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酒文化的语词形态异同点看东西方文化特质
东西方酒文化差异
喝酒在中国是件大事,身边的人不论能不能喝,都喜欢吹自己是海量,确实是这样。
不但男人如此,连女人都如此。
记得有位后来到了英国的女作家(叫什么名字想不起来了)写了本回忆录。
该同志是四川重庆人,80年代上高中便和教师有了一手。
大学自然是考不上,但天生有文学天赋(我看过她的中文小说,确实不错,属于天赋鬼才一类,只有女人才会有这种奇特天赋。
男人一般习惯于逻辑思维,没有这种无法想象的天资),便去写小说,去北京鲁迅艺术学院作家进修班之类混了几天,此后似乎是在各地游荡开广交会,生活极度放荡,经常把所有的人都喝到桌子底下去躺着,她还余兴未尽,云云。
我认识的工人哥们,即使不吹自己是海量,似乎没有哪个承认他酒量不行的。
对咱们来说,酒量似乎是男子汉雄风的表现,酒量低者似乎就不配称男人。
这倒有点像西方男人吹自己性能力如何超群出众似的。
但我见到的鬼佬,似乎没人吹过自己酒量如何如何了不得。
相反,你要称赞谁谁能喝,人家还要竭力辩白,和可耻的alcoholic (酒鬼)划清界限。
这区别是怎么造成的?我想还是文化传统使然。
从雅文化而言,古代文人历来把饮酒当成雅事。
记得《世说新语》上吹嘘竹林七贤的特立独行,喝酒乃是主要事迹。
某酒鬼醉了浑身燥热,脱得赤条条一丝不苟的玉体横陈。
客人来访,见状大惊,他却骂道,天地是我的屋舍,房屋就是我的衣服,你怎么走进我的裤衩里来了?魏晋年间读书人喜欢耍嘴皮子练贫,称为所谓“机锋”。
这酒鬼骂人家走进他的裤衩,自然要被视为幽默机智而又含有无穷“玄学”深刻涵义的警句。
又如李白写下了大量诗篇,吹嘘自己怎么怎么能喝,如何如何为了买酒不惜把“五花马,千金裘”拿出去卖了。
杜甫写了《饮中八仙歌》,吹嘘当代的八大酒鬼,甚至把喝酒和灵感联系在一起,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这似乎从此成了文人风流的极端境界,为后人津津乐道。
俗文化也是如此。
一部《水浒》,花了大量篇幅吹嘘酒鬼。
在文人看来,李白发酒疯乃是“天上谪仙人”的风雅极致;在江湖看来,鲁智森醉打山门则是风雅的“草莽英雄版”,而武松连干十几碗据说是“三碗不过岗”的劣质烈酒后赤手空拳打死老虎(不知道是不是如今国内嚷嚷的华南虎,山东不是华南也不是东北,是不是以前还有个华北虎?),则是豪放傲岸的“谪魔”版。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
谈中西方酒文化差异中西方酒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的产物,有着许多显著的差异。
这些差异可以从酿造方法、饮用习惯、礼仪准则以及文化象征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中西方酒的酿造方法存在明显的差异。
在中国,酿酒历史悠久,采用的主要酿造原料是大米,而西方则主要使用葡萄。
中国的酒主要有白酒、黄酒、米酒等,而西方文化中则主要有葡萄酒、威士忌、伏特加等。
此外,在酿造过程中,西方文化更加注重陈年和发酵过程,酒的质量也借助于时间来证明,而中国酒文化更注重传统手工酿造和酒的风味。
其次,中西方对待酒的饮用习惯不同。
在中国,饭桌上的酒是不可或缺的,几乎所有的宴会或聚会都需要敬酒,而且酒杯一满一定要一饮而尽,代表尊重和欢迎。
而西方则更加注重品味和享受,通常会在餐前或餐后畅饮小酒,或者和朋友在酒吧聚会。
此外,中国文化中普遍认为,酒可以帮助人们交流和沟通感情,而西方文化中酒常常视为一种放松和解压的方式。
还有,中西方对于饮酒的礼仪准则存在差异。
在中国,尤其是商务环境中,敬酒是表示尊重和礼貌的一种方式。
敬酒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矩,例如在敬酒时要使用两只手,酒杯要比对方的低一些等。
而在西方,敬酒的方式相对简单,通常只是轻轻碰杯,并且饮酒者可以根据个人喜好来决定是否饮用。
最后,中西方酒文化在象征和意义上也存在差异。
在中国,酒是一种寄托情感和表达感激的方式,它代表着团圆、友谊、庆祝和喜悦等象征。
而在西方,酒通常被视为一种社交活动的一部分,具有放松和享受的意义。
总的来说,中西方酒文化在酿造方法、饮用习惯、礼仪准则以及象征意义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了解这些差异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同时,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中西方酒文化也相互融合并形成了新的文化形态。
论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向
论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向摘要:酒伴随着人类,走过了悠悠的岁月,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酝酿出了悠久灿烂的酒文化。
中西方对酒的喜爱虽然相同,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却造成了中国人和西方人欣赏酒的角度有所不同,文化在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人们,甚至不同的心情当中被理解的程度,方式也不同。
饮酒不是就饮酒而饮酒,它也是在饮文化。
关键词:酒文化酒种酒的酿造酒具饮酒礼仪核心文化饮酒方式饮酒目的一、酒文化——在酒文化起源上,中西方的看法完全不同。
中国人一向主张“人造酒说”,而西方则普遍认为酒是由神创造的中国关于酒的起源有多种,《战国策》中言:“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
”《酒诰》中言:“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或云仪狄,一曰杜康。
”民间更是流传着多个版本关于酒的起源的传说。
而无论是记载还是传说都将酒作为一种人造的佳酿。
而在西方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说到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就不得不提到酒与诗的密切关系,诗赋予酒的是全新的诠释,使酒文化源源流长,根深叶茂。
从古至今不知多少文人墨士借酒写出流传至今的好诗篇,抒发了自己或喜或忧的感情,描绘了很多让人流连忘返的美景。
如:“葡萄美酒夜光杯”的景色,“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洒脱,“莫使金樽空对月”的气概,“酒逢知己千杯少”的喜悦,“酒不醉人人自醉”的意境,“醉翁之意不在酒”的妙喻,“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无奈,“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悲伤,还有《祝酒歌》的豪放,《酒神曲》的粗犷……二、酒种的不同中国: 粮食酒中国酿酒原料主要有小麦、高粱和粟、稻谷。
西方: 葡萄酿制酒在西方众多的酒中,最具特色、最著名的属于发酵酒的葡萄酒和属于蒸馏酒的白兰地,它们用的几乎是百分之百的葡萄三、酿造工艺的差异在酒的酿造工艺上,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与半固态、复式发酵方法。
西方主要以葡萄为原料,重在讲究料为核心、桶和窖为保障,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方法。
在葡萄酒的酿造过程中,葡萄起最重要的主导作用,人的劳动则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
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
中西方酒文化的对比摘要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酒的文化的源头、酿酒原料、酒文化和饮酒方式等方面的不同来分析和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差异.本文不同于其他的调研,我主要着重于通过学习英语而了解酒文化的重要性。
本文第一部分是引言,接下来两部分是对比中西酒文化,第四部分是关于酒的创新技术,最后结束在一段总结中。
通过这个论文,新鲜的着重点和方法为英语学习者提供了不一样的文化观点。
酒文化源远流长,品种繁多,是一个国家历史发展和文化沉淀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中西方文化价值观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酒文化也是一样。
通过这一对比,从而进一步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特别是价值观方面的差异。
关键词:国家,西方,酒文化,比较AbstractThis paper studi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wine culture and the Western wine cultur e. Different from previous research, this paper, wants to emphasize the importance of wine culture through studying English language. There are five parts in this paper. We start with a brief introd uction to the background and objective of the course. Then we expound on the two parts of the co mparison, and the fourth part is about innovation. We end this paper with a summary of the paper. The fresh focuses and methods will help some English learners with some points that they have no t fully realized. Wine culture is one of the irreplaceable parts of a country’s historic development a nd cultural sediment. Through comparing the origin and the material and category of wine-making , drinking customs, the communicative functions and drinking culture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 t, this paper furth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the western cultures, especially the value.Key Words: country, wine culture, compare1. 引言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关键,是落叶归根的根源。
关于从酒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
关于从酒文化看中西方价值观差异随着全球化的加速,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
然而,在面对不同文化的时候,我们常常会发现有很多价值观存在差异。
本文将以酒文化为例,探讨中西方价值观的差异。
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有“饮酒是人生的一件大事”的说法。
在中国文化中,酒象征着交流、情谊和繁荣,所以非常看重喝酒的仪式感。
而在西方国家,喝酒则更多的是为了放松和享受。
西方国家的酒文化中较为流行的是葡萄酒,是一种优雅而高档的文化消费品。
在酒的选择上,中西方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中国的白酒是一种清韵淡雅、纯香干净的饮品,强调的是饮酒需要慢慢品味,而西方国家的葡萄酒则注重酒的品质和品种,更偏重于对酒的鉴赏。
在西方国家,酒的品质与价格是成正比的,因为他们认为,酒的品质高说明生产工艺好,所以酒的价格高。
在饮酒的场合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酒言欢的场合很多,像闹婚、朋友聚会、年夜饭之类,都需要饮酒来庆祝和增进友谊。
而在西方,大多数人不会在正式场合喝酒,他们更多是将饮酒作为私人行为,自己在家中或者和几个好友相聚时会喝点酒。
最后,在饮酒的方式上,中西方也存在着差异。
在中国,人们大多是用酒杯喝酒,重视酒的仪式感。
而在西方,人们则更多是用葡萄酒杯或高脚杯喝酒,传统的红酒杯、白酒杯、麦芽酒杯等等都有很多种不同的款式和尺寸。
总的来说,中西方在酒文化上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饮酒意义、酒的选择、场合和方式等方面。
在文化交流中,我们应该尊重不同的文化差异,学习对方的文化习惯和价值观,从而增进相互理解与沟通。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较明显的差异
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较明显的差异:在酒的用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用粮食酿造的粮食酒;西方则是用葡萄酿的葡萄酒。
在酿造工艺上,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复式发酵法;西方以料为核心,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法。
在酒文化的核心上,中国视酒为工具,意不在酒;西方视酒为艺术品,意就在酒。
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在于地理环境、物产、原料和生产方式、文化传统等的不同。
关键词:酒文化;饮食文化;中西文化比较酒作为一种饮品,得到大多数中外人士的满腔热爱。
唐代诗人李白在《月下独酌》诗中理直气壮地说“: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即爱酒,爱酒不愧天”[1]。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国家,都创造出辉煌灿烂的酒文化,丰富了人类文化宝库。
但是,如果仔细思考一下,就会发现中国和西方所创造的酒文化是有许多差异的,这里仅从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1酿酒原料与酒品的差异在酒的用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粮食为原料酿造的黄酒、白酒,习惯上称作粮食酒;西方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以葡萄为原料酿造的葡萄酒、白兰地等,不妨统称作葡萄酒。
中国地域广大,气候温和,有许多良田沃土,极适宜农作物的耕种,农业发展极快,很早就成为农业大国,五谷类粮食产量大、品种多,人们便大量用粮食酿造出很有中国特色的白酒、黄酒。
宋代以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黄河流域,酿酒原料主要取用北方所产的小麦、高粱和粟等;从宋代开始,南方经济快速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南移,酿酒原料则主要取用江南等地大量出产的稻谷。
如果把酒划分为发酵酒、蒸馏酒和混配酒三大类,在中国历史上,属于发酵酒的黄酒和属于蒸馏酒的白酒用的是五谷杂粮,属于混配酒的露酒、药酒又大多以黄酒或白酒为酒基摘要:中国和西方的酒文化有较明显的差异:在酒的用料与品类上,中国最具特色、最著名的是用粮食酿造的粮食酒;西方则是用葡萄酿的葡萄酒。
在酿造工艺上,中国讲究料、水、曲三者统一,采用固态、复式发酵法;西方以料为核心,采用液态、单式发酵法。
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
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中西方酒文化的异同酒种的不同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虽然历史最长的当属黄酒,但最能代表中国酒的莫过于白酒了。
从某种角度可以说,中国的酒文化是白酒文化。
而被称为西方文明摇篮的希腊,地处巴尔干半岛,土壤相对贫瘠,谷类作物产量低,仅能满足人们食用,很难有富余的用来酿酒。
而更喜欢沙砾土壤的葡萄,以其耐旱性和对地中海式气候的适应性在希腊被广泛种植,因此葡萄酒也满足了西方人对酒类的需求。
饮酒礼仪的不同从饮酒礼仪上来看,中西方的酒文化大有差异。
中国人饮酒重视的是人,要看和谁喝,要的是饮酒的气氛,而西方人饮酒重视的是酒,要看喝什么酒,要的是充分享受酒的美味。
中国酒文化深深的受中国尊卑长幼传统伦理文化的影响,因此在饮酒过程中把对饮酒人的尊重摆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而西方人饮用葡萄酒的礼仪则反应出对酒的尊重。
西方人的饮酒礼仪和饮酒文化都是为了更好地欣赏美味而制定的。
饮酒的目的不同酒在中国人眼里更多的是被当作一种交际的工具,所以在中国的酒文化中缺乏对于酒本身进行科学而系统的理论分析和品评。
在西方,饮酒的目的往往很简单,为了欣赏酒而饮酒,为了享受美酒而饮酒。
比较中西方酒文化可以发现,酒文化之间的差异其实就是中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
中国人是大写意式的发散思维;西方人则是工笔素描式的直线思维。
文化在不同时代背景、不同阶层、不同人们,甚至不同心情中被理解的程度,方式也不同。
因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中西方(甚至国与国之间)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
如今,西方的酒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国酒文化,在我们了解西方酒文化的同时,也希望使更多的西方人了解中国酒文化的优良传统。
一、从中国酒文化的传统思想看汉英语相关语词表达的异同(一)中西方文化中对酒的理解酒在历史文化中不仅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而且是一种文化形态。
西方人对酒的理解趋向于权力的象征,赋予它高贵、奢华的形象。
[精品]中西酒文化的不同特点(资料总结)
[精品]中西酒文化的不同特点(资料总结)中西酒文化是指两个地域和文化背景不同的地方的酒文化。
它们的不同特点源于他们的历史,地理位置和人们的文化信仰。
本文将概述中西酒文化的不同特点。
首先,中西方酒文化的历史背景不同。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代中国人已经酿造了美酒,如古代的黄酒、米酒等等。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可以在历史的书籍中看到,也可以在众多的文艺作品中看到。
西方酒文化的历史相对较新,具有相对较短的历史。
西方人之所以热爱饮酒,主要是因为其味道和口感,以及和文化、传统和社交生活等因素有关。
其次,中西方酒文化的酒种不同。
中西方在酒的酿造和品种上都有着不同的选择。
中国白酒是中国传统的酒品之一,其味道醇厚,成为不少宴席的必备品。
此外,在中国,红酒和啤酒等西式酒品也受到了广泛的欢迎。
而西方的葡萄酒则是餐桌上相当受欢迎的酒品之一。
此外,西方的啤酒和烈酒在全球也有相当的市场份额,如苏格兰威士忌、爱尔兰威士忌、俄罗斯伏特加、墨西哥龙舌兰等等。
第三,中西方酒文化的饮用方式和礼仪不同。
中国人在饮酒的时候,常常会将酒倒入小杯中,一边敬酒一边祝酒,勾肩搭背,言谈笑语。
而西方人在喝酒的时候,注重生活品位和社交形式,更注重酒的品质和合理的饮酒时间。
西式餐饮中,一瓶葡萄酒对应着几个人的用酒量,并特别注重饮酒的礼仪,如揭开酒瓶的礼仪、倒酒的礼仪等等。
第四,中西方酒文化的象征意义不同。
中国的酒文化与人们的思想和信仰密切相关,例如儒家文化和道教酒仙文化等都将酒作为文化象征来代表中华文化。
中国的酒文化中,酒近乎人生观,也是中华民族希望美好生活的一个象征。
而西方的酒文化,则更多的是一种娱乐消费品,人们更注重赏味和品质。
总之,中西方酒文化有着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酒种、不同的饮用方式和不同的象征意义。
这些不同的特点不仅反映了不同文化的差异,也为人们认识不同文化提供了更多不同的视角。
酒文化在不同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酒文化在不同的差异与相似之处酒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酒文化存在着差异,但同时也存在着相似之处。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仪式与习俗、文化象征等方面探讨酒文化在不同的差异与相似之处。
一、历史渊源酒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社会的起源,可以说在世界各地都有着悠久的传统。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有着许多古老的传说和故事,如《酒德颂》中的黄酒、《楚辞》里的美酒和醇酒等。
而在西方,古希腊和古罗马的酒文化也有着独特的历史背景,如古希腊的美酒、古罗马的宴会文化等。
二、制作工艺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酒文化在制作工艺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酒文化以发酵为主要制作工艺,如米酒、黄酒和白酒等。
而在西方,葡萄酒是最为重要的酒类,其制作工艺包括葡萄的采摘、榨汁、发酵和陈酿等。
此外,不同地区还有一些特殊的酿酒工艺,如苏格兰的威士忌和爱尔兰的威士忌等。
三、仪式与习俗酒文化在不同地区和国家的仪式与习俗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中国的宴会文化中,酒仪礼节非常重要,如敬酒、干杯和交杯酒等。
而在西方,品酒仪式成为了一种礼节,人们会借助酒杯的摇晃、闻香和品尝等方式来感受葡萄酒的醇厚与芬芳。
四、文化象征酒文化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中也承载着不同的文化象征。
中国的酒文化与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情感息息相关,酒被赋予了深厚的情感寄托,并象征着团圆、友谊和庆祝等。
而在西方,葡萄酒被视为高贵、优雅和浪漫的象征,它与音乐、艺术和诗歌等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虽然酒文化在不同地区和国家中存在着一些差异,但也有许多相似之处。
无论是中西方的酒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其制作工艺各具特色,仪式与习俗彰显着人们对酒文化的热爱,而文化象征则使酒文化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符号。
通过深入了解不同地区和国家的酒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欣赏和体验这种丰富多样的文化传统,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酒文化比较研究
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酒文化比较研究酒,是人类自古以来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在中西方文化中,酒文化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酒文化有着哪些不同和相似之处呢?下面我就从酿酒历史、酒俗习惯和文化内涵三方面进行比较研究。
一、酿酒历史中西方都有着悠久的酿酒历史,但是具体时间和方式却有很大的不同。
中国酿酒历史可追溯到六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
中国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且经过长期的文化演变,逐渐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酒文化体系。
中国有很多酒文化遗产,如贵州茅台、山西汾酒、四川郎酒等等。
相比之下,西方的酿酒历史要比中国较短,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六千年左右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
西方酒文化的代表饮品是葡萄酒,其酿造技术不断改进,逐渐成为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西方还有威士忌、白兰地、啤酒等其他酒类。
二、酒俗习惯虽然酿酒历史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在酒俗习惯方面,中西方都有着其独特的风格和传统习惯。
在中国,喝酒是社交的一种方式,也是人情世故的一种表达。
中国人有很多喝酒的习惯,如敬酒、干杯、唠嗑等等。
每到节日和重大场合,都要喝上几杯酒庆祝,这也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
而在西方,喝酒的方式则主要体现在宴会和社交场合。
在西方,酒的种类非常多,每种酒都有其独特的喝法和习惯。
西方人主要是通过品酒,喝一些高档的葡萄酒等来表达对待客人的礼貌和尊重。
三、文化内涵酒文化不仅体现在酿酒史和酒俗习惯上,文化内涵也是中西方文化传统中的不同之处。
中国酒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阐释,反映着中国人的家国情怀和情感表达。
中国的酒文化中凝聚着“饮者皆诗人”的文化理念,融合了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哲学智慧和文化传承。
西方人则更注重酒的品质和品味,强调的是个性化的酒文化,喜欢各种品尝不同的美食和酒,讲究的是享受和品味。
总的来说,中西方酒文化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中方主要体现在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而西方更注重其品质和品味。
但是,中西方酒文化同样也存在共通之处,如酒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喝酒都是为了共同的社交场合,同时酒也是一种表达人际关系和感情的工具。
中西酒文化差异
中西酒文化差异学院:集美大学诚毅学院姓名:专业班级:学号:摘要:酒在人类生活和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背景,使中国和西方国家也形成了风格各异的酒文化。
了解和掌握中西方在酒史、酒器、酒礼及酒德等文化方面的不同,有助于人们从更深层次了解不同的文化,更好地进行跨文化交流。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中西酒文化酒史酒器酒礼酒德前言:酒在人类的日常交往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无论是节日、庆典、亲朋聚会,还是国家首脑相见,似乎都离不开酒。
可以说,古今中外,酒已经渗透到了包括政治、经济、文学、艺术、饮食、养生等各方面在内的社会生活中。
由此可见,在人类文化的历史长河中,酒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物质而存在,更是一种文化象征。
它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断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酒文化。
酒作为文化的一种载体,与文化一样,由于历史背景、生活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思维模式等的不同,在中西方呈现出其风格迥异、异彩纷呈的民族特性。
本文仅从酒的起源、酒的种类、酒器对比、饮酒之道和酒德对比等五个方面对中西方的酒文化进行粗浅的对比。
中国是卓立世界的文明古国,中国是酒的故乡,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长河中,酒和酒类文化一直占据着重要地位,酒是一种特殊的食品,是属于物质的,但酒又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
酒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有其独特的地位,其中也衍生出了酒政制度。
在几千年的文明史中,酒几乎渗透到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
首先,中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因此一切政治、经济活动都以农业发展为立足点。
而中国的酒,绝大多数是以粮食酿造的,酒紧紧依附于农业,成为农业经济的一部分。
粮食生产的丰歉是酒业兴衰的晴雨表,各朝代统治者根据粮食的收成情况,通过发布酒禁或开禁,来调节酒的生产,从而确保民食。
酒,作为一种饮品,它深入千家万户,无论是为了爱情友谊、宴客婚嫁,还是为了交际谈判、消愁解闷,酒几乎渗透到了一切的人类活动之中。
中西方国家酒文化
中西方国家酒文化中西方国家酒文化简介酒作为一种在世界上的客观物质是呈水的形状,但是它有火的特性。
它将照亮光明和愚弄傻瓜。
人类,像君主,英雄,解放者,普通人,乞丐等等,自从它的出现所有人喜欢它。
毫无疑问的,酒可是说是一个谜。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国家人们总有饮酒的习惯。
他们把饮酒当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酒文化的形成方式在不同国家之间是不同的。
在中国,酒精“酒”这个词是习惯用于指所有类型的酒精饮料。
在很久以前,中国有关于杜康发明了酿酒的方法的故事。
在西方国家酒的起源的传说也很流传。
在酒出现之后酒文化是逐渐形成的。
“酒文化”这个短语是被著名的经济学李教授在中国提出的。
在1994年,萧嘉诚说酒文化涉及的综合的材料,技术,精神,习惯,心理和行为等现象,是围绕中心而产生的。
当我们为我们酒文化的悠久历史感到自豪时,结果才发现我们过分依赖于传统的酒文化。
因此我们不能做出任何的创新。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和进步。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借鉴西方国家。
他们有各种类型的酒和不同的原材料,比如生长激素,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
甚至出现较晚的鸡尾酒的调制是基于各种类型的酒。
人们普遍认为中国是远离西方国家的。
因此,喝酒的方法是不同的。
即使在中国,一些民族之间对于喝酒的方式也是有差异的。
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的酒文化虽然存在差异,但是也有一些相似点。
例如,中国和西方国家之间都有一个关于酒的起源的美丽传说。
酒精的发展伴随着酒文化。
当酒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学校的意识形态应运而生。
为了推动酒文化的发展,我们应当尽我们最大的可能促进国际间酒文化的相互交流。
一.中西方国家之间酒文化的差异和相同点(一)酒文化的差异1. 材料中国是世界上三大古老国家之一,有着几千年的酿酒历史。
如今,中国也是因其精湛的技术和独特风格而闻名,中国的酒文化有着著名的悠久历史和深远的文化底蕴。
自中国立国以来,随着酒文化的快速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中国酒文化的巨大价值。
在中国,酒精“酒”这个词是习惯用于指所有类型的酒精饮料,从“pijiu" (啤酒)到烧酒(简称酒)到葡萄酒("putaojiu")。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酒文化的语词形态异同点看东西方文化特质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摘要: 中西酒文化源于各自的传统思想, 其相关语词在汉语英语中的表达形态有同有异。
从中可以理解中国酒文化传统思想与西方酒文化传统思想特质的异同性。
关键词: 酒文化; 传统思想; 汉英国俗词语A comparison between some featured Chinese and English words expressions on wine cultureAbstract: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e comparison of traditional ideologi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ine cultures.Key words: wine culture; traditional ideology; words and expressions in Chinese and English酒文化源远流长。
酒在人们日常的交际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
由于生活环境、历史背景、传统习俗、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社会规范等的不同,东西方( 甚至国与国之间) 的酒文化呈现出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的民族特性。
对东西方酒文化特性进行比较研究, 颇有意义。
本文从比较中国酒文化( 以汉民族为主) 和西方酒文化( 以英语民族为主) 的传统思想着手, 研究两者有关酒文化的语词表现形态及价值含义的异同之处。
一、从中国酒文化的传统思想看汉英语相关语词表达之异同千百年来, 中国的酒文化受到传统思想的浸润。
因而, 其反映在汉语中的那些语词形式是英语中所没有或无法对应的, 且往往很难被西方人理解。
(一) 汉语字词“酒”与英语对应词的比较酒自产生以来, 便给人类的社会生活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思想主张修身养性、关心人性之善恶, 也体现在对“酒”的造字上。
《说文解字》解释:“酒, 就也, 所以就人性之善恶。
一曰造也, 吉凶所造也。
”清人段玉裁注: “宾主百拜者, 酒也。
淫酗者, 亦酒也。
”酒有利有弊, 既能让人如醉如痴, 使人性至善至美, 又能让人祸害连连,荒淫无度, 尽露人性之恶相。
鉴于它的两重性, 酒便有许多充满褒贬含义的别名:“欢伯”、“福水”、“狂药”、“魔桨”、“祸泉”等等。
英语中有许多与汉语“酒”相对应的词, 但都不能完全相对应。
Alcohol 原指酒精, 现在也用来泛指任何含有酒精的能醉人的饮料, 像葡萄酒、啤酒、烧酒等。
Drink 通称包括酒的各种饮料, 也可特指酒。
liquor、spirit (s) , 均指非发酵的烈酒或蒸馏酒, 相当于汉语的“烧酒”、“白酒”、“白干”。
Wine 源自拉丁语vinum 葡萄, 一般指发酵过的葡萄酒等果酒。
汉语的“白酒”其实是烧酒, 不能译为white wine, 而应译liquor 或spirit。
同理,“绍兴黄酒”也不能直接译为yellow wine, 应译作Shaoxin rice wine。
(二) 中国酒文化在汉语中的独特表达形态既然做人要有道、有德和有品, 饮酒当然也要讲究“酒道”、“酒德”和“酒品”。
酒道是关于酒和饮酒的道理, 酒德指酒后的行为, 酒品指饮酒的旨趣和品德。
“酒德”的语义转变也体现了酒的两重性。
它最早见于《尚书·无逸》:“无若殷王受之迷乱, 酗于酒德哉!”唐朝杜甫《殿中杨监见示张旭草书图》诗云: “念昔挥毫端, 不独观酒德。
”随着时代的变迁, 酒德的词义又发生了一些变化, 多指喝酒的豪爽程度。
比如在酒桌上, 我们常会听到“某人酒品很高”, “某人酒品很差”, 或“某人没有酒德”等的评论。
这里的酒德或酒品其实应译为drinking manner。
一个人的酒品或酒德的好坏, 折射了该人品格和德行的好坏及其处世的声誉, 因而是非常重要的。
儒道崇尚闲情逸致、追求超凡脱俗,饮酒也可以有不同的兴致(如“酒兴”)。
人们还可以用酒的方式避世即“酒隐”, 如屈原“举世皆浊我独清, 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名句。
在酒醉的自由状态中, 摆脱了束缚的艺术可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酒喝到极致时, 文人墨客可以诗酒斗百篇(如唐朝酒仙李白) , 也可以像唐朝书法家张旭狂写草书、大写“醉帖”, 英雄武士可以大打“醉拳”, 同样人们也可以弹“醉琴”、跳“醉舞”。
(三) 酒文化在汉语英语中的相似表现形态无论东西方, 人们面对生活的忙碌和无奈、感叹生命的短暂和无常, 只有在对酒高歌时、酒酣耳热后, 沉重的心灵才得以片刻的慰藉, 脆弱的人性才得以暂时的解脱。
这种相近的人生观, 反映在汉英两种不同的语言里。
当烦恼不断、忧愁缠身时, 人们习惯用酒精来麻醉自己, 以此“借酒浇愁”。
如李白“举杯销愁愁更愁”。
杜甫在《落日》里也有类似的诗句: “浊醪谁造汝? 一酌散千愁。
”英语也有借酒浇愁、借酒解愁的习语, 如drink one’s sorrows / troubles , drown one’s troubles away , drink down sorrow 等。
(四) 有关酒礼的汉英词语的比较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
中国的政治制度、伦理道德、婚丧嫁娶、风俗习惯等各个方面, 无不讲究礼。
古代的礼自然也渗透到酒文化中, 酒礼就是人们喝酒的行为规范、规矩、礼节行为等。
柳诒徵认为: “古代初无尊卑, 由种谷作酒之后,始以饮食之礼而分尊卑也。
”(《中国文化史》) 由此可知, 酒与礼的关系由来已久, 且喝酒吃饭也可体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贵贱、尊卑、长幼等礼仪规范。
统治阶级制定酒礼是为了维护统治、保护其特权, 而文人雅士倡导酒礼则是为了满足其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的需要, 他们推崇超俗的境界, 追求儒雅的风度。
如今, 日常生活中虽没有以前那么多的讲究,但是人们依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遵从于长幼秩序等饮酒礼节, 如“敬酒”, 其与英语对应词toast 意义相差不大。
但俗语“劝酒”是“敬酒”的一种特殊形式, 没有英语的对应词。
中国人喝酒喝的是感情,所以只要有适当的理由, 人人都可劝酒让对方多喝酒, 以示友好和诚意。
劝酒又有几种方式: 有礼有节地劝客人饮酒叫“文敬”即toast; “罚酒”是中国人“劝酒”的另一种独特方式。
劝酒是中国人好客的一种典型表现, 但往往不被异族文化的人理解。
中国人讲酒礼, 并不等于英美人没有酒礼。
恰恰相反, 他们也有自己的一套饮酒礼仪。
敬酒一般选择在主菜吃完、甜菜未上之间。
敬酒时将杯子高举齐眼, 并注视对方, 且最少要喝一口酒,以示敬意, 但不一定喝光, 也从不劝酒。
英语toast或drink 就是提议祝酒, 或是为某人干杯的意思。
toast 一词也可指接受祝酒的人或事, 即令人敬慕的人(尤指女士) 。
二从西方酒文化的传统思想看英汉语词的相关表达之异同(一) 英语酒神和汉语“酒神”神话和传说, 反映了古代人民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和认识。
不同的民族文化与这种理解和认识有密切的关系。
汉族古代神话和传说有自己的体系, 欧洲的古希腊、罗马神话也有一套独特完整的“神”的谱系。
在西方,酒文化和希腊、罗马神话不可避免地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英语中有关酒文化的一些词语也打上了希腊、罗马神话的烙印, 那是汉语无法对应的。
例如, 希腊神话中的酒神狄奥尼索斯( Dionysus) , 在罗马神话中称巴克斯(Bacchus)。
酒被认为是酒神赐予人们的礼物, 也是人们丰收的象征。
于是每年12 月末都要举行一次新酒节以庆祝丰收, 即酒神节(Dionysia 或Bacchanalia) 。
酒神信徒们在酒神颂歌的极大鼓舞下, 结队游荡, 载歌载舞, 纵情狂欢, 完全坠入忘我之境, 人的本性在这里得到最大的释放。
酒神节变成了狂欢节, 从古罗马、古巴比伦到当今世界各地几乎都有酒神节的存在。
为此, 德国哲学家尼采提出了酒神精神, 认为希腊人的酒神宴乐含有一种救世节和神话日的意义,这种独特的酒神音乐有别于一般的音乐。
只有在希腊人那种抛弃一切束缚、回归原始的状态下, 痛极生乐, 乐极生悲, 美才得以展现, 音乐才得以产生, 艺术才得以创造。
所以相当一部分欧美文化也体现了古希腊、罗马文化中的酒神精神。
可见,酒和艺术的千丝万缕联系, 在东西方酒文化中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只不过具体的表现形式有所不同而已。
与酒神相关的英语词语有很多。
Bacchus 一词可用来通称酒, ason( priest ) of Bacchus 酒神之子( 即为酒鬼) 。
Bacchant, bacchic, bacchanalian, dionysiac, bacchae 等词的本义都与酒神或酒神节相关, 现各自都有相类似的引申义。
Bacchant 作形容词意为狂饮作乐的, 作名词称狂饮作乐者;bacchic 作形容词指醉的, 狂欢狂饮的,但同时也指喧闹的; bacchanalian 作形容词也指狂饮作乐的, 闹宴的,作名词时指发酒疯的人; Bacchae 原为酒神的女伴, 酒神的女性崇拜者或女祭司, 现指参加酒神节狂欢的妇女们。
同时, dionysiac 意为极度兴奋的, 狂放的, 放荡的。
而英语谚语Bacchushas drowned more than Neptune 酒神淹死的比海神多, 也就不难理解美酒所造成的祸害胜过大海。
希腊神话中还有一个森林之神叫萨提儿(Satyr) ,其形状为半人半羊, 喜好纵欲贪饮, 代表原始人的自然冲动。
英语satyric 意为“性好酒色的”, satyriasis 就是男子色情狂。
由此证明, 酒和色是有一定关联的。
因而西方很多男人之间都流行着这样一种说法Wine, women and song, 即都希望能过上“在声色场所狂饮作乐的一种无忧无虑的生活”。
以上大部分词语表达多见于文学作品。
相对来说, 中国神话传说中就没有酒神这一说, 却有关于酒的发明人一说, 最早提到的酿酒人为仪狄和杜康。
后来, “杜康”在汉语中被借用指称酒。
中国文化中没有酒神这一说, 并不等于汉语中没有“酒神”这一词语。
汉语中的“酒神”指酒量大的人, 与神话无关。
该词出自唐朝冯贽的《云仙杂记·酒神》: “酒席之上, 九吐而不减其量者为酒神。
”同样, 汉语中的“酒仙”也不是指酒神, 而是古时对酷好饮酒的人的美称。
(二) 有关酒吧的英语词语和相近的汉语词语欧美的酒吧文化既是酒神文化的一种典型表现, 又是它的延伸: 酒吧给人们提供了一种颠覆现存文化秩序的原初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