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天天练46 含答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24+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24+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24图文转换(二)[基础过关]1.观察下面这幅关于手机的漫画,请以生动形象的语言为其题诗或配文。

要求:①符合画面情景;②表达画面内涵;③不超过4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某中学暑期志愿者行动实施方案,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80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面的漫画(作者:尹正义),按要求作答。

(1)给漫画拟一个恰当的标题,不超过10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给漫画配一段文字,以彰显漫画的主题。

要求: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阅读下面的漫画《“兼”负重任》(作者:蒋跃新),指出漫画旨在讽刺什么,并就此谈谈你的看法。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天天练44 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天天练44 含答案

天天练44论述文阅读(能力提升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父权缺失与五四文学的发生对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人生遭际进行考察发现,他们大都在童年或少年时代有着丧父的经历,其父权有一个从在场到缺失的过程.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均早年丧父.五四文学之所以在他们手里得到确立,与其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父亲的死亡,意味着由父亲所承载的社会权力出现了缺失,这极大地改写了家庭的内在结构,“子”因此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不得不独自面对社会的生存压力,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这便为其逸出父权在场....时所规范好的人生疆域,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父权缺失固然是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但是,如果没有国家主导下的意识形态的转变,那么,“子”在既有的文化环境下,所承继的依然会是父权的衣钵.晚清社会如果不是受到了外部力量的强力冲击,其自我封闭状态下的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会依然如故地运行着,人们的观念也会周而复始地传承;至于上层社会主动地去推动社会变革,更是不可想象.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为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在欲循既有社会规范而不得的情形下,提供了子权张扬的历史物理空间.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晚清政府大力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推行中受到了人们头脑中既有思想的抵制,接受新式教育的学生还依然牵挂科举.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既有的文化传承模式中断,这迫使人们认同并皈依国家体制所主导的新式教育,迫使传统的士大夫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由此开启了向现代知识分子过渡的序幕.在新式教育哺育下成长起来的胡适,之所以留学美国,其根本的考量便是“科举既停,上进之阶,惟有出洋留学一途”.相较而言,那些一直在父权主导下的读书人,则没有像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那样,可以顺畅地实现自我精神与传统文化的决裂.在文坛具有相当影响力的徐枕亚,尽管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但其父权始终规范制约着其人生疆域,甚至于他连婚姻也无法自主,更遑论文化思想和文学思想的变革了.父权的在场固然限制了子权的张扬,但父权的缺失也并不必然会导致子权的凸显.如有一些传统的读书人,其父权尽管存有缺失,但他们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通过新式教育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在近代小说创作中产生巨大影响的李伯元,尽管也有丧父之痛,但由于他并没有接纳新式教育,更没有完成对西学的认同,这使得其创作出来的“谴责小说”依然带有浓重的传统色彩.当然,五四文学的发生有着诸多的原因.但是,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创建主体挣脱了父权藩篱的束缚,这的确是他们得以完成历史性蜕变的重要一环.(摘编自《新华文摘》2015年第5期,作者李宗刚)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四文学之所以在陈独秀、鲁迅、周作人、胡适等人的手里得到确立,与他们的丧父经历有一定关联.B.父权缺失为“子权”的张扬提供了无限可能性,“子”被推到了社会舞台的中央,迫使他们自主地规划未来人生.C.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的结果之一,便是让那些父权缺失的一代不再承继父权的衣钵而实现了自己子权的张扬.D.五四文学创建主体的“父权缺失”是他们在五四文学的发生过程中能够完成历史性蜕变的一个重要原因.2.下列各项表述中,不是“父权在场”的一项是()A.《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没有遵父命苦读“圣贤书”,贾政动用“家法”对其进行惩戒,“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宝玉挨了一顿痛打.B.祖父下狱、父亲重病去世,改变了鲁迅既有的人生轨迹,使其踏进了新式教育的门槛,促使他留学日本并逐步参与到新文学运动之中.C.巴金的《家》中,觉新在父亲死后也想担当起长房的责任,却总被“总家父亲”高老太爷阻挠,觉新只得唯唯诺诺,其一生终成悲剧.D.曹禺的《雷雨》中,周朴园用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这类封建伦理观束缚周萍、周冲,试图让他们屈从于他所建立的家庭秩序.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科举制度的废除,迫使传统的士大大抛却了既有的知识谱系和道德体系,并因此而接受了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B.虽然接受了新式教育,但是胡适仍牵挂着科举能成为其“上进之阶”,最终因科举的废除而选择了留学美国.C.尽管徐枕亚也接受了新式教育的熏染,却始终没有摆脱父权的制约,最终仍然无法自主地规划自己的未来人生.D.也有丧父之痛的李伯元没有接纳新式教育和完成对西学的认同,因此,他并没有在父权缺失的缝隙中完成自我主体的确立.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两千多年前司马迁著《史记》,对孔子钦慕之情切切.又似有丝丝缕缕弦外之音,好像司马氏不仅找到了精神家园,还体悟到了更高境界的史家情怀.然而将至圣先师名为史家,古今鲜有人为.当然,孔子称得上是一位了不起的史学家,尽管他没做过一天的史官.班固《汉书·艺文志》说:“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依班固言推论,《春秋》当为鲁国右史所为.而孔子年轻时做过职司、委吏,后任中都宰,三年骤迁大司寇摄相事,唯不见做史官的记录.言史家孔子,也实不虚妄.读万卷书,孔子自不待说,孔子于周史应是详熟;行万里路孔子也是不输,少时“入太庙,每事问”,壮而适周问礼,又周游列国十四载,孔子该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周详.其外,孔子于人物也察考洞明,当是有资格论人议事了.孔子的历史观与著述态度在今看来也十分可取,对待历史所持科学严谨的态度胜过今人.此大可辅言孔子为史家了.但是,以《春秋》名孔子为史家似乎也有点勉强.首先,孔子著《春秋》一事实有争议.《春秋》是鲁国史书,历来被认为由鲁国史官所为;可历代史家、学者又以为是孔子所修.《左传·成公十四年》载“君子曰:《春秋》……非圣人谁能修之”.“圣人”就定指孔子吗?所以,这里不足为明证.倒是孟子言之凿凿:“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惧,作《春秋》.”算是敲定此事.孟子齐人,距孔子百多年,近圣人之居,史料当丰,传闻即真,况孟轲崇信求义,可信度应是很高.再有《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道:“是以孔子明王道,干七十余君莫能用,故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大抵也能杜左右之口.当然也有折中的说法.两边都讨好,各方不得罪:《春秋》原为鲁国史官所写,后经孔子修订成书.虽万分稳妥,可如此一来,孔子有嫌假他人之功.还有一个问题,《春秋》一万六千字,在今不抵一篇硕士论文的篇制,可却微言大义,辞微旨博,一字褒贬,影响深远.于是历代解“经”传“经”之作不乏.单说用古文写就的《春秋左氏传》,其史料补充丰赡,记事因果清明,写人性格丰满,使《春秋》史纲泱泱为一部有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堪称伟大.然而左丘明因《左传》称史家,而孔子有《春秋》却不称史家,这很值得深思.所以,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孔子只是“好古”,自称“述而不作”,只阐述前人学说而不去创作;“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旨在缔造理想,“大同”“小康”.孔子又不只是好古,世衰道微,礼崩乐坏,孔子批判,毫不隐晦.虽“干七十余君莫能用”以致“累累如丧家之犬”,仍卓然独立,岁寒松柏,代王立法,惩恶劝善.如此说来,称孔子为史家还真的格局太小.夫子“木铎”,不若称“春秋”孔子.(摘编自郭小琲《〈春秋〉有大义》)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春秋》是一部历史专著,依据孔子的生平和班固的意见,可以认为它是鲁国专门负责“记事”的右史所作,与孔子无关.B.左丘明认为《春秋》出于“圣人”的编纂和撰写,却言辞含混约略,未能言明具体的编撰者,以至于为后世留下一桩迷案.C.《史记》非常明确地主张《春秋》为孔子所编撰,但更具有说服力的证据来自孟子,他清楚地介绍了孔子撰述《春秋》的意图.D.有的学者认为《春秋》并非成于一人之手,鲁国史官有著述之功,至圣先师有修订之劳,这种观点未被本文作者完全接受.5.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史家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熟悉前人留下的历史著述,还要能够关心国家乃至天下大事,同时有一定的人生阅历.B.如果能清楚地考察人物的事迹和品质,却缺乏科学的历史观和严谨的著述态度,也还是难以成为一位优秀的史家.C.孔子一生中任职虽然甚多,却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所以本文作者认为“言孔子为史家实不足取”.D.出于史家独特的体悟,司马迁认为孔子观史、论史,也极具史家情怀,这在《史记》的相关记述中隐约流露了出来.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与反映历史律动的不朽巨作《左传》相比,《春秋》是一部微言大义的史纲,在史料、记事与写人方面较为简略.B.作者从“好古”与“不只好古”、“丧家之犬”与“岁寒松柏”等角度描述孔子,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C.孔子一面借“好古”缔造着自己的社会理想,一面“知其不可而为之”,以直言不讳的批判精神面对社会现实.D.孔子在春秋乱世遍干诸侯,教化民众,宛如木铎,这是他被称为“‘春秋’孔子”而非“《春秋》孔子”的原因.错题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天天练44论述文阅读(能力提升篇)1.C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晚清政府积极主动对社会进行变革”错.原文的表述为“面对外在挑战,晚清政府开始对社会进行变革……”,而非“积极主动”.2.B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该项属于“父权缺失”,不属于“父权在场”.3.A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科举制度的废除”与“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在时间的先后表述错位.原文的表述为“在父权缺失中,促成子权张扬并最终确立的,是晚清政府主导下的新式教育的实施以及嗣后科举制度的废除”,可见,是先有“新式教育”,后有“科举制度的废除”.4.B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以至于为后世留下一桩迷案”错,后人多认为《春秋》的作者是孔子,因为有孟子和司马迁的文章为证据.5.C本题考查筛选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唯独缺少做过史官的记录”错,原文的意思是在孔子做过的官职中没有史官的记录.6.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意在表现出其形象的复杂性和多面性”错,写这些内容是为了说明孔子有大格局,不能仅以“史家”的价值来衡量孔子.。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20+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20+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20简明、得体(二)[基础过关]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虽然我国出台的“限塑令”,禁止生产、销售和使用超薄塑料购物袋,实行塑料购物袋有偿使用制度,但8年来,这一规定似乎逐渐被人们遗忘。

市场上的超薄塑料购物袋仍大行其道。

专家分析说,白色污染问题在“限塑令”出台前后曾引发公众关注,但随着城乡环境卫生状况的改善,塑料袋引发的污染问题便不再凸显,人们关注较多的通常是空气、水等污染问题。

“限塑令”推广初期塑料袋的使用量是下降的,但替代塑料袋的物品并没有得到有效推广,同时对生产超薄塑料袋的小作坊也没有进行有效的监管。

虽然超市执行“限塑令”相对到位一些,但是菜市场、餐馆和路边的商贩,仍会用0.025 mm以下的超薄塑料袋。

请以记者街访的方式,表现百姓对“限塑令”施行情况的认识。

要求:表达连贯、得体。

记者:请问您对施行了8年的“限塑令”怎么看?路人甲: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路人乙: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记者:白色污染其实危害也很大的,你们赞成以严格的执法措施施行“限塑令”吗?路人甲: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路人乙: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2.下面语段中加横线的词语必须删除的有哪四个?写出序号即可。

大家都不陌生。

而对于“一日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的谚语来说①在日常生活中,苹果更像是一位灰姑娘,没有出众的外表,也没有昂成为了全世界最贵的身价。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46新闻报道阅读专练二_44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46新闻报道阅读专练二_44

天天练46 新闻、报道阅读专练(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揭秘“中国天眼”选址过程白皓'王景烁''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正式投入使用。

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安放“观天巨眼”的洼地“大窝凼”成为“地球上最美的眼窝”。

2002年11月,贵州工业大学教师、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后宋建波接到大射电望远镜台址第二轮选址科研任务。

“如果把每个可以建造望远镜的天然洼地比作一个‘窝’,那我们的研究范围内到底有多少‘窝’?这些‘窝’都在哪里?当时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用的技术手段又非常有限,只能用‘笨办法’一个一个找,一个一个数。

”宋建波说。

科研团队一头扎进了等身高的地形地质图里。

从1∶500 000的地形地质图看起,岩石的分布特征让他们首先确定了“窝”肯定不会出现的地理位置,排除这些之后,其他区域就可能有适合望远镜“安家”的“窝”。

2003年7月,经过多次筛选,一个由743个“窝”组成的备选洼地数据库正式形成。

紧接着,科研团队拿着一份“苛刻”的指标,评价每一个“窝”的情况。

最终,743个“窝”里筛选出82个成为重点考察对象。

当时贵州的交通状况很差,有时调查一个“窝”路上要花一天时间,越野车顺着狭窄的山路前进,一边是大山,一边是悬崖,开到实在没办法前进的地方就停下来,大家徒步走到“窝”里。

一些地方官员打听到选址消息后千方百计联系科研团队,希望能把建设地址定在自己的县里,一方面在建设周期带动的投资拉动效益巨大,另一方面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对当地经济、科技、社会水平的发展影响深远。

整个科研团队当时抱着一个信念:哪个地址最合适要靠科学计算成果得出来,选址结果要对历史负责。

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后,他们计划开发一套仿真系统,立体呈现每一个重点考察的“窝”和大射电望远镜结合在一起的样子,再对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几何、地质、工程等条件进行综合计算。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6+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6+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46小说阅读(能力提升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

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

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

担水也是一个职业。

老魏在西大街担水。

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

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

——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

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

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

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①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

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

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

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

”“十担?”“浇花儿,近,钱不少给。

”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

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

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

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

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

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你也记吧,以防差错。

”“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

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

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

结算完了,擦掉,重画。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04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04 Word版含答案

天天练04词语(四)[基础过关]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随着①舞台上的灯光时明时暗,快速变幻的布景令人目不交睫....歌手的狂歌劲舞,观众席上也一片沸腾。

,②有专家指出,石油是不可忽视的战略资源,我们必须厝火积薪....未雨绸缪,进一步健全中国的石油安全体系。

③那些航空领域的拓荒者,很多已经离开人世,但他们筚路蓝缕....的感人形象一直深深印在人们的记忆中。

④这次会谈并没有其他人员参加,他们两个人又都一直讳莫如...深.,所以会谈内容就成为一个难解之谜。

⑤正在悠闲散步的外科主任王教授,突然接到护士电话说有个病向医院跑去。

人情况危急,他立刻安步当车....,要在这有限⑥从用字之讲究可以看出,这首诗的作者苦心孤诣....的篇幅中营造出一种深邃幽远的意境。

A.①②⑤B.①④⑥C.②③⑤D.③④⑥2.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漫步在珠江边,羊城广州最繁华的景致全在这里了。

目之所及,珠江犹如一条玉带,飘向远方;又似一条巨龙,奔向大海。

江边,一栋栋或古典或现代的房屋鳞次栉比,与蓝天、白云、江水交相辉映,展现出岭南重镇的美丽。

对于老广州人而言,变化最大的莫过于天河区了,昔日的农田、果园,早已面目全非,被一座座高楼大厦取代。

那一座座摩天大楼高耸入云,洋洋洒洒,真是壮观啊!A.鳞次栉比B.交相辉映C.面目全非D.洋洋洒洒3.(2016·云南师大附中联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现在还有很多司机不吸取血的教训,仍然酒后驾车,对这种火中取栗....的行为,公安交通部门应加大处罚力度。

B.针对在台湾高调行善引发的争议,陈光标坦然表示:之所以高调,只是希望能投桃报李....,激励更多的企业家投身慈善事业。

C.在工作中他们是好搭档,相互支持相互帮助;在生活中他们是好哥们儿,每天耳鬓厮磨....,感情别提多好了。

D.对于一年两修的武汉长江“三桥”存在的问题,应当组织多个领域的专家及有关人士召开听证会,使调查结果更加科学、客观,最终成为不易之论....。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30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30 Word版含答案

天天练30文言虚词(二)[基础过关]一、解释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覆杯水于坳堂之.上()2.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3.不拘于.时()4.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5.耳得之.而为声()6.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7.月出于.东山之上()8.生乎.吾前()二、单选题。

9.与“度我至军中,公乃.入”中的“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尔其无忘乃.父之志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10.与“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中的“之”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我见相如,必辱之.B.此非曹孟德之.诗乎C.佯狂不知所之.者D.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1.与“为.具牛酒饭食”中的“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庖丁为.文惠君解牛B.窃为.大王不取也C.如今人方为.刀俎D.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12.与“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中的“也”字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B.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C.其闻道也.亦先乎吾D.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3.与“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中的“为”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B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 .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 .阿母为.汝求 14.与“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中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B .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C .北救赵而.西却秦 D .吾恂恂而.起 15.与“放浪形骸之.外”中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是寡人之过也B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 .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D .吾从而师之.三、阅读下面的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钱思公虽生辰富贵,而少.所嗜好。

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盖未尝顷刻释卷也。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9+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9+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49写作集训(基础过关篇)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人头攒动的旅游景区,乘坐观光缆车上山下山的游客络绎不绝。

缆车给游人们带来了便利,也引发了大家的感慨和议论。

有人说:“缆车真好,一路轻松游览,居高临下,极目楚天。

”也有人说:“坐缆车是轻松,可一路摇摇晃晃,让人提心吊胆,哪有心情赏景呀!”还有游客说:“这缆车太快了,还没看清美景,就匆匆过去了。

”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和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群拥有自己事业的青年,去看望昔日的老师。

聊到工作与生活上的压力,大家抱怨连连。

老师拿出一壶咖啡,以及各式各样的杯子。

这些杯子看上去有的很平庸,有的很昂贵,有的很精致。

老师叫他们每人选个杯子。

当每人手里都有杯咖啡时,老师说:“发现没有,看起来漂亮的杯子都被拿走了,剩下的都是普通的、貌似廉价的杯子。

”“事实上这是很正常的事,你们只是想选择最好的,但这也是你们的压力和问题的根源。

你们想没想过,真正重要的是咖啡,而不是杯子。

可是你们下意识会选择漂亮的杯子,甚至还可能觊觎着别人的杯子。

有时候正因为我们太关注杯子,所以无法好好享用咖啡。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材料一流水会远去,时光会流淌,生命会消逝,存在的只有现在。

材料二辉煌的盛唐已逝,但伟大的诗魂永存;古希腊城邦已经坍圮,但自由民主的星火依旧蔓延。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4.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与天地自然”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荀子在谈到这一话题时,既认为在天地自然面前,人不能为所欲为;又认为在天地自然面前,人可以大有作为。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含答案47传记阅读专练一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含答案47传记阅读专练一

天天练47 传记阅读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安作璋:道德学问著春秋赵秋丽'李志臣'李建业''“我的一生可用读书、教书、写书来概括。

”年近九旬的安作璋先生安详地坐在狭窄的书房里,身上自然流淌着一股浓烈淳厚的文化气息。

1927年1月,安作璋出生于山东曹县城内文庙旁一户书香之家,家门两边有副“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对联,这成为他一生遵循的信条。

1937年,安作璋小学毕业,家乡被日军占领,日本人也在县城办了一些学校,但他随家庭转到乡下私塾读书。

在家庭熏陶和师长的教诲下,他先后读完前四史和《资治通鉴》等书。

1944年秋,安作璋流亡辗转到山东第二临时中学高中部学习。

安作璋说:“这段艰苦岁月,支撑我的是那些历史人物百折不挠的精神。

”1947年中学毕业,安作璋以优异成绩考入齐鲁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投入著名文史学家张维华、栾调甫、朱东润等先生门下,获得了许多终身受益的教诲。

在张维华先生的悉心指导下,安作璋主攻秦汉史。

他午夜之前极少休息,总是如饥似渴地涉猎各种文献,四易寒暑竟有7个假期没有回家。

1951年,安作璋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工作。

1954年2月20日、5月27日,他的论文《西汉的西北屯垦》《论西汉农官的建置及其作用》相继发表在《光明日报》史学版上,这在当时史学界青年一代中是罕见的,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1955年,安作璋的第一部史学著作《汉史初探》出版,1957年再版。

当时,他年仅28岁。

1959年,《两汉与西域关系史》出版,1979年再版。

“十年动乱时期,我被戴上‘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遭到隔离和批斗。

”安作璋说,在那是非颠倒的年月,他学术研究的步伐并未停止。

改革开放以后,安作璋迎来了学术的春天,著述达数千万字。

1980年,他因研究成果突出,从讲师直接越级晋升为教授。

安作璋被国内外历史学界誉为“今日秦汉史学界的重镇”。

他功多而不矜,名盛而不傲。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天天练48 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 天天练48 含答案

天天练48传记阅读(能力提升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几何学中的哥白尼1893年,喀山大学树立起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数学家雕塑的塑像.这位数学家就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罗巴切夫斯基.罗巴切夫斯基出身贫寒,中学时代遇上了一个知识渊博又循循善诱的数学老师,受其影响,很早就迷上了数学.升入喀山大学后,他就与这所学校结下了不解之缘.从大学生到教授,从系主任到校长,他在这里度过了40个春秋.罗巴切夫斯基从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从1823年起更是全身心地投入其中.1826年2月11日是数学史上一个划时代的日子.这一天,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罗巴切夫斯基以平静无畏的姿态,宣读了他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向世界公开了自己的新观点.这一天被公认为“非欧几何诞生日”.在这次会议上,他的那些“莫名其妙的话”,让台下几位著名数学家听得目瞪口呆.诸如“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两直角”“锐角一边的垂线可以和另一边不相交”等等,这些命题不仅与欧几里得几何相冲突,而且还与人们的日常经验相背离.“罗巴切夫斯基是向一个公理挑战.”后来,爱因斯坦总结道.走下讲台后,这位喀山大学图书馆兼博物馆馆长,试图同与会者交流看法,但所有人都不愿评论这篇“荒诞离奇”的论文.而回到自己的岗位上,罗巴切夫斯基还需要静下心来,把一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整理得有条不紊.由于没钱雇助手,他得亲自给图书分类编目,给矿物标本掸去灰尘,给鸟类标本清除害虫,必要时还得拖地板.这种习惯,他在担任校长后也依旧保持着.有一次,他脱下外衣正在干活,一位外宾误认为他是工作人员,请他带自己参观图书馆和博物馆.罗巴切夫斯基欣然答应,带着客人参观馆里最珍贵的藏品,并做了详细讲解.当晚,在省长的宴会上,外宾发现白天的“向导”竟然与自己同桌,才惊奇地发现了他的校长身份.也正是校长身份,让罗巴切夫斯基的数学论文得以流传.他当年在学术会议上宣读提交的论文被弄丢了,他又根据自己的研究进展写了论文《几何学原理》.或许出于对校长的“尊敬”,《喀山大学通讯》发表了这篇论文.在校长的请求下,校方将论文送到圣彼得堡科学院.“看来,作者旨在写出一部使人不能理解的著作.他做到了.”受命负责评审的知名院士在鉴定书中写道,同时强调这篇论文“不值得科学院注意”.一些数学家开始嘲笑非欧几何学是一种“笑话”,甚至与数学毫不相关的作家歌德,也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在创立和发展非欧几何的艰难历程中,罗巴切夫斯基始终没能遇到他的公开支持者.其实早在1792年,也就是罗巴切夫斯基诞生的那一年,德国数学家高斯就已经产生了非欧几何思想萌芽,到了1817年已初步成熟.但高斯向来主张“宁可少些,但要成熟些”“不留下进一步要做的事”.同时,他也害怕新几何会激起学术界的不满和社会的反对,会影响自己作为“数学王子”的尊严和声望,因而一直没敢把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世.当高斯看到罗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著作后,内心是矛盾的,他私下在朋友面前高度称赞罗巴切夫斯基是“俄国最卓越的数学家之一”,却又不准朋友向外界泄露他对非欧几何的看法;他积极推选罗巴切夫斯基为哥廷根皇家科学院通讯院士,但他所写的推选通知书却避而不谈罗巴切夫斯基最卓越的贡献——创立非欧几何.罗巴切夫斯基为非欧几何的生存和发展奋斗了三十多年,尽管饱受非难,但他从来没有动摇过对新几何远大前途的坚定信念.在临去世的前一年,即使已经双目失明,他还通过口述的方式完成了巨著《论几何学》.历史是最公允的,它终将会对各种思想、观点和见解做出正确的评价.随着非欧几何的进一步发展,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早已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和一致赞美,而罗巴切夫斯基也被人们赞誉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相关链接】①1830年夏天,瘟疫席卷俄国,喀山城几乎十室九空.当时细菌理论还没有建立,落后的卫生习惯使霍乱菌横行无阻.罗巴切夫斯基组织教职工和他们的家属,采取了严格的隔离治疗的措施,这远远走在了时代的前面.在瘟疫流行期间,整个大学只有16人丧生.(《罗巴切夫斯基传略》)②哥白尼和罗巴切夫斯基之间有一种相似的关系,两人在科学思想和科学观点方面都引起了一次革命,一次让我们更准确地了解宇宙的革命. (《数学分支巡礼》)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喀山大学为罗巴切夫斯基树立塑像,是因为他是俄国伟大的学者、非欧几何的重要创始人,也因为他曾经担任过该校校长.B.作品引用爱因斯坦的话,说明欧几里得几何在当时是不容挑战的权威,暗示罗巴切夫斯基宣布创立非欧几何有点操之过急.C.作品插入罗巴切夫斯基整理物品和当“向导”这两件事情,突出了传主在行政管理岗位上的高度责任感,丰富了传主形象.D.歌德效仿一些数学家的所作所为,在《浮士德》里对非欧几何进行了一番嘲弄,这表明非欧几何理论在当时饱受争议.E.罗巴切夫斯基和哥白尼虽然研究领域不同,但都各自在科学上做出了划时代的贡献,使我们对宇宙的奥妙有了进一步的了解.2.罗巴切夫斯基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几何学中的哥白尼”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3.罗巴切夫斯基取得事业成功的主观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4.本文为什么详细介绍高斯拒绝公开支持非欧几何一事?这件事对我们有哪些启示?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驯火者火箭如喷着火舌的莽兽巨龙,梁思礼这些第一代中国“驯火者”就要为这头巨兽套上笼头,绑上马鞍,驾着它从战争的废墟驰向航天的大门.中国的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出生在“文革”最乱的年代.“生于乱世,先天不足”,注定了这枚火箭多舛的命运.那时,留美归国的梁思礼担任该型号火箭的控制系统主任设计师.远程运载火箭要求精度更高,控制系统也要更进一步,原有的分离元件组成的计算装置,体积、重量过大,必须做出小型弹上计算机.这在当时,是个棘手难题.梁思礼大胆决策,决定采用“惯性平台—计算机方案”.但这种方案必须用到集成电路,集成电路在当时技术成熟度并不高,对于导弹研制和发射来说,这块神秘莫测的区域虽然诱人却少有人染指.当时只有美国的一款洲际导弹用过,但元器件经常出问题.梁思礼和负责制导控制的同志,决定从系统设计上解决集成电路稳定性问题.他们重新推导了制导方程和关机程序,最后拿出了一个方案,减少了三分之一集成电路,不仅为计算机“瘦了身”,还解决了可靠性的问题.然而,与政治上的压力比起来,技术上的压力还只是小儿科.1969年底,军管会与北京市联合组织“705”大会战,提出了“改革研制程序,不搞烦琐哲学”的口号,用搞群众运动的方式抓科研.大会战虽然突破了一批关键技术,但是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使大部分设备在试验时问题百出,有的不得不回厂返修,甚至重做.梁思礼被逼无奈,想出了另一个对策.他说:“当时我留了一个后手,我没敢把弹上所有的东西拿去会战,仅仅同意把地面设备、电源设备,这些不是太重要的东西拿去会战了.结果会战表面轰轰烈烈,其实回来以后还得返修整顿,搞得非常被动.”就在这样的闪转腾挪中,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一步步进行着.1971年春天,远程运载火箭各个分系统完成,送到211厂做总装测试.测试中,梁思礼发现笔录仪上出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毛刺”干扰,而且时有时无.为了查明原因,梁思礼带领技术人员“守株待兔”等了几个小时,最后发现是相邻车间用电载荷瞬间突变造成的.还有一次,因为脱落插头里的一颗小钢珠不见了,梁思礼就要带着大家趴在厂房里找上几个小时.总装阶段中,这样的问题层出不穷.后来,在解决航天的可靠性问题上,梁思礼提出了“十倍理论”,意思是在概念设计阶段,花一块钱能解决的问题;拖到方案设计阶段,就要花十元钱才能解决;到了出样阶段,要花一百元钱……而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中,最后的问题又何止十倍?为了搞掉这些“毛刺儿”,梁思礼带着同事在211厂不分昼夜拼命干,一干就是五十天,最后把自己累得尿血住院.1977年,远程运载火箭的研制工作走上正轨,连续六次试验都取得成功.1980年,梁思礼带领九人精度小组,对向太平洋发射远程运载火箭飞行试验的设计、工艺、环境和可靠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的精度分析工作.1985年,他摘取了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的桂冠.…………倘若时空能像纸张一样轻松折叠,用铅笔在上面戳个洞,再展开:美国普渡大学模拟电网实验室里做实验的梁思礼,五院里夜夜鏖战的梁思礼,酒泉发射基地里做着发射前最后检查的梁思礼,站在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领奖台上的梁思礼……在每一个节点,梁思礼眸子里不变的热情抵御着时间的轮番攻击.时间夺去了他的青春,却没能撼动他的初心——对中国航天不倦的追索.(有删改)【相关链接】①他住的地方并不大,房子的装修也很简单、朴实.这栋房子还是20世纪70年代的老房子,还有唐山大地震时留下的裂缝.(黄奔《我和梁启超之子梁思礼的交往》)②梁思礼说:“我们从父亲那里继承的最宝贵的东西就是‘爱国’.父亲生前曾说过:‘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可以用大事.’这一句话,影响了我的一生.”(《梁思礼院士自述》)③梁思礼坦言,真善美需要坚持,有时候还要吃些苦头.“吃苦头就吃吧!”他爽朗地笑着说,自己最喜欢萧伯纳的一句话:“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刘茜《访梁启超之子梁思礼》)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A.梁思礼深受父亲爱国热情的激发,他看到了当时中国航天事业筚路蓝缕的艰辛,成为第一代“驯火者”,也因此成了他留美归国的动力.B.作品说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命途多舛,首先是指中国当时的航天科研力量相对薄弱,其次更是指研发工作受到了“外行指导内行”的干扰.C.梁思礼在工作中有着“拼命三郎”的美誉,他带领211厂的同事不分昼夜地处理着层出不穷的问题,以至于积劳成疾,住进了医院.D.作品以“驯火者”为题,新颖生动,既突出了远程运载火箭难以驾驭的特点,更凸显了航天工作者无畏的勇气和强大的力量.E.梁思礼笑看人生,淡泊名利,提倡继承先辈的业绩,尽己所能,将之发扬光大,然后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薪火相传,努力培养莘莘学子.6.梁思礼身上体现了中国第一代“驯火者”所具有的优秀品质.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7.作品最后一段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回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8.梁思礼提出“十倍理论”的背景和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材料说明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错题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天天练48传记阅读(能力提升篇)1.答E给3分,答C给2分,答A给1分;答B、D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A.“曾经担任过该校校长”并不是为他树立塑像的原因.B.“操之过急”错,爱因斯坦的话其实是在赞扬罗巴切夫斯基的敢于质疑,敢于挑战权威的科学精神.D.“效仿”于文无据,原文没有提及歌德对非欧几何的嘲弄是在效仿谁.2.①中学时代迷上数学,1815年着手研究欧几里得几何的平行线理论;②1826年发表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宣告非欧几何诞生;③担任校长后发表论文《几何学原理》并送交圣彼得堡科学院进行评审和鉴定;④始终未曾动摇对非欧几何的坚定信念,晚年在失明的情况下口述完成巨著《论几何学》;⑤经过时间的考验,罗巴切夫斯基的独创性研究终于得到学术界的认可与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几何学中的哥白尼”主要是指罗巴切夫斯基发现非欧几何理论而引起数学界的革命与哥白尼提出“日心说”而引起的科学观的革命有相似之处.文章从他中学时代痴迷数学开始叙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有可能在数学上取得成就.他在坚定了数学研究方向后,先研究的是欧几里得几何,进而提出自己的新见解发现了非欧几何,并将自己的学术报告《平行线理论和几何学原理概论及证明》在喀山大学物理数学系会议上宣读,但这并没有得到众人的认可,这没有动摇他的信念,接着又发表论文《几何学原理》,最后口述完成《论几何学》.最终他的理论被人们接受,他坚定的信念,执着研究的精神,以及他的科学观点,与哥白尼的“日心说”一样具有革命性意义.3.①有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敢于向公理挑战,敢于为真理献身;②有科学创新精神,能突破传统思维模式和日常经验的束缚;③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认真专注,勤奋严谨,持之以恒;④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亲力亲为,尽职尽责,接人待物富有热情;⑤在遇到重大考验时,处事果断,能团结群众,采取科学的方法.解析: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罗巴切夫斯基取得成功的主观因素中最重要的应该是他的百折不挠的坚定信念,他的学说在很长时间内都没有被大众接受,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但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真理的追求.浓厚的兴趣也是比较重要的因素,也是他前进的不竭动力.敢于怀疑,不迷信权威的创新精神,这是获得突破性成就的必备因素.文中还提到了他在做图书馆和博物馆馆长时的情形,这表明他亲力亲为.结合相关链接①中的介绍,可归纳为他有团结精神,处事果断的素质.4.第一问:①以高斯的怯懦来反衬传主的坚毅,突出传主孤军奋战的无畏气概,从而升华文章的主旨;②指出高斯力求稳健、追求完美的作风,既可能促进科学的研究,也可能妨碍科学的发展与传播;③侧面表明当时的社会甚至科学界保守势力非常强大,对新生事物缺乏宽容.第二问:①不要让已有的荣誉成为前进路上的负担;②要勇于坚持真理,不因外在的压力而犹豫退缩;③要重视理论尚未完全成熟或现实意义尚未显露的科研成果;④应当共同参与,营造一个对于科研创新较为宽容的社会环境.解析:本题考查探究材料安排意图的能力.高斯拒绝公开支持非欧几何可见非欧几何在当时是备受质疑的,还不能被众人接受.也表明高斯力求稳健、追求完美的学术研究作风,这与罗巴切夫斯基的敢于突破,坚持真理的学术研究风格形成鲜明的对比,进而表达对这种风格的赞扬.高斯明知非欧几何理论是正确的,但因为不能被众人接受,害怕公开支持会给自己的声誉带来影响,他的怯懦与罗巴切夫斯基坚持科学正义勇于“献身”科学的形象形成鲜明比照,更好地展示了传主的形象.启示方面可以从坚持真理、淡泊名利、勇于创新等角度分析.5.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他看到了当时……成了他留美归国的动力”强加因果.C.“在工作中有着‘拼命三郎’的美誉”于文无据.E.“从事教育工作,言传身教,薪火相传”于文无据.6.①有爱国心,无私地将青春和生命奉献给祖国的航天事业;②生活朴素,豁达乐观,勇于面对生活中遇到的坎坷和挫折;③具有前瞻性的科研眼光,能大胆决策,谨慎实施,耐心执着,重视细节;④能排除外界干扰,冷静应对,专心致志地从事科研工作.(每点2分,答出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题时从传主的语言、行为和主要情节来分析他的优秀品质.如从“相关链接②”的语言描写中和他对国家火箭事业的贡献上来说体现了他的爱国;从他对待研究的难题上可以看出他决策大胆,对工作严谨的精神;通过“相关链接①”的内容可以看出他生活俭朴,对物质要求低;在大的政治环境下,能排除外界干扰,冷静对待.7.①以想象和比喻再现梁思礼的人生轨迹,形象直观,富有感染力;②以短语排比概括梁思礼重要的人生节点,语言简洁明快,节奏感强;③以比拟来形容时光的流逝,反衬梁思礼献身祖国航天事业的不变热情和无悔初心;④以抒情性的笔触,夹叙夹议,对梁思礼的生平和精神做了高度的概括和赞美.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解题时注意从修辞手法及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如通过短语排比概括了梁思礼的人生轨迹和人生节点.表达方式上,夹叙夹议,对梁思礼的生平和精神进行概括和赞美.8.背景:在当时动乱的社会背景下,以群众运动方式研制导弹造成诸多干扰;为了保证航天的可靠性,需要在总装测试阶段费时费力,解决许多原本不应该出现的琐碎问题.意图:①要用科学理论指导科学实践,这样才能尽量减少损失;②要重视工程的系统性,上一个环节解决不好,会严重影响下一个环节;③要尽早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拖得越久,付出的代价就越沉重;④要重视细节,不要让小问题发展成大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的能力.梁思礼“十倍理论”提出的背景源于远程火箭发射研制的背景.大背景是“文革”时期,社会动乱,群众研究影响到科研进程;再有文中“十倍理论”提出的前一段表明以“‘毛刺’干扰”和“小钢珠”问题为代表的小问题层出不穷,为了保证航天的可靠性而提出.意图:从理论上看,航天工程是大工程,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从而保证操作的可靠性,以减少损失;从过程上看,让大家提高认识,保证每一个百度文库、精选试题环节的准确无误,不影响下一步工作,做到及早发现及早解决;从影响效果上看,早发现早解决就可以为国家减少浪费,为研究工作节省时间,不让小细节酿成大错误.试题习题、尽在百度。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3+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3+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43论述文阅读(基础过关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关中国古代车起源的传说不少,主要集中在两个人物身上:黄帝与奚仲。

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传说他见飞蓬(多年生草本植物,遇风吹则旋转)转动,灵感顿现,发明了车;又说他因为发明了车,才被称为“轩辕氏”。

奚仲是夏代薛部落的首领,司职夏代车正(车辆总管),传说他“桡曲为轮,因直为辕”制造了车。

从早期车的复杂结构上来看,车的制造绝非一人、一时之能,因此,某一位人物造车的可能性不大。

考古发现最早的实证出现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夏代文化遗址中:曾发现了两条平行的车辙痕迹,痕迹间距约1米,呈东西向延伸。

“前有车,后有辙”,可以确定,早在夏代中国就已经出现了两轮车。

最早的实物车出土于殷墟。

在殷墟车马坑曾出土多辆殷商时期的车子,皆为一辀、一衡、两轭一舆的双轮车。

这些车与殷墟甲骨片中许多“车”字的形制相仿。

延至西周时期,车被广泛应用于战争、狩猎、农事等诸多方面。

《诗经》有305篇,其中就有57篇记述了车的内容。

在先秦时代,车有“小车”“大车”之分:马拉的车叫“小车”,也称“轻车”“驰车”或“戎车”,是贵族出行和作战用车。

“小车”地位高,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强弱的标志,有“千乘之国”“万乘之国”之说。

牛拉的车称“大车”,“大车”地位低,主要是运输之用,“平地任载之具”。

战国时期出现了双辕车,较之单辕车,双辕车车体牢固,载重量大。

同是战国时期,人们从匈奴人那里学会了骑马,自此骑兵开始出现,战车有所消减。

秦汉时期,车的形制进一步完备,车的种类也更为丰富。

以秦车为例,当时就有帝王用的金银车、安车、步辇,王侯用的高车、车,民间用的牛车、马车,军队用的轻车、重车,驿传用的传车等。

汉末以后,出现了记里鼓车和指南车。

“记里鼓车,驾四,形制如司南,其中有木人执槌向鼓,行一里则打一槌。

”这是一种利用减速齿轮系统带动车上小木人而报告行车里程的机械车,由东汉科学家张衡发明。

“指南车,其始周公所作,以送荒外远使。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2+Word含答案.doc

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2+Word含答案.doc

天天练42名句默写(二)[基础过关]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小船像一片叶子任意漂浮在宽阔浩渺的江面上。

(2)在《蜀道难》中,李白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描写青泥岭山路曲折盘旋之貌。

(3)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之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曾子表达读书人“要抱负远大,意志坚定”“要走的路很长”之意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密《陈情表》中,作者以乌鸟反哺作比表达孝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曹操在《观沧海》中描写深秋季节大海波翻浪涌的壮阔情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傍晚时分,一叶叶小渔船漂荡在鄱阳湖的水面上,渔歌相互应和,悠长而辽远。

此情此景正应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王维在《使至塞上》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沙漠中的典型景物进行了细致的刻画。

(3)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商隐在《夜雨寄北》中想象与亲人团聚、促膝夜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古代英雄叱诧风云、驰骋疆场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49文言文整体阅读专练一_47

全程训练2019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天天练49文言文整体阅读专练一_47

天天练49 文言文整体阅读专练(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章频,字简之,建州浦城人。

与弟皆以进士试礼部预选,会诏兄弟毋并举,频即推其弟,弃去。

后六年,乃擢第。

自试秘书省校书郎、知南昌县,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迁殿中丞。

眉州大姓孙延世伪为券夺族人田,久不能辨,转运使使按治之。

频视券墨浮朱上,曰:“是必先盗印然后书。

”既引伏,狱未上,而其家人复诉于转运使,更命知华阳县黄梦松覆按,无所异。

梦松用此入为监察御史,频坐不时具狱,降监庆州酒,徙知长洲县。

天禧..初,增置谏官、御史十二人,频以选得召对..,称旨,擢监察御史。

陈、亳间民讹言兵起,老幼皆奔,命安抚京西。

还,为三司度支判官。

青州麻士瑶杀从子温裕,并其财,遣往按治,士瑶伏诛。

又诏鞫邛州牙校讼盐井事。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频雅善于谓,谓贬,左迁..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酒。

起知信州,进刑部员外郎、知福州。

王氏时,赋民官田,岁输租税而已。

至是,或谓鬻之可得缗钱二十余万,频疏以为不可。

徙知潭州。

改广西转运使,擿宜州守贪暴不法,既罢去,反讼频子许尝被刑,而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频坐谪知饶州。

复入为度支判官,累迁刑部郎中。

使契丹,至紫濛馆卒。

契丹遣内侍就馆奠祭,命接伴副使吴克荷护其丧,以锦车驾橐驼载至中京,敛以银饰棺,又具鼓吹羽葆,吏士持甲兵卫送至白沟。

诏遣其子访乘传..扈其柩以归。

访官三班奉职,即许也。

(节选自《宋史·章频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B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C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D .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使人市其狱/频请捕系真宗/以后故不问/忤旨出知宣州/改殿中侍御史/迁侍御史/答案:A解析:先根据语意判断,因为“忤旨”,才有“出知宣州”这一结果,因此条件与结果之间要顿开,先排除D;再从语意上分析,“皇城使刘美依倚仗是皇后家人受贿”,倚仗的不是“后”,因此,“皇城使刘美依倚后家受赇”一句不能读破,再排除B;真宗是因为皇后的原因不过问,因此“真宗以后故不问”不能读破,再排除C。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0 Word版含答案

2019届高考语文第一轮总复习全程训练-天天练40 Word版含答案

天天练40诗歌鉴赏(情感态度篇)[基础过关]1.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

金谷园【注】[唐]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落花二首(其一)[宋]宋祁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沧海客归珠迸泪,章台人去骨遗香。

可能无意传双蝶,尽付芳心与蜜房。

【注】金谷园:西晋石崇的豪华宅第,故址在今河南洛阳。

石崇有歌女名绿珠,在石崇因她获罪时,跳楼自殒。

(1)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第二首诗的首联和颔联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都写到了落花,但寄寓的情感却不尽相同,试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三月晦日游越王台二首(其一)杨万里榕树梢头访古台,下看碧海一琼杯。

越王歌舞春风处,今日春风独自来。

(1)诗歌第二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本诗最后两句蕴含着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天练46小说阅读(能力提升篇)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担水的贾大山老魏是个担水的,一条担杖两只木筲,是他吃饭的家当.那时没有自来水,城里的每一条街道上,有两眼公用水井,每天早晨和黄昏,井台上就站满了人,有担水的,有抬水的.那些没有劳力的人家,或是有劳力,自己懒得担水、抬水的人家,就雇一个担水的,一担水二百钱(旧币,等于现在二分钱).担水也是一个职业.老魏在西大街担水.西大街路北里,有一眼古井,东北两面是人家的墙壁,西南两面,短墙环绕,亭台似的.井台上青石墁地,井口的石头上,有两道深深的沟,是井绳和岁月留下的痕迹.——井很深,水很甜,老魏就从这里打水.老魏高大身材,重眉大眼,脸上有一些络腮胡子;夏日赤膊,冬天穿一身薄薄的黑布棉衣,肩上总是搭着一块抹布似的手巾.他的年岁不小了,可是气力很充足,干活利落又热闹.朝井里“放筲”的时候,手不挨辘轳①把儿,任那辘轳自己欢快地旋转着:格啦格啦格啦格啦.筲到水面了,用手把井绳猛地一逮,一摆两摆,扑通一声,一筲水就灌满了.担起水来,眼睛显得更大了,虎视眈眈的,一副奋勇向前的模样……老魏供应着许多人家喝水,除了西大街,府前街上也有雇他担水的.有一年夏天,我家房东也想雇他担水:“老魏,给我担水吧,一天十担.”“十担?”“浇花儿,近,钱不少给.”我家房东是个财主,土改的时候,“愿”了不少房屋,保留下一座小花园儿.那座花园儿就在井台对面,里面有一座假山,种着一些花木.老魏想了一下,不干,他说他只伺候人,不伺候花儿.老魏依然给人们担水,路近的二百钱一担,路远的也是二百钱一担.吃老魏的水,不用付现钱,十天结算一次也行,半月结算一次也行.谁家雇他担水,他便扔下一句话:“账,你记吧!”“你也记吧,以防差错.”“错不了,一个凉水!”他说.老魏没有账簿,用户也没有账簿.所谓记账,就是他担一担水,用户拿粉笔画一道杠儿,有的画在墙上,有的画在树上,有的画在水缸上.结算完了,擦掉,重画.夏日的中午,我们放学回家的路上,经常碰见他担水.我们一嚷口渴,他就把担子放到树凉里,让我们喝水.我们喝足了,他就把那担水泼掉了,再去打一担.我们谢他,他呵呵一笑,还是那句话:“不谢不谢,一个凉水!”“他所卖的,好像不是力气,只是凉水.”老魏除了担水,还管给人捞筲.那些自己担水、抬水的人家,不小心把筲掉到井里了,就去请老魏.他有一副捞筲钩子,形状像船上的锚,系在一条绳子上.井台上不忙了,他就把那捞筲钩子抛到井里,手握绳端,慢慢地打捞.那也真是一种技巧:闭着眼睛,屏着气息,一会儿捞上一只,一会儿捞上一只——那些沉落井底一两年的铁桶、木筲,也出人意外地重见天日了.他把它们捞上来,用水冲洗干净,打满水,一字儿摆在井台上,等待失主认领.失主们给他钱,他不要,一定要给,他就急了,嚷,我是担水的,担水的不挣捞筲的钱!如果给他一点儿吃的,他就要了.老魏没有妻室,没有拖累,净吃好的.他天天早晨坐在麻糖铺里,吃麻糖、喝豆浆,中午吃马蹄儿烧饼、喝豆沫.他最爱吃马蹄儿烧饼了,一买就是五六个.那些游手好闲的人(那时叫作懒婆懒汉),看见他吃马蹄儿烧饼,就说:“老魏,你的生活倒不错呀!”“是.”他说,“咱们城里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你得卖力气!”他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每年腊月底,他总要到我父亲的小铺里,买一张黄纸、一股高香、一对蜡烛.他把那黄纸在柜台上裁了,让我父亲洗了手,写几个毛笔字:“井泉龙王之神位.”除夕把那神签贴在辘轳石上,焚一股香,点一对蜡烛,摆一些供果.黑暗里,那香着得欢欢的,像一朵静静开放的莲花……担水的没有行会,但是到了除夕,他们都会这么做的,像粮行供奉火神,药行供奉药王,木匠行供奉鲁班,理发行供奉罗祖.可是,后来人们不雇担水的了,全是自己担水吃,或是抬水吃.原因是解放好多年了,雇人担水,像雇“洋车”一样,有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嫌疑.老魏不担水了,井台上显得冷清了许多,再也听不到那欢快的格啦格啦的声音了.【注】①辘轳:汉民族民间提水设施,流行于北方地区.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小说以孩童的视角叙述老魏的生活经历,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担水也是一个职业”,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B.小说善于捕捉日常生活的细节,如描写老魏打水的动作与捞筲的神态,一动一静,细腻地表现了老魏富有美感的熟练技艺.C.老魏说“遍地是马蹄儿烧饼”,是在强调只要肯出力气,就能生活得很好,突出了他对好吃懒做之人的嘲弄.D.小说运用比喻和比拟的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祭神香火的旺盛,侧面表现了老魏对水井的敬重心理和对生活的认真态度.E.小说通过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塑造了老魏形象,并借助直接议论的方式发掘出理性的思考和见解,从而升华主题.2.小说中的老魏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3.小说行文舒缓,叙事平淡,这样写对表现小说的内容有什么作用?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人认为,这篇小说与沈从文《边城》的创作意图相似.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理由.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重逢张承志我举目眺望那茫茫的四野呵那长满艾可的山梁上有她的影子——民歌①我们见面时,并没有出现什么戏剧性的情景.索米娅用力拽着牛鼻绳,大步迎面走来.她笑着向我问好:“呵,白音宝力格!我听达瓦仓说你来啦.怎么样,路上累么?工作好么?你还是老样子!嗬——嘿!”她使劲拉着缰绳.②她牵着首车的一头红花牛,和我并排走着.她并没有哇地哭出来,更没有一下子扑进我的怀里,甚至也没有喊我“巴帕”(蒙语,可译为“哥哥”),她丝毫没有流露对往事的伤感和这劳苦生涯的委屈,甚至在我挡开她,用力挥着三齿耙和平底锨,替她把那四车煤炭卸在学校伙房后面时,也是一样.她随口说着什么,若无其事.③她变了,若是没有那熟悉的脸庞,那斜削的肩膀和那黑黑的眼睛,或许我会真的认不出她来,毕竟我们已阔别九年.她身上消逝了一种我永远记得的气味,一种从小时、从她骑在牛背上扶着我的肩头时就留在我记忆里的温馨.她比以前粗壮多了,棱角分明,声音喑哑,说话带着一点大嫂子和老太婆那样的、急匆匆的口气和随和的尾音.她穿着一件磨烂了肘部的破蓝布袍子,袍襟上沾满黑污的煤迹和油腻.她毫不在意地抱起沉重的大煤块,贴着胸口把它们搬开,我注意到她的手指又红又粗糙.当我推开她,用三齿耙去对付那些煤块时,她似乎并没有觉察到我的心情,马上又从牛车另一侧再抱下一块.她絮叨叨地和我以及前来帮忙的炊事员聊着天气和一路见闻,又自然又平静.但是,我相信这只是她的一层薄薄的外壳.因为,此刻的我在她眼里也一定同样是既平静又有分寸.生活教给了我们同样的本领,使我们能在那层外壳后面隐藏内心的真实.我们一块儿干着活儿,轰轰地卸着煤块;我们也一定正想着同样的往事,让它在心中激起轰轰的震响.④下午的诺盖淖尔湖边小镇阳光明丽.已经放了学的孩子们像小鸟一样在索米娅周围又吵又嚷;休息的教师们,乳品厂的临时工,还有蹒跚着串门的老汉,都围着这堆刚卸下的煤评头品足地议论.我发觉索米娅在这里人缘很好,她总是被那些人喊住,谈笑上几句什么.⑤直到活儿干完了,她领着我回家时,我们还是用这样的方式随意闲谈着.当我们转过学校前面的低缓土坡,顺着湖畔的小路朝那间半地穴式的小泥坯屋走去的时候,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马嘶.钢嘎·哈拉拖着脚绊,一蹦一跳地奔来.直到马儿蹦跳着来到我们眼前,不管不顾地径自把脖颈伸向索米娅,把颤动着的嘴唇伸到她的怀里,我才明白了这黑马所具备的一切.⑥我惊奇万分地望着钢嘎·哈拉.它一声不吭地用黑黑的大脑袋在索米娅怀里揉搓着,双耳一耸一耸,不安地睁大着那对琥珀色的眼睛,好像在无言地诉说着什么.⑦索米娅用沾满煤末的手轻轻搂着黑骏马的头,久久地抚摸着它,我看见,她的眼睛里盈满着泪水,肩膀在微微地发抖.但是她始终背朝着我,一句话也没有说.⑧她飞快地收拾着屋子,打开窗子,点燃炉火,涮洗所有的锅碗什物,挨个地给三个男孩洗掉脸蛋上的脏污,把其其格支使得团团转.⑨泥屋里又充满了温暖,但不是昨夜那种热烘烘、乱糟糟.她烧了一大锅浓浓的酽茶,把大茶壶煨在炉灶旁的红灰上.她找出一罐黄油和一包黑砂糖,煎了很多黄澄澄的小面饼.她把炸饼摆在我面前,那散着诱人甜香的饼上,油花在嗞嗞地响着.⑩山那边白音乌拉公社没有送过柴油机发的电来,天黑了,屋里一片昏暗.索米娅点燃了煤油灯.又一个傍晚,我一直盼望着又一直害怕的傍晚降临了.炉灶里的牛粪火闪着橘黄色的火焰.这活泼的暖色点缀了浓暮灰蓝的阴暗色彩,一闪一跳地,把那被严严压实的不安和激动引了出来,像一阵气浪,像一支无声的旋律,在这低矮的小泥屋里愈来愈浓郁地回旋着.(节选自《黑骏马》)【注】“我”与索米娅青梅竹马,曾共同喂养过黑骏马钢嘎·哈拉,后因故分离.本文描述的是他们九年后重逢的情景.5.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A.“我”在阔别九年之后遇到了索米娅,见面时索米娅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这间接传达了“我”内心的伤感和惭愧.B.索米娅有很好的人缘,她用一贯的开心、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学校的孩子和其他人都很喜欢她.C.本文始终在一种“随意闲谈”的氛围中展开,叙事不紧不缓,情感不喜不悲,这种安排符合人物塑造和主题表达的需要.D.开篇引用的两句民歌,颇具地域风情和民族特色,既暗示了本文人物之间的关系,又营造了浓郁的抒情氛围.E.本文很少有直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的语句,结尾部分描绘的昏暗而又不失温暖的静谧场景,令人回味无穷.6.突然出现的黑骏马钢嘎·哈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7.本文主人公索米娅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8.本文①~⑤段详略安排很有特色.请结合全文进行具体分析,并说明这样安排有什么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错题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天天练46小说阅读(能力提升篇)1.答D给3分,答B给2分,答C给1分;答A、E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C.“嘲弄”说法不准确,用“告诫”更符合老魏的形象.A.“反映了当地市民的懒散习气”无中生有.E.“人物对比参照的方法”错,小说塑造老魏的形象主要是通过正面描写进行的.2.①勤劳朴实.干活利落,担水价钱远近相同,自己从不记账.②乐于助人.盛水给放学口渴的孩子们喝,义务帮人捞筲.③热爱生活.相信自己的力气,敬重自己的职业,善待自己.④坚守原则.只伺候人,不伺候花;鄙夷不劳而获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老魏给许多人家供水,并且告诫那些游手好闲的人,只要肯出力气就能有好生活,可见他是个勤劳的人.老魏给人供水自己不记账,并且路远路近都是一个价;放学口渴的小孩遇见他要喝水,他非常乐意给他们水喝;他还无偿帮人打捞筲,可见其朴实敦厚、乐于助人.老魏担水只供人,不供花,可见其有原则.老魏相信自己的力气,更敬重那眼水井,他给自己吃好的,可见其热爱生活.3.①小说主人公老魏职业平凡,经历平常,性格平和,这样写有助于表达对普通劳动者的赞美;②小说描写的小城生活平淡,节奏舒缓,这样写有助于表现眷恋往日和谐安宁生活的主题;③小说淡化了故事情节,而洋溢着一种淡淡的诗意,这样写有助于增强作品的抒情意味.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风格的能力.小说的主角老魏本就是个平凡的人,在他的身上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他也没有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舒缓的节奏,平淡的叙述,正适合表现普通人的形象.从表现小说的主题角度看,用平淡的语气讲述小城中的小事,更能体现小城平和的生活环境,表现对平和安宁的生活环境的追忆的主题.从情节的波折上看,这篇小说没有情节的跌宕起伏,描述的是普通人在普通环境中的普通生活,舒缓、平淡与情节的波澜不惊是一致的,这篇小说反倒不像在讲故事,而是在借人和事抒情,抒发一种平和而优美的情感.4.示例一:同意.①都聚焦于社会底层具有传统美德的普通民众,塑造了有着健康、优美、自然的生活方式的人物形象;②都诗意地描写了古老的风俗习惯,形成一幅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画,充盈着文化意蕴;③都表达了对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的钟情与赞美,暗示了对浮躁、污浊的时代风气的抗争与拒绝;④都坚持把真的、善的、美的世界升华开来,形成一种引人向善的力量,在人性与人生方面给人以启示.示例二:不同意.①本文重在描写老魏清苦而乐观的生活方式,《边城》重在叙述祖孙、兄弟及男女青年之间的情感;②本文描绘了北方小城宁静祥和的日常生活,《边城》突出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③本文重在塑造城镇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的个体形象,《边城》重在刻画边远城乡普通民众的群体形象;④本文意在表达对旧日生活的依恋与失去的惆怅,《边城》意在表达对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期待.解析:本题考查探究小说创作意图的能力.可以认为两文的创作意图相同.《边城》表现的是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于人性的人生形式”,小说在翠翠、爷爷等普通人物的身上寄托了这种理想,表现了边城人民身上的传统美德.这篇小说主要塑造的是老魏的形象,也是普通民众,他的身上也体现着传统的美德.《边城》是作者心中的世外桃源,那里景美、人美,完全不同于小说创作时的边城以外的昏暗、污浊、动荡的大环境,作者着意描绘自己心中的“桃花源”也是在与大环境进行对比,突出对淳朴民风,纯洁情感的赞美.本文中对老魏形象的塑造,也是为了突出对人性美的展示,展现出一种引人向善、向美的力量.如果认为两文的创作意图不同,可以从两文展示的地域特点不同分析;也可以从展示情感的不同分析,本文展示的是老魏的乐观、热情,《边城》展示的是纯美的爱情;也可以从形象塑造的群体不同分析,本文重在塑造老魏的个人形象,《边城》塑造的是群体现象;也可以从主题表现的不同分析,本文的主题是表现对往日和平安宁生活的眷恋,《边城》的主题是借对人性的善良美好与心灵的澄澈纯净的赞美,表达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并期待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5.答E给3分,答D给2分,答B给1分;答A、C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主要表现手法,鉴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的能力.解题时要注意“题文对照”.A.“惭愧”错,应是“失落”.B.“用一贯的开心、善良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于文无据.C.“叙事不紧不缓,情感不喜不悲”错,文章中黑骏马钢嘎·哈拉出现后情感变得比较悲伤,行文变紧.6.①突然出现的黑骏马,是两人过去美好情感的载体,见证了两人昔日的美好时光;②突然出现的黑骏马,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使情节走向高潮;③突然出现的黑骏马,打破了索米娅压抑的平静,引发了情绪的突变,丰富了人物形象;④通过黑骏马与索米娅的亲昵行为,反衬了“我”与索米娅之间现实的疏离,突出了“我”内心难言的感伤.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注意黑骏马作为小说的重要物象,其基本作用包括交代与人物的关系,对情节发展的作用,丰富人物形象,揭示深化主题等.首先找出文中描写它的句子,明确它是“我”与索米娅过去美好时光的见证和情感载体.它的出现打破了主人公内心的平静,丰富了索米娅努力克制压抑自己情感的形象.黑骏马的出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反衬了“我”与索米娅的疏离,加深了“我”内心的悲伤的情感.7.①勤劳能干,饱经磨难.她变得粗壮、棱角分明、声音沙哑,能独自运来四车煤炭,能很快收拾屋子,让屋子充满温暖.②热情随和,人缘很好.见面笑着向“我”问好,总是和别人谈笑上几句,周围的人都很喜欢她.③内心丰富,情感深挚.阔别重逢,压抑着内心的苦痛,表现得自然平静,若无其事,见到黑骏马时眼睛里却满含泪水.解析: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解题时从人物动作、外貌、神态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入手.如小时候索米娅骑在牛背上扶着“我”肩头的弱小与长大后她的外貌形成对比,体现了磨难给她带来的变化,体现了她的饱经风霜,通过她劳作时的熟练和对劳作的习惯可以看出她勤劳能干.通过她见到“我”时的微笑和平静及见到黑骏马时神态的描写,体现了她感情的含蓄,内心情感的丰富.通过人们都喊住索米娅谈笑上几句,侧面体现了她人缘好,受人喜欢.8.分析:①第①②两段略写见面情景,第③段详写索米娅,从外貌、服饰、说话语气等方面具体展现生活磨难给索米娅带来的变化,又深入细致地展现出索米娅借助干活来掩饰自己内心痛苦的复杂心情.②第④⑤段略写索米娅和“我”“随意闲谈着”“一句话也不说”,详写索米娅在学校受欢迎情况和与黑骏马相见时的情景.效果:①略写索米娅与“我”见面,“随意闲谈”“一句话也不说”,于平静和无声当中,表现了一种隐忍压抑的深厚情感,凸显了过去与现实的强烈冲突,极富情感表现的张力.②详写“我”对索米娅形象的细致观察,有效展现了索米娅的优秀品德,也让读者更加深刻了解索米娅复杂细腻的内心世界,更加全面、具体地认识索米娅的形象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解题时首先要对内容联系紧密的部分进行归纳总结,并确定第③段对索米娅的描写是详写,其他几段属略写.这样安排情节的目的是突出主人公的优秀品质,让读者更加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丰富人物形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