乐有相通之处。
语言文字发展到了唐代,早已有汉字的四个声调,而音乐中有宫商角徵羽等音阶的不同。
这就使得诗歌中具有“其遣言也贵妍,暨音声之迭代,若五色之相宣”、“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的特点。
唐诗本身也具有音乐化的特点。
以节奏徐疾、音韵铿锵的诗句来绘声绘色地描写音乐舞蹈,正如前人所赞美的“柳荫春莺”、“情致曲尽”达到了艺术描写上的高度成就。
在其为数众多的音乐评论诗中,我们不仅听到了抑扬顿挫、转换韵调的流丽旋律,而且看到了虹裳霞披、飘然转旋的优美舞姿。
唐诗与琴
唐诗与琴内容提要琴有着悠久的历史,古琴曲作为中国传统的常常能感人入心。
诗与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是安静之中陶冶性情的东西,有着密切的关联。
本文从唐诗中搜寻古琴的踪迹,简略探讨古代诗与琴的文化。
关键词唐诗;琴;名曲;知音;禅在古代,人的文化修养主要是由琴、棋、书、画四方面的才能表现的,弹琴为四大才能之首。
诗与琴,都有着悠久的历史,都是安静之中陶冶性情的东西。
这次选取这个题目,是希望能够借此契机更多的了解这个方面的知识和文化内涵。
至于诗与琴的关系,大概有几个方面,首先从形态谈起,包括弦、材质等,继而是名曲,接着是古音阶、相关的典故与传说、其与禅宗的关系,最后谈一谈音乐方面唐诗中提及的其他常见的古乐器。
一.吴丝与蜀桐:琴之弦与材琴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乐器家族中最古老的成员之一。
《诗经·关雎》有“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小雅》亦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1”等记载。
琴发明于伏羲时代,为五弦之琴,或云为神农所作。
《纲鉴易知录》上记载:“伏羲斫桐为琴,绳丝为弦;绠桑为瑟。
”2一般来说琴身的琴面面板为桐木制,琴底板为梓木制,琴弦多为丝制,(现在多为金属制);琴徽多为贝壳或玉石制成。
琴的材质在唐诗中多有体现。
《废琴》•白居易3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首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即是言制琴之材,以丝与桐制琴。
并言琴起源于上古之时,又悠远沧桑之声。
《琴》•王昌龄孤桐秘虚鸣,朴素传幽真。
仿佛弦指外,遂见初古人。
……诗中都提到了“桐”即是琴面为桐木所制,1.王秀梅(注):《中华经典藏书:诗经》中华书局2006年版.小雅2【清】吴乘权:《中华经典普及文库:纲鉴易知录》中华书局2009年版3【唐】白居易著、朱金城注:《白居易集笺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版。
为避免脚注繁冗,下文所引白《夜琴》•白居易蜀桐木性实,楚丝音韵清。
调慢弹且缓,夜深十数声。
……《李凭箜篌引》李贺4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琴乐合鸣: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融合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0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y(Phi&Soc Sci) Oct.2023 收稿日期:2023-03-14 作者简介:冯玲玲(1987-),女,讲师,硕士㊂主要从事声乐教学和舞台表演研究㊂琴乐合鸣: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融合冯玲玲(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和体育学院,安徽阜阳236000)摘 要:古琴艺术和古诗词艺术歌曲同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体系的结晶,都具有文脉悠久而意境独特的文化特征㊂古琴音乐是中华民族音乐审美和人文精神的典型代表,古诗词歌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学与音乐的结合,两者的艺术特征均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 抒情咏志”㊂在时代语境中,当代音乐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古为今用,吸收古代扎根传统文化底蕴的精髓,去其糟粕,对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融合加以研究,能够当今音乐创作提供相应的借鉴㊂关键词:古琴;古诗词歌曲;融合中图分类号:J632.31;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23)10-0146-04Harmony of qin and music :On the integr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Guqin musicFENG Ling -ling(College of Arts and Physical Education,Fuyang Preschool Teachers College,Fuyang Anhui 236000,China) Abstract :Guqin art and ancient poems and art songs are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hinese music and culture system,and bothhave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a long context and unique artistic conception.Guqin music i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the aestheticand humanistic spirit of Chinese national music.Ancient poetry and songs are the combin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national literature and music,and the artistic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are derived from the "lyric chant"of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In the current era,it is crucial to conduct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contemporary music culture and art,considering both historical and present per⁃spectives.This entails incorporating valuable elements from traditional culture,while eliminating irrelevant aspects,and investigating the harmonious integration of ancient poetry,art songs,and guqin music,which can provide corresponding reference for today’s musicrefer⁃ence for today's music creation. Key words :Guqin;ancient poetry and songs;fusion 古琴(又称七弦琴)和古诗词艺术歌曲同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体系的结晶,都具有文脉悠久而意境独特的文化特征㊂古琴音乐作为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精华,是中国传统音乐审美价值观和人文精神的体现㊂依照古琴音乐的表现形式,可分为独奏㊁琴箫合奏和琴歌三种㊂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艺术的融合加以研究,既能够给当代古诗词歌曲的创作提供有益借鉴,同时对丰富古琴演奏技法和表演,促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古琴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㊂一㊁问题的提出追溯起来,我国以诗为歌的历史年代久远,早在‘尚书㊃益稷“中就有 搏拊琴瑟以咏”的记载㊂[1]就发展历程而言,古诗词歌曲先后历经先秦㊁汉魏㊁隋唐㊁宋元㊁明清等朝代,经由先秦时的 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颂“之音”[2]的形态初具,至汉魏的 相和歌”流行,[3]再至隋唐的进一步成熟和宋元时的盛行㊂明清以后,由于过分侧重于对 正文对音”地强调,[4]导致古诗词歌曲的艺术表现力逐渐僵化,受众范围逐渐缩小,不可避免地走向式微㊂就艺术表现形式而言,古诗词歌曲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 原诗原曲”为主的艺术风格,如孔子弦以歌之的‘诗经“305篇㊁诗人屈原的‘楚词“;[5]第二阶段是以 原诗配曲”为主的艺术风格,如唐朝诗人依格律而吟诵的 五言”㊁ 七言”诗和宋元时期的按词制调㊁依调填词等;第三阶段是明清时以散曲为代表的艺术风格㊂由于古诗词歌曲负载着诗词语言所独具的格式与韵律美, 韵味”一向为古诗词歌曲所强调,其所具备的吟诵㊁精练㊁怡情㊁言志等,是古代琴歌显著的艺术特色㊂现代中国古诗词歌曲,学界普遍认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㊂1920年,青主以北宋词开豪放派诗人苏轼的代表作‘念奴娇㊃赤壁怀古“为依照,并借鉴西方作曲的音乐风格去创作的‘大江东去“,既有苏轼原词的气势雄浑㊁意境开阔,又有与原词交相辉映的旋律舒展㊂其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相交织的曲式结构,展示出了诗与歌相融㊁歌与曲共鸣的艺术魅力,被视为现代中国古诗词歌曲的开山之作㊂此后,我国的古诗词歌曲创作虽然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进展缓慢,与数量巨大的现代歌曲相比作品较少,但探索的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许多有志于中国传统音乐的音乐家以自己的独特体验,尝试着对古典诗词以演唱式的诠释,如黄自的‘花非花“(白居易)㊁王龙的‘锦瑟“(李商隐)㊁赵思越的‘秋风词“(李白)㊁黎英海的‘枫桥夜泊“(张继)等都属古诗词艺术作品㊂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复兴进程的加快,涉及古诗词歌曲的理论研究也获得相应发展,研究越发深入,涉及层面也愈加丰富立体㊂但总体来看,对古诗词歌曲的研究多侧重于歌曲的艺术风格㊁艺术流派以及演唱技巧的探讨,对与之相呼应的伴奏音乐之间关联关系的研究涉及较少,即使所探讨的是当代古诗词歌曲二度创造的音乐特色,也往往从西方音乐的视角切入㊂这种研究固然有助于我们从中西文化交流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古诗词歌曲,但却往往由于缺乏对民族乐器在古诗词歌曲中作用和地位地研究流于空泛㊂对古诗词歌曲而言,无论旋律如何变化, 古诗词”才是其创作本体,诗词所蕴含着的 韵”,作为诗人内在风骨在文学作品中的折射,既具有很强的精神境界意味,又有按照诗词格律和平仄进行行腔布调的特征,对与古诗词同根同源传统民族器乐的疏离,实际上是对古诗词抒发 哀心㊁乐心㊁喜心㊁怨心㊁怒心㊁敬心㊁舒心㊁爱心”不同心绪和内心情感方式方法的疏离,因而在对中国古诗词歌曲进行研究时,首先要做的就是对传统民族器乐进行细读㊂目前随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西方音乐思想的渗入,中国古诗词歌曲将会受到来自各种艺术风格的尝试和挑战,在秉承传统与创新变革相互交织的呼声中,我们需要做的是对中国古诗词歌曲与古琴艺术的相互融合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究㊂这是因为,当代艺术歌曲的创作必然要借鉴我国传统的音乐文化,对中国古诗词歌曲与古琴融合的艺术效果认真地加以观照,可以让我们更清楚的看到当代中国古诗词歌曲要如何更好的发展㊂而且,当前文艺复兴文化研究的不断变更,也使传统的音乐文化艺术形式面对时代变革和发展的严峻挑战㊂中国古诗词歌曲是一种有别于大众化的艺术音乐形式,我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一种独特的而有魅力的演唱形式,其生机勃勃固然让人欣喜,让人震惊而兴奋,各种探究和尝试以及暴露出来的问题也催人思索㊁耐人寻味㊂在弘扬传统文化的语境中对中国古诗词歌曲进行比较与反思,将使我们能够在弘扬传统文化领域充分地介入讨论并发出中国学者的声音㊂古琴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琴棋书画”的代表,扎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音质和平而静远,音色虽然不似西方音乐以丰富的织体和纵横交叉的网状铺叠呈现出刚性的力度美,但其于线性结构中所展现出来的令人回味无穷的虚实映带㊁流衍变化的美学特征,不仅有着自然山川之灵气的精美,也有着人类丰富情思的凝聚力,与同为人类丰富情思的诗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㊂当我们对古诗词歌曲的艺术成就加以考量时,古琴所凝聚着的民族智慧㊁高度技巧性的艺术因子,能够帮助我们更为有效地把握古诗词歌曲的内在意境㊂二㊁古琴音乐的源远流长古琴,亦称七弦琴,是中国传统拨弦乐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是当今世界上最古老的㊁最稀有的㊁最有生命力的艺术,唯中国所独有的艺术,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代表符号和瑰宝之一㊂根据文献记载,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古琴就已在民间广泛流传,且备受广大人民喜爱和演奏㊂2008年,我国古琴艺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品名录[6]㊂作为是中国文人所必备 琴棋书画”素养中的一种,还是传统文人士大夫自欣自乐寄托心境和情感的一种表现形式,弹琴时吟志的 手挥五弦目送归鸿”和陶渊明归隐田园中的 乐琴书以消忧”,都是对古琴曲绵而不断柔却远至㊁古音婉转而幽雅超尘脱俗的强化㊂古琴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从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到唐朝的格律诗㊁宋元的曲牌词以及明清的散曲,古琴独特的音色表现力凝集了丰富的美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给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作品,古琴家查阜西在‘存见古琴曲谱辑览“一书中阐述,有精美的古琴歌辞337首,美妙的曲谱659首㊂古琴不仅造型优美,形神兼备,与自然现象相生相倚,其音色更具奇㊁古㊁透㊁静㊁圆㊁清㊁匀九德之美,抚琴者运用7根琴弦㊁13个徽,通过多样的拨弦指法,可以演奏出4个八度的美妙旋律㊂古琴的7个散音以空弦发音,其音浑厚而刚强有力㊁深沉而辽远,使人起远古之幽,是古琴曲调中的骨干音;古琴的91个泛音用左手去轻触徽位,弹拨出轻柔而空灵的乐音,如天籁之音;有一种让人清冷入仙的感觉,回味无穷,这样美妙的旋律多被用于最有心境表现力的曲调中;古琴中147个按音,以左手去按弦来发音,轻盈而灵活的移动按指,可以改变音高,得以加宽古琴的音域余音袅袅㊁悦耳动听,时如人语,像似对话;时如人心境,悠扬委婉,如慕如怨㊂三种音以线性构成立体化组合,作为一系列的衔接音列,单向型的旋律延伸有头有尾有变化,一贯到底,旋律起伏抑扬㊁快慢有致,富于诗意,人文意识浓厚,人们常用 太古之音”㊁ 天地之音”等来形容古琴的音域宽广㊁音色深沉㊁余音悠远㊂基于古琴集天地之音的安静悠远,深受儒家思想浸染的中国古于代文人视古琴为他们抒发人格心境的有效载体,他们往往依古琴五声调式为骨干音来创作音列结构,依据规范而对称的音乐结构原则,于均匀㊁平稳㊁和谐级进式的节奏中,从自然界的声音里抽取纯洁的音乐元素,视自然为有机整体,视自然万物皆有情,于悠悠琴韵声中将自己的心性导向自然㊁游于自然㊁归于自然,不断地对自己的人生经验以及社会百态进行反思,构筑起来一个个使内在生命为之激扬的审美维度㊂当音乐与内在的生命意识相碰撞㊁融合时,一首首美轮美奂的琴歌应运而生,‘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杏花天影“‘满江红“等等琴歌,莫不是来不可遏却不能止,肆意挥洒,天机灵动于冲突处达到统一㊁于纡徐舒展中见飞扬的综合融通的艺术精品,诗的韵味款款流转㊂三㊁古诗词琴歌的人文意蕴古琴的演奏方式分独奏㊁合奏(琴与萧)㊁琴歌㊂其中,741 第10期琴乐合鸣: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融合独奏与合奏是基于古琴的器乐属性,而琴歌则是声乐与器乐的结合,其具体的表现形式主要为弹奏者的抚琴而歌,‘琴史㊃声歌“中就有 歌则必弦之,弦则必歌之”的记载,‘诗经“中的歌曲大部分以琴㊁瑟作为伴奏乐器的表现形式也都佐证了琴歌是古代士大夫提升自身修养和参与社会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㊂琴歌之所以能够为中国文人所偏爱,一方面源于抚琴而歌的表达形式,能够满足中国文人在个人抱负与现实困境中向更为精妙的精神境界寻求情感抒发的需要;另一方面,古琴庄严肃穆㊁清澈淡远㊁典雅精致的音韵也与中国文人所推崇的意气轩昂㊁素雅清淡的性情人格相一致,与儒家倡导的和雅清逸㊁淡雅的审美思想相匹配㊂无论是古琴散音的旷远醇厚,还是按音的吟猱细微㊁飘渺深邃,抑或是泛音的委婉超尘都给予人以高雅飘逸之感,又与中国古诗词语言文化所具有的独特格调与韵律美相似,从而使古琴艺术和古诗词有了彼此相融相合的条件,并由此呈现出声韵㊁腔韵㊁意境三个美学特征㊂声腔”有两个含义,一个是古琴的音色,一个是诗人吟诵的发音㊂在诗词吟诵过程中,古琴所担负的是给人声伴奏的职责㊂不同的诗歌因不同的思想内容㊁艺术风格,所需要的伴奏音域也不同,这就需要吟诵者要选择与诗歌内容相一至的音色以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效果㊂例如,唐朝诗人王维的‘阳关三叠“原诗只有四句,要将诗中所浓缩着的与友人惜别时依依不舍的情感传神的表达出来,一方面需要吟诵者通过一次比一次升序的语调加以强化,而与之相伴的古琴音色也需要以 一时传送不足,至为三叠而歌之”加以辅助㊂ 第一叠:第二叠:第三叠: 第三叠是前两叠的结合,为烘托气氛,增加了副歌部分,所以强化了的跌宕起伏的旋律,紧扣吟诵者不舍却无奈的心绪㊂将第二叠的旋律素材放至整体乐曲的旋律处,即保持了整体旋律结构的完整,也使原诗惜别的意绪得到进一步延伸,从而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力㊂腔韵所指是要与诗词的格律相一致㊂古琴伴奏的古诗词歌曲与其它音乐艺术的不同处在于 诗乐一体”㊂按照 乡谈折字”的要求,在吟诵古诗词歌曲时,要用最纯正的方言通过声音的频率加以表述㊂彼时琴与歌要取得音频上的和谐,就要依据吟诵的腔韵,按照古琴泛音与散音固定的规律以手指弹奏弦长,以所维持着的前松后紧的节奏,产生起伏有致的韵律感,与诗词吟诵既抑扬顿挫又悠长旷远的音调相协调,进而达到 谱外透韵”的艺术效果㊂意境一向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所推崇,在以古琴为伴奏进行吟诵时, 静”是前提条件㊂这里的 静”有两层意义:一是要在安静的环境下去抚琴,二是要在安静的心境状态下去抚琴㊂明代著名琴家徐上瀛在‘溪山琴况“中提到: 和㊁静㊁清㊁远”等二十四字决句,精准的的阐述了古琴弹奏的运指㊁取音㊁用力等要点,系统的叙述了琴学的美学原则㊂要实现于清静中发美音,演奏者自身先要有 淡泊宁静,心无尘翳”的修为,才能达到 臻于大雅”的高度,而这个 臻于大雅”讲的就是意境㊂古诗词艺术和古琴艺术都对意境高度重视,基于琴歌中诗词与曲调的天然联系,曲中有诗㊁诗中有韵向来为古诗词歌曲创作所孜孜以求,力图以有限的旋律构建出意味无穷的想像空间㊂古琴曲中,无论是‘梅花三弄“空灵悠远㊁不曲不屈㊁余音绕梁㊁清越和雅逸,还是‘高山流水“山的巍峨雄伟和流水的宽广浩荡,‘渔樵问答“的悠然自得㊁飘逸洒脱㊁回归自然㊁乐于山水,都是以旋律为载体,构建出了值得再三品味的 情中景,景中情”的审美意象㊂四、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现代融合随着时代的变迁㊁社会的发展,古琴与古诗词艺术歌曲也已经从以前高高在上的 王榭堂前燕”的小众艺术,成为社会各阶层所广泛接纳的大众艺术,并逐渐向其它艺术种类如电子乐㊁电影等领域拓展㊂在推动古琴艺术传承与蜕变的进程中,一批如音乐家谭盾㊁瞿小松㊁郭文景㊁叶小钢㊁何训田㊁许舒亚等从现代意义上对传统音乐文化进行大胆深究和变841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革,创作了一批更具时代气息㊁与当代审美流向更为贴切的古诗词歌曲㊂这些尝试与努力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了古诗词歌曲的音乐表达,在时代精华的展示和琴歌创作的灵活转向方面,都为古诗词歌曲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㊂但在以现代作曲法赋予民族音乐鲜明的时代特点㊁开掘民族音乐和现代手法之间的联系方面,也有一些创作者以部分不和谐构建整体和谐,一改传统曲调部分和谐达到整体和谐的旧规,把传统支声定作法和一些西方的现代技法相结合,试图给传统曲目以变革性㊁现代性的阐释等㊂客观地说,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诗歌和音乐完美融合的艺术,曲风大多为含蓄内敛㊁典雅精致,恪守清逸㊁淡和的美学风范㊂因此,在音质和风格上,与古琴相生相伴的古诗词歌曲的音色塑造不仅与西方音乐和艺术歌曲有着很大的差异,就是与中国民歌和歌剧的音乐也大相径庭,因此要保持古诗词歌曲字正腔圆㊁韵味浓郁㊁意境旷远的艺术精华,就要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㊂笔者认为,这种创新应该是基于传承的创新,是从对传统的坚守和珍视视角出发进行的相应编释,也就是说,在处理古琴与古诗词歌曲的关系时,围绕古琴音律进行阐述,彰显古琴音乐的语境功能,执守古琴音乐 心骨俱冷㊁体气欲仙”的意境美是根本所在,这方面黎英海先生作曲的‘枫桥夜泊“[7]具有很好的借鉴示范意义㊂‘枫桥夜泊“为唐代诗人张继所作㊂作为一首千古流传的佳作,用音乐语言把其中深远的意韵提炼出来是许多音乐家的心愿㊂上个世纪80年代初,黎英海先生以钢琴为伴奏形式将孟浩然的‘春晓“㊁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与‘枫桥夜泊“一并改编为中国古诗词歌曲套曲㊂‘枫桥夜泊“原诗中有许多深具意象的情景,如落月㊁渔火㊁江水㊁钟声㊁乌啼㊁霜满天等㊂为形象地将这些意象置换成音乐语言,深谙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要旨的黎英海先生巧妙地运用不同的伴奏音程加以描绘,成功地将诗中的意境渲染为音乐语境,舒缓适宜㊁匀称协调,充满了情景交融的艺术感染力㊂在整支曲子中,作为主音的五度音程贯穿全曲,虽然根据诗的内容,音色会有相应的变化,如以密集快速的上行音阶表现潺潺的江水㊁以十六分音符装饰音强化钟声的回响㊁以三个下行装饰音模仿乌啼等,但五度音程始终沉稳地铺垫于音响底层,牢牢把控着全曲 对愁眠”这一主题调性㊂这种看似单纯㊁简洁的旋律延伸,实际上是黎英海先生对古琴往往以同一韵律为基调的支声复调,遵循以线条性音乐构化成立体化组合音乐思维,从而成功地构划出了一幅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化写意㊂此外,以拖腔的颤音伴奏来彰显诗词的吟诵感㊁以对节奏的控制以与原诗节奏保持一致㊁以每一句末尾处巧妙地点缀一个迅速下行旋律来模仿吴语以符合古诗词吟诵字与音相协调的要求等等,莫不是黎英海遵循古法却不拘泥于古法,而是通过西方器乐技法与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实现着向当代大众审美向度的转换和提升,在充分体现专业创作者广博的传统音乐修养的同时,又未淡化与观众美学价值取向靠拢的匠心独运㊂综上所述,古琴音乐以其清雅深邃㊁含蓄隽永的特点,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启迪㊂它不仅有丰富多彩的旋律和节奏,还有独特的拨弦技法和指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音响效果和表现力㊂古诗词艺术歌曲追求文人雅士的情感境界和人格修养,以其优美的旋律㊁动人的歌词和出色的演唱,能够通过音乐的力量感染人心,进而陶冶和提升广大听众的情操和修养㊂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今时代,传统文化艺术需要新的传播思维与体系,但只有基于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精神界面的深入研究,才有可能在丰富和拓展中国传统特色音乐文化道路上行稳致远,守正创新㊂在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张力场上,在传统音乐多元化元素的动态格局中,以传统诗词为素材,以和谐渐进式的深邃或流畅保证乐曲主旋律的起承转合㊁韵律抑扬,这是我们应该恪守的现代作曲法赋予古诗词歌曲鲜明主题的核心所在㊂ 参考文献:[1]曾运乾.尚书正读[M ].北京:中华书局,1964:45.[2](汉)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1936.[3](唐)房玄龄等.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716.[4]黄旭东等编.查阜西琴学文萃 查阜西琴歌辨[M ].杭州:中国美术学院,1995:162.[5]刘兰英等编.中国古代文学词典(第四卷)[M ].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89:06.[6]科学大众编辑部. 四艺之首” 古琴艺术的魅力[J ].科学大众(小学版),2022(12):10.[7]杨天君.从‘枫桥夜泊“演唱谈艺术歌曲的表现[J ].艺术教育,2006(07):54-55.(责任编辑 董翔薇)941 第10期琴乐合鸣:论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音乐的融合。
古琴艺术传承发扬的古诗
古琴艺术传承发扬的古诗
月夜听卢子顺弹琴
唐--李白
闲夜坐明月,幽人弹素琴。
忽闻悲风调,宛若寒松吟。
白雪乱纤手,绿水清虚心。
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
译文:
清静的夜里坐在明月下,听着幽人卢先生弹奏起古琴。
忽然听到《悲风》的曲调,又好像是《寒松》的声音。
《白雪》的指法使您纤手忙乱,《绿水》的音节确实让人养性清心。
可惜钟子期早已死去,世上再也找不到那样的知音。
点评:
此诗写李白听幽人弹琴,运用铺叙、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慨叹知音难觅的忧伤之情,字里间处处充溢着诗人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
诗中《悲风》、《寒松》、《白雪》、《绿水》都是古曲名,意在描写隐士卢子顺对古曲的传承与发扬到了出神入化的艺术水平,进而发出“钟期久已没,世上无知音”的感叹。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艺术的互通性研究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艺术的互通性研究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艺术的互通性研究中国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瑰宝,其以深邃的思想内涵、优美的表达方式赢得了世人的称道。
古琴则是中国传统乐器中的瑰宝,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的追求与情感的表达。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古琴艺术之间的互通性,既体现了两者在艺术形式上的共通之处,也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中音乐与文学的紧密关系。
古琴与诗词艺术歌曲之间有着深厚的渊源。
古琴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起源可追溯至三千多年前的古代中国。
而中国古代诗词也有着悠久的发展历程,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更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诗词中的音律和节奏以及琴谱中的曲调和音符都体现了古琴与古诗词的共通之处。
中国古诗词中强调意境的表达,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情感经历的抒发等方式,营造出一种唯美而深沉的氛围。
古琴以其独特的音色和技巧,能够将诗词中的意境进行音乐化的呈现。
古琴的音域宽广,音色柔美,通过琴弦的振动和指法的变化,能够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
古琴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通过细腻的琴音和琴弦的变化,将诗词中的意境悉心诠释,使听众更好地领悟和感受诗词中的情感。
古琴艺术也对中国古诗词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古琴演奏所表现的情感和意境,又通过音乐的方式影响到了古诗词的创作。
许多古代文人墨客都是琴棋书画样样通,古琴的演奏不仅可以助于文人襟怀的开阔,还可以启发他们对诗词创作的灵感。
在唐代,李白、王之涣等大诗人都是琴棋书画的行家,他们所作的诗句中常常带有琴的影子。
而宋代文人王安石更是将古琴演奏作为修身养性的一部分,他自己也是一位不拘泥于诗词的琴师。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以其独特的形式,将古代诗词与现代音乐相结合,使得古诗词更加脱离了古代的束缚,赋予了现代的活力。
古琴的音色与其柔美的特点,与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唱腔搭配得天衣无缝。
在古琴的伴奏下,古诗词的意境更加深刻地展现出来,使得古诗词艺术歌曲更加动人心弦。
而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过程中,也可以适当融入古琴的独奏,在音乐上为歌曲增添了一种古韵和内涵。
唐代的诗词和琴曲艺术
唐代的诗词和琴曲艺术唐代被誉为中国文化发展的黄金时期,无论是文学艺术还是科技发展都有重要的贡献。
其中,诗词和琴曲艺术更是磨炼出一大批杰出的艺术家,为后世留下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
一、唐诗唐诗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诗歌创作高峰,唐代诗人的创作量和质量远胜于任何一个朝代。
唐代的诗风多姿多彩,从乐府诗、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长篇叙事诗到小令、绕口令无所不及。
诸如李白、杜甫、王之涣、白居易、岑参等等,他们的诗歌作品流传至今仍为人所喜爱。
以李白为例,他的诗词作品体现了其非凡的才华和独特的创作风格。
李白的诗歌作品以坦荡豪迈、奔放自由著称。
他的诗句虚实相生,格调高亢,震撼人心。
在《将进酒》中,“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直抒胸臆,表现出对人生的豁达和随性。
而在《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则是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感悟。
二、唐琴唐琴是古代中国高雅音乐的代表之一,它是从中亚地区传入中国的乐器之一。
唐琴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演奏和伴奏两种,后来逐渐发展出组曲、演唱伴奏、即兴会弹和艺术唱腔等形式。
唐代的琴曲艺术非常流行,有许多著名的琴师和作曲家,如韩愈、薛涛、陆机、长孙无忌等等。
而另一位备受推崇的琴师就是李白,他除了以诗词著名外,在琴曲艺术上也有出色的表现。
他的作品以豪放、自由、悠远的风格为主,如《将进酒·儿女子》、《将进酒·君不见》等等。
这些琴曲作品经久不衰,声声入耳,给人留下深深的印象。
三、唐代诗词与琴曲艺术的关系唐代的诗词和琴曲艺术在当时是密不可分的。
诗人往往可以驾驭琴艺,作曲家同样理解诗文。
在当时,这两种艺术形式有着相同的审美标准,都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代表。
在某种程度上,唐诗和琴曲艺术彼此促进,相互借鉴。
唐代的很多琴曲作品都取材于诗词,在琴曲中表现诗意,将诗歌的意境演绎得更加深刻。
而诗词则因为琴声的赋译更加丰富了情感表达,通过琴声抒发诗歌的情感和主题,甚至有的诗作专门配合琴曲演唱。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的邂逅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的邂逅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是两种看似完全不相关的艺术表达形式,但它们在某种奇妙的邂逅中,却产生了令人惊艳的化学反应。
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汉字文化的瑰宝,而钢琴音乐则是西方音乐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当这两种艺术形式相结合时,将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本文将带您一同探索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这一别开生面的艺术联姻。
古典诗词,作为中国传统诗歌形式的代表,自古以来就被誉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汉语的表意性和象形性极强,可以通过寥寥数语表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蕴。
古典诗词所探讨的主题涵盖了人生百态、风花雪月、山水田园等各种自然和人文景致。
在古典诗词的世界里,读者往往可以感受到深邃的哲理和丰富的情感。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这两种看似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在某种奇妙的机缘巧合中相遇,产生了别样的魅力。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在情感表达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处。
古典诗词以其表现情感、展现内心世界的特点而著称,而钢琴音乐则以其激情澎湃、婉转缠绵的旋律而著称。
当这两种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相遇时,它们能够通过各自独特的语言,在听者的心灵深处勾勒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在意境营造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古典诗词以山水田园、风花雪月为题材,通过婉约、含蓄的语言表达出丰富的意境,给人留下深深的遐想。
而钢琴音乐则以其浑厚、深沉的音色,通过旋律的起伏和音乐的节奏,营造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当这两种意境丰富的艺术形式相互结合时,古典诗词的山水田园与钢琴音乐的音乐画面相互交融,呈现出一种绚丽多彩的艺术景观。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的邂逅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艺术联姻,它们之间的奇妙交融,呈现出丰富的意象和情感。
古典诗词以其丰富的意蕴和情感代表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而钢琴音乐则以其激情澎湃、婉转缠绵的旋律代表着西方音乐的灵魂。
当这两种艺术形式相遇时,不仅能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同时也探索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之路。
让我们珍惜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这一别开生面的艺术联姻,感受它们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思索。
浅谈古琴演奏与古诗词朗诵的配合
浅谈古琴演奏与古诗词朗诵的配合作者:纪军来源:《戏剧之家》2017年第18期古人给我们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之所以能够保留到今天,正是因为它们历经历朝历代的丰富和发展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古琴和古诗词之间也有很多互通之处,首先,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全唐诗》《全宋词》当中的作品都是身处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文人骚客对当时人、事、物产生的纪录和感慨。
而古琴,由于其特殊的记谱方式,因此我们现在听唐宋时期创作的琴曲跟1000多年前听没有太大的差异,所以,不夸张地说,古琴和古诗词的朗诵都是标准的古声古韵。
其次,它们都经过了几千年的积淀、传承、发展,也都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最后,它们都是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文艺形式,且都是通过声音承载信息、表情达意。
因此出于所学专业的敏感和本能,我十分希望古诗词朗诵和古琴的演奏能够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古诗词朗诵与古琴演奏配合的理由诗词朗诵与音乐是兄弟艺术,二者在塑造意境、反映现实方面是非常接近的。
二者同为声音的艺术,前者主要通过有声语言的节奏、停连、重音、语气等技巧来倾诉语意、描述意境、表达情感;后者通过乐音的高下、长短、徐疾、轻重承载演奏者及曲作者的感情,依靠单音在单位时间内运动发展所造成的节奏、和声形成旋律,进行音乐造型用以表情达意、描摹对象、烘托意境。
二者都是用声音传达信息给受众,但古诗词的朗诵较为具象,侧重写“实”,古琴曲则较为抽象,侧重写“虚”,“实”与“虚”、具象与抽象的结合运用必将产生听觉的冲击和震撼。
二、古诗词朗诵与古琴的非即兴伴奏关于古琴的非即兴伴奏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有很多琴曲是根据一些经典诗词创作而成的,因此诗和曲的节奏、情绪、段落都基本一致,所以在配合时就不会出现不协调、不搭调的问题。
本文中将以古琴曲《阳关三叠》伴奏唐诗《送元二使安西》为例进行分析,进一步从音乐和朗诵的段落、节奏、音程及情绪进行阐释。
《阳关三叠》是一首感人至深的古曲,也是我国古代音乐作品中难得的精品,千百年来被人们广为传唱,有着旺盛的艺术生命力。
《古诗词与古琴音乐的互动关系》
古诗词与古琴音乐的互动关系古诗词和古琴音乐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两个重要的艺术形式。
它们不仅在独立的领域里具备独特的美学特点,而且在互动关系方面也有着深入的联系。
本文将详细探讨古诗词与古琴音乐之间的互动关系,包括它们的起源、发展和相互影响等方面。
一、起源与发展1. 古诗词的起源与发展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瑰宝之一,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先秦时期。
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创作了大量优秀的诗歌作品,如唐代的《静夜思》和宋代的《西江月》等。
这些作品以其深邃的意境、华丽的修辞和优美的韵律成为了后世文人所推崇和传承。
2. 古琴音乐的起源与发展古琴作为中国传统乐器之一,在距今4000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并经历了漫长而细腻的发展过程。
古琴音乐以其独特的音色、悠扬的旋律和丰富的表现力,成为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倾诉情感、追求自我审美的重要手段。
二、古诗词与古琴音乐的共同点1. 艺术表达上的共通之处古诗词和古琴音乐都是用语言或声音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
它们通过优美而抒情的文字和旋律,吸引人们切身地感受到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体验。
2. 追求审美境界方面相近无论是古诗词还是古琴音乐,都追求一种高尚纯粹的审美境界。
它们都注重意境表达、情感描绘和思想抒发,通过独特艺术手法使人产生心灵上的震撼与共鸣。
三、互动关系及影响1. 古琴音乐对古诗词创作的影响在许多时期,作曲家会直接将古詩詞搭配上現有的古琴音樂來創作新的音樂形式。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詩詞在傳唱中更具獨特的音樂色彩和節奏感。
2. 古诗词对古琴音乐演奏的影响演奏者在演奏古琴时,经常以古詩詞为灵感来源,通过音乐形式将詩詞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延续到琴音之中。
这种互动关系使得古琴音乐更具情感表达力和文化内涵。
结语古诗词与古琴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
它们共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并让人们深刻体验到那些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和思想。
无论是欣赏还是创作,对于这两种艺术形式,我们都应该加以珍视和推广,以保护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唐代的音乐艺术与古琴文化
唐代的音乐艺术与古琴文化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的时期,不仅在文学、绘画、雕塑等艺术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同时在音乐艺术领域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其中,古琴文化作为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的音乐艺术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古琴文化在唐代音乐中的地位古琴是中国古代弹拨乐器中的一种,历史可以追溯到三千年前的商代,经过汉代、魏晋、唐代等历史阶段的发展,到唐代已经形成了一种比较完备的琴艺体系。
唐代的古琴文化以琴教为主,特别是宫廷中的琴部门,是培养优秀琴师和推广古琴文化的重要渠道。
在唐代的宫廷中,在琴艺方面受到皇帝和贵族的高度重视,古琴被视为一种文化和精神的象征,是宫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唐代的音乐艺术中也离不开古琴的存在。
古琴在唐代音乐中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它不仅被广泛用于音乐演奏,还被视为一种文化、精神和审美价值体现的符号。
在唐代的音乐艺术中,古琴与其他乐器的配合运用,形成了独特的演奏风格和音乐形态,成为当时音乐艺术优美、高雅甚至神圣的象征。
二、唐代古琴文化的特点唐代的古琴文化有着很多的特点,其中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琴艺体系的完备性和琴曲数目的丰富性。
唐代的古琴艺术在琴艺技巧和琴曲创作方面都有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唐代的古琴演奏技巧包括指法、音色、速度和音韵等方面的掌握,琴曲的创作则包含了传统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的各种元素,同时还形成了一些具有唐代风格的琴曲范式和演奏习惯,如《阳关三叠》、《广陵散》、《慢半阕》、《双调子阳关曲》等。
同时,唐代的古琴文化还被广泛地应用于诗词创作和文化活动中。
在唐代的文人雅士中,学习古琴不仅是一种交际手段和娱乐方式,更是表达文化精神和人文情怀的一种方式。
古琴艺术成为当时文人墨客追求文化和精神追求的重要载体,琴曲的演奏和创作成为当时文人雅士之间交流和挑战的重要方式。
三、古琴文化的现代价值古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中国古代的音乐艺术之一,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也是不可忽视的。
诗句描写古琴
诗句描写古琴
古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乐器,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下是一些用诗句来描写古琴的正文和拓展: 正文:
古琴是一种古老的乐器,历经千年,依旧散发着迷人的光彩。
弹奏古琴,仿佛置身于古代的文化氛围中,令人心旷神怡。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琵琶行》中这样描写古琴:“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这句诗形象地描述了古琴演奏时的情景,让人感受到那种急促而又细腻的音乐之美。
古琴的音色悠扬、舒缓,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它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被誉为“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拓展:
除了白居易的《琵琶行》,还有许多著名诗人写过关于古琴的诗句。
比如唐代诗人李峤的《琴诗》:“若非子夜坐禅时,安得枯木逢春处。
”这首诗描绘了古琴的音乐之美,让人感受到那种深沉的情感和内在的美。
明代文学家冯梦龙曾在他的小说中写到:“弹的是一张千古流传的古琴,声音醇厚,犹如古井幽深,不尽的韵味,令人心旷神怡。
”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古琴的美妙之处,让人不禁想要去弹奏它,感受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音乐之美。
古琴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一种乐器,更
是传统文化的象征之一。
弹奏古琴,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那种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音乐之美,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古琴艺术在古诗词歌曲演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古琴艺术在古诗词歌曲演唱教学中的应用探究古诗词歌曲是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它是中国古代诗词与歌曲的结合,包含着传统文化艺术和歌曲艺术,既体现了文学的美,又体现了音乐的美。
中国传统诗词极具韵律,不同的诗词体现着婉约、委婉、悲壮等感情,乐曲衬托着诗词,既要传递相似的情感,又要婉转动人,使歌词达到升华,其艺术价值无可替代。
正因为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多重性,其表达也成为了一个难题。
在表达方式上,它沿用民族声乐演唱方法,传统保守,情感拿捏比较困难,古诗词演唱不仅要求演唱者有一定的演唱功底,而且要求演唱者具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和一定的传统文化修养,因此,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化修养是古诗词歌曲演唱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琴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乐器,在汉代流行开来,在古代一直享有很高的地位,是高雅的代表,据史书记载,古人吟唱古诗词时常用古琴伴奏,在古代有“左琴右书”之说。
可见,古琴凭借着其特殊的音色,悠扬的旋律成为文人墨客的宠爱。
将古琴艺术应用到古诗词歌曲演唱的教学中,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更全面地诠释古诗词的意义,课堂上古琴的引入,能充分调动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修养。
1.古诗词歌曲的艺术特点古诗词在中国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自小学开始,学生就接受着古诗词的熏陶。
古诗词的特点是简短,但字字有力,饱含着作者的感情。
古诗词歌曲表现手法比较复杂,伴奏占的比重较大,字句比较整齐,曲调委婉动人。
中国古诗词歌曲正式起源于春秋时期,但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已经将诗歌吟唱用来娱乐和表演,代代演变,古诗词歌曲发展到近代时受到西方的影响,伴奏增加了西洋乐器,包括钢琴等形式,曲调更加扣人心弦。
古诗词歌曲的谱曲尤为重要,曲调要和诗词作者表达的感情基调一致,近代涌现出许多优秀的曲作家,为《长相知》《卜算子》《大江东去》等著名诗词谱曲,在创作过程中保留了中国传统元素,突出了诗词的优雅,又结合了多元化音乐,重视钢琴的应用,以增加其韵味,展示一定的音乐技巧,使其曲调连贯,两者的结合使古诗词歌曲极具诗情画意和丰富的意境,为了使情感饱满,多采用一字一音的作曲方式,旋律舒缓,意犹未尽。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的邂逅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的邂逅传统的古典文化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中华民族的瑰宝,而古典诗词则是古代文人墨客们智慧的结晶。
而古典音乐作为西方的经典艺术形式之一,于欧洲风靡了几个世纪。
当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交织在一起时,将会有怎样的奇妙体验呢?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优美的词藻和深刻的思想感动着人们。
从《诗经》到唐宋诗词,再到现代的散文诗,每一首诗都是用文字娓娓道来的音乐。
诗人们用鲜明的形象、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表达了他们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
读唐诗,能体验到其中蕴含的深情和哲理;读宋词,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柔情和细腻。
古典诗词不仅仅是文学的高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智慧。
而钢琴音乐则是一种以琴键敲击发声的形式。
其音色纯净、音质优美,能够通过钢琴家的技巧和表演力展现出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无论是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还是肖邦的《降B小调夜曲》,每一个音符都直击人心,触动人的情感。
钢琴音乐以其卓越的艺术性和表现力成为了古典音乐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当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相遇时,两种艺术形式的结合会创造出一种奇特的美感。
诗词和音乐相互烘托,使作品更加丰富和深入人心。
《镜中秋》是一首古典诗词,悠扬的音乐和抒情的词句相得益彰,为读者带来一种静谧的美感。
钢琴的旋律与诗词的韵律相互辉映,使人沉醉领略艺术的奥妙。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的结合还可以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以古诗《静夜思》为例,通过钢琴的伴奏,诗词更加动人,更加富有想象力。
钢琴音乐不仅能够丰富诗词的美感,还能够为古典诗词注入新的时代感和现代风格。
通过这种方式,古典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古典诗词和钢琴音乐的邂逅是一次文化与艺术的交融。
这种结合不仅使古典诗词获得了新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还为传统文化赋予了新的活力和时代感。
古典诗词与钢琴音乐的结合,让人们能够以不同的方式感受和欣赏传统艺术的魅力,同时也能够促进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诗与古琴艺术漫谈唐诗是我国古典诗歌艺术中的一座宝库,也是我国艺术史中的一座丰碑。
在拥有数以万计的唐代诗歌中,有着相当数量的诗篇内容涉及音乐的方面,使其以唐代“音乐诗”的独特风貌而与其他“山水诗”、“边塞诗”、“题画诗”等各领风骚,它不仅数量多,而且作者众,殊多佳作,为后人用以研究唐代及唐代以前的音乐流下了一部宏著的资料巨库。
仅以古琴为例,唐代“音乐诗”中据不完全统计,咏琴诗就有七、八十首之多,这在古琴艺术并不占主导地位的盛唐时期,也是极为令人瞩目的。
综观唐代咏琴诗篇,不仅流淌着诗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憎分明的清泉,表现了诗人的理想、抱负和情怀,而且在写景抒情、叙事达理、摹形写声,描态塑像,以及心理刻画、语言技巧、比兴运用、拓展想象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造诣和价值。
其风格之独特、特色之鲜明、手法之高超、技艺之精湛,皆堪称历代诗歌艺术的佼佼者。
捧读这些诗篇,不失为在诗歌与音乐艺术中的一次较高的艺术享受。
一琴,俗称古琴、七弦琴。
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
早在先秦时期,琴就是一件广为流传、且为人喜爱的弹弦乐器。
我国第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就有“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的诗句,描述了人们凝神谛听它那美妙声音的情景以及对“琴瑟”的喜爱程度。
当时的琴和瑟犹如一对孪生姐妹,形影不离,故《诗经》中又有“琴瑟友之”、“如鼓琴瑟”之类的记载。
关于琴的来源,史籍上无有确切的记载,故说法不一,一说“神农作琴”(《世本·作篇》);一说“伏羲作琴,神农作瑟”(《山海经·海内篇》),还有一说是“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乐记》),后有“周加五弦”(《说文》),“是为七弦”,后据《五知斋诸上古琴论》载:“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
仰观俯察,感荣河出图,以画几卦,听八风以制音律,采峄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
”似乎也不可靠,毕竟是因为历史悠久,伏羲本已为神话人物,但不管如何,古琴之古已成定论。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演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
《列子·汤问》载:“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伯牙鼓琴,志在登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后来,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从而流下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美谈。
当时有名的琴师就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女、鲁国的师襄等。
著名的琴曲有《高山》、《流水》、《阳春》、《白雪》,就连百姓生活中,琴也十分流行,临淄“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可以这样认定,琴的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是琴史上的一次高峰时期。
到了汉魏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
从湖北隋县出土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的十弦琴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七弦琴来看,当时还没有加上琴徽——这一用玉石或贝壳等镶嵌在琴面上的十三个圆形标志。
但据嵇康《琴赋》中载:“徽以钟山之玉”的说法,至少在汉魏时期就已有了琴徽,琴徽的设置说明琴在汉魏时期的重大发展。
其间,著名的古琴演奏家和作曲家如汉末的蔡邕父女和魏晋间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史书中即有蔡邕“灶中取木制焦尾”的传说,嵇康也因为反对司马氏的统治,四十岁时即被杀害,临刑前从容弹奏一曲《广陵散》而成为千古绝唱。
二琴在唐代中期,由于中外文化艺术的广泛交流,琵琶等西域乐器的侵入,也由于古琴不为统治者所重视,特别是唐玄宗李隆基对琴特别反感,使得古琴艺术家道中落,受到了冷落。
《羯鼓录》中记载:“上(指李隆基)性俊遇,酷不好琴,曾听弹琴,正弄未及毕,叱琴者出。
”可以说,中唐时期对琴的发展起了一定的抑制作用,这在唐诗中多有记载:泠泠七弦上,静听风松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刘长卿《听弹琴》诗中反映了盛唐时期由于新乐的兴起,古调不受人喜爱的状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今人不爱古调的做法表示了不满。
白居易更是崇尚古乐的代表人物,他对“人情重今多贱古,古琴有弦人不抚。
”(《五弦弹》)的世俗进行了淋漓尽致地批判与揭露:古人制作古琴,选材用料十分地考究,工艺技术程度也很高。
其中选材最为重要。
“丝桐”便是古琴制作的主体材料。
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
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
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废弃来已久,遗音尚泠泠。
不辞为君弹,纵弹人不听。
何物使之然?羌笛与秦生。
——白居易《废琴》古琴无俗韵,奏罢无人听。
寒松无妖花,枝下无人行。
……众目阅芳艳,松独守其贞。
众耳喜郑卫,琴亦不改声。
——白居易《邓鲂张彻落第》信意闲弹《秋思》时,调清声直韵疏迟。
近来渐喜无人听,琴格高低心自知。
——白居易《弹秋思》可叹“独守其贞”的“寒松”,又昔“亦不改声”的古琴,由于不能开出“芳艳”的“妖花”而“枝下无人行”,“众耳喜郑卫”使得“玉徽光彩灭,朱弦尘土生”。
作者在这里将古琴与傲笑霜雪、高洁清雅的寒松相提并论,可见白居易此时的心态了。
李白在其咏琴诗中也不时地显露出其相似的观点:郢客吟《白雪》,遗响飞青天。
徒劳歌此曲,举世谁为传。
——李白《古风之二十一》钟期已久没,世上无知音。
——李白《月夜听卢子顺弹琴》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于古琴艺术受到冷落和歧视的强烈不满,同时也反映了作者饱受人间一生坎坷、历尽艰难的辛酸痛苦和哀怨之情。
三古琴,在唐诗中有许多雅称,如:“绿绮”、“孤桐”、“丝桐”、“峄阳”、“玉徽”、“瑶琴”、“素琴”、“玉琴”等等。
古琴制作,一般要经过选材、制底面、挖槽腹、合琴、灰漆等工序。
琴的通体为共鸣箱,琴面用一块三尺六寸长、六寸宽、两寸厚的桐木板,按一定规格刨成弧形,剜成槽腹,另将一块三分厚与琴面同样长宽的梓木板作为琴底,琴面与琴底用胶粘和成琴体。
琴面上按一定比例镶嵌出十三个琴徽,琴徽可以用玉石、贝壳、黄金制作。
琴面上张有七弦,一端系于琴轸,一端缠于雁足。
关于古琴的制作,早在《诗经》中就有公元前七世纪卫文公迁往楚丘(今河南滑县),重建卫国,规划城市,营造宫室时,就安排了种植桐、梓、漆树,以备制琴之用的记载,可见古琴制作选材历史的悠久。
从唐诗中多处看到,选用制作琴面的桐木多以“峄阳孤桐”为主:古琴大轸长八尺,峄阳老树非桐孙。
——李贺《听颖师弹琴歌》由此看来,制作古琴的桐木一般选用峄阳(今山东省邹县东南的邹山,峄阳指峄山的南坡)的桐木,而且必须是老本桐木,而非后生的旁枝。
经查《书·禹贡》曾有“峄阳孤桐”的记载:“孤,特也。
峄山之阳,特生桐,中琴瑟。
”《五知斋琴诸·上古琴论》也云:“昔者伏羲之王天下也。
……采峄山孤桐,合阴备阳,造为雅乐,名之曰琴。
”可见“峄阳孤琴”确为古人制琴所主要选料。
经过选用的“峄阳孤桐”还需经过工匠者的精心制作,才能“雕斫为雅琴”。
亭亭峄阳树,落落千万寻。
独抱出云节,孤生不作材。
影摇绿波水,彩绚丹霞岭。
直干思所托,雅志期所任。
匠者果留盼,雕斫为雅琴。
——司马逸客《雅琴篇》在古琴制作中,除以“峄阳孤桐”作为其主要材料外,“弦”也是其主要成分,出于美观上的需要,唐琴中的弦常常被染成红色的: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孙氏《闻琴》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
——韦应物《昭国里第听元老师弹琴》谁裁青桐枝,以朱弦丝。
能含古人曲,递与今人传。
——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唐代时,制琴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制琴家层出不穷,仅四川雷氏家族即有雷霄、雷威、雷珏、雷迅、雷文等。
雷威制作的“春雷”琴,曾被宋徽宗赵佶所藏,并置于“万琴堂”内,该堂为世界上最早的乐器博物馆,只可惜后为金人所焚,现仍传世的唐琴有“九霄环佩琴”、“轻雷琴”、“枯木龙吟琴”、“飞泉琴”、“大圣遗音琴”等等。
我国制琴历史悠久,工艺精致。
蔡邕的“焦尾琴”传至六朝齐明帝时还在使用。
司马相如的“绿绮琴”也流传数百年。
提起司马相如,使人想起一段佳话来:相传司马相如久闻卓文君之貌美,苦苦无缘想见。
一日,正好卓文君之父邀其相见,司马相如遂即席演奏一曲《凤求凰》,倾诉相思之情,文君闻琴即明相如心思,竟在夜间与之私奔,终结秦晋之好,成为千古佳话。
故此宋代毗陵女子有《弹琴诗》曰:“昔年刚笑卓文君,岂信丝桐解误身。
”之说。
四当然,我们在捧读这些诗篇时,不能不被“音乐诗”中对于音乐形象的抽象描绘给以熏染。
在这些“音乐诗”中,诗人们运用了大量的模拟、拟声的手段给予了古琴的演奏效果进行了大肆的渲染和细致的描述,这也是唐代“音乐诗”不同于“山水诗”、“边塞诗”、“题画诗”、“论书诗”等类别的独到之处。
我们知道,音乐是在时间上流动的音响为物质手段,通过旋律和节奏来塑造音乐形象的。
这种想象性的音乐形象,在诗人的笔下变成了文字形式,它虽然失去了音响对人的刺激性,但音乐形象的模糊性似乎被明晰固定下来,请看看以下几个片段:巨石崩崖指下生,飞泉走浪泉中起。
初疑愤怒含雷风,又似呜咽流不通。
回湍曲濑势将尽,时复滴历平沙中。
——李冶《三峡流泉歌》或“巨石崩崖”,或“飞泉走浪”,或“怒含雷风”,或“咽流不通”。
现在读来不是仍然觉得声响耳际,萦回脑中吗?只可惜得是古琴曲《三峡流泉》我们现在只有在诗中来欣赏其乐声的雄壮气魄了,不过有人曾根据李冶的诗句推测《三峡流泉》很可能就是现存的《流水》(见许健《琴史初编》第80页)。
一弹猛雨随手来,再弹白雪连天起。
凄凄清请松上风,咽咽幽幽龙头水。
吟蜂绕树去不来,别鹤引雏飞又止。
锦麟不动惟侧头,白马仰听空竖耳。
——韦庄《赠峨嵋山弹琴李处士》诗人以“猛雨”、“白雪”状其琴音的急促宽阔,又以“松风”、“陇水”言其琴音之凄惨悲苦,紧接着,用“吟蜂”、“别鹤”、“锦麟”、“白马”来说明其琴音之感人,似乎连动物也被琴声有所感染。
作者在这首诗里,先用“猛雨”、“白雪”、“松风”、“陇水”四种自然景观描绘琴声之宏伟壮阔,尔后又以“引蜂”、“别鹤”、“锦麟”、“白马”四种动物来形容琴声之动人,可谓上下呼应,一气呵成,且引用恰当,贴切自然,《白雪》、《松风》、《陇水》、《别鹤》又为古曲名,一连串的生动比喻可见作者的语言技巧是何等高明。
岁七月,火伏而金生。
客有鼓琴于门者,奏霹雳之商声。
始戛羽以劐砉,终扣宫而砰駖。
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
气呜晗以会雅,态炎翮以横生。
有如驱千旗,制五兵,截荒虺,斫长鲸。
孰与《广陵》比,意《别鹤》俦精而已。
——沈铨期《霹雳引》这是一首描述琴曲《霹雳引》的演奏效果以及以写琴曲而述志的咏琴诗,其音乐效果的描述是多么得宏伟壮阔。
开始时,有如以刀分裂骨的声音,结束时有如众马奔腾之音响,紧接着一个“电耀耀兮龙跃,雷阗阗兮雨冥。
”将乐声的宏大气势和强劲力量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给人一种怒发冲冠的感觉。
然后“驱千旗,制五兵,截荒虺,斫长鲸。
”。
其乐声之威武雄壮之气势,断然间跃入纸面,足以令人怒发冲冠了。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遗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