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香港麻烦制造者”看英国殖民丑恶技俩的斑斑劣迹
别了,不列颠尼亚
四处场景描写
三次降旗仪式
第一场景:4点30分,末任港督彭定康告别 港督府,降下港督旗帜。(第三自然段)
彭 定 康 和 女 儿 离 开 总 督 府
第二场景: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 举行象征英国统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 国国旗。(第五自然段)
彭 定 康 接 过 降 下 的 旗 帜
自主研读
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此则新闻的特色之处?
标题
场景 语言
背景
虚实结合
一方面,实写查尔斯 王子和末任港督乘坐 游轮‚不列颠尼亚‛ 号离开香港,消失在 茫茫南海夜幕; 另一方面,‚不列颠 尼亚‛号的离去,象 征着英国殖民统治在 香港的终结,中华民 族的一段耻辱被洗刷。
巧妙地场景编织
13年的漫长等待让亿万中国人失去了很多,也得到了很多。
香港回归, 这一刻让亿万中华儿女泪眼迷离 ;香港回归, 这一 刻令所有华夏子孙开颜。
香 港 回 归 场 面
新闻
狭义——消息(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 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通讯
新闻
广义
消息 报告文学
新闻的特点
•用事实说话,内容真实。 •报道迅速及时。 •语言简明扼要。
①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 多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 建、扩建和装修。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 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这句话表面上说的是港督的 建筑,实际上是在含蓄地告诉 人们,香港已经回归祖国,末 代港督已经离去,中国人民一 段屈辱的历史已经永远地成为 过去。
香港回归20周纪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两篇
香港回归20周纪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范文两篇香港回归20周纪念活动学习心得体会一1997年以前,一些人在香港外国领事馆门前排队领取护照的场景,被媒体解读为所谓“香港大限”的注脚。
1997年之后,大量当年的移民回流香港,让“香港已死”之类的悲观论调成为笑柄。
回归20年来,面对危机和困境,面对怀疑者的嘲讽和质疑,在中央政府支持和帮助下,在特区政府带领下,香港社会各界勠力同心,奋发有为,对“一国两制”能否确保香港繁荣稳定这一历史性课题,交出了令世人惊艳的答卷,香港以新的姿态继续闪耀在世界舞台。
勠力同心二十载谱写新辉煌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经济体,香港20年间经济发展可圈可点。
本地生产总值从1997年的1.37万亿港元增长到2016年的2.49万亿港元,20年间增长82%,年均增长3.2%;人均本地生产总值同期增长六成,超越日本和欧盟。
财政储备从回归之初的3700亿港元增长到2016年的近1万亿港元,增长150%;外汇储备从928亿美元增长到3905亿美元,增长了3.2倍。
20年来,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三大中心的地位依然稳固,特别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大大强化。
截至2016年底,(下转8版)(紧接1版)香港证券市场总值约3万亿美元,排名亚洲第四、全球第七;首次公开募股额再次荣登全球首位,超过纽约、伦敦;人民币存款和存款证结余超过6250亿元,成为全球最大离岸人民币中心。
截至2016年,香港已连续23年被美国传统基金会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连续六年在美国卡托研究所《人类自由指数》中排名全球第一。
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竞争力报告》中,香港连续五年跻身全球十大最具竞争力的经济体行列。
在瑞士洛桑管理学院的世界竞争力年报中,香港连续两年夺冠。
香港美国商会主席沃尔特·戴亚斯认为,香港作为中国与世界的“超级联系人”、东西方之间的管道,其独特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证明了“一国两制”的成功。
戴亚斯的观点也被纷至沓来的外国企业所印证。
英国殖民香港多少年
英国殖民香港多少年英国侵占香港百余年之久,那具体是侵占了多久呢?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英国殖民香港多少年,一起来看看吧。
英国侵占香港不同地区的时间英国对香港的管治源於第一次鸦片战争,当时清朝战败后於一八四二年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一八六零年,清朝再於第二次鸦片战争被英法联军打败,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南部份)割让交由英国管治.一八九八年,清朝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新界)九十九年,至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满,结束了英国侵占香港时期.总括来说英国是从(一八四二年至一九九七年六月三十日)期间,侵占了香港不同的地区起达一百五十五年.知识拓展:香港被殖民的当年你敢成立反对党乎一国两制下之香港政府新大选在即,用乱象丛生、诡异蹊跷二词来形容大选前的香港政局,绝非危言耸听。
长期以来在有那么几个人支持下之那些甘做亲者痛仇者快之马前卒们打起貌似民主自由的旗帜,肆意践踏和滥用中央政府及内地同胞的善心爱举与期望,倒行逆施,把自己口里尊重之法律正义弃之不顾的狂妄无德行为发挥到极致。
长期以来所谓允许多元化下之糊涂乃至反动思潮铺天盖地,滚滚而来,大有逆转乾坤,改天换地,势不两立之负面呈现。
俗话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老百姓们都看清楚的简单事情,为什么有关喜欢“顶层设计”的最高阶层却洗耳不听开眼不见听之任之,任其蠢蠢欲动而不果断出手呢?在国家主权问题上,有什么前瞻后顾之忧值得三思而后行?回顾中国近代屈辱历史,战败之后拱手相送给英国殖民香港之时期,有谁是香港人曾勇敢振臂来建立与英国殖民统治分道扬镳的反对党之豪举?那个时候个个香港人俯首帖耳做异邦女皇之忠实臣民,言必英格力士,行必西装革履,几近数典忘祖趾高气扬地步,又有哪个香港人为之呼天抢地痛不欲生而脸红羞耻过?从香港回到祖国以后这些年,某些被人指使之马前卒们视本国中央政府权威与频频释放善意为小儿无能无知而任意加以蔑视践踏,视大陆同胞数十年来政治物质无私支持为异族仇敌相赠毒药必驱逐之远方可酣睡榻中。
《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耀与屈辱,一并告别
《别了,不列颠尼亚》荣耀与屈辱,一并告别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
而在这一天,“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标志着英国对香港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正式结束。
这一事件,既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也是英国殖民历史的屈辱终结。
回首往昔,英国通过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将香港据为己有。
在那漫长的岁月里,香港人民承受了太多的苦难和屈辱。
英国的殖民统治,给香港带来了表面上的繁荣,但这种繁荣是建立在对香港人民的剥削和压迫之上的。
香港的土地被掠夺,资源被侵占,人民的权利被剥夺。
然而,香港人民从未放弃过抗争,他们始终心怀对祖国的向往,期盼着有一天能够重回祖国的怀抱。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逐渐崛起,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经过无数次的谈判和努力,香港回归终于成为了现实。
1997 年 7 月 1 日零时,五星红旗在香港会展中心冉冉升起,雄壮的国歌响彻云霄。
那一刻,无数中华儿女热泪盈眶,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
而“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显得格外落寞。
它曾经象征着英国的殖民霸权,如今却只能黯然退场。
这是历史的必然,是正义的胜利。
英国的殖民统治,终究无法阻挡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法阻挡香港回归祖国的历史潮流。
对于英国来说,这是一段充满争议和耻辱的历史。
他们曾经以所谓的“文明”和“先进”自居,对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殖民侵略。
然而,历史证明,这种殖民统治是不道德的,是违背人类良知的。
如今,“不列颠尼亚”号的离去,也让英国不得不面对这段历史,反思自己的过去。
对于香港来说,回归祖国是一个新的起点。
在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香港保持了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经济体系,继续发挥着其独特的优势。
香港在金融、贸易、航运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成为了国际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一切都证明,香港只有在祖国的怀抱中,才能实现真正的繁荣和发展。
香港回归祖国已经过去了多年,但这一历史时刻永远铭记在我们心中。
它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的强大是维护民族尊严和领土完整的根本保障。
香港文化与英国殖民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香港文化与英国殖民文化的传承与继承香港作为一个特别行政区,其历史和文化特点一直备受关注。
其文化传承与继承也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其中既有香港独有的文化,也有英国殖民文化对香港文化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教育和文化三个角度,探讨香港文化与英国殖民文化的传承与继承。
一、历史英国殖民统治香港长达150年之久,这段历史的影响至今仍在。
在这个时期里,英国与香港的文化交流十分频繁,例如英国人在香港创办了报社和学校,大量引进西方的文化知识。
这种文化交流,对香港的文化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英国殖民统治期间,英国文化在香港得以传承和继承。
英式建筑、衣食文化等元素被保留了下来,并在香港形成了独特的文化面貌。
例如,香港岛上的旧政府总部大楼,就是一座典型的英式建筑,其建筑风格、雕刻细节都体现了英国的艺术风格。
香港的“下午茶文化”也深受英国文化的影响。
同时,香港还保留了英语的传统,并将之发扬光大,成为了全球最重要的英语教育基地之一。
其次,英国从香港吸收了许多优秀的文化元素,并在英国本土进行了传承和继承。
例如,粤语是香港的主要语言之一,在英国,粤语也被当成了一种重要的语言资源而受到了重视;香港的饮食文化也在英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许多英国人也开始享受香港美食。
二、教育教育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也是香港文化与英国殖民文化传承的重要方面。
英国殖民时期,英国人在香港设立了学校,并在其中传授了英语等知识。
这种教育模式在香港得到了广泛的传承,英语成为了香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香港在英语教育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侨居香港的海外华人逐步增多,中文教育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目前,香港已经成为了中文教育的中心城市之一。
同时,香港的教育也开始受到国际背景的影响,近年来,欧美国家的教育模式也在香港大受欢迎。
三、文化文化是一个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的概念,香港文化与英国殖民文化的传承与继承也存在着复杂性与多样性之间的相互作用。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一直致力于香港优秀文化的推广与传承,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香港文化艺术局提供的文化项目赞助。
香港回归前后 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
本科课程论文《香港回归前后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以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为例》课程名称国际传播学小组侯丹0918104003林斯帆0918104013刘紊汝0918104016牟秋萍0918104019专业广播电视新闻学任课教师王琰开课时间1—18周课程论文提交时间:2012年6月13日香港回归前后港媒笔下的英国形象变化——以对《大公报》的内容分析为例【内容摘要】本文以香港《大公报》为个案,将1986年1月1日起至2007年12月31日止的这二十一年作为时间范围(注:由于无法找到1989年整年的相关的资料,故而取1986年代替之),以1986—1996年这十年为一个时间段,以1997年一年为一个时间段,以1998—2007年为第三个时间段,抽取每月的前五天进行分层抽样调查,最终得到以英国为主要报道内容的文章共3370篇,通过对其报道主题、报道倾向、篇幅和报道形式等指标的分析,继而通过与美、日、俄、澳等国的数据对比,最终获得《大公报》对于英国国家形象塑造在香港回归前后的数据变化,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给出了相关的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国家形象;英国;国家形象;《大公报》;香港回归一、研究对象19世纪后期由于鸦片战争清朝战败,香港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而沦落为英殖民地。
1982年至1984年,中英两国就落实香港前途问题进行谈判,在1984年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政府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对自己的认知以及国际体系中其他行为体对它的认知的结合;它是一系列信息输入和输出产生的结果,是一个“结构十分明确的信息资本”。
(美国政治学家布丁(Boulding, K.E.)观点)国家形象被认为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可以从一个方面体现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因此,国家形象的塑造与传播深受各国政府的重视。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一文档:第4单元+第10课+短新闻两篇+训练-落实提升+Word版含答案.doc
1.改正下列加点字中错误的注音。
世人瞩.目(zhǔ)嬉.笑怒骂(xǐ) 焚.尸(fén)堪.称典范(kān) 纳粹.(suì) 明媚.温暖(méi)雏.菊怒放(chú) 嚼.蜡(jué) 重蹈覆.辙(fù)【答案】“嬉”读xī,“粹”读cuì,“媚”读mèi,“嚼”读jiáo。
2.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室息憔悴长廊治丝益棼题材帐蓬无辜闲情逸志愤满隐秘弊病铿锵有力【答案】“室”应为“窒”,“蓬”应为“篷”,“志”应为“致”,“满”应为“懑”。
3.下列横线处应填入的一组词语是()香港回归,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而这篇消息却________,仅从标题上就________。
标题中,我们看到了“不列颠尼亚”号在中国人的目光中,渐渐消失在________的海面,而在另一面,读者看到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中国历史上屈辱的一段终被________,传递出中华民族在这种特定历史时刻的自豪感。
A.独辟蹊径可见一斑宽广洗雪B.独胜一筹略知一二茫茫雪耻C.独辟蹊径略知一二宽广雪耻D.独胜一筹可见一斑茫茫洗雪【解析】“独辟蹊径”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
“独胜一筹”指技艺或技能超过别人。
根据前文“没有哪个记者认识不到这一历史事件的重大意义”判断,此处应为“独胜一筹”。
“略知一二”意思是略微知道一点。
“可见一斑”比喻从观察到的一小部分可以推测事物的全貌。
“宽广”形容面积大,范围大,心胸开阔,见识广博。
“茫茫”形容没有边际看不清楚。
“洗雪”意思为除掉(耻辱、冤屈)等。
“雪耻”的意思与“屈辱”有重复的地方。
【答案】 D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语文试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阅读答案
语文试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阅读答案语文试题《别了,“不列颠尼亚”》的阅读答案别了,“不列颠尼亚”周婷杨兴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总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声中降下旗杆。
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
但这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
4时40分,代表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近一个半世纪中,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
随着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制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东面举行。
停泊在港湾里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
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在香港上空。
150多年的英国管制即将结束。
”7时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是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在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书报告大气科学学院大气科学专业朱敏16303122 写作背景:《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是由卡尔·马克思于1857年3月22日前后撰写,在此之前英国以“亚罗号”事件为由,对中国发起了第二次鸦片战争。
正当时,“太平天国”运动在国内持续已久,广东的兵力财力消耗殆尽,面对内忧外患,日益腐朽的清政府在“第一次英法联军之役”中遭受惨败。
英军残忍炮轰广州城,焚烧民宅数千户,对无数中国民众犯下恶行。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便是战后马克思在搜索了大量资料,查明事件真相后写下的对英国无耻行径的揭露和谴责。
主要内容:文章的开头首先叙述了东印度公司在印度施行的可怕的刑罚制度被揭露时,东印度公司的董事之一詹姆斯·霍格爵士对所犯罪行的矢口否认,再引用当时英国首相帕麦斯顿勋爵对英国暴行的辩护,表明了英国政府打算重施东印度公司的伎俩,企图利用媒体误导民众,掩盖真相;然后,马克思对“亚罗号”事件的经过做了详细叙述,揭露了“亚罗号”事件实质是英国政府蓄意引发战争的借口,英国政府借此对中国进行了新一轮的侵略与掠夺,并且做下了侵犯中国人民人权,剥夺中国人民财产的残暴行为;最后,马克思揭露了英国媒体的虚伪,他们对英国在中国犯下的罪行一字不提,甚至编造新闻事件污蔑中国,试图将他们发动战争、残忍掠夺的恶行合理化。
感想与启发:读完文章,作为中国人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悲哀,哀于当时国家和人民的不幸遭遇;其次则是愤怒,怒于英国政府的贪婪虚伪和残忍施暴,更怒于当时清政府的软弱和无能。
对“亚罗号”事件的分析1856年10月初,一艘100吨的中国商船“亚罗号”,自厦门开往广州,停泊黄浦。
船上水手全是中国人,船主苏亚成也是香港华人。
该船曾被海盗夺去,为了方便于走私,曾在香港英国政府领过登记证。
10月8日,广东水师船捕走窝藏在船上的2名中国海盗和10名有嫌疑的中国水手。
事件发展到这里清政府的做法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依法执政,处理的也是国家自己的内部事件。
人教版高一历史第四单元第10课鸦片战争习题与答案
第四章近代中国反入侵、求民主的潮流第10课鸦片战争测试题知识点:鸦片战争1.(2021·陕西榆林模拟)2021年8月29日,在纪念某事件周年纪念日上,与会者一致以为:“这份条约犹如一枚炮弹,在繁重而锈迹斑斑的国门上轰开了一个血腥的缺口。
这是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是中国现代化的起点。
”“这份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B.《北京条约》C.《马关条约》D.《辛丑条约》2.(2021·浙江嘉兴模拟)《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没必要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这一规定( )。
A.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B.事实上宣告了闭关政策的破产C.便利了列强操纵中国海关D.有利于广州成为全国贸易中心3.(2021·南京模拟)“广州等五口岸英商,或不时来往,但不可妄到乡间任意游行,更不可远入内地贸易。
……倘有英人违抗此条禁约,擅到内地远游者,不论系何品级,即听该地址民人缉捕,交英国管事官依情处罪,但该民人等不得擅自殴打损害,致伤和好。
”该条文实质上( )。
A.反映了政府尊重民意B.抗击了列强入侵活动C.破坏了中国司法主权D.保护了中外友好关系4.(2021·江苏南京模拟)《鸦片战争:一个帝国的沉迷和另一个帝国的堕落》中写道,“当(英)舰冲破虎门要塞,沿江北上,开向马乌涌(炮台)时,(珠)江两岸聚集了数以万计的本地居民,安静地观看自己的朝廷与我军的战事,仿佛观看两个不相干的人争斗。
”材料要紧说明( )。
A.国人对世界形势一无所知B.一般民众对战争比较茫然C.英军笼络了广东基层民众D.清政府己完全失去人民支持5.“鸦片烟,真狡狯……这是西洋要将中国害。
远从印度运以后……将一座好神州化作烟世界。
一方好田地,尽把罂粟栽。
一个好人家,尽将烟器摆。
一条好花街,尽把烟馆排。
女子变妖怪,男子变痴呆。
港陆矛盾
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小组得出的结论是: 由于“奢”与“俭”的不同加之文化的差异,在接下来的一 定时 期内,港陆矛盾会继续存在,甚至有可能会加重,但从长期 来看,这种矛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陆人民公民意识的提 高而得到解决。 归根结底,港陆矛盾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是中国的内政,我 们有能力也有信心解决这个问题。
资源占有差异
1、香港的社会保障制度以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及公共福 利金计划为主辅以三个意外赔偿计划分别为暴力及执法伤亡 赔偿计划、交通意外伤亡援助计划和紧急救济。 2、香港籍贯可以在一些国家免签。
资源占有差异
香港籍贯在大陆同样有着很多优势: 1、商人投资可以作为外商企业注册,可以得到减税; 2、学生可以不用参加大陆的统一高考。
至此,当下我们称之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全部沦为英国殖民地。
GO
经济水平
1840年,清政府的GDP仅占英国的40%,约与法国相当; 1898年,清政府的GDP仅占英国的6%,约为法国的10%.
经济水平
1997年香港地区的GDP为13391亿元人民币。 1997年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GDP总量为8022亿元人民币
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浅谈港陆矛盾的原因
香港的殖民史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与英国签订《辛丑条约》,其 中有一项条款:割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中英《北京条约》,有这 样一条规定:割九龙司地方给英国; 1898年6月9日: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 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262个岛屿,租期99年。
文化差异
港人在经历了从1840年至今一百多年பைடு நூலகம்资本主义的文化熏陶 下,重新接受社会主义文化需要一个过程,而且这个经历 过程的时间不会短。
《别了,不列颠尼亚》再见,殖民统治
《别了,不列颠尼亚》再见,殖民统治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时刻被铭记,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节点。
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回归祖国,那飘扬了一百多年的米字旗缓缓降下,“不列颠尼亚”号黯然离去。
这一历史性的时刻,标志着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彻底结束,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香港,这片美丽的土地,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
然而,在 19 世纪,英国凭借着坚船利炮,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香港岛、九龙半岛和新界,开始了对香港长达一百多年的殖民统治。
在殖民统治时期,香港人民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
英国统治者在香港实行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政策,香港人民在政治上没有权利,经济上受到剥削,文化上被压制。
他们被迫接受外来的文化和价值观,自己的传统和文化却受到忽视和贬低。
但是,香港人民从未放弃过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
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不断地抗争,为争取自己的权利和尊严而努力。
从早期的工人运动,到后来的民主运动,香港人民的抗争从未停止。
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表达了对殖民统治的不满和对祖国的向往。
随着中国的日益强大,香港回归的呼声越来越高。
经过多年的谈判和努力,1997 年 7 月 1 日,香港终于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那一天,整个香港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人们走上街头,欢呼雀跃,庆祝这一历史性的时刻。
当“不列颠尼亚”号驶离香港的时候,它带走的不仅仅是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更是一段屈辱的历史。
对于香港人民来说,这是一个新的开始,一个充满希望和机遇的开始。
回归后的香港,在“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下,保持了高度的自治权和独特的社会制度。
香港继续发挥着其作为国际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的重要作用,经济持续繁荣,社会稳定发展。
在政治方面,香港人民终于拥有了自己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能够真正参与到香港的治理中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发展措施,为香港的未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方面,香港与内地的联系日益紧密。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旧梦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旧梦当 1997 年 7 月 1 日零点的钟声敲响,香港会展中心新翼五楼大会堂里,鲜艳的五星红旗伴着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缓缓升起。
与此同时,米字旗在英国皇家警察的敬礼中徐徐降下。
这一刻,标志着香港结束了长达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殖民统治,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那曾经的帝国旧梦。
曾经,英国凭借着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力量,在全球范围内大肆扩张,建立起了所谓“日不落帝国”的辉煌霸业。
而香港,不幸成为了这一帝国野心的牺牲品。
自 1842 年起,香港岛被割让给英国,随后九龙半岛和新界也相继落入其手。
这片原本属于中国的土地,被迫接受了异邦的统治。
在英国统治的那些岁月里,香港人民经历了无数的艰辛与磨难。
他们被迫适应着外来的文化和制度,失去了对自己土地的主导权。
然而,香港人民从未放弃过对回归祖国的渴望,他们在困境中坚守着自己的民族尊严和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世界格局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曾经的“日不落帝国”逐渐走向衰落,其殖民统治的根基也开始动摇。
而中国,在经历了漫长的奋斗与发展后,日益强大,国际地位不断提高。
当历史的车轮滚入 20 世纪 80 年代,中英两国政府就香港问题展开了一系列谈判。
在谈判桌上,中国政府坚定地维护着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寸步不让。
经过艰苦的努力,最终达成了香港回归的协议。
这一结果,不仅是中国政府外交智慧的体现,更是全体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努力的成果。
1997 年 6 月 30 日,香港的天空飘洒着细雨,仿佛在为这座城市即将到来的新生而落泪。
末代港督彭定康在总督府前举行了告别仪式。
他神情落寞,或许心中也明白,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即将终结,那曾经的帝国荣耀也将随之消逝。
当夜幕降临,香港的大街小巷弥漫着一种特殊的氛围。
人们怀着激动而又复杂的心情,等待着那个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上,英国皇家卫队举行了最后的降旗仪式。
米字旗缓缓落下,那象征着英国在香港殖民统治的终结。
年五年级读后感-最后一分钟的读后感600字
五年级:陈智翔
《最后一分钟》的读后感
读了《最后一分钟》这篇文章,我就想到清政府腐败,落后的面貌。
香港自古是中国神圣领土的一部分。20xx年因鸦片战争强迫清政府,签下不合法的条约。割让香港给英国。直到20xx年7月1日零时零分,香港才回到了祖国的怀抱。当中国人民解放军对英国皇家士兵说:“你们可以下岗了。”顿时英国旗徐徐降下。而中国五星红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冉冉上升。霎时,整个博物馆的人都欢呼起来。香港百年的耻辱终于被洗清了。
鸦片战争
妥协
抗争
主要内容
割香港岛给英国
对中国的主要危害
破坏了领土完整和主权 加剧了财政危机 加重了人民负担
《 南 京 条 约 》
赔款2100万元
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破坏了贸易、关税主权; 上海为通商口岸 英货进出口税,中国须同英 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 和原料产地 国商定(协定关税)
香港岛
落后就要挨打 发展才是硬道理
签订 《中英南京条约》
1842年8月,清政府战败求和, 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 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 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形式上:独立的国家
政治上:领土、主权 半殖民地
中国
不完整 经济上:封建经济
受冲击 半封建
社会性质: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840
议 一 议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经济上: 白银外流,清政府财政危机; 人民负担加重 政治上:清政府更加腐败 军事上: 削弱军队战斗力 生活上:毒害中国人身心健康
假如你是当时清王朝的统治 者,面对这因鸦片走私所带来 的严重问题,你将如何 采取措 施?
无中犹则中 可原泄为指 以几泄害出林 充无视甚:则 饷可之巨鸦徐 之以,,片上 银御是法流道 。敌使当毒光 之数从于帝 兵十严天的 ,年。下奏 且后若,折 ,
英
国
鸦 片 战 争 前
中
国
先进的资本主义制度
落后的封建制度
1829年,柏金汉(英国资产阶级代表)公 开演说:“中国有庞大的人口,其人富有积极 的消费的性格,如果把那个国家的市场开放给 自由贸易商人,则英国货物在那个市场上的销 量将比其余全部世界的总销量还要大。” 请思考: 这段材料说明了什么?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原因:
客观原因 —— 英国综合国力强大、准备充分。
英国已完成工业革命,处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发达,制度先 进,军备优良,战争准备充分。
主观原因 —— 清朝腐朽落后、组织指挥不力。
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军备废弛、清朝统治 集团战和不定、作战组织指挥不力。
根本原因 —— 中国腐朽没落的封建社会无法抵抗新兴的 资本主义。
民族英雄
1839年领导禁烟运动,捍卫了中华民族尊严;
近代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鸦片战争前后,组织编写《四洲志》,了解西 方情况。
纽约·林则徐广场
为纪念 “虎门销烟”, 1987年6月,联合国决定将 6月26日定为国际禁毒日。
史料解读
英国外相巴麦尊在议会上发表的讲话:
“ (虎门销烟) 把能给我们大英帝国带来无限利益的 大批的商品,全部给予销毁!这是我大英帝国的奇耻大 辱!我要求议会批准政府派遣远征军去惩罚那个极其野 蛮的国家!要狠狠地教训它!要迫使它开放更多的港口, 要保护我们天经地义的合法贸易!”
主要矛盾 社会性质 革命任务
五、鸦片战争的影响:
鸦片战争前
地主阶级和 农民阶级
封建社会
外国资本主义 和中华民族 封建主义和 人民大众
半封建
半殖民地
反封建斗争
反外国资本主义 反本国封建主义
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成为中国 历史的转折点,开 始从封建社会变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 会是中国近代史的 开端。
概念明晰:
销烟不是 “烧烟”。林则徐派人在虎 门海滩上挖了两个纵横15丈的大池。 池底平铺石板,由沟道放水人池·然后 撤入盐卤,投入切开的烟土浸泡半日; 再投入生白灰,池内立即沸腾、翻滚 ,鸦片变成泡沫。待海水退潮时,启 放涵洞,使销毁的鸦片随潮入海。虎 门销烟场面庄重,过程严密,使在场观看 的外国人,也感叹佩服。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上第一单元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模拟试卷附答案(3)
一、选择题1.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
”该学者讲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A.李自成起义B.太平天国运动C.义和团运动D.秋收起义2.鸦片战争前,英国运到中国的呢绒、布匹滞销的最主要原因是A.不符合中国人的消费习惯B.中国人民对侵略者的抵抗C.没有通商口岸,交易不便D.遭到中国自然经济的排斥3.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统计表(单位:箱)据此可知中国()A.中国沦为英国的原料产地B.清政府丧失了海关管理权C.中国的半封建化程度加深D.清朝禁烟运动以失败告终4.1838年,道光皇帝派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
钦差大臣软硬兼施,追使外国上缴鸦片237万斤,并于1839年6月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大快人心。
这位钦差大臣是()A.林则徐B.邓世昌C.左宗棠D.关天培5.“每一县或一州,农之食烟者十之二,工之食烟者十之三,贾之食烟者十之六,兵之食烟者十之八,仕之食烟者过半。
”“十室之邑,必有烟馆。
”这说明清朝()A.吸食鸦片现象普遍 B.军民体质下降C.林则徐禁烟无成效D.白银大量外流6.“鸦片战争是中国古代社会与近代社会的分水岭。
”对这句话这样理解的依据是鸦片战争导致A.中国由闭关锁国转为开放B.中国已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C.中国社会性质开始发生根本变化D.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7.“粤海销烟扬我威,但悲港岛易英徽。
”诗句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是A.虎门销烟B.签订《北京条约》 C.义和团运动D.签订《马关条约》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大一个国家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占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的一年……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列强为改变这一“奇怪的结局”,发动了()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9.电影《湄公河行动》讲述了行动小组为解开中国商船船员遇难所隐藏的阴谋,最终揪出毒品贸易幕后黑手诺卡的故事,早在170多年前,一位民族英雄在广州已经用行动表达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决心和勇气,他就是A.关天培B.魏源C.林则徐D.郑和10.《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国资本家相信“只消中国人每人每年需用一顶睡帽,不必更多,那英格兰现有的工厂就已经供给不上了”,而事实是三年不到的时间内,这一梦想就开始破产。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后感
《英人在华的残暴行动》——读后感战争,从来就没有赢家,只有输,损坏的是战争双方的利益。
英国政府重演东印度公司的卑鄙伎俩,对中国人民实施令人发指的残暴行为。
发动战争,企图侵犯中国人民的人权、剥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就是一种损害双方利益,破坏世界和平的无耻行为。
它带走的是中国人民对英国政府仅存的一点好感,留下的只有中国人民对英国政府无尽的指责。
战争没有结果,也无需借口。
只要挑战方有发动战争的意图,任何不是理由的理由都会成为挑战方发动战争的借口。
正如英国政府以所谓的“亚罗号”事件为借口对中国发动战争一样,发动战争的理由从来就是挑战方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发动战事蓄意寻找捏造的一个荒唐的借口罢了。
即使没有“亚罗号”事件的发生,英国政府也会找出无数个“某某”事件来发动这场战争的。
一艘曾经获得悬挂英国国旗航行执照的划艇,一艘用来偷运私盐的黑船,一艘以走私贩子和海盗组成的罪犯窝居船,而且还是一艘在中国领海航行的普通船只。
中国水师履行公职逮捕这艘船上的罪犯,却被反咬一口,说是中国水师侮辱英国国旗。
试想一下,还有什么比这个发动战争的借口更不想借口的呢?要是能凭这个作为发动战争的理由,那世界上哪天会没有战争?在英国政府“中国人的挑衅行为危及英国人的生命和财产”荒唐的借口下。
英国向中国发动了无情的战争,广州城的无辜居民和安居乐业的商人惨遭屠杀,他们的住宅被英军的炮火夷为平地。
就在这种无赖的行为之后还有更加无赖的行为。
就“亚罗号”事件的发生,英国政府极力否认事件事情,对外瞒天下,对内瞒国民。
还对中国政府进行诽谤,大肆宣扬中国威胁论,诽谤中国政府。
而对于旅居中国的英国人在华所做的破坏条约的无耻行为只字不提,对于外国人经常贿赂下级官员而使中国政府失去在商品进出口方面的合法收入的时英国报纸可谓是臵若罔闻。
他们还每年大量非法向中国输入鸦片,摧残中国人民的生命、败坏中国人民的道德。
这种种罪恶的行为都有根有据,没有哪一条是像“亚罗号”事件那样的不切实际,不着边际。
最后一分钟阅读理解答案
最后一分钟阅读理解答案
( 1 )联想到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 2 )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之情。
【解析】本题在认真领会课文的内容后,就会不难填出正确答案。
( 1 )香港曾是烙在我们中华民族身上无法忘怀的痛苦和屈辱。
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作者联想到了:虎门销烟和英国殖民主义者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
( 2 )一百多年前,英国侵略者靠鸦片加洋枪、洋炮轰开了中国的大门,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这些已成为所有中国人的耻辱和心头之恨。
如今香港回归,这百年的屈辱在这一刻终于挥之而去,中国人可以扬眉吐气,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所以作者在这一小节中表达了如今扬眉吐气的欢欣鼓舞之情。
阅读《最后一分钟》,回答课后问题
我看见,
虎门上空的最后一缕硝烟,
在百年后的最后一分钟
终于散尽;
被撕碎的历史教科书,
第1997 页上,
那深入骨髓的伤痕,
已将血和刀光
铸进我们的灵魂。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
烟尘中浮现出来的
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
是什么在缓缓地流淌——
百年的痛苦和欢乐,
都穿过这一滴泪珠,
使大海沸腾!
(1) 在迎接香港回归祖国这一历史时刻,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2) 作者在这一小节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最后一分钟读书心得
最后一分钟读书心得a;当香港回归时,人们的心在沸腾!当读完《最后一分钟》时,我感到了香港回归的不易与人们期盼祖国的热情。
香港,祖国七个儿子之一,它是中国的一部分,而百年前,清政府被迫和英国政府签定不平等的条约《中英南京条约》,将香港的统治权交给了英国。
香港的同胞在这段时间内受到英国政府的欺压,许多香港同胞也无法与内地同胞见面。
那时的中国既落后又贫穷,清政府又懦弱、无能,中国就像一只任人宰割的羔羊。
我愤怒英国人的贪婪、无耻、霸道、可恶、残忍!香港是我们中国的,为什么抢走它?偷盗的事不是人的东西才干的!如果我们抢走你们的领地,你们会怎么想?做了就要担起来,中国人是不忘国耻的!别指望再改教科书,别指望再抢走财宝!别指望抹去中国人心中的阴影,别指望再和好如初!英国政府的行为便我感到无比的愤怒。
就如文中说的,“第1997页上,那深入骨髓的伤痕,已将血和刀光铸进我们的灵魂。
”中国的儿女拥有着强大的尊严,放心吧!我们不能忍受这样的耻辱!我们要用行动来证实:我们才是大的!我们要用一句真诚的话语告诉你们:我们不记仇,但记辱!我们要用颗火热的爱国之心表明:我们是一定要把我国领土要回的!我们要用眼神表示:我们是有尊严的!我们不能容忍你们的行为!一个中国人,他们爱自己的祖国,一位外国人,也爱自己的祖国,各国都有各国的领土,为什么去抢?不要用刀枪撕裂土地,不要用鲜血染红清泉!别连累了可怜的百姓啊!1997年7月1日,在中国历史博物馆门前的香港回归倒计时牌上,当大大的零字出现的那一刻,中国人民积聚心中的爱国情感喷涌而出。
当一纸发黄的旧条约悄然落地,灰尘中浮现的长城的脸上,黄皮肤的脸上,流淌着滚滚热泪。
香港人民沸腾了,大陆同胞也沸腾了。
百年里的痛苦都在这一刻烟消云散。
百年的耻辱终于在这最后的一分钟散尽了!《最后一分钟》诗里有这么一段话:香港,让我紧紧拉住你的手吧,倾听最后一分钟的风雨归程,然后去奔跑,去拥抱,去迎接那新鲜的,含露的,芳香的,扎根在深深大地上的第一朵紫荆……经历了百年风雨的香港终于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未来的挑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香港麻烦制造者”看英国殖民丑恶技俩的斑斑劣
迹
当前,香港地区暗流涌动,境外势力暗中插手痕迹明显。
其中,英国表现抢眼,很大程度扮演了“麻烦制造者”的角色。
这一现象意外又不意外:意外的是,英国早已由昔日的大英帝国沦为二流国家,居然还有心思给中国制造麻烦;不意外的是,这种动作不断、唯恐天下不乱的做法,乃是英国一贯政策的典型体现。
几百年前,英国本国领土不及海外殖民地领土的1%,却能建立起庞大的“日不落帝国”,其统治“诀窍”就是对海外殖民地“分而治之”,为一己之利,拉一派,打一派,“在每一个殖民地里进行分化,利用这一部分去反对另一部分”,从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英国殖民者拉其普特曾说:“我们的态度是尽力维护现存的宗教的种族分裂,而不是使之融合。
”这可以说是英国对外政策的真实写照。
具体地说,英国的反动战略主要有两种体现方式。
一种方式是支持那些买办性质的落后、依附性势力。
在殖民扩张过程中,英国经常自认为是将先进文明传播给落后地区,但吊诡的是,在殖民地挑选领导人或扶植当地政权时,英国反而对那些可能加大殖民地不平等的领导人和社会经济结构更感兴趣,甚至会主动制造出一个新的特权集团。
这样做的目的,就是稳定其对殖民地的统治。
因为这些统治者在国内统治基础薄弱,因此不得不仰仗英国支持才能维系统治,因而不得不悉心维护英国在其国家中的种种利益。
换言之,在亚非拉地区,英国反而与当地的反动势力关系最密切,形成事实上的结盟关系。
19世纪时,英国对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百般打压,同时对奥斯曼帝国苏丹阿卜杜尔?马吉德则竭力扶植。
因为当时英国已经认识到,埃及日渐成为欧洲转运商品到印度和远东及的必经之地,控制埃及已成为大英帝国的既定战略。
但埃及统治者穆罕默德?阿里强硬而富有进取心,他凭借自己的西式陆海军,征服了阿拉伯、苏丹、克里特岛和小亚细亚与埃及问的地中海东岸地带。
英国显然不愿意看到这里崛起一个可以控制该地区的现代强国。
相反,马吉德软弱而且顺从,不会对英国利益构成威胁。
当时的英国外交大臣帕麦斯顿显然更喜欢一个软弱而依附的奥斯曼苏丹,而不是“励精图治的阿拉伯国王”盘踞在通往印度的道路上。
一战后,英国在中东进行“委任统治”,继续鼓励、扶植中东地区代表落后保守势力、执政基础不甚牢固的政权,而避免代表多数人利益的先进阶级上台掌权。
当年英国在挑选费萨尔当伊拉克国王时,英国外交部官员说得非常直白:“我们所要的是一位只满足于登基为王,而不打算励精图治的国王。
”“我们需要的是一些有阿拉伯人参加、使我们能放心地离开而同时又能控制它的政府机构;……而且前提是我们的经济和政治利益将得到保证。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中东成为世界上传统君主制国家最多的地区。
2011年英法牵头发动的利比亚战争,同样是为了消灭不听西方召唤的卡扎菲政权,从制度上削弱利比亚的独立性和民族主义成分,培植落后的依附性势力和政治制度。
利比亚本质上是个部族国家,境内有l40多个部落。
这使该国的政治转型很容易变成“按部族实力分配权力”,使该国“部族政治”色彩越来越重。
这种“权力碎片化”格局只会加剧国家的“软政权化”乃至分离主义倾向。
具有讽刺意味的,这种结果恰恰是西方的战略期待——因为只有这些国家内讧不止,才不得不更多仰仗西方,不可能再与西方为敌。
另一种方式更阴损,就是刻意制造地缘分裂或领土纠纷,给前殖民地造成永久性伤害。
根据地缘政治规律,“海权通常是领土较小、力量建立在其商业财富基础上的海上国家的产物。
……后者天生在地理上破碎,自然特征截然不同,它们不连贯的领土通过海洋联系到一
起。
它们具有基于其地理部分而分裂为较小单位的固有颁向。
”而英国是典型的海权国家。
它本身不具备开疆拓土、直接扩大领土面积,因而设法“让别国领土更小”的狭隘心理,便成为英国维护霸权的惯用政策。
仍以英国的中东政策为例。
一战期间,为了削弱和打击奥斯曼帝国,从1915年7月15日到1916年1月30日,英国高级专员麦克马洪与侯赛因讨价还价,共交换了八封信件(史称“麦克马洪-侯赛因通信”)。
英国承诺在战争胜利后建立一个北到亚历山大勒塔,东到伊朗边境,南到波斯湾,西接红海、地中海的阿拉伯国家。
阿拉伯人随后在1916年6月5日发动“阿拉伯大**”。
但与此同时,英国又在1916年4月与法国秘密签署瓜分阿拉伯世界的《赛克斯—皮科协定》。
一战后,英法正是根据这份协定将阿拉伯世界分成多个“委任统治国”,使本来有可能成为世界一极的统一阿拉伯国家,最终被分裂为22个小国家。
不止如此。
英国在各个阿拉伯国家内部或相互之间,仍在不断制造事端。
伊拉克就是英国这种殖民政策的牺牲品。
当时英国想要控制伊拉克北部地区丰富的石油资源,为此,英国人设计出一个堪称“完美”的计划:让逊尼少数派来统治伊拉克,将什叶派驱逐出权力核心,不许库尔德人独立。
这种内耗不可能使伊拉克变成富强民主的国家。
同时,为了继续给伊拉克制造麻烦,英国将原属于巴士拉省辖区的科威特,硬生生隔离出来,并将伊拉克在波斯湾的两个小岛——沃尔巴岛和布比延岛划归科威特,这样,伊拉克在波斯湾的海岸线就变得非常短,伊拉克唯一港口乌姆卡斯港就失去直通波斯湾的航道,并受到科威特与伊朗的钳制。
由此埋下伊拉克与伊朗、科威特边境纠纷的根源。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正是源于这段历史。
当前伊拉克诸多悲剧,看似是自身政策所致,实则与当年英国埋下的祸端直接相关。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制造阿以冲突。
正是1917年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发表的《贝尔福宣言》,允许犹太复国主义者在巴勒斯坦地区建立“民族之家”,最终鼓励犹太人大量涌向中东,并最终在1948年建立以色列,由此在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之间埋下冲突的种子,使得阿以冲突旷日持久,至今都没能解决。
由于英国的中东政策翻云覆雨,反复无常,到处煽风点火,以致中东地区有种说法:“如果两条鱼在相斗,背后一定有英国人在捣鬼。
”
从更大范围看,为维持庞大殖民帝国运转,英国严重依赖海洋运输,因此保证海洋通道安全,控制战略通道便成为英国的既定国策。
翻开世界地图不难发现,英国为控制这些战略通道,要么直接占领交通枢纽(如埃及),要么在关键区域制造容易控制的小国。
例如,位于号称“西方生命线”的直布罗陀海峡非洲领土上是摩洛哥;在被称为“世界战略心脏”的红海南部的曼德海峡两岸分别是也门、厄立特里亚和吉布提等小国;在号称“世界石油宝库的波斯湾,西岸则有卡塔尔、巴林、科威特多个小国;扼守号称“世界油库阀门”的霍尔木兹海峡则是阿联酋、阿曼两个海湾小国;而在号称“东方直布罗陀”的马六甲海峡,英国则扶植起新加坡这个城市国家。
英国两百多年的霸权统治,留给世界的灾难远大于所谓“文明贡献”。
英国至今欠诸多受害者“一个说法”。
时至今日,英国在丧失了帝国版图后,一方面加紧参与欧洲一体化进程,试图以“大欧洲”为平台重温霸权梦,另一方面却继续在前殖民地制造“分裂、分治、分离”,至今不肯放弃“分而治之”的霸权主义逻辑。
然而,当今的中国早已不是鸦片战争时期的“东亚病夫”,当前的英国也早已不是昔日的“日不落帝国”。
如果英国执迷不悟,错估形势,试图在中国的底线问题上进行挑衅,最终必然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田文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