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三礼玉论”

合集下载

儒家“三礼玉论”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

儒家“三礼玉论”Microsoft Office Word 文档 (2)

儒家“三礼玉论”(1)研究玉文化的钥匙玉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部分,统一在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之中。

同时,它也有自己的独特内容、独特风格,有其他文化类别所没有的特点。

“三礼玉论”在玉文化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价值跟它所具有的下述三个特点有关。

第一个特点是,“三礼玉论”在阐述古代玉文化理论及其表现形式方面具有系统性和全面性。

“三礼”所论述的有关玉器的理论,早在夏商时代即已逐步形成。

“三礼”只是集中了西周以前的关于玉的各种理论概念,它包含了古代玉器中大部分主要品种。

这些玉器使用面相当广泛,几乎涉及到整个上层建筑的各个领域。

虽然也有现今出土的确实属于当时实用的某些古玉种类,并不见于“三礼玉论”,譬如商代玉人在“三礼”中就没有述及,但这些种类在古玉中所占的比例较小,而这些东西的作用也并未逸出“三礼”所说玉的各类用途之外,只不过不占主要地位罢了。

第二个特点是,“三礼玉论”所论述的古玉用途在古代工艺美术品当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三礼”所叙述的玉的使用范围,包括国家政治的各个方面。

使用项目从官场礼仪的细枝末节直至玉朝最隆重的大典。

历史上无论哪一项工艺美术品种,其政治效用都不能和玉器相比。

事实上,从古至今我们还没有发现有其他工艺品或手玉业品能在某一个玉朝的典章中获得如此的“殊荣”,也还没有发现其他任何一种工艺美术品具有比“三礼玉论”更早更系统的理论。

“三礼玉论”所叙述的内容,可以囊括其他若干工艺品种的理论;而其他工艺品种的理论,没有一个能囊括“三礼玉论”。

第三个特点是,“三礼玉论”具有真实性和可靠性。

“三礼”成书虽已有两千多年,但书中讲到的玉器种类已由出土文物得到印证。

这个事实足以使人相信“三礼玉论”内容真实可靠。

那么,古人是否一定按照“三礼”中所说的那样去做呢?当然谁也没有可能去观赏一下那种场面。

所幸有一本现存最早的历史文献可以作为“三礼”的佐证,或者说可以跟“三礼”相互印证,这本书就是《尚书》。

我们不妨先试举一下其中《周书•金藤》的有关篇:植璧秉圭,乃告大玉、玉季、文王。

儒家三礼玉论

儒家三礼玉论
系;士用美石作佩,应用赤黄色旳丝绳相贯。这其中旳等级概念是不言而喻旳。佩玉除作为等级旳标志而外,它旳另一种主要旳作用,是作为君子道德旳象征。有关这一点,《礼记&
bull;玉藻》中有两句主要旳论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徽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银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写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
佩玉:所谓佩玉,顾名思义即人身所配戴旳玉器。孔夭子讲过:“古之君子必佩玉。”按照孔子旳观点,这个君子应是指上自天子玉侯下至达官贵人旳社会上层人物。天子既用全佩,
贵人身必佩玉。但这个佩里决非单件,而是多件旳组佩。因为佩玉本身就是等级旳标志,所以在“三礼”中对佩玉有严格旳要求。《礼记•玉藻》对佩玉旳玉材选用和色彩
传”共同使用,作为证明。“传”也是一种信符和凭证,相当于文字形式旳东西,如竹书之类。有节无传不准通行,无节有传也不准通行。玉节旳使用往往有一定旳期限,用毕要按时
将玉节上缴。假如行动者没有节,一旦捕获即投入狱中。节旳使用在周代名目繁多。就制节旳材料而言,除上述五节和角节而外,还有金属制节。就节旳形制而言,各邦国均各有自己
碰撞时发出来旳声音非常优美,竟有如乐曲中旳微角宫羽之音,当然奇妙无比。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以诩美德,这也是一种发明。礼对于人旳动作要求是很严旳,一套
玉佩悬挂于身,也只有伴随连贯、均匀、协调旳步伐,才干形成优美旳乐章。这么走是很累旳,但古人依然乐此不疲。因为,佩鸣之声还有另一种主要旳含义,即以此向天帝人君表达
曰:“掌节掌守邦节,而辨其用,以辅玉命。”“守邦国者用玉节,守都鄙者用角节。”“凡通达于天下者必有节,以传辅之。无节者,有几则不达。”西周和春秋旳分封制度,认可
诸侯为古封国旳国君,并在其封疆旳领域之内世代掌管统治大权。但诸侯必须定时向天子述职朝贡,按时上交贡赋和服役。按《周礼》旳要求,凡属天子旳国土和分属于诸侯旳领地都

儒家对玉学的诠释

儒家对玉学的诠释

儒家对玉学的诠释玉不是神器,而是君子灵魂的凝结物,散发着士人知识分子德行的浓郁香气。

越过玉的形态和气质,儒生看见了自身的端庄面影。

玉就是士人精神投射在矿物上的伟大镜像。

玉从器物转变为德行的象征物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儒家学者在进行精神诠释的时候,急需一件器物、一个实实在在的物体作为无形的德行的载体。

而玉在这时进入他们的视野,它所包含的物理特征恰恰与儒家所要宣扬的道德标准相一致,于是,玉与儒家的结合,开启了几千年的玉文化时代。

玉质地坚硬慎密,色泽皎洁冰莹,性情温泽细润、声音清越舒远。

而且早在西周时期,《诗经》中就有记载:“言念君子,温其如玉。

”将君子喻为玉一样温文而纯洁。

人们讲君子比德于玉,君子有德,玉也有德,两者可媲美。

这些特征被儒家学者所发掘,也由此形成了最早的世俗玉学家团队。

儒学和玉学从此结成了坚固的联盟,把玉推举到道德象征的新高度,而玉德的发展也迈上了一段满是波折的道路。

“润含玉德怀君子,寒助霜威忆大夫。

”春秋时期,著名思想家管仲,率先提出玉有仁、知、义、行等“九德”,后被孔子扩展为“十一德”,对玉德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又对玉德进行简化,概括为仁、义、智、勇、洁“五德”,跟上古流传下来的“五行”模式遥相呼应,成为玉器伦理学的基本原则。

这是玉石与儒家道德相互碰撞擦出的炽热的火花。

当身为君子的先民们佩挂上这些玉饰的时候,他们的举止就会更加地庄严和恭敬起来。

史书上说,他们的每一个动作都要符合礼的规范,姿态不能太过倨傲,走路的步幅也不能太大。

而最理想的境界是,在举手投足间,让玉器相互碰撞出清脆而有节凑的声音,这声音不仅集中君子的注意力,同时也告诉周围的人们:君子来去光明正大,从不偷看偷听别人的言谈举动,这便又成为君子行动光明磊落的标志。

并传达出最高的礼的内涵,社会的规范就在这种有节律的声音中,走向了和谐和有序。

这便是五德之一“叩之其声,清越以长”所涵盖的内涵。

由于儒家对玉器的推广,玉被士人知识分子所普遍佩戴,由此引发了玉的世俗化的浪潮。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 执玉尚谨 用玉尚慎

儒家“三礼论”:鉴玉尚质执玉尚谨用玉尚慎来源:上海成昊(微博)“三礼玉论”的主要内容,除了管玉的职能机构、古代玉器的形制及意义、古玉的各种不同用途而外,还有一项重要的内容,即用玉规矩。

我们可以想见,在三代之时,玉是重要的政治用品,代表着天地人神,具有崇高的地位。

那么,古人在使用玉器的时候,一定是非常严肃,不能有丝毫的轻率亵读之举。

而且,大凡使用玉器的礼仪,一定是非常庄重的场所,人们以凝重的心情奉玉为神灵,也自然会有一个共同遵守的现矩,关于这个用玉的规矩,将“三礼玉论”的有关文字归纳起来,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鉴玉尚质。

凡是在礼的规定之中所使用的玉器,所着重的是玉的质地和造型寓意,就是说要突出玉的美质和形意。

要达到这一要玉器的表面就必须朴素少效,不允许雕刻繁得四纹样,以免影响玉质的表现和形意的表达。

《礼记•礼器》;有以素为资者,无敬无文......大圭不琢......此以素为贵也。

《礼记•郊特牲》大圭不琢;美其质也。

意思是很明白的,在礼中所使用的玉器以质素为珍贵。

代表天地神灵及率礼玉;是最崇高的玉器,向当没有纹饰。

如天子所使用的大圭,在形制上是严格按照礼的要求制联。

大圭的表面不需要纹样装饰,所需要突出的是玉的美质。

事实上玉器的纹样变化万千,若雕刻得四好;反而影响了玉的天然美质的表现,古人对这个规律是非常注重的。

在这个问题上,《周礼》也吸相同的观点:璋,邸射,素功。

这里讲的素功,如就是不加雕饰朴素无华的意思。

三礼所论之玉,大都遵循了这个原则。

古人崇玉以素为贵,不以纹饰为美的标准。

于是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政治原因,当时有明敬无文的信仰。

二是在实践中自然产生的审囹意识。

本来古人认识玉就是从被玉的美质所吸引开始的。

充分利用工艺材料美的风格,最大限度发挥这个属性,是相玉理玉的重要法则。

这个法则沿用至今曰,并成了衡量所有工艺美术品艺术品质的标准之一。

我们的祖先最早总结了这个理论,并且把这个理论用于礼器的规定标准、写进国家的典章制度之中,不仅成为玉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也是对美学的一个重要贡献。

儒家“三礼玉论”(四)

儒家“三礼玉论”(四)

》又曰:“玉晋大圭,执镇圭,缥箱五彩五就以朝曰。 公执桓圭,侯执信圭,伯执躬圭,掉皆三彩三就以朝觐 宗遇会同于玉。”首先说镇圭。镇圭的长度规定为一尺 二寸,这无异议。
其所以名为镇圭,取其安镇天下、威震四方之意。故而 镇圭就不是长方玉版一块,而是把上部削为尖首,像高 山之形,比喻其为天下至尊,世间万物皆俯首其脚下。 镇圭中间有一个圆
谢谢大家!
,底边部位较薄,且差距较大的是斧。上下厚薄基本均 匀,犹如一个玉制的长板条者,就是圭。总而言之,圭 是一种在一定的观念形态作用下产生的特种玉器。所谓 四圭有邻、两圭有
评以及圭璧,实际上是一码事,都是从圭璧理论派生出 来的东西。它们的造型看上去都是单一的个体,但实际 上都是以全和墨两种造型拼集在一起的。这就是《周礼》 所说的“圭璧合
是用圭作勺柄装饰,是用,于舀酒礼神的工具之一。圭 的表面有的素身,有的雕成原始图案,甚至雕成兽面、 人面,亦有的镌留文字,并无一定的规定。④璋六器中 的库是指赤璋,它
在六器中排列第四。《周礼•大宗伯之职》曰:“以 赤璋礼南方。田说明在周代礼制中,赤库是用来祭祀南 方之神的祭器。璋的形制,古人有谓“半圭曰璋”之说, 实际是
牙湾上部尖角斜边不是直线,而是弧线,犹如月牙之形。 二是牙湾下部及尾端两边琢成部分凸齿,如齿牙之状, 故名牙库。璋,说到底是一块玉版削去一角,形式是如 此的简单,却包
含着这么多的深意。⑤琥根据《周礼》的规定,琥专用 来祭祀西方之神的祭器,必须用白色玉材雕刻而成,但 对尺寸形制没有做出严格的规定。倒是《周礼正义》在 解释六器时曾有这
不魏金外,朱中,鼻寸,衡四寸,有煤。天子以巡守, 徐祝以前马。大湾亦如之,诸侯以聘女。”酵:艺玉器 二二裟言之我九寸,中津应为八寸才对。如同为九寸, 则都是薄玉慕大泉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和田玉?这事就要从这三本儒家典籍说起了...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和田玉?这事就要从这三本儒家典籍说起了...

古代人为什么喜欢和田玉?这事就要从这三本儒家典籍说起了...经常阅读和玉大叔文章的玉友会发现,大叔时常提及和田玉和儒家文化之间的种种联系,大叔发现其实许多玉友对这种联系概念比较模糊,那么有没有什么历史上明确记载的儒家文化与和田玉的紧密联系呢?儒家文化又是如何影响和田玉文化的?今天和玉大叔就以“三礼玉论”切入,来为大家介绍一下中国的儒家玉石文化,是如何最终进化为千年和田玉文化的。

这“三礼”指的是《仪礼》、《礼记》和《周礼》三部典籍,玉论并不是这三部书的总称,而是指这三部典籍当中和玉有关系的内容,将它们归纳到一起,就是所谓的“三礼玉论”。

咱们用大白话说指的是古代封建帝国对玉石的定义,使用规则和一些分类方法的总论。

正是“三礼玉论”的问世,使得中国历史几千年中后人对玉石的使用规则有了参考,也就是说通过三礼归纳并创造了一套完整的中国玉石使用理论,并且在官方的规章制度中予以标明,这在世界史当中都是非常罕见的,也许就冥冥中形成了灿烂、丰富、多元的华夏独有和田玉文明。

由于“三礼玉论”内容比较繁复,大段古文解释麻烦,为了方便理解,有人将所有的文字涵义归纳起来,主要就三个方面:第一个叫做“鉴玉尚质”,意思是说在行祭祀礼等大型活动当中所使用的玉器,我们通称为“礼器”,这类玉器对它的质地和造型有比较高的要求,不允许雕刻非常繁复的纹样。

比如天子所使用的大圭,就要求严格按照礼制的规定,不能带装饰的纹样,也许是工艺限制,古人非常注重朴实无华的理念,并不追求浮华复杂。

所以我们今天能在博物馆见到许多用于祭祀的皇室古玉,纹饰都是非常朴素的。

第二个叫做“执玉尚谨”,什么意思呢?就是讲无论是满堂朝臣还是高高在上的天子,在进行祭祀大礼的过程中,如果手持玉制礼器,都要有庄重的仪态,必须完全符合仪制。

我们都知道古代的儒家君子对风度的要求非常严格,从历史记载不难发现,甚至对手持玉器的姿势和行走时的动作幅度都有严格要求,仅从这一点我们足以看出古人对玉的崇高敬意,认为玉石可通灵,不但要求士大夫时时佩戴不得随意离身,同时还要心中十分敬重。

[儒家经典三礼]儒家三礼

[儒家经典三礼]儒家三礼

[儒家经典三礼]儒家三礼儒家三礼篇(1):三字经详解: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后,收录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311首诗歌。

《诗经》按作品的体例和形态不同,分为“风雅颂”三诗和“赋比兴”三体。

大小戴,注礼记,述圣言,礼乐备。

儒家关于礼学的典籍有“三礼”,即《周礼》《仪礼》和《礼记》。

《周礼》是研究古代政治制度的必读书,对后世影响深远,王莽改制、王安石变法等都曾以《周礼》为理论依据。

《仪礼》据传是孔子根据周代残留的资料,汇编而成的,全书共17篇,包括冠、婚、丧、祭、射、乡、朝聘等基本礼仪,是后世历代帝王制定礼法的依据。

《礼记》是一部资料汇编性质的书,纪录了秦汉以前的儒家思想和言论,特别是孔子关于礼制方面的言论。

其书内容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哲学、教育、社会、乃至医药、卫生,诸多方面。

要了解中国文化的根本,《礼记》是不能不研究的。

《礼记》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国几千年来宪法精神的所在,我们的大同思想,就来自其中的“礼运篇”。

四书中《中庸》与《大学》,就是《礼记》里面的两篇文章。

因为是孔子的70个学生和一些汉代学者为礼而记,故称为《礼记》。

整理《礼记》的是西汉学者戴德(大戴)和戴圣(小戴),叔侄二人。

大戴删定《礼记》85篇,小戴删定礼记46篇,讲述的都是孔子的言论。

后人加入《乐记》一篇,如此就礼乐具备了。

历史上讲授《礼记》最著名的是西汉学者后苍,后苍在曲台殿定《礼记》184篇,后传授给戴氏叔侄,大戴删定为八十五篇,小戴删定为四十六篇。

今天的《大戴礼》仅存三十九篇,已经不通行了。

《小戴礼》四十六篇俱在,后人又加入“明堂”“月令”“乐记”三篇,就是我们今天的49篇《小戴礼》,“中庸”是第31 篇,“大学”是第42篇。

曰国风,曰雅颂。

号四诗,当讽咏。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作品,是各诸侯国的民歌,所以称为“国风”,如有卫风、郑风、齐风等。

雅是正乐之歌,包括诸侯觐见天子的大雅,以及诸侯宴请宾客的小雅。

儒家——玉器体系!

儒家——玉器体系!

儒家——玉器体系!公元前八世纪下半叶,周平王执掌朝政后,各路诸侯纷纷立国,中国历史由此进入“春秋时期”。

这时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地主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开始登上政治舞台,整个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非常有趣的是当时围绕玉器的功用与价值,也争鸣了很长时间。

因为春秋时期的用玉,实际上已经形成一股势不可挡的潮流。

面对这个潮流,哲学家、思想家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对玉器加以引证、说明,以求阐发各自的思想和主张,这对此后玉器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当时,墨家创始人墨子强调“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不生”,主张“非乐”、“节约”,他对整个社会为什么重玉、用玉不予理会,视社会上用玉为“费财劳力,不加利”,是统治者少数人的奢侈活动而予以全面否定。

西周玉钺西周鸮形玉佩法家代表人物韩非极力主张以“法”为中心的“法、术、势”三者合的封建君主统治术,讲求功利主义。

虽然他发表讲话,宣扬自己欣赏“质美的玉器”,但他又强调:有实用价值的玉器才有价值,不能实用的玉器还不如一件瓦器。

这就把玉器等同于纯粹的物资用品,同时也无视玉器在当时给人以精神上的享受、信念上某种寄托的客观事实,儒家创始人孔子与墨子、韩非不同,他对事物采取比较实际的态度,不仅宝爱玉礼器,“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

足蹜蹜,如有循。

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论语·乡党》),而且在当时礼制已经很系统,玉礼器在形式上也比较完备的情况下,仍呼吁:“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论语·阳货》),表现了对当时社会包括礼器所表现的所谓礼的内容的不满足。

尔后,他提出“君子比德于玉”,从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道等11个方面对玉的道德内涵作出分析,这无疑是对他所憧憬的仁政、礼义之邦的一种追求。

西周玉虎西周牛形调色器孔子论玉,顺乎潮流,在春秋时这场旷口持久的争鸣中,格外受人注目。

孔子去世后,他的弟子们又广泛收集玉器资料,结合西周以来的用玉情况,对玉器的使用重新归纳,并且进行了更为充分的想象,结果终于在理论上形成了独特的儒家玉器体系。

玉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文学、历史著作

玉与中国的古代文化文学、历史著作
总之,《三礼》是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文学历史著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其中众多关于玉的论述是我们研究中国玉文化最重要的参考资料。
2、玉与《红楼梦》
在中国历史上,《红楼梦》是另一部著名的与玉关系密切的著作。作者曹雪芹举家食粥,十年辛苦,泪尽而逝,方哭成《红楼梦》此书,洋洋百万多言。此书原名《石头记》,即从一小小的石头“通灵宝玉”的出土写起,到此石头的失踪而结束,全书借此全面否定了自古被尊为天地之主宰、天地之精的玉器理论观念,全面深刻揭示了封建制度的不合理性,并预示了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的客观规律。因此,无论是红学的爱好者,还是古玉文化的爱好者,都有必要从这一角度深入进行一番研究,以进一步深刻理解《红楼梦》这一宏篇巨著的价值和写作的艺术手法。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结合的理解,对玉与《红楼梦》的关系提出几点看法,目的是抛玉引玉,以便引出广大鉴赏者更多的精辟见解。
北静王路祭秦可卿,指名要见宝玉,声言“久欲一见为快”,直至见了,连称名不虚传。后来还特意仿造了一件膺品供贾宝玉玩耍,这无疑是代表了一班王公大臣对玉的崇拜心理。
持褒玉态度的人们,主要是属于统治阶级内部的人物,属于社会的中上阶层,这些人的命运和封建王朝的命运连在一起。
而持贬玉态度的人也大有人在,连贾宝玉本人也包括在内,他曾骂到:“什么罕物?人的高下不识,还说灵不灵呢?我也不要这劳什子。”“可知这不是个好东西,”“我已有了心了,要那玉何用?”等等。
曹雪芹借用天地造化的说教来塑造人物形象,又用畿伟的手法来预示情节,借一块通灵宝玉,让吉祥的玉石来象征主人公的温柔富贵。但到最后,却又用完全相反的结局来说明其纯属无稽,它既不能保住贾府世袭的荣华,也不能保住封建王朝的百年筵席。作者巧妙地运用了玉文化中关于玉石起源的理论,创作了一个从顽石到宝玉再到顽石的梦幻,使之贯穿于全书的情节之中,实际上是对传统玉论的彻底批判和无情嘲讽。

三礼五经解读

三礼五经解读

三礼五经解读在中国古代,三礼指的是儒家所谓的“礼、乐、射”,五经指的是“易、书、诗、礼、春秋”。

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三礼五经”的含义,并解读它们在古代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性。

首先,三礼是指礼、乐、射三种传统礼仪。

礼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之道,乐指的是音乐、舞蹈等娱乐活动,射则是一种射箭技巧。

在中国古代,这三种礼仪都被视为重要的社交礼节和文化传统。

它们不仅仅是一种仪式,更是一种社交的文化信仰。

在这些礼仪中,尤其是“礼”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规范,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至今仍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其次,五经指的是易经、书经、诗经、礼记和春秋。

它们是中国古代文化中最为重要和广泛流传的文献。

易经是一本预测未来和制定策略的书籍,书经是指古代文献,诗经指古代诗歌,礼记则是有关礼仪习俗的文献,春秋则是纪事批评的史书。

这些文献对古代中国的政治、文化、哲学和社会制度具有重要影响。

它们也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根基和灵魂。

“三礼五经”的理念在中国古代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

它代表了人们的信仰和价值观,展示了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历史渊源。

在今天,它们的影响依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

许多人仍然遵循着古代礼仪和习惯,研究着古代文献以寻找灵感和指引。

中华文化的传承也得益于这些传统,使得中国古代文化能够在时间的长河中流传下来。

总之,“三礼五经”是中国古代文化中至关重要的传统。

它们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和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我们当代人而言,了解和尊重这些传统,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扬传统文化,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

论儒家思想对玉文化的影响

论儒家思想对玉文化的影响
儒 家 思 想 给 予 了玉 文 化 长 盛 不 衰 的
理特 性而称之为玉德 , 使 其成为沿袭数千 年 规 范人 们行 为 道德 的准 则 。 《 礼记 ・ 聘
生命 力, 其礼制给 予玉文化极玉 印使 用 白玉切 印 的字不 合 当 时礼仪 的规 定 , 但《 史 记》 《 汉 书》 记载, 南越 国第一代 王、 第二代 王 都 曾僭 越称 帝 , 在 国 内使用 皇帝 的礼仪 ,
鬼神 等四个方面 , 分析儒 家思想对玉文化 的影响。
关键 词 : 玉 文化 儒 家 思 想 德 礼
从殷商起 , 玉器工 艺美术成 为 了华夏
民族 灿 烂 文 化 的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周 朝 重 礼制 , 玉则是重 要 的礼器之 一。可 以说 ,
如 西汉 越 王墓 出土 的组 玉佩 , 其 长
如 南越 王墓 出土 的“ 帝印” 玉 印, 其印
台长 2 . 3厘米 、 宽2 . 3厘米 , 通钮 高 1 . 6厘 米 。这枚 玉 印是 在墓 主腰腹位 置 出土 的 九枚 印章 中的一枚。 玉 印的印文是 阴刻
配饰 , 这大 大提高 了玉的文化含 量 , 使玉
文化在 中国传统 文化 中 占有重要 的地位。
度 。即使是天资聪 明的人 , 没有经过礼化
的教 育 也 难 当大 任 。
儒家思想重要代表“ 三礼” 中, 《 礼记・
如 江苏邗 江县 甘泉 山东 汉墓 出土 的

曲礼》 记载 : “ 帷薄之外不趋 , 堂上不趋, 执
玉不趋 。 ” 这规定 了人们 对于玉的态度 , 更 进 一步 提 升 了玉文 化 的地位 。 《 礼记 ・ 玉 藻》中更 有这 样 的描 述 : “ 古之君 子 必佩 玉, 右徵角 , 左宫羽……” 徵、 角和官 、 羽是

经典常谈《三礼》简介内容

经典常谈《三礼》简介内容

儒家经典中的“三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礼乐之邦。

礼已经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生活,作为一种道德规范,在人们的素质修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到"礼",就不得不提儒家的 "三礼 "经典。

三礼指的是《周礼》、《仪礼》和《礼记》,它们表达的是礼节、礼仪教育,是各种社会礼仪理论和礼仪制度的总和,是古代非常重要的道德体系典范。

周公旦写的《周礼》是三礼之首。

它主要记录了古代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制度,包括周朝和各诸侯国的制度,并从儒家的政治角度考察国家制度。

西周时期是礼乐文化的形成期。

为了在政治上维护封建制度,周公进行了全面的革新,对礼乐进行了大规模的整理,建立了完善的礼乐制度,包括日常生活和祭祀礼仪。

所涉及的内容非常丰富,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

西周的礼乐制度是统治者等级制度中政治和道德标准的总称,后来发展为等级制度中的区分和等级规则,形成了西周独特的文化。

周礼》之所以能成为儒家经典之一,是因为在礼乐制度设计的背后有一个社会正义的原则。

"伊犁 "是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礼仪书,讲述了古代贵族生活的各种礼节,阶级差异明显。

古代王朝非常重视礼制,每个朝代都会制定一套礼制。

礼仪制度在巩固阶级对立的秩序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通过"伊犁",我们可以了解到贵族生活的礼仪,并且还保留着古代的礼仪和习俗,对古代封建社会有了更具体的了解。

伊犁》是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之一,内容可靠,学术价值高。

它还保留了丰富的词汇,为文字学和语言学提供了历史材料。

"易理 "是封建宗法制的理论形态,把握住了古代的特点,记载的礼法对后世影响十分深远。

《礼记》主要记载了先秦时期的礼制,阐述了民间行为的规范和国家制度,包括社会、宗教、政治等各个方面。

它是儒家思想和古代社会制度的一部重要著作。

大量记录了古代社会生活中的礼仪习俗、教育、家教、敬老、服饰等方面的内容。

《三礼》综合研究论著

《三礼》综合研究论著

《三礼》综合研究论著
《三礼》是指中国古代的儒家经典之一,也是儒家经典之一。

它包括《仪礼》、《周礼》和《礼记》三部分,是研究古代礼制、
礼仪的重要文献,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制度、礼仪文化具有重要
意义。

在综合研究《三礼》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论述。

首先,我们可以从历史角度来研究《三礼》。

《三礼》作为古
代礼制的重要文献,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制度、礼仪、风俗习惯等方
面的情况。

通过对《三礼》的研究,可以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演变,以及古代礼制的特点和演变过程。

其次,我们可以从文化角度来研究《三礼》。

《三礼》所反映
的礼仪制度和礼仪观念,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对《三礼》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礼仪文化等方面的内涵,以及其对后世文化的影响和传承。

此外,我们还可以从哲学角度来研究《三礼》。

作为儒家经典
之一,《三礼》中蕴含着丰富的儒家思想,如仁义道德、君臣父子
之道、人伦关系等。

通过对《三礼》的研究,可以深入探讨其中所
蕴含的哲学思想,以及其对中国传统哲学的影响和地位。

总之,综合研究《三礼》需要从历史、文化、哲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入探讨,以全面了解其在古代社会和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只有全面深入地研究《三礼》,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和儒家文化的精髓。

【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

【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

【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导读:本文【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仅供参考,如果能帮助到您,欢迎点评和分享。

儒家的著作有很多,不得不提的有“三礼”,它是我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制度典范,而三礼主要表达的是礼节教育、礼仪教育以及礼貌教育,而三礼之道也沿袭至今,教育世人尊师重道,待人有礼。

儒家的三礼指的是哪三礼?留学网带大家一起了解下!【儒家文化】儒家经典三礼是指哪三礼? 《周礼》——记载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书《仪礼》——保存中国古代礼仪最完备的书(据说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仪方面的事情)《礼记》——阐明礼的作用和意义的书《周礼》、《仪礼》和《礼记》,统称三礼,是古代社会礼仪制度和礼仪理论的总汇。

它是中国奴隶社会的典章制度,奴隶社会及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

作为典章制度,它是奴隶社会政治制度的体现,是维护宗法与等级制度的上层建筑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人与人交往中的礼节仪式。

作为道德规范,它是奴隶主贵族及封建地主阶级一切行为的准则。

在孔子以前已有夏礼、殷礼、周礼。

夏、殷、周三代之礼,因革相沿,到周公时代的周礼,已比较完善。

作为观念形态的礼,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是同“仁”分不开的。

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他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的德治,打破了“礼不下庶人”的限制。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封建制度的形成,奴隶社会的礼已逐渐废除。

孟子把仁、义、礼、智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礼为“辞让之心”,成为人的德行之一。

荀子比孟子更为重视礼,他着有《礼论》,论证了“礼”的起源和社会作用。

他认为礼使社会上每个人在贵贱、长幼、贫富等封建等级制中都有恰当的地位。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修养起了重要作用;同时,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在封建社会的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

儒家经典三礼

儒家经典三礼

儒家经典三礼儒家经典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仪礼、周礼、礼记三礼者,《周礼》、《仪礼》、《礼记》是也。

昔人谓《周礼》、《仪礼》均系周公所作,《礼记》则系汉戴德(人称大戴)、戴圣(人称小戴)叔侄所删记也。

按汉何休疑《周礼》作于六国之时,宋儒亦多疑之。

惟刘歆、郑玄信为周公致太平之书,但亦有谓为刘歆伪造者。

清方苞《周官义》已开其端,近人康有为为《新学伪经考》,则亦言为歆伪造无疑也。

【三礼的主要内容】《周礼》的主要内容周礼又名《周官》,是三礼之首,汉世初出,因与《尚书·周官篇》相混,改为《周官经》。

西汉末列为经而属于礼,故有《周礼》之名。

这部书搜集了周王朝及各诸侯国官制及制度,以儒家的政治理想加以增减取舍汇编而成。

《周礼》共分六篇,包括“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

其中,“冬官”一篇早已散佚,西汉时补以“考工记”,称为“冬官考工记”。

全书共分四十二卷。

关于《周礼》的作者,众说纷纭。

基本上可分两大类:第一类认为是周公旦所作,肯定此书的价值,称之为“周公致太平之迹”、“太平经国之书”。

但也有人认为虽为周公所作,但未曾付诸实行或局部为后人添入。

第二类认为非周公所作,认为是西汉晚期刘歆校书时,加以整理补充而伪造成书,或与王莽合作窜改,以致对此书的价值持否定态度。

还有人认为既不是周公所作,又不是刘歆窜改,而是出于他人之手,作者可能是一人,也可能是许多人。

时间为西周初,晚至西汉之末。

近代学者根据考古出土文物的周秦铜器铭文所载官制,参考该书中的政治、经济制度和学术思想,基本上可以断定为战国时代的作品。

《周礼》是记载古代设官分职的政典,共记载了王室大小官377名,并详列各官的职权。

书中保存了不少西周和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史料,如井田制、分封制以及秦汉的五刑、田制、乐舞等。

还记载了人民对国家的义务,包括纳税、负担力役、兵役,每家一兵,不仅战时要作战,而且每年要进行四次军事演习等。

三礼名词解释

三礼名词解释

三礼名词解释
三礼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仪礼》、《礼记》和《周礼》三部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涵盖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重要内容,对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三礼中,有很多重要的概念和名词,下面我们将对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解释。

1. 礼
礼是三礼中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的是中国古代社会中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

礼的核心在于尊重和关爱他人,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在《仪礼》中,礼被分为冠、婚、丧、祭等几大类,涵盖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 大礼
大礼是指《周礼》中规定的古代帝王和诸侯举行的隆重礼仪。

大礼包括祭祀、战争、朝聘、丧葬等几个方面,是周朝政治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大礼的举行,标志着古代帝王和诸侯地位的尊贵和地位的稳定。

3. 礼记
礼记是三礼之一,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重要经典著作之一。

礼记是一部关于礼仪规范、道德规范和文化习俗的经典著作,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冠、婚、丧、祭等礼仪,以及道德、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

4. 周礼
周礼是三礼中最为著名的一部著作,也是中国古代儒家文化中的核心经典之一。

周礼是周朝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基础,体现了周朝时期的文明程度和文化水平。

周礼的实施,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以上就是三礼中一些重要名词的简单解释。

通过这些名词的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三礼这部经典著作,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精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三礼玉论”
玉佩悬挂于身,也只有随着连贯、均匀、协调的步伐,才 能形成优美的乐章。这样走是很累的,但古人依然乐此不 疲。因为,佩鸣之声还有另一种重要的含义,即以此向天 帝人君表示
儒家“三礼玉论”
自己绝无非辟之心,这是向统治者表示尽忠尽节的一种形 式。完全可以看出,佩玉在当时也是一种政治行为,佩玉 的本质在于借助于人身的装饰赋予一定的政治含义,无怪 乎佩用玉器
儒家“三礼玉论”
脚时则身体后仰。连贯行走,就形成不停顿的前倾后仰动 作。这样一来就必然牵动身上佩戴的玉饰,使之发生互相 碰撞,发出有节奏的音响。由于佩玉都是坚硬的玉石磨出 来的薄片,
儒家“三礼玉论”
碰撞时发出来的声音非常优美,竟有如乐曲中的微角宫羽 之音,当然奇妙无比。古人以玉比德,故佩美玉、奏美乐, 以诩美德,这也是一种创造。礼对于人的动作要求是很严 的,一套
儒家“三礼玉论”
bull;玉藻》中有两句重要的论述:“古之君子必佩玉,右 徽角,左宫羽。”“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银鸣也。 故君子在车,则闻写和之声。行则鸣佩玉,是以非辟之心,
儒家“三礼玉论”
无自人也。”这两句话便道出了问题的实质。揖的意思是 指人体上身向前微倾,成俯视之态。仰是指人体的上身向 后稍仰,成仰视之态。古人佩玉行走时,向前一步则身体 前倾,再抬
儒家“三礼玉论”
2020/11/5
儒家“三礼玉论”
贵人身必佩玉。但这个佩里决非单件,而是多件的组佩。 由于佩玉本身就是等级的标志,所以在“三礼”中对佩玉 有严格的规定。《礼记•的叙述:“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缓,公侯 佩山玄玉而未组绥,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经,士子佩瑜玉 而秦组经,土佩蠕玫而组组经。”组终是用来穿串玉饰的 一种丝带。
儒家“三礼玉论”
前文做了说明,如六器的圭、璋、璧、琮、琥、璜及瓒勺 等。此外尚玉几、玉爵、玉豆渚物。这些东西都需要由各 地方臣属按时按岁进贡给朝廷备用。所谓财贡,是指国家 所需要的重
儒家“三礼玉论”
要资财。这当中包括珠、象、玉、石、木、金、革、羽等 物。这些东西在当时来讲分布较广,使用范围也广。按 《周礼》的规定,必须进贡给国家,由朝廷专用。所谓物 贡,实际上也
儒家“三礼玉论”
也要列入周代的国家典制当中。⑤财货用玉器财货用玉器 主要指货币。玉在我国古代即为财富,曾在商品交换中作 为自然物货币流通使用。玉币的前身为货贝,是我国最早 出现的一种
儒家“三礼玉论”
货币。其为人所用源于夏,盛行于商而衰于周。春秋之世 因金属货币的兴起,货贝便失去其自然物货币的功能。但 在商周时代,先民们在贸易活动之中,因自然货贝数量不 足,为弥补
儒家“三礼玉论”
旋贡,是指锦羽燕好之物,也包括珠巩琅环等珍宝玉器。 《周礼》指定臣民进贡如是物品,以便供天子及玉公大臣 奢侈糜费罢了。玉贝属货币,是在市场上流通的钱财。除 玉贝而外,
儒家“三礼玉论”
九贡中之金玉物品是不允许在市场上流通的。《礼记• 玉制》规定曰:“有圭璧金湾不粥于市,命服命率不粥于 市,宗庙之器不粥于市,牺牲不粥于市,戎器不粥于市。”
儒家“三礼玉论”
玉币也叫玉贝,计量单位为“朋”,每十只为一朋,这是 实用的玉制之钱。市场上有此玉钱流通,国家将其列为财 政收入是顺理成章的。不过,在当时来讲,作为货币来使 用的并不是
儒家“三礼玉论”
玉币一种。在周玉朝,玉、马、皮、帛均作为交换媒介来 流通。所以,这些东西统统都在财政税收之列。所谓货贡, 是指金、玉、龟、贝之属,皆系自然之物。这些东西其实 也是最早
儒家“三礼玉论”
成为货币的材料。其他货贡物品还有兽皮、五谷、布匹、 工具等物,不过作为货币缴纳,是以货充币罢了。玉在这 些货贡资材当中要算是重要物品,理当上缴圣库。所谓器 贡,是指宗
儒家“三礼玉论”
庙之用器,也就是祭祀用器具。正如前文所说的那样,先 秦时祭祀宗庙是作为国家的重大政治活动来进行的,那么, 对祭祀用品的征集也自然是一件重大的事情。祭祀用品的 品种已在
儒家“三礼玉论”
是指上面所讲的那些东西。其区别是:上面所讲的是指国 内物产,而物贡所说的项目是专指“九州之外各以其所贵 为执”的财物,是“外国”的东西(这所谓的“外国”应 是指玉题之
儒家“三礼玉论”
外的偏远邦国)。周围小国年年进贡岁岁来朝,断少不了 上贡玉器制品。历史上流传的各国物贡的故事很多,比如 《拾遗记》、《山海经》等古籍就记载了许多朝贡玉器的 故事。所谓
儒家“三礼玉论”
曰货贡,七曰服贡,八曰旅贡,九曰物贡。”这里所排列 的九大贡项,是周制典章中所规定的邦国主要资财来源。 其中涉及到玉器的项目就有六项,这些项目分别为:币贡、 货贡、器
儒家“三礼玉论”
贡、财贡、物贡、旅贡。所谓币贡,即是向朝廷上缴财政 收入。玉币是其中的一项,古人把小玉磨成贝的形状,背 部打一至两个穿孔,再用绳子穿系起来。这就可当成货币, 称为扶。
儒家“三礼玉论”
这句话的意思是规定天子以白玉为佩,用黑色的丝带相贯; 公侯以山玄玉为佩,用红色的丝绳穿系;大夫用水青色的 玉为佩,必用纯色的丝绳穿挂;士于用瑜玉之佩,需用杂 色丝绳组
儒家“三礼玉论”
系;士用美石作佩,应用赤黄色的丝绳相贯。这其中的等 级概念是不言而喻的。佩玉除作为等级的标志而外,它的 另一个重要的作用,是作为君子道德的象征。关于这一点, 《礼记&
儒家“三礼玉论”
流通之所需,曾以玉、石、骨、蚌、陶渚材仿制贝形。这 就是玉币的起源。在“三礼”的论述中,玉币和其他各种 玉器都曾经被列为国家的主要财政来源。这其中绝大部分 玉器虽然就
儒家“三礼玉论”
其本身来说并不是财货用玉器,但确实是财政征收的对象。 《周礼•天官家宰第一》曰:“以九贡致邦国之用:一 曰祀贡,二曰嫔贡,三曰器贡,四曰币贡,五曰财贡,六
儒家“三礼玉论”
粥者卖也,就是说这些东西是不准在市场上买卖的。道理 很清楚,金玉龟贝、瑞信宝单、牺牲珍宝、礼神器具都是 朝廷所用,是国之重典所在,属政治用品范畴,当然禁止 流散于市场
儒家“三礼玉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