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第二课《故都的秋》教学设计 (1)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课标分析《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建设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坚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按“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教材分析《故都的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

是一篇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这个单元选的是写景状物的散文,文章展现了景之美,情之浓,要求学生通过鉴赏品味语言,深层次赏析作者的情感。

《故都的秋》系郁达夫对故都北平的秋景细腻描摹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眷恋和落寞之情的作品,体现出这位文人当时的处境和浓重的“主观色彩”,显示了作家卓越的艺术才华,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特点表现得最充分的典型之一,也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写景抒情方法的典型。

《故都的秋》又是一篇典型的抒情散文,全文紧扣“清、静、悲凉”落笔,描绘了“清晨小院”“槐树落蕊”“秋蝉嘶叫”“闲话秋凉”等几幅画面,将故都的秋色与作家的个人心情自然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秋中有情的眷恋,情中有秋的落寞。

《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颇具特色的散文,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和审美追求。

学情分析《故都的秋》是经典的散文名篇,是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典型文章。

在培养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方面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虽是经典,但作者的思想情感,并不是高中阶段学生可以深刻领悟的。

学生在经过反复诵读后,能初步感受到故都之秋的澄澈、寂静之美,能读出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爱和赞颂,但对“悲凉”的深刻内涵及其体现的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不能准确理解。

这不是消沉,更不是哀叹,而是作者用另一种视角看孤独,饱含寂寞、萧索、破败。

正因为悲凉能带给作者如此丰富的审美体验,契合了作者独特的审美情趣,所以作者才会用它来深情赞颂故都之秋,学生只有读懂这一点,才可能真正进入教材所要求的审美境界。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

语文教案-《故都的秋》课堂实录一、教学目标:1. 通过朗读诗歌,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想象力和感受。

2. 通过研读诗句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1. 重点:理解和诵读诗歌《故都的秋》。

2. 难点: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感悟,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意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利用美丽的秋天图片或其他相关素材进行导入,引发学生对秋天的美好印象和感悟,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2. 朗读与欣赏(15分钟)请一位学生朗读《故都的秋》,让全班跟读一遍,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教师可分组进行学生合作阅读,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深入解读和感悟,并展示给全班。

3. 讨论与交流(15分钟)请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他们小组的解读和感悟,并与全班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如下问题:a. 作者通过哪些词语和意象描绘了秋天的景色?b. 诗歌中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意义?c. 为什么作者称北京为“故都”?d. 你在诗中找到了哪些与自己相似的感受或联想?4. 创作与分享(15分钟)让学生以《故都的秋》为题,自由发挥进行创作,可以是续写、改编、写自己的秋天感受等。

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分享。

5. 总结与拓展(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和总结,概括诗歌的主题和意境,并与学生一起思考如何运用类似的写作技巧和手法来写自己的作品。

拓展:介绍一些其他描述秋天的诗歌或文学作品,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丽和诗意。

四、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于《故都的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思维能力。

尤其是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活跃地参与到课堂中,发挥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但是,在创作和分享环节需要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充分发挥,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调整,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展示和交流。

五、课堂延伸:1. 秋天的色彩盘点引导学生探究秋天的颜色,比如:红叶、金黄、枯黄等,指导学生运用形容词和意象描绘秋天的色彩变化,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设 问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设 问 - 丰台区课程改革平台

设问设问就是在并无疑问的地方,故意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刘增山在他的散文《秋魂》中几次整段使用设问。

例如:秋是什么颜色?谷子说:秋是黄色的,我就是叫秋风吹黄的。

高粱说:秋是红色的,我就是叫秋气染红的。

棉花说:秋是白色的,不然,我哪里会有这银装素裹呢?墨菊却说:秋是墨色的,我开放的花朵就是明证。

松柏说:秋和夏没什么区别,都像我一样青翠……秋天听了摇摇头说:不,不,我是五彩缤纷的。

如果我只属于一种颜色,那秋天该是多么的单调啊!先自问“秋是什么颜色”,接着让不同的果实给出不同的答案,最后让秋天自己站出来说话,这里用的就是设问。

又如: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感到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先提出问题,然后作者自己给出答案,这也是典型的设问。

设问是无疑而问,目的是引起读者的注意。

有时,可以把设问和反问连用,一般是用反问回答设问,这样比直接回答更有力量。

例如:朋友,当你听到这段英雄事迹的时候,你的感想如何呢?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你不以我们的祖国有着这样的英雄而自豪吗?(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先提出问题,然后用两个反问回答这个问题,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设问和反问虽然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不同。

设问是自问自答,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反问是只问不答,答案就在问句当中。

例如:①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

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回忆我的母亲》)②当年毛委员和朱军长带领队伍下山,不就是用这样的扁担么?(袁鹰《井冈翠竹》)例①先提出问题,接着给出问题的答案,是设问。

例②只提出问题,答案就暗含在问题当中,用的是反问。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

高中下册课文《故都的秋》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故都的秋》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语言表达技巧。

3. 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1.2 教学内容1. 课文《故都的秋》的内容概述。

2. 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3. 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技巧分析。

第二章:课文解析2.1 课文概述2.1.1 简介作者和背景。

2.1.2 概述课文的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分析2.2.1 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

2.2.2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句子。

2.2.3 探讨课文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第三章:词汇与短语学习3.1 重点词汇学习3.1.1 词汇的定义和用法。

3.1.2 词汇的例句和练习。

3.2 短语学习3.2.1 短语的定义和用法。

3.2.2 短语的例句和练习。

第四章:语言表达技巧分析4.1 修辞手法分析4.1.1 修辞手法的定义和作用。

4.1.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举例和分析。

4.2 语言风格分析4.2.1 语言风格的定义和特点。

4.2.2 课文中的语言风格分析和讨论。

第五章:阅读与写作练习5.1 阅读练习5.1.1 阅读理解题目的设计和解答。

5.1.2 阅读文章的分析和讨论。

5.2 写作练习5.2.1 写作题目的设计和解答。

5.2.2 写作文章的指导和评价。

第六章:课文背景与文化6.1 课文作者背景简介郁达夫的生平、作品风格及其在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分析郁达夫的作品与时代背景的关系。

6.2 课文文化元素解析课文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如秋天的象征意义、古都的风貌等。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内涵对学生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启示。

第七章:课堂互动与讨论7.1 小组讨论设计关于课文主题、情感和文化的讨论题目。

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7.2 课堂提问准备针对课文内容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

鼓励学生积极提问,营造互动的课堂氛围。

第八章:课外阅读与拓展8.1 推荐阅读推荐与课文相关的其他作品,如郁达夫的其他散文或代作家的作品。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故都的秋》教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运用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培养学生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3)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深入理解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沁园春·长沙》的内容,复习毛泽东诗词的风格特点。

(2)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老舍的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故都的秋》,感受课文的语言特点和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和课后练习,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关键词语的含义。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句子和段落,分析其含义和作用。

(2)各小组选取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和交流。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2)让学生思考课文中所表达的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的感受。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课文《故都的秋》。

2.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写一篇短文。

3. 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故都北京的热爱和珍惜,写一篇作文。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优秀教案
故都的秋季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习《故都的秋》这首诗篇的内容和意境。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朗读和鉴赏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爱和敬仰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词内容,感受秋季的韵味。

2.难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欣赏诗歌的美。

三、教学过程
1.导入(5分钟)
老师播放一段故都秋景的视频,引导学生感受秋天独特的气息和美丽的景色。

2.学习和欣赏(1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然后与学生一起读课文,学生跟读。

2)学生分小组欣赏《故都的秋》这首诗,讨论诗中的意境和感受。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诗中的韵味。

4)教师扩展,讲解一些生词和对诗词的解析。

3.表演和欣赏(20分钟)
1)设立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段诗句进行表演,表现秋天的
美。

2)每个小组表演完后,全班观赏和评价其他小组的表演。

4.体验和创作(20分钟)
1)学生回到座位,用自己的语言写一些关于秋天的描述性词语。

2)学生用这些词语进行创作,写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5.总结与展示(10分钟)
1)学生诵读自己创作的诗。

2)选择几个学生读自己创作并讲解背后的意境。

3)教师总结课程,展示自己写的一首关于秋天的诗。

四、教学后记
故都的秋是一首描写北京故都的秋天的诗,通过学习和欣赏这首诗,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秋天的美。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创作能力,使他们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秋天的热爱和敬佩之情。

(完整版)白居易《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白居易《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完整版)白居易《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公开课的研究,学生应能达到以下目标:1. 理解并解读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故都的秋》;2.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表达;3. 掌握相关的语言表达和修辞手法;4. 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故都的秋》的主旨和主题;- 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表达;- 探讨白居易运用的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诗意中的情感和感受;- 分辨和解读诗中的隐喻和比喻。

三、教学准备1.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故都的秋》的文本材料;2. 诗歌解读和分析的相关参考资料;3. 教学投影仪和屏幕。

四、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向学生介绍白居易这位著名的唐代诗人,并提及他的作品风格和代表作;- 提出问题:你们对秋天有什么了解和感受?请用词语或诗句来表达。

2. 阅读理解(15分钟)- 分发《故都的秋》的文本材料,让学生独立阅读,并标注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分组讨论:请学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与组员进行交流和讨论。

3. 意境与主题(15分钟)- 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诗歌中刻画的故都秋天的意境和主题是什么;-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用词语、图片或其他形式表达各自的理解。

4. 修辞手法(20分钟)- 引导学生分析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如隐喻、比喻等;- 讨论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5. 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研究收获;- 布置作业:请学生写一篇短文,阐述自己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反思本节公开课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白居易的《故都的秋》,培养了学生对诗歌意境和修辞手法的鉴赏能力。

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教学效果良好,但在时间控制上稍有不足,下次需要更好地安排时间。

同时,后续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创作和实践,进一步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故都的秋的课程设计

故都的秋的课程设计

故都的秋的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故都的秋》的文学背景,掌握作者鲁迅的思想特点和文学风格。

2. 学生能够通过本课学习,了解中国现代文学中描写自然景观的方法和技巧。

3. 学生能够掌握文本中的生僻词汇、成语和修辞手法,并能在写作中恰当运用。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解读文本,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学生能够在小组讨论中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提高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3.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展现自己的文学才华。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对自然美的热爱和欣赏,增强环保意识。

2. 学生通过学习鲁迅的作品,感受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3. 学生能够认识到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关注社会现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阅读课,旨在通过阅读和分析鲁迅的《故都的秋》,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培养审美情趣。

学生特点:本课程面向初中年级学生,他们在语文基础上已有一定积累,具备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但对鲁迅的作品了解有限。

教学要求:教师应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文本,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和综合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后续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教学内容1. 文本导入:介绍鲁迅及其作品《故都的秋》的背景,引导学生初步了解鲁迅的文学地位及作品的现实意义。

2. 阅读理解:- 阅读课文,理解文本内容,分析鲁迅在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讲解生僻词汇、成语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掌握并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3. 文学鉴赏:- 分析《故都的秋》中的自然景观描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景物表现情感。

- 引导学生从文学角度欣赏文本,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4. 小组讨论:- 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文本中的重点、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 写作实践:- 指导学生借鉴《故都的秋》的写作手法,创作一篇以自然景观为题材的作文。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的应用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的应用

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的应用。

一、课程简介该网络课程称为《故都的秋》,是一门主要讲述北京在秋天的景色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与历史的课程。

该课程可以被应用在初及高中历史和社会学课程上。

它通过图片和视频介绍北京在秋季的景色和其文化传承,帮助学生们更好地了解北京的文化背景。

二、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和感受北京的历史和文化2、帮助学生提升他们的英语阅读和听力技能3、拓展学生对北京的认识和视野三、教学方法该网络课程主要采用视频和图片的方式来呈现北京秋季的风景和文化,这一教学方法带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和直观感受,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北京的传统文化和历史。

四、教学流程1、视频播放首先播放关于北京秋季风景的视频,让学生们可以真实感受秋季的北京景色。

2、图片讲解接着播放北京秋季的各种图片,让学生们了解各种景色的名称、构成和背后的文化。

这样全面的介绍方法,可以让学生对北京的历史和文化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3、小组活动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些细节问题的讨论和任务,并以小组为单位,提交本小组的讨论摘要。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可以增强学生的互动性和团队合作,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五、教案优势1、世界范围内的学习网络课程使学生有机会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丰富的知识,充分展现了学习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2、定制化的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需求定制化网络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这也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3、提高学习有效性通过视频和图片等视觉化的方式,孩子们更有效地学习和领悟知识,拓展了他们的想象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从而提高了学习效率和沟通交流能力。

四、总结网络课程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网络课程的应用,科学的教学设计、多元的教学手段和灵活的教学方式都可以很好地实现。

对于学生而言,网络课程可以让学习不再未有限制,更为自主,充分体现出学习的灵活性、综合性和社交性,也促进了学生更加完美的学习。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故都的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高中语文教学课例《故都的秋》课程思政核心素养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一:(预计用时15分钟)
讨论:作者通过怎样的景物描写来突出故都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
(可以一幅图画为例,抓住其中景物描写的句子分析。)
1小院秋景
破屋、浓茶碧天、驯鸽日光、牵牛花秋草
清、静、悲凉
2,秋槐落蕊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柳永有诗句“寒蝉凄切”这里用反衬的手法,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写出了故都秋的静和悲凉的特点。
3、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语言鉴赏能力及掌握运用语言表达的一些技巧。
学生学习能力分析
1、反复诵读,贴近作者心灵,感悟作者情感。
2、感知文章内容,略选择与设计
1、领会本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
2、鉴赏简洁清丽并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课例研究综述
“心上有秋便是愁。”那现在看来愁不是来自秋本身,而是来自人的心。刘禹锡就说过:“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其实,只要换一种心态,我们就会发现秋也有它美丽,成熟的一面。
灰沉沉息列索落凉静悲凉
学生活动二:(预计用时15分钟)
教师:讨论:故都的秋应是多姿多彩的,而作者为什么不写“暖色”的香山红叶,也不写游人如织的颐和园,而只写带有“清、静、悲凉”的秋景呢?
学生:这与他的生活背景、个人情趣有关。郁达夫是个典型的伤感文人,从小失去父亲,体验了生活的的艰辛,养成忧郁、沉寂的性格;成年后又到日本留学,饱受异族的歧视与凌辱,更增添苦闷、消沉的心理,所以他的文风有一些伤感的、灰冷的调子。再加上本文写于1934年,九一八事变之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反动统治,国家经济的萧条,民不聊生,衰败的现状使他忧郁、悲观、痛苦,所以他赞美秋天也选择些冷色的景物来写,流露出他心灵深远的忧思和孤独者的落寞之感。惟其如此,才真正做到以情驭景,以景显情,情景交融。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4-1《故都的秋》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2.《故都的秋》基础知识讲解(10分钟)
目标:让学生了解《故都的秋》的基本概念、组成部分和原理。
过程:
讲解《故都的秋》的背景,包括其主要组成元素或结构。
详细介绍文本的组成部分或功能,使用图表或示意图帮助学生理解。
3.《故都的秋》案例分析(20分钟)
目标:通过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故都的秋》的特性和重要性。
2.对于作业2,我会评价学生对秋天感受的描述是否真实、生动,并给出改进建议。同时,我也会关注学生的表达能力,提出他们在写作中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地方。
3.对于作业3,我会评价学生的读后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和表达作品的内涵。我会关注学生是否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并给出改进建议,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2.结合文本,分析作者在《故都的秋》中表达了哪些情感。
答案:作者在《故都的秋》中表达了对秋天景色的喜爱和欣赏,同时也透露出对故都变迁的感慨和怀念。
3.请简要概括《故都的秋》的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
答案:《故都的秋》主要描绘了秋天故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的怀念和对秋天的喜爱。主题思想是表达对故都变迁的感慨和对美好时光的怀念。
在反馈中,我会用鼓励的语言肯定学生的努力和进步,同时也会指出他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我会尽量具体地指出学生的作业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供具体的改进建议,以帮助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板书设计
1.《故都的秋》作者及背景介绍
-郁达夫简介
-《故都的秋》创作背景
2.《故都的秋》文本分析
-作品结构划分
-语言特色及表现手法
学情分析
1.学生层次:本班学生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成绩优异者,他们对语文学科有较深入的理解和掌握,具备较高的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能力;第二层次为中等生,他们对语文学科有一定的理解,但在文学素养和阅读理解方面有待提高;第三层次为成绩较差者,他们在语文基础知识方面存在欠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较弱。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案教学实录

思考如何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写作中
借鉴《故都的秋》的写作手法
01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来表现秋天的美感
和情感。
挖掘个人对秋天的独特感受
02
思考自己在秋天中的体验和感受,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
创作秋天主题的文学作品
03
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巧,尝试创作一篇以秋天为主题的诗歌、
散文或小说等文学作品。
通过对《故都的秋》中涉及的文化背景和历史内 涵的讲解,学生增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的 了解和认识。
总结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及进步
积极参与课堂讨论
学生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畅谈 自己的见解和感受,表现出对文
学作品的浓厚兴趣和热情。
认真完成课堂任务
学生们按照要求认真完成了课堂 任务,如阅读、分析、讨论等, 展现出了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02
03
鉴赏法
通过欣赏文本中的佳句、段落和 整体结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和文学素养。
04
02
文本解读与赏析
文章结构与写作特点
01
02
பைடு நூலகம்
03
总分总结构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 先总述故都的秋的特点, 然后分别描绘不同场景下 的秋天,最后再总结。
以景生情
通过对秋天景象的细腻描 绘,引发对故都的深厚情 感。
各小组选派代表上台分享讨论成果,展示了他们的思维成果和表达能力。其他学生认真倾听、积极评价,形成了 良好的互动氛围。
05
知识拓展与延伸思考
相关文学作品推荐阅读
《秋思》
《秋夜长》
这是唐朝诗人张籍的一首诗,通过描 绘秋天的景色来表达作者的思乡之情 。
这是唐朝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描写秋 天夜晚的漫长和寂静,表达了作者的 孤独之感。

2024版年度《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

2024版年度《故都的秋》优秀公开课教案精选
考察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 能力,是否能从不同角度思考
问题。
表达能力
评价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是 否能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
观点。
23
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
作业完成率
统计学生按时提交作业的比例, 了解学生对待作业的态度。
2024/2/2
作业质量
评价学生作业的正确率、整洁度 和创新性等方面。
改正错误情况
关注学生是否认真对待作业中的 错误,并及时进行订正。
教师评语及建议
针对学生的作业情况,给出具体 的评语和改进建议。
24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评价
小组合作氛围
观察小组成员之间的合作氛围是否融洽,是 否愿意互相帮助。
成果展示内容
评价小组合作成果的丰富性、创新性和实用 性等方面。
2024/2/2
分工明确与参与度
通过视频片段展示与课文相关的场景和人物,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情 感体验。
2024/2/2
利用网络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阅读,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 阅读兴趣。
15
课堂互动与反馈机制
教师与学生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及时 回答学生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
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等方式,鼓励 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课堂氛围
网络资源。
筛选合适内容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需求,筛选 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和适宜性
的网络资源。
整合网络资源
将筛选出的网络资源进行整理、 分类和归纳,形成系统的教学资
源库。
2024/2/2
29
校园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
1 2
利用校园文化氛围 借助学校图书馆、文学社团等平台,开展《故都 的秋》的读书活动、文学讲座等,营造浓厚的文 学氛围。

故都的秋网络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教学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运用故都的秋的主要概念和观点。

(2)能够分析并评价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描写和表达。

(3)能够运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

(2)通过网络资源的搜索和整理,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小组讨论和报告,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故都的秋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

(2)培养学生对网络学习的积极态度,提高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内容1. 第一章:故都的秋概述(1)介绍故都的秋的作者和背景。

(2)概括故都的秋的主题和内容。

(3)讨论故都的秋的文化价值和意义。

2. 第二章:故都的秋的描写和表达(1)分析故都的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

(2)探讨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描写和表达技巧。

(3)评价故都的秋的艺术价值和美感。

3. 第三章:网络资源的搜索和整理(1)教授如何使用网络搜索引擎进行有效搜索。

(2)指导如何筛选和评估网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3)练习使用网络资源进行故都的秋的相关研究和资料整理。

4. 第四章:小组讨论和报告(1)分组进行故都的秋的讨论和分析。

(2)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主题进行报告和展示。

(3)学生互相评价和交流,共同提高理解和分析能力。

5. 第五章:故都的秋的网络合作学习(1)组织学生进行网络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一个相关的项目或任务。

(2)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促进交流和合作。

(3)总结和展示合作学习的成果,进行评价和反思。

三、教学资源1. 网络搜索引擎。

2. 故都的秋的文本材料和相关书籍。

3. 网络合作学习的平台和工具。

四、教学评价1. 学生对故都的秋的理解和欣赏能力的评价。

2. 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评价。

3. 学生合作学习和口头表达能力的评价。

五、教学建议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报告,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故都的秋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故都的秋

高中高二下册语文教案设计:故都的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的精彩语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包括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领悟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秋天的情感表达。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故土的热爱之情;提升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的精彩语句;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2.教学难点:领悟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秋天的情感表达;深入解读文本,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利用图片、视频等媒体展示北京秋天的美景,引导学生初步感受故都的秋;提问:同学们,你们对秋天的印象是什么?有没有去过北京,感受过那里的秋天?2.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故都的秋》,边读边标注出生词、难点句子;提醒学生关注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

3.合作探究文中描绘了哪些秋天的景象?这些景象给你什么感受?你认为作者为什么对故都的秋如此眷恋?你能找出文章中的精彩语句并加以分析吗?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员进行补充。

4.课堂讨论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秋天的情感表达;文章的写作特色,如修辞手法、句式结构等;你从文章中获得了哪些启示?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

5.拓展延伸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家乡的秋天,分享自己的感受;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关于秋天的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

四、教学反思1.教学效果: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否理解并背诵《故都的秋》的精彩语句;学生能否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领悟作者对故都北京的秋天的情感表达。

2.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课堂讨论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教学改进: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加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融合,提高教学效率。

五、教学资源1.教材:《高中语文》高二下册;2.图片、视频等媒体资源;3.网络资源。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

《故都的秋》教学设计(部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作者老舍及其作品背景。

教学内容:1. 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简要介绍《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

教学活动:1. 向学生介绍作者老舍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老舍的作品风格。

2. 引导学生关注《故都的秋》这篇文章的主题和内容,激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

第二章:朗读与理解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大意。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朗读能力。

教学内容:1. 朗读《故都的秋》文章。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

教学活动:1. 组织学生朗读《故都的秋》文章,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表达。

2.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题,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第三章:文本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能力。

教学内容:1. 分析《故都的秋》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关注《故都的秋》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如描绘手法、象征手法等。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中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的理解。

第四章:写作练习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 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

教学内容:1.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巧进行写作。

2. 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表达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活动:1. 布置写作任务,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秋天的作文,运用描绘手法和象征手法表达自己对秋天的感受和思考。

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反馈。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总结所学知识和技巧。

2. 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思考和表达。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总结《故都的秋》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 组织学生进行拓展讨论和表达。

[《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

[《故都的秋》(网络课教案)]故都的秋公开课教案教学目的:1、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的能力。

2、阅读有关资料,初步培养鉴赏散文的能力。

3、通过简单网页的制作,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将课堂知识同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

教学内容:1、在上节课利用网络自学的基础上,展示交流学习的成果。

3、延伸练习:制作相关网页,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自己上网对《故都的秋》这一课进行了学习,大家查阅了不少相关的网页,并对一些自己认为很重要的内容作了电子笔记,下面咱们进入论坛,将自己上节课学习到的东西制作成帖子和其他同学交流一下好吗?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开始吧。

(学生活动:制作帖子)交流(找几名同学读自己的帖子,将自己学习到的内容介绍给大家)2、分析(1)看来上节课大家对有关文学常识方面的问题做了很好的笔记,那么这节课我们主要对这篇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

下面大家先进入论坛制作帖子,对前三个问题进行解答:a、文题《故都的秋》,为什么不叫《北平的秋》或者《北国的秋》?(学生活动:制作帖子)交流(分别找几个同学进行回答)教师归纳:(看大屏幕)清晨小院落蕊清扫冷清秋蝉残鸣寂静清、静、悲凉桥头秋雨孤独胜日秋果请大家进入论坛,开始4,6题的讨论回答。

e、探讨文中的第十二自然段有何作用?(学生活动:制作帖子)交流(请几位同学读自己的帖子交流答案)(3)好了,刚才我们对整体内容和一些具体问题都进行了基本的把握,大家对这一课也有了一个基本的感知,我还有最后两个问题想问问大家,请回到论坛。

g、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是在颂秋还是悲秋?(学生活动:制作帖子)交流(找几名同学读自己的或其他人的帖子进行交流)3、延伸练习(学生制作网页)交流(人数视时间而定)4、作业请大家回去之后将这节课的内容和这节课学习的收获做一个小结,并将小结通过流言板或者Email发给我。

另外对这节课还有什么问题可以到流言板或者论坛与我交流或者和其他同学交流。

故都的秋课程设计

故都的秋课程设计

故都的秋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并掌握《故都的秋》中描述的故都风景、文化及历史背景;2. 学生能够识别和运用课程中涉及的文学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3. 学生能够阐述文章的主题思想,理解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表达。

技能目标:1. 学生通过分析、解读文本,提升阅读理解能力;2.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提高表达、沟通及合作能力;3. 学生学会运用文学修辞手法,提升写作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能够感受到故都秋天的独特美,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2. 学生能够理解并尊重作者的情感表达,培养同理心;3. 学生通过学习,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爱国情怀。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语文阅读课,旨在通过阅读、分析、讨论《故都的秋》,让学生感受故都秋天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学生特点:六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文学作品有浓厚兴趣,善于表达个人观点,但文学修辞手法掌握不足。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提高语文素养。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文本阅读:《故都的秋》全文阅读,理解文章结构、主题思想及情感表达。

- 研究故都北京的秋日景象描绘;- 分析作者对故都秋天的情感态度及原因;- 探讨文章中所体现的传统文化元素。

2. 修辞手法学习:识别并运用文章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 指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修辞语句;- 举例说明修辞手法的作用及效果;- 组织学生创作练习,运用所学修辞手法。

3. 文化背景拓展:了解北京的历史文化,感受故都秋天的文化内涵。

- 介绍故都北京的历史文化背景;- 结合文章,分析故都秋天在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引导学生探讨传统文化对当代生活的启示。

4. 阅读理解与表达:通过小组讨论、展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与表达能力。

- 划分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进行文章段落解读、讨论;- 安排小组展示,分享学习心得。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

故都的秋教学实录前言故都的秋,是一张描绘北京秋天景色的图片,也是一首诗歌的名字。

在这个季节里,北京的天空变得湛蓝,风景变得美丽而宜人。

本教学实录将介绍如何利用《故都的秋》这个主题,进行作文写作教学。

教学目标1.增强学生对“秋天”的感受和理解;2.学生能运用词汇描述秋天的特色;3.学生能够写一篇有条理、语言流畅的文章。

教学准备1.每位学生一份白纸和一支笔;2.准备一些秋天的图片;3.准备一些秋天的诗歌和散文,如《故都的秋》、鲁迅的《秋夜长河派出所》等。

教学过程步骤一:让学生观察秋天的图片1.让学生看几张秋天的图片,比如一片金黄的麦田、落叶飘舞的小路、枫叶簇簇的山林等。

2.让学生想象这些场景是什么样子的,景象给他们带来什么感受。

可以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答,如:“你看到这张图片时,你有什么感受?”、“这个场景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等。

步骤二:让学生朗读秋天的诗歌和散文1.选择一些名家的秋天诗歌和散文,让学生感受词语表现秋天期间的景色和心情。

如《故都的秋》、鲁迅的《秋夜长河派出所》等。

2.让学生依次朗读这些诗歌和散文,并想想这些语言给他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受。

步骤三:让学生练习描述秋天的语言和技巧1.热身练习:让学生以“秋天”为主题,自由发挥,写出若干有关秋天的词语和句子。

2.给学生出一些提示,让他们用自己的语言组织出一篇短文。

提示可以是一句话,也可以是一张图片。

3.给学生一些写作技巧的建议,比如避免使用重复词汇、尽可能用具体的词语等。

步骤四: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故都的秋”的作文让学生根据自己对“故都的秋”的感受和观察,自由发挥,写一篇短文。

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写:•描述秋天的景色;•用自己所见所闻所感,表达对秋天的感受;•描绘故都北京独特的秋天景观。

步骤五:课后作业让学生在家练习写作,写一篇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短文,并注意运用所学的写作技巧。

总结通过本次教学活动,学生们对北京的秋天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和理解,同时也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技巧,为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基础。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

《故都的秋教案》教案教案:《故都的秋》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五课《故都的秋》。

该课文是著名作家郁达夫创作的一篇描写北京秋天的散文。

文章通过作者对故都秋天的观察和感受,展现了北京秋天的美丽和特色。

课文语言优美,富有诗意,描绘了秋天的景色、气候、声音和气息,表达了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故都秋天的热爱和怀念之情。

2. 能够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观察和描写秋天的方式方法。

3. 能够领悟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和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难点:领悟课文中景物描写的作用,学会通过观察和描写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境引入:播放北京秋天的风景视频,让学生感受北京秋天的美丽。

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秋天的印象和感受。

导入语:秋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是一个丰收的季节,更是一个富有诗意的季节。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描写北京秋天的散文——《故都的秋》。

2. 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把握。

3. 学习课文(1)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2)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3)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品读课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景物描写,分析作者观察和描写秋天的方式方法。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课文中景物描写的感悟。

5. 练读课文设计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秋天。

六、板书设计故都的秋美丽丰收富有诗意七、作业设计1. 熟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 运用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写自己身边的秋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整体感知
品味鉴赏
请同学根据第3段的画面
完成以下2题: 1、找出呈现色彩的词语。 2、找出描写秋声的词语。
秋色
芦花
冷色调
白色

驯鸽 白或瓦灰
柳影 暗绿 牵牛花 淡蓝声

虫唱 钟声 驯鸽的飞声
秋味
冷清
寂静
悲凉
探究情缘:故都的秋本应是多姿
多彩的,而作者为什麽不写红叶 似火的香山,游人如织的颐和园, 明澈如境的昆明湖呢?
——选自老舍的《想北平》
迁移训练
以《冬》为题写一段情景交融
的文字,要求通过对冬景的描 写,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如 悲伤、喜悦、愤怒、怅惘等。
故都的秋
郁达夫
郁达夫 ,现代作家。 1921年与郭沫若、成仿吾 发起成立了创造社。代表 作:短篇小说《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 篇小说《出奔》
写作背景
1933年到1937年,日本帝国主
义侵占东北,虎视中原。国民 党对外投降,对内镇压。1934 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 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览了 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散 文——《故都的秋》
潭柘寺
玉渊潭
颐和园
北海公园
故都的秋


郁达夫

故都的秋

以情选景
静 悲凉 以景显情 情景交融
鉴赏散文的方法
1、了解作家及时代背景 2、先品读后美读。 3、对文章进行整体感知。 4、对语言进行品味鉴赏。
比较阅读
面向着积水潭,背后是城墙,坐在 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 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 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睡在 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 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 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和 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 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