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毕业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毕业论文

范文一:《魏书》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魏书》创设《序纪》,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有利于其从文化上认祖归宗。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

换一个角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

《魏书》为三国两晋和十六国的历史画出一个历史发展统序,即汉——魏——西晋——北魏,客观上起到了淡化夷夏之防的历史作用,为多民族国家从分裂逐步走向统一奠定

了理论基础。

从中国历史发展看,《魏书》不仅是西晋末年以降中国北方各少数民族历史进程的生

动记录,也是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发展的历史总结。《魏书》中鲜明的历史文化认同意识,

对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魏书》开篇的《序纪》,是12篇帝纪的引言,也是全书的总纲,作者的匠心和微

旨贯彻其间。从历史编撰角度看,史书体例不仅是史书的内部组织结构和表述形式问题,

也是通过一定的编撰体例,表达史家一定的历史观念和史学观念。在华夏正统观念占主导

地位的历史时期,鲜卑拓跋氏进入中原并依靠军事征服统一北方,他们既有战胜者的优越感,也有因华夏正统观念影响而形成的夷狄民族的自卑感。如何有效说明像鲜卑拓跋氏这

样的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和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就成为当时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问题和

现实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从历史上论证少数民族与汉族同根同源,同宗共祖,论证汉人与长期居住在边疆地区的少数民族不是夷夏关系而是兄弟关系,从血统论上

找到少数民族政权存在和统治中原地区既合理又合法的历史根据。

《魏书》创设《序纪》最主要的意义就在于通过叙述拓跋氏的族属源流,从血统上把

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从文化上认祖归宗,并以此论证北魏政权在中国历史发展序列中的

正统地位。黄帝被确立为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至少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魏书·序纪》开篇说:“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

大鲜卑山,因以为号。”《序纪》明确表示鲜卑族祖先是黄帝正妃嫘祖所生的第二个儿子

昌意之子,按《史记·五帝本纪》的说法,与颛顼应该是兄弟。因为昌意封地在北方,封

地内有大鲜卑山,所以因之名号为鲜卑。鲜卑与汉人都是黄帝的子孙后代,二者区别仅在

于居住地的不同,这就从族源上表明汉族与鲜卑族是同宗共祖的兄弟,都是黄帝的后裔,

不存在尊卑、正统与非正统问题,都可以华夏族的身份承继中国历史发展的统序。《序纪》通过叙说拓跋氏是黄帝子孙而实现认祖归宗,把拓跋氏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为拓跋氏入

主中原提供了历史理论依据。

《序纪》宣称拓跋氏是以黄帝的德运而得名的,拓跋氏一直秉行黄帝的德运,因为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拓跋氏不仅是黄帝的子孙,在

文化上并未因长期居住在边陲而割断与中原历史和文化的关联。《序纪》又说:“其裔始均,入仕尧世,逐女魃于弱水之北,民赖其勤,帝舜嘉之,命为田祖。”意即昌意的后裔

始均在尧时为官,并得到舜的赏识,任命为田祖,即管理农业的官员。既然拓跋氏的祖先

在尧、舜时期曾入仕为官,这就进一步肯定了拓跋氏一直是华夏族的一部分。虽然拓跋氏

后来过着游牧生活,这仅是其生活的地理环境所致,并不说明他们与农业文明是对立的,

因为拓跋氏的祖先们还任过舜的“田祖”,他们对农业是了解的,甚至是内行的。

《序纪》通过族源考索,认祖归宗,追认黄帝也是鲜卑族的祖先,从而说明汉人与鲜

卑人同宗共祖,身上流淌的都是黄帝的血脉,二者是兄弟关系。这样的说法有两种直接效果:一是为鲜卑拓跋氏争得个遥遥华祖,为拓跋氏入主中原提供强有力的思想理论依据,

使拓跋氏入主中原名正言顺;二是实现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认同,把长期以来被人们视

为夷狄的鲜卑族融入中华民族,这不仅是民族观念的重要发展,对促进多民族统一国家的

发展也具有积极意义。

《魏书》主张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自班固《汉书》宣扬“汉承尧运”

以来,正统论成为史学家们聚讼不息的大问题。班固宣扬刘邦为尧之后从而确立东汉的正

统地位,形式虽然较为曲折,但这个传统一直受到后世史家的重视。《魏书·序记》通过

族源考索,从历史上和血统上论证了北魏政权的历史合法性和正统地位,但北魏政权要取

得汉族士大夫的支持与承认,还需通过为北魏政权“正名”来对其现实存在的合理性与合

法性进一步论证。《魏书》为北魏政权正名的方式有二:一是在传目设置上设立“僭伪”、“岛夷”传;二是在北魏的国号上做文章。《魏书》设立“僭伪”、“岛夷”等传,指称

和记述东晋、南朝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称东晋、南朝和其他少数民族政权为“僭”为“伪”,是要说明北魏才是正统所在;称宋、齐、梁为“岛夷”,则是要表明北魏才是中

原先进文化的继承者。前者是从政治上着眼,后者是从文化传统上考虑。虽然这些都是政

治分裂局面在史学上的反映,但从另一侧面也说明了北魏认同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为北

魏的政治统治找到了思想基础和理论武器。《魏书》还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北魏国号议定的

过程。从登国元年386年4月至天兴元年398年6月,拓跋政权的称号始终悬而未定。天

兴元年6月,太祖下诏议定国号。群臣大部分都主张以“代”为号,因为“代”具有封国

和地域的双重意义。但是,在东晋皇帝司马德宗遣使来朝时,用什么样的国号来与东晋交往,意义就不同寻常了。拓跋珪舍弃群臣之言,选择汉族士人崔玄伯的意见,决定以魏为

国号,以与东晋争正统。国号称“魏”,其意义有二:一是“夫魏者,大名,神州之上国”,表明拓跋氏占有中原,理居“正朔”,使东晋标榜的“正朔”失去依据;二是拓跋

珪以魏为国号,报书于东晋,等于宣称北魏政权才是曹魏的合法继承者,而夺取曹魏政权

的司马氏建立的晋政权是非法的。以正朔自居,旨在争取汉族士大夫的支持。这不仅迎合

了拓跋珪贬抑晋主的需要,也反映了北方汉族士人恢复魏晋典章制度文化传统的愿望。

《魏书》没有纠缠于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能否列入正统这个难以说清的问题,而是转

换一个角度,提出了正统不是根据族称,而是以德相承的理论。《魏书》一方面宣扬北魏

建立是“应运龙飞”,“受命维新”,这是天命所在,另一方面又强调北魏兴起的原因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