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精讲 语文版

合集下载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课件

初中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语文课件
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 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变成中国文化的 一部分。
梳理结构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 归纳意思。
第一部分(l 段)提出问题 :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
板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论证方法:举例论证 . 道理论证.对比论证
论证结构: 提出论题 分析问题
(1)
(2---12)
得出结论
(13)
作业布置
课文说:“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 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 措了。” 想一下,这是不是符合实际?如果是,应该怎样改 进?提出建议和方法,并把你的 看法写成片断作文。
问题探究
2. 文章第1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 交代演讲的原因,提出状论元成才路题。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问题探究
3.速读第二部分,思考作者是如何展开论述的,运 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常见的论证方法主要包括: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问题探究
4.《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所说的真正
写法探究
2.事例生动、通俗易懂。 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意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如作者讲到了自
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 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
其次,作者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如 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 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端。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3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精讲本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丁肇中()授予()遵照()彷徨()()实践()不知所措()2、形近字┏授:授予┏措:措施┏致:招致┗受:接受┗错:错误┗至:极至3、词语解释【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荣幸】荣耀而幸运。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藏手于袖,在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

【一帆风顺】本指帆船一路顺风。

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

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激变】课文中指急剧变化。

也指因刺激而生变乱。

4、文学(文体)常识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_______。

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_______奖。

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______举行的“_________”大会上接受________奖时发表的演讲。

【参考答案】1、丁肇中(zhào)授予(yǔ)遵照(zūn)彷徨(páng huáng)实践(jiàn)不知所措(cuò)4、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特别荣誉二、课文学习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明确】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最早是在《大学》里提到的。

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明确】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重视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 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名师导练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 就要特地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 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名师导练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哲学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 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 为头痛而宣告失败。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名师导练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 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 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 们,这种观点是不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名师导练
5.选文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述,请找出表达作者论述观点的语句。(4分) 反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正面: ___传_统__的__中__国__教__育_并__不__重__视__真_正__的__格__物__和__致_知__。_________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 内容,理清篇章结构。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 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
语文要素
【要素1】课文链接 语 “格物”就是推究事物的道理,“致知”就是获得 文 知识。前者是后者的手段,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课文解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课文解读】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第四单元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受传统教育的影响,许多同学往往重视基础知识,而轻视动手能力。

一旦要自己动手,自己拿主意search g_translate时,就会手足无措。

这是什么原因呢?怎样才能克服这个缺点呢?著名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以他的真知灼见为我们指点迷津,告诉我们:在学习中,特别是在学习自然科学方面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1.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2.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论证思路。

3.联系学习实际,培养科学实验精神。

一、新课导入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问题出在哪里呢?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丁肇中教授的文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朗读课文,圈画文中生字词。

丁肇中(zhào) 埋没(mò) 彷徨(páng huáng)儒家(rú) 华裔(yì) 论语(lún)中庸(yōng)2.借助工具书理解和掌握以下词语。

格物致知:推究事物的原理法则而总结为理性知识。

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袖手旁观:比喻置身事外或不协助别人。

3.作者简介。

丁肇中,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6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1969年任马萨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J”粒子),并导致了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老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1.默读课文,讨论和编写阅读提纲。

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

【交流点拨】(1)提出问题(1):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2)分析问题(2~12):论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有一个梦想》语文版知识精讲

八年级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有一个梦想》语文版知识精讲

初二语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有一个梦想》语文版【本讲教育信息】一. 教学内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有一个梦想》、《你是你的船长》二. 教学重难点:1、巩固演讲词的特点2、了解“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及其对于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

3、理解本文从正反两方面运用摆事实和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4、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提高理解能力。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作者简介。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

1936年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

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

青少年时期,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1974年领导的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子,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现阶段。

因此于1976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目前,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

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

二、课前热身:1、生字生词:zhào páng huáng yōng yǔ丁肇中彷徨平庸授予2、需要掌握的形似字徨——(huáng)彷徨;惶——(huáng)惶恐缭——(liáo)缭绕;瞭——(liào)瞭望;嘹——(liáo)嘹亮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理清文章的层次:——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第1段):向大家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

第二部分(第2—12段):论述论题。

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

第一层(第2—5段):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

第二层(第6—12段):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第13段):得出结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语文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ppt课件

100%
科举制度的历史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 主要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 推动了古代教育的发展。
80%
古代科技成就
介绍中国古代在科技领域的杰出 成就,如四大发明等,展示中华 民族智慧和文明。
类似主题作品推荐及比较阅读
《大学》中的格物致知思想
《大学》是儒家经典之一,阐述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等思想, 与本文有相似之处。
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含义,掌握相关知 识点,并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精神。同时,通过本文的学 习,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化素养。
学习者特征分析
知识水平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 能够理解和分析课文中的基本内容。
心理特征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对于新知识和新事物有 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同时,他们也具备了 一定的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
情感表达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对青少年成长的深切关注和殷切期望,希望他们能够培养“格 物致知”精神,成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之才。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中国传统教 育方式的反思和批判,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03
知识拓展与延伸
相关历史背景及文化常识介绍
80%
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 地位,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等观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感谢聆听
问题1
什么是“格物致知”精神?它 在现代社会中还有意义吗?
问题2
文章中提到了哪些具体的“格 物”方法和案例?它们对作者 的成长和认知有何影响?
问题3
如何理解文章中提到的“科学 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关系 ?你认为二者在现代教育中应 该如何平衡?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由古代文化典籍引出观点,以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为论据,论证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含义,号召中国学生追求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这样才能有所建树。

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语文:4.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语文版八年级下)

语文:4.13《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件1(语文版八年级下)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是我国21世纪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A.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B.用工业化带动信息化C.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D.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判断题]四冲程柴油机曲轴旋转一周,每个气缸都完成一个工作循环。()A.正确B.错误 [填空题]人类学家从非洲、亚洲、欧洲发现古人类化石,得出人类起源于人猿,从猿到人的科学结论,并以三大洲的人型体质特征将人类化分为:()、()、()。 [单选]与肝细胞癌关系最密切的是()A.甲型病毒性肝炎B.乙型病毒性肝炎C.戊型病毒性肝炎D.自身免疫性肝炎E.黄疸性肝炎 [单选,A1型题]细支气管不完全阻塞所致的阻塞性通气障碍可造成()A.肺不张B.气胸C.支气管扩张D.肺纤维化E.肺气肿 [填空题]油品的沸程是指()温度范围。 [填空题]在政治上,齐国采取了“因其俗,()其礼”,鲁国采取了“革其俗,革其礼”的政策。 [填空题]无空气喷枪由()、()、()、()、()、()、()等构成。 [填空题]1487年,葡萄牙人的船队,沿非洲西岸南行,到达非洲的最南端,葡萄牙国王把这里命名为()。 [单选]企业中的实用计量是属于()。A.科学计量B.工程计量C.法制计量D.计量管理 [单选]含嘌呤最少的食物是()A.猪肝B.牛奶C.豆腐D.猪肉E.鱼子 [单选]关于WHO推荐的葡萄糖耐量试验,正确的是()A.口服葡萄糖100克B.糖耐量减低即可诊断糖尿病C.口服糖耐量试验前3日,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应少于250克D.空腹血糖小于7mmol/L,不必做此检查E.同步查尿糖,可大致判断肾糖阈 [问答题,简答题]简述止血带法止血适应证。 [单选,A2型题,A1/A2型题]患者,男,60岁。主诉心胸憋闷疼痛,并放射至肩背,心悸怔忡,有恐惧感,舌紫有瘀点苔白,脉沉细涩。其病机是()A.心血亏虚B.肝血不足C.心阳偏衰D.心阴虚亏E.心血瘀阻 [单选]物业服务企业在社区组织重大活动时。应及时知会(),相互协调,避免发生意外事件。A.本区域政府部门B.本辖区民政主管部门C.本区域物业管理主管部门D.辖区公安派出所和社区居委会 [单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下列关于票据的表述错误的是()。A.付款人是指在票据上签名并发出票据的人,或者说是签发票据的人。B.票据都有三方基本当事人C.票据是一种有价证券D.票据是无条件支付或无条件委托支付一定金额的凭证 [单选]在国库支出的支出方式中,物品和服务采购支出应实行()。A.直接缴库B.集中汇缴C.财政直接支付D.财政授权支付 [填空题]国际单位规定重力的单位是()时间的单位是()单位符号分别为N和()。 [单选]下列有关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和适用的说法哪一项是正确的?()A.地方性法规与规章具有同等效力B.规章具有同等效力C.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应由部门规章制定机关协商解决D.根据授权制定的地方性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 [单选,A1型题]肾损伤后哪项护理措施不正确()A.严密观察生命体征B.观察疼痛性质及程度C.绝对卧床休息D.向患者介绍肾损伤知识E.尽早离床活动 [单选]部件类型区分号在零件编码系统中代表纵向布置部件的符号是()。A.VB.PC.L [单选]下列不属于标引的要求的是()。A.先整体后局部B.内容的版权状态必须被标引C.针对内容资源中的片段或集合型内容资源的构成单元所进行标引D.选择合适的元数据标准进行内容标引 [单选,A1型题]下列各项,不属附子主治病证的是()A.亡阳欲脱,肢冷脉微B.寒凝血瘀,经闭阴疽C.命门火衰,阳痿早泄D.中寒腹痛,阴寒水肿E.阳虚外感,寒痹刺痛 [单选]甲公司设立于2014年12月31日,预计2015年年底投产。假定目前的证券市场属于成熟市场,根据优序融资理论的基本观点,甲公司在确定2015年筹资顺序时,应当优先考虑的筹资方式是()。A.内部筹资B.发行债券C.发行普通股票D.发行优先股票 [填空题]利用二极管的()特性可构成整流电路。 [单选,A1型题]患者平卧,患肢抬高70°~80°,持续60秒,若出现麻木、疼痛、苍白,说明()A.Pratt试验阳性B.Buerger试验阳性C.Trendelenburg试验阳性D.Penthes试验阳性E.腰交感神经阻滞试验阳性 [问答题,案例分析题]病例摘要:孙某,男,48岁,业务员,已婚,于2011年12月18日就诊。骤发剧烈上腹痛,伴腹胀、恶心、呕吐一天。患者于发病当天因暴食后突然发作剧烈腹痛,初起时觉剑突下偏右呈发作性胀痛,腹痛迅速波及全腹部转成持续性、刀割样剧烈疼痛,并向后背放射,伴恶心 [名词解释]伪品 [问答题,简答题]焦炉气压缩机级间水冷器的作用是什么? [单选,A1型题]下列关于抗生素的使用原则哪项是错误的()。A.选用药源充足的B.选用价格较便宜的C.选用副作用小的D.能窄谱的有效,不选用广谱的E.能联合用药,不单用 [单选]掏槽眼的深度要比其他炮眼深()。A.100~150mmB.200~300mrnC.300~400mm [单选]病人尿液检查显示球蛋白Bence-Jones蛋白阳性,可能的诊断为()A.软骨瘤B.骨巨细胞瘤C.骨软骨瘤D.骨肉瘤E.浆细胞骨髓瘤 [问答题,简答题]道碴、片石、砂子等线桥用料怎样堆放? [单选]物业管理区域内的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经营获得收益,其收益属于业主的部分应当纳入()。A.专项保养资金B.专项服务资金C.专项维修资金D.专项改造资金 [单选]急性盆腔炎的主要症状()A.下腹疼痛难忍,伴高热不退B.腹胀,恶心呕吐C.尿频尿急D.白带增多E.下腹一侧撕裂样痛 [单选,A1型题]高血压病脑出血时,最常见的出血部位是()。A.小脑齿状核B.小脑皮质C.脑桥D.基底节E.延脑 [问答题,简答题]杀虫 [单选,A1型题]母婴保健法规定应当为育龄妇女和孕产妇提供孕产期保健服务的机构是()A.医疗、防疫机构B.医疗、计划生育机构C.计划生育机构D.保健、计划生育机构E.医疗、保健机构 [单选]根据显像剂对病变组织的亲和能力可将放射性核素显像分为()A.局部显像和全身显像B.静态显像和动态显像C.平面显像和断层显像D.早期显像和晚期显像E.阴性显像和阳性显像 [单选]通过遥控器的以下组合来操作高清变焦摄像机的拍摄照片()A、shift键↑+滚转指令→B、shift键↑+俯仰指令↓↑C、shift键↑+滚转指令←D、shift键↑+油门指令↓↑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原文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我非常荣幸地接受《瞭望》周刊授予我的“情系中华”征文特别荣誉奖。

我父亲是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我受的教育的一部分是传统教育,一部分是西方教育。

缅怀我的父亲,我写了《怀念》这篇文章。

多年来,我在学校里接触到不少中国学生,因此,我想借这个机会向大家谈谈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

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用这个名词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没有了。

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

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

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

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我是研究科学的人,所以先让我谈谈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

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树,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PPT《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课文详解
在这篇演讲词中,丁肇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 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反思,提倡以真正的格物 致知精神去探索世界上的未知事物。
作者名片
丁肇中,1936年出生,美国实验物 作者
理学家
曾获得1976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并 成就 被美国政府授予洛仑兹奖,1988年
被意大利政府授予特卡斯佩里科学奖
作品 《在探索中——一个物理学家的体验》等
3.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哪几个方面? 答案:
①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 ②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 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4.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原因是什 么? 答案: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 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淹没了格物致知的真正 意义。
品味语言
这篇演讲词简短精要,朴实通俗。再读课 文,品味语言。
1).“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眼 光”“勇气”“毅力”这三个词语的位置可以互换吗?为什么?
不可以。因为一个成功的实验首先要有眼光,选择正确的目标, 当选好目标后,要想使实验取得成功,勇气和毅力是必不可少的。 这三个词语之间存着逻辑上的先后关系,因此它们的位置不能互 换。
5.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 第二,这是科学发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 第三,这是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这对于今天 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写作特色
1.层层推进,思路清晰。
本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开头紧扣题目,由“格物致知”的出处引出对其含义的理解, 以及我国古代对“格物致知”并不重视的原因分析,接着作者从 实验过程的两个特点、中国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作者自己的亲身经 验三个方面着重分析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最后指 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两个意义,并发出号召。

【语文】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本解读课件优质课件

【语文】部编人教版初中八年级下册: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文本解读课件优质课件

•罗布想要走出高原,他想拥有一片真正的大海。自从有了这个梦想之后,他几乎天天都在做着关于大海的梦。罗布想象不出大海的样子,哪怕是海在翻卷着浪花,拍打着海岸,但那只是电视里的画面,根本闻不到海的味道。
•罗布想要去看大海。但这只是梦想,他的祖祖辈辈都在高原上,没有一个人去过海边。尤其是当爷爷听说罗布想看大海时,爷爷笑了,说咱们高原上处处都有海子。
问题探究
请你思考: 你在探索客观事物的过程中,有什么 有趣的经历吗?说出来与同学交流。 举例:雪融化后是水、钟表的工作原 理……
•Jva8TLnOtD7!324^&*Jva8TLnOtD7!324^&山顶的海风 胥得意
•当罗布在电视上第一次看到无边无际的大海后,他便知道了高原上那些叫海子的地方不是大海,而是湖泊。藏区的人们世代在高原上生活,他们把雪山脚下或是草地上面的湖泊叫成海,是因为他们觉得眼前的这片水域太大了,像是他们心中的海。
•新兵营在城市的郊区。几乎每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罗布都能隐隐地听到军舰的汽笛声,浑厚悠远。每一个梦里,军舰都能在罗布的眼前出现。可是,每次醒来,只能听到战友们轻轻的鼾声。
•罗布最愿意训练的课目是队列训练。其他的课目都是迷彩服,队列训练的时候,新兵要穿上水兵服。风一吹来,罗布能够看到飘带在班长脑后飞舞,那个时候,他总会走神,一直在想飘带在脑后轻盈舞动时自己帅气的样子。
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格:推究
致知:获得知识。致:求得。 《大学》 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脉络梳理 中国传统教育中的“格物致知”
《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 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 最高理想——平天下。
中国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目的也不是为了“致知”。

[最新版本]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共51张)

[最新版本]八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共51张)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八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应有格 物致知 精神》 精品课 件(共 51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八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应有格 物致知 精神》 精品课 件(共 51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精读课文
品味第三部分
格物致知精神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八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应有格 物致知 精神》 精品课 件(共 51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八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应有格 物致知 精神》 精品课 件(共 51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精读课文
3.“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中的“眼 光”“勇气”“毅力”三个词语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精读课文
4.第11段中“大都”“往往”“常常”这几个词能否删掉?为 什么?
不能。这几个词是指在一般情况下,不包括特殊情况,体现 了语言的准确严谨性。“大都”指大部分,强调了中国学生 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往往”“都得近 一百分”突出了中国学生考试成绩好;“常常”“不知所措 ”突出了中国学生在研究工作中的能力低,从反面论证了实 验精神的重要性。
初读课文
第一部分(1—2) 提出观点——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第二部分(3—12)
第三部分(13)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八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应有格 物致知 精神》 精品课 件(共 51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分析传统教育的弊病(一是中国学生存 在的问题,二是作者的亲身经历),阐 述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优质课堂讲本-[最新版本]八年级语 文部编 版[下 册]《 应有格 物致知 精神》 精品课 件(共 51张) -优秀 讲课稿P PT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整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完整课件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一层(2)
第二层(3~5)
1.从现代观念看,真正的“格物致知”是什么呢?
科学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检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2.怎样进行实验?实验有什么特点?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探测。 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地测量,它需要有细致具体的计划。特别重要的,是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以作为整个探索过程的向导。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3.一个成功的实验者应该具备怎样的素质?它们之间有何联系?
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
选择正确的目标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第一层(2):正面解释
在中国传统教育里,最重要的书是“四书”。 “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用这两个词语描写现代学术发展是再恰当也没有的了。现代学术的基础就是实地的探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4课《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

5.你认为我们当代中学生最主要的弱点是什么?这
一弱点是如何形成的?
退出
学习了本课后,你有哪些收获和感想? 告诉大家好吗?
提出问题 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应
有 格 物

分析问题
解释“格物致知”的含义
举例说明在古代并未重视 “格物致知”
贡培 献养 人实 类验
知 精
现代“格物致知”的重要性
社精 会神
神 解决问题 论证“格物致知”的真正
第14课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1.识记并理解本文的重点词语,把握文章的思想 内容,理清篇章结构。 2.归纳课文的中心论点,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 证相结合的论证方法。 3.培养动手操作的实验意识,树立真正的格物致 知精神。
第 1 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清本文的思路及作者提出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1.《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什么?其目 的是什么?
读第2、3段,圈点勾画相关句子,自由回答。 《大学》里“格物致知”的含义是:从探察
物体而得到知识。传统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 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 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
阅读课文,自主探究
(1)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格物致知”的精神?有 何现实意义?
(2)判断一个人是否具备“格物致知”精神的关 键是什么?
研究课文,合作探究
(1)原因有以下三点:第一,这是由中国传统教 育导致的中国学生的弱点决定的;第二,这是科学发 展的历史和实验过程证明了的:第三,这是应付今天 的世界环境必不可少的。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 实验精神,使其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靠实践来 发现事物的真相,而这对于今天素质教育中要求培养 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最新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共46张)

【最新版】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精品课件(共46张)
(2)文章层层推进的写法分析:
这篇演讲的主体部分首先提出演讲的主 题——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 解自然科学。之后从中国传统教育引出“格 物致知”,并与现代学术关联起来。
优 质课堂 讲本-【 最新版 】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精 品课件 (共46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优 质课堂 讲本-【 最新版 】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精 品课件 (共46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具 体 分 析
优 质课堂 讲本-【 最新版 】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精 品课件 (共46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传统教育不重视真正的格 物致知
优 质课堂 讲本-【 最新版 】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精 品课件 (共46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自主阅读课文,看 看文章解答了你的哪些疑惑。
《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发点是 “格物”和“致知”。就是说,从探察物体而得 到知识。……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实验。
优 质课堂 讲本-【 最新版 】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精 品课件 (共46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优 质课堂 讲本-【 最新版 】部编 版语文 八年级 [下册 ]《应 有格物 致知精 神》精 品课件 (共46 张)- 优秀讲 课稿PPT
➢ 为什么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中国学生因为受到传统教育中“格物致知”
第6段
提出观点
第7段
为什么实验精神重要
第8、9段 实验到底该怎样做
第10段 得出结论
重视实验精神在科 学上的重要性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鉴赏的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鉴赏的内容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文鉴赏的内容
说话、写文章要看对象,也就是说,说话写文章要有针对性,要心有听众、心有读者。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这篇文章,针对性极强。

丁肇中在与中国学生接触过程中,发现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针对这个问题而有感而发,他的读者对象是中国学生,因此,在论述时,他选用“格物”“致知”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名词,在举例时,也选用了中国学者明的事例,同时还谈了一个作为受中国传统教育长大的学者的自己的切身体会,最后提出对中国文化有新的发展的期望。

这一切,既让人觉得目标明确,火力集中,同时也让人觉得循循善诱,易于接受,从而使文章发挥它最大的效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本篇是丁肇中于1991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情系中华”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丁肇中在这篇演讲中,以一个科学家的身份,对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进行了反思,提倡要以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去探求世界上的未知世界。

一、基础知识1、给红色的字注音。

丁肇中()授予()遵照()彷徨()()实践()不知所措()2、形近字┏授:授予┏措:措施┏致:招致┗受:接受┗错:错误┗至:极至3、词语解释【格物致知】指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荣幸】荣耀而幸运。

【授予】给予(勋章、奖状、学位、荣誉等)。

【清谈】泛指一般不切实际的谈论。

【袖手旁观】藏手于袖,在旁观看。

比喻置身事外,不参与其中。

【一帆风顺】本指帆船一路顺风。

亦用为祝人旅途安吉之辞。

比喻境遇顺利或办事容易。

【激变】课文中指急剧变化。

也指因刺激而生变乱。

4、文学(文体)常识丁肇中,当代第一流的________。

一九七六年他获得了________奖。

本文是作者于一九九一年十月十八日在北京_________举行的“_________”大会上接受________奖时发表的演讲。

【参考答案】1、丁肇中(zhào)授予(yǔ)遵照(zūn)彷徨(páng huáng)实践(jiàn)不知所措(cuò)4、实验物理学家诺贝尔物理学人民大会堂情系中华特别荣誉二、课文学习1、课文的标题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那么“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它最早在什么地方提出来的?【明确】格物致知: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格物致知”最早是在《大学》里提到的。

2、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明确】科学进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是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就可求到的。

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缺少的。

3、作者在概述了《大学》本身所说的格物致知的目的后指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请以作者所举王阳明“格物”这一事例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细读课文,谈谈你的理解。

【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王阳明的“格物”不是通过做实验对竹子进行研究,而是对着竹子空想,要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的目的,这样做,就远离了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所以作者说:“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就被淹没了。

”从上下文来看,在作者心中,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也就是说要有真正的实验精神。

4、作者认为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作者认为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什么?应怎样改变?【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作者认为,造成中国学生面临“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的原因是大家受王阳明思想的支配,偏向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

要改变这种状况,人们就必须培养实验的精神,培养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5、读下列语句,注意标有红色字体词的作用。

(1)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不可能由自我探讨或哲理的清谈而求得。

(2)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3)实验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它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4)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

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明确】此题旨在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关联词语。

(1)作者强调实地实验对获得新知识的重要作用。

“只能……不可能”在句中起到了强调作用。

(2)作者强调科学实验的过程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

“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复句,一般强调“而是”后面的内容。

(3)作者强调实验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

“不是……”对“毫无选择的测量”作了否定。

(4)作者强调了“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

“不能……也不能”从两方面否定了错误的做法。

6、文章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明确】(1)举例论证。

文中第4段举了王阳明的例子;第11段、12段联系实际,举了中国学生及作者自己的事例,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2)道理论证。

第5段、第8~9段,第13段都运用了道理论证方法,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7、论证实验精神的重要,可举事例很多,为什么文中只举了明朝的王阳明和作者自己的例子来论证呢?【明确】议论文中举例要有针对性,有实际意义。

举王阳明的例子,可以有力地说明不重视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的中国传统教育对中国学生的影响,很有现实意义;举作者自己的例子,现身说法,有力地说明了有实验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样的举例,有针对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8、请你谈谈古今格物致知的不同含义。

【明确】古代《大学》里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平天下,所以它所格的物一般是向自己的内心去探索,所谓的治国平天下之道,侧重于抽象的道理,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其目的是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获得新知为人服务,所以侧重于实地实验的精神。

9、为什么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明确】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使人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10、本篇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听众易于接受,这是为什么?【明确】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使读者真切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第二,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11、“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什么?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是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请说出理由。

【明确】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不是,王阳明格竹子并没有探察竹子的过程,而是坐在凳子上硬想,他把探察外界误以为探讨自己,结果以失败而告终。

因此,王阳明的做法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格物致知。

12、在“格物致知”方面,中国学生有哪些不足?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应如何弥补这些不足?【明确】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思维而不愿动手,往往功课念得好,对于一些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却不知所措。

主要是由于传统教育这个文化背景。

如何弥补略。

13、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有哪几个方面?请你联系实例谈一谈。

【明确】①寻求真理的惟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②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需要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

联系实例略.14、对文章结构的理解【明确】文章结构图(2)段落分析课文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可以分成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介绍演讲的基本内容,向大家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在这段中,作者告诉听众,自己的演讲内容是基于自己对中西方教育的了解。

第二部分(2—5)段:分析指出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第2段中,作者首先谈到《大学》中提出的“格物”和“致知”,认为用“格物致知”来描写现代学术再适当也没有了。

但作者接着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认为格物致知的目的使人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针对这种传统教育,作者严肃指出:已经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了。

第三部分(6—12段):分析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这一部分既有讲道理又有生动事例,根据内容不同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6—10段):指出“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而得到”。

在作者看来,新的知识是从实验中得到的,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的过程,而且需要具体细致的计划,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第二层(11、12段):以自己的亲身经历指出轻视实验、不愿动手是无法取得学术上的进展的。

在这一层中,作者指出传统教育对学生产生的消极影响: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而作者自己初到美国时,就发现了光埋头读书是不能应付一切的。

在经历了一番彷徨恐慌之后,作者悟到了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13段):提出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应该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在这部分中,作者帮助听众拓宽视野,让听众意识到格物致知精神不仅在学术研究中不可缺少,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所以在一般的教育中,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

这种精神怎样体现出来呢?作者认为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要有自己的判断力。

三、深入探究1、对文章结构思路的理解。

【明确】课文围绕了解自然的方法这一问题,整体上从古代目的不在于求知而在于平天下,说到现代目的是获取真正的新知识,从而论证了“应有格物致知”这一中心论点。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1段):介绍演讲的(2)事实论证。

文中列举王阳明格竹子的事例论明古代格物的途径、方法“掩盖了格物致知的真正内涵”;又以自己的切身事例,论证了格物致知的内涵。

(3)对比论证。

把古代的格物致知和当今世界要求的格物致知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从而突出强调了本文论点。

2、谈谈你对本文通俗易懂的演讲语言的理解。

【明确】本篇虽然属于学术性演讲,但通俗易懂,使听众易于接受。

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首先,作者在演讲过程中注重结合自己的真实体验,如第12段中,作者讲到了自己初到美国大学念物理时的彷徨恐慌,这样就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并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

第二,作者善于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的事例来表述自己的观点。

例如,在谈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时,作者举出了王阳明对着竹子硬想七天来“格物”的例子,生动地说明了中国的传统教育并不真正重视格物致知。

课外拓展丁肇中小传国外科学技术界评论说,丁肇中是最有实验能力,最善于观察现象的实验物理学家。

美国《自然》杂志还评论说,丁肇中所从事的工作是沟通中美两国科技交流的一座桥梁。

丁肇中的父母都是中国的大学教授,祖籍山东日照。

1936年,他们从中国启程去美国,对密执安州立大学进行访问。

1月26日,就在这所学院里丁肇中降生了。

他在回忆中说:“我的父母希望我出生在中国,可是我却偏偏早产了,我出生两个月后才回到中国。

”他的童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的战乱年代,所以他十二岁以前几乎没有受过什么正规教育。

由于父母忙于工作,丁肇中是由外祖母抚养成人的。

外祖母性格刚毅果断,对丁肇中以后严谨刻苦治学,一丝不苟实验,缜密组织研究和严格要求下属等优良作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丁肇中先在大陆度过童年,十三岁去台湾上学,那时他父亲是国立台湾大学的一名教授。

二十岁时,他决定回到他的出生地美国密执安大学继续攻读。

“那时我英文懂得不多,对美国的生活一无所知。

在国内的时候在书上读到许多美国学生是自己挣钱维持生活读完大学的,我告诉父母也这样做。

当1956年9月6日到达美国底特律机场的时候,口袋里只有一百美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