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被”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 “然而”“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 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言文的18个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
1.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
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
可译为"如果""假如"。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
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
①军惊而坏都舍。
(《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
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
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
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一)【2020年高考湖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吴德基传【明】宋濂吴德基者,名履,婺之兰溪人也。
有司举于朝,为南康丞。
南康俗悍,其民以为丞儒者也,易之,德基自如。
数月皆周知其情伪,有所发擿,一县惊伏。
德基乃更以宽化之。
民有诉,召使前与语,弗加咄叱;民或援丞裾相尔汝,弗责也。
县令周以中初至,召民转输至郡不得,躬至乡召之,一民逸去,命卒笞之。
不肯伏,走入山,骂令曰:“官当在县,何以至此为?”令怒,吏卒因以语动令,欲诬一乡民图贿利,获六七人下狱,扃钥甚严。
德基计民无罪,自出巡狱,叱卒释之,卒以他辞解。
德基槌碎狱门遣之,曰:“若无罪,还告父兄无恐。
”乃往告令,令怒,曰:“民无道,众辱我,君乃释之,何轻我至是耶?”德基曰:“犯使君者一匹夫尔,其乡人何罪?且法乃天子法,岂使君解怒具乎?”令意惭,乃已。
入朝,擢知莱之潍州事。
民畜官驴四十匹,莱守核其孳息状,与籍不合,曰:“驴当岁产驹,今几岁宜得几驹,乃何少也?”欲责欺罔罪而征其偿。
诸县皆已勒民买驴,德基独戒民勿偿。
守怒,问德基:“潍不偿驴,何辞也?”德基曰:“民实不欺妄,乌可责其偿?国家富极海内,为吏者宜宣布德泽,为民除疾苦,宁少数匹驴耶?”守语塞。
德基因画不便者数事,守不敢复言,并诸县已偿者皆罢之。
山东民愿以羊牛代秋税者,官从其言。
德基与民计,羊牛后有死瘠患,不如纳粟便,独收民粟。
他县牛羊送陕西,民驱走二千里,皆破家,郡以潍独完,令役千人部送邻县牛,德基列其不可,曰:“有牛家送牛,虽劳不敢怨,使人代之,脱道中牛死,谁当代偿耶?”力争不奉命。
德基为吏,不求威名,以爱民为先,民感之。
居潍二年,召还。
潍民遮门抱其足泣拜,曰:“自得吾父,潍民肤无笞瘢。
今舍我去,愿得只履事之,以慰我思!”德基至京师,遂谢事归。
濂为德基交甚狎,时亦致仕将归,呼德基谓曰:“若愿受长者教乎?”德基曰:“唯,何以命之?”濂曰:“慎毋出户,绝世吏勿与交。
”德基至家,如濂戒,君子多其能受善言云。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与文言实词比较,数量尽管不多,但使用频率较高,这是由于其能显示多种语法关系,能表达出特定语境下的语气。
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范畴,近年来有些变化。
高考语文《考试大纲》只保留了18个虚词,即“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表达出如下特点:其一,所选阅读材料以外的例句大多取自中学课本;其二,考查角度上,一样要求从意义和用法两方面解题,即要求考生能明白得虚词在不同句子中的含义和语法功能;其三,题型设计上一样是四个选项,要求判定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
【技法指导】高考关于文言虚词的题型设计一样要求辨析其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要答好这类文言虚词辨析题,关键在于平常要加强积存;因此,也须辅之以技巧,以求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下面笔者介绍一些差不多的方法,供考生参考。
一、词性界定法有些文言词语兼有实词和虚词的双重性质,依照上下文,只要能推断出其词性不一样,那么其用法确信也不同。
如(2021年高考语文北京卷第7题B项)“市人以其异,皆笑之/清不以怠遇其人”,前者为动词,意思是“认为”,后者为介词,意思是“因、由于”。
二、数学代入法如(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的C项)“遂得免焉/风雨兴焉”,其中第一句中的“焉”是语气词,不译,“遂得免焉”大意是“因此(法成)得以免罪”;第二句考生熟知,“焉”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从那儿,以此代入第一句中明显讲不通。
三、语法切入法如(2021年高考语文山东卷第10题C项)“金公以御史为参军/以勇气闻于诸侯”是考查这两句的语法结构,第一句的“以御史”修饰“为参军”、第二句的“以勇气”修饰“闻”,两者差不多上偏正结构,语法结构相同,故句中“以”的用法也相同,此处差不多上介词,“凭借、凭……的身份”。
四、语境推断法如(2021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第18题A项)“其唯《易》乎/天之苍苍,其正色邪”,第一句上文的语境是“学不师受,友人劝之,叟曰:‘先圣之言,精义入神者,……’”,大意是“他所学的知识没有经名师传授,友人劝他,胡叟说:‘先圣的言论,精义传神的地点……&rsq uo;”,由此可推断“其唯《易》乎”中的“其”是副词,表揣测语气,相当于“大致、可能”;第二句出自课文《逍遥游》,原文的语境是“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中“正色”与“远而无所至极”两者备选,可见此处的“其”为连词,表选择,可译为“或者、依旧”。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动词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逍遥游》(节选))
往,到……去
题点十一 为
介词
表动作、行为的对象
此 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桃花源记》)
向、对
表动作、行为的时间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
当、等到
表动作、行为的目的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 (《货殖列传序》)
为着、为了
表动作、行为的原因
怎么样、什么样
题点三 乎
语气助词
疑问 语气
儿寒乎?欲食乎? (《项脊轩志》)
吗、呢
测度语气
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吧
感叹 语气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捕蛇者说》)
啊、呀
词尾
形容词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赤壁赋》)
……的样子
介词
相当于“于”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表选择
非死则徙耳。(《捕蛇者说》)
就、或
副 词
表强调 或判断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是、就是
表限制
及日中,则如盘盂。(《两小儿辨日》)
只、仅
表推测
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 (《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或许、也许
题点十六 者
结构助词
附在词或短语后, 组成名词性短语
将藏之于家,使后者读之,悲予志焉。(《〈指南录〉后序》) 灭六国者,六国也。(《阿房宫赋》)
呢
结构 助词
句中停顿
或师焉,或不焉。 (《师说》)
不译
词尾
形容词、副词词尾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赤壁赋》)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
18个文言虚词用法意义例句+练习题【含答案】以一、用法归纳介词表工具、方法等王好战,请以战喻。
《寡人之于国也》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余船以次俱进。
《赤壁之战》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表提宾秦亦不以城予赵。
《廉颇蔺相如列传》把表原因且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烛之武退秦师》因、由于表时间、处所,同“于”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苏武牧羊》在、从表对象,同“与”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书》(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
《信陵君窃符救赵》和、跟、率领、带领连词表并列或递进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而、又、而且、并且表承接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而、或省去表目的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而、来、用来、以致表因果古人……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游褒禅山记》因为表修饰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归去来兮辞》地动词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九章》认为、以为任用复音虚词以是、是以无以、有以足以以是人多以书假余……《送东阳马生序》臣恐天下有识之士,闻之有以窥陛下也。
(就能够窥测出您的深浅啦)奚足以语文事?(哪里够得上议论文章的事)因此、无法、有机会、够得上注:所谓“提宾”句,就是宾语前置句,在介词提宾句里,宾语必须置于动词之前(宾语前常用“以”(译为“把”“对”)二、练习巩固(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1、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2、自以寿不得长3、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4、忠不必用矣,贤不必以5、宫之奇以其族行6、如或知尔,则何以哉?7、农民以鬻子者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9、不赂者以赂者丧 10、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1、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2、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13、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4、请其矢,盛以锦囊1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6、余船以次进6、古人以俭为美德。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8个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之:指示代词,表示地点,时间和程度,意为“在此以后”。
例如:于是之后,他便离开了。
2.所:指示代词,表示所说的事物,用于指示上文或前文提到的事物,意为“说道的”。
例如:所谓的节俭就是节约和勤俭的意思。
3.其:指示代词,表示未曾提到的,或代替事物的代词,意思是“那”或“它”。
例如:其实他是一个很有趣的人。
4.具:形容词,表示拥有特定属性或特质,意思是“有”。
例如:这
种做法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5.以:介词,表示用,通常放在动词前,意思是“用”。
例如:以谨
慎的眼光审视问题。
6.致:介词,表示对事的影响,意思是“对…有影响”。
例如:致使
大众的生活质量得到极大改善。
7.于:介词,表示状态,意思是“对…处于”。
例如:孩子们处于一
种无助的状态。
8.仍:副词,表示状态,意思是“仍然”或“还是”。
例如:他仍是
个孩子。
9.然: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例如:他不服气,然后离开了。
10.者:名词后缀,用于表示人或事,意思是“…的人”或“…的事物”。
例如:发明者们在不断的改进其设计。
11.故:副词,表示结果,意思是“因此”或“所以”。
高考语文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2010高考语文核按钮专题15: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透析】(一)文言虚词的分类1.代词2.副词注意动词“请”和表敬副词“请”的用法。
作动词时表示“请求对方做”;作副词时表示“请允许我做”。
如:“请京,使居之。
”“欲与大叔,臣请事之。
”前句是动词,后句是表敬副词。
连词“以”与“而”连接的前后两项间有对动词谓语的修饰关系,易与承接关系混淆,要注意辨别。
如: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涉世家》)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前例的“夺”与“杀”,后例的“举”与“示”,在时间上行动上有明显的先后,属承接关系。
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木欣欣以.向荣(《归去来兮辞》)前例的“终日”与“思”,后例的“欣欣”与“荣”,是同时发生的,前后有修饰关系。
表修饰的“而”“以”可译作“地”“着”,也可不译。
“以”“与”“因”在句中作介词与连词的辨别:注意:“因”、“以”、“与”后省略代词,会误为连词。
如:望今后有远行,必以(之)告妾。
《与妻书》是岁大旱,无野草,农以(之)告谌。
《段太尉逸事状》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鸿门宴》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之)饮。
《鸿门宴》驴不胜怒,蹄之。
虎因(之)喜,计之。
《黔之驴》1、(2008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A项分别为“于是、就”;均为“趁机”。
B项为均为“跟、同”。
介词。
C项均为“来、用来”。
连词。
D项均为均为“到”。
介词。
此题所考四个词语均在18个必考虚词之列,难度适中。
答案:A。
2、(2007年广东)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A. 心恚愤而无如何何前是而今非也B. 会王生者,以故至山以是益疑狐妄C. 郭具言所苦其所涂留,似有春秋D. 不自选择,但决于狐始知其兆已寓意于画也名师剖析:本题考查对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
(1)介词用法 (2)助词用法
(1)介词。 ①替、给。② 对、向。③为了、为着。④因为、由于。(wèi) ⑤当,在,到了 ⑥被(wéi)。(2)语气助词: (wéi) 呢。用在疑问句末,表反问或感叹。
无伤也,是乃仁术也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
第二人称代词,你
副词,只有
副词,竟然
副词,才
副词,就是
第二人称代词,你的
副词,竟然
牛刀小试
所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杳不知其所之也。
1.作助词
01
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信陵君窃符救赵》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与动词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与动作行为有关的人、事、物,译为:…的(人、事、地方、情况) 【所以1】表动作行为的方法、凭借或依据等,相当于“用来……的(方法、东西)”。
①(公子)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信陵君窃符救赵》) ②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 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五人墓碑记》)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③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祭妹文》)
⑶表示动作行为涉及的对象,用法与“与”相同。 可译为:与、跟、同、对、和(带领、率领)
1、动词,充当 2、动词,是 3、动词,演奏 4、动词,写 5、动词,治理 6、动词,成为 7、介词,替;动词,制定 8、动词,修筑 9、动词,是 10、动词,认为
1、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 3、臣请为王言乐 4、不足为外人道也 5、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盘庚不因为有人怨恨的缘故就改变自己的计划 6、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7、为仲卿母所遣 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9、匈奴未灭,臣何以家为?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总结文言虚词是一类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表示语气、修饰词性等的词语,在古代文言文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下面是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总结:1.之:表示动作的方向或对象,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之”。
例如:“君子之道”(君子的道德标准)。
2.而:表示并列、转折、递进等关系,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而且”、“但是”、“并且”等。
例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学习起来不知疲倦,教导别人毫不厌倦。
3.乎:表示疑问、感叹或加强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吗”、“呢”等。
例如:“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
”(天地的规律是损耗本份上还有余,满足不够。
4.也:表示肯定、强调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啊”、“呀”等。
例如:“世之奇伟、瑰怪、多见者皆出于无功名之后,一介布衣。
”(世界上的奇异、奇怪、多见的都是没有功名的人。
5.乃:表示因果关系、推论、转折等,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是”、“于是”、“可见”等。
例如:“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人生在世犹如白驹过隙。
6.才:表示程度低或时间晚于预期,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才”、“还”。
例如:“独不见夫大诗人之所以为大者,固有以其发于前古才也。
”7.曰:表示说话的意思,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说”、“称”等。
例如:“人曰:使石有知”(人们说:如果石头有知觉)。
8.若:表示条件、假设,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如果”、“假如”。
例如:“若非中道而废,则不可复保持人之正之心也。
”总的来说,文言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各个成分、表达语气、修饰词性等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文言虚词的使用较为灵活,需要根据具体语境和句子结构进行理解。
2020学年高中语文 每日一题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20年高考湖南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雪屋记(明)杜琼吴有儒曰徐孟祥氏,读书绩文,志行高洁,家光福山中。
相从而学问者甚夥,其声名隐然闻于郡国。
缙绅大夫游于西山,必造其庐焉。
孟祥尝结庐数椽,覆以白茅,不事华饰,惟粉垩其中,宛然雪屋也。
既落成,而天适雨雪,遂以“雪屋”名之。
范阳卢舍人为古隶以扁之,缙绅之交于孟祥者,为诗以歌咏之,征予为之记。
夫玄冥司令,草木消歇闭塞,成冬之时。
天地积阴之气,湿而为雨,寒而为雪,缓缓而下,一白千里,遍覆于山林大地。
万物埋没无所见,其生意不几于息乎?孰知生意反寓于其中也。
故冬至之节,居小雪之后,大雪之前,而一阳已生于五阴之下矣。
由是腊中有雪,则来春有收,人亦无疾疹之患。
是雪也,非独以其色之洁白为可尚也,盖有生意弭灾之功在焉。
太古之人,或巢于木,或处于穴。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
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初未尝有后世华侈之饰也。
孟祥读书学古,结茅为屋,不事华侈,其古者与?今又济之以雪,岂亦表其高洁之志行也欤?宁独是邪?孟祥之匿于深山而不为世用穷而在下如冰雪冱寒之穷冬也及其以善及人而有成物之心其不为果哉者则又如雪之有生物弭灾之功也。
以屋名雪,讵不韪欤?至若启斯屋而观夫雪之态度,则见于诸作者之形容,予不暇多记也。
(选自《金兰集》,中华书局2020年版)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圣人为屋()居,冀免()二者()患而已矣A.而因之 B.则为所C.以乎之 D.且于所【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填写文言虚词,需要理解语句的意思。
这句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
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高一语文每日一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一、虚词的类型1.一词多义一个虚词往往有多种不同的用法,因此要分清其用法及意义。
如∶①杳不知其所之也;②遂与之俱出;③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④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其中例①中的"之"是动词,"往";例②中的"之"是代词,可译为"他";例③中的"之"是助词,"的";例④中的"之"是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例题1.对下列各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①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
②不出,火且尽。
③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④河水清且涟漪。
⑤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⑥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⑦臣死且不避,危酒安足辞! ⑧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A.①④|②⑥|③|⑧|⑤⑦B.①|②⑥|③|④⑧|⑤⑦C.①④|②⑥|③|⑤|⑦⑧D.①|②③⑥|④⑧|⑤⑦答案:B解析∶连词,并列|副词,将要|副词,将近|连词,表递进|连词,表让步2. 同类异形这一类虚词在文言文中也较多,要注重积累和区分。
(1)表示限定范围的副词有∶只、止、特、但、徒、唯、仅、直……可译为∶只、只是、只有、仅仅……(2)表示时间短暂的副词有∶少时、少顷、少间、俄顷、俄而、未几、须臾、寻、旋、既而、斯须……可译为∶不久、立刻、随即、一会儿、片刻··(3)句首虚词,引起议论或表示感叹的有∶夫、盖、嗟夫、呜呼、噫、若夫··(4)句末虚词,表示各种语气的有∶者、也、乎、哉、矣、焉、邪(耶)、耳、尔、与(欤)……一般可根据文意译为∶吗、呢、了、啊、吧.·3.特殊虚词特殊虚词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要注意分辨。
(1)兼词,即一个单音词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用法。
如∶诸(之于,之乎)、耳(而已)、盍(何不)、曷(何不)、焉(于之)(2)虚词连用,如∶"藉第令毋斩"中的"藉第令"就是"假使"的意思;还有句末语气词的连用,一般是两个或三个词的连用,起主要或关键作用的往往是最后一词,如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连词
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表示并列关系。
ABCD
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用 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语气词
用于句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其
表示推测、反问、强调等语气,相当 于现代汉语中的“大概”、“难道” 、“一定”等。
用于修饰名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 “的”。
助词
用于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时间、频率等。
3
代词
用于代替前面提到的名词或短语,避免重复。
03
文言虚词的用法
助词
语气助词
用于表达说话人的语气,如疑问、感叹、陈述等。常见的语气助词有“乎”、“哉”、 “矣”、“也”等。例如,“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中的“哉”表达了强烈的
感叹语气。
结构助词
用于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所属、修饰、领属等关系。常见的结构助词有“之”、“者 ”等。例如,“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中的“之”用于表示所属关系。
遇到不熟悉的文言虚词,及时查阅相关资料, 深入了解其意义和用法。
常见错误与纠正方法
01
意义混淆
避免将文言虚词与其他同义词或 近义词的意义混淆,通过辨析比
较,明确其虚词的历史背景和演变 过程,避免对其意义和用法产生
误解。
02
语法位置不当
注意文言虚词在句子中的语法位 置,避免出现语法错误。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 法
• 文言虚词概述 • 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 • 文言虚词的用法 • 文言虚词的辨析与运用
01
文言虚词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文言虚词是指古代汉语中那些没有具 体词汇意义、只表示语法意义的词。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文言文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文言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的历史和人文氛围。
在阅读、研究和学习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虚词。
虚词是指在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它们起到衔接句子结构、表达语气、表示态度等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虚词的用法及解释。
一、副词“之”1. 在名词前面修饰名词时,表示所有关系。
例如:“此人之勇”即指这个人的勇气;“物品有名於市者”即指商品在市场上有名望。
2. 作为动词或形容词后面的助词,表示动作或状态达到一定程度。
例如:“众人皆惊之”即表示众人都被吓到了;“喜乐再三之后”即表示喜乐已经多次发生了。
3. 在某些特殊结构中使用。
例如:“不知尔之行也”中的“之”表示对方;“兹事体大,须得各位先生共商之”。
二、副词“乎”1. 表示疑问或反问。
例如:“何以教孩子乎?”即表示询问如何教育孩子;“人谁无过乎?”即表示每个人都会犯错。
2. 在句中充当语气词,表达强调、感叹或请求。
例如:“知耻近乎勇”即表示知道羞耻是靠近勇敢的;“无边不入乎”即表示请求某物。
三、副词“者”1. 作为作者说明身份的标志。
例如:“孟子曰:吾不见至德之大者”。
2. 引导句子,表示原因或结果。
例如:“位卑未敢忘劳苦,言甘常思宽身耳”即表示因为地位较低才有奋斗的动力;“心广者易交友”,说明心胸开阔的人容易交朋友。
四、副词“乃”1. 表示结果或推理。
例如:“丈夫学以致用,事乃成也”即指通过学习来实现目标;“彼既与我志同道合,吾岂能相信其奸邪乎?”2. 表示递进关系。
例如:“他一路上赞美了好几次我的博学多才和机智敏锐,而我这时乃情绪低落。
”五、副词“皆”1. 表示全体、全部。
例如:“百里奚皆倒戈而走”即表示所有的百里奚都转向逃跑;“古人众为一体,皆注重礼仪”。
2. 表示强调或肯定。
例如:“吾兄已无恋居之心,全力支持此次出使”即表示完全支持。
六、副词“可”1. 表示可能性。
例如:“似乎我这样看是有道理的”;“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文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或难以具体指代的词语,主要用于语法功能或句法结构的表达。
文言文中有许多虚词,其中常见的有义助词、状助词、声助词、副助词等。
下面将详细介绍文言文中常见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一、义助词1. 之意义:表示动作的发出方和受事方的关系,通常译为“的”。
用法:在句子中作为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
例如:“秦之破楚也,三月而后得胜。
”(《史记·秦始皇本纪》)2. 乎意义:表示疑问或加强语气,通常译为“吗”、“啊”、“呢”等。
用法:在句子中独立使用,用于疑问句或感叹句中。
例如:“苍天乎,弄璋之善者也。
”(《左传·哀公十六年》)3. 而意义:连接并列的词语或短语,通常译为“而且”、“却”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连接两个并列的词语或短语,起承接作用。
例如:“吾闻之诚多而碎者乎,望诸弟!”(《左传·文公八年》)4. 乃意义:表示结果或推断,通常译为“于是”、“因此”。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引起结果或推断,常与“故”相对。
例如:“深构念也,故行自守以好谨,乃知君子之于国也。
”(《礼记·中庸》)二、状助词5. 也意义:表示肯定、感叹、提问、推测等语气,通常译为“了”、“啊”、“吗”等。
用法:在句子末尾或句中独立使用,用来表示语气。
例如:“明乎哉!礼之有恒,民之有穷也”,(《礼记·大同篇》)6. 焉意义:表示动作、状态的场所,通常译为“在”、“往”。
用法:在句子中用来表示动作或状态进行的场所。
例如:“斥之东南隅焉,具之以闾巷。
”(《周礼·春官宗伯》)7. 兮意义:表示语气的停顿和思索,通常译为“啊”、“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思索、停顿等语气。
例如:“有德者,先古之达人,师古之贤人。
兮,未有尝见之;然灵然致之。
”(《老子》)8. 矣意义:表示语气的断定或肯定,通常译为“了”、“呀”等。
用法:在句子中用于表示完结、断定或肯定的语气。
2018_2019学年高中语文每日一题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含解析)新人教版必修1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2020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秦废封建秦初并天下,丞相绾等言:“燕、齐、荆地远,不置王无以镇之,请立诸子。
”始皇下其议,群臣皆以为便。
廷尉斯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天子不能禁止。
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易制。
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置诸侯不便。
”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
”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
苏子曰:圣人不能为时,亦不失时。
时非圣人之所能为也,能不失时而已。
三代之.兴,诸侯无罪不可夺削,因而君之虽欲罢侯置守,可得乎?此所谓不能为时者也。
周衰,诸侯相并,齐、晋、秦、楚皆千馀里,其势足以建侯树屏。
至于七国皆称王,行天子之事,然终不封诸侯。
久矣,世之畏诸侯之祸也,非独李斯、始皇知之。
始皇既并天下,分郡邑,置守宰,理固当然,如冬裘夏葛,时之所宜,非人之私智独见也,所谓不失时者,而.学士大夫多非之。
汉高帝欲立六国后,张子房以为不可,李斯之论与子房无异。
高帝闻子房之言,知诸侯之.不可复,明矣。
然卒王韩信、彭越、英布、卢绾,岂独高帝所为,子房亦与.焉。
故柳宗元曰:“封建非圣人意也,势也。
”昔之论封建者甚众,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
故吾取其说而附益之,曰:凡有血气必争,争必以.利,利莫大于封建。
封建者,争之端而乱之始也。
自书契【1】以来,臣弑其君,子弑其父,父子兄弟相贼杀,有不出于袭封而争位者.乎?自三代圣人以礼乐教化天下,至刑措不用,然终不能已篡弑之祸。
至汉以来,君臣父子相贼虐者.,皆诸侯王子孙,其馀卿大夫不世袭者,盖未尝有也。
近世无复封建,则此祸几绝。
仁人君子,忍复开之欤?故吾以为李斯、始皇之言,柳宗元之论,当为万世法也。
(取材于宋·苏轼《东坡志林》)注释:【1】书契:指有文字记载。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以.有侯王争必以.利B.三代之.兴知诸侯之.不可复C.而.学士大夫多非之而.诸子之论废矣D.袭封而争位者.君臣父子相贼虐者.【参考答案】C【试题分析】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一)综观近几年全国各地的高考语文试卷,文言虚词的考查呈现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不代表可以忽视文言虚词。
高中阶段要求考生把握18个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必须将这18个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牢记在心,并掌握一定的判断虚词意义和用法的方法和步骤。
做题时,考生首先在脑海中检索该虚词的常见意义和用法,再将之代入到考查的语句中,结合语境判断、确认。
一、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肩。
”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
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
”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其意.常在沛公也意:意图,目的B.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止:停止C.头发上.指上:向上D.杀人如不能举.举:尽2.下列各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天下皆叛之./夫秦王有虎狼之.心B.以.待大王来/常以.身翼蔽沛公C.拔剑切而.啖之/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D.怀王与.诸将约曰/欲呼张良与.俱去3.下列对本段文字的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刘邦、项羽的矛盾冲突中,作者选择了樊哙闯帐、面斥项王的情节,通过描写其言语来反映其心情,描写其神态来刻画其性格。
B.樊哙不仅勇敢,而且有智谋,他为刘邦的辩护和对项羽的指责,体现了他的智慧。
C.“闯帐”过程中的行为描写以及入帐后“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的情态描写,主要表现了樊哙粗鲁莽撞的性格特点。
D.项王“按剑而跽”是一种戒备的姿态。
他对樊哙的指责无言以对,体现了他不善于随机应变的缺点。
4.请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
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
译文:(2)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译文:二、课外拓展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
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后,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后。
项羽之卒可十万。
淮阴先合,不利,却。
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阴侯复乘之,大败垓下。
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使骑将灌婴追杀项羽东城,斩首八万,遂略定楚地。
鲁为楚坚守不下。
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遂以鲁公号葬项羽谷城。
还至定陶,驰入齐王壁,夺其军。
正月,诸侯及将相相与共请尊汉王为皇帝。
汉王曰:“吾闻帝贤者有也,空言虚语,非所守也,吾不敢当帝位。
”群臣皆曰:“大王起微细,诛暴逆,平定四海,有功者辄裂地而封为王侯。
大王不尊号,皆疑不信。
臣等以死守之。
”汉王三让,不得已,曰:“诸君必以为便,便国家。
”甲午,乃即皇帝位汜水之阳。
天下大定。
高祖都洛阳,诸侯皆臣属。
故临江王驩为项羽叛汉,令卢绾、刘贾围之,不下,数月而降,杀之洛阳。
五月,兵皆罢归家。
高祖置酒洛阳南宫。
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
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项羽之卒可.十万可:大约B.淮阴先合.,不利合:交战C.遂略.定楚地略:攻占D.陛下慢.而侮人慢:缓慢6.下列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此吾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取天下也所以B.臣等以.死守之常以.身翼蔽沛公(《鸿门宴》)C.项羽仁而.爱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D.有功者害之.填然鼓之.(《寡人之于国也》)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对于再三推辞皇位的原因,汉王自己假惺惺地解释为以国家利益为重。
B.文中刘邦高度评价了张良、萧何和韩信,突出了他们不凡的才能,其实,他更是在炫耀自己的英明。
C.项羽失天下的原因有很多,但在高祖看来,其主要原因是项羽不会使用人才。
D.汉王一方认为,刘邦虽对人轻侮傲慢,却能与天下同利;项羽虽仁义爱人,却缺乏宽广的胸怀。
8.翻译下列句子。
①汉王引诸侯兵北,示鲁父老项羽头,鲁乃降。
译文:②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而送之。
(《荆轲刺秦王》)译文:一1.B【解析】止:阻止,使……停止。
2.D【解析】A项,代词,他/助词,的。
B项,连词,来/介词,用。
C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D项,均为介词,意为“和”。
3.C【解析】C项,“粗鲁莽撞”说法有误。
4.(1)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
樊哙侧过盾牌撞击,卫兵跌倒在地上。
(2)那秦王有像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
【参考译文】于是张良赶往军营门口见樊哙。
樊哙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危急得很!此刻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
”樊哙说:“这太紧迫了!我得进去,跟沛公同生共死。
”樊哙就带着剑拿着盾牌进了军营大门。
交叉举戟的卫兵想拦住不让他进去。
樊哙侧着盾牌一撞,卫兵们跌倒在地。
樊哙于是进了中军帐,掀开帷幕,面向西站定,瞪眼看着项王,头发竖起来,眼眶都要裂开了。
项王手握剑柄,直起身子,问道:“来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车右警卫樊哙。
”项王说:“壮士!——赐给他一杯酒。
”于是(有人)给了他一大杯酒。
樊哙下拜称谢后,起身,站着一饮而尽。
项王说:“赐给他猪腿。
”于是(有人)送给他一个生猪腿。
樊哙将盾牌正面朝下放在地面上,把猪腿放在它上面,拔出剑来切着吃。
项王说:“壮士!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畏避,一杯酒哪里用得着推辞!秦王有虎狼一般的心肠,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对人用刑唯恐不能用尽酷刑,普天下的人都起来反抗他。
楚怀王曾跟各路将军约定:‘首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的就封他做关中王。
’如今沛公最先攻破秦国进入咸阳,一丝一毫都不敢去碰一碰,(又)把皇宫封闭起来,(然后)将部队带回霸上,等待大王到来。
之所以派遣将官把守关门,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来和意外事故。
(沛公)这么辛苦,功劳这么大,(您)没有给他封侯奖赏,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要杀掉有功的人,这不过是继续走秦国灭亡的老路子罢了。
(我)私意认为大王不采取(这种做法为好)!”项王一时无话可答,说:“坐下。
”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下来。
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也叫了出去。
二5.D6.B【解析】B项,以,均为介词,用。
A项,前者为“……的原因”;后者为“用……的方法”;C项,前者表并列关系;后者为表递进关系。
D项,前者为代词,有功劳的人;后者“之”,调节音节,没有实在意义。
7.A【解析】A项,“以国家利益为重”是汉王接受皇位的理由,不是拒绝皇位的理由。
汉王拒绝皇位8.①汉王就率领诸侯军北上,把项羽的头给鲁县的父老们看,鲁人这才投降。
②太子和知道这件事情的宾客,都穿着白色的衣服戴着白色的帽子给他送行。
【解析】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