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版之课程目标篇
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最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 课程目标整理版 - 小学阶段
识 技
●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 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
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 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现象;认识物体的相 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
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简单图形 的运动过程,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运动后的 图形,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一些基本方法;掌握测
欲。
学活动。
参与数学学习活动。
●在数学学习过程中,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 2.在他人帮助下,感受数学活动中的成功,能尝 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体验克服困难、解决
情 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试克服困难。
问题的过程,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
感
●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
态
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 3.在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认
问 ●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2.了解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
题 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 道同一个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解
●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
决
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
能
量、识图和画图的基本方法。
●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 3.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了 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
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 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一 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随机事件和事件发生 的等想、证明、综合实践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与2001年版相比,数学课程标准从基 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到实施建议 都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和全面。 下面我们就2011修订版与2001版课标 相比较所体现出的变化具体的进行解读。
一、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2001年版分四个部分:前言、课程目标、 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建议。 2011年版: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和实施建议,并有附录。把其中的“内容标 准”改为“课程内容”。前言部分由原来的 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改为课程基本性质、 课程基本理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解读——小学数学
关于修订工作的几点说明
2001年,在国务院的直接领导下,教育部 启动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颁布了义务教 育20个学科课程标准(实验稿)。 按照改革工作的总体部署,2003年开始组 织课程标准修订工作,2011年3月,基本 完成了修订任务。 2011年12月28日教育部正式颁布《全日制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
1.提纲挈领,领悟课标。 (1)理解课标理念 (2)明确“四基”要求 (3)正确处理“四个关系” (4)掌握四个领域内容调整 (5)提高“四个问题”能力( (6)领悟10个核心关键词的内涵和外延
2.依据课标,找出差距。 (1)改变教学中的“十多十少“现象 ●课程理念知道多,理解落实比较少; ●关注教学情景多,创设有效情景少; ●关注教学形式多,关注教学实效少; ●操作实践活动多,有效探究活动少; ●师生互动废话多,启发引导语言少; ●课堂无效活动多,学生必要练习少; ●教学设计拼凑多,个性创新设计少; ●现代媒体运用多,优化整合运用少; ●关注表面知识多,领悟思想方法少; ●学生参与活动多,积累活动经验少。 (2)克服课堂教学中的“四个满堂” ●满堂问●满堂动●满堂放●满堂夸 (3)避免教学中的“四个虚假“ ●虚假地自主学习 ●虚假地合作交流 ●虚假地自主探究 ●虚假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渗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国各地中小学数学教学的指导性文件。
2011年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在总结前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数学教学的最新发展和成果,对我国义务教育数学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严格的规范。
该标准的实施,旨在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课程目标。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这包括数学知识、数学技能、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四个方面。
数学知识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概念、定理、公式等;数学技能是指学生掌握的数学计算、证明、推理等能力;数学思想是指学生形成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观念;数学方法是指学生解决问题的数学策略和方法。
通过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数学素养。
二、课程内容。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内容设置更加科学合理,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课程内容包括数与代数、几何、函数与方程、统计与概率四个部分。
数与代数部分主要包括数的性质、整数、有理数、实数、代数式、方程与不等式等内容;几何部分主要包括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定理;函数与方程部分主要包括函数的概念、性质和图像、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等内容;统计与概率部分主要包括统计调查、统计图表、概率的基本概念和计算等内容。
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将全面掌握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为将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数学基础。
三、教学方法。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启发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学习等。
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通过这些教学方法,学生将更加主动地参与到数学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效果。
四、评价标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完整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总目标二、学段目标第三部分课程内容第一学段(1~3年级)第二学段(4~6年级)第三学段(7~9年级)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第一学段(1~3年级)数与代数第一学段(1~3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一学段(1~3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一学段(1~3年级)综合与实践第二学段(4~6年级)数与代数第二学段(4~6年级)图形与几何第二学段(4~6年级)统计与概率第二学段(4~6年级)综合与实践数学课程标准的修订情况修改完善课标稳步推进课改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理念与特征数学课程标准与现行数学教学大纲的比较第一部分前言第二部分课程目标第三部分内容标准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实践活动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数与代数二、空间与图形三、统计与概率四、综合应用第四部分课程实施建议第一学段(1~3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二学段(4~6年级)一、教学建议二、评价建议三、教材编写建议第三学段(7~9年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比较:既要开发运用,又要考虑教学内容的 需要,以及培养目标的实现
四、“双基”变“四基”
原文:“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现文:“四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掌握数学基础知识 训练数学基本技能 领悟数学基本思想 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
原文:数学课程——数学——数学学习—— 数学教学——评价——信息技术
现文:数学课程——课程内容——教学活 动——学习评价——信息技术
变化:在结构上由原来的6条改为5条,将原 《标准》第2条关于对数学的认识整合到理 念之前的文字之中,新增了对课程内容的 认识,此外,将“数学教学”与“数学学 习”合并为数学“教学活动”。
一、关于总体框架结构的变化
• 总体框架基本没变,都是四个部分。 • 实验稿:前言、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和
课程实施建议。 • 2011版:把其中的“内容标准”改为
“课程内容”。 • 前言部分由原来的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
两个部分,改为课程性质、课程基本理 念和课程设计思路三部分,增加了课程 性质。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 现文: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 率、综合与实践
七、主要的关键词的变化
• 原文: 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 应用意识、推理能力
• 现文: 数感、 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 几何直观、 数据分析观念、 运算能力、 推理能力、 模型思想、 应用意识、 创新意识。
符号感为何改为符号意识
现文: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关注 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 的水平,也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 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比较:过程与结果、学习水平与情感态度 两者同等重要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理念及总体目标一.《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十个核心概念在《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中十个核心概念的内涵在标准当中,设计了十个核心概念,和原来的标准实验稿相比有所增加,有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1、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2、符号意识主要是指能够理解并且运用符号,来表示数,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
知道使用符号可以进行运算和推理,另外可以获得一个结论,获得一个结论具有一般性。
符号意识有助于学生理解符号的使用,是数学表达和数学思考的重要的形式。
3、空间观念主要是指根据物体特征,抽象出的几何图形,根据几何图形想象出所描写实物,想象出实物的方位和它们的相互位置关系,描述图形的运动和变化,根据语言的描述,画出图形等等。
4、几何直观主要是指利用图形描述和分析问题,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
几何直观可以帮助学生直观的理解数学,在整个数学的学习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5、数据分析的观念是指:了解在现实生活中,有许多问题应当先做调查研究,搜集数据,通过分析做出判断。
体会数据中蕴含着信息,了解对于同样的数据可以有多种分析的方法,需要根据问题的背景,选择合适的方法,通过数据分析体验随机性。
一方面对于同样的事物,每次收到的数据可能不同,另一方面只要有足够的数据,就可以从中发现规律,数据分析是统计的核心。
6、运算能力是指能够根据法则和运算正确的进行运算的能力。
培养运算能力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算力,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
7、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当中,经常使用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2011版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解读
一、数感
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
估计等方面的感悟。
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
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
简单、通俗地说,数感就是数的感觉。
3000006000 三十亿零六千
读出数感!
30600, 30060, 30006
三万零六百 三万零六十 三万零六
“多样化”旨在“各取所需”, 乙湖
()
适应不同学生!
水深 60米
海平面0米 甲湖 水深 20米
20 米
甲湖水面高度记作0米,甲湖水底高度记作( -20)米;乙湖是堰
塞湖,水底高度记作( +20)米,水面高度记作( +80)米。
2.你知道全校做早操,操场上有多少人吗? 大约1000人,
想一想,( )个这样学校的学生集中在一起,约一万人.
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目录
第一部分 前言 第二部分 课程目标
一、总目标 二、学段目标 第三部分 课程内容 第四部分 实施建议 附录
第一部分 前言 一、课程性质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 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 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 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义务教育的数学 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 的基础。
2/3小时行6km 即3份中的2份是6 3份是9
1小时行
小学数学历来重视数感培养,从“自发”走向了“自觉”
一、数感
3.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展现数感
●
●
1080稍大于1000;
2011年《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word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2)一、课程性质 (2)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3)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5)一、总目标 (5)二、学段目标 (5)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8)第一学段(1~3年级) (8)一、数与代数 (8)二、图形与几何 (9)三、统计与概率 (9)四、综合与实践 (9)第二学段(4~6年级) (10)一、数与代数 (10)二、图形与几何 (11)三、统计与概率 (12)四、综合与实践 (12)第三学段(7~9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19)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0)一、教学建议 (20)二、评价建议 (24)三、教材编写建议 (27)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31)附录 (33)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33)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34)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解读
的统计图(一格代表一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以
及平均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二学段)。
第二学段与《标准》相比,在统计量方面,只要
求学生体会平均数的意义,不要求学生学习中位
数、众数(这些内容放在了第三学段)。
加强体会数据的随机性。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
精选ppt
14
主要是依靠概率来体会随机思想的,《标准(修改
精选ppt
10
②调整的内容 将“理解等式的性质”,改为“了解等式的 性质”。 将“会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如3x+2 =5,2x-x=3)”,改为“能解简单的方程(如 3x+2=5,2x-x=3)”。 ③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例如 将“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改为“能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了解方程的作用”。
精选ppt
2
二、关于数学观的变化
2001年版: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
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数学作为一种普遍适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
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
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2011年版:
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
能性是相同的。
精选ppt
11
(2)图形与几何 第一学段 ①删除的内容(整体上看,降低要求)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
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并将 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 图形”,并将相关要求放在第二学段。 删除“会看简单的路线图”,相关要求放入 第二学段。 删除“体会并认识千米、公顷”,相关要求 放入第二学段。
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数学是义务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数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推进数学义务教育,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数学课程标准。
其中,最新版的《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于数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一、课程目标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使其具备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数学能力。
具体而言,数学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掌握数学基础知识,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具备数学思维能力,包括逻辑推理、抽象思维、数学建模等方面的基础能力。
3、形成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数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包括对数学的兴趣、好奇心、探索精神、合作意识等方面的基础素质。
二、课程内容数学课程的内容包括数与代数、空间与几何、概率与统计等多个方面。
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该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和趣味性。
同时,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也应该注重直观性、互动性和探究性,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三、课程实施数学课程的实施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演示、实验、练习、讨论等方式,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
2、教学评价的科学性。
采用多种评价方式,如考试、作业、课堂表现、小组合作等评价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进步情况。
3、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
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如多媒体、网络资源等,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4、教师专业素养的提高。
加强对数学教师的培训和研修,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能力。
四、总结数学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是指导数学教育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该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教学效果,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的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未来生活、工作和学习奠定重要的基础。
二、课程基本理念1.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要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2.课程内容要反映社会的需要、数学的特点,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它不仅包括数学的结果,也包括数学结果的形成过程和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
课程内容的选择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
课程内容的组织要重视过程,处理好过程与结果的关系;要重视直观,处理好直观与抽象的关系;要重视直接经验,处理好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
课程内容的呈现应注意层次性和多样性。
3.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
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解读》编写提纲前言(绪论): 数学课程改革的若干问题(史宁中,马云鹏0.5万)含对《标准》的功能定位,数学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
第一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改革10年回顾第一章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的设计(刘晓玫,1万)第一节数学课程改革的背景(3千)第二节《标准(实验稿)》的制定(3千)一.数学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的数学2、尊重学生差异的数学3、使学生感兴趣的数学二、《标准(实验稿)》的制定的方法与过程1、多方参与的专家团队2、集体审议的研究模式3、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第三节《标准(实验稿)》的结构与内容(3千)1. 理念与目标2. 内容结构3. 实施建议第二章《标准(实验稿)》的实施与讨论(马云鹏 1.5万)第一节《标准(实验稿)》的实施过程1、实验的几个阶段2、实施状况的调研与分析3、影响实验的有关因素第二节《标准》实施的成效1. 对数学课程的认同感2. 教师观念的转变3. 教学方式的转变4. 评价方式的转变第三节《标准》实施中的问题1、有关数学课程的实施策略2、有关数学课程的适切性3、有关数学课程的理念与目标4、有关数学的教学方式第三章《标准(修订稿)》的研制(马云鹏 1.5万)第一节修订的组织与基本原则第二节修订的基本过程与方法1、组织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2、开展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3、采取多种形式征求意见第三节修订的主要内容1、体例与结构的调整2、基本理念与目标的修改3、具体内容的调整4、实施建议的修改第二部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第四章数学与数学课程第一节正确认识数学(3千)一、数学是一门什么样的学科二、从多角度认识数学)三、现代社会与数学四、树立正确的数学观对数学教学所产生的积极影响第二节如何正确认识数学课程(3千5)(黄)一、制约数学课程的三个重要因素1. 社会需求与数学课程2. 数学发展与数学课程3.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与数学课程二、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应具有的基本属性1.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基础性、普及性、发展性)2. 数学课程在此阶段学生发展上的独特功能(着眼于数学的基本特征和学生思维哦发展的阶段性特征)3.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立足点(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和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第五章数学课程基本理念(黄翔2万)第一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观的核心理念1.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2.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3. 关注数学中的“人人”和“不同的人”第三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2千5)(黄)一、对数学课程内容的正确认识(依据、内涵、选取原则)二、数学课程内容的组织需处理好几个关系(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第四节如何认识数学教学(3千5)(黄)一、对数学教学本质的基本看法二、什么是数学课堂教学中最需要做的事(激发兴趣,引发数学思考……)三、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四、在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性如何发挥第五节如何认识学习评价(3千)(黄)一、评价是“筛子”还是“泵”二、评价目标的多元性三、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第六节应重视信息技术的运用(2千)(黄)一、信息技术对数学课程与教学所产生的影响二、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三、信息技术运用要致力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第七节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设计思路(3千5)(黄)一、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作整体性、贯通式的设计1. 学段安排的必要性与合理性2. 数学课程实施如何适应课程结构的这一变化二、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目标的设计1. 反映在《标准》中的数学课程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目标体系(总目标、具体表述的四个方面、学段目标)2. 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3. 数学课程目标在实质上反映的是三维一体的新课程目标价值取向三、关于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内容标准的设计1. 数学课程内容所包括的范围2. 处理好课程内容四板块之间的关系第六章设计思路与核心概念(史宁中-统稿,黄翔,1.5万)第一节设计思路第二节《标准》中的核心概念及其意义“数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模型思想”、“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推理能力”、“数据分析观念”、“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1一、课程性质. 1二、课程基本理念. 2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9一、总目标. 9二、学段目标. 10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6第一学段(1~3年级). 16一、数与代数. 16二、图形与几何. 18三、统计与概率. 19四、综合与实践. 20第二学段(4~6年级). 20一、数与代数. 20二、图形与几何. 23三、统计与概率. 25四、综合与实践. 26第三学段(7~9年级). 26一、数与代数. 26二、图形与几何. 31三、统计与概率. 40四、综合与实践. 42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43一、教学建议. 43二、评价建议. 54三、教材编写建议. 62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70附录. 75附录1 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75附录2 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78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之目标篇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数学学习和探 究,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和成功 感,从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和热爱。
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明确 学习目标,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培 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通过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符号和图 形的使用,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和交 流能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灵活教学方法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小组合作等,以适应不同学生的 学习风格。
关注特殊群体学生发展
学习困难学生
针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额外的辅导和支持, 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树立信心。
超常学生
鼓励超常学生在数学领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学 习,为他们提供更高层次的学习资源和挑战。
残疾学生
为残疾学生提供无障碍的学习环境和特殊的教学 支持,确保他们平等地接受数学教育。
THANKS
感谢观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 能力。
通过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 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05
课程目标与教学内容整合
以课程目标为导向选择教学内容
精选符合课程目标的教学内容
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与课程独立思考、自主 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 习能力和终身学习的意识。
促进个性发展
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提 供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和评 价方式,促进学生的个性 发展。
适应未来社会需求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拓展国际视野
通过数学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和实践能力,使学生能够适应未来社 会的快速发展和变化。
心理特点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主讲内容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三、修订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四、几点建议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1)•2002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1实验版(蓝皮本)•2005年开始修改数学课程标准•2007年推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07修改稿(已经有很好的修订过程的内容变化批注)•2011年完善数学课程标准修改•2011年九月推出数学课程标准解读•2011年十月开始课程标准培训•2012年实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黄皮本)一、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过程(2)1.进行广泛深入的实施状况调查研究(12个省,问卷3768份)2. 组织全面认真的修改研讨(12次修改研讨会3. 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2006年6月,向全国30多位专家、学者和第一线教师征求意见。
2007年7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将征求意见稿发放全国10个省教研室、10个国家级和省级实验区,以及40名专家征求意见。
此外,还通过不同形式,向项武义教授、张奠宙教授,以及部分数学家、数学教育专家和中小学教育工作者征求意见。
二、修订课程标准的基本原则坚持体现国家利益,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大方向,以课程改革的实践和调查研究的结果为基础,针对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各方面提出的建议进行修改,力求《标准》更加完善:使《标准》表述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使《标准》结构更加合理、思路更加清晰;进一步增加《标准》的可操作性,更适合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习评价。
处理好四个关系:一是关注过程和结果的关系;二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教师讲授的关系;三是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关系;四是关注生活情境和知识系统性的关系。
“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正如“数与代数”一样,“图形与几何”代表了第一、二学段和第三学段的侧重点:在第一、二学段中主要是通过观察、操作等直观、整体认识图形及其某些特征,并通过操作等加以确认;第三学段,则主要是从数学上细致刻画基本图形的基本性质,并通过逻辑推理加以证明,也就是“几何”,过去提的“空间与图形”的名称没有体现这一点。
2011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
目录第一部分前言 (3)一、课程性质 (3)二、课程基本理念 (3)三、课程设计思路 (4)第二部分课程目标 (7)一、总目标 (7)二、学段目标 (8)第三部分内容标准 (12)第一学段(1~3年级) (12)一、数与代数 (12)二、图形与几何 (13)三、统计与概率 (14)四、综合与实践 (14)第二学段(4~6年级) (14)一、数与代数 (14)二、图形与几何 (15)三、统计与概率 (17)四、综合与实践 (17)第三学段(7~9年级) (18)一、数与代数 (18)二、图形与几何 (21)三、统计与概率 (26)四、综合与实践 (27)第四部分实施建议 (27)一、教学建议 (27)二、评价建议 (33)三、教材编写建议 (38)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43)附录 (46)附录1有关行为动词的分类 (46)附录2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中的实例 (47)第一部分前言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数学与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息息相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更加广泛应用于社会生产和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
数学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不仅是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基础,而且在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特别是20世纪中叶以来,数学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养。
作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既要使学生掌握现代生活和学习中所需要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更要发挥数学在培养人的理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方面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课程性质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概念界定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关键词:数学基本思想、基本方法、基本思想方法 ❖ “课标”在这里的措词为“数学的基本思想”,而
不是“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是因为后者可能更 多地让人联想到“方法”,如换元法、代入法、配 方法,层次就降低了,且冲淡了“思想”。 ❖ 这里在“思想”的前面加了“基本”二字,一方面 强调其重要,另一方面也希望控制其数量——基本 思想不要太多了。说“强调其重要”,是因为“数 学思想”可以有许多,并且是具有层次的,而“数 学的基本思想”则是其中带有基本重要性的一些思 想,处于较高的层次;其他的数学思想都可以由这 些“数学的基本思想”演变出来,派生出来,发展 出来,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
❖ 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按照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问题解决、情感态度这四个方面展开,它们也是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下面简称 为《纲要》)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 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 程中的具体体现。
“课标”对“课程目标”表述的 思路
❖ 教育部门的领导、数学教材的编写者、数学教师都可以 从“课程目标”的表述中总体地、全面地、精炼地了解: 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设置的目的是什么;数学教学活 动有哪些教育意义;数学课堂应当是怎样的;数学学习 将使学生有什么收获。
4.因为仅有“双基”还难以培养创新性人才,“双基” 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一个基础,但创新性人才不能 仅靠熟练掌握已有的知识和技能来培养,思维训练 和积累经验等也十分重要,所以新增加了两条。
(一)获得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 关键词:与时俱进
❖ 走出“10亿件衬衫换1架波音”的尴尬 (缺乏创新)
❖ 旧双基: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公式、基本运算、基本 性质、基本法则、基本程式、基本定理、基本作图、基 本推理、基本表述、基本方法、基本操作、基本技巧, 等等 。
观点:方法是体现相应思想的手段,思想则是对应 方法的精髓实质。
数学基本思想的主要特征
❖ 高度的概括性、相对的内隐性、显著的层次性(四层)
❖ “课标”是就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制定的课程目标, 所以在符合《纲要》中三维目标的同时,还要结合数学 学科的特点,结合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特点,把上述三 维目标具体化。
综上:“课标”中的课程目标是一个具有层次、有结构的 目标体系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实验稿》
《标准》(2011)
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 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 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 需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 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 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要的应用技能。
主要内容
❖ “课标”对“课程目标”表述的思 路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具体目标 ❖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学段目标
“课标”对“课程目标”表述的 思路
关键词:“总目标”、“具体目标”、“学段目 标”
❖ 先总体,后具体,再到学段的细节,逐渐展开, 希望使读者层层深入地阅读,既能够提纲携领, 又能够多角度地、全面深入地理解并掌握“课程 目标”。
❖ 新双基:对于过去数学“双基”的某些内容,如繁杂的 计算、细枝末节的证明技巧等,需要有所删减;而对于 估算、算法、数感、符号感、收集和处理数据、概率初 步、统计初步、数学建模初步等,又要有所增加。(知 识爆炸时代、信息时代)
(二)获得数学的基本思想
❖ 数学思想是数学科学发生、发展的根本,是探索研 究数学所依赖的基础,也是数学课程教学的精髓。 数学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也有学者通俗地把“数 学思想”说成“将具体的数学知识都忘掉以后剩下 的东西”
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 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养成良好
好数学的信心。
的学习习惯,具有初步的创新意识和
科学态度。
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 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的总目标
❖ 《标准20011版》中三条总目标分别对应 获得“四基”,增强能力,培养科学态度。
一、获得“四基”
“双基”为什么要发展为“四基” ? 2.因为“双基”仅仅涉及上述三维目标中的一个目
标——“知识与技能”。新增加的两条则还涉及三维 目标中的另外两个目标——“过程与方法”和“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3.因为某些教师片面地理解“双基”,往往在实施中 “以本为本”,见物不见人;而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人的因素第一,新增加的“数学思想”和“活动经 验”就直接与人相关,也符合“素质教育”的理念。
❖ 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了,唯有深深 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 方法和着眼点等,这些随时随地地发生作用,使人 终身受益 。(米山国藏)
❖ 例如:从数学角度看问题的出发点,把客观事物简 化和量化的思想,周到地思考问题和严密地进行推 理,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思想,合理地运筹帷幄, 等等。
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 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 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 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
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
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 了解数学的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
❖ 获得四基: 双基
四基
基础 基本 知识 技能
基础 知识
基本 技能
基本 基本活 思想 动经验
❖ 增强能力:体现在让学生经历整个问题解 决的全过程。
❖ 科学态度:价值,兴趣,信心,习惯。
一、获得“四基”
“双基”为什么要发展为“四基” ?
1.因为培养创新精神的需要:一个人要具有创新精神, 可能需要三个基本要素: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 机遇。其中,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形成,不仅仅需 要必要的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需要思想方法、活动 经验的积累。也就是说,要创新,需要具备知识技能、 需要掌握思想方法、需要积累有关经验,几方面缺一 不可。 正如史宁中教授所说:“创新能力依赖于 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 方面同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