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猝死与心肺复苏(ppt)
合集下载
心肺复苏术-cprPPT
有人发生意外了要怎么做?
× 直接进入现场施救?
√ 判断现场环境是否安全
必须要在没有危险的情况下施救,确认安全后进入施救现场,避免二 次意外伤害。
02
03
心肺复苏操作方法
பைடு நூலகம்
1、判断意识
判断意识
按压穴位,患者一旦出现眼球活动 或四肢活动及疼痛反应,立即停止掐 压穴位。 轻拍或摇动双肩,靠近耳旁呼叫: “喂,你怎么了!” 不可用力摇晃患者,以防加重骨折 等损伤,或损伤脊柱。 无反应,准备行动。
● 两手掌跟重叠,两手指交叉翘起
○ 双臂绷直在患者正上方、与胸部垂 直,不得弯曲
以髋关节为支点,垂直向下按压
心肺复苏---开放气道
A1清理口腔
清除呼吸道杂物:假牙、呕吐物、 血液等。
A2开放气道
心肺复苏---开放气道
(1)仰头抬颏法
➢ 抢救者一只手的小鱼际肌放 置于患者的前额,用力往下 压,使其头后仰,另一只手 的示指、中指放在下颌骨下 方,将颏部向上抬起。
➢ 注意手指不要压迫颏下软组织, 以防呼吸道受压;也不要压迫 下额,使口腔闭合
心肺复苏---开放气道
(2)托颌法:
➢ 抢救者位于患者头侧,双肘支持在患者 仰卧平面上,双手紧推双下颌角,下颌 上移,拇指牵引下唇,使口微张;
➢ 易使抢救者操作疲劳,也不易与人工呼吸 相配合,故在一般情况下不予应用
心肺复苏---开放气道
心 肺 复 苏术
cardio pulmonary resuscitation ( CPR)
猝死人员有35%~40%如现场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挽救生命
心肺复苏(CPR)
救命重要手段之一:CPR 是指对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采取
心脏骤停和复苏PPT课件
• 应用电除颤从150-200J开始,不要 小能量反复试用。
43
应当注意的问题
8.肾上腺素的使用。
• 肾上腺素适用于室颤、无脉性室速、 心博停止及无脉性电活动。
• 肾上腺素1mg静注,可反复给药,用 药间隔为3~5分钟,也不能无限度的增 大剂量和无限度的使用,加大剂量虽可 以提高自主心律的恢复率,但对患者存 活无任何影响。
• 如果做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话,应该每 30次人工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口对口呼 吸。
25
初级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通过循环将氧送往全身
• 在心脏骤停时建立有效人工循环的主 要方法。
• 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使胸腔内压改 变而产生作用,直接按压心脏可维持一 定的血液流动,改善全身特别是重要器 官的血液灌注。
首先应该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 固的平面上,施救者在患者的一侧进行 复苏。
19
初级心肺复苏
1.开通气道---保证氧能进入肺内
•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 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方法是: 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 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 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 态,以通畅气道。
44
应当注意的问题
• 9.碳酸氢钠的使用。不宜过早使用。 适应症: (1)心博骤停者应在电除颤、心脏按压、 人工呼吸及应用肾上腺素至少一次以后使 用; (2)长时间心脏停博后恢复自主循环者, 缓解酸中毒; (3)已知在心博骤停前有酸中毒 (4)高血钾症,可促使钾转入细胞内。
45
应当注意的问题
10. 最新研究证实,在心脏骤停后,将 体温降低到32摄氏度~ 34摄氏度 并保持12小时~24小时,能显著 提高大脑不受损害的几率。因此,该 指南推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采取 这一措施。
43
应当注意的问题
8.肾上腺素的使用。
• 肾上腺素适用于室颤、无脉性室速、 心博停止及无脉性电活动。
• 肾上腺素1mg静注,可反复给药,用 药间隔为3~5分钟,也不能无限度的增 大剂量和无限度的使用,加大剂量虽可 以提高自主心律的恢复率,但对患者存 活无任何影响。
• 如果做口对口人工呼吸的话,应该每 30次人工胸外按压后进行2次口对口呼 吸。
25
初级心肺复苏
3.胸外按压--通过循环将氧送往全身
• 在心脏骤停时建立有效人工循环的主 要方法。
• 正确的胸外心脏按压可使胸腔内压改 变而产生作用,直接按压心脏可维持一 定的血液流动,改善全身特别是重要器 官的血液灌注。
首先应该保持正确的体位,仰卧在坚 固的平面上,施救者在患者的一侧进行 复苏。
19
初级心肺复苏
1.开通气道---保证氧能进入肺内
• 保持呼吸道通畅是成功复苏的重要一步, 可采用仰头抬颏法开放气道。方法是: 术者将一手置于患者前额用力加压,使 头后仰,另一手的示、中两指抬起下颏, 使下颌尖、耳垂的连线与地面呈垂直状 态,以通畅气道。
44
应当注意的问题
• 9.碳酸氢钠的使用。不宜过早使用。 适应症: (1)心博骤停者应在电除颤、心脏按压、 人工呼吸及应用肾上腺素至少一次以后使 用; (2)长时间心脏停博后恢复自主循环者, 缓解酸中毒; (3)已知在心博骤停前有酸中毒 (4)高血钾症,可促使钾转入细胞内。
45
应当注意的问题
10. 最新研究证实,在心脏骤停后,将 体温降低到32摄氏度~ 34摄氏度 并保持12小时~24小时,能显著 提高大脑不受损害的几率。因此,该 指南推荐,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采取 这一措施。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ppt课件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电除颤的能量选择
• 单向波形除颤仪: 360J • 双向波形除颤仪: 200J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除颤步骤
① 打开电源 ② 粘贴电极板 ③ 选择能量 ④ 确认安全后按电击按钮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起搏治疗
• 对心搏停止患者不推荐使用起搏治疗。 • 对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尤其是高度房室传导
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以下时立即起搏治疗。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四环节:有效高级心血管生命 支持
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建立高级 气道和用药进行的抢救治疗。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 维持血液充分氧合和清除二
氧化碳潴留
BLS和ACLS阶段应给患者100% 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最大化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始终保持气道开放 吹气时不能漏气 连吹2次,注意让病人出气 确保胸部升起并维持1秒 频率:成人10-12次/分,
儿童/婴儿12-20次/分
注意事项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牙关紧闭时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口 对 鼻 呼 吸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人工呼吸
球囊面罩通气装置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判断意识
• 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 呼唤: “喂!你怎么了?”
•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 意识丧失
轻拍重喊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成人颈动脉搏动检查
中、食指横放颈部中 央,向气管一侧轻按 滑动2~3cm
时间<10秒 力度适中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呼救
意识丧失即为危险状态,需立即呼救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C -人工循环
电除颤的能量选择
• 单向波形除颤仪: 360J • 双向波形除颤仪: 200J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除颤步骤
① 打开电源 ② 粘贴电极板 ③ 选择能量 ④ 确认安全后按电击按钮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起搏治疗
• 对心搏停止患者不推荐使用起搏治疗。 • 对有症状的心动过缓,尤其是高度房室传导
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以下时立即起搏治疗。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第四环节:有效高级心血管生命 支持
专业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通过建立高级 气道和用药进行的抢救治疗。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人工气道及机械通气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 维持血液充分氧合和清除二
氧化碳潴留
BLS和ACLS阶段应给患者100% 氧,使动脉血氧饱和度达最大化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始终保持气道开放 吹气时不能漏气 连吹2次,注意让病人出气 确保胸部升起并维持1秒 频率:成人10-12次/分,
儿童/婴儿12-20次/分
注意事项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牙关紧闭时如何进行人工呼吸?
口 对 鼻 呼 吸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人工呼吸
球囊面罩通气装置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判断意识
• 拍打双肩,凑近耳边大声 呼唤: “喂!你怎么了?”
• 如均无反应,则确定为 意识丧失
轻拍重喊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成人颈动脉搏动检查
中、食指横放颈部中 央,向气管一侧轻按 滑动2~3cm
时间<10秒 力度适中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呼救
意识丧失即为危险状态,需立即呼救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C -人工循环
心搏呼吸骤停(猝死)和心肺复苏
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
心搏呼吸骤停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 类似症状的疾病。
鉴别诊断
需要与其他可能导致意识丧失、抽搐、呼吸困难等症状的疾病进行鉴别,如癫 痫、中风、窒息等。
02 心肺复苏的重要性
CHAPTER
提高生存率
01
及时进行心肺复苏可以显著提高 患者的生存率,特别是在心脏骤 停发生后几分钟内开始心肺复苏 。
ACLS还涉及到对患者病情的综合评估和管理,包括对患者的诊断、监测、治疗 等方面的全面考虑。
儿童与婴儿心肺复苏
儿童和婴儿的心肺复苏与成人有所不同,因为他们的身体 结构和生理特征与成人不同。例如,按压深度和频率应根 据年龄和体重进行调整。
对于婴儿和儿童,还应该特别注意开放气道和人工呼吸的 方式,以确保能够有效地向他们提供氧气。
定期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有助于增强心肺功能, 降低猝死的风险。
合理饮食
均衡饮食,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食物和蛋白质,减少高脂 肪、高糖、高盐食物的摄入,有助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范围,避免肥胖,有助于降低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 降低猝死的风险。
戒烟限酒
戒烟和限制酒精摄入量可以降低心肺系统负担,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 生。
P(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是为了向肺部提供氧气。应捏住患者的鼻子,然后对自己的嘴巴和患者的嘴巴进 行密封,吹气两次。每次吹气都应持续吹气1秒以上,使胸部隆起。
R(重新开放气道)
在心肺复苏过程中,保持气道通畅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抬头提颏法或推举下颌法来开 放患者的气道。
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ACLS)
ACLS是在CPR基础上,进一步采取一些高级生命支持措施,以提高患者的生存 率。这些措施包括使用自动心肺复苏器、电除颤、药物治疗等。
心肺复苏ppt课件
心脏骤停
心脏停搏
心脏猝死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搏动)
突然终止,导致全身血液循
是任何患慢性病者在死亡时
环处于停止状态。未预料的
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以
的必然结果,心跳都会停止
、刚发生的停搏
急性症状开始一小时内、骤
,这就称为“心脏停搏”、
然丧失意识为前提的、无法
而非“骤停”,二者有本质
预料的自然死亡。
低振幅,20~30次/分以下
➢ 心电-机械分离
常见于广泛的心肌损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或严重休克等。常是心脏处
于“极度泵衰竭”状态,心脏已无收缩能力。较
难复苏成功 ,为死亡率极高的一种心电图表现。
心跳骤停结局
三种类型的血流动力学结局相同:
心室有效循环停止
全身性缺血缺氧
意识突然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
呼吸消失
在诊断和急救时应注意避免
不要等待静听心音
不要等待心电图的检查
不要等待测血压
----以节省更多的时间
颈动脉位置 从体表观察,颈动脉位于喉部甲状软骨
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内侧
股
摸到搏动,是
临床上急救压
迫止血和进行
穿刺的部位。
肱动脉搏动位置:肘窝向上2厘米臂内侧,肱动脉平
第4肋软骨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脏停搏病人所采取的
以恢复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为目的的
抢救措施。心肺复苏是其基础,必须争分夺秒,
正确施行。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心脏停搏
心脏猝死
是指心脏射血功能(搏动)
突然终止,导致全身血液循
是任何患慢性病者在死亡时
环处于停止状态。未预料的
是指由于心脏原因引起、以
的必然结果,心跳都会停止
、刚发生的停搏
急性症状开始一小时内、骤
,这就称为“心脏停搏”、
然丧失意识为前提的、无法
而非“骤停”,二者有本质
预料的自然死亡。
低振幅,20~30次/分以下
➢ 心电-机械分离
常见于广泛的心肌损害,或其他原因引起的
心脏破裂,心包填塞或严重休克等。常是心脏处
于“极度泵衰竭”状态,心脏已无收缩能力。较
难复苏成功 ,为死亡率极高的一种心电图表现。
心跳骤停结局
三种类型的血流动力学结局相同:
心室有效循环停止
全身性缺血缺氧
意识突然丧失
大动脉搏动消失(颈动脉、股动脉、肱动脉)
呼吸消失
在诊断和急救时应注意避免
不要等待静听心音
不要等待心电图的检查
不要等待测血压
----以节省更多的时间
颈动脉位置 从体表观察,颈动脉位于喉部甲状软骨
两侧,胸锁乳突肌的内侧
股
摸到搏动,是
临床上急救压
迫止血和进行
穿刺的部位。
肱动脉搏动位置:肘窝向上2厘米臂内侧,肱动脉平
第4肋软骨
第二节
心肺脑复苏
心肺脑复苏(CPCR)是对心脏停搏病人所采取的
以恢复循环、呼吸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为目的的
抢救措施。心肺复苏是其基础,必须争分夺秒,
正确施行。
心肺复苏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心肺复苏之心脏骤停PPT课件
心肺复苏
之心脏骤停
1
定义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心脏泵血功能突然终止,能造成全身循 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以突然 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 为临床特征。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指急性症状发作后 1 小时内发生的以意 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 亡。 心脏骤停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14
小结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将立刻导致脑和其他 器官血流中断,引起意识丧失、呼吸停 止等严重后果,甚至猝死。及时有效的 救治能挽救患者生命,免于死亡。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是 一样的,初期急救处理也基本相同,故 其诊断要求果断、迅速,切不可因反复 触摸大动脉搏动、听心音、测血压、心 电图检查等延误抢救时机。
7
发生机制:缺氧
心肌细胞→无氧代谢→高碳酸血症、 高乳酸血症→心肌收缩力↓→降低室颤 阈值→室颤、心脏停博。
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高血钾、低血 钙→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 脏停博。
8
心电图类型
心室颤动(80%~90%)
10
心室停搏
11
电-机械分离
2
症状体征
时间 症状
3秒 10~20秒 20~30秒内 30~40秒后
头晕 晕厥,30秒后昏迷 呼吸不规则,呈叹息样 瞳孔散大
40秒左右 60秒后 4~6分钟后
出现抽搐 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 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
PS:心肌耐缺氧时间30分钟。
3
实践证明
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一半人救活; 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0%可 以救活; 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几无存活可 能。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 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 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之心脏骤停
1
定义
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 心脏泵血功能突然终止,能造成全身循 环中断、呼吸停止和意识丧失,以突然 意识丧失,四肢抽搐,大动脉搏动消失 为临床特征。 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 指急性症状发作后 1 小时内发生的以意 识丧失为特征的,由心脏原因引起的死 亡。 心脏骤停是造成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
14
小结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将立刻导致脑和其他 器官血流中断,引起意识丧失、呼吸停 止等严重后果,甚至猝死。及时有效的 救治能挽救患者生命,免于死亡。 各种原因所致的心脏骤停的临床表现是 一样的,初期急救处理也基本相同,故 其诊断要求果断、迅速,切不可因反复 触摸大动脉搏动、听心音、测血压、心 电图检查等延误抢救时机。
7
发生机制:缺氧
心肌细胞→无氧代谢→高碳酸血症、 高乳酸血症→心肌收缩力↓→降低室颤 阈值→室颤、心脏停博。
迷走神经兴奋性增高、高血钾、低血 钙→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心 脏停博。
8
心电图类型
心室颤动(80%~90%)
10
心室停搏
11
电-机械分离
2
症状体征
时间 症状
3秒 10~20秒 20~30秒内 30~40秒后
头晕 晕厥,30秒后昏迷 呼吸不规则,呈叹息样 瞳孔散大
40秒左右 60秒后 4~6分钟后
出现抽搐 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 脑细胞发生不可逆损害
PS:心肌耐缺氧时间30分钟。
3
实践证明
4分钟内复苏者可能有一半人救活; 4~6分钟开始进行复苏者,仅10%可 以救活; 超过6分钟者存活率仅4%; 10分钟以上开始复苏者,几无存活可 能。 从心脏骤停至发生生物学死亡时间的 长短取决于原来病变性质,以及心脏骤 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
心脏骤停和心肺复苏术PPT课件精选全文
治疗
治疗原则:立即恢复有效的循环和呼吸功能,防治并发症和原发病。要争分夺秒进行复苏,不要等待,谁见谁上。
治疗:心肺复苏术
Basic Life Support(BLS)基本生命支持 Advanced Cardiac Life support(ACLS)高级生命支持 Prolonged Life Support(PLS)长程生命支持
基础生命支持(BLS)是国际心肺复苏指南中最关注的重点。
《2010 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建议将成人、儿童和婴儿(不包括新生儿,请参见“新生儿复苏”部分)的基础生命支持程序从 A-B-C(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按压)更改为 C-A-B(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金匮要略》 (公元2世纪): 对自缢者的抢救方法 “……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手按胸上,数动之,一人摩捋臂胫屈伸之,若已僵,但渐渐强屈之,并按其腹……。如此一炊顷,气从口出,呼吸眼开……此法最善,无不活也。” 张仲景所采用的这种“以手按胸上,数动之”的急救法,就是今天所说的胸外心脏按摩术的最早记载。
改良与完善阶段(70年代末--80年代初) 80年代认识到所谓心三联针是错误的。并强调CPR的目的不仅仅是使患者恢复心跳和呼吸,而必须达到恢复智能和工作能力,后者更为重要,将CPR的全过程称为CPCR,即心肺脑复苏。
美国心脏病协会后将CPR的标准改为指南,不断修改完善,在此基础上,由美国心脏病协会发起并组织在Dallas举行数次国际会议,将指南修订成心脏病紧急救治和CPR国际指南(《International Gaidelines 2000 for ECC and CPR 》),2000年发表在Circulation杂志上,对规范和统一CPR的诊断和治疗标准,提高心脏呼吸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新的修订指南出炉 2010年美国心脏病协会心肺复苏和心血管救治指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CD临床流行病学
● CAD:20%-25%猝死为首发表现 ACS+EF↓:35%-50% AMI;30%--50%(2年内)
● HF:30%--60%(Ⅱ-Ⅲ级60%) ● LVEF<30%:30%(3年内) ● DCM;50% ● HCM;常为首发症状 ● 原发性心电疾病;死亡主要原因常为首发症状
● 易损斑块
IVUS,VH-IVUS, OCT,NIR, DCT,64SCT,PET-CT, CAMRI
临床指标
● 左室射血分数
● LVEF≤35%:高危人群的临界阈值 ● 可独立预测SCD发生 ● 是心衰患者SCD重要危险因素 ● 测量简便,易于推广 ● 识别SCD的敏感性有限
心电图指标
● QRS时限 ● QRS≥120ms:与心衰全因死亡率增高
心脏猝死与心肺复苏(ppt)
(优选)心脏猝死与心肺复苏
心脏性猝死(SCD)
● 占全因死亡15%
● 占心血管死亡:64%
● 心律失常引起: 88% 室性心动过速 62% 尖端扭转性室速 13% 心动过缓 17% 原发性室颤 8%
● 全球每年300万例
● 中国每年54.4万例(41.8/10万)
● 首发存活率:5%—10%
是总死亡率预测因素 仅为非心律失常性死亡预测因素
● 心率震荡(HRT)
与死亡率增加有关 是一项较有潜力的危险分层指标 尚需进一步明确其敏感性和特异性
运动试验和功能状态
● 运动耐力和心功能分级 ● 心衰加重:总死亡率增高,但死于MVT下降
● 用于危险分层的价值尚待明确
● 心率恢复 ● 运动后1分钟内心率恢复≤12次/分:与总死亡率下降
● 短期心律变异性(HRV) ● HRV减少:MVA和SCD风险增加 ● 目前关于短期HRV异常和SCD关联性数据有限 ● 暂不推荐使用
动态心电图指标
● VPB和NSVT
心梗后心功能不全: VPB,NSVT于SCD有关
LVEF≤35%:需要记录动态心电图
LVEF≥40-50%:动态心电图不能获益
● 长期心率变异性(HRV)
恶性室性心律失常:
( MVA )
或具潜在危险的室律不齐
● 心脏停搏
● 心电机械分离
病理特点
● 无结构性心脏病:>10%—15% ● 冠造 < 50%狭窄:>50% ● 无AMI:>70% ● AMI非斑块破裂:>20%—30% ● 蚀损斑块:20%(女性,年轻)
CAD AMI UAP DCM HF LVEF↓
→ 发现潜在高风险患者,尽早置入ICD, 提高SCD防治有效性
风险预测:猝死危险分层
● 现有评价方法:敏感性,特异性欠佳
● 目前尚无精确,可靠的评价指标
● 建议多项指标综合评价:
{ 心电生理指标:心肌易损 检验指标:血液易损 不稳定斑块:斑块易损
● LVEF<30%-35%:唯一公认预测SCD指标
● 电生理指标
微伏级T波电交替(MTWA) 早博后窦性频率震荡(HRT) 恶性早期复极化:缺血性J波(高大,不光滑)
ST段(水平或下移) 心衰患者QRS>130-150ms或LBBB 其他指标:DC, QT动态性,QTcd,
HRV,心室晚电位, EPS
● 检验指标(易损血液)
BNP,NT-proBNP, hs-CRP,NEFA, CD40L, PAI-1,D-2B PAPP-A,TpP,Lp-PLA2,
● 心脏有结构异常:
● CAD+ACS ● DCM ● HCM ● ARVC ● 炎症性疾病 ● 浸润性疾病
LVEF↓ HF VA MVA
诱因
● 情绪异常 ● 电解质紊乱:低K,低Mg ● 过劳 ● 饱餐 ● 气候突变
● 药物副作用:拟交感药,抗心律失常药, 磷酸二脂酶抑制剂, 洋地黄,抗精神病药
和SCD独立相关,但无RCT证实
● 暂不推荐作为SCD危险分层指标
● QT间期与QT离散度 ● QT对SCD预测尚无定论 ● QTc与预后并无关联 ● 不宜应用QT,QTc作为SCD危险分层指标
● 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 ● 可识别心梗后危险人群: ● 阳性预测率7-40%,阴性预测率95% ● 该指标可识别SCD低危人群 ● 不推荐常规应用识别SCD高危人群
SCD策略
筛选,监测,优化治疗心血管易损病人 (一年内SCD风险≥5%)
一级预防:SCD高危病人
二级预防:SCD危人群 心脏骤停
猝死
SCD 1.5级预防
在一级预防适应证基础上:
增加4大高危因素之一
● EF<30% ● 频发室早 ● 非持续性室速 ● 晕厥或晕厥前兆
临床特点
● >90%;无先兆或前驱症状 ● 75%:院外发生 ● >95%:1H内死亡 ● CPR成功:<5% ● 无心血管危险因素及临床心血管病:>25%-40%
心血管易损病人独特本质 (Vulnerable Patient)
心电机制
● 室颤:85%--90%,部分曾有无脉室速
有血动力学障碍VT/VF
有助于冠心病SCD危险分层 待进一步研究明确其临床价值
SCD流行病学新特征
● 1/3高危人群:
5%-10%心律失常危险标志
7%-15%血流动力学危险标志
<20%AMI或UAP
→ 医学有预警可能
● 1/3低危人群:
有某些与心脏无关的临床疾病
→ 但属低危,或无特异性标志
有关 ● 运动后5分钟内出现VPB:与死亡风险有关 ● 这些新型指标尚不足以指导分层
● T波电交替(TWA)
有研究显示:TWA是SCD危险因素, 有助于危险分层
对临床实践意义尚待进一步研究
TWA联合其他预测指标价值可能更大
● 压力感受器敏感性(BRS) 研究显示:BRS下降与MVA密切相关 在LVEF基础上:提供额外危险分层信息,
SCD发病机制
黑三角
内环境不稳定
自主神经 电解质
↙↗↖↘ 心肌缺血 TWV HRT
←→ 心脏基质
心电易损
{ 三种因素
可独立预测 可联合预测
Tp-c+J MVA QRS>150 LBBB
可互相影响
病因
● 无结构性心脏病
病理学、毒理学检查阴性 诊断:分子解剖学基因诊断 ● 原发性心电疾病(Brugadas, LQTs, PCCD, IVF, SQTs, NCPVD, SUNDS(SADS) ● 特发性左室室速(ILVT) ● 右室流出道室速(ROV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