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笔面双第一的经验
黄简讲书法L 级课程笔记 基本笔画的知识点
黄简讲书法L1级课程笔记:基本笔画的关键点分类横竖撇捺备注起笔一面锋起笔 起笔用6号方向,接着横笔也是6号方向,起笔、行笔只用了笔锋的一个侧面。
中线是一直线,方向都是8—8,无须动手腕。
一面锋起笔就是看得见一个尖,起笔中线和行笔中线之间无须扭手腕。
一面锋起笔,露锋。
中线是一直线,一面锋起笔,一面锋行笔。
笔心直下:驭锋两面换起笔所谓两面换,就是起笔和行笔所走的方向不同,换笔心前后用了两个侧面。
6-3、9-6、9-3两面换还可以起到侧锋的开锋作用。
两面换起笔,就是起笔和行笔的中线不在一直线上两面锋起笔,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
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
起笔和行笔所用的侧面不同,要扭动一次手腕来调整中轴。
侧锋下纸,先取分数改变方向:衄锋三面换起笔三面换。
换笔心用三个面。
7-6-3、6-8-3、3-9-6、6-3-6起笔用两个面,行笔再换一次,第一段是入纸动作,第二段调整,第三段行笔。
如:7-9-8。
露锋三面换起笔,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
同样有竖起笔和横起笔之分。
藏锋起笔藏锋: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尖锋垂直下纸,就是一个圆点,这是标准的藏锋。
侧锋下纸是倒方向,然后转过来覆盖掉这个尖,又称为“藏头”。
藏锋起笔,是反向起笔,绕一圈把尖锋痕迹抹掉。
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是反向入纸,绕一个圈把尖锋的痕迹抹掉。
转圈顺时针、反时针都可以。
分类 横竖撇 捺备注藏锋两圈起笔(四面换)“蚕头”就转两圈。
藏锋两圈起笔,其实是用了四个面。
这里是右左上下,写了两个圈。
藏锋两圈起笔,通常用在平捺上。
跟隶书一横的蚕头写法完全一样。
行笔尖锋行笔笔管尽量保持垂直,推动笔尖,趯锋。
尖锋行笔,称为趯锋两种撇,都是从3号位开始写向7号位。
一种是直的,行笔的时候手腕向左,一左到底。
只有一个动作,书法中称之为啄。
另一种是曲的,行笔中要扭动手腕一次,先右后左,两个动作,这一种撇书法中称之为掠。
“波势”通常用来写最长的一横或者一捺。
尖锋行笔称为趯,竖管直锋,写出来的线条又称鳞勒。
学书法的20条经典书论,你能参悟多少?
学书法的20条经典书论,你能参悟多少?学书法,一是写,二是悟。
如果每日除了临帖,还有用毛笔写日记的习惯,是最好不过的,一来可以训练小字功夫,二来能够通过日常性书写消化临帖,久而久之兴许会形成自我风格。
当代很多书家都被国展”摧残“成了写字机器,技术很好,只是少了点“文气”。
字好又有文气的书家着实很难。
以下20条书论,对学习书法者多少有所帮助。
1、要笔锋无处不到,须是用逆。
刘熙载云:起笔欲斗峻,住笔欲峭拔,行笔欲充实,转笔则兼乎住起行者也。
逆入,涩行,紧收,是行笔要法。
2、创作以自然最高。
张怀瓘赞张芝草书合于自然而变化至极,又认为草书为书体中艺术性最高者,行尽势未尽,以无为而用,同自然之功。
3、学古人观之入神,则下笔能随人意。
所谓心得其妙,始能入神。
刘熙载云:学书通于学仙,炼神为上,炼气次之,炼形又次之。
书贵入神,而神有我神他神之别。
入他神者,我化为古也,入我神者,古化为我也。
4、米芾《海岳名言》云:壮岁未能立家,人谓吾书为集古字,盖取诸长处,总而成之。
既老始自成家,人见之,不知以何为祖也。
予以为集古而无祖,学书之门径也。
5、临摹学字中之字,会悟则字中有字。
融通则字外有字。
6、康有为对南北朝碑刻评价极高。
南北朝穷乡僻壤、无名书人碑,他以为无不佳、书皆神妙、有后世学士所不能为者,则过之。
清朝中叶以后,碑学大兴,学书者或不学帖而学碑。
碑多斧凿之痕,而少笔墨之趣。
化刀为笔,刀中见笔,学碑之要,亦学印之要也。
7、对文化经典研精勤思,方能理解书法乃人文之艺术。
文化传统之艺术,非技工之逞能。
吾人学书,当求艺之真,非求其胜也。
8、折笔与转笔亦是用笔之要处。
转折者,方圆之法,真多用折,草多用转。
折欲少驻,驻则有力;转不欲滞,滞则不遒。
真贵遒,草贵劲。
朱和羹《临池心解》所云甚当:字画承接处,第一要轻捷,不着笔墨痕,如羚羊挂角。
学者工夫精熟,自能心灵手敏。
然便捷须精熟转折须暗过,方知折钗之妙。
暗过处,又要留处行,行处留,乃得真诀。
书法形象口诀
书法形象口诀是一种帮助记忆和理解书法技巧的方法,它通常以韵律性强、易于记忆的语言形式表达。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书法形象口诀:
1. 横竖撇捺,四者皆有。
横如长弓,竖如直柱,撇如刀削,捺如剑刺。
2. 点线面体,四者皆备。
点如珠落,线如丝连,面如镜平,体如山立。
3. 疏密有致,浓淡相宜。
疏如晨雾,密如夜雨,浓如墨汁,淡如水痕。
4. 快慢适中,节奏鲜明。
快如飞箭,慢如蜗牛,节奏如歌,鲜明如画。
5. 结构严谨,布局合理。
结构如骨架,布局如布阵,严谨如石雕,合理如园林。
6. 笔法多变,技巧独特。
笔法如舞蹈,技巧如魔术,多变如风云,独特如个性。
7. 气韵生动,神采飞扬。
气韵如人,生动如生,神采如火,飞扬如鹰。
8. 意在笔先,形随心变。
意在笔前,形随心动,变化无穷,创新无限。
楷书的笔法与技巧
楷书的笔法与技巧
楷书是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一种,它是一种规范、明朗、端庄、秀美
的书写方式,具有浓郁的中华文化特色。
下面是一些楷书的笔法与技巧:
1.竖起笔:楷书的笔画粗劲有力,一般要先竖起笔,从上至下练习落笔。
2.顿挫用力:楷书特点之一就是笔画要顿挫,刚劲有力,使字体更加
优美。
3.点画分明:楷书的每个笔画用笔点分明,笔画粗细适度,避免笔画
相互交织而影响字形的清晰度。
4.间隔有度:楷书中每个笔画之间需要留有适当的间隔,这个间隔应
该适度,不能过小或过大,否则会影响字体的整体感觉。
5.颜料适量:楷书的颜料应该适量,不要过于浓重,也不要过于淡薄,使字体的线条有一定的韵律感。
6.写法熟练:楷书书写需要反复练习,让笔法熟练自然,加强对笔画
的掌控,让其更加流畅。
7.姿势正确:书写过程中,身姿应端正,眼睛应保持放松,身体保持
平稳,才能让笔法更加准确。
书法的十大技法
书法的十大技法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艺术形式,通过笔墨的运用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书法的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基础,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书法的十大技法。
一、点画结合。
点画结合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点和画的关系要相互配合,点要有画的依托,画要有点的点缀,这样才能使字体更加生动有力。
二、笔画粗细。
笔画粗细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根据字体的特点和书写的需要,掌握好笔画的粗细,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三、点画相间。
点画相间是指在书写过程中,点和画的排列要相互交错,点和画的大小要相互搭配,这样才能使字体更加美观。
四、起笔落笔。
起笔落笔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起笔和落笔的力度和速度,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五、结构分明。
结构分明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字体的结构和构造,使字体的结构分明,构造合理。
六、用笔灵活。
用笔灵活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根据字体的特点和书写的需要,掌握好笔的用法,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七、用笔有力。
用笔有力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笔的力度和速度,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有力。
八、用笔轻重。
用笔轻重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笔的轻重,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九、用笔疏密。
用笔疏密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笔的疏密,使字体的线条更加流畅自然。
十、用笔变化。
用笔变化是指在书写过程中,要掌握好笔的变化,使字体的线条更加丰富多彩。
书法的技法是书法艺术的基础,只有掌握好了这些技法,才能写出优美的字体。
希望大家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能够认真掌握这些技法,写出更加优美的字体。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
书法中如何用笔锋,深度解析!本文从笔性与笔锋两部分详细讲解了如何学会用笔。
关注微信公众号:毛笔书法爱好者,欢迎加蜗牛微信shufa176176一起探讨书法。
笔性书法首选讲究笔法,历代书法家都对笔法十分重视。
笔法是书法学习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是评判书法水平高下及风格雅俗的重要依据。
初学者入门,接受良好的笔法训练是能迅速提高及日后顺利发展的前提。
元代大书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然结字亦需用功,盖字因时而异,用笔千古不易。
”赵孟頫这句话有两层意思:一是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技法诸要素中,用笔是最重要的;二是用笔千古不易,书法虽然有字体风格面貌的不同,但用笔的基本规律原则是一致的。
对这句名言,几百年来,“用笔为上”是得到了普遍承认,但总有人对“用笔千古不易”提出质疑,因为在他们看来,仅以楷书的永字八法为例(启明按:关于永字八法,启功先生和田蕴章先生也有过比较经典的论述,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启明书法博客的这个文章《为什么初学书法要先练永字八法?仅练好永字八法就足够吗?》),每一个笔画都有不同的特征,运笔时须走不同的角度方向,有不同的提按起伏特征,怎么能说明用笔不变呢?楷书已是如此,更何况篆隶行草,颜柳欧赵,苏黄米蔡,不同字体风格,笔画形象变化无穷呢?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没有达到赵孟頫那种对笔法融会贯通的层面。
的确,入门时,觉得一个笔画有一个笔画的运笔方法,不同书体有不同字体的运笔诀窍,丝毫混淆不得。
当功力和思考达到一定程度,渐发觉不同的点画运笔彼此之间大有可通之处,都符合某种必须遵守的规律,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笔画自然生动有力,而不符合这种规律的运笔,即使笔画外貌模仿出来了,也必然是形象虚浮、神态呆滞、僵硬造作。
赵孟頫所说的“用笔千古不易”,指的正是这种运笔必须遵守的深层规律。
所谓“笔法”,指用笔中具有规律性、原则性的要领和法度,这种法度具有很大的普遍性,可以贯通适用于多种书体之中。
笔法具体包含有哪些重要规律呢?我们将两个方面来讲解笔法:(1)笔性(2)用笔的总原则。
书法知识竞赛找答案(题库版)
书法知识竞赛找答案(题库版)1、名词解释今草正确答案:亦称“小草”。
草书的一种。
始于汉末。
是对章草的革新。
笔画连绵回绕,文字之间有联缀,书写简约便。
为东晋王羲之所发扬完善。
唐代张怀瓘《书断》载:“(王)献之尝(江南博哥)对父云:古之章草,未能宏逸,顿异真体,合穷伪略之理,极草踪之致,不若藁行之间,于往法固殊,大人宜改体。
”更加纵放的“狂草”为“今草”的发展。
2、单选钢笔书法书写前的执笔角度大约为()度。
A、45B、60C、30正确答案:A3、名词解释执笔法正确答案:写毛笔字以手指执笔管的方法。
执笔,是进行写字活动的基本手段。
大致有如下几点:如双苞(即*双钩)、单苞(即*单钩)、回腕、撮管、握管、搦管等。
传自锺繇、王羲之、虞世南,陆彦远等综合而成的“五字执笔法”(即擫、压、钩、格、抵)。
经历代书法家长期书写的实践,咸认为是符合生理机能而又行之有效的正确方法。
4、名词解释双钩正确答案:书法术语。
①复制法书的技法。
法书上石,沿其笔面的两侧外沿以细线钩出,称为“双钩”,南宋姜夔《续书谱》称:“双钩之法,须得墨晕不出字外,或廓填其内,或朱其背,正肥瘦之本体。
”陆游有“妙墨双钩帖”诗句。
②一种书写“空心字”的技法。
据载:宋代蒲元,尝以双钩字写河上公注《道德经》,笔墨精细,若游丝萦绕,孤烟袅风,连绵不断,或一笔而为数字,分布匀稳,风味有余。
③执笔法的指法名称,与“单钩”相对。
北宋黄庭坚论书:“凡学字时,先当双钩,用两指相叠,蹙笔压无名指。
高提笔,令腕随已意左右。
”今以食指与中指上节、中节之间相叠,钩住笔管,称为“双钩”。
5、问答题为什么说元代是秦汉之后篆隶书程序微以来重新双苏的第一个?正确答案:正在元代书法全面回回的潮流中,篆隶书的双兴成为元代书法的重要景象,元代的篆隶书家达百人以上,足见卖时的兴盛程度,元代的篆隶书差别于秦汉的篆隶,有它独特的审美内涵,其主要特是可以将篆隶书创作纳进到文人书法创作的轨道上来,而非仅显于碑石版,从而使元代成为自秦汉之后篆隶书程序微以来重新双苏的第一个,并开启了明清文人篆隶书的源头。
51种“书法诀窍”口诀,教你从零基础学好一手书法,值得珍藏
51种“书法诀窍”口诀,教你从零基础学好一手书法,值得珍藏第一部基本笔画运行口决一、长横口诀长横不难写,方起圆收锋;左推竖转下,再转右中行;末端微上走,右下顿回锋。
(方起圆收锋)(横如桥,两端蹲实,中间底部起弓)(欲左先右)二、短横口诀短长露藏是不同,短横顺锋成船形;收笔稍顿尾上跷,船桥上下相对应。
(短横似船形)三、垂露竖口诀竖画也好写,横竖道理通;上推积大力,折锋横顿行;提笔转中下,左围成珠形。
(欲下先上)四、悬针竖口诀悬针垂露起笔同,中锋末端要分清;渐行渐提末梢处,针状出纸锋正中。
(想往下,先往上起笔)五、点画口诀(一)点画点画字中最重要,“画龙点睛”呱呱叫;点如高山落巨石,左顾右盼它架桥。
(二)方点逆锋起笔左上走,折笔向右成方棱;转锋右下弓起背,顿笔再转方石形。
(方点)(不同的两个点)七、捺画口诀捺笔首尾轻重异,“一波三折”记心里;逆锋左上折中下,毫展脚处提笔起。
(一波三折)八、提画口诀短撇掉头提笔见,撇提书写方向变;左下逆锋回转向,弓满劲足射出箭。
(形似提画)九、竖钩口诀竖钩写好并不难,倒提鹅头看得见;上部竖笔先书好,关键作钩在下边;扰如带球往下跑,遇阻杈脚急转弯;原路转回再踢出,一脚抛出左锋尖。
(竖钩倒提似鹅头)十、折画口诀(一)横折运笔横折不难写,横竖已学完;转角掌握好,折笔是关键;右昂下作顿,提笔劲用满;中锋直往下,横细竖相见。
(或横粗竖细)(二)竖折运笔横折竖折方向变,先竖后横转角见;提笔微左转横画,竖横接壤竖折现。
(竖折)十一、其他折画口诀横折竖折已学完,折笔搭配仍然见;灵活机动观配画,撇料取势是关键。
(如横折料钓、竖右折、横折撤)十二、竖弯钩口诀竖钩(竖)弯钩首笔同,竖笔书写右弯行;起钩两端上下齐,全笔右凸自然成。
(竖弯钓)十三、横折折弯钩口诀两笔连接一笔成,上下两画要分清;钩部接处上下齐,相近笔画分异同。
(指横折、横折弯钩)十四、横折弯钩口诀横竖两笔衔接成,折处书写仍相同;转竖执笔右弯走,驻笔返回左出锋。
笔画探微论八面出锋
笔画探微--论八面出锋一、神秘的笔法<一>神秘的笔法唐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有一节《传授笔法人名》,这样记载:“蔡邕受于神人而传之崔瑷及女文姬,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王羲之传之王献之,王献之传之外甥羊欣,羊欣传之王僧虔,王僧虔传之萧子云,萧子云传之僧智永,智永传之虞世南,世南传之,授于欧阳询,询传之陆柬之,柬之传之侄彦远,彦远传之张旭,旭传之李阳冰,阳冰传徐浩、颜真卿、鄔彤、韦玩、崔邈,凡二十有三人”。
蔡邕的笔法受于神自是神化或故弄玄虚之说,它否认了他勤学苦练、深入研究的事实。
蔡邕所处汉代,书法已经很成熟,书法家辈出,理论著作甚丰,一批书家甚至“专用为务,钻坚仰高,忘其被劳,夕惕不息,仄不暇食,十日一笔、月数凡墨。
领袖如皂,唇齿常黑,虽处众坐,不遑谈戏,展指画地,以草刿壁,臂穿皮刮,指爪摧折,见鳃出血,犹不休辍”【1】地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象蔡邕这样笔法技术成熟的书家应不足为奇。
在其后的二十多人当中传承的就是蔡邕等辈的笔法技术经验。
我们知道,任何科学、艺术的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而又对实践有指导和推动作用。
笔法就是书家在长期的书写实践中总结出的精妙的用笔经验或用笔规律,掌握它对于后学者是十分有益的,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历代书家对它都是极为重视的。
这篇笔法传承记录的本身就是一个证明。
<二> 笔法经验的效力及历代书家对它的重视钟繇得《笔法》后,从此得知“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的道理,由是书法更妙;其后晋人宋翼得钟繇《笔势论》,“依此法学,名遂大振”(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陈图后》);人称书圣的王羲之,也曾从父亲王旷那里得到了一本论用笔的秘著,书艺得以大进,使卫夫人吃了一惊;这种记述,屡见不鲜。
因此,人们对这种笔法经验的重视当在情理之中。
可是在以书取士的时代,这种宝贵的笔法经验(也可以说是决窍)是保密的,书家们把它当成了“祖传秘方”秘而不传,其所藏笔法论著,或携之入土,或仅作家传,即使千金亦无法求得,这也从侧面说明这种笔法经验(规律)对于掌握书写技术具有很好的效用及悟出这种笔法规律的难度。
书法用笔结构章法形容词
书法用笔结构章法形容词
书法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通过运用特定的笔法和结构章
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
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来描述书法的用笔结构
和章法,以及一些形容词来更好地描绘它们。
1. 用笔结构:
书法的用笔结构包括起笔、承笔、转笔、收笔等步骤。
起笔是
指笔触与纸面接触的瞬间,要有稳定的力度和适度的压力。
承笔是
指书写过程中的继续笔触,要有连贯的流畅感。
转笔是指改变笔势
的瞬间,要有自然而流畅的转折。
收笔是指结束一笔的瞬间,要有
适度的力道和自然的收尾。
2. 结构章法:
书法的结构章法是指字体的布局和组织方式。
它包括整体布局、字间距、字形比例等因素。
整体布局要求平衡和谐,字与字之间要
有适当的间距,以保持整体的稳定感。
字形比例要求每个字的各个
部分相互协调,整体形状匀称美观。
3. 形容词描述:
书法的用笔结构可以用以下形容词来描述,稳定的、流畅的、自然的、准确的、有力的、灵动的、细腻的、饱满的、舒展的、顺畅的。
书法的结构章法可以用以下形容词来描述,和谐的、平衡的、整齐的、规范的、美观的、稳定的、匀称的、协调的、适度的、合理的。
通过运用这些形容词,我们可以更准确地描绘书法的用笔结构和章法,展现出它们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这些形容词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书法艺术的魅力所在。
两面三点执笔法
两面三点执笔法
目前我们很多硬笔书法教材讲到的执笔方法,都只是讲到了手指握笔的位置,而没有真正让学书者掌握书写过程中手指与手腕的配合。
我在中学硬笔教学当中让我们的学生用“两面三点执笔法”有效地调动了手指与手腕的灵活性。
那么什么是“两面三点执笔法”呢?所谓的“两面三点执笔法”指的是要把握好手指捏笔的两个面和三个用力点。
“两面”是指拇指和食指的肚面。
两个肚面捏住笔杆, 这个“捏”字诀很关键,说明了用力的程度,我们握住笔要轻松为标准,这样写字才放的开。
“三点”的第一点,是在中指内侧的指甲根处。
写字时一半用中指指甲、一半用指甲根处的肉抵住笔杆。
指甲较硬,笔杆压的时间再长,手指也不会疼痛,而指根的肉又起到了固定作用。
在中指下面,无名指与小拇指并,握成半圆形。
无名指指尖贴住纸面,小拇指侧面全部贴住纸面,无名指与小拇指并拢的指尖往外超过中指指尖一点儿。
第二点是在食指指根最高骨处稍偏下一点的位置,笔杆斜靠此处。
第三点是顺着小拇指一侧,靠近手腕线硬骨处。
此点最为关键,虽不是笔杆接触点,但以此点为支撑点,控制手掌的移动,一字未完成时,支撑点不能移动。
执笔状态是:上面一个圆,下面半个圈。
掌根做支撑,指实掌心空。
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书法之妙,全在用笔书法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创造意境表达感情的造型艺术,因此,书法之妙,全在用笔。
这一点,在毛笔基本定型的秦代,在书法上有造诣的李斯、蒙恬就已经认识到了。
李斯用短锋扁笔书写“小篆”,立后学之宗祖。
蒙恬不仅改良成功了流传至今的毛笔,还撰写了中国书法史上第一部论述毛笔的著作《笔经》。
也就是说,早在两千多年前,先贤们就已经开始研究用笔方法---笔法了。
由于“笔法”在书“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两千多年来,历代书法家、书法理论家不断地进行深入细致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用笔方法。
这些书家,越研究越觉得“笔法”实在是“奥妙无穷”,有时难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语言文字准确地表述清楚,于是,便创造了一种“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类社会的事物形象来类比如何用笔,以便使自己和后学者领会并掌握笔法的要领。
翻阅历代书法典籍,选出以下9位书法家主要的16个用笔“比喻”,大体按时间顺序列出来和同道共勉。
用笔如“鹰望鹏逝”李斯不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阐述笔法的第一人。
“鹰望鹏逝”这个比喻就是他说的(也有学者认为是蒙恬的话)。
原话是:“用笔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意思是:作书用笔要像苍鹰、鹏鸟捕食那样,先在空中飞翔、回旋、观望,看到“目标”之后疾速下飞贴近捕捉。
这个比喻告诉我们,书者在笔头着纸之前,要先在空中摇曳取势,作落笔的“精神准备”,看准---弄清笔性、纸性、墨性、字体、字意;考虑好布局、风格之后,迅速下笔,方可捕捉到“目标”---预想的书写效果。
清代书法家朱和羹说:“能如秋鹰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笔之法得之矣。
”“鹰望鹏逝”法,也被称作“摇笔”。
用笔如“游鱼得水,景山兴云”这两个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说的,故而放在一起阐述。
总的意思是用笔不要做作,要自然舒畅。
要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舒展活泼地游动;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云朵一样,飘然、悠闲、自在。
关于笔法问题
关于笔法问题古人讲笔法往往和结构混为一谈,搞得神秘兮兮。
本文以简单实用的角度,让书友能够学以致用,看完这篇文章就能解决笔法大部分问题,便于初学入门。
笔法通常和笔画联系到一起,笔画是运用笔法书写产生的具体形态,一个笔画,分为:起笔,行笔,收笔。
对应到毛笔运动的轨迹来看:笔毫由开始的聚拢状态到笔毫铺开再到笔毫聚拢。
如何让笔毫的铺开与聚拢这可以理解为是笔法。
下面具体阐述:一个笔画由起行收构成,由于入笔角度,提按力度,笔画弧度,行笔速度的不同产生不同形态。
一、起笔可以:尖起(凌空取势,)、切起(手起刀落)、逆入(转入)。
这三种方式都是让笔毫铺开,只不过尖起是毛笔边行笔边铺开,切起是入笔后立锋铺开而已。
笔画分别呈现效果为:尖,方,圆。
尖起的如下图“此”字与“一”字。
切起的如下图“丧”字。
逆入的如:“平”,“酷”字。
行笔,一般我们讲究中锋行笔。
中锋是指:笔锋始终保持在行笔轨迹的中心。
也就是古人说的:“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即指的中锋运笔。
中锋用笔出来的效果厚实,饱满,中间实,两边虚,如锥画沙。
中锋效果图中锋行笔时,根据笔毫铺开程度不同,可以分为裹锋和铺毫,裹锋出来的笔画圆润一点,铺毫出来的笔画方硬一点。
裹锋时笔杆与行笔方向相同,笔杆前倾铺锋时笔杆与行笔方向相反,笔杆后倒注意:不存在绝对的中锋。
只要下笔,笔锋一定有偏侧,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初学时会讲中锋,因为这是参照标准。
后期,中锋,侧锋无差别。
侧锋,指运笔时笔锋所处的位置不在笔画中心,偏向一侧。
侧锋效果:可以使线条跌宕多姿,富有变化。
正如古人所说的“正以取劲,侧以取妍。
”“正以主骨,侧以取态。
”箭头所指为侧锋行笔原则:在以中锋为主的前提下,适当运用侧锋,任何书体,用笔都是以中锋为主。
收笔的两种方式:出锋和回锋,这两种方式都是让笔毫聚拢,使毛笔恢复锥状,保持弹性。
出锋和回锋使笔画分别呈现效果为:尖,圆。
下面谈笔画的四个度:入笔角度,提按力度,笔画弧度,行笔速度入笔角度:要多变,不雷同。
什么是八面出锋?
什么是八面出锋?八面出锋有两解:一是就字而言,指运笔自如,能按照书写要求,在字的任何一个方向收笔出锋。
古人说字有八面,各面都可出锋,故曰八面出锋。
一是就笔画而言,意为能运用笔毫的各个部位、各个方面,按照书写要求,写出要写的笔画,也就是要求一笔写来,既善于处理笔尖、笔腹、笔根,又善于处理中锋、上侧锋、下侧锋、左侧锋、右侧锋,合为八锋,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写出理想的笔画。
应该说,后一种是对八面出锋更深一层的理解,也是对运笔书写提出的更高要求。
出锋,是与藏锋相对的。
藏锋笔画含蓄沉着,圆劲厚重,内显骨力,所谓“藏锋以包其气”;而出锋笔画活泼锋利,挺拔自如,外露精神,所谓“露锋以纵其神”。
唐宋书家不仅善用藏锋,而且多注重用出锋,唐代颜真卿《多宝塔》和宋代米芾《方圆庵记》即是突出例子。
两碑整篇结构严密,端庄而灵动,藏露(出)兼施,平侧偃仰,自如地八面出锋,犀利挺拔,显得静中有动,秀媚多姿。
正如清代蒋和在《书法正宗·笔法精解》中所云:“唐宋碑刻,多出锋,芒锻话利。
运笔之法,斜正上下,平侧偃仰,八面出锋,始筋肉内含,精神外露,风彩焕发有神。
”要做到八面出锋,实非易事。
按前一种解释,关键是要善用中锋行笔,即运笔或平或斜,或便或仰,都要把笔锋调整到笔画当中。
清代王樹《论书剩语》云:“如此则笔锋不倚上下,不偏左右,乃能八面出锋。
”而按后一种解释,仅善用中锋行笔是不够的,还必须善用侧锋——不同方向的侧锋,和熟练运用笔毫的尖、腹、根三部分,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不但会“铺毫”,能把笔毫各部分铺开,而且会“拢毫”,能把铺开的笔毫再扰起来。
著名书家欧阳中石等所著《楷书浅鉴》云:“只会铺开,不会扰起,谈不到会“铺毫’。
惟其善于‘铺毫’,才算会用笔,才谈得到写字。
”因此,学书者要通过反复临帖,努力提高运笔能力,熟练地运用笔毫的各部分,既善用中锋,又善用侧锋,既能“铺毫”、又能“拔毫”。
正如清代周星莲在《临池管见》中所要求的:“能将此笔正用,侧用,顺用,重用,轻用,虚用,实用,搞得定,纵得出,道得紧,拓得开,浑身都是解数,全仗笔尖毫末锋芒指使,乃为合拍。
韩方明《授笔要说》(一)
韩方明《授笔要说》(一)
韩方明,唐代书法家,贞元年间(785-805)人。
擅长八分书,有书迹《新开隐山记》。
有关他的其他生平事迹,史书难觅。
著有书论《授笔要说》一篇,收入南宋陈思的《书苑菁华》内。
《授笔要说》历述笔法传授渊源,重点阐述用笔,推崇传统正宗的用笔原则,从最基本的执笔上讲求书法创作的力势和神气。
韩方明关于笔法的见解是钟、王、智永、张旭以来世代相传的经验总结。
他提出执笔的原则是“易便”和得力,强调有效实用。
他以此衡量五种执笔方法,认为第一种“执管”的方法提出的“双指苞管”“五指共指”“实指掌虚”“平腕双苞”的要求,符合这一总原则。
“五指执笔法”是经古人长期实践的执笔法则,可以说首先总结五指执笔的韩方明。
与执笔密切联系的是运笔,韩方明引徐璹运笔之法说明,执笔贵在便稳,运笔贵能轻捷,两者配合,就能达到轻沉、便涩结合的效
果。
韩方明还引徐璹的话说明,用笔当先用心。
(杨成寅主编《中国历代书法理论评注》,杭州出版社)。
王羲之笔法的三大技巧
王羲之笔法的三大技巧王羲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作品在书法界有着极高的地位。
他的笔法独特,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深受后世书法家的推崇和借鉴。
在王羲之的笔法中,有三大技巧是非常重要的,它们分别是"点画"、"顿挫"和"质势"。
"点画"是王羲之笔法中的第一个重要技巧。
在点画中,王羲之注重笔画的起落和力度的变化。
他用笔的疾慢、轻重、宽窄等变化来表现字的形态和意境。
他的点画技巧非常细腻,能够通过几笔几点来表达出深远的意境。
这种点画的技巧使得王羲之的字体充满了生气和活力,让人看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顿挫"是王羲之笔法中的第二个重要技巧。
在顿挫中,王羲之注重笔画的延展和收缩。
他善于运用顿挫的技巧来表现字的韵律和节奏感。
他通过在笔画中设置停顿和突出的地方,使得字体的形态更加丰富多样。
这种顿挫的技巧使得王羲之的字体具有了很强的动感和节奏感,让人看了有一种流畅的感觉。
"质势"是王羲之笔法中的第三个重要技巧。
在质势中,王羲之注重笔画的粗细和轻重。
他善于运用质势的技巧来表现字的立体感和力度感。
他通过笔画的粗细和轻重的变化,使得字体的质感更加丰富和立体。
这种质势的技巧使得王羲之的字体具有了很强的立体感和力度感,让人看了有一种仿佛能够触摸到的感觉。
总的来说,王羲之的笔法中有三大重要技巧,分别是"点画"、"顿挫"和"质势"。
这三大技巧使得王羲之的字体充满了生气和活力,具有了很强的动感和立体感,让人看了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王羲之的笔法对于后世的书法家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借鉴和学习的对象。
通过学习王羲之的笔法,可以使自己的字体更加生动有趣,更加具有个人风格。
所以,我们应该重视王羲之的笔法,学习其中的精髓,不断提高自己的书法水平。
毛笔书法笔法一点通
毛笔书法笔法一点通学习书法,除了掌握正确的拿笔姿势、坐姿、运腕的基本功,还远远不够。
要想学好书法,每个人都必须掌握用笔的方法。
用笔,也称运笔或笔法。
楷书四大家赵孟頫说过:书法以用笔为上,书法的点画形体都是直接由用笔而产生的,学会了用笔,也就等于掌握了书法的关键。
起笔、行笔、收笔起笔、行笔、收笔是指书写一种点画笔锋运动的全过程。
写任何一个点画都要经过起笔、行笔、收笔三个阶段。
起笔要“逆入”,即逆锋起笔,欲右先左、欲下先上。
即使在写露锋起笔的点画,也要凌空取逆势落笔。
像跳远欲进先退、像拳击欲伸先缩。
行笔要“涩行”,即指书写者人为地制造一种阻碍笔锋运行的力量,同时又要克服这种力量而前行。
如果锋浮纸面、信笔而过,则墨不入纸,点画无力。
收笔要“紧收”,即回锋收笔,也就是指有往必收的收笔方法。
古人说“一笔之法、妙在起止。
起止得宜、则画无不美”提笔、按笔提笔写出来的点画线条比较细匀。
按笔写出来的点画线条比较粗浓。
用笔提中有按、按中有提,才提便按、才按便提。
这种笔法的变化是迅速连贯、交替进行的,动作很微妙。
运用好提按笔法,写出来的点画轻重分明、活跃生神、节奏感强、富有神感。
转笔、折笔转笔指在起笔、行笔或收笔的转折处,笔不停驻、用力均匀、顺势转锋。
写出没有方折棱角,圆而有力的点画。
折笔指在起笔、行笔或收笔转折处,要顿笔折锋,写出方整刚劲、有棱角的点画。
转以成圆、折以成方。
用笔须有转折之妙,点画应以方圆兼备为佳。
中锋、侧锋中锋也称正锋,是指笔毫尖处于点画中心的一种运动方式,墨汁均匀渗开,写出的点画圆润结实,具有立体感。
篆书、楷书多用这种笔法。
侧锋也称偏锋,指行笔时,笔锋偏在点画的一侧,写出来的点画跌宕多姿,富有变化。
行草作品中常见这种笔法。
中锋侧锋应该交替使用,没有侧锋,也就没有中锋。
藏锋、露锋藏锋指写出的点画藏头护尾,不露笔锋,笔锋包藏在点画之中。
藏锋用笔要注意笔管要正,正所谓:笔正则藏锋。
藏锋以包其气,给人一种精神内含的感觉。
书法上“疏密”对比很重要,但难题并不难,掌握两个规律就能办到
书法上“疏密”对比很重要,但难题并不难,掌握两个规律就能办到在书法艺术的学习传承上,有一句话,叫“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
在对行草书结构技法“疏密”的解读上,不管是古代书法名流的书论也罢,当代的专家,学者的论言,专著也罢,一些授人以学的书法导师,教师,网络课程教学也罢,文章的图文示例也罢,都存在下面几个问题1.从来没有一本书,也没有一个人说明汉字中什么地方该“疏”,什么地方该“密”,没有逻辑和规律的揭示,对法理的解读和认知,停留在浅表的概念层面;2.东一榔头西一棒槌,胡指乱点,说的头头是道,看似高明,实则心中无数,看到那说到那,点点滴滴,不成体系;3.最常见的是一个字一个字的解读,图示,看起来说的明白,但常用汉字5000个左右,一个一个说而教,使人学而知,就是要累死他人,让人学到猴年马月。
可以断言:不管是谁在说,谁在教,那些只提出概念,不揭示规律,或者一个字一个字指指点点的说教,要么是有意故作高深,要么是真正的糊涂虫。
乱象和真相只隔着一层纸。
“疏密”变化在行草书的结构造型上,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
但“疏密”变化本质上是结构造型上收放关系次生的,字的结构造型,何处该疏,何处该密,既不是人为随意营造的,更是有必然规律的。
收放对比是行书造型中所有对比关系的总领,是关键的关键,核心的核心。
在营造收放对比关系的同时也次生了疏密对比关系。
董其昌《画禅室随笔》“作书之法,在能放纵,又能攒促。
每字失此两窍,便如昼夜独行,全是魔道矣。
”此言直指问题的关键。
所谓“放纵”和“攒促”,说的就是收放关系。
而收放关系一定会产生“疏密”对比。
其法理是:1.在整字的一定大小的空间范围内,有放必有收。
放必显笔画粗,长,大而显得疏;为应对放,收必显笔画短,细,小而显得密。
2.为有意营造收放关系,而有规律性的“弱化排横”“见方必小”,是形成疏密对比变化的唯一唯二的法则。
“弱化排横”,“见方必小”,是“快乐书法营”行草书结构造型上,对“疏密”变化的这一重要技法应用的概括。
“八面出锋”图解,实用!
“八面出锋”图解,实用!篆刻'书法的点画无论外貌形式如何变化,都要求符合以下共同的审美规范:一、质感强,浑圆,厚实,凝重,如铸如刻;二、意味含蓄、隽永,忌直白外露;三、气势通达,畅而不滑,涩而不滞。
根据笔性及书法审美的要求,总结前贤的经验,书法运笔应遵循以下三个基本原则:1中锋用笔的原则中锋运笔,即笔锋移动时,保持主锋在笔画中心,副毫在笔画的两边和四周,这样笔端所含的墨汁,就从点画的中心向四周渗出,写出的点画,重心即在中间,呈现出立体感。
中锋状态下形成的笔画圆润保满,质地厚实,立体感强,给人以浑厚含蓄,精华内蕴的艺术感。
因此,历来书家以为中锋用笔是千古不易的原则。
古人说:“能运中锋,虽败笔亦圆;不会中锋,即佳颖亦劣。
”“笔得中锋则肉在外而骨在内。
”展开剩余91%中锋示意图1、怎样才能做到中锋运笔呢?关健是能够“立锋”运笔,笔锋立起,不专门倒向哪一边,“锋正则四面势全”,这时无论走向哪个方向都得中锋。
所以,凡顿笔后,(不管在起笔或在运行中段)均要尽力将倒下的笔锋撑立起来,要撑起笔锋,要领是两个字——“回顶”(古人著述中常见的回锋、挫锋、蹲锋、驻锋等,都是指把笔回顶一下,用劲的轻重深线有别而已),是运笔中最要紧的技术动作,是功力的标志,掌握之后,很多运笔问题都以此迎刃而解。
由于运笔顺逆用劲的不同,中锋有裹锋、铺毫的细微区别:裹锋:运笔时笔管前倾,笔毫被顺拖着走,笔锋自然地向中央收拢,线条中实两边略虚,如刘熙载《书概》中说:“徐弦小篆,画之中心有一镂浓墨正当其中,至于屈折处亦当中,无有侧处,盖得蔡中郎遗法也。
”写楷书的长横、篆书、连绵草等细劲而圆的笔画常用这个方法。
铺毫:运笔时管是稍后倾的,笔毫被推着前进,因而被整齐地打开,呈万毫齐力状态行进,线条两边轮廓线特别有坚实感。
魏碑方笔多为这运笔。
2、侧锋与中锋笔画方向改变的时候,要继续保持中锋就必须调换笔锋的方向,由于考虑到笔势连贯和行笔速度的需要,往往不是等锋完全调换过来了才继续行走,而是行进与调锋同步完成,即一边走笔一边转向,笔毛是由躺卧着渐渐站起来的,锋是由边侧渐渐收归中心线,这一段的运笔就称作“侧锋”。
软笔行书书法鉴赏
软笔行书书法鉴赏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下面小编带给大家的是软笔行书书法鉴赏,希望你们喜欢。
软笔行书书法鉴赏行书用笔十二法行书的用笔方法很多,掌握行书的用笔方法是至关重要的,用笔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书写质量。
一、用毫得当行书用笔,一般以只用毫之全锋的三分之一为度,最重的按笔也不宜超过二分之一。
这样,行笔时即按得下,又提得起。
当然,这并不绝对,喜用短锋笔和长锋笔作书的人,往往不受此限制,或用全锋、或用锋尖,只要掌握得当,做到梁巘《评书帖》中所要求的那样:“用笔宜着实,又要跳得起,不可使笔死捺在纸上。
”若用小毫写大字,就会捉襟见肘,形同枯槁。
字的肥瘦,亦往往与用笔的大小、深浅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笔毫太过,则笔画就会刻板、扁平、浮薄而失天机。
二、迟速得宜行书行笔速度,不可一概而论,应该说或迟或速兼而有之,还须视通篇之需要,虽系一字,即可快疾如风,又可迟同逆舟。
因而,行书行笔之迟速不可只以中速而论,更不可以加速急书为是,应静气平心,乘心遣毫,一抒情致为佳。
清人《书法秘诀》中提出:“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
”三、笔笔送到行书在用笔上必须作到“笔笔送到”,所谓笔笔送到,就是在一个笔画运行的过程中,要使笔锋到位,不能笔肚到了笔画末端,而笔尖才到中途即挑出或折出。
这是行笔提起的关键,这笔笔送到的功夫来源于楷书笔法的功底,不然送不到位,笔画质量就差。
四、欲横先竖、欲竖先横横画、竖画的起笔不论藏露,都与楷则原理一致。
横画中不承上画的露锋起笔,尤须注意,不使尖笔过多,以防笔画的单薄刻削,要使起笔处丰满厚实。
竖画的落笔先要向右切入,再按转直入,以防过于尖刻之病。
五、牵丝不粗姜夔在《续书谱》中提出:“是点画处皆重,非点画处,偶相引带,其笔皆轻。
”如果画与画、字与字的萦带荦丝粗了,就会有喧宾夺主、连绵缠绕之嫌。
六、转锋如筋转锋是以腕转动运笔,使锋毫环转写出不带棱角的线条,即“转以成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后空虚症闲来无事分享下自己的公考经验额本人行测还行申论一坨面试一般
一家之言不喜勿喷
各位看官要谨记公考考的不仅仅是实力还是运气做任何事情都有运气的一定成份
但是在我们无法捕捉运气的时候提升自己的实力才是杀手锏
【行测篇之常识】
常识需要复习吗?废话有不需要复习的吗。
你光看到人家裸考考了XXX分你咋看不到人一年看的书比你前半辈子还多呢~
常识是标准的考知识积累和人品虽然看书效果不是那么明显但是你闲着没事的时候看书总是有用处的
坐公交的时候把玄幻小说切成人民网
上大号的时候把娱乐八卦换成新华网
看电视的时候把狗血电视剧换成CCTV 新闻频道
当一切养成了习惯当你保持每天都刷人民网新闻联播的时候常识就在不断地学习!学习!学习!而且是潜移默化的存在在你的脑海里
当你关注的东西从明星八卦换成了民生大事你对近期热点了如指掌你对政府最近大事如数家珍
那么常识肯定会有提升的!
(应试技巧)常识要在发卷子的瞬间做此时阅卷老师会说不要做题目管球他你就做了他也不能把你卷子收了
行测的时间就是生命能节省一点就节省一点
全靠第一感觉知道就知道不知道就不知道争取看完题目答案就勾出来20秒一题都够做完立即进行下一部分
【行测篇之言语理解】
言语估计是答案最不标准的一个题型了绝对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每人都认为自己的看法是正确的
但是关键是你得跟出卷老师想到一起去作为一名理科男我的言语是整套行测最弱的地方因为做了根本就没底不知道到底对不对
选词填空只能靠积累了有点当初高考语文前几题的感觉看啥都像纠结的不知道选啥一般采用排除法比较好做
我不知道哪个是对的但是咱能看出来哪个是绝对错误的。
段落阅读可采取找关键词转折点一般来讲转折点后面的才是重点(长短不一选最长——!)
哎言语我还是觉得语感最重要没事朗读朗读一些好文章总归是好的而且题海战术会有一定的效果可以提升自己语感做多了就有感觉了~~~~
另外在平常练习的时候不要过多纠结一些争议的题目毫无意义因为正确答案永远是个迷选大家都选的随大流是不会错的。
(应试技巧)这个部分也不要花太多时间因为不是你花时间就能做对的题目尽量做快点把时间腾给后面的资料题
【行测篇之数量关系】
这是个大头是个非常容易拉风的题目高手错个2 3个很大一部分人选择放弃还有一部分人选择跟他们死磕差距瞬间就出现在这个上面
数量关系是理科的天然优势毕竟很长时间的数学积累放在那里而且数量关系基本上一大半解二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解出来
文科生就表示心碎了无痕只有拼人品
数量关系基本上也就那几类:行程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商品利润问题方阵问题逆流顺流问题种树问题排列组合工作效率问题
可以说全都是有公式可循的以前听人说过有这方面的专门模块训练不过我没买过应该不错吧针对性的训练重点是理解
就可以一通百通了
(应试技巧)这一块一定要放在最后做因为很占时间而且不一定能做对可以说是性价比最低的一部分
但是也不能放弃不能给自己心里预期就是哎呦反正做不对我就蒙吧这个态度是不对的
跟国足似的我们可以笨但是我们不能不努力,尽量的去做在有限的时间内把简单的自己会的保证做出来2分钟算不出来立即放弃蒙一个顺眼的
别的就多拜拜春哥自求多福吧~~~~~~~~
我发现我写了那么多没啥用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