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合集下载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

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实施方案黑教联[2013] 41号依据《黑龙江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黑教联(2012]71号,以下简称“黑龙江省2 0 11计划”)的总体要求,为做好计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特制定本方案。

一、基本要求(一)总体目标以重大需求为牵引,以高等学校机制体制改革为重点,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探索建立协同创新机制、新模式,提升我省高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总体要求,围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需求,结合我省重点发展规划,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建设一批“省协同创新中心”;在“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培育组建若干个“国家协同创新中心”;鼓励高校围绕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组建“校协同创新中心”。

(二)协同创新中心类型1.重点建设“省协同创新中心”按照“黑龙江省2011计划”的要求,建设面向科学技术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类“省协同创新中心”。

2.培育组建“国家协同创新中心”按照国家“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国家2011计划”)要求,在“省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基础上,培育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四类“国家协同创新中心(培育)”。

3.鼓励高校建立校协同创新中心鼓励高校依据自身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围绕区域经济、行业产业及学校自身发展需要,探索建设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和区域发展的“校协同创新中心”.。

(三)实施范围面向黑龙江省内各类高校开放,以我省高校为实施主体,积极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国内创新力量参与协同创新体。

(四)实施周期“黑龙江省2011计划”自2013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

省教育厅和财政厅每年组织一次“省协同创新中心”的认定工作。

通过认定的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运行期满后,省教育厅和财政厅将联合组织专家组评估验收。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加快,高等教育已经逐渐从传统的传授知识向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方向转变。

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高等院校需要探索一种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从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三方面着手,让学生在跨学科的环境中全面发展,培养出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

一、人才培养:注重学生全面素质培养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育模式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但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这种教育模式的局限性越来越显现出来。

高等院校需要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的更加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中,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达到这一目标。

构建素质教育体系。

高校应当在课程设置中加入综合素质教育的理念,开设跨学科的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创新思维、团队协作、沟通能力、领导力等方面的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推行项目式学习。

在课程教学中,高校可以引入项目式学习,让学生在实际项目中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这种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强实习实训。

高校应当积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实训机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准备。

通过以上措施,高等院校可以培养更具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发展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中,学科之间往往是相对独立的,学术研究和教学也是按照学科专业来分工的。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跨学科研究和跨学科教学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高等院校需要进行学科建设,打破学科壁垒,推动跨学科发展。

加强跨学科研究。

高等院校可以建立跨学科研究中心或团队,邀请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和专家进行合作研究,推动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和创新。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跟进”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跟进”模式探索

高校创新人才培养“协同-跟进”模式探索朱文夫;浦玉忠【摘要】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要,也是我国高校面临的迫切的根本的任务。

但是由于缺乏新理念新模式,我国创新人才培养还存在着培育断层等问题。

人才培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涵盖教育、管理、服务、活动四个方面。

要对人才培养实施“跟进式教育”,即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协同跟进,优势学科与弱势学科协同跟进,制度建设协同跟进。

对创新型人才培养进行系统的跟进式服务,将形成一种全新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the strategic need of building an innovation country and the ur-gent fundamental task of our country.However,due to the lack of new ideas and new models,there are still big problems,such as education fault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a complex system,covering four areas:education,management,services,and activities.Implementation of the“follow-up education”,i.e.collaborative follow-up of system building and between internal and external sys-tems,preponderant subjects and weak subjects.Systematic follow-up services will form a new training mode for innovative talents cultivation.【期刊名称】《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4(000)006【总页数】4页(P119-122)【关键词】协同理论;跟进理论;“协同-跟进”;教育模式;创新【作者】朱文夫;浦玉忠【作者单位】常州大学档案馆,江苏常州213016;常州大学校长办公室,江苏常州21316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0“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

“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是高师院校和地方政府的共同职责所在。

衡阳师范学院积极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打造了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开辟了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标签:教师教育;三位一体;共同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但也导致了区域经济的发展不平衡,这种不平衡性直接影响了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农村师资结构性矛盾突出,高水平骨干教师严重匮乏,边远贫困地区补充合格教师困难,农村学校音体美、外语和信息技术等科目教师普遍短缺等显性矛盾已为人们所认识。

[1]这些矛盾的存在,严重阻碍了我国基础教育的科学和均衡发展。

因此,共享高师院校的教育资源优势,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功能,迎合基层中小学的师资需求,构建“三位一体”的区域性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形成新型的教师教育基地和现代教师学习中心,实行“小实体、多功能、大服务”,开辟高校、政府和中小学联合培育师资的新模式,是提升区域基础教育的教育存量和增量、促进区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新思路和新尝试。

一、“三位一体”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的实践与探索教师教育创新的“三位一体”是指高师院校、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协同创新的主体一体化,教师职前培养、职后培训和基础教育实践有机融合的专业发展一体化,高校教师、中小学教师与师范生合作学习的教育过程一体化。

教师教育创新共同体实行“1234”运行机制:即一个目标(教师专业发展)引领,优化两个方案(职前培养方案、职后培训方案),三位主体(地方师范学院、地方政府和中小学)协同,保障四项条件(实习经费和培训经费、实习基地和培训基地)。

1.立足教师专业发展衡阳师范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以教师专业发展为立足点,和常宁市教育局、耒阳市教育局对两市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和发展需求进行了深入调查,共同研讨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共同优化培养和培训方案,把强化专业培养、促进专业成长贯穿于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每一个环节,为教师的终身发展提供保障。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背景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
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正文
【1.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和背景】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模式源于 20 世纪 90 年代,我国教育部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提出的一种教育改革思路。

【2.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内容】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适应能力。

(2)科学研究:鼓励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学生的科研能力,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

(3)社会服务:加强与社会的联系,将学校的教育资源服务于社会,提高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声誉。

【3.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和应用】
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具有以下优势:
(1)提高了人才培养的质量,使毕业生具备较强的就业竞争力和创
新能力。

(2)促进了教师队伍的建设,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

(3)增强了学校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实力。

目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已经在我国众多高校得到广泛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4.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挑战和未来发展】
尽管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如如何平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关系,如何确保资源的合理分配等。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2012年10月第31卷第10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tion Oct.2012Vol.31No.10doi :10.3969/j.issn.1001-7836.2012.10.003收稿日期:2012-09-13基金项目:2011年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专题项目“基于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的人才体系构建研究”;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十二五”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HGJXHB 2110341)作者简介:祁艳朝(1979-),女,黑龙江哈尔滨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高等学校师资管理研究。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研究初探祁艳朝(哈尔滨工程大学人力资源处,哈尔滨150001)摘要:协同创新是支撑国家创新建设的新理念,是有关创新型国家及其主体要素建设的一项社会管理创新。

从协同创新的内涵出发,对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进行研究,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高校;协同创新;模式;机制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7836(2012)10-0005-02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重要讲话中,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高度出发,明确指出高校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鼓励高校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

这对高校既提出了新要求,又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都作出了积极推动协同创新的战略部署。

因此,准确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对于全面提高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协同创新的内涵从协同学理论和国内外协同创新实践来看,所谓协同创新,就是围绕创新的目标,多主体、多因素共同协助、相互补充、配合协作的创新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管理创新[2]。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3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重要性与潜力1. 概述科教协同创新的概念和意义(引出文章主题)科教协同创新指的是科学领域和教育领域之间的紧密合作和交流,旨在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结合,推动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科教协同创新是培养拔尖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意义和巨大潜力,值得深入研究和探索。

2. 科教协同创新对拔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作用科教协同创新通过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为拔尖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和机遇。

首先,科研项目的参与可以提供给学生实践和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

其次,科教协同创新可以加速新知识的传播和应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最后,通过与科学家和专家的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并参与到真实的科学研究中,深入了解科研过程和方法,提高他们的科研素养和独立创新能力。

3. 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案例(举例说明)以某大学为例,在某研究所设立了科研实验基地,学生可以通过申请加入实验室参与到真实的科研项目中。

例如,该实验室的一个研究项目是研究新型材料在太阳能转换领域的应用。

学生可以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到实验室的日常工作中,掌握实验技能和方法,并进行实际的实验操作。

同时,有机会与其他科研人员交流和讨论,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学术素养。

这种科教协同创新的实践模式,为培养拔尖人才提供了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第二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1.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理念与目标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科研能力。

即使学生没有完全成熟的科研能力,也应该给予他们机会和平台去接触和了解科学研究。

同时,还应该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给予积极的反馈和指导。

2. 科教协同创新的培养模式的实践案例某高校的一个科研中心设立了创新实验室,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素养。

实验室提供了一系列的培训和活动,包括研讨会、创新竞赛等。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龙源期刊网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三位一体培养模式
作者:
来源:《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年第05期
学校围绕建“一流本科”教育目标,深入推进教育教学综合改革和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文化发展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形成专业建设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构建知识传授与探究、能力培养与建设、人格塑造与养成三位一体的本科教育培养范式,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国际视野和健全人格的人才。

根据新形势和新要求,学校主动作为,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多措并举、协同推进,取得良好的育人效果和社会效应。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本科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为例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本科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探讨——以浙江理工大学材料与纺织学院为例
Vo l _ 3 2 ,No . 1 ,F e b .2 0 1 4
文章编号 :1 6 7 3 — 3 8 5 1( 2 0 T 4 )0 2 — 0 0 8 3 — 0 6
人才、 学科 、 科研 三位 一体 的本 科 协 同 创 新 培 养模 式探 讨
— —
以浙 江理 工 大 学材 料 与 纺 织 学 院为例
立而行 , 与人才培养和科研相脱节 ; 人才培养与科学 研 究脱 节 , 重科 研 、 轻教 学现 象在相 当一部 分高 校 中 普遍 存 在 , 科 研 与教 学之 间地 位不 对等 , 教学 明显 处 于下风 , 表 现在 “ 以教 学 为 中心” 的 口号 与“ 以科研 为
导 向” 的实 际之 间 的对 立 、 教学 运行 经 费 困难 和科 研
投 入 的相对 不计 成 本 之 间 的 矛盾 , 以及 教 师教 学 精 力投 入 过少 与科 研 精 力投 入 过 多 的 冲突 ; 学 科 建 设 与科 研成 果不 能 有效地 转 化为人 才 培养 的优 势和 资
推动高等教 育的深入改革具有 重要 的理 论和现实 意 义。
源, 等等 。多数学校 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时却成为 事实上的科研取 向, 科研对教学 冲击较大。这就导 致我 国高校教学和科研之 间存在 着教学科研 两张







报( 社会科学版)
2 0 1 4年
第 3 2 卷
皮、 各 自为政 的现象 , 科研 新成 果 不能充 实 到教学 之 中, 科 研新 动态 不 能反 映到教 学之 中 , 科 学 研究精 神 不能 融人 到教 学 改革 之 中 , 教 学 的 中心 地 位得 不 到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

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及探究作者:李一辰孙玲王雅楠来源:《山东青年》2020年第08期摘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是针对科学研究、学科融合发展、人才培养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中国高等教育的战略改革。

本文针对协同创新中心发展现状,以机制体制、人才培养及队伍建设、纵深发展展开研究,建议协同创新中心突破机制体制壁垒建立伙伴关系,形成创新共同体以保证其能长期稳定的运行,推进高校企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关键词:协同创新;伙伴关系;创新共同体一、“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建设背景介绍“2011计划”是国家在高等教育领域启动的第三项国家工程,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任务,深化高校机制体制改革,转变高校创新方式。

该计划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要求,结合国家中长期教育、科技发展规划纲要,发挥高校多学科、多功能的优势,积极联合国内外创新力量,有效聚集创新要素和资源,构建协同创新的新模式,形成协同创新的新优势。

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印发《2011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发展规划》[1]明确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原则及重要任务,并对通过认定的2011协同创新中心提出“2011协同创新中心政策支持意见”,充分给予中心在机制体制改革、人事改革、人才培养等方面发展优先权、自主权。

通过认定的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为38家,覆盖 14 个省份,且基本分布在中、东部地区。

京(9)、苏(5)、沪(4)、湘(3)、浙(3)5 省(直辖市)占据 24 席,川、鄂、闽、津、陕各占 2 席,辽、豫、黑、皖各占 1 席。

[2]根据重大需求划分,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涵盖量子物理、司法文明、化学化工、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轨道交通、军民共建等多个国家发展重大需求领域。

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创新综合体,将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及政府功能部门整合,将支持政策、科研实力和生产工厂一体化。

在创新环境、创新能力、创新实力上,都是高度匹配,是目前较为前沿的的协同创新模式。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

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2篇第一篇: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协作精神的优秀人才,以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和推动科技创新与教育发展的需求。

这一模式包括了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和创新驱动的培养理念,同时注重科教融合与跨学科学习的培养方式。

本文将从学校、企业和社会三个方面探讨科教协同创新的拔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容。

首先,学校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起着重要作用。

学校可以通过多元化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例如,在教育教学中,学校可以引入跨学科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接触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思维方式,培养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学校还可以开展一系列的科研活动和竞赛,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和科研兴趣。

比如,学校可以组织科研实验室或创新团队,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问题,培养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校企合作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需求和实践环境,加深他们对科学技术与实际问题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其次,企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可以提供实习机会和实践项目,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的专业技能和创新能力。

例如,企业可以与学校合作,提供实践项目给学生参与,通过实践项目让学生接触到真实的产业环境和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企业还可以举办创新大赛和科技创新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新成果和交流学习的平台,激发他们对科技创新的热情。

同时,企业还可以与学校合作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提供资金支持和资源共享,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发展。

最后,社会在科教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可以提供实践机会和资金支持,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平台和资源。

例如,社会可以设立科技创新基金,为学生的创新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他们实现创新成果的应用和推广。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

双创时代下促进本科生创新与科研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摘要:在本科生创新和科研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结合大连工业大学尤其是机械学院的实践经验,从多层面分析了现在本科生科创培养模式的成果与不足,提出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方法。

通过构建综合能力培养新模式,完善本科生科研训练体系和科研能力评价体系等方式,将科研创新成果对接社会需求,与企业之间构建更深层次的协同育人机制,以提升本科生的科研和创新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创新;科研;本科生培养;模式探索1.引言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不仅把培养创新人才作为高校教育重要目标,更要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创新与创业活动,尤其是科技创新活动。

大学生作为创新的主力军,参加科研和创新活动对于培养创造意识和创造力、促进自身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提高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丰富社会实践经验和提高就业优势都有极大的帮助。

对高校而言,促进本科生参与科研和创新不仅能营造浓厚的科研和创新氛围,培养大量的预备科研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激发出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更能加强学校与企业和社会的联系,为高等教育改革持续注入活力,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教育品质。

在社会层面,高校促进本科生的创新与科研能够有效地推动产学研融合,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人才,有助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社会和国家的发展。

1.现有问题在良好的顶层设计及政策支持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和迭代已经越发成熟,但在基层教学工作实践中,还是存在急需解决的问题:(1)在学校层面,存在人才培养模式简单陈旧、创新氛围淡薄、教学指导师资有限、研究经费不足、创新基地运行管理机制不完善、国内外学术交流机会减少、社会实践条件不满足等问题。

(2)在教师层面,传统的双创课程大多是管理学院、工创中心的教师来承担,同时也引入行业专家、创业成功人士担任兼职教师。

前者理论水平虽高,但说服力不足;后者有案例和人设支撑,但教学经验欠缺。

多主体人才培养_高校协同创新的应有之义

多主体人才培养_高校协同创新的应有之义

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政治理论教育学院王智勇[摘要]高校协同创新的核心是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在协同创新的视野中,当前高校积极推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应该突出多主体人才培养。

多主体人才培养对于解决现有人才培养的相关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多主体人才培养2011 年,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提出“协同创新”理念,强调要以协同创新支撑高质量高等教育。

随后启动实施的“2011 计划”,则明确提出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推进高校内涵发展。

以高校推进协同创新为契机,着眼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应该突出多主体人才培养。

一、多主体人才培养的内涵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

长期以来,高校一直被视为人才培养的唯一主体。

但在协同创新视野中,这种看法应该加以改变。

协同创新,从国家战略高度意在突出国家科技创新三大主体即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科技创新资源的整合,形成高水平、高质量科技创新成果,以顺应国际科技发展趋势,满足国家重点领域的重大战略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

协同创新意味着科技创新主体的多元化、主体间壁垒的破除和力量的整合。

因此,就高校办学而言,协同创新的实质是开放办学,即面对社会需求,以体制机制的管理创新,吸纳科研院所、企业等参与到高校的具体办学实践中。

当前,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已经成为高校的共识,并取得了诸多具体的实践成果,但也囿于理念、资源等各方面的束缚和限制,依然面临着诸多困惑与难题。

基于协同创新理念的多主体人才培养,能够成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一种新思路、新尝试。

多主体人才培养,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多主体办学。

办学主体指的是举办教育的主体,例如政府、企业或者个人。

这种意义上,高校有公立、私立或公办、民办之分。

近年来,随着大批民办高校的涌现,我国高等教育多主体办学的格局日益呈现。

应该说,这是我国解决“穷国办大教育”问题的一个必然选择。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评价探索——以部分高校协同中心评价实证研究为例

协同创新中心建设的绩效评价探索——以部分高校协同中心评价实证研究为例
3.2 综合运用评审方法,提高评价结果认同 3.2.1 分组交叉评审
根据各中心的类型、研究方向等情况分组,组内交叉相互 评估评审。要求各中心登录网络平台审阅同组其他中心的自评 报告书及支撑材料,并在规定期限内组织 3 名以上业务型的专 家开展现场核实,考察受检中心的运行管理情况、核验支撑材 料,对于材料中出现的明显与中心研究领域无关、权属完全不 属于中心的成果,以及杜撰假合同和提供虚假经费到账证明等 弄虚作假的情形,及时提出整改要求,一并写入交叉评审报告 并签字确认。教育主管部门将随机检查交叉评估评审质量。 3.2.2 会议现场评审打分
以项目需求和关键技术创新为牵引,充分发挥创新中心高 效配置资源的平台作用,聚集牵头高校与协同单位,在共建产 学研合作基地基础上,协同学校内部、各类平台、上下游项目 之间的互补和可持续发展,组成科技创新团队,学科优势互 补,联合攻关,实现协同共赢[2]。 5.2.3 加强中心各主体交流协同,促进人才共同培育
一是以转变职能和简政放权为重点,在办学模式、育人方 式、资源配置、人事管理、合作办学、服务社会等方面给学校 予更多的自主决策空间,增强学校办学活力。上级主管部门应 给予协同中心的协同合作放行,制定有力政策扶持机制、体制 改革方案。例如,打破内部机制障碍举措,保障国内外高质量 的合作交流;按照“风险共担,成果共享”原则,鼓励社会资 本参与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并落实好相关优惠政策。
列举成果与中心研究方向相关性不强,存在较多成果拼凑。 虽然立项时按面向科学前沿、行业产业、区域发展 3 类进行建 设,但从建设过程和成效来看,中心没有很好地按定位来进行建 设,科学前沿中心没有取得多少前沿创新成果,行业产业、区域 发展中心服务国家、地方重大需求能力不足,贡献度不高。
4.3 协同创新机制有待健全完善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1. 引言1.1 背景介绍在当今社会,高等教育在培养人才、促进科研和推动创新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迅速变革,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中,高等院校通常注重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但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科建设方面,一些学科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面临国际竞争时,仍存在许多弱势和不足之处。

而科研创新方面,高校科研工作往往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相割裂,导致科研成果无法有效地转化为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的动力。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已成为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通过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的有机结合,推动高等教育朝着更高水平、更具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000字】1.2 问题提出在当今社会,高等院校人才培养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下,学生的知识面狭窄,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依然存在。

问题的提出主要有以下几点:现行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毕业后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学科建设模式往往是单一的,缺乏跨学科的合作与交流,无法满足综合性人才的需求。

科研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学生缺乏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无法在实践中应用所学知识。

如何打破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一种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可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优秀人才的需求,促进高等院校的长远发展和社会进步。

1.3 意义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培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三位一体”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
(原创版)
目录
1.背景介绍
2."三位一体"的内涵和意义
3.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4.我国在推进"三位一体"工作方面的成就
5.未来展望
正文
【背景介绍】
在 21 世纪的今天,教育、科技和人才已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支柱。

在全球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我国正积极探索一种“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模式,以期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

【"三位一体"的内涵和意义】
“三位一体”是指将教育、科技和人才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这一理念源于我国对未来社会发展趋势的深刻洞察,旨在通过强化教育、科技和人才之间的协同作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方法和策略】
首先,优化教育体系,培养创新型人才。

我们需要深化教育改革,创新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其次,加强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我们需要加大科研投入,鼓励企业参与科技创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最后,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集聚和培养高层次人才。

我们需要完善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提供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吸引和培养一批具有国
际竞争力的高层次人才。

【我国在推进"三位一体"工作方面的成就】
自提出“三位一体”的统筹推进模式以来,我国在教育、科技和人才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相关概念

协同创新“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

教育部“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1](简称“2011计划”),自2012年启动实施,四年为一个周期,旨[2]在建立一批“2011协同创新中心”,大力推进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外科研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适应于不同需求的协同创新模式,营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氛围。

根据教育部“2011计划”重大需求的划分,协同创新中心分为面向科学前沿、面向文化传承创新、面向行业产业和面向区域发展四种类型。

(1)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自然科学为主体,以世界一流为目标,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际知名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代表我国本领域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水平与能力的学术高地。

(2)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政府部门、行业产业以及国际学术机构的强强联合,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主力阵营。

(3)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以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改造传统产业为重点,通过高校与高校、科研院所,特别是与大型骨干企业的强强联合,成为支撑我国行业产业发展的核心共性技术研发和转移的重要基地。

(4)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地方政府为主导,以切实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为重点,通过推动省内外高校与当地支柱产业中重点企业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成为促进区域创新发展的引领阵地。

211工程“211工程”是中国政府为了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面向21世纪,要集中中央和地方各方面的力量,分期分批地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专业,到2000年左右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管理水平及办学效益等方面有较大提高,在教育改革方面有明显进展,力争在21世纪初有一批高等学校和学科、专业接近或达到国际一流大学的水平的建设工程。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
---------------------------------------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
王应密;程梦云;温馨;王璐;陈琦;张佳妮
【期刊名称】《中国高校科技》
【年(卷),期】2013(000)004
【摘要】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是构建国家创新体系、促进我国整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关键.华南理工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以来,一直进行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与深圳华大基因研究院联合成立“基因组科学创新班”.这种校所联合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模式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将高校与研究机构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两个平台、两大基地体验不同的学习模式和成长环境,不仅保证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又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提升.
【总页数】5页(13-17)
【关键词】校所联合;创新型人才培养;协同创新
【作者】王应密;程梦云;温馨;王璐;陈琦;张佳妮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广东广州51064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
【相关文献】
1.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 王应密; 程梦云; 温馨; 王璐; 陈琦; 张佳妮
2.树立“三位一体”实践教育观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实
感谢阅读,欢迎大家下载使用!。

科教结合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_1

科教结合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_1

科教结合之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探索与实践总结几年来中科院各研究所和相关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的实践经验,“联合培养本科生计划”要真正落实到位,实现最大限度的资源共享,最终高校、研究所、学生三方真正受益,需具备以下四个要素:第一,统一思想、明确目标。

教育改革需要不断探索,科教结合有利于更有效地整合优势资源,而关键结合点就是培养高水平人才,推进科教结合是加强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

合作校所双方在这一点上,必须有深刻体悟并达成共识,才能不断地深入推进积极落实此项工作。

在科教结合协同育人总体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各个学科的特点,结合校所双方特色优势,确定共同的培养目标。

如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山东大学联合开展的华罗庚英才班的目标定位分别是:培养数学与相关领域的世界一流科学家、培养应用数学和工程技术领域的精英人才、培养中国金融数学与金融工程领域的高端人才。

第二,建立畅通的沟通协调管理机制。

研究所和高校原本都有各自独立成熟的管理体系,但由于科教结合共同培养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共同目标,在学生选拔、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配备、教学资源利用、实习实践、学生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重新设计优化,因此校所之间必须协调共同参与并达成一致意见。

另外,研究所、高校内部各种管理体制、资源配置也同样需要多方沟通协调,为此做出各种调整。

由此可见,畅通的沟通协调管理机制是校所双方顺利深入开展科教结合的基本保障。

为确保联合培养本科生相关工作顺利深入开展,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与吉林大学联合开办的“王大珩菁英班”,成立了“菁英班”领导小组、专家委员会以及管理办公室。

领导小组由双方主管领导作为组长,负责指导、协调和监督“菁英班”各个培养环节。

专家委员会负责制订调整“菁英班”的教学方案、各个培养环节的考核评估等工作,组织定期开展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与研讨。

管理办公室负责校所双方的联系沟通和协调,并配备专职的辅导员负责“菁英班”的日常管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等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索高等院校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
协同创新培养模式
郜玉林
(乌兰察布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内蒙古·乌兰察布012000)
摘要创新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现代社会发展过程中倍受关注的一个话题,做好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在构建更为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以及提升国家整体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于复合型高素质创新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在现阶段人才培养中,越来越多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及方法也被应用其中。

基于此,本文重点对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新人才的实践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创新人才培养策略新型培养模式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现代经济及社会的发展对于创新性人才数量和质量有着较高的要求,尽管近年来我国对于高精尖创新人才培养尤为重视,但是在培养模式以及培养方法方面却依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高校作为现阶段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形式,在其相关工作开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培养模式对于提升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具有着非常积极意义。

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三位一体人才培养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将其应用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也成为了现阶段高校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

1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概述
1.1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含义及特点
所谓的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指的就是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校与高水平研究机构紧密结合,以学生在两个不同平台和基地锻炼其综合能力为主要培养方式的一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可以在较大程度上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并以此来帮助学生在科研实践过程中对于知识和技能进行更为深入的理解,并在长期实践与学习过程中,实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以及发散思维的培养,这也是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最为显著的一个特点。

1.2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
高校是现阶段我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途径,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应用到其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具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首先,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当中,可以对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在此基础之上满足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人才的具体要求;其次,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应用到现阶段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可以全方位的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培养,例如理论知识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等等,相应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在实际的培养过程中实现有效的提升,进而实现高校创新性人才培养整体水平的提升。

2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实践应用策略分析
2.1创新人才培训理念
先进的人才创新理念是现阶段培养创新性人才的重要理论基础,因此,要想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真正的应用到实际的高校教育工作过程当中,创新人才培训理念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项策略。

首先,高校应树立学术无起点这一观念,简单来说,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过程中,应树立“知识、能力及素质”三位一体人才培养观念,并始终坚持学生为主体,通过对学习、科研及工作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来实现对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树立校所联合培养理念,具体来讲,指的就是在进行人才培训过程中,应对传统理念进行创新,将校所联合培养理念应用其中,结合陶行知教育观念,将理论、实践以及素养教学相结合,最终树立起一个先进的、完善的人才培训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发挥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的积极作用。

2.2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如果说人才培养理念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理论基础,那么人才培养机制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培养的制度保障。

在应用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进行创新性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创新同样尤为重要的一个策略。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要想将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应用到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首先应在高校内部成立专门的教学管理机构,通常来讲,高校和研究所应成立相应的教育中心,并委派相应的管理人员来对创新人才教学工作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并结合学生的专业及其自身实际,有针对性的为学生制定相应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工作的顺利开展。

其次,对于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而言,由于其所涉及到的单位相对较多,为了保证相关工作的顺利开展,学校、科研部门以及学生之间通常会签订相应的协议,因此,在进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机制创新过程中,对协议保障进行创新,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举措,简单来说,在进行协议保障创新时,应重点从学生考核方法、学习模式等多个方面全面性的进行创新,以此来保障学生的基本权益,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实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最后,应给予创新型人才培养相应的经费支持,无论是哪一种人才培养,对于经费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因此,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及科研单位应加大对于经费的投入,不断的对新技术以及新项目进行研发,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实现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

2.3创新人才培养过程
除了上述的两项工作外,对人才培养过程进行创新也是实现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的重要举措。

在实际的创新过程中,高校及科研单位应首先对既有的课程体系进行革新,同时创新考核机制,以此来保证人才培养方案可以真正的落到实处;其次,采用集中授课的方法来进行人才培养,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对集中授课、研讨会及讲座的应用,来实现对于创新性的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帮助学生掌握最为前沿的技术,然后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出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的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尽管现阶段我国的经济总体实力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却与世界上许多国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也正是因为如此,现阶段国家对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而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有根据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具体要求,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真正意义上发挥出其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为
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创新性人才。

基金项目:课题:内蒙古自治区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十三五”规划NGJGH2016051。

参考文献
[1]黄治同.面向“新工科”复合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综合改革与实践
[J].教育教学论坛,2019(16):224-225.
[2]王应密,程梦云,温馨,王璐,陈琦,张佳妮.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培养创
新人才——华南理工大学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2013(04):13-17.
教|育|观|点
—科教导刊(电子版)·2019年第22期/8月(上)—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