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定位诊断1资料
神经系统定位、定性诊断思路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定性诊断思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有三个步骤:1、详细的临床资料:即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着重神经系统检查2、定位诊断:用神经解剖生理等基础理论知识来分析、解释有关临床资料,确定病变发生的解剖部位。
3、定性诊断:联系起病形式、疾病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个人史、家族史、临床检查资料,综合分析,筛选出初步的病因性质。
感觉系统一.感觉分类㈠特殊感觉:嗅、视、味、听觉。
㈡一般感觉1.浅感觉——痛觉、温度觉、触觉2.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震动觉等。
3.皮层觉(复合觉)——实体觉、图形觉、两点辨别觉、定位觉等。
二. 感觉的解剖生理1.感觉的传导径路:① 痛温觉传导路,② 深感觉传导路。
2.节段性感觉支配3.周围性感觉支配4.髓内感觉传导的层次排列三.感觉障碍的性质、表现㈠破坏性症状:1.感觉缺失:⑴完全性感觉缺失:各种感觉全失。
⑵分离性感觉障碍:同一部位某种感觉缺失,而其他感觉保存。
2.感觉减退㈡刺激性症状:1. 感觉过敏2. 感觉过度3. 感觉异常4. 疼痛四.感觉障碍类型㈠末梢型:四肢远端性、对称性,伴周围性瘫。
㈡神经干型:受损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各种感觉障碍,伴周围性瘫痪。
㈢后根型:节段性各种感觉障碍,伴神经根痛(放射性剧痛)。
㈣脊髓型: 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障碍。
2.脊髓半切综合征(Brown-Sequard Syndrome):同侧深感觉障碍(伴肢体瘫痪),对侧痛温觉障碍。
㈤脑干型: 1.延髓(一侧)病损时:交叉性感觉(痛温觉)障碍。
2.中脑、桥脑病变: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多伴交叉性瘫痪。
㈥丘脑型: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自发性疼痛和感觉过度。
㈦内囊型:“三偏”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伴偏瘫、同向偏盲。
㈧皮质型:对侧单肢感觉障碍。
1.刺激性:感觉型癫痫发作。
2.破坏性:感觉减退、缺失。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所讲的“运动”,指的是骨骼肌的运动。
神经运动系统是由四个部分组成:①下运动神经元;②上运动神经元;③锥体外系统;④小脑系统。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
神经系统疾病定位诊断的难点和入门方法
难点
1、神经系统解剖生理功能复杂。 2、神经症状和体征表现零碎多样。
入门方法
临诊时可自问自答以下几个问题: 1、有无神经症状和体征?是感觉还是运动方面的? 2、若为感觉障碍,分布形式如何?何种感觉损害? 病灶何在?若为运动障碍,是上运动神经元型? 还是下运动神经元型?病灶何在? 3、感觉运动障碍,二者有无联系? 是单个还是多个病灶?
(前根,后根)的小根附着区。脊髓与每对脊神经
小根相连, 其数目基本上和椎骨数目一致。 即: C8 T12 L5 S5 Co1 4、马尾: 脊髓节连同与之相对应的脊神经小根
愈向下方距离愈大,
5、脊髓膜: 硬脊膜
L2 以下的脊神经小根
蛛网膜 软脊膜 含少量浆液 CFS
几乎全在椎管内,且围绕终丝,形成马尾。 硬膜下腔 蛛网膜下腔
2、传导束
后索:损害平面以下同侧深感觉障碍,并有感觉性共济失调。 脊髓丘脑束:一侧受损引起损害平面以下对侧痛、温觉障碍。 锥体束:引起损害水平以下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脊髓半切损害(Brown-Sequard综合征): 1、病灶同侧损害水平以下深感觉障碍; 2、同侧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同侧植物神经功能障碍(早期皮肤潮红,后期紫绀发冷); 4、对侧痛温觉障碍而触觉保留。 脊髓横贯性损害: 1、损害平面以下各种感觉缺失, 2、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 3、植物神经机能障碍; 4、损害水平可有感觉减退,其上方可有狭窄的过敏带。
下臂丛麻痹特点:
损害部位: C8-T1神经根和臂丛中下干。 受累肌肉:尺神经及部分正中神经支配的肌肉。 临床症状:
腕及手指不能屈曲; 手部诸小肌无力; 屈腕障碍; 爪形手; 上臂、前臂和手内侧感觉减退; 可有水肿、营养障碍及霍纳综合征。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
麻痹。
三、脑干定位诊断
中脑的Weber综合征大脑后动脉脚间支和/
或脉络膜后动脉阻塞致大脑脚综合征 Weber综合征﹚ 同侧Ⅲ麻痹﹙ Ⅲ﹚ 对侧偏瘫﹙锥体束 ﹚ 对侧强直﹙黑质 ﹚ 对侧随意运动失控﹙皮质桥脑束
三、脑干定位诊断
Millard-Gubler综合征
同侧Ⅵ、Ⅶ麻痹和对侧偏瘫,对
一、 2、额上回后部(为前回转 区):刺激性病灶 表现为突然 大 意识丧失,头颈、躯干向对侧 脑 旋转(沿着身体的长轴旋转, 半 可能出现骨折)。破坏性病灶 球 无定位意义 定 位 诊 断
一、3、额中回后部:双眼皮质侧视中枢, 大 分为刺激性病灶及破坏性病灶。 脑 半 刺激性病灶引起双眼向对侧注视, 球 对侧肢体抽搐; 定 破坏性病灶引起双眼向同侧注视, 对侧肢体瘫痪。 位 侧视中枢 诊 断
一、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顶叶
1、中央后回:刺激性病灶 感觉性癫 痫 以口角、眼角、手指、足趾多 见;破坏性病灶,精细感觉障碍, 感觉性认识障碍
一、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顶叶
2、优势半球角回:破坏性病灶
引起Gerstmann's综合征:失写、失 算、左右失认、手指失认
一、大脑半球定位诊断 顶叶
3、 左侧缘上回,运用中枢,有
一、 (一)额叶 大 中央前回:刺激性病灶,表现 脑 对侧相应部位肢体抽搐,多由 半 一侧口角、眼睑、手指、足趾 球 向同侧面部、同侧肢体扩散、 形成Jackson’s癫痫或发作。如 定 果病灶放电通过下行纤维→丘 位 脑放射、胼胝体→对侧半球→ 诊 四肢抽搐,意识丧失 断
一、 (一)额叶 大 中央前回:刺激性病灶,如放电 脑 扩散到中央后回,则引起对侧相 半 应部位肢体感觉性癫痫。如为破 球 坏性病灶,则引起对侧肢体瘫痪, 定 多为单瘫。旁中央小叶破坏性病 位 变,引起双下肢截瘫、大小便障 碍,以大脑镰脑膜瘤多见 诊 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
神经系统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1(双侧旁中央小叶病变: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但多呈弛缓性,可有双下肢运动性癫痫发作,并有失抑制性高张力型膀胱障碍。
见于该部位占位性病变及上矢状窦病变。
2(脊髓病变:(1)脊髓横贯性损害:损害平面所支配的肌肉因前角受损,呈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损害平面以下肢体因皮质脊髓束受损,呈现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脊髓休克期可为弛缓性瘫);损害平面以下所有深浅感觉减退或消失;括约肌障碍因脊髓损害水平不同而异,骶髓以上急性病变的休克期,表现为失张力性膀胱,但休克期过后,如膀胱反射弧的功能恢复,可逐渐转变为反射性膀胱,此外损害平面以下尚有泌汗、皮肤营养及血管舒缩障碍。
多见于脊髓压迫性病变、急性脊髓炎及脊髓餐伤。
胸、腰节段损害的具体表现如下:?胸段(胸髓2-12):双下肢呈上运动神经瘫痪,病灶水平以下的全部感觉缺失,大、小便障碍,受损髓节支配的躯干部位常有神经根性痛或束带感。
?腰膨大(腰髓1-骶髓2):双下肢呈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下肢及会阴部全部感觉丧失,大小便障碍,伴有下腰或(和)下肢的神经根性痛。
(2)脊髓其它损害:腰膨大部的两侧脊髓前角损害:出现双下肢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不伴有感觉和括约肌障碍,偶见于脊髓前角灰质炎胸髓两侧侧索损害:引起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而无其它脊髓横贯损害症状,见于脊髓压迫病的早期和原发性侧索硬化症胸髓两侧侧索和后索损害:双下肢上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有深感觉丧失和感觉性共济失调,肌张力和腱反射改变视侧索和后索何者损害为主而定,如当后索损害为主时下肢肌张力减退,腱反射消失。
见于营养代谢障碍引起的后侧索硬化综合征和Friedrich型家庭遗传性共济失调症。
3(双侧腰骶神经根病变:双下肢呈现下运动神经元性瘫痪,伴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和根性分布的浅感觉障碍,因骶神经根受损,出现失张力性膀胱。
见于脊髓蛛网膜,中央型椎间盘突出及脊髓膜炎等。
(三)偏瘫的定位诊断1(大脑皮质损害:大脑广泛性损害累及整个中央前回时,可引起对侧中枢性偏瘫及面、舌瘫,可伴对侧肢体局限性运动性癫痫发作。
定位诊断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二) 肌肉病变
1、遗传性: 部位:肢带肌为主,面肌 常,偶见眼咽肌及肢体远端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特征:肌无力、肌萎缩或肥大, 反射相应降低, 常无疼痛(脂质代谢异 常可有疼痛或肌痉挛), 起病:多在早年发病, 起病隐匿,进展性
肌肉无力和瘫痪的定位
2、炎症性肌病: 肢带肌为主, 可有严重的颈肌、咽喉肌无 力而出现抬头、吞咽困难等, 不影响眼外肌。
感觉障碍的定位
二、定位诊断
(一)皮质型
1、破坏性: 多为假单肢或假节段性分布。 以复合感觉障碍为主。
2、刺激性: 感觉性局灶性痫性发作。
感觉障碍的定位
(二)内囊型 偏身为主, 常伴有偏身运动障碍。
感觉障碍的定位
(三)丘脑型
丘脑综合征: 对侧偏身感觉减退 以深感觉障碍为主 对侧丘脑痛或感觉过度 对侧锥体外系症状—— 舞蹈或手足徐动
周围神经:有自动发放、正相波 及多相波。 运动神经元:大量纤颤、束颤电 位。 MCV:对脱髓鞘周围神经病有 诊断意义。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一、诊断原则
1、纵向定位
明确病变的上界及可能的下界 注意脊髓受损平面
和椎体的关系。
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2、横向定位
硬膜外或硬膜内的定位
脊髓内或脊髓外的定位 脊髓内部的精细定位
感觉障碍的定位
两者均见于脊髓内病变, 尤其是空洞症或肿瘤。
感觉障碍的定位2、传导Fra bibliotek性:完全类型的
为受损平面以下均一性感觉障碍,
早期可能为某一局部受累,注意
和周围性的区分。
感觉障碍的定位
后束损害——
同侧深感觉障碍,
Lhermitte征 侧束损害——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这个一定要看!!!)
神经系统疾病分析诊断一、分析诊断步骤1.定向诊断:确定是否为神经系统疾病,有无神经系统的定位体征。
2.定位诊断:病变部位何在,即解剖诊断。
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3.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因诊断。
(血管性、感染性、脱髓鞘性、变性、外伤性、遗传性、占位性、发育异常等)A.血管性:急性起病,速达高峰。
B.感染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数日至数周发展至高峰。
少数暴发性起病,数小时至1天达高峰。
伴有感染症状。
C.脱髓鞘性:急性或亚急性起病,缓解~复发。
D.变性:隐袭起病,缓慢进展,但主要侵犯某一系统,如ALS、AD、PD等。
E.外伤性:明确外伤史。
F.肿瘤性:缓慢起病、进行性加重。
G.遗传性:儿童或青春期起病,部分成年期发病。
H.发育异常。
二、分析诊断原则1.意义: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2.原则: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着手分析。
三、神经系统疾病的症状特征1.缺损症状:如感觉丧失、肌肉瘫痪等。
2.释放症状:如锥体束损害后瘫痪时肢体的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和巴彬斯基征阳性;基底节病变所产生的手足徐动症等。
3.刺激症状:如癫痫、灼性神经痛等。
4.断联休克症状:指中枢神经系统局部发生急性严重损害时,引起在功能上与受损部位有密切联系的远隔部位神经功能短时丧失。
如脑休克、脊髓休克等。
四、定位诊断的步骤1.归纳:根据病史以及查体所见,归纳提取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2.分析:损伤哪些结构可导致出现这些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体征和症状。
3.定位:什么部位损伤最能满足临床所见的感觉障碍和/或运动障碍的结构基础(即在有限区域内能造成相关结构的同时损伤)。
根据中枢神经各部分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的特点,推测最为可能的损伤部位;并根据在神经系统不同部位损伤后临床表现的特点不同,推断损伤部位的高低(阐述做出定位诊断的理论基础)。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完整版本)
病史
定性诊断 定位诊断
症状及体征
明确诊断
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原则:
逆向推断 查体及辅助检查 定位:同一症状在不同部位受损
的不同特点
神经系统疾病 的常见症状
感觉障碍的定位诊断
躯干四肢 痛温粗触觉传导路
起止 行程 交叉
损伤症状
上升 1—2节段
Ⅱ 后角 ⅠⅣⅤ层
Ⅰ 脊神经节
痛温 粗触
刺激性症状:
感觉异常:在外界无刺激情况下出现异 常自发性感觉,如烧灼感、麻木感、沉重 感、痒感、蚁走感、针刺感、电击感、束 带感和冷热感等。
刺激性症状:
疼痛:依病变部位及疼痛特点分为
局部性疼痛:如神经炎所致;
放射性疼痛:如神经干、神经根及中枢神 经刺激性病变;
扩散性疼痛:疼痛由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 另一分支;
单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后根损害
后角损害
前联合型
双侧对 称性节 段性分 离性感 觉障碍
脊 髓 半 切 综 合 征
传导束型
脊 髓 横 贯 性 损 伤
延 髓 外 身型
皮
层
感
觉
单肢型
区
病
变
癔 病 性 感
觉 障 碍
周围神经
1、多发性神经病 感觉障碍呈手套袜套样分布, 常伴运动和植物神经功能减退。
腱 、
Ⅰ 脊神经节 下肢、
关 节
躯干下部 传入神经
后根
周围突 中枢突
中央后回中上2/3 和中央旁小叶后部
内侧丘系
中线旁 下橄榄核
之间
内侧丘系交叉 楔束、薄束
外 后索 内
T4~5
薄束
Ⅲ 丘脑腹后 外侧核
神经定位诊断学-重点详细
一、意识状态1.清醒:对语言理解良好,疼痛刺激敏感,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存在,各种深浅反射正常。
2.嗜睡:呼之能应,疼痛刺激有反应,吞咽、角膜、对光反射存在,但反应迟钝,停止刺激则患者又入睡,是意识障碍最早的表现。
3.浅昏迷:呼之不应,但保留角膜、吞咽、咳嗽等反射及瞳孔对光反射,且对疼痛刺激仍有反应。
4.深昏迷:对一切外界刺激无反应,各种深、浅反射均消失,,瞳孔散大。
5.谵妄:意识清醒水平下降,以兴奋性增高为主的高级神经中枢活动失调状态,可表现为意识模糊。
烦躁,活动增多,如中医所述之循衣摸床,辗转不安,语无伦次,错觉,幻觉及妄想。
二、精神状态智能:1.记忆力:检查内容:瞬间记忆(数字保存)。
近事记忆,3分钟内5件物品的回忆。
远事记忆,包括个人经历、历史事件等。
2.定向力:时间,事件,地点,人物3.言语4.理解与判断能力5.计算力脑神经检查一、嗅神经:检查条件:1.患者意识清楚能正常感应及回答嗅N有无障碍及障碍的程度2.患者鼻腔通畅。
检查时请患者闭目。
检查所用物品:薄荷,樟脑,香烟,香水,松节油,茶叶,不宜用氨水或醋酸类,因该类物资刺激三叉N末梢。
二、视神经(视力检查、视野检查、眼底检查)黑朦:手电筒光在病人眼前闪动如无光感称为黑朦。
正常视野范围是颞侧90°,下侧70°,上侧及鼻侧各60°正常眼底:(1)视神经盘:椭圆型或圆形,边缘清楚,色淡红,颞侧较鼻侧色稍淡,中央凹陷色较淡白,称为生理凹陷。
(2)视网膜中央动、静脉:动脉较静脉细,管径之比为2:3,动脉色鲜红,静脉色暗红。
(3)视网膜:视网膜透明,常见为棕红色或豹纹状。
(4)黄斑区:视神经盘的颞侧为黄斑区,色较暗,无大血管,中央有一明亮的反光点称为中央凹。
三、动眼、滑车、展神经:共同管理眼球运动,合称眼球运动神经1、眼睑及眼裂2、眼球位置(突出、凹陷、斜视或同向偏斜)3、瞳孔4、眼球运动和眼球震颤5、瞳孔对光反射(动眼N参与):用手电筒光直接照射一侧瞳孔,引起瞳孔缩小,称为直接对光反射,未直接照射的另一侧瞳孔缩小,称间接对光反射,正常时两者均应存在。
神经定位诊断(1)
存在
病理性脑干反射:理ppt
21
Ⅻ 舌下神经
中枢性瘫痪 痪
神经元: 上运动神经元
病灶:
对侧
肌萎缩: —
肌纤颤: —
伴发症状: 偏瘫
整理ppt
周围性瘫
下运动神经元 同侧 + +
不一定
22
感觉系统
整理ppt
23
感觉的分类
• 特殊感觉:视、听、嗅、味
• 一般感觉:
– 浅感觉;痛、温、触觉 – 深感觉:运动觉、位置觉、和振动觉 – 复合感觉:形体觉、两点辨别觉、定位
整理ppt
19
Ⅸ舌咽、Ⅹ迷走神经
球麻痹即延髓麻痹:
• 三大主要症状:言语困难、发音困难、
进食困难。
• 真性球麻痹:是由于Ⅸ、Ⅹ颅神经受
损所致,核下性受损特点
• 假性球麻痹:是双侧皮质脑干束损害
所致,核上性损害的特点
整理ppt
20
真假球麻痹的鉴别
真球
假球
病变部位: Ⅸ、Ⅹ 双侧皮质脑干束
咽反射:
消失
是从神经系统损害后出现的症状和体征, 结合神经解剖、推断其受损的部位。
• 定性诊断:决定病变的性质和病因,即病
因诊断。(炎症性、血管性、变性、遗传 性、占位性、外伤性、脱髓鞘性、发育异 常等)
整理ppt
3
分析诊断
• 重点:定位诊断,是神经系统疾病
诊断的核心和基础,是神经系统疾 病诊断中最具有特色之处。
• 神经系统疾病主要临床表现:
感觉障碍,运动障碍。
• 临床诊断多从此二大障碍入手分析
诊断。
整理ppt
4
神经系统疾病的分布
(1)局限性病变:指某一局部神经组织结 构的损害,如面神经麻痹。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1doc一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1doc一
第1次课讲课时刻2008年9月22日第6~7节课教案完成时刻2008年9月15日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续页
第全军医大年夜学理论与实验课教案末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顶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症状: 1、感觉障碍:对侧半身麻木、沉重、不灵活
等,一般认为并不是完全感觉缺失,只是 引起某些感觉异常。
顶叶病变定位诊断
2、失语—失用—失读综合征:优势半球顶上 叶、顶下叶和角回病变。
3、失用—失认—失算综合征:副侧半球中部 病变。
枕叶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 位于顶枕裂之后,颞叶之后部的皮层区
域称为枕叶。 1、视觉机能:位于距状裂两侧,Brodmann
分区的17、18区,使视物再现。 2、阅读机能:位于角回相邻部位的枕叶。
枕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症状: 1、双眼对侧偏盲或相限盲:见于距状裂病变。 2、视觉失认:距状裂外侧部分病变。 3、枕叶刺激征:亦称释放征,可表现为:不
4、其它:角回病变产生纯失读,小范围病变 可产生手指失认 、左右失认、失算、失写 等症状,顶叶刺激征时可产生全身或局部 感觉异常发作。称为顶叶释放征。
顶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体征: 1、感觉体征:中央后回及其稍后部病变时出
现病灶对侧半身痛、温、触觉减退,实体 觉消失。 2、表达性失语、失用、失读、实体觉障碍及 偏感觉障碍:病变位于主侧顶叶,又称 Bianchi综合征。
简要解剖: 顶叶前起中央沟,后至顶枕裂,下界为外侧裂
区域皮层。深部有楔回前部接旁中央小叶后部。 后中央回在最前方,其后为顶上小叶、顶下小叶、 缘上回和角回。 1、感觉机能:位于Brodmann3、1、2区,由上向 下排列,依次为下肢、躯干、上肢和头面部。
顶叶病变定位诊断
2、语言、应用和阅读机能:与左侧顶叶中部 有关。阅读中枢在优势半球角回,缘上回 为应用中枢。
之上的皮层区域,与纹状体以菲薄外囊相 隔。
岛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特征: 极少单独损伤出现症状和体征,病变
时可产生胃肠道反应。常合并其它神经系 统症状体征。
边缘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 边缘系统包括海马、钩、扣带回、岛
叶之一部分、杏仁核、隔区、穹隆峡、嗅 区及额叶眶面。
典型光幻觉、成型人(物)幻觉、有视觉先兆 的伴有头、眼向病灶侧旋转痉挛的癫痫发 作。
枕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体征: 1、视力障碍:表现为部分视力减退。 2、视野缺损:部分皮层损毁时可表现为双眼
对侧视野缺损、相限盲、偏盲等,黄斑回 避。 3、视幻觉:属枕叶刺激征。 4、视觉失认。
岛叶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 折入大脑外侧裂深部、覆盖于纹状体
神经系统教学资料
神经系统定位诊断(一)
大脑病变定位诊断
1、皮层各叶及边缘系统病变定位 诊断 2、皮层下病变定位诊断
皮层各叶及边缘系统病变定位
1、额叶病变定位诊断 2、顶叶病变定位诊断 3、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4、枕叶病变定位诊断 5、岛叶病变定位诊断 6、边缘系统病变定位诊断
额叶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 额叶是指中央沟以前的皮层区域,
6、眩晕:颞上回中、后部的刺激性病变可导 致眩晕。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7、眼运动障碍:颞上回中、后部负责探测附 近皮层接受的音响刺激定位,病变时听眼 反射障碍。
8、颞叶刺激征:也称为颞叶释放征,包括: 幻嗅、精神运动性癫痫、睡梦状态、听幻 觉和发作性性行为异常等。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体征: 1、相限偏盲。 2、感觉性失语。 3、其它。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2、语言机能:优势侧颞上回后部与感受性语 言机能有关,称Wernicker氏区,位于 Brodmann42区。
3、记忆机能:优势半球海马与记忆有关。 4、空间定位机能:与颞叶关系密切。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症状: 1、相限偏盲:为颞叶损害早期症状之一,因
为视放射在侧脑室颞角内绕行(马氏束) 部分受损所致。
病变体征: 1、运动体征:对侧上运动神经元脑性偏瘫,病理征
阳性,肌张力升高提示6区损害。其中中央前回上 部损害下肢重;中部损害上肢重;下部损害则颜 面及舌肌重。 2、语言障碍:纯运动性失语,亦称Broca氏失语, 为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病变。 3、强握反射阳性、抓空、亦可有小脑体征。见于双 侧病变。
顶叶病变定位诊断
额叶病变定位诊断
3、语言障碍:运动性失语,病变在额下回 的后部。 4、其它:可有强握现象、书写障碍,一侧 皮层刺激征时可出现清醒状态下的局灶性 癫痫发作,即Jackson’s癫痫,称为额叶 释放征。亦可出现小脑体征,是由于“皮 层—小脑—皮层”联系中的皮层定位诊断
3、运算不能、失用、失认、构图不能、空间 定向障碍等,见于次顶叶病变。
4、纯失读:角回病变,极罕见。 5、失算—失写—左右失认:又称
Gerstmann’s综合征,见于优势侧角回病 变。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简要解剖: 外侧裂以下、枕叶以前的皮层区域称为
颞叶。有上、中、下三个横回,分别以颞 上、下沟为界。 1、听觉机能:听觉综合分析机能。
有三个横行的回:额上回、额中回、额 下回,其主要机能有:
额叶病变定位诊断
1、运动机能:位于Brodmann分区的 4、6、8区,4区在中央前回的上部,6、 8依次向前排列。
2、智能与情感:位于Brodmann分区 的9、10、12区,属额前区,其中直回可 能与排尿功能有关。
额叶病变定位诊断
3、语言机能:优势半球额下回后部与运 动性语言机能有关,即Broca氏区。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2、感觉性失语:优势半球颞上回后部病变出 现语言理解功能严重缺陷,又称Wernicker 氏失语。
3、阅读书写障碍:损害部位亦为优势半球颞 上回后部,与理解不能有关。
4、健忘性失语:又称命名性失语,优势半球 颞叶后部及顶叶下部的所谓语言形成区病 变。
颞叶病变定位诊断
5、记忆障碍:不伴智能障碍的近记忆缺失, 见于颞叶内侧面,尤其是海马的破坏性病 变。
4、侧视中枢:额中回后部,但目前认为 侧视中枢广泛涉及皮层各叶。
额叶病变定位诊断
病变症状: 1、运动区病变:病灶对侧面部及肢体麻痹,
其中中央前回前部为上肢;中线部为下肢; 外侧面为头面部。
额叶病变定位诊断
2、精神症状:记忆障碍、计算力低下、注 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智能低下、情感 变化、欣快、轻浮、不能完成计划等,排 尿行为异常突出。病变在额前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