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矩方圆文自成——高考议论文的结构规划重点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规矩方圆文自成
——高考议论文的结构规划
一、考点解释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关于“结构”方面的四个等级要求是:结构严谨、结构完整、结构基本完整、结构混乱。

“结构严谨”是最高要求,所谓“结构严谨”,就是作文思路的展开有步骤、有次序,段落的划分和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有头有尾,有过渡有照应。

总之,要做到内容有序,布局有方,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二、佳作品读
(2017年江苏卷)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生活中离不开车。

车,种类繁多,形态各异。

车来车往,见证着时代的发展,承载了世间的真情;车来车往,折射出观念的变迁,蕴含着人生的哲理。

地承万物,车载千秋
江苏一考生
花开花谢,世事变迁;月圆月缺,飞轮循环。

走过盛世年华,车来车往尽观人世变化。

——题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社会上的一切都是世界的缩影。

车,形态各异,却难改本质;车随时而动,仍彰显真实。

车来车往,车载千秋。

种类繁多的车,捕捉了人间真情;聚焦了时代特点的车,勾勒出时代的发展;永不停息的车,蕴藏人世的哲理。

车来车往,走走停停,尽赏人间百态。

一车一骑尽享纯朴古风。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那孤单的车马见证了王维的落寞;“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瘦小的老马感受着马致远的无奈;“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那忠诚的车骑看尽了朋友间的不舍深情。

凡此种种,一车一骑陪伴古人走尽人世沧桑,看尽人世纠扰。

一车一骑寄托了古人万缕情思。

金戈铁马尽显英雄本色。

岳飞,叫喊着“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战车辚辚,战马萧萧,满怀报国深情;刘裕,“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将士盔甲,沙场点兵,尽显帝王本色;成吉思汗,张弓引箭,开创王朝盛世,集聚英雄气概。

浓烟滚滚,车轮阵阵,马蹄声声,刀剑争鸣。

金戈铁马承接了霸业的开创,展现出飒爽英姿。

金戈铁马跟随征人征战天涯。

高铁、飞机象征现代文明。

历史在进步,时代的大潮一层一层地席卷而来,推动了现代交通工具的大变革。

高铁、飞机,极大地提升了速度,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改变了人类生活。

“朝发轫于天津兮,
夕至乎西极”的梦想已经成为现实;“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也早已不再是独属杨贵妃的浪漫。

高铁飞机紧随时代步伐,折射出这个时代的变迁。

高铁飞机,见证了当下历史的发展。

“车可以观,可以言,可以用,可以悟。

”从古至今,车经历了世间真情,陪伴了英雄岁月,也采撷了时代风华。

地承万物,车载千秋。

赏尽人类千载悠悠的历史,我们早已懂得:车来车往,车往车来,车的本质从未改变,但人对车的记忆已和人类的历史相依相随。

车是人类文明的缩影。

【我的评论】
三、技法突破
议论文常见结构
结构模式一:并列式结构
并列式结构,是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自成段落,意义关系相对独立,且彼此间相互并列。

在运用并列式结构作文时,要注意各个分论点或论据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注意彼此间的照应、衔接,不要东拉西扯,罗列一些不相干的内容。

【典型例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任性”是近年来颇为流行的词汇。

有人说,有钱就是任性;也有人说,青春就是任性;有人说,漂亮就是任性;当然也有人说,有权不可任性。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的体验与感悟,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④不得抄袭、套作。

任性有度
“任性”,就是由着自己的脾气来。

小孩子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可爱的表现,青少年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叛逆的表现,成年人的任性在他人看来是不成熟的表现。

“任性”是可以的,但要注意场合、时间、对象。

“任性”要控制在一个合适的范围内,做到“任性有度”,否则,就会招致他人的不满甚至厌恶。

有人说:“有钱就是任性。

”对于有些大佬而言,不错,钱是他们挣的,他们拥有对钱的支配权,该怎么花,别人无权干涉。

然而,如果到处招摇过市,显富摆阔,仗着自己有钱就气势凌人,目空一切,那就不仅是庸俗,简直是无耻了。

有些人穿则名牌,住则豪宅,出则豪车,唯恐天下之人不知其富有,这种极尽所能的炫耀行为,实际上是心灵空虚的表现。

有钱,可以去充实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以去帮助他人实现梦想,而不是任意地挥霍浪费。

有人说:“青春就是任性。

”青春是非常美好的,青春是朝气蓬勃的,青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值得怀念的时光。

青春需要任性,但也要有个度。

有的年轻人整日无所事事,或者沉迷于游戏之中,或者纠集一批狐朋狗友吃喝玩乐,虚度光阴,这样的任性只会浪费青春、毁了青春。

青春就是任性,但青春的任性不是任意挥霍时间和精力,而是把握时间,播种希望;
不是得过且过,而是使自己过得充实且富有意义。

有人说:“漂亮就是任性。

”漂亮是你任性的本钱,但不可因为自己漂亮就任性地做出一些伤害自己或者他人的事来。

漂亮会使别人对你有好感,但如果你因此而自视甚高就没有人会喜欢你。

漂亮的外表之下也应有一颗善良的心。

李克强总理曾经提出:“有权不可任性。

”权力是人民赋予的,体现了人民对领导者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有权就任性,那么遭受灾难的就是人民了。

有权不可任性,有权之人做事应当谨慎,为人民谋求福利,而不是利用职权去损害人民的利益。

有权易使人走上弯路,所以有权之人一定要坚守底线,不可因有权而任性。

刘墉说: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婉约。

这就是有度的好处,任性也一样,适可有度,方为至善。

【我的评论】
【课堂练习】
参照例文,以《读书三乐》或《读书三境界》为题列论述提纲:
结构模式二:层进式结构
层进式结构,就是要层层递进,写作时,先亮出中心论点,然后从“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个层次进行论证,或者将中心论点分解成几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分论点进行论证,最后总结论点。

这种结构模式要求文章各段落、各层次之间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次序不能颠倒,能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逐层深入地论述观点。

【典型例题】(2015年浙江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说:“言为心声”“文如其人”。

性情偏急则为文局促,品性澄淡则下笔悠远。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应该是一致的。

金代元问好《论诗绝句》却认为“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

艺术家笔下的高雅不能证明其为人的脱俗。

这意味着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有可能是背离的。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阐明你的观点。

注意:(1)题目自拟,观点自定。

(2)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

(3)不得少于800字。

(4)不得抄袭、套作。

且以作品论英雄
浙江一考生
自孔孟以来,我们的阅读模式、欣赏模式大致便是“知人论世”。

我们大多认定“文如其人”,这种观点是有道理的,但并不全面。

因此,逢文先勿论人品,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很容易理解“言为心声”,即作品反映作者人品。

所谓“郁结乎心而发乎声”,作品本身定然有着作者个人人品的渗透。

引美学家蒋勋之言:“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句,我认为不是诗歌上的技巧,而是诗人心灵上动人的东西。

同样是一堆白骨,很多人走过去了,却没有看见。

”试想,若是杜甫没有忧国忧民之心,又怎会发出这肺腑之言?伟大的心灵,投映在文学上,必然是伟大的作品。

然而这并不是说高尚的作品背后一定是脱俗之人。

我们从小读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认清犹太人斤斤计较、视财如命的险恶心肠,明白人不能被金钱奴役,要追求人性上的美与善良,但事实上呢?莎士比亚成名后一直为钱财奔波。

他拼命敛财,甚至发放高利贷,更因一家人无法如期还清财物而气急败坏,与这家人对簿公堂。

这时候我们再看元好问的“文章宁复见为人”,便显得格外讽刺且引人深思了:从高雅的作品中并不能看出创作它的人的人品如何。

如此,你又怎能像孔夫子一样从所弹的曲子中推断出创作这首曲子的人是文王呢?
既然作品的格调趣味与作者人品未必挂钩,那又何必纠结其人品如何?人类的文明本身就是宽容的,它看重作品本身。

所谓“文以载道”,“道”是作品的根本。

我们不妨说,如果一部作品传递了真善美,读之令人动容、发人深省,那它就已经达到了作品所应达到的目的,至于作者本人如何,你无法从作品中推知作者人品的情况。

作者或许可以依靠作品而不朽,但文学史最终告诉我们,它保存的是“不朽的作品”,不是“不朽的文人”。

所以我认为,面对作品时,且以作品论英雄。

我们固然尊敬杜工部的情怀,但我们也能从《威尼斯商人》中汲取正义忠诚的力量。

作者终将逝去,其人品也会随之消失,但其作品高雅,便足以光照千古、惠泽古今。

作品为重,道为重,应以作品论英雄!
【我的评论】
【课堂练习】
请以“谈风度”为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列出论述提纲。

结构模式三:正反对照式结构
对照式结构,就是在论证过程中,把两种性质、特征截然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加以比较,通过比较来讲清道理,阐明观点。

运用正反对照式的目的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比较,对坏的事物予以否定,对好的事物予以肯定。

运用这种结构方式能起到对比鲜明、深化观点的作用。

【典型例题】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知止,则日进无疆,反者,道之动。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墨子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不因功名而贪欲,不因感极而求妄。

——曾国藩
知利之止,知欲之止,为知人生之成局!——李嘉诚
综合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所思所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

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

③明确文体,但不得写成诗歌。

④不得抄袭、套作。

止与不止
河南一考生
有一本谋略学,叫作“止学”,你可能会生出疑问:“止”能有什么学问呢?其实,“止”字虽然看起来比较简单,但是“止”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成与败、荣与辱、高尚与平凡。

“适可而止,无贪心也。

”朱熹的这句话告诉我们,事情做到一定程度就停下来,不要过头。

再好的蔬菜熟过了也会老,再甜的果子熟过了也会烂,再美的花儿开得久了也会枯。

人也是这样,每个人都有欲望,为了欲望去努力奋斗,目标达成后便可停止了,如果一味地想要得到更多,反而可能会因此付出惨痛的代价。

但是现实告诉我们,对待不同的事情要有不同的态度,所以我们既要适可而止,又要永不止步。

当然,是对人生信念与梦想的追求永不止步。

说到永不止步,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永不止步》这本书的作者——尼克·胡哲。

他生来没有四肢,小时候他多次想到过自杀。

但是当他十岁时,他第一次意识到人要为自己的快乐负责,于是他重拾信心,以演讲师的身份踏上了辉煌的人生旅程。

他的身影出现在各个校园,他通过讲述自己的故事,讨论挫折、成长、爱情、心理等话题,鼓励人们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什么叫永不止步,以及如何做一位心灵强大的强者。

心如止水也是“止”的重要内容,这是人生的另一种境界。

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便提示我们要心如止水。

一部《围城》让钱钟书名声大振,面对众多媒体的采访要求,钱钟书只是淡淡一笑,说:“喜欢鸡蛋,还非得见下这只鸡蛋的母鸡吗?”一句诙谐幽默的话语,折射出一颗心如止水的心。

只有心如止水,才能脱离焦躁,才能理清思路,做任何事都有条不紊。

心如止水,并不是说要对任何事都不闻不问,而是指一份淡泊心境,是如今翻出原来耿耿于怀的人或事,一笑置之;是如今看待曾经放不下的情愫,学会释怀。

这样才能真正心如止水。

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需要“止”:记仇需要“止”,忌妒需要“止”,浪费需要“止”,奢侈需要“止”,攀比需要“止”,污染环境需要“止”,假冒伪劣需要“止”,造谣惑众需要“止”,贪污腐化需要“止”……在我们的生活中,很多时候也需要“不止”:助人为乐、救死扶伤、孝顺感恩、团结友爱、学习探索等都需要“不止”。

“人生之善止,可防危境出现”,人生之善不止,也可开掘美丽前景。

(结合生活实际,阐明哪些该“止”,哪些不该“止”,对比鲜明,令人深思)
把握“止”与“不止”的度,善于“止”,勇于“不止”,才能在人生之路上游刃有余,自由而行。

【我的评论】
【课堂练习】
请以“自知者明”为中心论点,采用正反对照式写出其分论点。

整篇训练
(2017·盐城模拟)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普希金说,那过去的一切都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画家黄永玉说,世上常有人放着前头的好景不看,转过身朝向过去,只认为过去的都好。

【佳作展台】
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张惠瑀
孔子千年前面对周朝日渐轰塌的废墟,怃然叹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他要从何?周礼耶?制耶?
西方学者一直有“在路上”的文学情怀,他们在路上奔波,向往着瑰丽的诗和前方。

前方当然是美好的,是充满憧憬的向往,也有着令人痴狂的未知。

然而在向往远方的同时,我们同样要回溯过往,只有这样,才能在过往中发现历史的重心,才不会在前方误入歧途。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尖锐地指出:法国人民不知不觉从旧制度中继承了大部分情感、习惯、思想,他们利用了旧制度的瓦砾来建造新社会的大厦。

法国人民推翻的恰巧是要重建的。

确实,在法国人民“自由引导人民”的呼声中,他们只顾想象美好的前方,却忘了从过去旧制度中寻找智慧。

因此,大革命一次次血流成河,荆棘坎坷,可当法国人到达“前方”时,却发现正如托克维尔所说:重建后的新秩序包含着古老的智慧。

是的,法国人民在心向神往“前头的好景”之时,却忘了从过去中吸取历史经验与教训。

向过去“看”不仅能看到历史的智慧,更能让今天的我们多一份对历史对传统的敬意,这样才会在前进时注意脚下沉重的步履。

因此,我们愈发懂得孔夫子“吾从周”的怃叹了,懂得在“楚狂”接舆高唱“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时他的一笑了之。

他往后看的,不是舞于庭的“八佾”,也不仅是严密的周礼,他所追溯的,其实是一种道德价值,更是“前方”缺失的“厩焚,子问伤人乎,不问马”的人文关怀。

这些才是我们向前头走的历史重心。

因此,“吾从周”,从的是我们失落已久的精神家园。

如今,我们正朝着“前头的好景”走去,却似乎忘了孔子所从的信仰。

当宗庙、祠堂逐渐消失,当儒家所构造的温情脉脉的东西被打破,我们也逐渐失去了应有的历史重心。

我们碾碎了曾经的伦理道德体系,失去对传统、对历史的敬意。

然而只有“告诸往而知来者”,远方才会有瑰丽的畅想。

“在巨变的时代相依前行”,那请让我们铭记孔夫子的“吾从周”,与传统、与过去的记忆相依前行。

我们不辜负过去,前方才不会辜负我们。

【名师点评】这篇文章写得气势磅礴又极具思想深度。

作者从托克维尔到孔子,一步步深入论述,指出“从周”也就是“过去”所能给我们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紧接着联系现实,
指出当下传统信仰、伦理逐渐崩解,“从周”“人文关怀”正是构筑我们精神家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

文章思想深刻,层次清晰,是一篇难得的考场佳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