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发展现状及示范应用综述
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与应用

电化学储能技术发展与应用电化学储能技术是指利用电化学反应储存电能的一类技术,它可以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或其他形式储存起来,当需要使用电能时再将存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来供应负载。
该技术在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能源存储、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历程、技术原理及应用实例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19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尝试利用电化学反应储存能量。
在1800年,意大利科学家伏打发现封装于两个金属板之间的盐水会产生电势差,因此他发明了第一块电池,这也标志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开端。
20世纪初,Nickel-cadmium电池、Nickel-iron电池和Lead-acid电池等一系列电池技术逐渐成熟,得以广泛应用于动力电池、通讯电池等领域。
随着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电化学储能技术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1980年代,石墨锂离子电池作为第一代锂离子电池被发明出来并应用于移动电源、电动工具等领域,凭借其高能量密度、长寿命、低自放电等特点,被广泛认可。
随后,高能量密度锂空气电池、高功率密度超级电容器、高效率燃料电池等技术也相继问世。
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促进了电子设备和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也推动了智能电网的建设和再生能源的利用。
二、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技术原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核心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然后储存起来。
在储存过程中,化学能可以以电能的形式进行输出。
常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电池、超级电容器和燃料电池三种。
1. 电池电池是最常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之一,其主要原理是通过充电将一些化学次级物转化为高能量的化学物,在输出电能时再将其转化为低能的物质。
电池一般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三部分组成,正极可以是金属氧化物、金属钠等材料,负极可以是金属、碳材料等,而电解质则通常是液态或是固态的电解质溶液。
2. 超级电容器超级电容器是另一种常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其与传统电池不同的是,其电极内的储能实质是电荷的分布,而不是化学反应。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发展及应用现状随着现代化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电力需求的不断增加,对电力系统储能技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是指将电能转换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储存起来,当需要时再将其转换回电能的技术。
通过储能技术,可以解决电力系统的负荷调节、电力消纳、能源调度等问题,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和经济性。
目前,电力系统储能技术主要包括电池储能、超级电容储能和储氢技术等。
其中,电池储能技术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技术。
随着锂离子电池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动汽车的普及以及新能源电力系统的建设,锂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锂离子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长周期寿命和良好的充放电性能,可以提供稳定可靠的储能服务。
超级电容储能技术是一种能量快速存储和释放的技术,具有高能量密度、短充电时间、长周期寿命等优点,适用于频繁充放电的场景。
超级电容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主要应用于短时段负荷调节、频率调整等方面。
储氢技术是将电能转化为氢能存储起来的技术。
通过储氢技术,可以将电能存储为氢能,当需要时再将氢能转换为电能供电。
储氢技术具有储能量大、环境友好等特点,适用于长周期储能系统。
除了以上三种储能技术,还有一些其他新型的储能技术也在逐步发展和应用。
例如,压缩空气储能技术利用电能将空气压缩储存,当需要时再释放空气通过涡轮机驱动发电机发电;飞轮储能技术通过电能驱动飞轮旋转储存能量,当需要时再通过飞轮驱动发电机发电。
在应用方面,电力系统储能技术主要应用于电网储能、分布式储能和个人储能等领域。
电网储能主要是利用储能技术提供负荷调节、电力平衡和峰谷调峰等服务,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分布式储能主要是将储能装置集成在电力系统中的各个环节,以实现能源的平衡和调度。
个人储能主要是指个人用户利用储能技术将电能储存起来,以满足自身的用电需求。
总的来说,电力系统储能技术在能源调度、负荷调节和峰谷调峰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为电力系统的可靠性和经济性提供支持。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随着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对可再生能源的日益重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日益受到关注。
该技术使用电能将电荷储存在电化学反应中,并在需要时将其释放,以实现能量的储存和提取。
本文将就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前景进行探讨。
一、主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目前主要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包括电池、超级电容器、燃料电池等。
其中,电池是应用最为广泛的电化学储能技术之一,其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铁锂电池等。
超级电容器的能量密度相对较低,但其具有快速充电和放电、长寿命等优点,致使其在储能领域的应用逐渐增多。
燃料电池则利用氢气等燃料与氧气反应产生电能,其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零排放等优点,并广泛应用于汽车和航空领域。
二、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市场现状目前,电化学储能技术已经成为全球能源转型的重要方向之一,并呈现出不断增长的市场规模。
根据市场研究机构BloombergNew Energy Finance发布的数据,全球电化学储能市场规模将从2013年的10亿美元快速增长至2020年的44.4亿美元,增长率达到18.5%。
而各国政府也开始逐步加大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支持力度,在政策以及财政上加以扶持推广和大力投入研发,以加速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商业化进程。
三、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应用前景1、储能系统电力系统中的储能问题一直是制约其可靠性、安全性和经济性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电池作为一种适合储能的技术,自然成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
在储能系统中,电池不仅可以平衡电网能量,还可以作为后备储能设备,避免因突发情况导致的电力停机,提高电网可靠性。
2、交通运输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应用在交通领域也日益显现。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以其零排放、节能节材等优点在全球范围内快速崛起。
而电池、超级电容器等电化学储能设备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汽车的储能问题提供了更为广泛的选择。
其中,电动汽车的应用前景尤其广阔,且逐渐受到国家政策和企业的大力支持。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

储能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前景分析2.中能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230088摘要:储能作为能源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发展和推动“双碳”目标实现中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储能技术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
本文简述了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发挥的作用,分析了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储能发展政策形势展望了储能技术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储能技术;电力系统;新能源引言能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是以新能源为主、多种能源并存。
以风能、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生产应用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会造成电力供需失衡以及电力系统的不稳定运行,储能技术则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储能是利用介质或设备把能量存储起来,在需要时再释放的过程,既能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安全性、灵活性,又是智能电网和新能源发电的技术关键[1]。
1 储能技术在电力系统中的作用在电力系统中,储能技术所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调节电力供需平衡,提高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储能技术可以在电力需求高峰时释放电能,降低电厂负荷;在电力需求低谷时吸收电能,提高电厂效率。
同时,储能技术可提供频率调节、备用容量、黑启动等辅助服务,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和抗干扰能力。
2)促进新能源的消纳,降低碳排放和环境污染。
储能技术可以缓解新能源的间歇性、随机性对电力系统的影响,平滑新能源的输出波动,提高新能源的可调度性和可用性。
同时,储能技术可利用新能源低谷时段的低价或过剩电力进行充电,降低新能源的弃风弃光率,提高新能源的经济效益。
3)满足用户侧的多样化需求,增强用户侧的主动性和参与度。
储能技术可以根据用户侧的不同需求,提供备用功率、需求响应、负荷削峰填谷、功率质量改善等服务,降低用户侧的用电成本和风险。
同时,储能技术可使用户侧成为市场主体,参与到市场交易中,获取市场收益。
2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根据存储的媒介和电能释放的方式,储能主要分为机械储能、电磁储能和电化学储能三大阵营[2]。
电化学储能基本问题综述

电化学储能基本问题综述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以及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电化学储能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快速、环保的能源储存方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本文旨在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基本问题进行综述,包括其原理、分类、性能评价、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
本文将介绍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包括电极反应、电解质的作用以及能量转换与储存过程等。
在此基础上,对各类电化学储能技术,如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超级电容器等进行详细的分类和介绍,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本文将对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性能评价方法进行探讨,包括能量密度、功率密度、循环寿命、安全性等关键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综合分析,评估不同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性能优劣,为实际应用提供指导。
本文还将介绍电化学储能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情况,如电力系统储能、电动汽车、移动电子设备等。
通过对这些应用案例的分析,展示电化学储能技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展望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型电极材料的研究、电解质技术的创新、系统集成技术的提升等方面。
通过探讨这些前沿领域的研究进展,展望电化学储能技术在未来的应用前景。
通过本文的综述,希望能够为从事电化学储能技术研究的学者和工程师提供有益的参考,为推动电化学储能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做出贡献。
二、电化学储能的基本原理电化学储能(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EES)是一种将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并在需要时再将化学能转回电能的储能技术。
其基本原理涉及电化学反应,即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解质中的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的迁移和嵌入/脱嵌,实现电能与化学能之间的相互转化。
在充电过程中,正极发生氧化反应,释放电子并产生阳离子,这些阳离子通过电解质迁移到负极。
同时,在负极上发生还原反应,接收从正极迁移过来的电子,并吸引电解质中的阴离子。
这样,电子通过外电路从正极流向负极,形成电流,同时电解质中的离子在正负极之间形成离子浓度梯度,形成电势差,即电池电压。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随着人们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加,电化学储能技术已经成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可再生能源的支持设施,电化学储能技术可以将电能储存在电池中,以供下一次使用。
电化学储能技术在近年来的发展中,不断推陈出新,不断创新,越来越多的新型电化学储能技术被广泛应用。
这里我们来简单介绍一下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将化学反应转化为电能,储存在电池中,以供下一次使用。
电池中的储能电荷可以被释放,并通过逆向化学反应获得电能。
这种技术有很多不同的实现方式,例如,通过金属氧化物,石墨烯等材料储存能量,或通过电解液中的反应来转换能量。
二、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历程1、铅酸电池:这是最早的电化学储能技术,最初用于照明。
它有一个中央铅极,周围包裹着铅二氧化物极板分别通过硫酸连接。
铅酸电池使用容易,价格低廉,但由于重量大,产生的二氧化硫对环境造成污染,而逐渐淘汰。
2、镍氢电池:镍电池是上个世纪40年代提出的电池,它们具有高比能量和长寿命。
它们能够存储和释放能量,这使得它们成为新技术开发中的关键元素。
镍氢电池是镍电池的继任者,它们化学上类似于镍电池,但使用氢氧化钴作为极板。
由于高比能和低污染性以及充放电深度大,镍氢电池目前在通信,汽车动力和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性能、轻量级可充电电池,广泛应用于电子产品、电动工具、无人机等领域。
锂离子电池有许多优点,包括低自放电,高能量密度,长寿命等。
它们能够取代传统的镍氢电池,并成为低功耗设备的首选。
三、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1、新型电池储能材料的发展:随着石墨烯等新型材料的出现,电化学储能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改进。
这些新材料具有很强的热导性和较高的导电率,在电池储存和释放能量时可以有效地提高其效率。
2、高倍率电池的发展:高倍率电池具有快速充电和放电的能力,已广泛应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及未来发展

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及未来发展电化学储能技术是近年来备受瞩目的一种研究方向。
它是指将电能以化学的方式储存在电化学储能器件中,供日常生活或工业生产使用。
目前,电化学储能技术已经发展成多种形式,如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锌-空气电池等。
在发展过程中,电化学储能技术不断创新和进步,未来也将继续朝着更加低成本、更加高效等方向发展。
一、电化学储能技术的研究现状1. 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一直是电化学储能技术中的核心产品。
与传统的铅酸蓄电池、镍氢电池相比,它具有能量密度高、自放电率低、不需要维修等优点。
目前,国内外的科研人员已经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不断的研究和开发,以满足更加严苛的需求。
2. 钠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是最近几年研究的焦点之一。
由于钠在地球上比锂丰富,因此相对于锂离子电池来说,钠离子电池具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
现阶段,钠离子电池仍有许多挑战,例如钠离子的体积大、堆积会导致解离、短路等,这些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得以得到解决。
3. 锌-空气电池锌-空气电池已经成为新兴的电化学储能技术。
相对于传统的电化学储能技术,它具有成本低、能量密度高等优势,因此正在引起越来越多科研人员的关注和重视。
但是,目前还存在着组件寿命低、空气电极无法完全复原等问题,随着科学技术不断提高,这些问题一定会得到解决。
二、未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1. 能量密度更高未来电化学储能技术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能量密度更高。
锂离子电池已经得到广泛应用,但钠、锌等前沿技术的继续研究和开发,将会进一步实现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满足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对电池能量密度的更高需求。
2. 成本更低另一方面,电池制造成本的降低,将会有助于电池技术未来的普及和应用。
未来,随着科技的不断提高、成本的不断降低,大众将会更加广泛地接受电化学储能技术,进而实现清洁能源替代传统化石能源的目标。
3. 更快充电速度目前,电池充电速度已经得到很大提高,但未来更快充电速度的研究和发展将会继续受到关注。
储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储能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储能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如下:
1. 发展现状:
-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常用的储能技术,广泛应用于电动车、可再生能源存储等领域。
其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
- 其他储能技术如钠硫电池、钠镍氯化物电池、流钠硫电池
等也在不断研发和应用,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长的寿命。
- 储能系统中的超级电容器和超导磁体也在逐步成熟并应用
于一些特定领域,如电动汽车和高速列车。
- 氢燃料电池也被视为一种储能技术,能够将电能转化为氢能,并在需要时再将氢能转化为电能。
然而,其成本较高且氢气储存技术仍有待改进。
2. 发展趋势:
- 锂离子电池仍将是储能领域的主流技术,将继续提高能量
密度和降低成本。
同时,为了提高安全性和循环寿命,也将继续进行材料和结构设计的改进。
- 钠离子电池和钙离子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将得到更多研究
和应用。
钠离子电池具有丰富的资源和类似于锂离子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而钙离子电池则具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和更好的安全性能。
- 储能系统中的超级电容器和超导磁体也将继续发展,以满
足对瞬时放电和高能量密度的要求。
- 氢燃料电池技术仍有待改进,尤其是氢气储存和输送技术,但随着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氢燃料电池在能源转化和存储
方面仍具有潜力。
- AI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促进储能系统的智能化和优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储能系统的性能。
- 趋于可再生和可持续的能源发展方向将进一步推动储能技术的发展。
储能系统将成为电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对风能和太阳能等不稳定能源的存储和平稳供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池性能的改进和成本的降低! 其作为电动车用电源& 不间断电源&军用电源& 电力系统负荷均衡的储能电 源等!已经在各个行业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用作储能技术方面!目前世界各地已经建立了
表 BC国外大型铅酸电池储能系统一览表 < /D E BC4 /2 5# 6 1 3 /* #* # /0 6 /3 % 0D /. . # 2 9# # 2 59 1 . '2 /5#1 91 . # ,% -( '2 # % 5-3 'F . 2 % # 1
, 启动与快速恢复 提高系统的自愈能力 %+ 一直以
% *引*言
储能技术是智能电网 可再生能源接入 分布式 发电系统及电动汽车发展必不可少的支撑技术之一 不但可以有效地实现需求侧管理 消除峰谷差 平滑 负荷而且可以提高电力设备运行效率 降低供电成 本还可以作为促进可再生能源应用 提高电网运行 稳定性和可靠性 调整频率 补偿负荷波动的一种手 段此外储能技术还可以协助系统在灾害事故后重新
P ; =9 ': 5 8 % C< 7 5 A < 公司在大型全钒液流电池储能
& *铅酸电池储能
铅酸电池是以二氧化铅和海绵状金属铅分别为 正&负极活性物质!硫酸溶液为电解质的一种蓄电池! 已经有 %,& 多年的历史% 铅酸电池具有自放电小&电 池寿命长& 抗震动& 比容量高& 大电流性能好& 高低温 性能较好&价格低廉& 制造及维护成本低& 无 * 记忆效 应+ &电池失效后的回收利用技术比较成熟及回收利 用率高等优点
/ ?@ 1 A !用于电力调峰! 是欧洲首个用于电网调峰用
途的铅酸电池储能系统! 在用电高峰时段! 该系统能
'4 0 的功率提供 ' 4 0,6 的电能% 国外基 够以 %3
! 因此在近几十年中! 随着铅酸电
于铅酸电池的大型储能系统如表 % 所示%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由于看好中国蓄电池 市场的巨大潜力以及发达国家对铅酸电池行业的限 制政策!越来越多的国外大型电池厂商选择在中国建 厂或合资生产制造% 目前!中国铅酸电池产量超过世
力调峰和电网调频% %*-- 年! 美国在加利福利亚洲 建立了 %& 4 05 , 6 铅酸电池储能系统!用于电力调 峰和电 能 质 量 控 制% %**( 年! 美 国 在 阿 拉 斯 加 的 岛上 建 立 了 另 外 % 套 基 于 铅 酸 电 池 的 4 7 8 9 : ;: 8 9 :
%3 ,4 0,6电池储能系统!作为离网式水力发电系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0 ) ! 1 ." 2 !
第! 期 "卷第 #
许守平等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发展现状及示范应用综述
发电技术
" ! 成为世界电池的主要生产地! 生 界电池产量的 % N
!而对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发展现状& 应用示范
许多基于铅酸电池的储能系统% 早在 %*-( 年! 德国
/ 01 2建成了 % 套基于铅酸电池的 就在 柏 林 . -3 $4 05 % 6电池储能系统并投入商业运营! 用于电
以及在电网中的功能尚缺少较为系统的论述% 因此! 本文对国内外的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的发展现状 和示范应用进行总结和阐述!并对其技术方向和未来 发展趋势进行探讨和展望!以期为我国电力系统安全 高效运行提供新的技术支持!并为未来智能电网中的 的储能系统建设提供参考建议%
2 &* +/3 4 5 6 7 8 * 69 ': 5 8 ; 5 < 5 / 8 6 &. +< 7 * 7 (7 5 = 5 * 0 * +, %&&%*' 2 &* +/ ! ; : < " ! = < >* 7 &7 &58 / )* ? ?5 @5 4 ')A 5 +7 'B 5 +5 8 ,C < 7 '8 / ,57 5 6 &+'4 ',C 7 &54 / 8 ,5 D < 6 / 4 55 +5 8 ,C < 7 '8 / ,5< C< 7 5 A &/ <,8 / ?(/ 4 4 C E5 6 'A 5 / F5 CA 5 7 &'? 7 '5 +< (8 5 )': 5 8 < C< 7 5 A8 5 4 * / E* 4 * 7 C/ +? < / B 5 7 C 'B : &* 6 &5 4 5 6 7 8 '6 &5 A * 6 / 4 5 +5 8 ,C < 7 '8 / ,5 &/ < E5 5 + '+5 'B 7 &5 ?* 8 5 6 7 * '+< 'B )8 5 B 5 8 5 +7 * / 4 ?5 @5 4 ')A 5 +7 ?(57 ' * 7 <(+* G(5)5 8 B '8 A / +6 5 H. + '8 ?5 8 7 ' )8 'A '7 57 &5?5 @5 4 ')A 5 +7 'B 5 +5 8 ,C < 7 '8 / ,5 < 5 @5 8 / 4 4 / 8 ,5 D < 6 / 4 5 5 4 5 6 7 8 '6 &5 A * 6 / 4 5 +5 8 ,C < 7 '8 / ,5 7 5 6 &+'4 ',C / +? < )5 5 ? () 7 &5 5 B B * 6 * 5 +7 (< 5 'B 4 / 8 ,5 D < 6 / 4 5 5 +5 8 ,C < 7 '8 / ,5 < C< 7 5 A ?5 A '+< 7 8 / 7 * '+ )8 '0 5 6 7 < &/ @5E5 5 + < (6 6 5 < < * @5 4 C < 7 / 8 7 5 ? / +? 6 'A )4 5 7 5 ? * + 7 &5: '8 4 ?HI &56 4 / < < * B * 6 / 7 * '+ / +? : '8 F* +, )8 * +6 * )4 5'B &5 A / * + ?5 A '+< 7 8 / 7 * '+ )4 / +7 < 'B 4 / 8 ,5 D < 6 / 4 5 5 +5 8 ,C < 7 '8 / ,5 < C< 7 5 A* + 5 4 5 6 7 8 '6 &5 A * 6 / 4 5 +5 8 ,C < 7 '8 / ,5 7 5 6 &+'4 ',* 5 < / 8 5 * +7 8 '?(6 5 ? 7 2 &* +/ / +? / E8 '/ ?/ 8 5 < (A A / 8 * J 5 ? / < : 5 4 4 / < 7 &5 * +< 7 / 4 4 / 7 * '+ < * 7 5 < 6 / 4 5 / +? B (+6 7 * '+ * + ,8 * ? 'B 5 4 5 6 7 8 '6 &5 A * 6 / 4 5 +5 8 ,C < 7 '8 / ,5 / 8 5 &56 &/ 8 / 6 7 5 8 * < 7 * 6 <'B A / * + 5 4 5 6 7 8 '6 &5 A * 6 / 4 5 +5 8 ,C < 7 '8 / ,5 < (6 & / <4 5 / ?D / 6 * ? E/ 7 7 5 8 C 8 5 ?'K B 4 ': E/ 7 7 5 8 C )'* +7 5 ? '(7 HI &5 + 7 < '?* (A D < (4 B (8 E/ 7 7 5 8 C 4 * 7 &* (A D * '+ E/ 7 7 5 8 C/ +? < ' '+ / 8 56 'A )8 5 &5 +< * @5 4 C5 K)'(+?5 ?HL * +/ 4 4 C 7 &55 K* < 7 * +, )8 'E4 5 A < 7 5 6 &+* 6 / 4 ?* 8 5 6 7 * '+ / +? B (7 (8 5 ?5 @5 4 ')A 5 +7 7 8 5 +? 'B 4 / 8 ,5 D < 6 / 4 5 5 +5 8 ,C < 7 '8 / ,5 < C< 7 5 A/ 8 5 ?* < 6 (< < 5 ?/ +? )8 '< )5 6 7 5 ?H > 7 ? @A " ) : 5 4 5 6 7 8 '6 &5 A * 6 / 4 5 +5 8 ,C < 7 '8 / ,5 4 / 8 ,5 D < 6 / 4 55 +5 8 ,C < 7 '8 / ,5< C< 7 5 A 4 5 / ?D / 6 * ? E/ 7 7 5 8 C 8 5 ?'K B 4 ': E/ 7 7 5 8 C < '?* (A D < (4 B (8 E/ 7 7 5 8 C 4 * 7 &* (A D * '+ E/ 7 7 5 8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