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发展史

合集下载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中国大学发展史
1952年进行了院校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除 北平大学(北京大学)之外,民国几所名校都被拆的七零 八散。包括教会大学在内的原私立大学几乎全部取消。
清华、交大等校还支援东北建立起了专门学习苏联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军工(现在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哈 尔滨工程大学等校)。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A类: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 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吉林 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 学、东南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中国海洋大学、 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大学、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四川大学、重庆大学 、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兰州大学、国防科技大学 B类:东北大学、郑州大学、湖南大学、云南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新疆大学
综上所述,中国大学的百年转型发展一直处于 向西方大学模式学习的过程中,并时有起伏转折,对 西方大学模式的依附和超越形成了中国大学转型发展 过程的总体脉络。
目前,自主探索、理性选择已经成为我国大学建设 和发展的基本指导方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 学教育模式终将形成。
知识回顾 Knowledge Review
二、1870-1922的大学
北洋大学堂(1895年由天津中西学堂改 办)是中国近代官办最早的大学,今天的天津 大学。
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严复),1898年在 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 最高学府,是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发展史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汉语教学得到了重视和推广。

1949年10月,在北京成立了第一个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北京语言文化大学。

此后,各省市相继设立了对外汉语教学机构,如上海外国语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

1950年代,中国开始向世界各国派出留学生,这也促进了对外
汉语教学的发展。

1958年,中国国家教委正式成立了对外汉语教学
领导小组,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1960年代至1970年代,由于中国处于文化大革命的特殊时期,对外汉语教学遭受了一些困难和挫折,但并没有完全停滞。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对外汉语教学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年,中国国家教委批准了全国首个对外汉语教材《汉语教程》。

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逐渐走向成熟和国际化。

1987年,中国国家教委正式颁布了《对外汉语教学大纲》。

此后,中国对外汉语教学逐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和规范,涵盖了汉语水平考试、教材编写、教学方法等方面。

21世纪以来,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取得了更大的进展。

2004年,
中国国务院成立了汉办,专门负责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

同年,国家汉办和中国国家教育部共同组织了首届汉语桥比赛,标志着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已经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总的来说,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经历了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推广中国语言和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代教育史

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如果说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是独立形成与发展的,那么中国近现代的高等教育则是中西教育结合的产物。

时间划分:近代时期: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高等教育——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现代时期:1949年新中国成立——今近代时期一、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萌芽时期1、以1862年京师同文馆成立为标志,直至19世纪90年代,洋务派共创办类似这样的高等学堂近30余所。

以培养外语翻译、洋务人才为目的,教学内容以所谓“西文”与“西艺”为主。

这一时期的新式教育机构无一定体系,大都带有鲜明的母体胎记,反映了新式学堂、新式教育处于草创时期的特色。

重要人物: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他们都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伴随的重大事件:洋务派洋务运动2、1895年创办的天津西学堂(1903年改为北洋大学堂)是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

1898年7月,京师大学堂设立,成为第一所正式以“大学”为称谓的高等学府。

20世纪初,官办大学进一步发展,到辛亥革命的1911年统计,清末高等学校,除官办京师大学堂、北洋大学堂、山西大学堂外,还有各省设立的高等学堂27所,此外,还设立了一批专门学堂,这批学堂的举办,可视为我国近代高等教育的先声。

这一时期改造书院,筹办高等、中等、初等和专门各级各类学堂,废科举、兴学校、学西学已深入人心。

3、20世纪初(1902——1903年间),清政府颁布了第一部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具有近代意义的全国性学制——《癸卯学制》。

壬寅癸(gui)卯学制作为中国近代一个较为完备的学制,为中国近代学制的建立和完善奠定了基础。

1905年科举制正式被废除。

直到辛亥革命前的十多年时间里,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无论是理论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弥漫着一种浓厚的“以日为师”的氛围。

重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伴随的重大事件:维新派“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小结:从洋务高等学堂的创办到京师大学堂的诞生,从癸卯学制的颁布到废科举、立学部,中国传统高等教育在西方高等教育的冲击之下,开始被迫纳入西方的现代高等教育某些制度和形式,开始了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中国英语专业发展史

中国英语专业发展史

中国英语专业发展史
中国英语专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候,中国开始接触西方文化和教育,英语作为一门国际语言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1917年,清华大学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英文系,这标志着中国正式开始了英语专业的教育。

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多的大学开始设立英语专业,英语教育逐渐得到了发展。

然而,在1949年以前的中国,英语专业的发展还相对较慢。

这主要是由于国内的政治动荡和战争导致教育系统的崩溃。

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英语教育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

在上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中国开始大力推行英语教育,重点培养专业英语人才,以满足国家对外交、外贸和外语教育的需求。

同时,也开始引进国外教材和教学方法,加强对英语教师和教学资源的培训和引进。

到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中国的对外开放和经济改革进一步加速了英语学科的发展。

大量的外资企业进入中国,对英语人才的需求迅速增长。

许多大学开始设立英文系、外语系和翻译系等专业,英语专业也成为中国高校的热门学科之一。

21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深,英语专业的发展更加迅速。

越来越多的学生选择学习英语,大学英语专业的报考人数也持续增长。

同时,英语教育也在不断创新,尤其是在使用技术手段进行在线教育方面。

总体来说,中国英语专业的发展经历了从小规模到大规模,从政治环境不稳定到对外开放的转变。

如今,英语专业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中国的国际交流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浅谈中国历史性大学校园发展过程及其特点_程佳佳

浅谈中国历史性大学校园发展过程及其特点_程佳佳

文章编号:1009 6825(2009)15 0008 03浅谈中国历史性大学校园发展过程及其特点收稿日期:2009 02 06作者简介:程佳佳(1980 ),女,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助教,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江苏南京 210009程佳佳摘 要:结合高等教育对我国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近代历史性高等学校具有的双重价值,分析了中国历史性校园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指出中国历史性校园的发展并非一个健康自然可持续的有机过程,应对其未来的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

关键词:历史性校园,发展,特征,城市中心化中图分类号:T U 984.14文献标识码:A就我国而言,高等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处于龙头地位。

高等教育的发展程度和发展质量不仅影响整个教育事业,而且关系到现代化建设的未来。

可以说高等教育是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要途径,对提升我国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在21世纪中期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一批百年历史的大学更是其中的中流砥柱。

近代历史性高等学校作为一百多年中国社会和城市在近代发展的遗存和见证,也作为现代城市社会生活的载体,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它们同时承载着历史性和时代性,具有城市现代文明和城市历史文化的双重价值,在当今我国建设迅猛发展的同时,此时提出中国历史性校园发展历程和反思的问题,不仅尤为重要,而且显得十分迫切。

作为生态及游憩的核心,河涌水系在某些景观节点的地方进行水面放大并优化其岸线。

蓝色水系串联组团绿地,与步行道路结合,建立住区内有机联系的生态景观轴线。

3)突出强化原则。

通过绿地系统布局突出强化住区的景观轴线及绿化核心。

区内主要有两条景观轴线:一条是东西方向联系珠江与浔峰山之间的山水生态景观廊道,以大片的绿地、水体及广场创造出自然生态的社区环境,形成集步行、购物、健身、游憩等活动于一体的公共生活空间;另一条轴线则是联系基地内山体及远处浔峰山之间的南北向的次生态景观廊道,以连续的绿化和活动场地作为社区内组团之间联系的主要步行空间。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史

二、中国近代大学产生的基 本性质
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是由 于西方列强对中国的入侵所造成的深重 的国家和民族危机所促成的。 魏源所说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是 这种心态的最好注解。 对近代高等教育本质的理解,经历了一 个相当长时间的过程,由此也造成了高 等教育发展中的种种偏差。

选择一个更好的学习模式,可以说是中 国政治领导人和教育界的领导人为之付 出巨大辛劳的大事。 百年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就是一个不 断探寻向西方学习之路的过程。 这条路走得对吗?

1906年,《学部奏请宣示教育宗旨折》: “东西各国政体虽有不同,然未有不崇 敬国主以为政治之本者。近世崛起之国, 德与日本称最矣。德之教育重在保帝国 之统一。日本之教育所切实表章者,万 世一系之皇统而已。”

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改革,蔡元培在仓促之下继 续按日本学制为蓝本:“至现在我等教育规程, 取法日本者甚多。此并非我等苟且,我等知日 本学制本取法欧洲各国。惟欧洲各国学制,多 从历史上渐演而成,不甚求其整齐划一,而又 含有西洋人特别之习惯;日本则变法时所创设, 取西洋各国之制而折衷之,取法于彼,尤为相 宜。然日本国体与我不同,不可不兼采欧美相 宜之法。”
《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

1902年颁布,其价值取向依然停留于对欧美日 本学制的原则参照,并无直接的比附。提出要 把京师大学堂办成一个拥有“全学”的、培养 “通才”的大学。办学宗旨:“激发忠爱,开 通智慧,振兴实业”,并要“谨遵此次谕旨, 端正趋向,造就通才。”强调凡有“明倡异说, 干犯国宪,及与名教纲常相违背者,查有实据, 轻则斥退,重则究办。”加强了对师生思想的 控制,已抛弃上一章程中的学术精神,完全以 国家意志为主导。
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组织法》 和《专科学校组织法》,同年教育部公 布《大学规程》,1931年公布《专科学 校规程》。 1935年公布《学位授与法》。 1927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大学教 员资格条例》,1941年行政院通过了《教 育部设置部聘教授办法》。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西南联大对道德本位的“大学之道”抉择——基于中国大学发展的历史视角
( I n s t i t u t e o f V o c a t i o n a l a n d T e c h n i c a l E d u c a t i o n , Y u n n a n N o r ma l U n i v e r s i t y , K u n m i n g 6 5 0 0 9 2 , C h i n a )
Abs t r a c t:”Un i v e r s i t y” i s a h i s t o r i c l a c a t e g o r y

I t h a s a d i f f e r e nt c o nn o t a t i o n a n d c u hu r e f e a t u r e i n di f f e r e n t s p e c i f i c h i s t o r i c a 1
影响 了中国现代 大学的文化理念和终极追求。在 中西合璧 的现代 大学文化理念探 索过程 中, 西南联 大在 吸取西 方大学
文化理念的基础 上, 始终坚守对 中国传 统道德本位“ 大 学之道 ” 的 自觉文化挟择 , 是 它在 中国教 育 史上取得 巨大成就 的
重 要 原 因之 一 。
关键词 : 大学; 大学之道 ; 道德 本位 ; 西南联 大
文化背景的 中国古代 大学, 从教 育对象、 教育 目的和教 育层 次上 区别 于“ 小学” 而存 在 , 具 有明显人伦 色彩 。与 西方大学
突 出“ 求真” 与 “自由 ” 的 文化 理 念 不 同 , 中国 大 学 突 出 的道 德 本 位 色彩 强 调 通 过 教 育 达 到 “ 修 齐治平” 的最高境界 , 深刻
a n d mi n d :a d mi n i s t r a t i n g f a mi l y :g o v e r n i n g c o u n t y r a n d a c h i e v i n g t h e i d e a l o f Gr e a t Ha r mo n y ”b e c a u s e i t §u n i q u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s o f e t h i c s .wh i c h i s d i f f e r e n t f r o m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w e s t e n r u n i v e r s i t y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i r s t i c o f” t h e t r u t h ”a n d ”f r e e d o m” . Wi t h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e x p l o i r n g t h e c u l t u r a l i d e a s o f” u n i v e si r t y ”i n t h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o f C h i n e s e a n d We s t e n r c u l t u r e .a s a n r e p — r e s e n t a t i v e o f C h i n e s e mo d e n r u n i v e si r t y, t h e Na t i o n a l S o u t h—W e s t As s o c i a t e d U n i v e r s i t y lwa a y s a d h e r e d t o t h e c o n s c i o u s c u l t u r e c h o i c e o f t h e c u l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D a X u e ”f r o m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s o c i e t y, o n t h e b a s e o f a b s o r b i n g t h e c u l t u r l a p h i l o s o p h y o f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历史发展对比

中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比——从历史角度来辩证看待中西方大学教育差距摘要:本文对比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发展历程,着重从高等教育历史文化起源、高等教育制度发展起源、现代教育发展三个方面分析了中西方大学教育发展的差异。

在充分陈述历史过程之后,本文从传统文化、社会环境、学生本身三个角度辩证看待了中西方高等教育的差距,总结了中国高等教育现在所处的阶段。

关键词:中国高等教育欧美高等教育教育发展史一引言在本学期过程中,老师讲了很多关于目前中国的学术和科技发展的一些现状和分析。

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分析,让我很受启发。

但我作为一个刚刚进入研究生的同学,从学术的角度看很多问题可能都是不成熟。

于是,我决定从中国大学教育入手,反思教育对于大学生和学术的影响。

作为一名清华学子,成为一名优秀的学者是很多清华人的梦想。

但在中国,近二十年来大学一直面临这样的一个一个困境——无法产生大师。

面对这个问题,大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原因,其中有一种说法就是:中国的学术人才在思维上缺少一种人文情怀,在大学里缺少这一部分的教育,这使得这些人才最后仅仅能成长为专家,而进入不了大师的层次。

针对这个观点,本文从中西方大学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问题,以一种辩证思维对比分析中国和西方大学教育的特点。

二西方大学起源及发展过程从传统上来看,西方是科学的发源地,也是近代科学的中心。

科学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因此回顾西方的大学教育发展对于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虽然西方的科学传统和发展现状是优于东方各国。

但是,西方的道路也不是一帆风顺,他们对于大学、科学、以及大学的人文思考也经历了波澜起伏的几个阶段。

西方科学起源最早的代表是古希腊。

在古希腊,科学发展的代表是数学,海洋小国时代的古希腊将数学的地位放在了对未知领域的渴望上,使得科学的发展脱离了功利性。

由于古希腊的特有文化特点,使得古希腊自由民主的人文气息也深深的影响了那一个时代的科学家。

希腊文化对于西方近代科学的贡献,处于一种奠基意义地位的存在。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精选文档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历史的观念形态变迁纵看中国大学发展史上,从中国现代大学建立的第一天开始,中国大学就具有很强的功利性,一直在政府的直接管理模式下生存,被政府严重的官方化和工具化。

一、中国大学的工具化时代在清末,中国第一所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天津大学的前身)于1895年建立。

建立现代大学,是当时社会环境与教育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以鸦片战争为界,晚清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西方列强武力的侵略下,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以科举选士为重心的传统高等教育体制,因为自身的缺陷,不能培养和选拔社会所急需的专门人才,而陷入严重危机。

改革教育制度成为19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

二、中国大学的定型期时代在民国初期,虽然经历了封建主义教育的复辟活动,但是高等教育仍然有所发展,高等教育机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

1917年,蔡元培担任北京大学校长后,强调“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将中国大学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20世纪30年代虽然是中国大学教育也取得重大发展,但是由于国民政府加强对大学的国家控制,包括收回教育权运动迫使教会学校进行登记、加强或建立国立大学,大学校长直接或间接任免,使当时的“中国高等院校变成了民族主义学者的天下”。

三、中国大学的国家化时代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国家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由于人口众多、底子薄、专业人才的匮乏。

这个时候就迫切需要通过政府的力量来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

在这种特殊的时代背景下,教育就不再是某个团队的责任,而是国家的事业。

然而,建国后随着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中国教育体系的改革迅速转变成了全面效仿苏联的教育模式。

虽然这个时期政府的高度集权控制达到了顶峰,大学没有独立的地位,是“政府的附属机构”。

但我们同时也应看到,正是因为这个特殊的时期,国家采用积极的干预措施,服从于国家战略目的的专业化、中国大学的特色化,我们国家才能培养出一大批国家建设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为新中国的建设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变迁

中国大学百年发展变迁

三、取法德国
洪堡创办柏林大学:“国家绝不应指望大学同 政府的眼前利益直接地联系起来,却应相信大 学若能完成它们的真正使命,则不仅能为政府 眼前的任务服务而已,还会使大学在学术上不 断地提高,从而不断地开创更广阔的事业基地, 并且使人力物力得以发挥更大的功用,其成效 是远非政府的近前布置所能意料的。”因而在 办学思想上主张学术自由,主张教学与科研相 结合,主张在大学确立哲学院的中心地位。
苏联模式是高度集中计划和专才教育的 模式,它的基本特点是教育计划与国民 经济计划紧密相连,国家对教育实行高 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管理;按产业部门、 行业、产品设立学院、系科和专业(如 农机学院、坦克系、发动机专业),教 育的重心放在与经济建设直接相关的工 程和科学技术教育上。这是一种与计划 经济、产品经济体制同构的教育制度。
张伯苓:“考察与中国需要最宜之教育制 度,结果获得两种需要者:一则英法美 之制度,一则日德之制度。前者转为计 划各人之发达,后者性尽专制,为造成 领袖及训练服从者之用(是即服从纪 律)。敝校南开,多半以是二者为圭 臬。”
张伯苓:“昔日之言教育者,曰日、曰英、 曰德,今日之言教育者,曰法、曰美; 昔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立宪国民,今 日之言教育者,曰养成共和国民;言立 宪故取日、英、德学制,言共和故取法、 美学制,此今昔所以不同。”
1949年10月5日,刘少奇:“我们要建国,同 样也须‘以俄为师’,学习苏联人民的建国经 验。”
1954年10月23日,《人民日报》社论《进一步 加强向苏联专家学习》:“只有各部门的领导 干部把向苏联专家学习的工作当作自己领导活 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各部门党的组织密切 关心这个工作,把向苏联专家学习作为自己经 常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才能带领全 体人员更加珍惜苏联专家们所带给我们的无比 丰富的财宝。”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现状

第三章 高等教育的历史演进和现状

第三节 高等教育
第一节 高等教育演进的本质
大学教育——发展
12世纪,在意大利先后产生了波隆纳大学(波罗尼 亚)和萨莱诺大学,随后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相继产 生,到了13、14世纪,中世纪大学已遍布欧洲各地 ,在文艺复兴之初,欧洲的大学已达80所。 中世纪大学是市民社会的直接产物,它的组织形 式来自城市和行会的组织形式,最初的大学机构, 也就是学生行会与教师行会。
所谓“稷下”,乃是指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 ,齐国君 主在此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 战国时代,齐都临淄的稷下学宫,是当时学术文化的 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稷下学宫的创 建,稷下百家争鸣的展开,不仅形成了先秦百家争鸣 的高峰,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而且对我国古代思 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中国近代,是指中英鸦片战争开始(1840年)到五四运动1919年)这中间的一段时间 ,1919年到1949年为现代,1949年以后为当代。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确立与基本定型的历史。 以1640年英国资 产阶级革命为开端,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结束,是资本主义产生和 发展,并逐步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和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历史。
第一节 高等教育演进的本质
大学教育的基本内涵

从形式上讲:高等教育便是大学教育,大学独占高等教 育的领域 从目的上讲:高等教育的学术性开始出现 从内容上讲:高等教育是人类文明精华得以保存、绵延 与发扬的场所 从对象上讲:少数精英份子的教育 从管理上讲:大学自治与学术自由是高等教育价值及真 理实现的保障

兴盛于齐宣王时期。齐宣王想与魏秦争霸,更广泛罗致各国人才,扩建学宫,
开府第以居学士,兼容各家,鼓励争鸣。这一时期被赐予上大夫的著名学者有76 人,稷下学宫达到鼎盛。

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

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

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这是中国农业教育发展的重要阶段。

在这个时期,中国开始意识到农业现代化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性,因此开始重视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

在19世纪末,中国面临着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农民生活困苦等问题。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农业教育模式。

1895年,中国首次设立了高等农业学校,即现在的南京农业大学前身之一。

这标志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开端。

在20世纪初,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经历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

1902年,北京农业大学(现在的中国农业大学)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正式设立的高等农业学校。

此后,各地相继设立了一些高等农业学校,如浙江大学农学院、四川大学农学院等。

然而,在中国近代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

首先,由于历史原因和国内外环境的限制,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

其次,由于师资力量和实验条件的不足,高等农业教育的质量也存在一定问题。

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1932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在的南京大学)成立了农学院,标志着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此后,中国的高等农业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壮大。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和高等农业教育的推进。

1952年,中国农科院成立,为中国高等农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高等农业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980年代以来,中国相继设立了一批新的高等农业学校,并对现有的学校进行了改革和调整。

同时,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农业教育经验和技术,提升高等农业教育的质量。

目前,中国高等农业教育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许多高等农业学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并在农业科研和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中国高等农业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高等农业教育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

大学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大学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大学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中国近代史是中国近代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发生了许多重要事件,对中国社会和国家走向产生了深远影响。

下面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探讨大学历史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一、鸦片战争(1839-1842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之一。

这场战争是由于英国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导致中国社会严重瘫痪,国家经济受到巨大损失。

中国政府采取禁烟政策,并毁掉英国鸦片。

然而,英国不满中国政府的行为,发动了这场战争。

中国在战争中以劣势地位失败,并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开放五个通商口岸,赔偿巨款,并削弱中国政府权力。

二、太平天国起义(1850-1864年)太平天国起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事件之一。

这场起义由太平天国领导人洪秀全发起,目的是推翻清朝统治。

起义军攻占南京后,建立了天京(南京)作为临时首都。

然而,起义最终失败,清朝政府重新夺回南京。

这场起义的失败为清朝政府提供了一定的缓冲时间,同时也为中国农民运动的兴起和反对外国侵略提供了动力。

三、戊戌变法(1898年)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重要改革运动。

这次改革旨在推动中国现代化,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制度来推动社会进步。

变法派试图改革政府机构、教育、军队以及维权运动。

然而,由于清政府内外压力,以及改革派内部的矛盾和分歧,变法最终失败。

这一事件展示了中国改革的困难和阻力,但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思潮和启示。

四、辛亥革命(1911年)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中国从封建帝制向共和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次革命最终推翻了清朝的统治,建立了中华民国。

革命的领导者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旨在建立一个自由、民主、富强的新中国。

辛亥革命为中国政治体制的变革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中国革命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动力。

五、五四运动(1919年)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场重要的思想解放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和民主革命的高潮之一。

教育经济管理推荐书籍

教育经济管理推荐书籍

北京师范大学:
教育经济所参考书目
中小学管理研究所主要参考书目
教育发展战略研究所参考书目
二、专业研究方向
(二)博士学位论文
博士学位论文分为选题、开题和答辩三个阶段。

论文的选题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论文选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建议选择教育管理专业国内外有重要理论价值或应用价值,而前人和他人尚未解决或研究基础薄弱的问题作为论文选题。

论文的开题由提交书面研究报告,开题指导小组面试,及开题后反馈研究设计调整方案三个环节。

论文答辩按学校要求进行。

学位论文要求遵守学术规范,强调研究方法的科学合理性,鼓励学术观点或问题研究方案的创新。

博士学位论文应反映出博士生的独创性,反映出博士生具有独立从事本学科创造性研究工作和实际应用工作的能力。

博士生在校期间原则上必须发表与学科专业相关的高水平科研成果。

六、课程一览表与主要参考书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所课程设置
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参考书目。

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

湘潭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试论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以北京大学为中心的考察姓名:敬妮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国近现代史指导教师:郭汉民20080520摘要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在整个中国大学教育发展史中的地位相当特殊,它跨越了清朝与民国两个性质完全不同的时代。

这一年代,中国的大学教育在剔除原有封建内容的同时,还着力清除人们接受近现代教育理念的思想障碍。

虽然在191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在数量上的发展并不显著,但是在这一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在大学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革。

为了对1910年代中国大学教育变革的讨论更为集中和有针对性,本文选取了在1910年代产生了重大变革,并影响了近代中国发展的北京大学作为考察的中心,以历史学、教育学理论为指导,采取文献研究法与比较研究法,围绕1910年代的中国大学教育变革这一主题,着重对1910年代中国大学学校体制、教学管理、教师管理、学生管理等进行具体的考察。

在大学体制方面,学制的制定逐渐走出对日本学制的抄袭,开始注重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大学管理体制得到完善与规范化,教授治校等民主管理模式得到推行。

在教学管理方面,大开学术自由之风,广延积学与热心的教师,实行选科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

对于教师的管理,废止了“旧时奖励出身”的陋规,使教师开始转变成国家雇员或一般社会公职;在教师的聘用上实行兼容并包的原则,延揽大批有学识的教师来北大任教,使北大校风焕然一新。

对于学生的管理,由对学生的压制管理转向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组织学会、参加社团,形成了当时大学生关注社会,关心国家民族前途的氛围。

1910年代的中国政治经济情况相当混乱,大学教育在这种情况下艰难的发展,一方面受制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水平,以致于大学在数量、规模上没有太大的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蔡元培等人不畏艰难的改革实践,又使1910年代的大学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政治腐败的束缚,取得重大的变革成果,并开启了民国中后期大学教育迅速发展的大门。

中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发展历程

中国教育史发展历程我上大学那会,有个老教授,叫李教授,他对中国教育史那可是了如指掌。

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缠着他给我们讲讲中国教育史的发展。

李教授坐在那,喝了口茶,缓缓说道:“咱得先从古代说起,那时候的教育啊,就像被少数人垄断的宝藏。

比如说孔子,他可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大名人,带着一群弟子,在杏坛讲学。

我听说啊,孔子讲学的时候,那场景可有趣了。

弟子们围坐在一起,有认真听讲做笔记的,就像现在你们上课记笔记一样。

还有些调皮的弟子,偶尔会偷偷打瞌睡,被孔子一瞪,就立马精神了。

”我好奇地问:“教授,那时候都学些啥呢?”李教授笑着说:“学的可多了,像《诗》《书》《礼》《乐》这些经典。

而且孔子的教育理念很先进,他提倡因材施教。

有个弟子叫子路,性格莽撞,孔子就会引导他做事要多思考;而另一个弟子颜回,比较文静内向,孔子就着重培养他的品德修养。

”旁边的同学小张也问道:“教授,那古代除了孔子,还有别的教育大家吗?”李教授点头说:“那当然有。

像荀子,他觉得人性本恶,所以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要通过教育把人不好的一面改掉。

他讲学的时候,据说是非常严谨,对弟子要求很严格,弟子们稍有懈怠,就会被他批评。

”这时候,同学小王插话说:“教授,那古代有没有女子能接受教育呢?”李教授叹了口气说:“在古代大部分时期,女子接受教育的机会很少。

不过也有例外,像班昭,她就很有才华,还续写了《汉书》。

她能有这样的成就,也是因为家庭文化氛围浓厚,哥哥班固就是大史学家。

但像她这样的女子在当时只是极少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讲到了近代。

李教授的表情变得严肃起来:“近代中国,遭受列强侵略,教育也面临巨大变革。

洋务运动时期,开始办新式学堂,像京师同文馆。

我曾看过一些资料,当时办这些学堂可不容易,很多人都不理解,觉得学那些洋玩意儿没用。

但也有一些有远见的人,坚持要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和教育理念。

学堂里的学生们既要学传统的经史子集,又要学外语、数学、物理这些新课程。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
中国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医学工作者。

随着历史的发展,医学教育也逐步发展起来。

唐代设立了医学院,宋代出现了医学博士等级制度,元代出现了医学专科学校,清代设立了京师医学堂等医学教育机构。

20世纪初,中国医学教育开始改革,国内外名校的毕业生纷纷回国任教。

1921年,中国医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医学教育迈入现代化阶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得到了全面发展,先后成立了北京医学院、上海医科大学等高等医学院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医学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中国医学教育改革规划纲要》,从医学教育体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了改革。

现在,中国拥有一批世界知名的医学院校,如北京协和医学院、复旦大学医学院等。

在医学教育的发展中,中国还面临着一些挑战,如医学教育与医疗卫生体系的不协调,医学教育质量的不稳定等问题。

未来,中国医学教育要继续推进改革,不断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高素质的医学人才,为中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 1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978年,共有高等学校598所,在校生86万人;1993年, 高等学校已达1075所,在校生279万人。80年代中期,曾有 每三天出现一所大学、年增100多所的盛况。
改革开放以后,经过数年的拨乱反正和思想观念调整后,
以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发为标 志,中国大学开始了百年来的第三次重要转型发展,即以 欧美高教模式为主,参照世界各国大学发展经验,走上自 主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等教育模式的道路。
有的说是有千年历史的湖南大学前身岳麓书院;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3年的武汉大学的前身湖北自强学堂; 有的说是创办于1895年的北洋大学堂和1896年的南洋公学; 有的说是北京大学的前身京师大学堂。 实际上,1903年改制前的岳麓书院不具备现代大学的任 何特征,湖北自强学堂虽有高等学堂的性质但仍不属于大学, 京师大学堂则诞生于北洋和南洋之后。 中国真正的第一所现代大学1879年由两所诞生于60年代 的教会学院合并而成的外国教会大学——上海圣约翰书院, 于1905年改名为圣约翰大学。圣约翰大学是完全按照西方大 学模式设立的,这所实力雄厚的大学最终在解放后被强行解 体,有关系科并入在沪其他高校,校址在今华东政法大学。
三、1922--1949的大学
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为标志,中国大学开始了 百年发展历史中第一次重要的转型。1922年新学 制的制定最终主要参照美国教育体系来完成构建。 1928年,国民政府北伐成功,国民党定都南京, 国内形势趋向稳定。国民政府纪念先总理孙中山, 于依次捷占的四大古城(广州、武汉、南京、浙 江)建设国立中山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南 京大学、国立浙江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观书有感二首 宋代:朱熹 其一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方塘:福建南溪书院)
其二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二、1870-1922的大学
中国最早的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是哪一所?长 期以来一直众说纷纭。
二、1870-1922的大学
在推动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方面,上海南洋公 学、清华留学预备学校、河南留学欧美预备学校 先后成为早期的三大留学预备学校。 清华大学始于1911年庚款兴学而创立的清华 学堂,初期为留美预备学堂。1925年清华学校设 大学部,开始招收四年制大学生,1928年组建为 国立清华大学。
中国大学发展史
一、古代的“大学” 二、1870-1922年的大学
三、1922—1949年的大学
四、1949—1978年的大学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一、古代的“大学”
溯流而上,纵向考察中国古代社会的 教育,中国古代高等教育有两千年的发展 历程,其虽没有“大学”之形,但却有 “大学”之实。 文献记载,“五帝”时代,“大学”一 词已经已经用来指较高等级的学校。 《大学》开宗明义道出了大学的理念: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 至善。”
一、古代的“大学”
西汉时,汉武帝从大儒董仲舒之请,创 立太学,设置五经博士,为当时的最高学府, 其太学生在东汉臻极盛时。 从汉代的太学,到隋朝、魏晋、明、清 的国子学(国子监),都是当时的最高学府。 宋代书院的出现意谓 中商丘睢阳区南湖畔)、 岳麓书院(今湖南长沙岳麓山)、 白鹿洞书院(今江西九江庐山)、 嵩阳书院(河南登封市嵩山南麓) 并称宋朝四大书院。
二、1870-1922的大学
北洋大学堂(1895年由天津中西学堂改 办)是中国近代官办最早的大学,今天的天津 大学。 京师大学堂(首任校长严复),1898年在 戊戌变法应运而生,是光绪帝变法设立的清朝 最高学府,是政府设立的第一所国立大学。 1902年新颁钦定学堂章程,时设京师、北 洋、山西三所国立大学堂,并先后创立南京两 江、武昌两湖、广州两广、北京京师四大优级 师范学堂。全国官私均兴起了办学高潮。

四、1949--1978的大学
1949年,中国大学经历第二次重大转型。全国共有高等 学校205所,在校生11.65万人;除延安时期解放区的大学, 共产党开始接收旧国立大学。国立中央大学更名国立南京 大学。国立大学取消国立二字。北洋大学更名天津大学。 所有私立大学包括教会大学改造为公立大学。 1949年以华北大学为基础组建中国人民大学,培养干部 人才。 1952年进行了院校调整,学习苏联单科大学模式。除 北平大学(北京大学)之外,民国几所名校都被拆的七零 八散。包括教会大学在内的原私立大学几乎全部取消。 清华、交大等校还支援东北建立起了专门学习苏联的 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军工(现在长沙的国防科技大学、哈 尔滨工程大学等校)。
1937年,国立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国立北京大 学、国立清华大学、国立武汉大学、国立浙江大学等五所 中国顶尖学府在全国进行统一招生考试,简称五大名校联 考。此即民国五大名校名称的来历。
三、1922--1949的大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各大学开始内迁。 清华、北平、南开迁到昆明组成了西南联合大学; 中大和交大迁到陪都重庆; 浙大迁到贵州; 武大迁到四川乐山, 中山大学颠簸三南, 东北大学辗转陕川, 同济大学流落至四川宜宾。
五、1978年以后的大学
1、1995年开始了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的“211工 程”。清华、北大、复旦、南大、上交大、浙大、西交大、 中科大共8所大学成为211工程重点建设的大学。 2、1999年前后,又开始了创建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 一流大学和一批一流学科的“985工程”,北大、清华、复 旦、上交、西交、南大、浙大、中科大、哈工大首批入选。
各校都开始合并,新浙江大学组建,成为全国规模最大、门类最全的大学。 清华大学合并北京工艺美术学院,北京大学则合并北京医科大学, 华中理工与武大谈崩,自辟炉灶,合并同济医科大学、武汉城建学院改名为华中 科技大学。武汉大学则合并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 2000年,中国高校界发生了一件大事,吉林大学合并长春科技大学、长春邮电 学院、吉林工业大学、白求恩医科大学,成为全国规模最大的高校!这六所高校都 是非常不错的高校,很多都是各部委直属的高校,然后就此被埋没了。有网友戏陈 “长春在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